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1979U -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1979U
CN219811979U CN202320685148.8U CN202320685148U CN219811979U CN 219811979 U CN219811979 U CN 219811979U CN 202320685148 U CN202320685148 U CN 202320685148U CN 219811979 U CN219811979 U CN 219811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module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plate
cov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514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陈熙
王雷
陈鹏
曾庆科
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8514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1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1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1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储能设备包括逆变装置,逆变装置包括壳体和逆变模组,壳体包括顶盖和围框,围框设于顶盖的一侧,并和顶盖围合形成容纳腔,逆变模组设于容纳腔内,以通过壳体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顶盖设有安装位,安装位设于容纳腔外,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气设备的电气模组。本申请的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中,通过将逆变模组置于壳体的容纳腔内,使得逆变模组被罩设于壳体中,以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并且,在壳体上设置位于容纳腔外的安装位,使得电气模组还能够被装配于壳体的容纳腔外,以充分利用壳体的外部空间,相比于额外设置电气模组的安装支架,能够提高逆变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储能设备主要是指用于储存电能的设备,储能设备在充电后可以存储上百瓦时的电量,并在用户需要时释放电能以供用户使用。
通常,储能设备中设有逆变模组等电子器件,为保证这些电子器件能正常工作,相关的储能设备中设有屏蔽板,以对相关电子器件进行电磁屏蔽,但屏蔽板会占用储能设备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以提高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逆变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逆变装置包括壳体和逆变模组,壳体包括顶盖和围框,围框设于顶盖的一侧,并和顶盖围合形成容纳腔,逆变模组设于容纳腔内,以通过壳体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顶盖设有安装位,安装位设于容纳腔外,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气设备的电气模组。
本申请的逆变装置,通过将逆变模组置于壳体的容纳腔内,使得逆变模组被罩设于壳体中,以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并且,在壳体上设置位于容纳腔外的安装位,使得电气模组还能够被装配于壳体的容纳腔外,以充分利用壳体的外部空间,相比于额外设置电气模组的安装支架,能够提高逆变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连接第二盖体,第一盖体较第二盖体靠近逆变模组,第一盖体形成安装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设有用于固定电气模组的固定部,固定部设于安装位,固定部设有固定孔,固定孔贯穿固定部,逆变装置还包括锁固件,锁固件用于插入固定孔以将电气模组固定于固定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体设有凸起部,凸起部设于第二盖体的顶部且由靠近第一盖体向远离第一盖体延伸,凸起部设有容置腔,容置腔连通容纳腔,并用于容纳逆变模组。凸起部能够在不改变其他结构的基础上扩充容纳腔的体积,以容纳体积更大的逆变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散热板位于围框背离顶盖的一侧,并与围框相连接,散热板、围框和顶盖之间形成容纳腔,逆变模组安装于散热板。散热板能够对逆变模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架设于顶盖和散热板之间,并与顶盖和散热板相连接。支撑架用于加固顶盖和散热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提升逆变装置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框朝向散热板的一侧设有折边,折边位于容纳腔内,并贴合于散热板;顶盖和围框可拆卸连接,折边和散热板可拆卸连接。在安装围框与散热板时,将折边贴合于散热板并固定至散热板,从而固定围框与散热板之间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框设有贯穿孔,贯穿孔连通容纳腔,用于供连接逆变模组和电气模组的导线穿过。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机壳、电池包、电气模组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逆变装置,电池包、电气模组和逆变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电池包与逆变装置电性连接,电气模组装配于安装位。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设备中,逆变装置能够屏蔽内部的逆变模组的电磁波,并且,通过电气模组装配于逆变装置的安装位,使得电气模组装配于壳体外部,无需额外设置电气模组的安装支架,进而节省了储能设备的空间,提高了储能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气模组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设置于安装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储能设备的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逆变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逆变装置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逆变装置 10-壳体 11-容纳腔
12-顶盖 121-安装位 122-第一盖体
1221-第一顶壁 1222-第一侧壁 123-第二盖体
1231-第二顶壁 1232-第二侧壁 1233-凸起部
1234-倒角 124-固定部 1241-固定孔
125-安装孔 13-围框 131-折边
1311-穿孔 132-贯穿孔 20-逆变模组
30-散热板 40-支撑架 41-第一支撑柱
42-第二支撑柱 43-过渡件 431-第一钣金板
432-第二钣金板 433-第三支撑柱 50-风扇
200-储能设备 210-机壳 220-电池包
230-电气模组 231-电路板 133-压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相关技术中,储能设备主要是指用于储存电能的设备,储能设备在充电后可以存储上百瓦时的电量,并在用户需要时释放电能以供用户使用。通常,储能设备中设有逆变模组等电子器件,为保证这些电子器件能正常工作,相关的储能设备中设有屏蔽板,以对相关电子器件进行电磁屏蔽,但屏蔽板会占用储能设备的空间。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以提高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的空间利用率。逆变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逆变装置包括壳体和逆变模组,壳体包括顶盖和围框,围框设于顶盖的一侧,并和顶盖围合形成容纳腔,逆变模组设于容纳腔内,以通过壳体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顶盖设有安装位,安装位设于容纳腔外,安装位用于装配电气设备的电气模组。
本申请的逆变装置,通过将逆变模组置于壳体的容纳腔内,使得逆变模组被罩设于壳体中,以对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并且,在壳体上设置位于容纳腔外的安装位,使得电气模组还能够被装配于壳体的容纳腔外,以充分利用壳体的外部空间,相比于额外设置电气模组的安装支架,能够提高逆变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装置100,应用于电气设备中。
如图3及图4所示,逆变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逆变模组20,壳体10围合形成容纳腔11,逆变模组20设于容纳腔11内。壳体10能够屏蔽逆变模组20产生的电磁波,还能够屏蔽来自壳体10外部的电磁波,从而使逆变模组20既不干扰其它设备,同时也不受其它设备的电磁影响。作为示范性举例,壳体10为铜、铝或钢等可导电的材质,逆变模组20用于将直流电与交流电相互转换,电气设备可以为储能设备,参见图1及图2,例如可移动式电源等,或为空调、冰箱、无人机等具有逆变模组的用电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逆变装置100中,通过逆变模组20被罩设于壳体10中,使得逆变装置100能通过壳体10直接对逆变模组20进行电磁屏蔽。
请参阅图3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顶盖12和围框13,顶盖12盖于围框13的一侧,使得围框13和顶盖12围合形成容纳腔11。顶盖12背向围框13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安装位121,安装位121设于容纳腔11外,安装位121用于装配电气设备的电气模组。作为示范性举例,安装位121中的电气模组可以为电气设备中不需要电磁屏蔽的部件,例如指示灯、显示器、扩音器或保护电路等。
通过在壳体10上设置位于容纳腔11外部的安装位121,使得电气设备中的电气模组还能够被装配于壳体10的容纳腔11外,使得不需要装入容纳腔11内进行电磁屏蔽的部件能够移至容纳腔11外部,进而减小容纳腔11的体积,并充分利用壳体10的外部空间,相比于额外设置一个安装支架来装配这些电气模组,逆变装置100中能够节省出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逆变装置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2包括第一盖体122和第二盖体123,第一盖体122连接于第二盖体123的一侧,第一盖体122相较于第二盖体123更靠近逆变模组20,第一盖体122朝向第二盖体123的一侧形成安装位121。能够合理利用第一盖体122和第二盖体123的高度差形成的空间来装配电气设备中的电气模组,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逆变装置10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2包括第一顶壁1221及第一侧壁1222,第二盖体123包括第二顶壁1231及第二侧壁1232。其中,第一顶壁1221与第二顶壁1231之间具有高度差,使第一顶壁1221相较于第二顶壁1231更靠近逆变模组20。第二侧壁1232围绕设于第二顶壁1231的四周边缘并位于第二顶壁1231朝向逆变模组20的一侧,第一顶壁1221连接于第二侧壁1232,第一侧壁1222设置于第一顶壁1221不连接第二侧壁1232的边缘,且第一侧壁1222连接第二侧壁1232,第一侧壁1222与第二侧壁1232用于连接围框13。第一顶壁1221与第二侧壁1232相垂直,安装位121形成于第一顶壁1221与第二侧壁1232之间的空间,第一顶壁1221用于承载装配于安装位121的电气模组,第二侧壁1232用于对装配于安装位121的电气模组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可拆卸地连接围框13,以便于顶盖12和围框13组装及维修。作为示范性举例,第一侧壁1222与围框13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安装孔125,第二侧壁1232与围框13也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安装孔125,安装孔125用于安装螺丝以锁固顶盖12和围框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框13朝向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的一侧边缘设有压边133,围框13的安装孔125设于压边133,压边133的外表面相对于围框13的外表面内凹形成阶梯状,以便安装时卡住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将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限位于压边133,使得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的安装孔125与围框13的安装孔125自动对准,进而提升安装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顶壁1221与第二顶壁1231的轮廓边缘均呈矩形,且第一顶壁1221的长度等于第二顶壁1231的宽度,以便安装位121能容纳一个轮廓大致呈矩形的电气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23不连接第一盖体122的一侧也可以设有第三盖体或第四盖体等,以形成多个安装位121,进而安装更多数量的电气模组,从而进一步减小逆变装置10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2在第一顶壁1221的顶面设有至少一个固定部124,且固定部124位于安装位121中,固定部124用于将电气模组固定至第一盖体122。进一步可选择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固定部124设有固定孔1241,固定孔1241贯穿固定部124的顶端,逆变装置100还包括锁固件(图未示),锁固件用于穿过电气模组并插入固定孔1241,以将电气模组固定于固定部124,进而将电气模组固定至第一盖体122。作为示范性举例,锁固件为螺丝,固定孔1241的内壁具有螺纹,锁固件通过螺纹旋入固定孔12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23还包括凸起部1233,凸起部1233设于第二盖体123的第二顶壁1231,并且凸起部1233由靠近第一盖体122向远离第一盖体122的方向延伸,使得凸起部1233朝第二顶壁1231背向逆变模组20的一侧相对第二顶壁1231凸出。凸起部1233朝向逆变模组20的一侧限定形成一个容置腔(图未示),容置腔连通容纳腔11,并和容纳腔11共同容纳逆变模组20。凸起部1233能够在不改变其他结构的基础上扩充容纳腔11的体积,以容纳体积更大的逆变模组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23与凸起部1233的轮廓边缘均呈矩形,第二盖体123与凸起部1233的长度相同,凸起部1233的宽度小于第二盖体123的宽度,使得凸起部1233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分别形成安装位121,从而能安装更多数量的电气模组,进一步减小逆变装置100的体积。另外,凸起部1233的顶部的两个长边处均设有倒角1234,倒角1234能够方便拿取顶盖12且避免误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散热板30,散热板30位于围框13背离顶盖12的一侧,且散热板30能够与围框13相连接,使散热板30、围框13和顶盖12之间形成容纳腔11。逆变模组20安装于散热板30,散热板30能够对逆变模组20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30也能对逆变模组20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散热板30、围框13和顶盖12合围能够更充分地覆盖逆变模组20的四周,以提升逆变模组20的电磁屏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100还包括支撑架40,支撑架40设于顶盖12和散热板30之间,并与顶盖12和散热板30相连接。支撑架40用于加固顶盖12和散热板30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提升逆变装置1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40包括第一支撑柱41、第二支撑柱42及过渡件43。第一支撑柱41的一端连接于散热板30朝向顶盖12的一面,第一支撑柱41的另一端连接过渡件43,使得第一支撑柱41将过渡件43支撑于距离散热板30一定高度的位置。第二支撑柱42的一端连接于过渡件43朝向顶盖12的一面,第二支撑柱42的另一端连接顶盖12,从而第二支撑柱42支撑顶盖12。由于散热板30和顶盖12的结构不完全匹配,致使第一支撑柱41与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及位置无法完全对应,故第一支撑柱41与第二支撑柱42无法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支撑柱,需要通过过渡件43起到过渡连接第一支撑柱41与第二支撑柱42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若散热板30和顶盖12的结构可以匹配,使得第一支撑柱41和第二支撑柱42的数量及位置能够一一对应,则第一支撑柱41和第二支撑柱42可以合并成一体结构以形成长度更长的支撑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件43为呈板状的钣金件,过渡件43的板面与散热板30的板面相平行设置,过渡件43的相对两面分别连接第一支撑柱41与第二支撑柱42,其中,过渡件43包括第一钣金板431、第二钣金板432及第三支撑柱433,第一钣金板431位于第二钣金板432的下方,第一钣金板431用于连接第一支撑柱41远离散热板30的一端,第二钣金板432用于连接第二支撑柱42远离顶盖12的一端,第一钣金板431与第二钣金板432之间通过第三支撑柱433连接,使得第一钣金板431与第二钣金板432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容纳螺丝头,由于第一支撑柱41及第二支撑柱42的端部通过螺丝连接第一钣金板431及第二钣金板432,故,第一钣金板431及第二钣金板432的相向面均有露出螺丝头,当第一支撑柱41及第二支撑柱42处于同一直线时,螺丝头会相互干涉,第三支撑柱433能够提供空隙来容纳螺丝头,从而避免干涉,以便于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一支撑柱41及第二支撑柱42不处于同一直线且相隔足够远,则不会存在干涉,过渡件43只需要一个钣金板即可,螺丝头分别位于该钣金板的相对两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100在使用时,散热板30位于顶盖12的下方,至少部分的第二支撑柱42远离第二钣金板432的一端连接于凸起部1233相对第二盖体123凸起的最高处,即,第二支撑柱42支撑凸起部1233的最顶端,以进一步提升结构稳定性,避免凸起部1233受压后向下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框13朝向散热板30的一侧的四周边缘处设有折边131,折边131朝容纳腔11延伸并位于容纳腔11内。在安装围框13与散热板30时,将折边131贴合于散热板30并固定至散热板30,从而固定围框13与散热板30之间的连接。作为示范性举例,折边131与散热板30均设有多个一一对应的穿孔1311,穿孔1311用于收纳螺丝,围框13与散热板30之间通过螺丝锁固。折边131使得围框13与散热板30可拆卸地相连接,以便组装或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组装顶盖12、围框13、逆变模组20及散热板30时,先将逆变模组20装配至散热板30,再将围框13通过折边131安装至散热板30,最后将顶盖12通过第一侧壁1222和第二侧壁1232的安装孔125安装至围框13,从而完成逆变装置100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围框13设有至少一个贯穿孔132,贯穿孔132连通容纳腔11,用于供连接逆变模组20和电气模组的导线穿过。在其他实施例中,顶盖12与散热板30也可以设有用于穿过导线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逆变装置100还包括多个风扇50,多个风扇50排布于散热板30的相对两侧,用于对散热板30及逆变模组20散热。其中,逆变模组20与风扇50之间相连的导线通过贯穿孔132穿过围框13。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200,包括机壳210、电池包220、电气模组230和逆变装置100。电池包220、电气模组230及逆变装置100设置于机壳210内。电池包220与逆变装置100电性连接,且电池包220与逆变装置100之间的导线通过贯穿孔132穿过围框13。机壳210用于保护电池包220、电气模组230及逆变装置100。电池包220用于储存电能。逆变装置100能够将电池包220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电气模组230装配于逆变装置100的安装位121。
本申请提供的储能设备200中,逆变装置100能够屏蔽内部的逆变模组20的电磁波,并且,通过电气模组230装配于逆变装置100的安装位121,使得电气模组装配于壳体10外部,无需额外设置电气模组的安装支架,减小了逆变装置100的体积,从而节省了储能设备200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储能设备200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气模组230包括电路板231,电路板231设置于安装位121中。作为示范性举例,电路板231为PD(Power Supply Driver)板,其具有的功能包括LCD显示、按键响应处理、各个输出保护(如故障、过载或过温等)、数据汇总以及充放电功率显示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210可以包括底壳、顶壳及四个侧壳,底壳和顶壳相对设备,四个侧壳围设于底壳和顶壳之间,以包围逆变装置100和电池包220,机壳210也能够对逆变装置100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以提升逆变模组20的电磁屏蔽效果。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变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装置包括壳体和逆变模组,所述壳体包括顶盖和围框,所述围框设于所述顶盖的一侧,并和所述顶盖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逆变模组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通过所述壳体对所述逆变模组屏蔽电磁波,所述顶盖设有安装位,所述安装位设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安装位用于装配所述电气设备的电气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连接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较所述第二盖体靠近所述逆变模组,所述第一盖体形成所述安装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电气模组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安装位,所述固定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逆变装置还包括锁固件,所述锁固件用于插入所述固定孔以将所述电气模组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二盖体的顶部且由靠近所述第一盖体向远离所述第一盖体延伸,所述凸起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容纳腔,并用于容纳所述逆变模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围框背离所述顶盖的一侧,并与所述围框相连接,所述散热板、所述围框和所述顶盖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逆变模组安装于所述散热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顶盖和所述散热板之间,并与所述顶盖和散热板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框朝向所述散热板的一侧设有折边,所述折边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贴合于所述散热板;所述顶盖和所述围框可拆卸连接,所述折边和所述散热板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框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连通所述容纳腔,用于供连接所述逆变模组和所述电气模组的导线穿过。
9.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电池包、电气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逆变装置,所述电池包、所述电气模组和所述逆变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电池包与逆变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电气模组装配于所述安装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模组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位。
CN202320685148.8U 2023-03-27 2023-03-27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Active CN219811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5148.8U CN219811979U (zh) 2023-03-27 2023-03-27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5148.8U CN219811979U (zh) 2023-03-27 2023-03-27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1979U true CN219811979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2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5148.8U Active CN219811979U (zh) 2023-03-27 2023-03-27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1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73763B2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6278243B2 (ja) 蓄電ユニット
JP6037809B2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US6773846B2 (en) Mobile rack type battery box for UPS system
WO2014136571A1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219811979U (zh) 逆变装置及储能设备
JP599471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5515344A (zh) 一种控制器壳体、中央控制器和汽车
US20210139145A1 (en) Control assembly and aircraft
CN211128745U (zh) 电机控制器
CN220123293U (zh) 散热支架及储能设备
CN107454789B (zh) 制冷设备的电控箱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20189760U (zh) 散热结构及蓄电组件
CN215773926U (zh) 一种支撑座及电子设备
CN218733832U (zh) 变频器
CN220172925U (zh) 一种内置风扇的无线充电器
CN220173091U (zh) 变频器
CN219180596U (zh) 电源外壳及电源设备
CN218649151U (zh) 一种独立散热的户外基站
CN213637521U (zh) 一种大功率伺服驱动器
CN218920013U (zh) 户外电源
CN216162523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电机外壳
CN220172883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电源
CN214799761U (zh) 交换机及车载视频监控系统
CN219834741U (zh) 窄体变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