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1493U -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1493U
CN219811493U CN202321360908.4U CN202321360908U CN219811493U CN 219811493 U CN219811493 U CN 219811493U CN 202321360908 U CN202321360908 U CN 202321360908U CN 219811493 U CN219811493 U CN 219811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gate electrode
chip
area
o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09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炜涛
姚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ji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ji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ji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ji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09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1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1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1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构成圆柱体,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侧边,所述第三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背电极引出端子;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正面电极引出端子、栅电极引出端子、隔离区域。本实用新型是双面压接式封装装置,可用于封装圆形的大尺寸功率芯片,从而满足大功率的功率模块,无需多颗芯片并联封装,有效提高可靠性。

Description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尤指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很多应用需要用到高功率的功率模块,通常通过多颗功率芯片并联封装来实现大电流高功率,多芯片并联对芯片的一致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其中任何一颗芯片异常整个模块就不良,从而影响大功率模块的良品率,同时多并联封装中IGBT芯片参数的一致性差也会影响模块的长期可靠性。芯片并联数量越多良品率和可靠性就越难把控。大功率模块的难点之一就是散热,如果散热效率不高会直接影响模块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包括: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构成圆柱体,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侧边,所述第三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背电极引出端子;
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正面电极引出端子、栅电极引出端子、隔离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散热底板、芯片底部压接区域;
所述散热底板和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之间设置有绝缘陶瓷材料,用于隔离芯片的背电极电位和散热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与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连通,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上设置有背电极螺丝孔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下表面由多根针状的散热针组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区域包括:
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用于连通芯片正面电极;
芯片栅电极压接针,用于压接连通芯片栅电极;
栅电极压接针导轨,位于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下,用于供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在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上移动,以匹配不同栅极位置的芯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包括:
正面电极螺丝孔,用于外接电位;
正面电极连通纽,用于连通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包括:
栅电极螺丝孔,用于外接电位;
栅电极连通纽,用于连通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和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和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区域,包括:正面散热片;
所述正面散热片下附有陶瓷绝缘层,用于隔离所述正面散热片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所述栅电极压接针、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双面压接式封装装置,可用于封装圆形的大尺寸功率芯片,从而满足大功率的功率模块,无需多颗芯片并联封装,有效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底部区域的俯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底部区域的背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圆形IGBT芯片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圆形MOS芯片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圆形FRD芯片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顶部区域的仰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区域;1.1、散热底板;1.2、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3、散热针;2、第二区域;3、第三区域;3.1、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2、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3、栅极压接针导轨;4、背电极引出端子;4.1、背电极螺丝孔位;5、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1、正面电极连通纽;5.2、正面电极螺丝孔;6、栅电极引出端子;6.1、栅电极连通纽;6.2、栅电极螺丝孔;7.1、正面电极;7.2、栅电极;7.3、背电极;8、隔离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包括:
第一区域1、第二区域2、第三区域3;
所述第一区域1、所述第二区域2和所述第三区域3构成圆柱体,所述第一区域1为所述圆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区域2为所述圆柱体的侧边,所述第三区域3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区域1,设置有背电极引出端子4;
所述第三区域3,设置有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栅电极引出端子6、隔离区域8。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区域1的上表面设置有散热底板1.1、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
所述散热底板1.1和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之间设置有绝缘陶瓷材料,用于隔离芯片的背电极电位和散热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4与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连通,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4上设置有背电极螺丝孔位4.1。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区域1的下表面由多根针状的散热针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区域3包括:
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用于连通芯片正面电极;
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用于压接连通芯片栅电极;
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位于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下,用于供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在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上移动,以匹配不同栅极位置的芯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包括:
正面电极螺丝孔5.2,用于外接电位;
正面电极连通纽5.1,用于连通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6包括:
栅电极螺丝孔6.2,用于外接电位;
栅电极连通纽6.1,用于连通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6和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和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区域8,包括:正面散热片;
所述正面散热片下附有陶瓷绝缘层,用于隔离所述正面散热片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
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中:
1.此装置包含装置底部区域即第一区域1,环绕的周围区域即第二区域2,第二区域2是绝缘材料,顶部区域即第三区域3,背电极引出端子4,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栅电极引出端子6,隔离区域8。
2.第一区域1的俯面示意图如2所示,包含散热底板1.1,由散热系数好的金属材料组成。
其中,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通常是CU材料。
散热底板和芯片底部压接区域间有绝缘陶瓷材料,用以隔离芯片的背电极电位和散热装置。
与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连通的背电极引出端子4,位于背电极引出端子4上的背电极螺丝孔位4.1。
3.第一区域1的背面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区域1的背面由多根针状的散热针1.3组成,用以满足水冷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顶部、底部布置了金属散热片,同时本底部布有针状的散热装置,可满足水冷散热,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满足大功率应用的散热需求。
4.芯片底部压接区域1.2可放置圆形的IGBT晶圆、MOS晶圆、FRD晶圆,通常一整张完整的晶圆构成1颗芯片,无需多颗芯片并联,如图4、5、6所示。其中以IGBT芯片为例,包含正面电极7.1,栅电极7.2和背电极7.3。
本装置可封装IGBT、MOS这一类的三端功率芯片,同时兼容FRD这一类的两端芯片,使用时仅需将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和栅电极引出端子6短接即可。
5.第三区域3的仰视图如图7所示,包含:
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用于连通芯片正面电极,通常是CU材料。
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用于压接连通芯片栅电极,位于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下的是栅极压接针导轨3.3,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在栅极压接针导轨3.3方向上可移动,用以匹配不同栅极位置的芯片。
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上面有正面电极螺丝孔5.2,便于外接电位。
其中,图1中的正面电极连通纽5.1用于连通正面电极引出端子5和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
栅电极引出端子6上面有栅电极螺丝孔6.2,便于外接电位。
其中,图1中的栅电极连通纽6.1用于连通栅电极引出端子6和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和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是电连接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栅极压接针下布置有金属导轨,栅极压接针可沿着导轨调整位置,从而满足不同栅极位置的芯片封装,适用性更强。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其中,隔离区域8是正面散热片,由散热系数好的金属材料构成,其下面附有陶瓷绝缘层,用于隔离正面散热片和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3.1及栅电极压接针导轨3.3、芯片栅电极压接针3.2。
本实用新型是双面压接式封装装置,可用于封装圆形的大尺寸功率芯片,从而满足大功率的功率模块,无需多颗芯片并联封装,有效提高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构成圆柱体,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侧边,所述第三区域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背电极引出端子;
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正面电极引出端子、栅电极引出端子、隔离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散热底板、芯片底部压接区域;
所述散热底板和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之间设置有绝缘陶瓷材料,用于隔离芯片的背电极电位和散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与所述芯片底部压接区域连通,所述背电极引出端子上设置有背电极螺丝孔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表面由多根针状的散热针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域包括:
芯片正面电极压接区域,用于连通芯片正面电极;
芯片栅电极压接针,用于压接连通芯片栅电极;
栅电极压接针导轨,位于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下,用于供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在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上移动,以匹配不同栅极位置的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包括:
正面电极螺丝孔,用于外接电位;
正面电极连通纽,用于连通所述正面电极引出端子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包括:
栅电极螺丝孔,用于外接电位;
栅电极连通纽,用于连通所述栅电极引出端子和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和所述芯片栅电极压接针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区域,包括:正面散热片;
所述正面散热片下附有陶瓷绝缘层,用于隔离所述正面散热片和所述正面电极压接区域、栅电极压接针、所述栅电极压接针导轨。
CN202321360908.4U 2023-05-31 2023-05-31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Active CN219811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0908.4U CN21981149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0908.4U CN21981149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1493U true CN219811493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4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0908.4U Active CN219811493U (zh) 2023-05-31 2023-05-31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14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48069B2 (en) Surface mountable hermetically sealed package
US9735094B2 (en) Combined packaged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EP2722879B1 (en) Semiconductor un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0373604C (zh) 高功率mcm封装
US7443014B2 (en) Electronic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5492367B2 (ja) 窒化ガリウム半導体デバイス用のパッケージ
US8686546B2 (en) Combined packaged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30105974A1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featuring flip-chip die sandwiched between metal layers
US7714428B2 (en) High power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14043635U (zh) 一种智能功率模块及电力电子设备
US7148562B2 (e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US9728868B1 (en) Apparatus having self healing liquid phase power connects and method thereof
US11211373B1 (en) Double-sided chip stack assembly
CN103681669B (zh) 用于电池组保护mosfet的公共漏极电源夹件
CN219811493U (zh)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CN216849941U (zh) 一种新型可反向导通氮化镓功率器件
CN215118900U (zh) 半导体器件封装件
US10804189B2 (en) Power device package structure
JP3525823B2 (ja) 相補型igbtの実装構造
CN111834238A (zh) 一种采用凸块与倒装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方法
CN218827095U (zh) 一种集成电路封装结构
US11355424B2 (en) Multi-chip package
US1145062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212725292U (zh) 一种多芯片封装的集成电路封装结构
JP2012238737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