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5774U -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 Google Patents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5774U
CN219825774U CN202321195380.XU CN202321195380U CN219825774U CN 219825774 U CN219825774 U CN 219825774U CN 202321195380 U CN202321195380 U CN 202321195380U CN 219825774 U CN219825774 U CN 219825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prefabricated
cavity floor
g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953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栾文彬
冯良慈
金高强
崔天霞
朱江
董志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Jianyan Sci&tech Co ltd
Nanjing Renl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Apprais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inzhu Tongchuang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Nanjing Renl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Appraisal Co ltd
Nanjing Jianyan Sc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inzhu Tongchuang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Nanjing Renl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Appraisal Co ltd, Nanjing Jianyan Sc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inzhu Tongchuang Civi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953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5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5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5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属于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该构件包括:护板,形成侧面整体围护;顶板,与护板的一端连接;底板,与护板的另一端连接;顶板、护板和底板形成腔室;其中,顶板具有顶板侧面,底板具有底板侧面,护板具有护板侧面;所述顶板侧面和/或所述底板侧面设有贯穿的凹槽,以使混凝土通过所述凹槽进入所述混凝土填料区。本申请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包括上述构件、支撑梁和现浇肋梁。本申请的构件增加了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现浇混凝土与构件的咬合力,同时贯穿的凹槽可提高现浇混凝土可浇筑性,本申请的空腔楼板解决了传统装配式预制楼板不能应用于重载、大跨度预制结构的问题。

Description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目前钢筋混凝土水平板类预制构件应用比较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传统预制装配式叠合楼板,该种楼板构件的标准化程度低,规格种类繁多,适用的跨度比较小,施工难度也比较大。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的标准化程度高,规格种类少,制作吊装方便,建筑上能取消次梁实现大开间,更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功能,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到学校、办公等公用装配式建筑中。
目前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主要由预制密肋构件与其他现浇部分组成,预制密肋构件包括顶板、底板、壁板及联系件,甚至还采用竖直设置的螺杆,顶板、底板、壁板分别安装在联系件的两端,壁板设置在顶板、底板之间,顶板、底板与壁板围成空腔。
在相关技术中,中国专利文献:CN109779112A,提供了一种空腔楼盖构件,空腔楼盖构件包括箱体,以及平行设置的上板和底板,箱体放置在底板上,上板板在箱体上,箱体的上、下两端分别靠近上板、底板的边缘。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底板和顶板的边缘相对于箱体具有一定距离,即顶板和底板相对箱体形成一个整体凸缘,增大了现浇混凝土与空腔楼板构件的接触面积。但是在现浇混凝土的作业中,顶板对混凝土具有一定拦截作用,增加了混凝土的浇筑难度。
发明内容
1.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现浇混凝土与空腔楼板凸缘及顶板之间产生的技术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包括:
护板,形成侧面整体围护;
顶板,与所述护板的一端连接;
底板,与所述护板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顶板、所述护板和所述底板形成空腔;
其中,所述顶板具有顶板侧面,所述底板具有底板侧面,所述护板具有护板侧面;
所述顶板侧面和所述底板侧面位于所述护板侧面外侧,以使所述顶板、底板和护板形成混凝土填料区;
所述顶板侧面和/或所述底板侧面设有贯穿的凹槽,以使混凝土通过所述凹槽进入所述混凝土填料区。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侧面设有贯穿的凹槽,所述凹槽均匀开设在所述顶板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形状是锯齿型、矩形、燕尾型或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护板侧面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顶板侧面的距离为0~50mm,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底板侧面的距离为0~50mm。
进一步的,所述护板包含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利用所述支撑部件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表面可设有加强带,以使所述护板负载能力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顶板和/或底板连接,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顶板、所述护板和所述底板形成的空腔的内部或外部,以使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受到冲击力时保持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顶板包含顶板钢筋,所述顶板钢筋伸出所述顶板侧面,所述钢筋与所述凹槽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底板包含底板钢筋,所述底板钢筋伸出所述底板侧面,所述底板钢筋末端朝向所述顶板方向弯曲。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空腔楼板,包括:
支撑梁、现浇肋梁和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所述支撑梁与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连接,相邻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之间通过所述现浇肋梁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叠合层,所述叠合层和所述支撑梁、现浇肋梁和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一体成型,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位于所述叠合层下侧。
3.有益效果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相关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通过使顶板、底板和护板之间特定的连接关系,使顶板、底板和护板之间形成凹槽,进而通过对顶板和底板侧面的异形面设计,使现浇混凝土能够顺畅进入凹槽内部,使现浇混凝土进一步加大与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接触面积、提高混凝土与构件的咬合力,同时保证凝固后的现浇混凝土对于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的支撑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的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又一示意图;
图6为图2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的顶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的护板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200、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
110、顶板;120、底板;130、护板;140、限位件;150、混凝土填料区;
210、叠合层;220、支撑梁;230、现浇肋梁;
111、顶板侧面;112、顶板钢筋;121、底板侧面;122、底板钢筋;131、护板侧面;
111a、凹槽;
131a、第一边缘;131b、第二边缘;
133、第一侧板;134、第二侧板;135、第三侧板;136、第四侧板;137、支撑部;138、加强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描述。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板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思路是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100(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100以下简称楼板构件),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楼板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结合产生的技术问题。通过将护板130设置于顶板110和底板120的内侧形成楼板构件,顶板110、底板120以及底板120的外侧形成混凝土填料区150。同时,通过对顶板边缘开设凹槽111a,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的现浇混凝土凝固后对楼板构件形成支撑情况下,也保证了现浇混凝土能够顺利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
下面将参考附图1-8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结合图2-4,本实施例的楼板构件包括顶板110、底板120、护板130和限位件140。在建筑预制构件中,楼板构件中的顶板110和底板120是承受正负弯矩的主要工作部位。护板130形成一个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可以是矩形环形区域、椭圆环形区域、圆形环形区域等多种形状。
其中,顶板110的下表面与护板130的上表面连接,底板120上表面与护板130下表面连接,以使顶板110、底板120和护板130形成密闭的腔室。顶板110的外侧面为顶板侧面111,底板120的外侧面为底板侧面121,护板130的外侧面为护板侧面131,护板侧面131位于顶板侧面111和底板侧面121内侧,顶板侧面111和底板侧面121位于护板侧面131外侧形成楼板构件,顶板110和底板120相对护板130的外部凸缘所在空间形成混凝土填料区150,也即顶板侧面111和底板侧面121相对护板侧面131形成了凸缘。顶板侧面111和/或底板侧面121设有贯穿的凹槽111a,以使混凝土通过凹槽111a进入混凝土填料区,凹槽111a的设计增大混凝土与楼板构件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咬合力,贯穿的凹槽也提高现浇混凝土可浇筑性。同时,凝固后的混凝土为楼板构件提供支撑。
具体而言,实际施工作业中,预制构件之间需要通过湿作业进行连接。多个楼板构件需要现浇混凝土进行连接,第一种情况:如果楼板构件顶板110、底板120和护板130外边缘线相重合,则现浇混凝土与楼板构件的侧面是齐平的,仅靠现浇混凝土的粘合力对楼板构件进行连接。此种设计,一方面现浇混凝土与楼板构件的接触面积小,现浇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粘合力自然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现浇混凝土凝固后也无法对楼板构件形成一定的支撑力。
结合图5,第二种情况:顶板110、底板120相对护板130外部形成条状凸缘,楼板构件之间形成了混凝土填料区150。现浇混凝土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一方面,增大了现浇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咬合力;另一方面,现浇混凝土在凝固之后,由于混凝土的部分深入条状凸缘之间内,因此,混凝土结构本身提供了对楼板构件的支撑力。但是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现浇混凝土是从顶板上侧直接输出,由于顶板110相对护板130形成的条状凸缘,条状凸缘对混凝土起到阻挡的反作用,使得条状凸缘之间部分的混凝土需要渗入进入,这就导致条状凸缘之间的混凝土质量无法保证,也降低了施工效率。
结合图4,第三种情况,楼板构件之间同样形成了混凝土填料区150,现浇混凝土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由于开设有凹槽111a,所以现浇混凝土不会受到顶板110的阻挡,混凝土能够顺利进入混凝土填料区,凹槽111a的设计进一步的增大了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咬合力,混凝土凝固后同样对楼板构件起到支撑作用。但是在该技术方案中,产生新的技术问题,在顶板侧面111和底板侧面121均设有凹槽的技术方案中,对于进入混凝土填料区的未凝固的混凝土,底板120由于具有凹槽111a,因此导致未凝固的混凝土从底板120开设的凹槽111a流出,对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结合图2-3,第三种情况:楼板构件之间同样形成了混凝土填料区150。顶板侧面111设有凹槽111a,凹槽111a均匀开设顶板侧面111,而底板侧面121不开设任何凹槽111a。现浇混凝土通过顶板侧面设有的凹槽111a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未凝固的混凝土进入混凝土填料区150后,由于底板侧面121不开设任何凹槽111a,因此底板121对未凝固的混凝土起到限制作用,避免未凝固的混凝土流出混凝土填料区150。此设计一方面,保证了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混凝土与楼板构件之间的咬合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现浇混凝土能够顺利进入混凝土填料区,同时,避免未凝固的混凝土流出混凝土填料区。
更具体而言,凹槽111a的形状能够为矩形,矩形、燕尾型或梯形等多种结构,当采用燕尾型结构凝固后的混凝土和和楼板构件除本身咬合力,依靠混凝土与楼板构件凹槽111a之间的契合,还能够提供相应的拉力。
更具体而言,护板130的上表面外侧形成第一边缘131a,护板130的下表面外侧形成第二边缘131b。第一边缘131a位于顶板110边缘内侧,第二边缘131b位于底板120边缘内侧形成楼板构件,楼板构件之间的外部形成一个混凝土填料区150。为了使楼板构件整体标准化,护板130的第一边缘131a与第二边缘131b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楼板构件之间形成混凝土填料区150,混凝土填料区150凹陷深度由第一边缘131a与顶板110边缘的距离以及第二边缘131b与底板120边缘的距离决定。本申请中,第一边缘131a与顶板110之间的距离为0~50mm,第二边缘131b与底板的距离为0~50mm。
更具体而言,护板130包含第一侧板133、第二侧板134、第三侧板135、第四侧板136和支撑部137。第一侧板133、第二侧板134、第三侧板135和第四侧板136可以通过螺栓依次连接,也可以利用支撑部137依次连接,也即相邻的护板由支撑部137相互连接,支撑部137为包括但不限于木条或钢管。
更具体而言,护板130的高度较小时,其长细比较小,也即护板130的柔度较小,此时护板130不容易变形导致损坏。但是随着护板130随着其高度的增加,其长细比不断增大,护板130在施工荷载下护板130容易变形导致损坏,进而使整个楼板构件质量不合格。因此,护板130的内表面设有加强带138,以使护板130承载能力提高。尤其是当护板130的高度高于200mm毫米时,应在护板130表面设置加强带138。护板130表面设置横向和/或纵向加强带138,如通过粘贴加强钢带的方式或者其他类似方式实现。
更具体而言,楼板构件还包括限位件140,限位件140设置于顶板110和/或底板120表面,限位件140位于密闭腔室的内部或外部,以使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受到冲击力时保持稳定。为了使楼板构件更加的稳定,构成顶板110边缘的每一侧边和构成底板120边缘的每一侧边,均设有与其相对的限位件140,顶板110边缘侧边对应的限位件140靠近第一边缘131a,构成底板120边缘的侧边对应的限位件140靠近第二边缘131b。限位件140包括但不限于木条、钢管或塑料管等硬质条状物。
更具体而言,顶板110和底板120均为混凝土板,顶板110和/或底板120的边缘具有伸出的钢筋。护板130为硬质板材,包括但不限于水泥压力板、塑料板、木板、金属板材。顶板110包含顶板钢筋112,所述顶板钢筋112伸出所述顶板侧面111,所述顶板钢筋112与所述凹槽111a间隔设置。底板120包含底板钢筋122,为使得安装时,肋梁钢筋更好的绑扎,底板120的边缘伸出钢筋122时,根据作业需要,底板120伸出钢筋122末端朝向顶板110方向弯曲。通过顶板钢筋112和底板钢筋122能够与四周现浇肋梁握裹连接,从而确保构件连接的有效性,同时规避了普通预制构件之间钢筋对孔的难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200包括支撑梁220、现浇肋梁230和若干上述楼板构件100,支撑梁220与楼板构件100固定连接,相邻的楼板构件100之间通过现浇肋梁230连接。相邻的楼板构件100具有空隙,该空隙包括了混凝土填料区150,现浇混凝土通过进入该空隙形成现浇肋梁230。如遇大跨重载和防水要求时,可设置叠合层210,该叠合层210和支撑梁220、现浇肋梁230和楼板构件100一体成型,若干楼板构件100位于所述叠合层210下侧。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200克服了传统装配式预制楼板不能应用于重载、大跨度预制结构的缺点。
相对于楼板构件的整体式结构而言,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很容易破损。本申请的楼板构件为分体式结构,也即顶板110、底板120和护板130均能拆卸,其中护板130更是能拆分为第一侧板133、第二侧板134、第三侧板135和第四侧板136。因此,楼板构件能够堆叠在一起进行运输,运到施工现场再进行组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申请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申请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包括:
护板,形成侧面整体围护;
顶板,与所述护板的一端连接;
底板,与所述护板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顶板、所述护板和所述底板形成空腔;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顶板具有顶板侧面,所述底板具有底板侧面,所述护板具有护板侧面;
所述顶板侧面和所述底板侧面位于所述护板侧面外侧,以使所述顶板、底板和护板形成混凝土填料区;
所述顶板侧面和/或所述底板侧面设有贯穿的凹槽,以使混凝土通过所述凹槽进入所述混凝土填料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侧面设有贯穿的凹槽,所述凹槽均匀开设在所述顶板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形状是锯齿型、矩形、燕尾型或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侧面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顶板侧面的距离为0~50mm,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底板侧面的距离为0~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包含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利用所述支撑部件依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表面设有加强带,以使所述护板负载能力提高。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顶板和/或底板连接,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顶板、所述护板和所述底板形成的空腔的内部或外部,以使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受到冲击力时保持稳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顶板包含顶板钢筋,所述顶板钢筋伸出所述顶板侧面,所述钢筋与所述凹槽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钢筋混凝土板,所述底板包含底板钢筋,所述底板钢筋伸出所述底板侧面,所述底板钢筋末端朝向所述顶板方向弯曲。
10.一种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现浇肋梁和若干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所述支撑梁与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连接,相邻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之间通过所述现浇肋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层,所述叠合层和所述支撑梁、现浇肋梁和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一体成型,所述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构件位于所述叠合层下侧。
CN202321195380.XU 2023-05-17 2023-05-17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Active CN219825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5380.XU CN219825774U (zh) 2023-05-17 2023-05-17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5380.XU CN219825774U (zh) 2023-05-17 2023-05-17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5774U true CN219825774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5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95380.XU Active CN219825774U (zh) 2023-05-17 2023-05-17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5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8401B2 (en) Open web composite shear connector construction
US20110011018A1 (en) Modular construction mol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oncrete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KR101178381B1 (ko) 각형강관을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합성기둥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CN113202219B (zh) 一种全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楼盖体系及设计计算方法
WO2019100798A1 (zh)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及建造方法
CN113215948B (zh) 一种装配式组合箱梁及其施工方法
WO1988005484A1 (en) 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walls in multy-storey buildings
KR101407512B1 (ko) 층고절감형 철골 합성보, 이를 이용한 슬림플로어 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9825774U (zh)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CN217711170U (zh) 一种基于榫卯连接的预制混凝土板拼接节点
KR100796216B1 (ko) 건축물의 콘크리트 복합보
CN107989247B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空心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6688987U (zh) 一种应用于装配式钢-开孔预制混凝土板组合梁中的并列异形pbl剪力连接系统
CN113123506B (zh) 一种基于uhpc的预制免拆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及使用方法
CN114808661A (zh) 一种应用于装配式钢-开孔预制混凝土板组合梁中的并列异形pbl剪力连接系统
CN112360028A (zh) 一种钢格栅免支叠合密肋板
CN112411366A (zh) 预制混凝土桥面板湿接缝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277957B (zh) T形剪力墙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2113729B1 (ko) 합성 조립보
JP2020165174A (ja) 木造建物の床パネル
CN114277958B (zh) L形剪力墙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20565616U (zh) 电梯井道结构
CN218881308U (zh) 自承力预应力网肋板
CN220565527U (zh) 一种装配式肋板结构
CN217517913U (zh) 一种钢结构用单向密肋空腔楼盖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7

Address after: Room 402, No. 272 Shuiximen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17

Patentee after: NANJING JIANYAN SCI&TECH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Nanjing Renl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Appraisal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2, No. 272 Shuiximen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17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JIANYAN SCI&TECH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XINZHU TONGCHUANG CIVIL ENGINEER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Renl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Safety Apprais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