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4047U -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4047U
CN219964047U CN202321712057.5U CN202321712057U CN219964047U CN 219964047 U CN219964047 U CN 219964047U CN 202321712057 U CN202321712057 U CN 202321712057U CN 219964047 U CN219964047 U CN 2199640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tank
flocculation
grid
inclined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20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怡
陈可欣
辜凌云
刘思宇
石娟
余春秀
高东东
梁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217120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40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40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40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池体,沉淀池池体中心设有絮凝筒,絮凝筒内设有多层网格板,絮凝筒的下端设有第一污泥斗,絮凝筒上位于网格板的下方连接有进水管,絮凝筒外设有导流机构,导流机构与沉淀池池体内壁之间设有若干斜板,导流机构用于将絮凝筒的上端出水导流至斜板的下方,沉淀池池体内位于斜板的上方设有溢流堰。将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集成在一个池体中,减小占地面积,降低基建成本,同时结合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两者的优势,絮凝效果好,有利于减少沉淀时间,提高沉降效率,沉淀池运行时无需外加动力,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絮凝沉淀池的絮凝过程及沉淀过程一般分别在两个独立的反应池中进行,占地面积大、基建成本高。为了使投加混凝剂并充分混合后的原水在水流作用下使微絮粒相互接触碰撞以形成更大的絮粒,絮凝过程中的速度梯度G或絮凝流速应逐渐由大到小。常见的絮凝池包括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网格絮凝池及机械絮凝池,其中,网格絮凝池具有絮凝时间短、构造简单等优点。基于“浅池理论”的斜板沉淀池具有沉淀时间短、沉降效率高等优点。若将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集成于一个反应池中,将有效减小构筑物的占地面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污水的絮凝沉淀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池体,所述沉淀池池体中心设有絮凝筒,所述絮凝筒内设有多层网格板,所述絮凝筒的下端设有第一污泥斗,所述絮凝筒上位于所述网格板的下方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絮凝筒外设有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与所述沉淀池池体内壁之间设有若干斜板,所述导流机构用于将所述絮凝筒的上端出水导流至所述斜板的下方,所述沉淀池池体内位于所述斜板的上方设有溢流堰。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水流反射板、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絮凝筒的外侧,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位于所述絮凝筒的上方且连接有所述水流反射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絮凝筒的外壁构成有导水渠,所述导水渠的出水端位于所述斜板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水流反射板为倒V型结构,且所述水流反射板与所述导流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沉淀池池体的内壁之间安装有所述斜板。
进一步的,相邻层所述网格板上的网格孔交错布置。
进一步的,多层所述网格板的网格孔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堰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污泥斗的下端连接有中心排泥管,所述中心排泥管穿过所述沉淀池池体并设有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池体的下端设有第二污泥斗,所述第二污泥斗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第三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安装有盖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集成在一个池体中,减小占地面积,降低基建成本。
2、同时结合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两者的优势,絮凝效果好,有利于减少沉淀时间,提高沉降效率。
3、沉淀池运行时无需外加动力,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示出水流反射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中,1-沉淀池池体,2-絮凝筒,3-网格板,4-第一污泥斗,5-进水管,6-斜板,7-溢流堰,8-出水管,9-第一控制阀,10-中心排泥管,11-第二控制阀,12-第二污泥斗,13-排泥管,14-第三控制阀,15-水流反射板,16-导流板,17-导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池体1,所述沉淀池池体1中心设有絮凝筒2,所述絮凝筒2内设有多层网格板3,所述絮凝筒2的下端设有第一污泥斗4,所述絮凝筒2上位于所述网格板3的下方连接有进水管5,所述絮凝筒2外设有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与所述沉淀池池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斜板6,所述导流机构用于将所述絮凝筒2的上端出水导流至所述斜板6的下方,所述沉淀池池体1内位于所述斜板6的上方设有溢流堰7。
污水和絮凝剂通过管道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由进水管5进入絮凝筒2,水流依次经过多层平行布置的网格板,随后在导流机构的作用下经过两侧的斜板,水中的絮体沉淀在斜板上后落入反应池底部,澄清水经溢流堰后排放,通过将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集成在一个池体中,减小占地面积,降低基建成本;同时结合网格絮凝池和斜板沉淀池两者的优势,絮凝效果好,有利于减少沉淀时间,提高沉降效率;采用上述结构设计,运行时无需外加动力,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
絮凝剂为PAM,在沉淀池前端的电催化臭氧高级氧化罐中产生的铁离子、亚铁离子可以作为铁盐混凝剂与水中磷酸盐反应产生磷酸铁沉淀,通过添加助凝剂PAM促进污水中微絮体颗粒聚结变大,提高沉降分离效率,降低污水中的磷含量。
具体的,所述溢流堰7连接有出水管8,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9。
澄清水随水流逐渐上升后经溢流堰的出水管8排放。
所述第一污泥斗4的下端连接有中心排泥管10,所述中心排泥管10穿过所述沉淀池池体1并设有第二控制阀11。
污水在流经絮凝筒2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絮体沉积在第一污泥斗4,通过中心排泥管10排出,中心排泥管10设在第二污泥斗的上方。
所述沉淀池池体1的下端设有第二污泥斗12,所述第二污泥斗12连接有排泥管13,所述排泥管13上设有第三控制阀14。
第二污泥斗的设计角度不小于55°,第二污泥斗12聚积的污泥絮体通过底部排泥管13收集排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机构包括水流反射板15、导流板16,所述导流板16位于所述絮凝筒2的外侧,所述导流板16的上端位于所述絮凝筒2的上方且连接有所述水流反射板15,所述导流板16与所述絮凝筒2的外壁构成有导水渠17,所述导水渠17的出水端位于所述斜板6的下方。
具体的,参考图2所示,水流反射板15为倒V型结构,且所述水流反射板15与所述导流板16一体成型。
污水在穿过多层平行布置的网格板后,受限与水流反射板的限制,水流方向发生改变,在导流板的作用下,沿导流渠向下流至斜板下方,再经过斜板区沉淀。
为便于维护,絮凝筒2下方的第一污泥斗4的外壁通过支撑件(图中未示出)与沉淀池池体或第二污泥斗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16与所述沉淀池池体1的内壁之间安装有所述斜板6。
将斜板安装在导流板16与沉淀池池体1的内壁之间,污水由导水渠流出后穿过斜板,从而完成沉淀,构造简单,同时斜板6起到对导流板16的固定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相邻层所述网格板3上的网格孔交错布置。多层所述网格板3的网格孔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网孔逐渐增大以使通过的水流形成从大到小的速度梯度,当水流经过密集网孔时,水流收缩,流速加大,经过稀疏网孔后水流增大,流速减小,并且伴有涡旋形成对流扩散,有利于增加污水中絮体的碰撞几率,形成良好的絮凝条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池体,所述沉淀池池体中心设有絮凝筒,所述絮凝筒内设有多层网格板,所述絮凝筒的下端设有第一污泥斗,所述絮凝筒上位于所述网格板的下方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絮凝筒外设有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与所述沉淀池池体内壁之间设有若干斜板,所述导流机构用于将所述絮凝筒的上端出水导流至所述斜板的下方,所述沉淀池池体内位于所述斜板的上方设有溢流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包括水流反射板、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絮凝筒的外侧,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位于所述絮凝筒的上方且连接有所述水流反射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絮凝筒的外壁构成有导水渠,所述导水渠的出水端位于所述斜板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反射板为倒V型结构,且所述水流反射板与所述导流板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沉淀池池体的内壁之间安装有所述斜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相邻层所述网格板上的网格孔交错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网格板的网格孔尺寸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污泥斗的下端连接有中心排泥管,所述中心排泥管穿过所述沉淀池池体并设有第二控制阀。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池体的下端设有第二污泥斗,所述第二污泥斗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有第三控制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安装有盖板。
CN202321712057.5U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Active CN2199640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2057.5U CN21996404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2057.5U CN21996404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4047U true CN219964047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1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2057.5U Active CN219964047U (zh) 2023-07-03 2023-07-03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40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4609A (zh) 涡旋网格澄清池及其用于水处理中提高混凝反应及沉淀效果的澄清方法
CN111137962A (zh) 一种一体化高效沉淀池污水处理装置
CN201506735U (zh) 一种废水回用处理系统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102050529B (zh) 浸没式内循环膜混凝反应器水处理装置
CN103408134B (zh) 一种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及其处理有机废水的方法
CN219964047U (zh) 一种网格-斜板一体化絮凝沉淀池
CN219929829U (zh) 集装箱式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装置
CN216639008U (zh) 自适应变循环颗粒污泥水处理器
CN211644890U (zh) 一种紧凑型机械搅拌混凝沉淀装置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03486964U (zh) 一种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CN108144330B (zh) 一种立体斜板净化装置及具有该净化装置的沉淀池
CN101549908A (zh) 高效甜菜制糖废水处理系统
CN214936294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微涡流絮凝沉降罐
CN215627234U (zh) 一种斜管沉淀器
CN219376153U (zh) 一种强化污水处理颗粒污泥筛选的新装置
CN213037495U (zh) 一体化aao氧化沟立式罐
CN220745556U (zh) 双气提污水处理装置
CN220723760U (zh) 一种基于深度处理的污水一体化设备
CN217868313U (zh) 一种适用于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新型三相分离器
CN216038844U (zh) 中置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CN219941872U (zh) 一种斜管沉淀池组
CN215102186U (zh)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
CN210595407U (zh) 一种污泥回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