CN219843573U - 边框组件 - Google Patents

边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3573U
CN219843573U CN202321091269.6U CN202321091269U CN219843573U CN 219843573 U CN219843573 U CN 219843573U CN 202321091269 U CN202321091269 U CN 202321091269U CN 219843573 U CN219843573 U CN 219843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gap
power generation
lapping plate
ri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912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建美
曾飞
肖海涛
谢一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912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3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3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3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框组件,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其中,第二边框的第一端用于和第一边框的第一端搭接,第一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且第二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之间具有夹角,光伏发电单元呈平板状。上述边框组件中,第二边框的第一端用于和第一边框的第一端搭接,第一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且第二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之间具有夹角,则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能够将两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成屋面瓦状,无需平板状的光伏发电单元弯折或弯曲,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单元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边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边框组件。
背景技术
一些建筑屋顶设置有光伏发电系统以实现节能。但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晶硅光伏电池组件为平面结构,与传统屋面瓦的曲面造型相差较大,并不能满足建筑造型的要求。
为了满足建筑造型的要求,通常采用薄膜曲面光伏瓦,该薄膜曲面光伏瓦为具有波峰和波谷的波形结构。薄膜曲面光伏瓦中,薄膜光伏组件和玻璃均为曲面结构,导致生产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适用于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瓦,以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边框组件,以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边框组件,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其中,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一端搭接,所述第一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以使两个所述光伏发电单元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光伏发电单元呈平板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或所述第二边框具有汇流槽,且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形成用于向所述汇流槽导流的导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边框主体和第一搭接板,所述第二边框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边框主体和第二搭接板;
其中,所述第二搭接板用于和所述第一搭接板搭接,所述第一边框主体和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用于和所述光伏发电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搭接板和所述第二搭接板均位于所述汇流槽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搭接板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板的顶部,所述第二搭接板和所述第一边框主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搭接板和所述第一搭接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第二搭接板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导流的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和所述汇流槽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面为曲面且向远离所述汇流槽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边框主体的第一顶面自所述第一搭接板向远离所述第一搭接板的方向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的第二顶面自所述第二搭接板向远离所述第二搭接板的方向导流;
所述第二导流面还用于向所述第二顶面导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搭接板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搭接板和所述第二边框主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搭接板和所述第一搭接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搭接板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导流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和所述汇流槽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为曲面且向远离所述汇流槽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边框主体的第一顶面自所述第一搭接板向远离所述第一搭接板的方向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的第二顶面自所述第二搭接板向远离所述第二搭接板的方向导流;
所述第一导流面还用于向所述第一顶面导流。
可选地,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一搭接板或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二搭接板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用于伸至所述汇流槽内。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搭接板,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板远离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的一端,且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第二搭接板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或者,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搭接板,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第一搭接板远离所述第一边框主体的一端,且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第一搭接板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和所述汇流槽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五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搭接板或所述第二搭接板形成所述汇流槽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中,一者设置有汇流件且所述汇流件和另一者的边框主体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另一者的搭接板形成所述汇流槽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三间隙和所述汇流槽连通,所述汇流件和所述第三间隙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主体的第一顶面向所述汇流件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的第二顶面向所述第三间隙导流;
或者,所述第二边框主体的第二顶面向所述汇流件导流,所述第一边框主体的第一顶面向所述第三间隙导流。
可选地,所述第二搭接板设置有挡板,所述第二边框主体、所述第二搭接板和所述挡板形成所述汇流槽;
或者,所述第一搭接板设置有挡板,所述第一边框主体、所述第一搭接板和所述挡板形成所述汇流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的第二端均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光伏发电单元密封连接的光伏插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框组件中,第二边框的第一端用于和第一边框的第一端搭接,第一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且第二边框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之间具有夹角,则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能够将两个光伏发电单元连接成屋面瓦状,无需平板状的光伏发电单元弯折或弯曲,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单元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述的边框组件连接两个光伏发电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的边框组件连接两个光伏发电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图6中:
1为第一边框,2为第二边框,3为光伏瓦,4为螺母,5为密封胶条,6为加强件,7为汇流槽,8为汇流板,9为光伏插槽,10为螺栓,11为挡板;
101为第一搭接板,102为第一导流面,103为第一边框主体,1031为第一顶面,201为第二搭接板,202为第二导流面,203为第二边框主体,2031为第二顶面,301为光伏发电单元,302为连接部;
01为第一间隙,02为第二间隙,03为第三间隙,04为第四间隙,05为第五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包括: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其中,第二边框2的第一端用于和第一边框1的第一端搭接,第一边框1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且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光伏发电单元301呈平板状。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边框1的第一端即为第一边框1的右端,第一边框1的第二端即为第一边框1的左端,第二边框2的第一端即为第二边框2的左端,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即为第二边框2的右端。
如图3所示,光伏发电单元301为光伏瓦3的一部分,光伏瓦3为一体式结构。光伏瓦3包括光伏发电单元301和连接部302,其中,连接部302为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为两个,连接部302为曲线结构,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通过连接部302连接以形成曲线结构,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此情况下,每个光伏瓦3中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的夹角,与通过边框组件连接的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的夹角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连接部302可为透光部,例如连接部302为玻璃结构,本实施例对连接部302的材质不做限定。上述光伏瓦3中,至少一个连接部302形成光伏瓦3的顶部和/或至少一个连接部302形成光伏瓦3的底部,每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位于光伏瓦3的顶部和底部之间。
上述光伏瓦3中,光伏发电单元301和连接部302的数目并不局限于图3所示的数目,光伏发电单元301还可为三个以上,每个光伏瓦3中,相邻的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通过连接部302连接。其中,连接部302的数目与光伏发电单元301适配,本文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光伏瓦3为波形结构。上述光伏瓦3具有横向、高度方向和纵向。其中,纵向垂直于横向且纵向垂直于高度方向,横向垂直于高度方向。在高度方向上,光伏瓦3具有顶部和底部;在横向上,光伏瓦3的顶部和底部交替分布;光伏瓦3的顶部沿纵向延伸、光伏瓦3的底部沿纵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并未标注出“纵向”。
如图3所示,两个光伏瓦3通过上述边框组件连接可形成光伏瓦组件,该光伏瓦组件呈屋面瓦状。相应的,光伏瓦组件也为波形结构,光伏瓦组件与光伏瓦3的形状大致相同。光伏瓦3的横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横向,光伏瓦3的纵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纵向,光伏瓦3的高度方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高度方向;在高度方向上,光伏瓦组件也具有顶部和底部;在横向上,光伏瓦组件的顶部和底部交替分布;光伏瓦组件的顶部沿纵向延伸、光伏瓦组件的底部沿纵向延伸。上述边框组件位于光伏瓦组件的顶部或底部。
如图4所示,光伏发电单元301可为一个单独的部件,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通过上述边框组件连接可形成光伏瓦组件,该光伏瓦组件呈屋面瓦状。光伏瓦组件为波形结构。此情况下,光伏瓦组件具有横向、高度方向和纵向。其中,纵向垂直于横向且纵向垂直于高度方向,横向垂直于高度方向。在高度方向上,光伏瓦组件具有顶部和底部;在横向上,光伏瓦组件的顶部和底部交替分布;光伏瓦组件的顶部沿纵向延伸、光伏瓦组件的底部沿纵向延伸。上述边框组件位于光伏瓦组件的顶部或底部。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并未标注出“纵向”。
需要说明的是,边框组件也具有高度方向、横向和纵向,边框组件的高度方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高度方向,边框组件的横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横向,边框组件的纵向即为光伏瓦组件的纵向。上述“横向”、“纵向”、“高度方向”、“顶部”、“底部”的说明适用于本申请提供的所有实施例。本文中所提及的顶部和底部均是指高度方向上的顶部和底部。波形结构的顶部即为波峰,波形结构的底部即为波谷。
上述边框组件连接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可为锐角、钝角或直角等,在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光照角度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组件中,第二边框2的第一端用于和第一边框1的第一端搭接,第一边框1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且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以使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则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能够将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成屋面瓦状,无需平板状的光伏发电单元301弯折或弯曲,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单元301的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而且,采用上述边框组件安装过程中,可先将第一边框1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第二边框2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然后连接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有效简化了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的连接,简化了光伏发电单元301的连接、铺设和更换,也简化了已损坏光伏发电单元301的更换;而且,由于简化了光伏发电单元301的连接和铺设,至少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既可以出厂前预装配好、也可以在现场装配,提高了施工便宜性。
上述边框组件中,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均位于光伏发电单元301的顶部或底部,进一步简化了光伏发电单元301的连接、铺设和更换;由于简化了光伏发电单元301的连接和铺设,至少两个上述光伏发电单元301既可以出厂前预装配好、也可以在现场装配,提高了施工便宜性。
采用上述边框组件安装上述光伏发电单元301后,相邻的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的分布方向即为东西方向,由于至少两个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则上午太阳光从东部照射,可直接照射在若干光伏发电单元301上;下午太阳光从西部照射,可直接照射在若干光伏发电单元301上。这样,实现了东西方向接收太阳光,减小了发电峰值和发电谷值之差,使得光伏发电曲线更加平缓,减小了对电网的冲击。
上述边框组件中,为了便于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搭接,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的结构不同。
上述边框组件中,第一边框1既可和光伏发电单元301的顶部连接、也可和光伏发电单元301的底部连接,提高了第一边框1的安装灵活性;相应的,上述第二边框2既可和光伏发电单元301的顶部连接、也可和光伏发电单元301的底部连接,提高了第二边框2的安装灵活性。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边框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边框主体103和第一搭接板101,第二边框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边框主体203和第二搭接板201;其中,第二搭接板201用于和第一搭接板101搭接,第一边框主体103和第二边框主体203用于和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边框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依次分布,即在边框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中一者位于顶部、另一者位于底部。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可均称为搭接板,第一边框主体103和第二边框主体203可均称为边框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寿命,需要考虑到防水。为了实现防水,一方面,第一边框1或第二边框2具有汇流槽7,且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形成用于向汇流槽7导流的导流结构。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防水,可选择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均设置有导流面,该导流面向边框组件横向的两端导流。此情况下,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均位于光伏瓦组件的顶部。
在实际情况中,可上述边框组件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边框1包括第一边框主体103和第一搭接板101,第二边框2包括第二边框主体203和第二搭接板201的情况下,可选择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均位于汇流槽7的顶部,或者第一搭接板101或第二搭接板2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均位于汇流槽7的顶部。
如图2所示,第二搭接板201搭接于第一搭接板101的顶部,第二搭接板201和第一边框主体1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01,第二搭接板201和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02;其中,第二搭接板201具有用于向第一间隙01导流的第二导流面202,第一间隙01、第二间隙02和汇流槽7依次连通,第二导流面202、第一间隙01和第二间隙02形成导流结构。
上述结构中,为了提高导流效果,可选择第二导流面202为曲面且向远离汇流槽7的方向凸出;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自第一搭接板101向远离第一搭接板101的方向导流,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自第二搭接板201向远离第二搭接板201的方向导流;第二导流面202还用于向第二顶面2031导流。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流面202和第二顶面2031平滑过渡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搭接板101搭接于第二搭接板201的顶部,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边框主体2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01,第二搭接板201和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02;其中,第一搭接板101具有用于向第一间隙01导流的第一导流面102,第一间隙01、第二间隙02和汇流槽7依次连通,第一导流面102、第一间隙01和第二间隙02形成导流结构。
为了提高导流效果,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面102为曲面且向远离汇流槽7的方向凸出;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自第一搭接板101向远离第一搭接板101的方向导流,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自第二搭接板201向远离第二搭接板201的方向导流;第一导流面102还用于向第一顶面1031导流。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面102和第一顶面1031平滑过渡连接。
对于上述第一间隙01和第二间隙02的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导流,可选择第一导流面102和第二导流面202均为曲面,该曲面可为弧面或其他结构。为了便于形成上述曲面,可选择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均为曲板,该曲板可为弧形板。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向远离汇流槽7的一侧凸出。
上述第一顶面1031和第二顶面2031可为平面或曲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提高搭接强度,位于顶部的第一搭接板101或位于顶部的第二搭接板201还包括加强件6,加强件6用于伸至汇流槽7内。
如图2所示,加强件6设置于第二搭接板201,加强件6位于第一搭接板101远离第一边框主体103的一端,且加强件6和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04。如图5所示,加强件6设置于第一搭接板101,加强件6位于第二搭接板201远离第二边框主体203的一端,且加强件6和第二搭接板20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04。
上述结构中,加强件6和汇流槽7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五间隙05,以增大汇流槽7,提高汇流槽7的汇流能力。当然,也可选择加强件6和汇流槽7的槽底密封连接,此时,加强件6形成了汇流槽7的部分。
如图6所示,第二搭接板2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此情况下,边框组件位于光伏瓦组件的底部。当然,也可选择第一搭接板1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结构。
上述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中,一者设置有汇流件8且汇流件8和另一者的边框主体之间具有第三间隙03,另一者的搭接板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其中,第三间隙03和汇流槽7连通,汇流件8和第三间隙03形成上述导流结构。
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边框1设置有汇流件8且汇流件8和第二边框主体203之间具有第三间隙03,第二边框2的第二搭接板2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第三间隙03和汇流件8形成导流结构。
当然,也可选择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向汇流件8导流,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向第三间隙03导流,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结构。
上述第一边框1和光伏发电单元301的底部连接的情况下,第一边框1位于光伏瓦组件的顶部的情况下,汇流件8可形成汇流槽7。
对于上述汇流件8的具体形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选地,上述汇流件8包括连接的弧形导流板和直导流板;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中,一者的边框主体的顶面和弧形导流板平滑过渡连接,直导流板自弧形导流板伸至汇流槽7中。如图6所示,第一边框1设置有汇流件8,汇流件8的弧形导流板和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平滑过渡连接,汇流件8的直导流板自弧形导流板伸至汇流槽7中。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汇流件8为其他形状,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结构。
为了提高了汇流槽7的汇流效果,上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向汇流件8导流,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向第三间隙03导流。此情况下,可理解为第一顶面1031和第二顶面2031均为导流结构的一部分。
如图6所示,第一边框1设置有汇流件8,汇流件8和第一顶面1031平滑过渡连接。
当然,也可选择第二边框2设置有汇流件8,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向汇流件8导流,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向第三间隙03导流。可以理解的是,汇流件8和第二顶面2031平滑过渡连接。
为了简化结构,可选择第一顶面1031和第二顶面2031均为平面。当然,也可选择第一顶面1031和第二顶面2031为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增大汇流槽7,可选择第一搭接板101和第二搭接板201均为曲板,曲板向边框组件的底部凸出。上述曲板可为弧形板或其他形状的板,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在第二搭接板2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的情况下,第二搭接板201设置有挡板11,第二边框主体203、第二搭接板201和挡板11形成汇流槽7。这样,简化了第二边框2的结构,也便于形成汇流槽7。
当然,也可选择在第一搭接板101形成汇流槽7的部分的情况下,第一搭接板101设置有挡板11,第一边框主体103、第一搭接板101和挡板11形成汇流槽7。这样,简化了第一边框1的结构,也便于形成汇流槽7。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边框1与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以及第二边框2与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可选择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均设置有用于和光伏发电单元301密封连接的光伏插槽9。
为了提高稳定性,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均用于与光伏发电单元301固定连接且密封连接。
为了便于实现密封和固定,如图2-图4所示,光伏插槽9通过其内部的密封胶条5夹紧光伏发电单元301,且光伏发电单元301、密封胶条5和光伏插槽9通过紧固件夹紧固定,该紧固件包括螺栓10和螺母4。
为了便于密封和固定,也可选择其他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光伏插槽9通过其内部的密封胶条5夹紧光伏发电单元301。
对于密封胶条5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为了提高密封可靠性,可选择上述密封胶条5呈U型,这样,既能保护光伏发电单元301的承压件边角不受损伤,也能防止雨水进入光伏发电单元301内。
上述结构与现有液体胶连接方式相比,更节省材料、不溢胶、表面较干净整洁。
在实际应用中,也选择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和密封连接,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边框(1)和第二边框(2);
其中,所述第二边框(2)的第一端用于和所述第一边框(1)的第一端搭接,所述第一边框(1)的第二端用于和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且所述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用于和另一个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以使两个所述光伏发电单元(30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光伏发电单元(301)呈平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1)或所述第二边框(2)具有汇流槽(7),且所述第一边框(1)和所述第二边框(2)形成用于向所述汇流槽(7)导流的导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边框主体(103)和第一搭接板(101),所述第二边框(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边框主体(203)和第二搭接板(201);
其中,所述第二搭接板(201)用于和所述第一搭接板(101)搭接,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和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用于和所述光伏发电单元(30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和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均位于所述汇流槽(7)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搭接板(201)搭接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的顶部,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和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01),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和所述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02);
其中,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01)导流的第二导流面(202),所述第一间隙(01)、所述第二间隙(02)和所述汇流槽(7)依次连通,所述第二导流面(202)、所述第一间隙(01)和所述第二间隙(02)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面(202)为曲面且向远离所述汇流槽(7)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自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向远离所述第一搭接板(101)的方向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自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向远离所述第二搭接板(201)的方向导流;
所述第二导流面(202)还用于向所述第二顶面(2031)导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搭接于所述第二搭接板(201)的顶部,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和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01),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和所述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02);
其中,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01)导流的第一导流面(102),所述第一间隙(01)、所述第二间隙(02)和所述汇流槽(7)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导流面(102)、所述第一间隙(01)和所述第二间隙(02)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流面(102)为曲面且向远离所述汇流槽(7)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自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向远离所述第一搭接板(101)的方向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自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向远离所述第二搭接板(201)的方向导流;
所述第一导流面(1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顶面(1031)导流。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一搭接板(101)或位于顶部的所述第二搭接板(201)还包括加强件(6),所述加强件(6)用于伸至所述汇流槽(7)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件(6)设置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所述加强件(6)位于所述第二搭接板(201)远离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的一端,且所述加强件(6)和所述第二搭接板(20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04);
或者,所述加强件(6)设置于所述第二搭接板(201),所述加强件(6)位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远离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一端,且所述加强件(6)和所述第一搭接板(101)之间具有第四间隙(0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6)和所述汇流槽(7)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五间隙(05)。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01)或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形成所述汇流槽(7)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1)和所述第二边框(2)中,一者设置有汇流件(8)且所述汇流件(8)和另一者的边框主体之间具有第三间隙(03),另一者的搭接板形成所述汇流槽(7)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三间隙(03)和所述汇流槽(7)连通,所述汇流件(8)和所述第三间隙(03)形成所述导流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向所述汇流件(8)导流,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向所述第三间隙(03)导流;
或者,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的第二顶面(2031)向所述汇流件(8)导流,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的第一顶面(1031)向所述第三间隙(03)导流。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搭接板(201)设置有挡板(11),所述第二边框主体(203)、所述第二搭接板(201)和所述挡板(11)形成所述汇流槽(7);
或者,所述第一搭接板(101)设置有挡板(11),所述第一边框主体(103)、所述第一搭接板(101)和所述挡板(11)形成所述汇流槽(7)。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边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1)和所述第二边框(2)的第二端均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光伏发电单元(301)密封连接的光伏插槽(9)。
CN202321091269.6U 2023-05-08 2023-05-08 边框组件 Active CN219843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1269.6U CN219843573U (zh) 2023-05-08 2023-05-08 边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91269.6U CN219843573U (zh) 2023-05-08 2023-05-08 边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3573U true CN219843573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1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91269.6U Active CN219843573U (zh) 2023-05-08 2023-05-08 边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3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9110A (zh) 一种bipv防水构件和光伏组件
CN217949547U (zh) 光伏屋面系统和光伏建筑
CN219843573U (zh) 边框组件
CN212518868U (zh) 一种bipv防水构件和光伏组件
CN213477442U (zh) 一种可层叠搭接bipv防水支架
CN219918828U (zh) 连接组件
CN220122839U (zh) 一种边框组件
CN220122840U (zh) 边框组件
CN219875634U (zh) 边框组件
CN219875574U (zh) 光伏发电组件和屋顶光伏系统
CN210053370U (zh) 金属背板、光伏组件及光伏屋顶
CN214169678U (zh) 防水卷材和屋面系统
CN219753710U (zh) 光伏瓦组件和屋顶光伏系统
CN209874286U (zh) 一种屋面光伏组件的防水结构
CN210780636U (zh) 全结构式防水光伏支架
CN108979026B (zh) 一种太阳能屋面
CN219298623U (zh) 光伏建筑连接结构及建筑光伏系统
CN218323539U (zh) 一种搭接式太阳能光伏瓦
CN211473092U (zh) 一种光伏瓦
CN220889224U (zh) 一种用于光伏车棚屋脊处的防水装置
CN116357019A (zh) 光伏瓦组件和屋顶光伏系统
CN109889141A (zh) 一种光伏建筑排水支撑结构及光伏建筑
CN217580900U (zh) 一种bipv防水支架固定组件
CN217150954U (zh) 一种适用于弧形屋面bipv的组件间隙防水结构
CN214461923U (zh) 一种光伏组件背板、光伏屋面件和屋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