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5616U - 电梯井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井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5616U
CN220565616U CN202321209333.6U CN202321209333U CN220565616U CN 220565616 U CN220565616 U CN 220565616U CN 202321209333 U CN202321209333 U CN 202321209333U CN 220565616 U CN220565616 U CN 220565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steel
column
reinforced concrete
steel structu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93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浩
王兴华
赵延军
吴卓
王振
裴紫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filed Critical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 of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Division
Priority to CN2023212093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5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5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56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其包括:支撑框架;以及钢混结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以及砌块结构,设置在支撑框架内;其中,支撑框架、钢混结构和砌块结构限定出电梯井的井道。本申请中设置支撑框架,在混凝土浇筑前,通过支撑框架与钢混结构的内部钢筋预先绑扎定位,形成一个结构强度较好的整体框架。这样在浇筑混凝土形成砌块结构的过程中,即使发生振捣产生震颤、浇筑后混凝土膨胀与收缩等现象,也不会导致受力钢筋偏离原有设计位置,进而导致电梯井道结构的承载力下降、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情况出现,最终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能、使用年限,从而降低安全隐患,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Description

电梯井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井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电梯井普遍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填充墙内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起到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稳定性、空间刚度的作用。构造柱主要承担抗剪力、抗震横向荷载,但不承担竖向荷载。圈梁作为电梯导轨的锚固构件,承受电梯及自身荷载。构造柱、圈梁内含构造钢筋,在结构施工时进行预留。在施工中钢筋需要精确地浇筑在设计位置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但是,在实际建筑生产活动中,上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存在钢筋绑扎时难以定位、浇筑过程中振捣产生震颤、浇筑后混凝土膨胀与收缩等现象,而这些情况会导致受力钢筋偏离原有设计位置,进而导致电梯井道结构的承载力下降、建筑结构产生裂缝,最终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能、使用年限下降,从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以及经济损失。
以上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电梯井道结构存在承载力下降、建筑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解决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包括:支撑框架;以及钢混结构,设置在支撑框架上;以及砌块结构,设置在支撑框架内;其中,支撑框架、钢混结构和砌块结构限定出电梯井的井道。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框架包括:方形环底座;以及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方形环底座的一个角部位置;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方形环底座的另一个角部位置;H型竖向支撑架,设置在方形环底座上,且位于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均与钢混结构连接;
横向型钢圈梁,分别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钢混结构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与钢混结构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H型竖向支撑架包括: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方形环底座上;以及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方形环底座上,且与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横梁,设置在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其中,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部与钢混结构连接,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靠近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靠近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H型竖向支撑架还包括牛腿,设置在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部,且与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端端面相平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横向型钢圈梁和横梁均设置有凹槽,砌块结构部分设置在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横向型钢圈梁和横梁至少之一采用C型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砌块结构包括: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砌块,第一砌块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二砌块,第二砌块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钢混结构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与钢混结构之间,以及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组第二砌块中,相邻的两组第二砌块之间的竖向缝隙相错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钢混结构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板,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以及第二钢筋混凝土板,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板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其底部位于方形环底座上;方形钢筋混凝土板,设置在第一钢筋混凝土板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板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均设置有预埋钢筋,预埋钢筋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板或第二钢筋混凝土板内的钢筋绑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设置支撑框架,在混凝土浇筑前,通过支撑框架与钢混结构的内部钢筋预先绑扎定位,形成一个结构强度较好的整体框架。这样在浇筑混凝土形成砌块结构的过程中,即使发生振捣产生震颤、浇筑后混凝土膨胀与收缩等现象,也不会导致受力钢筋偏离原有设计位置,进而导致电梯井道结构的承载力下降、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情况出现,最终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能、使用年限,从而降低安全隐患,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2、设置支撑框架能够增强电梯井道结构的结构强度。这样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梯井道结构仅由钢混结构和砌块结构组成所导致的电梯井道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电梯井道结构使用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井道结构砌筑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竖向构造柱顶部牛腿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一焊接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焊接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砌块与型钢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竖向构造柱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横向型钢圈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电梯井道结构浇筑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电梯井道结构浇筑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支撑框架;11、方形环底座;12、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3、H型竖向支撑架;131、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2、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3、横梁;134、牛腿;14、横向型钢圈梁;15、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20、钢混结构;21、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2、第二钢筋混凝土板;23、方形钢筋混凝土板;30、砌块结构;31、第一砌块;32、第二砌块;40、凹槽;50、预埋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其包括:支撑框架10、钢混结构20和砌块结构30。其中,钢混结构20设置在支撑框架10上,砌块结构30设置在支撑框架10内;支撑框架10、钢混结构20和砌块结构30限定出电梯井的井道。
上述设置中,设置支撑框架10,在混凝土浇筑前,通过支撑框架10与钢混结构20的内部钢筋预先绑扎定位,形成一个结构强度较好的整体框架。这样在浇筑混凝土形成砌块结构30的过程中,即使发生振捣产生震颤、浇筑后混凝土膨胀与收缩等现象,也不会导致受力钢筋偏离原有设计位置,进而导致电梯井道结构的承载力下降、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的情况出现,最终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能、使用年限,从而降低安全隐患,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另外,设置支撑框架10能够增强电梯井道结构的结构强度。这样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梯井道结构仅由钢混结构20和砌块结构30组成所导致的电梯井道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电梯井道结构使用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包括方形环底座11、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和H型竖向支撑架13。其中,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设置在方形环底座11的一个角部位置;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设置在方形环底座11的另一个角部位置;H型竖向支撑架13设置在方形环底座11上,且位于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和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之间,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和H型竖向支撑架13的顶端均与钢混结构20连接;横向型钢圈梁14分别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和钢混结构20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与钢混结构20之间。
具体地,如图1、图6、图8和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H型竖向支撑架13包括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和横梁133。其中,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设置在方形环底座11上;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设置在方形环底座11上,且与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横梁133设置在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之间;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的顶部与钢混结构20连接,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靠近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靠近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H型竖向支撑架13还包括牛腿134,设置在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的顶部,且与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的顶端端面相平齐。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横向型钢圈梁14和横梁133均设置有凹槽40,砌块结构30部分设置在凹槽40内。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横向型钢圈梁14和横梁133均采用C型钢,竖向型钢构造柱与横向型钢圈梁14焊接(第二焊接处),竖向型钢构造柱与横梁133焊接(第一焊接处)。
具体地,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砌块结构30包括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砌块31和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二砌块32。其中,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砌块31,第一砌块31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和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之间;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二砌块32,第二砌块32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和钢混结构20之间,以及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与钢混结构20之间,以及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131和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132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多组第二砌块32中,相邻的两组第二砌块32之间的竖向缝隙相错开。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钢混结构20包括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1、第二钢筋混凝土板22和方形钢筋混凝土板23。其中,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1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和H型竖向支撑架13的顶端;第二钢筋混凝土板22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1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其底部位于方形环底座11上;方形钢筋混凝土板23设置在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1和第二钢筋混凝土板22的顶部。
具体地,如图2和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12、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15和H型竖向支撑架13的顶端均设置有预埋钢筋50,预埋钢筋50与第一钢筋混凝土板21或第二钢筋混凝土板22内的钢筋绑扎。
下面结合图1至图9阐述一下本申请的一个完整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井道型钢构造柱(包括上述第一至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圈梁(横向型钢圈梁14),具体的说是一种建筑用C型钢构造柱、圈梁,应用在建筑领域,能够减少临边作业安全隐患,同时消除构造柱、圈梁浇筑振捣不到位导致的质量隐患。
本实用新型中由竖向型钢构造柱、横向型钢圈梁连接形成立体框架(支撑框架10)。在施工前优先进行深化设计,竖向型钢构造柱应根据原设计图进行截面尺寸、长度、布置方式的深化设计,横向型钢圈梁14应根据电梯图纸确定其定位与每层数量,竖向构造柱顶部牛腿134应结合排砖图来制定其大小,钢筋(预埋钢筋50)锚固长度、焊接长度应由设计人员配合完成。深化可将型钢构件定型化、标准化,方便统一加工制作,构件在方便存放的同时,在需要使用时能够快速进行安装使用。
具体地,C型钢之间、C型钢与钢筋之间优先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C型钢作为原料易采购,易加工,定位强度和定位精度均能达到要求。
具体地,C型钢具有两个作用,其一,可代替传统构造柱、圈梁,起到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稳定性、空间刚度的作用;其二,C型凹槽(凹槽40)作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的限位框,定位作用尤为显著。
具体地,C型钢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宽,以20#C型钢为例,其型钢腿中间厚度11mm,应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边角处进行适当削切,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嵌入C型钢凹槽之内。后续抹灰施工时,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与C型钢交界处设置铁丝网,以避免抹灰开裂。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深化完成后进行构件预加工,当前层楼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将竖向型钢构造柱预埋钢筋穿过楼板面筋后,采用辅助定位钢筋点焊进行临时固定,之后将横向型钢圈梁与竖向型钢构造柱进行满焊固定,形成支撑框架。
随后,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前置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墙、梁钢筋绑扎,绑扎时确保墙钢筋与横向型钢圈梁、梁钢筋与竖向型钢构造柱顶部的预埋钢筋锚固连接。模板拼装时对牛腿及C型钢封边进行细部处理,以确保不漏浆。
需要说明的是,梁底支模立杆避开竖向型钢构造柱,满堂架立杆遇横向型钢圈梁则上下断开,但应保证上下立杆中心一致,随后混凝土浇筑完成。砌筑时利用竖向型钢构造柱作为混凝土反坎的侧向支模,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置于C型钢的凹槽内,填充墙顶部利用牛腿作为斜砌的起步点,减少灰浆填充。
本实用新型电梯井型钢构造柱、圈梁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拼装形成H型框架整体,定位方便,自身稳定性较好,受混凝土浇筑振捣、偶然磕碰影响较小,避免现浇构造柱、圈梁内钢筋偏位引起的承载力缺损,使建筑物安全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同时减少架体使用,降低物料、人力等资源浪费,可产生一定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将砌筑作业期间的作业内容提前在结构施工期间内完成,拼装形成支撑框架可对电梯梁底支模起到支撑加固作用,减少涨模情况,减少电梯洞口处的植筋、支模、拆模作业,减少安全隐患,同时消除构造柱、圈梁浇筑振捣不到位导致的质量隐患。
本实用新型竖向型钢顶部设置牛腿,避免梁板混凝土漏浆的同时,为墙体顶部斜砌施工提供便利。横向型钢靠墙柱一侧进行封边处理,避免型钢C型槽口导致模板拼装困难,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适用范围广,制作成本低,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同样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以及
钢混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以及
砌块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内;
其中,所述支撑框架、钢混结构和所述砌块结构限定出电梯井的井道;
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方形环底座;以及
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所述方形环底座的一个角部位置;以及
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所述方形环底座的另一个角部位置;以及
H型竖向支撑架,设置在所述方形环底座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均与所述钢混结构连接;以及
横向型钢圈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钢混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与所述钢混结构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竖向支撑架包括:
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所述方形环底座上;以及
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设置在所述方形环底座上,且与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
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
其中,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部与所述钢混结构连接,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靠近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靠近所述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竖向支撑架还包括牛腿,设置在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部,且与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的顶端端面相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横向型钢圈梁和横梁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砌块结构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横向型钢圈梁和横梁至少之一采用C型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砌块结构包括:
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一砌块,所述第一砌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以及
多组沿第二方向叠放的第二砌块,所述第二砌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钢混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与所述钢混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第三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第四竖向型钢构造柱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组第二砌块中,相邻的两组第二砌块之间的竖向缝隙相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混结构包括:
第一钢筋混凝土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以及
第二钢筋混凝土板,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板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其底部位于所述方形环底座上;以及
方形钢筋混凝土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板和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板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井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型钢构造柱、第二竖向型钢构造柱和所述H型竖向支撑架的顶端均设置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与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板或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板内的钢筋绑扎。
CN202321209333.6U 2023-05-18 2023-05-18 电梯井道结构 Active CN220565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9333.6U CN220565616U (zh) 2023-05-18 2023-05-18 电梯井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9333.6U CN220565616U (zh) 2023-05-18 2023-05-18 电梯井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5616U true CN220565616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7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9333.6U Active CN220565616U (zh) 2023-05-18 2023-05-18 电梯井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56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7150C (zh) 具有钢-混凝土组合板下翼缘的波纹钢腹板箱梁
CN113216484B (zh) 一种钢-混组合梁连接构造及设计计算方法
CN211036679U (zh) 一种装配式桥梁预制墩柱与承台的承插连接构造
CN104032854B (zh) 装配式t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4319977B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排柱式连接预制剪力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215948B (zh) 一种装配式组合箱梁及其施工方法
CN216130338U (zh) 一种主次梁连接节点
KR101407512B1 (ko) 층고절감형 철골 합성보, 이를 이용한 슬림플로어 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4032855B (zh) 装配式十字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20565616U (zh) 电梯井道结构
JP5869717B1 (ja) 既存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補強構造
CN111021616A (zh) 全内嵌钢梁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05776898U (zh) 整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11286279U (zh) 一种预制型钢混凝土柱
CN104032859B (zh) 装配式l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47380B (zh) 装配式钢梁接缝t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2359965A (zh) 一种带肋模构造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32858B (zh) 装配式钢梁接缝一字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32857B (zh) 装配式钢梁接缝十字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04032863B (zh) 装配式一字形混合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9451039U (zh) 一种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板柱节点
CN219825774U (zh) 装配式预制密肋空腔楼板及其构件
CN219840264U (zh) 预制剪力墙及耗能的延性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18540356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顶板及具有其的钢混组合梁
CN211974011U (zh) 全内嵌钢梁组合楼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