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8331U -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 Google Patents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8331U
CN219828331U CN202321336508.XU CN202321336508U CN219828331U CN 219828331 U CN219828331 U CN 219828331U CN 202321336508 U CN202321336508 U CN 202321336508U CN 219828331 U CN219828331 U CN 219828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device
quick release
adjusting
mounting
moun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365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晏良
高飞
肖硕彬
刘彦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a360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a360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a360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sta360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365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8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8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8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快拆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机构,用于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机构,与第一安装机构连接,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上述的快拆装置,将第一安装机构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设计,使得在不需拍摄时可将拍摄杆或拍摄设备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上。由于第二安装机构与外部物件连接,因此,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上的拍摄杆或拍摄设备挂靠在外部物件上,解放用户双手,减轻设备携带负担,极大提升拍摄过程中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拍摄技术的发展,用户越来越喜欢用相机或摄像机等拍摄设备来记录生活和美景。并且,目前拍摄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了实现更好的拍摄效果,通常采用拍摄杆作为辅助拍摄工具进行拍摄。
然而,户外拍摄有时不需要进行拍摄,例如在登山时,此时用户不需要使用拍摄杆和拍摄设备,但不得不将拍摄杆或拍摄设备握持在手中,以至于无法解放双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一种快拆装置,所述快拆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机构,用于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连接,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
上述的快拆装置,将第一安装机构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设计,使得在不需拍摄时可将拍摄杆或拍摄设备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上。由于第二安装机构与外部物件连接,因此,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上的拍摄杆或拍摄设备挂靠在外部物件上,解放用户双手,减轻设备携带负担,极大提升拍摄过程中的便利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机构用于分别与所述拍摄杆、所述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连接的安装结构、及与所述安装结构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分别与所述拍摄杆、所述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上设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用于与所述拍摄杆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连接结构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用于与所述拍摄设备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被构造为当所述拍摄杆绕自身轴线旋转时能从所述安装结构中拆除,且所述拍摄设备不随所述拍摄杆同步旋转。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主轴体及套设于所述主轴体外的轴壳,所述主轴体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轴壳用于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所述主轴体可相对所述安装结构转动以使所述轴壳与所述安装结构机械耦合或分离,当所述主轴体相对所述安装结构转动时,所述安装结构限位所述轴壳以阻止所述轴壳跟随所述主轴体转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结构设有第一止转部,所述轴壳设有第二止转部,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一止转部相互配接以阻止所述轴壳跟随所述主轴体转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二止转部中的一者为止转槽,所述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二止转部中的另一者为止转凸起,所述止转凸起限位于所述止转槽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结构或所述安装结构的解锁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上设有连接槽,所述轴壳与所述连接槽卡接配合,所述解锁结构用于解除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安装结构之间的卡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锁结构设于所述主轴体上,用于随所述主轴体转动以解除所述轴壳与所述连接槽之间的卡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轴体沿自身轴线方向包括轴芯壳与轴芯体,所述轴芯体与所述轴芯壳可拆卸连接,所述轴芯壳套设于所述轴壳内,且所述解锁结构设于所述轴芯壳上,所述轴芯体伸出所述轴芯壳外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拍摄杆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壳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安装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槽内壁上的弹性定位组件;所述弹性定位组件通过与所述定位部机械耦合而将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安装结构卡接,所述解锁结构用于随所述主轴体转动以解除所述弹性定位组件与定位部的机械耦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轴壳上的定位孔,所述弹性定位组件一端伸入所述定位孔以实现机械耦合;所述解锁结构包括顶出件,所述顶出件设置于所述主轴体上,所述顶出件随所述主轴体转动,通过推动所述弹性定位组件以使所述弹性定位组件脱离所述定位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机构包括:支撑件,支撑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连接;夹持结构,包括夹持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间距,以使外部物件被固定在夹持组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夹持组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调节孔设置;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一调节件脱离调节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为螺杆,所述第二调节件为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的螺件,所述螺件与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夹持组件的一侧抵接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调节孔,所述螺杆与所述调节孔相匹配设置;所述调节孔的一侧开设有缺口,所述螺杆与所述夹持组件转动连接以能够从所述缺口进入或退出所述调节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缺口处设置有用于阻挡所述螺件脱离所述调节孔的凸部;所述调节孔包括同轴设置的调节段和限位段,所述调节段相对所述限位段朝向所述夹持组件,所述限位段的孔径大于所述调节段的孔径;所述螺件能够位于所述调节孔之外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段能够位于所述调节段中,所述第一段能够位于所述限位段中并能够与限位段的内壁面抵接以位于所述调节段之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限位体,所述限位体设置在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夹持组件的一端,所述限位体能够沿所述螺杆的轴向与所述螺件抵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部和磁性件,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连接,所述磁性件设置在所述夹持部上并能够与所述支撑件磁吸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件为沿所述第一调节件的厚度方向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上的多个卡齿,多个所述卡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上,当不同所述卡齿与所述调节孔卡接时,所述夹持组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间距改变。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调节孔的数量别为两个且一一对应,两个所述调节孔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为柔性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或所述夹持组件,所述第二调节件能够与所述第一调节件配合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与所述调节孔套接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件为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或所述夹持组件上的凸台,所述第一调节件上设置有多个能够与所述凸台配合的卡孔,当不同所述卡孔与所述凸台配合时,所述夹持组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间距改变。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和所述夹持组件通过软胶一体成型制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件为魔术贴,所述魔术贴能够粘附在所述第一调节件上。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机构相对第二安装机构之间的旋转角度可调。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转动配合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配合面;其中,所述快拆装置具有若干锁合状态,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机构,调节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在所述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以使所述快拆装置在若干所述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上设有配合部,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上设有与所述配合部转动配合的调节部,所述配合面形成于所述调节部与所述配合部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子部,转动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使所述配合部能够与不同的所述调节子部配合,以使所述快拆装置在不同的所述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调节子部被构造为第一凹槽,所述配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机构的一侧表面上,且具有伸出其所在表面的卡接位置及收纳于其所在表面内的避让位置;其中,当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卡接位置时,所述配合部与其中一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配合,所述快拆装置位于其中一所述锁合状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被构造为球头柱塞,并能够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之间在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调节子部被构造为第二凹槽,且各所述第二凹槽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弧面;所述配合部被构造为凸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机构的一侧表面上的凸起,所述凸起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弧面;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弧面的弧度相匹配,且所述凸起能够与各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全部所述第二凹槽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不同,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子凸起,所述第一子凸起的凸出高度与凹陷深度最深的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之间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之间在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之间,用于沿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对所述第一安装机构及所述第二安装机构进行限位。
一种拍摄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快拆装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自拍杆快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安装机构和挂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安装机构和连接结构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安装机构和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隐藏调节组件后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第二安装机构结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与第二安装机构之间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16为图14中所示的第一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所示的第二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与支撑件之间的爆炸图。
图19为图18中所示的第一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所示的第二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与第二安装机构之间的爆炸图。
图2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与第二安装机构之间的剖视图。
100、快拆装置;10、第一安装机构;11、连接结构;111、主轴体;112、轴芯体;11a、第一芯体;11b、第二芯体;11c、隔挡部;11d、扭簧;11e、容纳槽;11f、螺母;113、轴芯壳;114、轴壳;115、第一磁性体;116、第二磁性体;117、轴承;118、轴套;119、止转凸起;12、安装结构;121、安装支架;12a、支架主体;12b、安装臂;12c、安装槽;122、连接槽;123、第三磁性体;124、止转槽;13、解锁结构;131、顶出件;13a、弧形面;14、弹性定位组件;14a、限位件;141、连接块;142、第一限位柱;143、第二限位柱;144、固定板;145、导向柱;146、弹性件;15、定位部;151、定位孔;16、第一固定结构;17、第二固定结构;20、第二安装机构;21、支撑件;211、调节孔;212、缺口;213、凸部;21a、调节段;21b、限位段;22、夹持结构;23、夹持组件;231、夹持部;232、磁性件;233、转轴;24、调节组件;241、第一调节件;24a、螺杆;242、第二调节件;24b、螺件;243、第一段;244、第二段;24c、凸台;24d、卡孔;24e、轴孔;245、环形结构;25、限位体;25a、固定部;25b、限位部;26、缓冲垫;30、配合部;31、插轴;32、插孔;33、第二连接弧面;34、第一子凸起;35、第二子凸起;40、调节部;41、调节子部;42、第一连接弧面;50、弹性体;51、卡簧;52、固定件;53、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随着拍摄技术的发展,用户越来越喜欢用相机或摄像机等拍摄设备来记录生活和美景。同时,为实现更好拍摄效果,通常借助拍摄杆进行拍摄,这样导致设备数量增多,增加行程中的携带负担。尤其,在户外且不需进行拍摄时,用户需手持拍摄杆或拍摄设备,导致双手无法被解放,为户外活动带来极其不便。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快拆装置100,请参考图1,快拆装置100包括: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第一安装机构10用于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机构20与第一安装机构10连接,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
上述的快拆装置100,将第一安装机构10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设计,使得在不需拍摄时可将拍摄杆或拍摄设备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由于第二安装机构20与外部物件连接,因此,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的拍摄杆或拍摄设备挂靠在外部物件上,解放用户双手,减轻设备携带负担,极大提升拍摄过程中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可拆卸连接”是指两个结构之间连接结构11可进行拆分,但拆分之后不影响两个结构之间的连接结构11原有功能,即可利用该连接结构11可使两个结构再次进行连接,其可为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卡接、挂接、磁吸连接等。
第一安装机构10是指供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安装的结构。当用户采用拍摄杆进行拍摄时,可将拍摄杆、拍摄设备中至少一者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以减少设备的手持。若用户不采用拍摄杆进行拍摄时,可将拍摄设备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其中,拍摄设备可为但不限于相机、摄像机等。
此外,拍摄设备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的安装,可直接或通过零部件间接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也可在拍摄杆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时,可拆卸安装在拍摄杆上,以实现收纳。当然,当拍摄设备收纳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时,拍摄杆可直接连接在拍摄设备上;也可直接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以实现收纳。
还需说明的是,第二安装机构20是指与外部物件进行连接的结构,使得快拆装置100整体挂靠在外部物件上。其中,外部物件可为用户的穿戴物件,如:背包带、腰带等。第二安装机构20分别与第一安装机构10、外部物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开拆卸连接,也可为不可拆卸。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机构10用于与拍摄设备直接可拆卸连接。由此可知,拍摄设备直接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方便对拍摄设备的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拍摄设备与第一安装机构10直接可拆卸连接,这说明在收纳时,拍摄设备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而非连接在拍摄杆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10可设计成拍摄设备中的一部分结构,如:第一安装机构10可为但不限于拍摄设备的转接头、保护框、拓展接头等。此时,拍摄设备通过第一安装机构10可以卡接、磁吸、螺纹等方式连接在第二安装机构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10至少用于与拍摄杆直接可拆卸连接,其中,拍摄杆用于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如此,将拍摄杆直接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方便对拍摄杆的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拍摄杆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其目的在于方便拍摄设备进行拍摄,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磁吸配合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一安装机构10包括与第二安装机构20连接的连接结构11,连接结构11上设有第一固定结构16,第一固定结构16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如此,利用第一固定结构16,使得拍摄杆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结构16是指供拍摄杆可拆卸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的结构,其可为螺杆24a、卡扣凸起、磁性结构等,也可为螺纹孔、卡接孔等结构。
更进一步地,连接结构11远离第一固定结构16的一端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17,第二固定结构17用于与拍摄设备连接。由此可知,在收纳时,拍摄杆与拍摄设备分别安装在连接结构11的相对两端,两者互不干扰,方便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结构17是指供拍摄设备安装在连接结构11上的结构,其可为螺杆24a、卡扣凸起、磁性结构等,也可为螺纹孔、卡接孔等结构。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16可为螺纹孔,第二固定结构17为螺杆24a。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一安装机构10还包括与第二安装机构20连接的安装结构12,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如此,将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设计为可拆卸结构,方便连接结构11拆除,从而方便取出拍摄杆。
可选地,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的连接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销接、磁吸连接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连接结构11被构造为当拍摄杆绕自身轴线旋转时能从安装结构12中拆除,且拍摄设备不随拍摄杆同步旋转。由此可知,当需从安装结构12中拆除连接结构11时,转动拍摄杆,带动连接结构11运动,使之从安装结构12中脱离,完成拍摄杆的拆除。由于旋转过程中拍摄设备不随拍摄杆同步旋转,因此,在拆除过程中,限制拍摄设备随拍摄杆同步旋转,可防止因为拍摄设备转动造成的磕碰和脱落,提高了快拆装置100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实现拍摄设备不随拍摄杆旋转而旋转,其实现方式有多种,比如:连接结构11可设计成两段相互转动连接的结构,其中一段与拍摄设备连接,另一段与拍摄杆连接;或者,连接结构11还可设计成两个内外套设的结构,外部结构与拍摄设备连接,内部结构与拍摄杆连接等。
另外,连接结构11以拍摄杆旋转方式能从快拆装置100中拆除,其实现方式有多种,比如:连接结构11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拍摄杆连接,第二部分与拍摄设备连接,第一部分具有一段的外螺纹,螺接在快拆装置100上具有开口的内螺纹孔,且第二部分与快拆装置100上具有止旋结构,这样以旋转方式将第一部分退出螺纹孔外后,再将第二部分从开口中退出;或者,连接结构11为两个套设的结构,内部结构与拍摄杆连接,旋转方式解除外部结构与快拆装置100之间的锁定结构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连接结构11包括主轴体111及套设于主轴体111外的轴壳114,主轴体111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轴壳114用于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主轴体111可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以使轴壳114与安装结构12机械耦合或分离,当主轴体111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时,安装结构12限位轴壳114以阻止轴壳114跟随主轴体111转动。
如此,通过转动拍摄杆可带动主轴体111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从而实现拍摄杆的拆装。而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利用安装结构12阻止轴壳114跟随主轴体111转动,因此可防止连接于轴壳114的拍摄设备跟随主轴体111转动,从而可防止因为拍摄设备转动造成的磕碰和脱落,提高了快拆装置100的实用性。
具体地,当需要使用拍摄设备时,使用者可将拍摄杆从安装结构12上取下以手持自拍杆进行拍摄。而当无需拍摄时,可将拍摄杆通过连接结构11和安装结构12的相互配接挂靠于外部安装结构12上,且无需将拍摄设备从自拍杆上拆卸,从而为使用者带来极大便利。
请参考图3至图5,连接结构11包括主轴体111及套设于主轴体111外的轴壳114,主轴体111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轴壳114用于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主轴体111可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以与安装结构12机械耦合或分离,当主轴体111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时,安装结构12限位轴壳114以阻止轴壳114跟随主轴体111转动。
为了限制轴壳114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安装支架121设有第一止转部,主轴体111设有第二止转部,第一止转部和第二止转部相互配接以阻止轴壳114跟随主轴体111转动。具体地,第一止转部和第二止转部中的一者为止转槽124,第一止转部和第二止转部中的另一者为止转凸起119,止转凸起119限位于止转槽124内。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连接槽122的槽壁上形成一向内凹陷的止转槽124,轴壳114在一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有一个止转凸起119,任意一个止转凸起119的形状均与止转槽124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在一实施例中,止转槽124形成于支架主体12a。如此,当主轴体111与安装结构12机械耦合时,其中一个止转凸起119嵌设于止转槽124内,在止转槽124的槽壁的阻挡下,轴壳114无法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止转槽124可形成于轴壳114,止转凸起119则形成于连接槽122的槽壁,也可起到阻止轴壳114转动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5,快拆装置100还包括设于连接结构11或安装结构12的解锁结构13。安装结构12上设有连接槽122,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卡接配合,解锁结构13用于解除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的卡接。由此可知,通过卡接方式,使得连接结构11稳定固定在连接槽122内,方便对拍摄杆的收纳。同时,设置解锁结构13,利用解锁结构13,对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之间的卡接进行解除,使得连接结构11和拍摄杆的取出也更为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之间卡接配合,其实现方式可为:在连接结构11设置凸起结构,连接槽122的槽壁上设置与之匹配的槽或孔状结构;或者,在连接结构11设置槽或孔状结构,连接槽122的槽壁上设置与之匹配的凸起结构。
还需说明的是,解锁结构13是指能够解除连接槽122与连接结构11之间的卡接的部件,在解锁时,解锁结构13可以旋转方式进行解除卡接;也可以按压方式进行解除卡接,例如:按压解锁结构13的一端,使之另一端翘起,将连接槽122与连接结构11之间的卡接断开,以实现解除卡接。当然,解锁结构13也可为电控解锁方式,如:解锁结构13为开关结构,利用电控方式控制电机动作或者电磁铁工作,使得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的卡接进行伸缩等。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与图5,连接结构11包括主轴体111、及与连接槽122卡接配合的轴壳114。轴壳114转动套设于主轴体111的外围,解锁结构13设于主轴体111上,用于随主轴体111转动以解除轴壳114与连接槽122之间的卡接。由此可知,当需取出主轴体111时,旋转主轴体111,带动解锁结构13动作,以解除轴壳114与连接槽122之间的卡接。如此,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拆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轴壳114与连接槽122之间进行卡接,当主轴体111旋转时,轴壳114可不随之旋转。因此,若拍摄杆连接在主轴体111上,拍摄设备连接在轴壳114上时,主轴体111的旋转解除卡接,不会带动拍摄设备转动,为静态解锁,确保相机在解锁时不会出现松动和磕碰的风险。同时,在拆卸时,只需转动拍摄杆即可完成解除卡接,进一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
还需说明的是,请参考图3、图4及图7,安装结构12包括安装支架121,安装支架121包括支架主体12a及两个安装臂12b,两个安装臂12b分别连接于支架主体12a的相对两端,支架主体12a与两个安装臂12b共同界定形成一个连接槽122,支架主体12a及两个安装臂12b的表面形成连接槽122的槽壁。支架主体12a背向连接槽122的一侧与第二安装机构20配接,连接结构11可伸入连接槽122内以与安装结构12机械耦合。
可以理解地,轴壳114的形状与连接槽122的形状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槽122的横截面可为“U”形或半圆形,轴壳114大致呈回转体状结构,轴壳114的外圆面可贴合于连接槽122的槽壁以与连接槽122配合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主轴体111上设有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结构16。轴壳114上设有用于与拍摄设备连接的第二固定结构17。由此可知,通过转动拍摄杆可带动主轴体111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从而实现拍摄杆的拆装,如此,操作便捷,便于单手盲操。而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利用连接槽122与轴壳114之间的卡接,阻止轴壳114跟随主轴体111转动,因此可防止连接于轴壳114的拍摄设备跟随主轴体111转动,从而可防止因为拍摄设备转动造成的磕碰和脱落,提高了拍摄杆快拆装置100的实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结构16是指供拍摄杆可拆卸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的结构,其可为螺杆24a、卡扣凸起、磁性结构等,也可为螺纹孔、卡接孔等结构。第二固定结构17是指供拍摄设备安装在连接结构11上的结构,其可为螺杆24a、卡扣凸起、磁性结构等,也可为螺纹孔、卡接孔等结构。
还需说明的是,第二固定结构17可与轴壳114为一体式结构,如:第二固定结构17凸设于轴壳114顶壁的外表面并沿轴壳114的轴向延伸,第二固定结构17上设有外螺纹以与拍摄设备螺纹连接。这样轴壳114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了连接拍摄设备的功能,因此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连接结构11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至图6,主轴体111沿自身轴线方向包括轴芯壳113与轴芯体112。轴芯体112与轴芯壳113可拆卸连接,轴芯壳113套设于轴壳114内,且解锁结构13设于轴芯壳113上,轴芯体112伸出轴芯壳113外的一端用于与拍摄杆连接,例如:轴芯体112伸出轴芯壳113外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结构16。如此,通过轴芯体112与轴芯壳113可拆卸连接,便于将主轴体111安装在轴壳114内,提升组装效率。同时,轴芯体112的引入,方便在其一端开设第一固定结构16(比如:开设1/4英寸螺口等),便于拍摄杆的安装。此外,通过轴芯体112的一端,可封闭轴壳114一端,减少外界对主轴体111内部件的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轴芯体112与轴芯壳113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螺纹连接、卡接等。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6,轴芯体112呈回转体状结构,包括在轴向上相互连接的第一芯体11a和第二芯体11b,第一芯体11a的外圆面设有外螺纹。轴芯壳113呈两端开口的圆管状结构,轴芯壳113内形成内螺纹。轴芯体112的第一芯体11a插设于轴芯壳113内以与轴芯壳113螺纹连接,轴芯体112的第一芯体11a伸出轴芯壳113外。
为使主轴体111平稳旋转,连接结构11还包括轴承117和轴套118。轴承117套设于轴芯体112的第二芯体11b并与轴壳114配接,第二芯体11b远离第一芯体11a的一端还设有隔挡部11c,隔挡部11c的外径大于第二芯体11b的外径并与轴壳114的内径相匹配,隔挡部11c密封轴壳114的开口端,从而避免轴承117暴露于外部空间,防止异物进行轴承117导致轴承117卡死。轴套118呈中空的圆环形结构245,轴套118套设于轴芯壳113凸出于第一芯体11a的一端外,并在轴向上抵持于轴壳114的主壳体的壳体顶壁。
如此,轴承117的设置主轴体111和轴套118可顺畅地相对转动,且位于顶部的轴套118和位于底部的轴承117为轴套118和主轴体111提供双端支撑,有效提升了主轴体111的转动稳定性,并提升了连接结构1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4及图7,为了实现主轴体111与安装结构12的机械耦合或分离,轴壳114上设置有定位部15,安装结构12包括设于连接槽122内壁上的弹性定位组件14。弹性定位组件14通过与定位部15机械耦合而将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卡接,解锁结构13用于随主轴体111转动以解除弹性定位组件14与定位部15的机械耦合。可知,当将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配合抵接时,弹性定位组件14通过与定位部15机械耦合而将连接结构11连接于安装结构12上,或者通过解锁结构13,将弹性定位组件14解除与定位部15的机械耦合而使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定位组件14是指能够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结构,当解锁结构13作用在弹性定位组件14上,可使之收缩,使得弹性定位组件14与定位部15断开机械耦合作用;而定位部15可为安装结构12上的槽或孔状结构。
具体地,请参考图7,安装结构12包括安装支架121。安装支架121的安装臂12b上具有与连接槽122连通的安装槽12c,弹性定位组件14设置于安装槽12c中,包括滑动设置于安装槽12c内的限位件14a。当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配合抵接时,限位件14a的一端自安装槽12c伸入连接槽122中,并通过与定位部15机械耦合而实现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5,定位部15包括设置于轴壳114上的定位孔151,弹性定位组件14一端伸入定位孔151以实现机械耦合。解锁结构13包括顶出件131,顶出件131设置于主轴体111上,顶出件131随主轴体111转动,通过推动弹性定位组件14以使弹性定位组件14脱离定位孔151。由此可知,当主轴体111相对轴壳114转动时,顶出件131跟随主轴体111转动,推动弹性定位组件14沿轴壳114的径向移动而脱离定位孔151,从而实现了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之间的分离,此时使用者仅需手持拍摄杆将连接结构11移出连接槽122即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弹性定位组件14包括限位件14a,限位件14a包括连接块141、第一限位柱142以及第二限位柱143。第一限位柱142和第二限位柱143分别连接于连接块141的同一侧并间隔设置。轴壳114上还具有在轴向方向上与定位孔151间隔设置的容纳槽11e。当连接结构11与连接槽122配合抵接时,第一限位柱142的一端由安装槽12c伸入容纳槽11e中,第二限位柱143的一端由安装槽12c伸入定位孔151中,从而将连接结构11固定在连接槽122中,从而实现了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的相互连接。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弹性定位组件14还包括固定板144、导向柱145以及弹性件146。安装槽12c沿贯穿安装臂12b,固定板144通过紧固件固接于安装槽12c远离连接槽122的一端开口处,导向柱145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板144朝向连接槽122的一侧,导向柱145的另一端朝连接槽122延伸。弹性件146的一端与固定板144连接,弹性件146的另一端与限位件14a的连接块141连接。连接块141还开设有导向孔,导向柱145远离固定板144的一端插设于导向孔内。如此,连接块141可沿导向柱145滑动,从而使连接块141在安装槽12c内的滑动更加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146为弹簧,且弹簧绕设于连接块141外。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槽11e呈沿轴壳114的周向延伸的长槽,主轴体111的外圆面嵌设有顶出件131,且顶出件131的一端伸入轴壳114的容纳槽11e中,且在轴芯壳113的周向上,顶出件131的长度小于容纳槽11e的长度。
还需说明的是,弹性定位组件14的数量可为一组,也可为多组。比如:弹性定位组件14为两组,两组弹性定位组件14分别相对设置于安装支架121的两个安装臂12b上,相应的,轴壳114在一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与两组弹性定位组件14相对应的定位孔151和容纳槽11e,从而增加了连接结构11和安装结构12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顶出件131具有背向主轴体111设置的弧形面13a,且在轴壳114的周向上,弧形面13a自容纳槽11e的槽口沿朝容纳槽11e的槽底倾斜延伸。主轴体111具有相对于轴壳114的初始位置,当主轴体111相对于轴壳114处于初始位置时,顶出件131位于容纳槽11e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弧形面13a靠近容纳槽11e的槽口的一侧平齐于轴壳114的外圆面。在将连接结构11放置于连接槽122的过程中,第一限位柱142朝向轴壳114的一端端部由轴壳114的外圆面滑动至容纳槽11e为设有顶出件131的一端中。当轴壳114与连接槽122的内壁配合卡接时,第一限位柱142至少部分伸入容纳槽11e而抵持于弧形面13a,同时第二限位柱143也至少部分地伸入定位孔151中。当转动主轴体111直至弧形面13a与轴壳114的外圆面平齐的一端与第二限位柱143抵接时,限位件14a完全脱离容纳槽11e和定位孔151。
需注意的是,弧形面13a靠近容纳槽11e的槽口的一侧平齐于轴壳114的外圆面,应理解为弧形面13a靠近容纳槽11e的槽口的一侧并非绝对平齐于轴壳114的外圆面,也可因加工或装配误差,导致弧形面13a靠近容纳槽11e的槽口的一侧略高于轴壳114的外圆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与图5,轴壳114的外圆面上嵌设有第一磁性体115,主轴体111的外圆面嵌设有可与第一磁性体115相互吸引的第二磁性体116。在主轴体111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主轴体111和轴壳114在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二磁性体116之间的吸引力下具有复位状态,在复位状态下,顶出件131位于容纳槽11e的一端而不会对伸入容纳槽11e中的第一限位柱142形成干涉。如此,当使用者将连接结构11从安装结构12上取下后,在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二磁性体116的相互吸引下,主轴体111可相对轴壳114转动而回复至复位状态,从而便于下一次安装。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请参考图4,轴壳114的外圆面上嵌设有两个第一磁性体115,两个磁性体分别位于轴壳114的一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位于两个容纳槽11e之间。相应的,轴芯壳113的外圆面上也嵌设有两个第二磁性体116,两个第二磁性体116分别位于轴芯壳113的一径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位于两个顶出件131之间,两个第二磁性体116分别与两个第一磁性体115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二磁性体116,可以提高主轴体111回到复位状态时的反应速度,也可增加主轴体111相对轴壳114处于复位状态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与图5,第一磁性体115嵌设于轴壳114,安装支架121上嵌设有第三磁性体123,第三磁性体123可与第一磁性体115相互吸引,可在将连接结构11放入连接槽122的过程中为连接结构11的放入进行导向,避免连接结构11放入连接槽122的角度发生错误,同时在拆卸拍摄杆本体的时候进一步防止轴壳114相对安装结构12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6,连接结构11还包括扭簧11d,扭簧11d设于轴壳114和主轴体111之间,扭簧11d的一端固定于轴壳114,扭簧11d的另一端固定于轴芯壳113并位于轴承117背向隔挡部11c的一侧。具体地,轴壳114和轴芯壳113均开设有固定槽,扭簧11d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固定槽中。
主轴体111在复位状态下时,扭簧11d处于拉伸状态而对主轴体111与轴壳114之间施加一预紧力。当需要将主轴体111相对轴壳114从初始位置转动时,由于在不断转动的过程中扭簧11d所施加的弹力越来越大,而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二磁性体116之间的磁吸力不断减小,因此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二磁性体116之间的磁吸力和扭簧11d所施加的弹性力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互补,使用者在转动主轴体111过程中所受外力大致均匀,从而提升了使用者在转动拍摄杆时的体验,使得转动更加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轴壳114设有外螺纹的一端连接有螺母11f,通过转动螺母11f可调节连接在轴壳114上的拍摄设备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快拆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拍摄杆的一端连接于连接结构11,安装结构12通过第二安装机构20安装于外部物件上。当需要挂靠拍摄杆时,可将连接于拍摄杆的连接结构11伸入连接槽122中,在第一磁性体115和第三磁性体123相互吸引的导向作用下,实现定位,同时弹性定位组件14的限位件14a的第一限位柱142伸入容纳槽11e中,第二限位柱143也伸入定位孔151中,从而实现连接结构11与安装结构12的机械耦合。
当拆卸拍摄杆时,使用者可转动拍摄杆以带动主轴体111相对安装支架121转动,同时在安装支架121的限位作用下,轴壳114相对安装支架121保持静止而防止拍摄设备在此过程中转动。主轴体111的转动使顶出件131转动至容纳槽11e的另一端,第一限位柱142在顶出件131的抵持下脱出容纳槽11e,进而带动第二限位柱143同步脱离定位孔151,使用者可将拍摄杆从安装结构12上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第二安装机构20包括:支撑件21与夹持结构22。支撑件21与第一安装机构10连接;夹持结构22包括夹持组件23和调节组件24。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可拆卸连接,调节组件24用于调节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以使外部物件被固定在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由此可知,当需对第二安装机构20进行挂靠时,可将外部物件置于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接着,利用调节组件24,调小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使得夹持结构22稳定夹持外部物件,实现第二安装机构20在外部物件上的挂靠,便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的收纳。同时,在拆卸时,也可利用调节组件24,增大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实现快速拆卸,如此,有利于快速拆装,实现随时拿取和挂靠,操作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21是指实现外部物件被夹持的一部分结构,也可理解为实现第一安装机构10挂靠的连接部件。支撑件21与第一安装机构10之间的连接可为不可调节,也可为活动调节。当支撑件21与第一安装机构10之间为可活动调节时,通过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或支撑件21,改变支撑件21与第一安装机构10之间相对的安装姿态,如改变旋转角度等,使得快拆装置100在外部物件上的姿态能适应性调整。其中,外部物件是指可供快拆装置100挂靠的结构,如:背包带、腰带等。
还需说明的是,调节组件24是指能够改变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外部物件的夹持或松开的部件。调节组件24对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间距调节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调节组件24可以旋转方式进行调节,如螺杆24a与螺母配合;也可以抽拉方式进行调节,如调节不同卡扣位置或销接位置等。当然,也可利用拨动齿轮或齿盘,驱使齿条或蜗杆线性运动,改变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的间距,此时需注意,应增加锁定结构,以锁定齿轮或齿盘。
为减轻夹持组件23和支撑件21分别对外部物件的夹伤,可在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中至少一者设置缓冲垫26。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9与图10,支撑件21设置有调节孔211,调节组件24包括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第一调节件241的一端设置于夹持组件23,第一调节件241的另一端穿过调节孔211设置。第二调节件242设置于第一调节件241,第二调节件242用于阻挡第一调节件241脱离调节孔211。如此,通过第二调节件242,驱使第一调节件241在调节孔211内朝向或远离支撑件21运动,带动夹持组件23相对支撑件21运动,改变两者之间的间距,实现外部物件的夹持或松开。
此外,第二调节件242阻挡第一调节件241脱离调节孔211,避免因脱离而导致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夹持力,有利于提升挂靠的稳定性。同时,利用第二调节件242的阻挡作用,也可能实现支撑件21和夹持组件23之间间距的锁定。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孔211的形状可有多种设计,比如:其可设计成圆形结构、半圆形结构、方形结构等,当然,也可设计成非规则形状的结构。调节孔211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不难理解地,当调节孔211的数量为多个时,调节组件24的数量也应相应为多个,如此设计,可使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形成的夹持力更加稳定,受力更均衡。
还需说明的是,调节组件24对支撑件21和夹持组件23之间的调节,可为刚性调节,也可为柔性调节。柔性调节是指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均为具有一定柔性的结构,比如:第一调节件241可为柔性卡带,第二调节件242为卡带上的齿状结构等;或者,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为魔术粘带,通过改变魔术粘带的长度,以实现间距的调节等。刚性调节是指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均为刚性结构,比如: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分别为螺杆24a、螺母;或者,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分别为齿轮、蜗杆等。
另外,第一调节件241与夹持组件23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铆接、焊接、铰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第一调节件241为螺杆24a,第二调节件242为与螺杆24a螺纹配合的螺件24b。螺件24b与支撑件21远离夹持组件23的一侧抵接配合。如此,通过旋转螺件24b,使得螺杆24a在螺纹的作用力下发生相对线性运动,有效改变夹持组件23和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方便调距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螺件24b是指其内部设有内螺纹的部件,其可设计成螺母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支撑件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节孔211,螺杆24a与调节孔211相匹配设置。调节孔211的一侧开设有缺口212,螺杆24a与夹持组件23转动连接以能够从缺口212进入或退出调节孔211。由此可知,在夹持过程中,可将螺杆24a从缺口212中进入调节孔211中,使得支撑件21和夹持组件23之间形成初步连接;接着,旋转螺件24b,使得螺杆24a相对运动,改变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的间距,以形成夹持力。同时,在拆卸时,可反向旋转螺件24b,使得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松开外部物件。此时,螺件24b无需全部从螺杆24a上脱出,只需螺件24b不再抵接在支撑件21上,即可将螺杆24a从缺口212处脱离出,如此,大大提升拆装效率。
为便于螺杆24a与夹持组件23之间稳定连接,可在夹持组件23上设置转轴233,螺杆24a上设置可供转轴233穿入的轴孔24e,这样在夹持时,可以转轴233为支点,转动螺杆24a,使之从缺口212处转入调节孔211中。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9与图10,调节孔211包括同轴设置的调节段21a和限位段21b。调节段21a相对限位段21b朝向夹持组件23,限位段21b的孔径大于调节段21a的孔径。螺件24b能够位于调节孔211之外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段243和第二段244,第一段243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段244的横截面尺寸,第二段244能够位于调节段21a中,第一段243能够位于限位段21b中并能够与限位段21b的内壁面抵接以位于调节段21a之外。
由此可知,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夹持外部物件后,夹持组件23两侧会因为螺杆24a和螺件24b相互锁紧作用而形成碗状,即夹持组件23呈现两侧翘起,中间内凹状。此时夹持组件23具有恢复原状趋势,使得夹持组件23的两侧会向外输出推力。该推力会导致螺件24b可能出现向外侧转动,造成自脱开风险。
为此,将螺件24b的一部分结构设计成第一段243和第二段244,且第一段243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二段244的横截面尺寸,使得螺件24b上尺寸较大的第一段243抵接在尺寸较大的限位段21b的内壁,增大两者抵触面积,有利于提升结合力度,从而有效避免螺件24b在锁紧状态下发生外扩脱开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为进一步增强螺件24b的防松脱效果,限位段21b的横截面积从限位段21b靠近调节段21a的一端至限位段21b远离调节段21a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二段244的横截面积从第二段244靠近第一段243的一端至第二段244远离第一段243的一端也逐渐增大。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调节孔211的一端部处设置倒圆角,螺件24b上也对应设置倒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与图10,可供螺杆24a进入或退出调节孔211的缺口212,其可至少有两种形式设计:敞口和收口。当缺口212设计成敞口结构时,可兼顾了部分便捷性,方便用户拆卸。当缺口212设计成收口结构时,例如:缺口212处设置有用于阻挡螺件24b脱离调节孔211的凸部213,利用凸部213增加螺件24b的脱出难度,增强防脱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调节孔211为两个时,可在其中一个调节孔211的缺口212处设置凸部213;也可同时在两个调节孔211的缺口212均设置凸部213。同时,在同一缺口212处,凸部213可设置在缺口212的一端,也可设置在缺口212的相对两端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调节组件24还包括限位体25。限位体25设置在螺杆24a远离夹持组件23的一端,限位体25能够沿螺杆24a的轴向与螺件24b抵接。如此,通过限位体25,使得螺件24b与螺杆24a稳定连接,避免螺件24b拧出螺杆24a而发生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体25是指防止螺件24b从螺杆24a上发生掉落的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向螺件24b上施加沿朝向夹持组件23的一侧的作用力。为使螺件24b稳定在螺杆24a上,限位体25可以包括固定部25a及连接在固定部25a上的限位部25b,固定部25a连接在螺杆24a上,限位部25b朝向螺杆24a的一侧面用于与螺件24b抵接。
其中,固定部25a与螺杆24a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铆接、焊接等。同时,为方便限位部25b与螺件24b抵接,限位部25b的横截面尺寸可大于固定部25a的横截面尺寸。此外,限位部25b的形状有多种设计,比如:限位部25b可设计成但不限于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夹持组件23包括夹持部231和磁性件232,夹持部231与第一调节件241连接,磁性件232设置在夹持部231上并能够与支撑件21磁吸配合。当夹持部231从夹持组件23上拆除后,可通过磁性件232,将夹持部231磁吸在支撑件21上,方便设备收纳。
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磁吸,支撑件21上可设置磁性物件,比如:磁铁等永磁体;也可设置可被磁性物质磁吸的物质,如:金属铁等。
另外,夹持组件23包括夹持部231时,调节组件24的第一调节件241连接在夹持部231上,以调节夹持部231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实现外部物件的夹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第二调节件242为沿第一调节件241的厚度方向凸出设置在第一调节件241上的多个卡齿。多个卡齿间隔设置在第一调节件241上,当不同卡齿与调节孔211卡接时,夹持组件23和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改变。如此,通过不同卡齿和调节孔211的配合,使得第二安装机构20稳定夹持在外部物件上,实现快速挂靠。
不难理解的是,为使不同卡齿能卡接在调节孔211上,卡齿或调节孔211的孔壁中至少一者会发生轻微形变,即通过外力拽拉第一调节件241,使得原本卡接的调节孔211上的卡齿可发生一定形变,使之脱离调节孔211,从而使得下一个卡齿再次卡接在调节孔211的孔壁上。
其中,卡齿或调节孔211的孔壁的材料有多种选择,比如:卡齿或调节孔211的孔壁的材料可为但不限于橡胶、塑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件241与夹持组件23之间为组装式连接,也可为一体式连接。其中,一体式连接可为但不限于注塑、3D打印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1,第一调节件241和调节孔211的数量别为两个且一一对应,两个调节孔211分别设置在支撑件21的相对两侧。如此,在支撑件21的相对两侧分别调距,这样使得支撑件21与夹持组件23之间的夹持力更为平衡,有利于提升挂靠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第一调节件241为柔性件,第二调节件242设置在第一调节件241或夹持组件23。第二调节件242能够与第一调节件241配合形成环形结构245,环形结构245与调节孔211套接配合。由此可知,利用环形结构245套接在调节孔211的一端部上,使得夹持组件23稳定安装在支撑件21上;同时,通过调节第一调节件241在调节孔211中的位置,改变夹持组件23与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夹持或松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件241穿入调节孔211后,可在调节孔211中上下调节。当第一调节件241穿入调节孔211中较多时,夹持组件23则更靠近支撑件21。此时第二调节件242伸出调节孔211外较多,为方便形成适合大小的环形结构245,使之套接在调节孔211的一端,可将第一调节件241绕过调节孔211的外侧并固定在第一调节件241或夹持组件23上,以缩小环形结构245内部的空间。当然,在套接时,还可将第一调节件241从调节件的外侧弯折,并将弯曲的部分反向插入调节孔211中。
其中,为便于形成稳定、封闭的环形结构245,弯折后的第一调节件241应与第二调节件242进行连接,其连接的方式可为卡接、插接、魔术贴、磁吸等。比如:第一调节件241上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孔状结构,第二调节件242则设计成与之匹配的凸状结构。如此设计,在调节第一调节件241时,可将不同的孔状结构配合在凸状结构上,以实现调节和固定。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夹持组件23,可一端进行调节;也可同时在两端处进行调节。比如:第一调节件241为两个,两个第一调节件241分别设于夹持组件23的相对两端。
另外,夹持组件23可为刚性结构,也可为柔性结构,当夹持组件23为柔性结构时,夹持组件23可与第一调节件241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3,第二调节件242为凸出设置在第一调节件241或夹持组件23上的凸台24c,第一调节件241上设置有多个能够与凸台24c配合的卡孔24d,当不同卡孔24d与凸台24c配合时,夹持组件23和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改变。如此设计,实现外部物件的快速夹持和松开。
需要说明的是,凸台24c可设置在第一调节件241上,也可设置在夹持组件23上。例如:从调节孔211一端伸出的第一调节件241的部分上的卡孔24d,配合从调节孔211另一端伸出的第一调节件241的部分上的凸台24c,以形成封闭的环形结构245;或者,从调节孔211一端伸出的第一调节件241的部分反向弯折,折叠在夹持组件23背向支撑件21的一侧面上,使得卡孔24d与凸台24c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41、第二调节件242和夹持组件23通过软胶一体成型制成,如此,使得外部物件在支撑件21和夹持组件23之间实现软锁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242为魔术贴,魔术贴能够粘附在第一调节件241上。如此,通过魔术贴粘接方式,使得第二调节件242和第一调节件241之间快速形成稳定的环形结构245,便于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活动连接,且第一安装机构10相对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调。如此,通过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使得快拆装置100在外部物件上的安装姿态能够适应性调整,极大方便拍摄杆或拍摄设备的收纳或使用。
可选地,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连接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铰接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机构10相对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调,可理解为: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中,任一者均可活动调节。同时,第一安装机构10的旋转角度,可以为第一安装机构10绕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连接点转动;也可为第一安装机构10绕自身轴线旋转等。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转动配合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配合面。其中,快拆装置100具有若干锁合状态,通过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以使快拆装置100在若干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将拍摄杆安装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上,然后通过与第一安装机构10转动配合的第二安装机构20,能够实现将拍摄杆安装在外部物件上。其中,快拆装置100可以应用于拍摄杆的安装,即将拍摄杆安装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上,然后通过第二安装机构20将拍摄杆安装在背包的肩带或者其他外部物件上。
具体地,当通过快拆装置100将拍摄杆安装在背包的肩带上时,由于肩带的自身位置并不固定,并且肩带的位置还会随着用户的行动而发生改变。因此,拍摄杆的状态会跟随肩带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拍摄杆发生倾斜,不利于用户使用和拍摄。
当拍摄杆发生倾斜时,可以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使得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发生改变,从而使拍摄杆从倾斜状态恢复至竖直状态。此时,快拆装置100保持在其中一个锁合状态,从而能够使拍摄杆保持在竖直状态。
例如,初始状态下,拍摄杆安装至肩带上时与竖直方向之间呈45°倾斜。此时,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相对转动45°,即可使拍摄杆恢复至竖直状态。
可以理解地,当拍摄杆与竖直方向之间呈其他角度倾斜时,同样可以通过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转动相应的角度,从而使拍摄杆恢复至竖直状态。
还需说明的是,快拆装置100的锁合状态是指,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相互锁止并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即,当快拆装置100位于若干锁合状态中的任一锁合状态时,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均处于静止状态,以保持拍摄杆的稳定。
通过向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上施加一外力,即可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快拆装置100在若干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由此,通过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可以实现将拍摄杆安装至外部物件上的目的,并且通过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相对转动,可以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调节拍摄杆在外部物件上的安装状态的目的。
此外,可以通过在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中的一者上开设一插孔32,并在另一者上凸出设置与插孔32插接配合的插轴31,当插轴31插入插孔32中,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即可在外力作用下绕插轴31的轴向相对转动,即可实现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转动配合。
由此,配合面可以是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也可以是第二安装机构20面向第一安装机构10的一侧表面,且插轴31的轴向垂直于配合面设置。
请一并参看图15、图16以及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机构10上设有配合部30,第二安装机构20上设有与配合部30转动配合的调节部40,配合面形成于调节部40与配合部30之间。
具体地,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通过调节部40与配合部30实现转动配合,使得转动过程中,快拆装置100能够在不同的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部40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子部41,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使配合部30能够与不同的调节子部41配合,以使快拆装置100在不同的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每一个调节子部41对应快拆装置100的一个锁合状态。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时,配合部30依次与不同的调节子部41配合。当配合部30与其中一个调节子部41配合时,则快拆装置100位于对应的一个锁合状态。
因此,当需要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时,只需转动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第二安装机构20,使配合部30依次与不同的调节子部41配合,直至调节至配合部30与其中一个调节子部41配合时,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处于目标旋转角度,并通过配合部30与该调节子部41的配合,使快拆装置100位于对应的锁合状态,即可保持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调节子部41被构造为第一凹槽,配合部30设置于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上,且具有伸出其所在表面的卡接位置及收纳于其所在表面内的避让位置。其中,当配合部30位于卡接位置时,配合部30与其中一第一凹槽卡接配合,快拆装置100位于其中一锁合状态。
具体地,第一凹槽凹陷形成于第二安装机构20面向第一安装机构10的一侧表面上。此外,为了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绕插轴31的轴向转动的过程中,配合部30能够更好地与各第一凹槽配合,可以将各第一凹槽绕插孔32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使配合部30能够在卡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顺利切换,可以在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上开设一收纳槽,将配合部30安装于收纳槽内。当配合部30位于卡接位置时,配合部30的至少部分伸出收纳槽外,并能够与各第一凹槽卡接配合。当配合部30位于避让位置时,配合部30收纳于收纳槽内。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可以将配合部30弹性安装于收纳槽内,以使配合部3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垂直于其所在表面的方向伸缩。由此,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当配合部30转动至与其中一第一凹槽相对的位置时,配合部30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伸出收纳槽,插入对应的第一凹槽内并与其卡接配合,以使快拆装置100位于锁合状态。
当配合部30转动至与第二安装机构20上未开设有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时,由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间隙很小或者没有间隙,则配合部30在第二安装机构20的抵压作用下收纳至收纳槽内。
此外,第一凹槽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的旋转角度的范围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每相邻的两个第一凹槽之间的间隔角度设置为45°,且各第一凹槽绕插孔32的周向均匀设置,即总共设置八个第一凹槽。由此,使得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具有八个调节档位。当然,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凹槽,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30被构造为球头柱塞,并能够用于提供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在相交于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具体地,球头柱塞具有弹性,当球头柱塞设置于收纳槽内时,可以对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提供垂直于配合面的方向(即插轴31的轴向)上的预紧力。
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转动至球头柱塞与其中一第一凹槽对应的位置时,球头柱塞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伸出收纳槽,插入至对应的第一凹槽内并与其卡接,使得快拆装置100位于锁合状态。
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转动至球头柱塞与为开设有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时,球头柱塞在第一安装机构10的抵压作用下收缩,并收纳于收纳槽内。
此外,球头柱塞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或者与第一凹槽一一对应的多个,在此不做赘述。
请一并参看图18、图19以及图20,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调节子部41被构造为第二凹槽,且各第二凹槽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弧面42。配合部30被构造为凸设于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上的凸起,凸起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弧面33。其中,第一连接弧面42与第二连接弧面33的弧度相匹配,且凸起能够与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
具体地,第二凹槽被构造为弧形凹槽,并沿插孔32的周向环绕设置。由此,第二凹槽与其所在的表面以及第一连接弧面42共同形成环绕设置于插孔32的外周的波浪形弧面。
进一步地,凸起设置为与第二凹槽匹配的弧形凸起,并且第二连接弧面33与第一连接弧面42的弧度相匹配,以便于凸起能够顺利卡接于第二凹槽内。
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相对转动时,凸起依次与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并且当凸起与其中一第二凹槽卡接配合时,快拆装置100位于一锁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凹槽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的旋转角度的档位进行调节。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可以将第二凹槽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即四个第二凹槽沿插孔32的周向均匀且间隔设置,且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凹槽之间间隔的角度为90°。
由此,当凸起由其中一个第二凹槽的位置转动至与下一个第二凹槽卡接配合时,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相对转动了90°,即90°为一个旋转档位。
此外,凸起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即通过一个凸起依次与不同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从而实现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
为了使凸起与第二凹槽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以将凸起与第二凹槽设置为相同数量,即凸起可以与第二凹槽一一对应配合。由此,在转动过程中,不管转动至什么角度,凸起都能够与第二凹槽实现一一对应卡接配合,从而能够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全部第二凹槽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不同,凸起包括第一子凸起34,第一子凸起34的凸出高度与凹陷深度最深的第二凹槽相匹配。
具体地,可以将其中一个第二凹槽设置为与其他第二凹槽具有不同的凹陷深度,例如,其中一个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最深,其他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较浅。此时,当第一子凸起34转动至与凹陷深度最深的第二凹槽卡接时,第一子凸起34完全插入该第二凹槽内,以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间距较小或相互贴合。而当第一子凸起34转动至与凹陷深度较浅的第二凹槽卡接时,第一子凸起34只有一部分插入至该第二凹槽内,另一部分则位于该第二凹槽外,从而使得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间距较大。
由此,通过第一子凸起34与不同凹陷深度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可以调节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垂直于配合面的方向(即插轴31的轴向)上的间距。而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间距较大时,可以降低第一安装机构10旋转时擦碰到肩带的概率。
进一步地,凸起还可以包括第二子凸起35,第二子凸起35的凸出高度低于第一子凸起34,并且第二子凸起35的凸出高度与凹陷深度较浅的第二凹槽相匹配。
当第一子凸起34与凹陷深度最深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时,第二子凸起35与凹陷深度较浅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当第一子凸起34与凹陷深度较浅的第二凹槽卡接配合时,第二子凸起35可以是部分位于凹陷深度最深的第二凹槽内,也可以是完全位于凹陷深度最深的第二凹槽外。由此,在不影响第一子凸起34与第二凹槽卡接配合的前提下,第二子凸起35能够提高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卡接配合的稳定性。
请再次参看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快拆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弹性体50,弹性体50用于提供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在相交于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具体地,弹性体50可以提供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垂直于配合面的方向(即插轴31的轴向)上的预紧力。由此,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相对转动时,在弹性体50的弹力作用下,可以保证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无松动,使得快拆装置100整体更加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体50可以设置为波簧,波簧套设于插轴31上,并位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其中,波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上,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安装机构20上。
如图2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体50还可以设置为弹簧,弹簧套设于插轴31上,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安装机构10和第二安装机构20上。此外,还可以在插轴31的外周面上开设一卡槽,并在卡槽内设置一卡簧51,卡簧51环绕设置于插轴31外周。由此,卡簧51可以避免用户大力拉拔时导致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的端面脱出,从而造成错位及润滑脂脱出的问题。
如图2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快拆装置100还包括固定件52,固定件52连接于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用于沿相交于配合面的方向对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进行限位。
具体地,固定件52可以沿垂直于配合面的方向(即插轴31的轴向)对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相互脱离的现象,从而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固定件52可以设置为螺丝或螺栓。在插轴31上沿轴向贯穿开设一螺孔,当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通过插轴31与插孔32插接配合时,将固定件52从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端插入插轴31上的螺孔内,从而沿插轴31的轴向对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进行限位。
此外,为了使固定件52在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还可以设置一垫片53,垫片53夹设于固定件52与第一安装机构10及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以使第一安装机构10与第二安装机构20能够通过固定件52及垫片53固定锁死。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拍摄系统,包括以上任一项快拆装置100。
上述拍摄系统,采用以上的快拆装置100,将第一安装机构10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设计,使得在不需拍摄时可将拍摄杆或拍摄设备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由于第二安装机构20与外部物件连接,因此,安装在第一安装机构10上的拍摄杆或拍摄设备挂靠在外部物件上,解放用户双手,减轻设备携带负担,极大提升拍摄过程中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37)

1.一种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机构(10),用于与拍摄杆和/或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第二安装机构(20),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连接,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用于分别与所述拍摄杆、所述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连接的安装结构(12)、及与所述安装结构(12)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结构(11),所述连接结构(11)用于分别与所述拍摄杆、所述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1)上设有第一固定结构(16),所述第一固定结构(16)用于与所述拍摄杆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连接结构(11)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17),所述第二固定结构(17)用于与所述拍摄设备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1)被构造为当所述拍摄杆绕自身轴线旋转时能从所述安装结构(12)中拆除,且所述拍摄设备不随所述拍摄杆同步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1)包括主轴体(111)及套设于所述主轴体(111)外的轴壳(114),所述主轴体(111)用于与拍摄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轴壳(114)用于与拍摄设备可拆卸连接;
所述主轴体(111)可相对所述安装结构(12)转动以使所述轴壳(114)与所述安装结构(12)机械耦合或分离,当所述主轴体(111)相对所述安装结构(12)转动时,所述安装结构(12)限位所述轴壳(114)以阻止所述轴壳(114)跟随所述主轴体(11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12)设有第一止转部,所述轴壳(114)设有第二止转部,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一止转部相互配接以阻止所述轴壳(114)跟随所述主轴体(111)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二止转部中的一者为止转槽(124),所述第一止转部和所述第二止转部中的另一者为止转凸起(119),所述止转凸起(119)限位于所述止转槽(124)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结构(11)或所述安装结构(12)的解锁结构(13),所述安装结构(12)上设有连接槽(122),所述轴壳(114)与所述连接槽(122)卡接配合,所述解锁结构(13)用于解除所述连接结构(11)与所述安装结构(12)之间的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结构(13)设于所述主轴体(111)上,用于随所述主轴体(111)转动以解除所述轴壳(114)与所述连接槽(122)之间的卡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体(111)沿自身轴线方向包括轴芯壳(113)与轴芯体(112),所述轴芯体(112)与所述轴芯壳(113)可拆卸连接,所述轴芯壳(113)套设于所述轴壳(114)内,且所述解锁结构(13)设于所述轴芯壳(113)上,所述轴芯体(112)伸出所述轴芯壳(113)外的一端用于与所述拍摄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114)上设置有定位部(15),所述安装结构(12)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槽(122)内壁上的弹性定位组件(14);
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4)通过与所述定位部(15)机械耦合而将所述连接结构(11)与所述安装结构(12)卡接,所述解锁结构(13)用于随所述主轴体(111)转动以解除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4)与定位部(15)的机械耦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15)包括设置于所述轴壳(114)上的定位孔(151),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4)一端伸入所述定位孔(151)以实现机械耦合;
所述解锁结构(13)包括顶出件(131),所述顶出件(131)设置于所述主轴体(111)上,所述顶出件(131)随所述主轴体(111)转动,通过推动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4)以使所述弹性定位组件(14)脱离所述定位孔(151)。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包括:
支撑件(21),支撑件(21)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连接;
夹持结构(22),包括夹持组件(23)和调节组件(24),所述夹持组件(23)与所述支撑件(21)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组件(24)用于调节所述夹持组件(23)与所述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以使外部物件被固定在夹持组件(23)与所述支撑件(21)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1)设置有调节孔(211),所述调节组件(24)包括第一调节件(241)和第二调节件(242),所述第一调节件(24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夹持组件(23),所述第一调节件(24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调节孔(211)设置;所述第二调节件(242)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所述第二调节件(242)用于阻挡所述第一调节件(241)脱离调节孔(21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为螺杆(24a),所述第二调节件(242)为与所述螺杆(24a)螺纹配合的螺件(24b),所述螺件(24b)与所述支撑件(21)远离所述夹持组件(23)的一侧抵接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调节孔(211),所述螺杆(24a)与所述调节孔(211)相匹配设置;所述调节孔(211)的一侧开设有缺口(212),所述螺杆(24a)与所述夹持组件(23)转动连接以能够从所述缺口(212)进入或退出所述调节孔(21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212)处设置有用于阻挡所述螺件(24b)脱离所述调节孔(211)的凸部(213);
所述调节孔(211)包括同轴设置的调节段(21a)和限位段(21b),所述调节段(21a)相对所述限位段(21b)朝向所述夹持组件(23),所述限位段(21b)的孔径大于所述调节段(21a)的孔径;所述螺件(24b)能够位于所述调节孔(211)之外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段(243)和第二段(244),所述第一段(243)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段(244)的横截面尺寸,所述第二段(244)能够位于所述调节段(21a)中,所述第一段(243)能够位于所述限位段(21b)中并能够与限位段(21b)的内壁面抵接以位于所述调节段(21a)之外。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4)还包括限位体(25),所述限位体(25)设置在所述螺杆(24a)远离所述夹持组件(23)的一端,所述限位体(25)能够沿所述螺杆(24a)的轴向与所述螺件(24b)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3)包括夹持部(231)和磁性件(232),所述夹持部(231)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连接,所述磁性件(232)设置在所述夹持部(231)上并能够与所述支撑件(21)磁吸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242)为沿所述第一调节件(241)的厚度方向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上的多个卡齿,多个所述卡齿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上,当不同所述卡齿与所述调节孔(211)卡接时,所述夹持组件(23)和所述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改变。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和所述调节孔(211)的数量别为两个且一一对应,两个所述调节孔(211)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21)的相对两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为柔性件,所述第二调节件(242)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41)或所述夹持组件(23),所述第二调节件(242)能够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配合形成环形结构(245),所述环形结构(245)与所述调节孔(211)套接配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242)为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41)或所述夹持组件(23)上的凸台(24c),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上设置有多个能够与所述凸台(24c)配合的卡孔(24d),当不同所述卡孔(24d)与所述凸台(24c)配合时,所述夹持组件(23)和所述支撑件(21)之间的间距改变。
25.根据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41)、所述第二调节件(242)和所述夹持组件(23)通过软胶一体成型制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242)为魔术贴,所述魔术贴能够粘附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41)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相对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调。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转动配合并在两者之间形成配合面;
其中,所述快拆装置具有若干锁合状态,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调节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在所述配合面内的旋转角度,以使所述快拆装置在若干所述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上设有配合部(30),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上设有与所述配合部(30)转动配合的调节部(40),所述配合面形成于所述调节部(40)与所述配合部(30)之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40)包括至少两个调节子部(41),转动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使所述配合部(30)能够与不同的所述调节子部(41)配合,以使所述快拆装置在不同的所述锁合状态之间切换。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调节子部(41)被构造为第一凹槽,所述配合部(30)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上,且具有伸出其所在表面的卡接位置及收纳于其所在表面内的避让位置;
其中,当所述配合部(30)位于所述卡接位置时,所述配合部(30)与其中一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配合,所述快拆装置位于其中一所述锁合状态。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30)被构造为球头柱塞,并能够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在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调节子部(41)被构造为第二凹槽,且各所述第二凹槽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连接弧面(42);
所述配合部(30)被构造为凸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面向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的一侧表面上的凸起,所述凸起与其所在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二连接弧面(33);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弧面(42)与所述第二连接弧面(33)的弧度相匹配,且所述凸起能够与各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配合。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第二凹槽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不同,所述凸起包括第一子凸起(34),所述第一子凸起(34)的凸出高度与凹陷深度最深的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的弹性体(50),所述弹性体(50)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在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上的预紧力。
3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装置还包括固定件(52),所述固定件(52)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与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之间,用于沿相交于所述配合面的方向对所述第一安装机构(10)及所述第二安装机构(20)进行限位。
37.一种拍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快拆装置。
CN202321336508.XU 2023-05-30 2023-05-30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Active CN219828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6508.XU CN219828331U (zh) 2023-05-30 2023-05-30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36508.XU CN219828331U (zh) 2023-05-30 2023-05-30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8331U true CN219828331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46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36508.XU Active CN219828331U (zh) 2023-05-30 2023-05-30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8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9020B2 (en) Swivel camera mount locking mechanism
CN113950596B (zh) 快拆连接组件、手持云台及拍摄设备
US11867348B2 (en) Rotating assembly, supporting stand, and photographing device
CN111981288B (zh) 支撑架及拍摄设备
JP5850050B2 (ja) カメラ取付装置、および、カメラ取付方法
US20220412501A1 (en) Quick release and assembly connecting member and shooting device
CN110376741B (zh)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214890112U (zh) 锁定机构、云台及摄像设备
CN215891625U (zh) 快拆连接组件、手持云台及拍摄设备
CN114060677A (zh) 快拆座及快拆组件
CN219828331U (zh) 快拆装置及拍摄系统
CN206973184U (zh) 云台结构及具有该云台结构的云台、拍摄组件
CN109844393B (zh) 云台结构
CN211203395U (zh) 转接组件、云台组件和固定架组件
CN219828335U (zh) 快拆装置及自拍杆
CN219140452U (zh) 可折叠收纳手柄组件和摄影摄像支架
CN217153600U (zh) 便携电子设备支架
CN212723625U (zh) 支架系统及拍摄装置
CN215636406U (zh) 挂脖支架、围脖装置及拍摄装置
CN220119094U (zh) 一种快速拆装型便捷式固定装置
CN221196687U (zh) 位置切换锁紧底座结构
CN219414140U (zh) 自拍杆快拆装置及自拍杆
CN217784736U (zh) 可拆卸的摄像装置固定机构及拍摄支撑装置
CN219414222U (zh) 终端支架
CN219655708U (zh) 云台组件及终端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