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611U -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611U
CN219838611U CN202321275898.4U CN202321275898U CN219838611U CN 219838611 U CN219838611 U CN 219838611U CN 202321275898 U CN202321275898 U CN 202321275898U CN 219838611 U CN219838611 U CN 219838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energy
connecting frame
absorbing box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58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超
李天奇
宋亚东
张朝辉
唐华平
魏健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58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包括吸能盒及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前机舱的前部包括与吸能盒配合的连接框架,连接框架上形成有前端开口的容纳腔,吸能盒插入容纳腔内,吸能盒与连接框架固定连接;连接框架上设置有若干突伸入容纳腔内的加强片,加强片与吸能盒相接触。连接框架上设置有加强片,使吸能盒与其连接时不再需要额外的铝块或者钢制套管,可以保证安装稳定性,减轻车身重量。

Description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吸能盒是防撞梁装置中重要的吸能装置,它安装在横梁与车架纵梁之间,作为一种低速安全保护系统而存在。传统车身为了更加轻便结实,常采用铝挤出式的吸能盒与前纵梁连接。
当吸能盒与前纵梁采用插入式的连接方式时,吸能盒中往往需要嵌入一个铝块或者钢制套管,用来保证打紧螺栓时,吸能盒与前纵梁实现刚性接触,保证螺栓在各种工况下均不衰减扭矩。现在新能源车为实现轻量化,前机舱大多采用铝制车身,但吸能盒与其连接所需的零件过多、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增加重量。同时多个零件容易在连接时产生误差累积,不易保证其安装精度及安全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解决吸能盒与前机舱的插入式连接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以保证安装稳定性且轻量化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包括吸能盒及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所述前机舱的前部包括与所述吸能盒配合的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上形成有前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吸能盒插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框架上设置有若干突伸入所述容纳腔内的加强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加强片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前端开口相对的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面具有第一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后壁的厚度设置为5mm;所述第一间隙为5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架为口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框架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连接框架的侧壁及所述加强片。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压铆螺母,所述压铆螺母及所述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紧固前所述吸能盒的两侧板与所述加强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紧固后所述第二间隙消除。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厚度为3.5mm;所述第二间隙为0.7mm。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片的数量为四片且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两侧;每一所述加强片上分布有两个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架的侧壁与所述加强片通过机铣成型;所述吸能盒为目字形结构;所述吸能盒为单一式框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连接框架上设置有加强片,使吸能盒与其连接时不再需要额外的铝块或者钢制套管,可以保证安装稳定性,减轻车身重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与防撞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吸能盒与防撞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吸能盒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图1中前机舱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前机舱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图1中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吸能盒、10;侧板、11;后端面、12;加强板、13;前机舱、20;连接框架、21;加强片、211;安装孔、212;侧壁、213;容纳腔、22;前端开口、221;后壁、222;压铆螺母、30;螺栓、40;防撞梁、5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包括吸能盒10及前机舱20,吸能盒10与前机舱20通过压铆螺母30及螺栓40固定连接。吸能盒10的一端连接前机舱20,另一端连接防撞梁50,如此,保证撞击时车辆前部的传力连贯性。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吸能盒10包括两侧板11及后端面12,吸能盒10的内部还设置有加强板13及压铆螺母30。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3的数目为2个,吸能盒10为目字形结构,增强吸能盒10的溃缩吸能效果。吸能盒10也可为日字形结构或其他形式的腔体结构。
吸能盒10为单一式框架,无其他嵌入式结构,不再安装额外的铝块或钢制套管等嵌件,节省嵌件成本,降低车身重量。
前机舱20一体压铸成型,前机舱20的前部包括与吸能盒10配合的连接框架21。连接框架21为口字形结构。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连接框架21上形成有容纳腔22,连接框架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突伸入容纳腔22内的加强片211。加强片211与吸能盒10固定连接。加强片211与连接框架21的侧壁213通过机铣成型。
连接框架21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212,安装孔212贯穿连接框架21的侧壁213及加强片211。若干安装孔212与若干压铆螺母30相对应,压铆螺母30及安装孔212通过螺栓40固定,螺栓40的规格为M10。
容纳腔22设置有前端开口221,吸能盒10自前端开口221插入容纳腔22内,加强片211与吸能盒10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片211的数量为四片,且对称设置在连接框架21的两侧。每一加强片211上均分布有两个安装孔212,保证固定时连接点受力均匀。
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强片211的数量及安装孔212的分布位置可根据吸能盒10的结构做相应调整。
加强片211的设置,使得吸能盒10与连接框架21连接时不再需要额外的铝块或者钢制套管,可以保证其安装稳定性,同时实现零件轻量化,降低车身重量。
容纳腔22具有后壁222,后壁222与前端开口221相对设置,后壁222的厚度一般设置为5mm。后壁222与吸能盒10的后端面12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的尺寸为5mm。如此,保证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后壁222可以在第一时间与后端面12接触,顶住吸能盒10,保证吸能盒10稳定的溃缩性能。
请同时参阅图6所示,传统车辆在该连接结构上多使用的是M12或M14的螺栓,但后壁222的设置可以降低螺栓40的纵向剪切力的要求,使得吸能盒10可实现纵向渐进式压溃的安全策略。因此可选用较小规格的螺栓40,实现轻量化及降低成本的要求。
在螺栓40紧固前,吸能盒10的两侧板11与连接框架21的加强片2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保证零件安装的便捷性。在螺栓40紧固后,第二间隙消除。在本实施例中,侧板11的厚度为3.5mm,第二间隙的尺寸为0.7mm。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的安装过程如下:
首先,在吸能盒10中安装M10的压铆螺母30,吸能盒10的两侧板11各压铆4颗螺母,一个吸能盒10供压铆8颗螺母。相应的,防撞梁50的两端均设置有吸能盒10,两个吸能盒10共压铆16颗螺母。
再将吸能盒10插入容纳腔22内,此时,吸能盒10的后端面12与容纳腔22的后壁222之间具有尺寸为5mm的第一间隙,吸能盒10的两侧板11与连接框架21的加强片211之间具有尺寸为0.7mm的第二间隙。
然后,总装车间配置的机械手臂将一侧的4颗螺栓40同时打紧,带动吸能盒10的侧板11变形。侧板11变形后紧贴加强片211,消除第二间隙,满足安装要求。机械手臂的配置可缩减生产节拍,可同时打紧多侧的螺栓40,也可分先后顺序一次打紧,未配置机械手臂的车间也可采用人工拧紧等其他方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及一体压铸成型的前机舱,所述前机舱的前部包括与所述吸能盒配合的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上形成有前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吸能盒插入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框架上设置有若干突伸入所述容纳腔内的加强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加强片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前端开口相对的后壁,所述后壁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面具有第一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的厚度设置为5mm;所述第一间隙为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为口字形结构;所述连接框架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连接框架的侧壁及所述加强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若干压铆螺母,所述压铆螺母及所述安装孔通过螺栓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紧固前所述吸能盒的两侧板与所述加强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紧固后所述第二间隙消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厚度为3.5mm;所述第二间隙为0.7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片的数量为四片且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框架的两侧;每一所述加强片上分布有两个所述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的侧壁与所述加强片通过机铣成型;所述吸能盒为目字形结构;所述吸能盒为单一式框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
CN202321275898.4U 2023-05-24 2023-05-24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838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5898.4U CN219838611U (zh) 2023-05-24 2023-05-24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5898.4U CN219838611U (zh) 2023-05-24 2023-05-24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611U true CN219838611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1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5898.4U Active CN219838611U (zh) 2023-05-24 2023-05-24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02229B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vehicle
US8215705B2 (en) Shock-absorber assembly and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US20020079711A1 (en) Coupling structure of shock transmitting member and shock absorbing member, and bumper
EP2322387A1 (en) Crash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4781398A (en) Frame unit for vehicles
CN215883809U (zh) 车身后端加强结构
CN109070822B (zh) 用于车辆的渐缩抗压罐
RU2471658C2 (ru) Ударны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моторной группы автомобиля
CN215883808U (zh) 车身后端结构
WO2023016106A1 (zh) 下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US4778208A (en) Yielding arrangement of a bumper at the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CN111769220A (zh) 用于车辆牵引电池系统的安装支架
CN114763182A (zh) 下车身前部结构
CN215883806U (zh) 车身前端碰撞吸能结构
CN209955930U (zh) 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19838611U (zh) 吸能盒与前机舱的连接结构及车辆
CN111791819B (zh) 一件式载荷分配装置
US5810426A (en) Arrangement for absorbing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CN210707621U (zh) 用于汽车的铝合金扭力盒及汽车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6153859U (zh)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CN210000409U (zh) 传力结构、车身骨架及汽车
CN109050455B (zh) 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13752972B (zh) 新能源汽车碰撞吸能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