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6149U - 沉降腔 - Google Patents

沉降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6149U
CN219836149U CN202321356253.3U CN202321356253U CN219836149U CN 219836149 U CN219836149 U CN 219836149U CN 202321356253 U CN202321356253 U CN 202321356253U CN 219836149 U CN219836149 U CN 219836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zone
cavity
sedimentation zone
sett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62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福明
张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Qingy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62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6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6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6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腔,被设置为底部有开口的腔体,沉降腔的下部位于污水处理池的液面以下,污水从沉降腔的下部进入沉降腔,沉降腔底部的开口为沉淀后的污泥排出沉降腔的通道;沉降腔内设置上层沉降区和下层沉降区,在上层沉降区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或层板;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将上层沉降区内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的横截面分割成至少两部分。泥水混合物经过上层沉降区沉淀,污泥含量高的污水和污泥含量低的污水能够从不同管道或层板进入下层沉降区,从而引起异重流作用,密度高的混合液向下流,而密度低的混合液则向上流,形成的环流有利于提高沉淀效率。

Description

沉降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沉降腔。
背景技术
泥水分离是污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自然沉降进行泥水分离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如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周进周出沉淀池等。为了提高泥水分离的效率,通常在沉淀池内设置斜板或斜管,形成斜管(斜板)沉淀池。即使这样,沉淀的效率仍然还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泥水分离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降腔。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的。
提供一种沉降腔,被设置为底部有开口的腔体,所述沉降腔的下部位于污水处理池的液面以下,污水从所述沉降腔的下部进入所述沉降腔,所述沉降腔底部的开口为沉淀后的污泥排出所述沉降腔的通道;
所述沉降腔内设置上层沉降区和下层沉降区,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或层板;
所述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将所述上层沉降区内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的横截面分割成至少两部分。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沉降腔内、上层沉降区的上方设置溢流槽,并设置出水管道与所述溢流槽连通,所述溢流槽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管道留出所述溢流槽。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可拆卸地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可拆卸地设置管道或层板。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在水平面平齐;
所述下层沉降区中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在水平面平齐。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管或斜板组件与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度。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竖直设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沉降区中各斜管或斜板的下端口与所述下层沉降区中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直接相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蜂窝状的斜管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蜂窝状管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层板。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管道截面为矩形的斜管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截面为矩形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沉降腔,被设置为底部有开口的腔体,所述沉降腔的下部位于污水处理池的液面以下,污水从所述沉降腔的下部进入所述沉降腔,所述沉降腔底部的开口为沉淀后的污泥排出所述沉降腔的通道;所述沉降腔内设置上层沉降区和下层沉降区,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或层板;所述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将所述上层沉降区内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的横截面分割成至少
两部分。污水处理池中泥水混合物经过上层沉降区沉淀,污泥含量高的污水和污泥含量低的污水能够从不同管道或层板进入下层沉降区,下层沉降区的每个管道或层板接收到的污泥量并不相同,由此造成下层沉降区的不同管道或层板内泥水混合液的密度不同,从而引起异重流作用,密度高的混合液向下流,而密度低的混合液则向上流,形成的环流有利于提高沉淀效率,获得更优的澄清效果。本申请的发明点还在于,下层沉降区可以防止沉降腔下部的混合液的流动对上层沉降区的澄清过程产生扰动而影响澄清效率。
本申请提供沉降腔可以以可拆卸的模块形式放置于反应池中,若反应池中有曝气装置,可以借助曝气装置带动泥水混合液进入沉降腔中;若反应池中未设置曝气装置,可以设置气提装置提供气流、气流带动泥水混合液使泥水混合液进入沉降腔中。
可拆卸的模块形式,使得本申请提供的沉降腔能够作为独立的单元快速的安装在反应池上,模块化的设计不需对原有设备做大幅改动即可使用,并且可以根据污水池的工作参数确定沉降腔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沉降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沉降腔和气提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沉降腔和气提装置连接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沉降腔2,被设置为底部有开口的腔体,沉降腔2的下部位于污水处理池的液面以下,污水从沉降腔2的下部进入沉降腔2,沉降腔2底部的开口为沉淀后的污泥6排出沉降腔2的通道;
沉降腔2内设置上层沉降区11和下层沉降区12,在上层沉降区11设置蜂窝状的斜管组件,在下层沉降区12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蜂窝状管道;
下层沉降区12的管道的上端口将上层沉降区11内的每一支斜管的下端口的横截面分割成若干部分。
上层沉降区11利用浅层沉降原理提高沉降效率。在上层沉降区11的下方设置下层沉降区12,下层沉降区12有两重作用:一是整流,防止下方污泥混合液的流动对上层沉降区11的澄清过程产生扰动,影响澄清效率;二是上层沉降区11沉淀下来的泥下滑进下层沉降区12的各支管道内时,下层沉降区12的每支管道接收到的泥量并不相同,由此造成不同管道内混合液的密度不同,从而引起异重流用,异重流的作用下,密度大的混合物向下流,而密度小的混合物则向上流,产生的环流利于提高沉淀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沉降腔2实现快速泥水分离,具有沉淀分离和污泥回流功能。沉降腔2可以安装在缺氧池中,以提高缺氧池内污泥浓度;也可以安装在消氧池中,以增加好氧段的出水量,从而减少环流澄清器的设置数量;也可以安装在污泥浓缩区,提高排泥浓度。所述沉降腔2内产出清水,沉淀下来的污泥6则返回设置其的反应池内。
为了降沉降腔2内产出的清水排出,在沉降腔2内、上层沉降区11的上方设置溢流槽4,并设置出水管道5与溢流槽4连通,溢流槽4中的液体通过出水管道5留出所述溢流槽。本实施例中出水管道5连通在溢流槽4的底部,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管道5可以连通在溢流槽4的侧壁。
为了实现上层沉降区11沉淀下来的泥下滑进下层沉降区12的各支管道内时,下层沉降区12的每支管道接收到的泥量不相同,下层沉降区12的管道的直径为上层沉降区11的管道直径的10%-50%。图1和2给出了一种下层沉降区12的管径与上层沉降区11的管径比例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上层沉降区11的斜管组件的下端口在水平面平齐;下层沉降区12中各管道的上端口在水平面平齐。方便上层沉降区11的斜管组件和下层沉降区12中各管道的对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管或斜板组件与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度。即下层沉降区中的管道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于上层升降区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通过这样的设置,所述下层沉降区起到作为底层区域和上层沉降区之间的屏蔽作用,使得底层区域内的水流不对上层沉降区内的沉淀过程造成干扰。
本实施例中,下层沉降区12的管道竖直设置。能够更好的起到所述整流和引起异重流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上层沉降区11中各斜管的下端口与下层沉降区12中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直接相接。可以避免二者之间的间隙区域内形成紊流,影响异重流的形成。
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污水池中的水流对沉降腔2下部污泥回落至污水池的过程造成干扰,在装配式快速泥水分离模块的下出口处设置阻挡件7。
由于长期设置在污水处理的反应池中,会有污泥附着堵塞。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上层沉降区11可拆卸地设置斜管组件,在下层沉降区12可拆卸地设置管道,可拆卸地连接方式方便替换和清洁,清理附着的污泥,避免堵塞。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沉降区包含平行排列的六棱管与所述下层沉降区包含平行排列的六棱管的尺寸相同,但是所述下层沉降区的每个六棱管内包含一个长度方向延伸的隔层,所述隔层将六棱管的截面一分为二,等分或者不等分,所述隔层与所述上层沉降区的倾斜方向相交。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层板。具体地可以是:所述下层沉降区的层板间距小于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板间距,可以是二分之一;或者,所述下层沉降区的层板间距不等,所述下层沉降区中的板将所述上层沉降区的相邻斜板之间的距离按照1:2的比例划分。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管道截面为矩形的斜管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截面为矩形的管道。具体地可以是:所述上层沉降区为平行排列的截面为正方形的方管,所述下层沉降区为平行排列的截面为矩形的方管;尺寸上,所述矩形将所述正方向分为两部分或者更多。
总之,所述上层沉降区和下层沉降区的形式、形状和尺寸的设计准则为:经过所述上层沉降区沉淀,污泥含量高的污水和污泥含量低的污水从不同管道进入所述下层沉降区,换句话说,所述上层沉降区沉淀下来的污泥滑入所述下层沉降区时,所述下层沉降区中每支管所接收到的泥量不同,从而实现异重流,进一步提升沉淀效果。
本申请提供沉降腔可以以可拆卸的模块形式放置于反应池中,若反应池中有曝气装置,可以借助曝气装置带动泥水混合液进入沉降腔中;若反应池中未设置曝气装置,可以设置气提装置提供气流、气流带动泥水混合液使泥水混合液进入沉降腔中。
对于所述气提装置,参照图3和图4。气提装置3包含:
外管32,下端仅与沉降腔2联通;
内管31,设于外管32中,内管31的下端与污水池(图中未示出)相通,内管31的上端开放,其水平高度与溢流槽4的高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外管32是部分圆弧管壁与沉降腔2的外壁围合成闭合管壁的管道。
气提装置3还包含:
气管33,一端从下端插入内管31,另一端与外部气源连接。
对于设置多个气提装置3,则每个气提装置3的内管中均插有气管33,并且插入的多个气管33可以与统一气源连接。
在气管33插入内管31的一端连接多孔端头34,多孔端头34呈管状并且不与气管33连接的一端封闭,多孔端头33的侧壁上开设若干通孔,将气管33中的气体分散推入内管31中,产生气提作用,将沉降腔2外部下方的污水推入沉降腔2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沉降腔,其特征在于,被设置为底部有开口的腔体,所述沉降腔的下部位于污水处理池的液面以下,污水从所述沉降腔的下部进入所述沉降腔,所述沉降腔底部的开口为沉淀后的污泥排出所述沉降腔的通道;
所述沉降腔内设置上层沉降区和下层沉降区,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或层板;
所述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将所述上层沉降区内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的横截面分割成至少两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降腔内、上层沉降区的上方设置溢流槽,并设置出水管道与所述溢流槽连通,所述溢流槽中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水管道留出所述溢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沉降区可拆卸地设置斜管或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可拆卸地设置管道或层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管或斜板组件的下端口在水平面平齐;
所述下层沉降区中各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在水平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沉降区的斜管或斜板组件与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8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沉降区的管道或层板竖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沉降区中各斜管或斜板的下端口与所述下层沉降区中管道或层板的上端口直接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蜂窝状的斜管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蜂窝状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斜板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层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沉降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沉降区设置管道截面为矩形的斜管组件,在所述下层沉降区设置互相平行的若干列管道截面为矩形的管道。
CN202321356253.3U 2023-05-31 2023-05-31 沉降腔 Active CN219836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6253.3U CN219836149U (zh) 2023-05-31 2023-05-31 沉降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6253.3U CN219836149U (zh) 2023-05-31 2023-05-31 沉降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6149U true CN219836149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3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6253.3U Active CN219836149U (zh) 2023-05-31 2023-05-31 沉降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61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55C (zh) 用于在侧面暗沟中改进气体回流的设备和方法
CN112279366B (zh) 一种防止污泥厌氧发酵的沉淀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N109160604A (zh) 一种复合式三相分离器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219836149U (zh) 沉降腔
CN217757136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清淤过滤一体结构
CN207243526U (zh) 一种二级水平隔油池
CN216777998U (zh) 一种撬装式高效泥水分离设备
CN116585759A (zh) 沉降区填料及包含其的装配式快速泥水分离模块
CN210394025U (zh) 池塘工程化跑道式循环水推水过滤系统
CN210237413U (zh) 一种节能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3922550B (zh) 一种升流组合式二级生物膜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08667417U (zh) 一种生物膜强化沉淀装置
CN115316335A (zh) 一种养殖池分路排污底漏
CN209957620U (zh) 一种泥水分离系统
CN210473148U (zh) 一种新型边渠澄清器
CN111115797A (zh) 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13803406U (zh) 一种污水沉淀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N1318320C (zh) H或h循环管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
CN219964047U (zh)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CN209522634U (zh) 基于三相分离器原理的曝气沉淀一体化装置
CN219603396U (zh) 反硝化过滤装置
CN218174738U (zh) 一种rpir生化反应装置
CN211595177U (zh) 倒锥形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