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614U -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614U
CN219838614U CN202321003515.8U CN202321003515U CN219838614U CN 219838614 U CN219838614 U CN 219838614U CN 202321003515 U CN202321003515 U CN 202321003515U CN 219838614 U CN219838614 U CN 219838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ubframe
bushing
interface
lin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35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作卓
廖银生
何二刚
王连科
姜允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35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衬管和外衬管,所述内衬管和所述外衬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外壁抵接于所述外衬管的内表面,所述弹性件的内壁至少部分地抵接于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弹性件设置有油液储存腔,所述油液储存腔朝向所述内衬管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内衬管的内部设置有油液通道,所述油液通道具有外接口和内接口,所述内接口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外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油元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副车架衬套能够调节自身刚度。

Description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的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直接影响汽车的驾驶体验,为提高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性能,通常会在副车架与车身之间设置衬套。相关技术中,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衬套因无法调节自身刚度,从而导致车辆的舒适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该副车架衬套能够调节自身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衬管和外衬管,所述内衬管和所述外衬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外壁抵接于所述外衬管的内表面,所述弹性件的内壁至少部分地抵接于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其中,所述弹性件设置有油液储存腔,所述油液储存腔朝向所述内衬管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内衬管的内部设置有油液通道,所述油液通道具有外接口和内接口,所述内接口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外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油元件。
可选地,所述油液储存腔为弧形凹腔结构,所述开口形成为该弧形凹腔结构的弧形开口,所述弧形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内衬管的中心轴线重合,其中,所述内接口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弧形开口内。
可选地,所述油液储存腔沿平行于所述副车架衬套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自所述弹性件的外壁径向向外延伸。
可选地,所述外衬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能够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横截面形状,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和/或,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
可选地,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自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
可选地,所述油液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油液通道在所述内衬管的内部间隔均匀地设置。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上述的副车架衬套;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油液通道的外接口;采集模块,所述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车辆的车速信息和侧倾信息;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液压泵和所述采集模块电性连接,以根据所述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信息控制所述液压泵向所述油液通道提供油液或从所述油液通道中抽取油液。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衬套或者上述的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副车架衬套中,弹性件的油液储存腔用于储存油液,由于弹性件自身具有弹性,在油液储存腔内的油液压力发生变化时,油液储存腔的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达到使弹性件发生形变的效果,从而可以改变弹性件的密度,进而能够用于调节弹性件的刚度,也就是说,能够调节副车架衬套的刚度。由于油液通道的内接口与油液储存腔的开口连通,因此,外部供油元件经外接口对油液通道进行油液的加压或泄压,可以理解为,外部供油元件对油液储存腔进行油液的加压或泄压。在外部供油元件通过油液通道对油液储存腔内的油液进行加压时,油液储存腔内的油液压力逐渐增大,油液储存腔的体积逐渐变大从而挤压弹性件,弹性件的密度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弹性件的刚度逐渐增大,即,副车架衬套的刚度逐渐增大。而在外部供油元件通过油液通道对油液储存腔的油液进行泄压时,油液储存腔内的油液压力逐渐减小,油液储存腔的体积逐渐变小从而松懈对弹性件的挤压,弹性件的密度逐渐减小,进而使得弹性件的刚度逐渐减小,即,副车架衬套的刚度逐渐减小。因此,本公开提供的副车架衬套能够通过改变油液储存腔内的油液压力来调节自身刚度大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副车架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副车架衬套;1-外衬管;11-凹槽;
2-内衬管;21-油液通道;211-外接口;212-内接口;22-加强筋;
3-弹性件;31-第一弹性部分;311-凸起;32-第二弹性部分;33-油液储存腔;331-开口;
20-液压泵;
30-采集模块;
40-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各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本公开对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图1示出了副车架衬套的一种实施例。其中,参考图1所示,该副车架衬套10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衬管2和外衬管1,内衬管2和外衬管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弹性件3的外壁抵接于外衬管1的内表面,弹性件3的内壁至少部分地抵接于内衬管2的外表面,其中,弹性件3设置有油液储存腔33,油液储存腔33朝向内衬管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331,内衬管2的内部设置有油液通道21,油液通道21具有外接口211和内接口212,内接口212与开口331连通,外接口211用于连接外部供油元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副车架衬套中,弹性件3的油液储存腔33用于储存油液,由于弹性件3自身具有弹性,在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压力发生变化时,油液储存腔33的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达到使弹性件3发生形变的效果,从而可以改变弹性件3的密度,进而能够用于调节弹性件3的刚度,也就是说,能够调节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由于油液通道21的内接口212与油液储存腔33的开口331连通,因此,外部供油元件经外接口211对油液通道21进行油液的加压或泄压,可以理解为,外部供油元件对油液储存腔33进行油液的加压或泄压。在外部供油元件通过油液通道21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进行加压时,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压力逐渐增大,油液储存腔33的体积逐渐变大从而挤压弹性件3,弹性件3的密度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弹性件3的刚度逐渐增大,即,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逐渐增大。而在外部供油元件通过油液通道21对油液储存腔33的油液进行泄压时,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压力逐渐减小,油液储存腔33的体积逐渐变小从而松懈对弹性件3的挤压,弹性件3的密度逐渐减小,进而使得弹性件3的刚度逐渐减小,即,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逐渐减小。因此,本公开提供的副车架衬套能够通过改变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压力来调节自身刚度大小。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外部供油元件应理解为能够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进行加压或泄压的元件,例如,外部供油元件可以为下文所述的液压泵20,在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进行加压时,液压泵20进行加压,加压后的油液通过油液通道21进入到油液储存腔33内。而在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泄压时,液压泵20可以将油液储存腔33中的油液吸出,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另外,外衬管1、内衬管2和弹性件3分别可以由任意合适的材质的制成,例如,外衬管1可以由PA66+GF30%(PA66塑胶原料加30%玻纤)材料通过模具注塑成型而制成,内衬管2可以由6061-T6合金材料(如铝、镁、硅合金),通过机加工成型后与一层PA66+GF30%(PA66塑胶原料加30%玻纤)材料制作的塑胶件粘合而制成,其中,塑胶件位于合金的外侧,用于与弹性件3接触,耐久性好,而弹性件3可以由天然橡胶通过混炼后,再使用模具加工成型而制成,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选择。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油液储存腔33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考图1所示,油液储存腔33可以为弧形凹腔结构,开口331可以形成为该弧形凹腔结构的弧形开口,弧形开口的中心轴线与内衬管2的中心轴线重合,即,内衬管2用于封堵弧形开口,以形成油液储存腔33,其中,内接口212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位于弧形开口内。这样,在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加压时,油液通道21内的油液能够通过内接口212进入到弧形开口内,即进入到油液储存腔33内。而在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泄压时,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能够从弧形开口进入到内接口212,进而进入到油液通道21从外接口211排出到外部供油元件中。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例中,油液储存腔33还可以是其它的构造方式,例如,油液储存腔33可以构造为弧形凹腔结构,而油液储存腔33的开口331的横截面形状与内接口212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内接口212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位于开口331内,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油液储存腔33可以沿平行于副车架衬套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即,油液储存腔33沿图1中的纵向方向延伸,以便于挤压弹性件3使其发生变形,来调节弹性件3的刚度,即调节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弹性件3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分31和第二弹性部分32,第一弹性部分31在自身轴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一第二弹性部分32,每个第二弹性部分32的外壁均抵接于外衬管1的内表面,每个第二弹性部分32的内壁均抵接于内衬管2的内表面,第一弹性部分31的外壁抵接于外衬管1的内表面,第一弹性部分31的内部设置有油液储存腔33,油液储存腔33朝向内衬管2的一侧设置有开口331。其中,由于第一弹性部分31的内部设置有油液储存腔33,为了保证第一弹性部分31的强度和密度,参考图1所示,弹性件3(即,第一弹性部分31)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凸起311,以起到补强作用。凸起311自弹性件3的外壁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参考图1所示,外衬管1的内表面可以设置有凹槽11,凹槽11具有能够与凸起311相适配的横截面形状,在弹性件3安装在内衬管2和外衬管1之间时,通过凸起311和凹槽11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弹性件3的安装定位。其中,凹槽11的深度不小于凸起311的高度,这样,在凸起311和凹槽11相互配合时,第一弹性部分31的外壁(除凸起311以外的部分)始终抵接于外衬管1的内表面,以保证外衬管1和弹性件3始终贴合。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凸起311和凹槽11分别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配合。可选择地,参考图1所示,凸起3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和/或,凹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其中包括三种实施例,第一种实施例是凸起3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对应地,凹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矩形。第二种实施例为凹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对应地,凸起3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矩形。第三种实施例为凸起3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凹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凸起311和凹槽11分别还可以是其它的构造方式,例如,凸起3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对应地,凹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对此,本公开不作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选择。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由于内衬管2内设置有油液通道21,因此,参考图1所示,内衬管2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加强筋22,加强筋22自内衬管2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加强筋22的设置能够起到内衬管2的补强作用,以保证内衬管2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油液通道21的数量设置可以为多个,多个油液通道21在内衬管2的内部间隔均匀地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油液从内衬管2的周向均匀地流入油液储存腔33内,以保证弹性件3能够被均匀地挤压变形,进而有利于稳定调节弹性件3的刚度,即稳定调节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油液快速地在油液储存腔33和油液通道21之间流动,以快速调节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内衬管2、外衬管1分别与弹性件3的连接可靠性,在弹性件3安装到内衬管2和外衬管2之间后,可以通过在弹性件3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橡胶本体,橡胶本体分别与内衬管2、外衬管1以及弹性件3硫化贴合,进而保证内衬管2、外衬管1、弹性件3三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提供一种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参考图2所示,该控制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的副车架衬套;液压泵20,液压泵20通过管路连接于油液通道21的外接口211,其中,管路的数量应与油液通道2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的设置;采集模块30,采集模块30用于采集车辆的车速信息和侧倾信息,采集模块3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采集模块可以构造为车速传感器和侧倾加速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车速信息并发出相应的车速信号,侧倾加速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的侧倾信息并发出相应的侧倾信号;控制模块40,控制模块40分别与液压泵20和采集模块30电性连接,以根据采集模块30所采集的信息(即,根据采集模块30所发出的信号)控制液压泵20向油液通道21提供油液或从油液通道21中抽取油液。即,采集模块30(例如车速传感器和侧倾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车辆的车速信息和侧倾信息并发出相应信号,并将该类信号反馈给控制模块40,控制模块40处理该类信号并计算,当计算结果未达到指定参数值时,控制模块40不输出指令,而在计算结果达到指定参数值时,控制模块40输出指令并传达给液压泵20,液压泵20根据指令进行油液的加压/卸压,从而使油液储存腔33的体积增大/减小,以挤压/松懈弹性橡胶,从而使得弹性件3的密度增大/减小,进而使得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改变。其中,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压力也会通过液压泵20反馈给控制模块40,以保证油液储存腔33内的压力合理性。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衬套或者上述的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且车身无侧倾,保持水平状态时,副车架衬套10不发生扭转形变,此时为了保持车辆行驶平顺性及舒适性,所需的副车架衬套10刚度较低,也就是说,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可以保持在自然状态下,无需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进行加压或泄压操作。而在车辆高速转弯过程中,车辆的车身侧倾大,因此需要更大的衬套刚度以支撑车身的侧倾,此时可以对油液储存腔33内的油液进行加压,使得副车架衬套10的刚度变大,从而保证车辆操控稳定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衬套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衬管和外衬管,所述内衬管和所述外衬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外壁抵接于所述外衬管的内表面,所述弹性件的内壁至少部分地抵接于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弹性件设置有油液储存腔,所述油液储存腔朝向所述内衬管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内衬管的内部设置有油液通道,所述油液通道具有外接口和内接口,所述内接口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外接口用于连接外部供油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储存腔为弧形凹腔结构,所述开口形成为该弧形凹腔结构的弧形开口,所述弧形开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内衬管的中心轴线重合,
其中,所述内接口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弧形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储存腔沿平行于所述副车架衬套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自所述弹性件的外壁径向向外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衬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能够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横截面形状,
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和/或,
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自所述内衬管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油液通道在所述内衬管的内部间隔均匀地设置。
9.一种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
液压泵,所述液压泵通过管路连接于所述油液通道的外接口;
采集模块,所述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车辆的车速信息和侧倾信息;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液压泵和所述采集模块电性连接,以根据所述采集模块所采集的信息控制所述液压泵向所述油液通道提供油液或从所述油液通道中抽取油液。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衬套或者权利要求9所述的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
CN202321003515.8U 2023-04-25 2023-04-25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9838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3515.8U CN219838614U (zh) 2023-04-25 2023-04-25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3515.8U CN219838614U (zh) 2023-04-25 2023-04-25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614U true CN219838614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3515.8U Active CN219838614U (zh) 2023-04-25 2023-04-25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6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0204B2 (en) Axle module, in particular twist-beam rear axle
EP1580452B1 (de) Hydraulisch gedämpftes Aggregatelager für Kraftfahrzeuge
US20100109213A1 (en) Hydraulically Damping Elastomeric Bushing
CN201427508Y (zh) 一种汽车平衡悬架用板簧支座
CN101786410A (zh)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悬置软垫总成
JPH0244139U (zh)
CN219838614U (zh) 副车架衬套、副车架衬套的控制系统和车辆
CN105270378A (zh) 行车制动助力系统
CN102574518A (zh) 主缸用液压流体流动控制阀、具备该阀的主缸、使用该主缸的制动装置
CN201989779U (zh) 液压制动器总泵
JPH1128920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19583886U (zh) 一种可变刚度液压衬套
CN212338006U (zh) 双向高阻尼液压副车架衬套及汽车
CN202463910U (zh)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箱体
CN103448525B (zh) 长轴距四轮驱动汽车动力总成布置方法及结构
JPS6332723Y2 (zh)
CN108312798B (zh) 空气悬架及使用该空气悬架的车辆
CN212360592U (zh) 一种增加轴向刚度的衬套
CN218929183U (zh) 衬套总成、衬套悬置及车辆
KR102664953B1 (ko) 차량의 서스펜션 암
CN2360675Y (zh) 车辆液压制动装置用减振器
CN219948303U (zh) 一种进油管总成及汽车
CN216269202U (zh) 解耦式制动助力器
CN219172173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上的抗扭联杆支架总成
CN212480373U (zh) 一种管夹减振安装结构、减振管夹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