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1679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1679U
CN219811679U CN202223480766.3U CN202223480766U CN219811679U CN 219811679 U CN219811679 U CN 219811679U CN 202223480766 U CN202223480766 U CN 202223480766U CN 219811679 U CN219811679 U CN 219811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assembly
main
connect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807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国
智伯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ic Optoelectronics Huayi Sheny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ic Optoelectronics Huayi Sheny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ic Optoelectronics Huayi Sheny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ic Optoelectronics Huayi Sheny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807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1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1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1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牵引系统大电流直流充电相关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器包括与电源连接的插头组件和与车辆牵引系统连接的插座组件;当插座组件插接到插头组件上时,能够实现对车辆牵引系统提供三相电大电流,插头组件至少具有四个主插孔位,插座组件具有与插孔位个数相同的主导通柱;例如:主插孔位为四个时,主导通柱也为四个;当四个主导通柱分别插设至四个主插孔位时,进而实现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导通。在实际的连接过程中,四个主插孔位的其中一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用于连接电源的接地线,其中其余三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分别连接电源的火线;即当插座组件插入至插头组件时,实现的是大电流三相电的导通。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牵引系统大电流直流充电相关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牵引系统大电流直流充电产品,负责车辆入库维修时牵引系统用电传输使用,所通电流为大电流正负直流电。
然而,由于孔位的限制,只能通正负两极的电流,无法通三相电大电流。
因此,亟需一种连接器,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一定程度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插头和插座无法满足应用于三相电电流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用于车辆牵引系统;包括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
所述插头组件至少具有四个主插孔位;
所述插座组件具有与所述插孔位个数相同的主导通柱;
所述导通柱与所述插孔位适配插接,以实现所述插头组件与所述插座组件的导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第一绝缘体;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所述第一绝缘体上具有至少四个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内设置有所述主导通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导通柱电连接的辅导通柱,所述第一绝缘体上还具有多个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内设置于所述辅导通柱;
所述插头组件还具有多个辅插孔位,所述辅插孔位与所述辅导通柱适配插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接套筒以及第二绝缘体;
所述插接套筒具有第四安装腔,所述第二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腔;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能够作为插孔位的主控插孔和能够作为所述辅插孔位的辅控插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防护套筒;
所述防护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套筒,且与所述插接套筒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插座组件插设于所述插头组件时,所述壳体插设于所述间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接套筒上的开关组件;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朝向所述插接套筒内延伸的触头以及与所述触头连接的且能够驱动所述触头沿第一方向运动的驱动部;
当所述触头与穿过所述辅控插孔的所述辅导通柱接触时,能够使得所述主控插孔与所述主导通柱导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锁紧组件;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防护套筒的内侧壁且所述滚轮的轴线与所述防护套筒的轴线相垂直;
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呈一定弧度的轨道;
所述轨道的起始端为所述壳体的边沿,所述轨道的终止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且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终止端的上方开设有与所述终止端连通的锁紧孔;
当所述壳体插设于所述间隙时,转动所述防护套筒,使得所述滚轮在所述轨道上滑动,当所述滚轮滑动至所述锁紧孔内时以实现所述壳体与所述防护套筒的锁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防护组件;
所述插头组件远离所述插座组件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第一防护组件设置于所述出线端;
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包括尾附本体和连接件;所述尾附本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限位凸齿,所述插接套筒有第二限位凸齿,所述第一限位凸齿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齿相适配;所述尾附本体的内部中空,用于穿过导线,且所述尾附本体的两端开口与所述插头的出线口沿同一直线分布;所述尾附本体与所述插头的出线端通过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防护组件,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包括固定板、防护盖、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的锁扣以及搭扣;
所述固定板套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防护盖通过铰接架铰接于所述固定板的一端,所述搭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当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防护盖时,所述防护盖能够盖设于所述壳体的敞开端且所述搭扣能够搭接于所述锁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护组件还包括检测构件,所述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护盖朝向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的触发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接触部;
当所述防护盖扣合于所述壳体,且当所述触发部接触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牵引系统上的指示灯会做出指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用于车辆牵引系统;连接器包括与电源连接的插头组件和与车辆牵引系统连接的插座组件;当插座组件插接到插头组件上时,能够实现对车辆牵引系统提供三相电大电流。
更具体地,插头组件至少具有四个主插孔位,插座组件具有与插孔位个数相同的主导通柱;例如:主插孔位为四个时,主导通柱也为四个;当四个主导通柱分别插设至四个主插孔位时,进而实现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导通。
在实际的连接过程中,四个主插孔位的其中一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用于连接电源的接地线,其中其余三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分别连接电源的火线;即当插座组件插入至插头组件时,实现的是大电流三相电的导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中的壳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中的壳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中的第一绝缘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座组件中的第一绝缘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中隐藏插接套筒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中隐藏插接套筒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中插接套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中插接套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中插头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4-第一主导通柱;5-第二主导通柱;6-第三主导通柱;7-第四主导通柱;8-支撑板;9-圆柱筒;10-第一绝缘体;11-第一安装腔;12-第二安装腔;13-辅导通柱;14-第三安装腔;16-插接套筒;17-第二绝缘体;18-四安装腔;19-第一主控插孔;20-第二主控插孔;21-第三主控插孔;22-第四主控插孔;23-辅控插孔;24-防护套筒;25-间隙;27-触头;28-第一方向;29-驱动部;31-滚轮;32-轨道;33-边沿;34-锁紧孔;36-出线端;37-尾附本体;38-连接件;39-第一限位凸齿;40-第二限位凸齿;42-固定板;43-防护盖;44-搭扣;45-锁扣;46-第二方向;47-触发部;48-接触部;49-终止端;50-铰接架;51-卡簧;5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图14对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本申请提供的连接器用于车辆牵引系统;具体地,连接器包括与电源连接的插头组件和与车辆牵引系统连接的插座组件;当插座组件插接到插头组件上时,能够实现对车辆牵引系统提供三相电大电流。
更具体地,插头组件至少具有四个主插孔位,插座组件具有与插孔位个数相同的主导通柱;例如:主插孔位为四个时,主导通柱也为四个;当四个主导通柱分别插设至四个主插孔位时,进而实现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的导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连接过程中,四个主插孔位的其中一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36用于连接电源的接地线,其中其余三个主插孔位的出线端36分别连接电源的火线;即当插座组件插入至插头组件时,实现的是大电流三相电的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插座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第一绝缘体10;具体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11,第一绝缘体1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1内;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壳体包括支撑板8和圆柱筒9,圆柱筒9穿过支撑板8,穿过支撑板8一侧的圆柱筒9用于连接车辆牵引系统,穿过支撑板8另一端的圆柱筒9用于插接插头组件;更具体地,圆柱筒9内形成有第一安装腔11,第一绝缘体10通过卡簧51固定于用于连接车辆牵引系统侧的圆柱筒9内。
具体地,第一绝缘体10上具有四个第二安装腔12,四个第二安装腔12分别为一号第二安装腔、二号第二安装腔、三号第二安装腔以及四号第二安装腔;更具体地,四个主导通柱分别为第一主导通柱4、第二主导通柱5、第三主导通柱6以及第四主导通柱7;优选地,第一主导通柱4设置于一号第二安装腔12,第二主导通柱5设置于二号第二安装腔12,第三主导通柱6设置于三号第二安装腔12,第四主导通柱7设置于四号第二安装腔12;优选地,第一主导通柱4、第二主导通柱5以及第三主导通以第二方向46顺次排布构成三角形结构,第四主导通柱7设置于第三主导通柱6的一侧,以使第一主导通柱4、第二主导通柱5、第三主导通以及第四主导通柱7最终构成Y字形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插座组件还包括与主导通柱电连接的辅导通柱13,第一绝缘体10上还具有多个第三安装腔14;优选地,一号第二安装腔12与二号第二安装腔12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腔14,二号第二安装腔12与四号第二安装腔12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腔14,一号第二安装腔12与四号第二安装腔12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腔14。
具体地,辅助导通柱设置于第三安装腔14内;更具体地,插头组件上对应辅助导通柱设置有辅插孔位;也就是说:当主导通柱插入至主插孔位时,恰好辅助导通柱插入至辅插孔位。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9所示,插头组件包括插接套筒16以及第二绝缘体17;具体地,插接套筒16具有第四安装腔18,第二绝缘体17设置于第四安装腔18;第二绝缘体17具有能够作为主插孔位的第一主控插孔19、第二主控插孔20、第三主控插孔21以及第四主控插孔22和能够作为辅插孔位的辅控插孔23。
具体地,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插头组件还包括防护套筒24;防护套筒24套设于插接套筒16,且与插接套筒16之间具有间隙25,当插座组件插设于插头组件时,圆柱筒9恰好能插设于间隙25内。
具体地,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插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插接套筒16上的开关组件;进一步地,开关组件包括朝向插接套筒16内延伸的触头27以及与触头27连接的且能够驱动触头27沿第一方向28(这里面的第一方向28是插接套筒16的轴线方向且从与电源连接的一端朝向远离与电源连接的一端)运动的驱动部29。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将插座组件插到插头组件上时,此时主导通柱插入至主控插孔,辅导通柱13插入至辅控插孔23内,此时并未有电源导通,此时驱动驱动部29沿第一方向28运动,使得触头27接触到辅导通柱13,即电源的电流通过触头27导通至辅导通柱13,又因为辅导通柱13与主导通柱是电连接的,即主导通柱也会有电流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4所示,连接器还包括锁紧组件;具体地,锁紧组件包括滚轮31,滚轮31设置于防护套筒24的内侧壁且所述滚轮31的轴线与防护套筒24的轴线相垂直;优选地,滚轮31沿防护套筒24的周向设置有三个。
具体地,圆柱筒9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呈一定弧度的轨道32;优选地,轨道32设置有三条(每条轨道32与每个滚轮31相匹配设置)。进一步地,轨道32的起始端为圆柱筒9的边沿33,轨道32的终止端49位于壳体的外侧壁,且在圆柱筒9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终止端49的上方开设有与终止端49连通的锁紧孔34。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圆柱筒9插设于间隙25时,转动防护套筒24,使得滚轮31在沿轨道32的延伸方向滑动,当滚轮31滑动至锁紧孔34内时能够实现圆柱筒9与防护套筒24的锁紧。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8、图10、图11以及图12所示,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防护组件;具体地,插头组件远离插座组件的一端为出线端36,第一防护组件设置于出线端36;第一防护组件包括尾附本体37和连接件38。
更具体地,尾附本体37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限位凸齿39,插头的出线端36形成有第二限位凸齿40,第一限位凸齿39和第二限位凸齿40相适配;尾附本体37的内部中空,用于穿过导线,且尾附本体37的两端开口与插头的出线口沿同一直线分布;尾附本体37与出线端36通过连接件38的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件38为环形结构,且连接件38包括限位部和螺纹部; 尾附本体37形成有凸缘部,且凸缘部限位于限位部内;螺纹部形成有第一螺纹,出线端36的表面形成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相适配。
更进一步地,尾附本体37的内部形成穿线通道,用于穿过电线,并且尾附本体37的两端开口与出线端36开口处于同一直线上,使得尾附本体37能够在出线端36的位置对导线进行有效支撑,避免导线反复弯折,容易破损、断裂。将尾附本体37与插接套筒16对接,第一限位凸齿39与第二限位凸齿40适配插接,对尾附本体37与插接套筒16实现限位,将连接件38套设置尾附本体37,并转动连接件38,使连接件38的限位部紧实地抵接至尾附本体37的凸缘部,同时,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适配旋紧,连接件38即可将尾附本体37与插接套筒16连接,并且在第一限位凸齿39与第二限位凸齿40的限位作用下,尾附本体37相对插接套筒16不会出现转动,杜绝了插接套筒16与尾附本体37的连接部位出现夹线的情况,取下连接件38即可将尾附本体37与插接套筒16分离,安装、拆卸十分简单。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防护组件,第二防护组件包括固定板42、防护盖43、设置于防护盖43上的搭扣44以及锁扣45;
具体地,固定板42套设于圆柱筒9,并与支撑板8贴合,防护盖43通过铰接架50铰接于固定板42的一端,搭扣44设置于壳体的另一端;当沿第二方向46(第二方向46是指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防护盖43时,防护盖43能够盖设于圆柱体的敞开端且搭扣44能够搭接于锁扣45。
更具体地,防护盖43能够封堵住圆柱筒9的开口,避免圆柱筒9的内部空间、主导电柱以及辅导电柱受潮落灰,并且防护盖43铰接至铰接架50,使得防护盖43与插座组件实际为分体式设计,能够规避并调节零件尺寸偏差导致防护盖43扣合时密封垫的压缩量不一致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支撑板8与车辆牵引系统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密封圈52,密封圈52用于密封支撑板8与车辆牵引系统,防止漏电、进水等情况。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防护组件还包括检测构件,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防护盖43朝向圆柱筒9的侧壁上的触发部47以及设置于第一绝缘体10上的接触部48。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防护盖43扣合于所述壳体,且当触发部47接触(碰触)接触部48时,牵引系统上的指示灯会做出指示,说明防护盖43与插座组件处于盖合状态,进而说明插头组件与插座组件未导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用于车辆牵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
所述插头组件至少具有四个主插孔位;
所述插座组件具有与所述插孔位个数相同的主导通柱;
所述导通柱与所述插孔位适配插接,以实现所述插头组件与所述插座组件的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第一绝缘体;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
所述第一绝缘体上具有至少四个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内设置有所述主导通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主导通柱电连接的辅导通柱,所述第一绝缘体上还具有多个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内设置于所述辅导通柱;
所述插头组件还具有多个辅插孔位,所述辅插孔位与所述辅导通柱适配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接套筒以及第二绝缘体;
所述插接套筒具有第四安装腔,所述第二绝缘体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腔;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能够作为所述主插孔位的主控插孔和能够作为所述辅插孔位的辅控插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防护套筒;
所述防护套筒套设于所述插接套筒,且与所述插接套筒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插座组件插设于所述插头组件时,所述壳体插设于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插接套筒上的开关组件;
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朝向所述插接套筒内延伸的触头以及与所述触头连接的且能够驱动所述触头沿第一方向运动的驱动部;
当所述触头与穿过所述辅控插孔的所述辅导通柱接触时,能够使得所述主控插孔与所述主导通柱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锁紧组件;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防护套筒的内侧壁且所述滚轮的轴线与所述防护套筒的轴线相垂直;
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呈一定弧度的轨道;
所述轨道的起始端为所述壳体的边沿,所述轨道的终止端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且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对应所述终止端的上方开设有与所述终止端连通的锁紧孔;
当所述壳体插设于所述间隙时,转动所述防护套筒,使得所述滚轮在所述轨道上滑动,当所述滚轮滑动至所述锁紧孔内时以实现所述壳体与所述防护套筒的锁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一防护组件;
所述插头组件远离所述插座组件的一端为出线端,所述第一防护组件设置于所述出线端;
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包括尾附本体和连接件;所述尾附本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限位凸齿,所述插接套筒有第二限位凸齿,所述第一限位凸齿和所述第二限位凸齿相适配;所述尾附本体的内部中空,用于穿过导线,且所述尾附本体的两端开口与所述插头的出线口沿同一直线分布;所述尾附本体与所述插头的出线端通过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第二防护组件,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包括固定板、防护盖、设置于所述防护盖上的锁扣以及搭扣;
所述固定板套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防护盖通过铰接架铰接于所述固定板的一端,所述搭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当沿第二方向旋转所述防护盖时,所述防护盖能够盖设于所述壳体的敞开端且所述搭扣能够搭接于所述锁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组件还包括检测构件,所述检测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防护盖朝向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的触发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接触部;
当所述防护盖扣合于所述壳体,且当所述触发部接触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牵引系统上的指示灯会做出指示。
CN202223480766.3U 2022-12-26 2022-12-26 连接器 Active CN219811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0766.3U CN219811679U (zh) 2022-12-26 2022-12-26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80766.3U CN219811679U (zh) 2022-12-26 2022-12-26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1679U true CN219811679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5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80766.3U Active CN219811679U (zh) 2022-12-26 2022-12-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1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61743B1 (ko) 전기적 연결 장치
US8858258B2 (en) Two-part contact element for high-voltage plug-and-socket connector
CN205385136U (zh) 金属连接器
WO2022143470A1 (zh) 模组输出极结构
CN219811679U (zh) 连接器
CN101752756B (zh) 电连接装置及其插头、插座
EP3998485A1 (en) Power monitoring device
CN210568645U (zh) 防拉弧电焰灶
KR200483742Y1 (ko) 초고압 기기용 컨덕터 결합구조
CN208889916U (zh) 一种180度高压连接器
CN110867701A (zh) 一种电磁屏蔽结构、公母端连接器及屏蔽系统
CN210182721U (zh) 一种两芯弯头连接器
CN210744332U (zh) 一种电磁屏蔽结构、公母端连接器及屏蔽系统
CN217387435U (zh) 电池的连接器装置和动力电池
CN210838321U (zh) 抗干扰插头及信号传输连接组件
CN212011497U (zh) 一种防爆连接器
CN210535887U (zh) 一种矿用隔爆型电缆连接器
CN218215978U (zh) 电插头及电连接装置
CN218275412U (zh) 一种轨道插座
CN211556378U (zh) 一拖二结构的电力电缆组件
CN212961474U (zh) 接地式灯具
CN218783359U (zh) 一种三通触头盒
CN217086992U (zh) 一种高电流高压互锁安全防错连接器
CN110416830A (zh) 电连接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111157U (zh) 对配连接器壳体组件、对配连接器及对配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