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1792U -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 Google Patents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1792U
CN219831792U CN202320908759.4U CN202320908759U CN219831792U CN 219831792 U CN219831792 U CN 219831792U CN 202320908759 U CN202320908759 U CN 202320908759U CN 219831792 U CN219831792 U CN 219831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hone
hole
microphone body
pick
s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875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栋城
于桂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875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1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1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1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麦克风结构包括壳组件和麦克风本体,其中,壳组件设有拾音孔且能调节拾音孔的开口面积;麦克风本体位于壳组件中且通过拾音孔接收音频。如此设置,用户能够通过壳组件调节拾音孔的开口面积,由于拾音孔的开口面积为与外部连通的面积,这样一来,使得麦克风本体受到来自壳组件的遮挡程度是可调节的,当该麦克风结构距离用户较近或者距离扬声器较近时,将拾音孔的开口面积调小,在麦克风本体受到的遮挡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仅能够阻碍用户说话的气流传递至麦克风本体、降低麦克风本体受到的气流冲击,也能弱化扬声器的发声传递至麦克风本体,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啸叫与喷麦的产生。

Description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智能化的发展,智能笔作为一种便携易操作的电子设备,目前已成熟应用在红外触摸一体机、智慧黑板等,可以实现写字、画图、触控和扩音等功能。其中,扩音是智能笔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用户在讲课或演讲时,常使用智能笔的扩音功能作为话筒,使声音通过红外触摸一体机和智慧黑板内置的扬声器放大声音,以代替传统扩音输入设备,给用户带来诸多便利性。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笔在使用过程中,当用户拿取智能笔距离较近时,麦克风容易受到爆破音影响进而发生喷麦;在智能笔的麦克风距离扬声器较近时,或者扬声器的声音较大、智能笔的麦克风收音较灵敏时,就容易引起声电信号自激振荡,从而产生啸叫。上述的喷麦和扩音啸叫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扩音设备使用时,麦克风易产生啸叫和喷麦现象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麦克风结构,包括:
壳组件,设有拾音孔,并能调节所述拾音孔的开口面积;
麦克风本体,位于所述壳组件中且通过所述拾音孔接收音频。
可选的,还包括与所述壳组件或所述麦克风本体连接的缓冲体。
可选的,所述缓冲体为多孔透气结构,且所述缓冲体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上或所述壳组件上。
可选的,所述壳组件包括:
内罩,设有所述拾音孔且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上;
外罩,设有通孔且可转动地罩在所述内罩上;
其中,所述壳组件至少具有所述拾音孔完全位于所述通孔中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通孔与所述拾音孔局部重合的第二状态。
可选的,所述壳组件还具有所述通孔与所述拾音孔完全错开的第三状态。
可选的,还包括固定支撑在所述麦克风本体底面且位于所述壳组件中的支架。
可选的,缓冲体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与所述支架形成的集合体上,且所述缓冲体至少填充所述集合体的周侧与所述壳组件之间的间隙。
可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贯通开孔,且在贯通方向上,所述贯通开孔与至少部分拾音孔相对设置,以供空气流通。
可选的,所述壳组件的顶面和侧面上均设有所述拾音孔,所述顶面为与所述麦克风本体收音面相对的面,所述侧面为位于所述麦克风本体周侧的面。
一种智能笔,包括主体笔以及上述任一项中的麦克风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麦克风结构,将麦克风本体设置在壳组件中,壳组件上设置拾音孔,以供麦克风本体通过拾音孔接收音频,且壳组件还能够调节拾音孔的开口面积。如此设置,用户能够通过壳组件调节拾音孔的开口面积,由于拾音孔的开口面积为与外部连通的面积,也即实际有效的拾音面积,这样一来,使得麦克风本体受到来自壳组件的遮挡程度是可调节的,以便用户在相应的应用场景下选择调节,当该麦克风结构距离用户较远或者距离扬声器较远时,将拾音孔的开口面积调大,麦克风本体受到的遮挡程度较低,以使该麦克风结构处于拾音能力较强的状态,当该麦克风结构距离用户较近或者距离扬声器较近时,将拾音孔的开口面积调小,在麦克风本体受到的遮挡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仅能够阻碍用户说话的气流传递至麦克风本体、降低麦克风本体受到的气流冲击,也能弱化扬声器的发声传递至麦克风本体,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啸叫与喷麦的产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笔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麦克风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第一状态的壳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处于第二状态的壳组件的示意图。
在图1-图4中:
1、麦克风本体;2、内罩;3、外罩;4、缓冲体;6、笔管;7、按键;8、主板;
201、拾音孔;
301、通孔;
501、半支架;502、贯通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麦克风结构,包括壳组件和麦克风本体1,其中,壳组件设有拾音孔201,且壳组件由多个组成结构配合装配而成,通过壳组件的状态变化,即各组成结构之间的不同位置关系,能调节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麦克风本体1位于壳组件中且通过拾音孔201接收壳组件外部的音频或者智能笔内部的音频。
如此设置,将麦克风本体1设置在壳组件中,壳组件上设置拾音孔201,以供麦克风本体1通过拾音孔201接收壳组件外部的音频,且壳组件还能够调节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用户能够通过壳组件调节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由于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为与外部连通的面积,也即实际有效的拾音面积,这样一来,使得麦克风本体1受到来自壳组件的遮挡程度是可调节的,以便用户在相应的应用场景下选择调节,当该麦克风结构距离用户较远或者距离扬声器较远时,将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调大,麦克风本体1受到的遮挡程度较低,以使该麦克风结构处于拾音能力较强的状态,当该麦克风结构距离用户较近或者距离扬声器较近时,将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调小,在麦克风本体1受到的遮挡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仅能够阻碍用户说话的气流传递至麦克风本体1、降低麦克风本体1受到的气流冲击,也能弱化扬声器的发声传递至麦克风本体1,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啸叫与喷麦的产生。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该麦克风结构还包括缓冲体4,缓冲体4与壳组件或麦克风本体1连接,且缓冲体4能够吸收撞击并保护麦克风本体1。
如此设置,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缓冲体4具有的缓冲作用,可避免该麦克风结构或其所在的智能笔意外掉落而导致的麦克风本体1的机械损坏。
关于缓冲体4的缓冲能力,可设置缓冲体4是围在麦克风本体1周围且不阻挡收音面的橡胶圈、乳胶圈。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设置缓冲体4为高密度的多孔透气结构,且缓冲体4罩在麦克风本体1上或壳组件上。缓冲体4具体可为海绵或者泡棉或者多层网布。
如此设置,由于缓冲体4是多孔透气的,其不仅具有缓冲作用,同时还能够降低强气流直接到达麦克风本体1的振动膜,有效对杂音进行过滤,起到降噪和防喷麦作用;而且,此种形态的缓冲体4与拾音孔201可调节的壳组件相配合,使得气流穿透速度和降噪能力是可调整的,拓宽了适用场景的范围和效果。
进一步地,优选设置缓冲体4位于壳组件内部且包裹在麦克风本体1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麦克风外部套设海绵套的方式,该实施例中的缓冲体4不仅能够辅助固定麦克风本体1的位置,保护性更强,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易脱落和破损,避免经常更换,同时不会增加该麦克风结构的体积,也更为美观大方。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壳组件包括内罩2与外罩3;其中,内罩2设有拾音孔201且罩在麦克风本体1上;外罩3设有通孔301且可转动地罩在内罩2上;由于外罩3受用户操作能够转动,可令壳组件至少具有拾音孔201完全位于通孔301中的第一状态,以及,通孔301与拾音孔201局部重合的第二状态,即外罩3的转动能够部分遮挡拾音孔201或完全露出拾音孔201。需要说明的是,外罩3,内罩2与外罩3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阻力,可令外罩3停止在转动范围内的任意位置。
如此设置,用户通过转动外罩3这一简单的调节操作,便可实现对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的调节,结构精简巧妙,使用方便。当然,也可将壳组件设置为,内罩2与外罩3相互套设且能够沿轴向产生相对移动,通过外罩3的移动,实现部分遮挡拾音孔201或完全露出拾音孔201。
进一步地,设置壳组件还具有通孔301与拾音孔201完全错开的第三状态,即外罩3能够完全将拾音孔201遮挡住。这样一来,在无需使用时,将外罩3转动至相应位置,能够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而且,若该麦克风结构所在的智能笔需要在扬声器附近使用,且麦克风本体1无法单独关闭时,将拾音孔201完全遮挡住能够防止啸叫的发生。
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壳组件的顶面和侧面上均设有拾音孔201,顶面为与麦克风本体1收音面相对的面,侧面为位于麦克风本体1周侧的面,且侧面上的拾音孔201于轴向方向上的分布范围覆盖麦克风本体1;具体来说,内罩2与外罩3形状相匹配且均具有顶面以及侧面,内罩2的侧面和顶面均设有拾音孔201,外罩3的侧面和顶面均设有通孔301。这样一来,麦克风本体1完全位于拾音孔201的覆盖区域中,有利于营造更佳的收音环境,以使麦克风本体1更好地进行收音。
另外,内罩2与外罩3的中空空间、外形均可设置为圆柱状或圆台状或多棱柱状,拾音孔201与通孔301可设置为沿周向方向间断地环绕分布的条形,即拾音孔201与通孔301能够沿长度方向产生相对滑动。当然,拾音孔201与通孔301设计为沿周向方向排列分布的多个圆形孔也是可行的。
举例来说,如图3-图4所示,第一状态为壳组件的初始状态,外罩3上的通孔301与内罩2上的拾音孔201全部对齐相通,当外罩3的转动范围为0°-90°,外罩3上的通孔301与内罩2上的拾音孔201之间的重叠率在100%-50%之间变化,当外罩3的转动范围为0°-180°,外罩3上的通孔301与内罩2上的拾音孔201之间的重叠率在100%-0%之间变化。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该麦克风结构还包括支架,支架固定支撑在麦克风本体1底面且位于壳组件中,支架与内罩2的位置相对固定,麦克风本体1一般来说为高度较扁的柱状,麦克风本体1的底面与支架贴合且粘接固定。这样一来,支架为麦克风本体1提供了安装与支撑位置,令该麦克风结构的内部构成更为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优选设置缓冲体4罩在麦克风本体1与支架形成的集合体上,且缓冲体4至少填充集合体的周侧与壳组件之间的间隙。需要说明的是,麦克风本体1的收音面前方与缓冲体4之间仍是有一定空间的,保证正常收音。
如此设置,缓冲体4与支架配合形成对麦克风本体1的限位,而且缓冲体4能够对支架形成缓冲保护作用,避免冲击通过支架传递至麦克风本体1而造成损坏,优化了缓冲体4的缓冲作用,整体增强对麦克风本体1的保护性。
不仅如此,优选支架上设有贯通开孔502,且在贯通方向上,贯通开孔502与至少部分拾音孔201相对设置,以供麦克风本体1底部空间的空气流通。这样一来,能够提供更佳的收音环境,从麦克风本体1拾音方面来降低失真、优化音质。
具体地,可设置支架包括两个沿径向相对拼接的半支架501,方便该麦克风结构在智能笔中的装配;另外,支架的与麦克风本体1相接的一面上设有与贯通开孔502连通的穿线孔,即两个半支架501的顶面均呈弧环状,这样方便与麦克风本体1电连接的主板8穿过支架或位于支架中。
基于上述的麦克风结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笔,该智能笔包括主体笔以及上述的麦克风结构,麦克风结构位于主体笔的顶端,主体笔包括笔管6、嵌接在笔管6上的按键7、位于笔管6内的电池、位于笔管6内的主板8支架、安装在主板8支架上的主板8等结构,支架、内罩2均与笔管6的顶端固定安装连接,按键7与主板8电连接且能够控制麦克风本体1的电通断,主体笔的详细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结构,此处不再赘述。由于该智能笔具有上述的麦克风结构,所以智能笔由麦克风结构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该麦克风结构不仅可以应用在智能笔上,还可应用在录音笔、独立话筒等。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0)

1.一种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组件,设有拾音孔(201),并能调节所述拾音孔(201)的开口面积;
麦克风本体(1),位于所述壳组件中且通过所述拾音孔(201)接收音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壳组件或所述麦克风本体(1)连接的缓冲体(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体(4)为多孔透气结构,且所述缓冲体(4)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1)上或所述壳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包括:
内罩(2),设有所述拾音孔(201)且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1)上;
外罩(3),设有通孔(301)且可转动地罩在所述内罩(2)上;
其中,所述壳组件至少具有所述拾音孔(201)完全位于所述通孔(301)中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通孔(301)与所述拾音孔(201)局部重合的第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还具有所述通孔(301)与所述拾音孔(201)完全错开的第三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支撑在所述麦克风本体(1)底面且位于所述壳组件中的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体(4)罩在所述麦克风本体(1)与所述支架形成的集合体上,且所述缓冲体(4)至少填充所述集合体的周侧与所述壳组件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贯通开孔(502),且在贯通方向上,所述贯通开孔(502)与至少部分拾音孔(201)相对设置,以供空气流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的顶面和侧面上均设有所述拾音孔(201),所述顶面为与所述麦克风本体(1)收音面相对的面,所述侧面为位于所述麦克风本体(1)周侧的面。
10.一种智能笔,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笔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麦克风结构。
CN202320908759.4U 2023-04-21 2023-04-21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Active CN219831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8759.4U CN219831792U (zh) 2023-04-21 2023-04-21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8759.4U CN219831792U (zh) 2023-04-21 2023-04-21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1792U true CN219831792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7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8759.4U Active CN219831792U (zh) 2023-04-21 2023-04-21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1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77782A1 (zh)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US5844998A (en) Headphone apparatus
EP2059067B1 (en) Headset noise reduction
US20090268935A1 (en) Headset device
JP7264052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EP3396975B1 (en) Headphones
CN108566600B (zh) 一种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9831792U (zh) 麦克风结构及智能笔
US11202139B2 (en) Speaker unit for earphone
WO2020147542A1 (zh) 发声装置和耳机
US20220377447A1 (en) Wireless headset with improved wind noise resistance
JP2009278167A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型ヘッドホン
CN208806946U (zh) 耳机降噪结构及耳机
JP5399391B2 (ja)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ヘッドホン
CN215072931U (zh) 耳机
CN219678651U (zh) 头戴式监听耳机
CN220629546U (zh) 风噪降低结构和采用该结构的头戴式耳机
KR102577014B1 (ko) 관로 일체형 리시버 모듈
CN216017128U (zh) 一种防啸叫无线降噪耳机
CN216451515U (zh) 一种消磁防尘的高音质耳机喇叭
CN219107603U (zh) 麦克风拾音结构以及麦克风
CN216852022U (zh) 电子设备
CN215453215U (zh) 一种隔磁防尘耳机
CN219287691U (zh)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多轴话筒
KR102694797B1 (ko) 무선 이어폰 및 리시버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