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0074U -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0074U
CN219810074U CN202320153116.3U CN202320153116U CN219810074U CN 219810074 U CN219810074 U CN 219810074U CN 202320153116 U CN202320153116 U CN 202320153116U CN 219810074 U CN219810074 U CN 219810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ing
evaporator
water receiving
fa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31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丙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31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0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0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0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制冷机组包括:相连接的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风机,与蒸发器相对应,用于驱动空气与蒸发器换热;保温件,限定出安装空间,蒸发器和蒸发风机设于安装空间内,冷凝器设于安装空间外;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段和第二冷凝段,第一冷凝段与蒸发风机相对设置,第二冷凝段与蒸发器相对设置,第一冷凝段的高度小于第二冷凝段的高度。将第一冷凝段的高度减小,将第二冷凝段的高度增大,一方面,能够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冷凝器的体积,从而保证制冷机组的能效;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保温件上对应第一冷凝段和第二冷凝段处的厚度大致相同,保证保温件的隔热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制冷设备例如冷柜,制冷机组体积较大,导致内胆的体积被压缩,从而压缩了内胆限定出的制冷空间的体积。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卧式冷柜,包括内部形成低温室的卧式柜体、设置在卧式柜体顶部的上开门以及用于给的低温室提供冷量的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连接在一起并构成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以及蒸发器,低温室内设置有风循环系统,风循环系统包括循环风道、连通低温室与循环风道的至少一个回风口和至少一个送风口,循环风道在回风口和送风口之间延伸,循环风道附接在卧式柜体的内壁面上,蒸发器安装在卧式柜体的内壁面上并位于的循环风道内;风循环系统包括一后倾式离心风机,后倾式离心风机位于的蒸发器与的送风口之间。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的布置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制冷机组的体积,但减小体积后如何最大程度上保持制冷机组的能效是相关技术中没有考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以解决在减小制冷机组体积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上保证制冷机组的能效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包括:相连接的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风机,与所述蒸发器相对应,用于驱动空气与所述蒸发器换热;保温件,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段和第二冷凝段,所述第一冷凝段与所述蒸发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冷凝段与所述蒸发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冷凝段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冷凝段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一避让凹槽,所述第二冷凝段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段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一冷凝段相对设置的部分和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设置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相适配。
可选地,制冷机组还包括:第一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并与所述第一冷凝段相对应;第二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并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应;所述第一冷凝风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冷凝风机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冷凝风机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二避让凹槽,所述第二冷凝风机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避让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压缩机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三避让凹槽,所述压缩机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避让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保温件的下方,所述制冷机组还包括:回气管,连通在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所述保温件的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四避让凹槽,所述回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避让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保温件的侧壁的顶端设有避让口,所述回气管穿过所述避让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端相连接。
可选地,制冷机组还包括:接水盘,设有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接水盘限定出相连通的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接水区位于所述蒸发风机的下方,所述接水盘的排水口设于所述第二接水区;排水管,连接在所述排水口的下方;保温件,设有供所述排水管穿过的连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当蒸发风机和蒸发器安装在安装空间内时,蒸发风机距离冷凝器较近,蒸发器距离冷凝器较远。因此,将冷凝器上与蒸发风机相对设置处(即第一冷凝段)的高度减小,将冷凝器上与蒸发器相对设置处(即第二冷凝段)的高度增大,一方面,能够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冷凝器的体积,从而保证制冷机组的能效;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保温件上对应第一冷凝段和第二冷凝段处的厚度大致相同,保证保温件的隔热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机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接水盘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接水盘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机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制冷机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制冷机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保温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保温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保温件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保温件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蒸发器;20、蒸发风机;3、接水盘;31、第一接水区;311、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2、第一倾斜面;32、第二接水区;321、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2、第二倾斜面;323、排水口;33、分隔筋;331、缺口;332、导向斜面;36、排水管;40、压缩机;50、冷凝器;501、第一冷凝段;502、第二冷凝段;503、第一台阶;6、保温件;61、保温件的底壁;611、第一保温外壁面;612、第二保温外壁面;613、第二台阶;62、保温件的侧壁;63、第一避让凹槽;64、第二避让凹槽;65、第三避让凹槽;66、第四避让凹槽;67、连通孔;68、避让口;70、回气管;81、第一冷凝风机;82、第二冷凝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制冷机组,包括壳体、压缩机40、冷凝器50、蒸发器10及蒸发风机20。压缩机40、冷凝器50和蒸发器10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
其中,壳体限定出第一安装空间;壳体设有壳体进风口和壳体出风口,壳体进风口和壳体出风口均与第一安装空间相连通;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位于第一安装空间内。
制冷设备还包括内胆,内胆设有内胆进风口和内胆出风口,壳体进风口与内胆出风口相连通,壳体出风口与内胆进风口相连通。
蒸发风机20将流经蒸发器10的冷空气通过壳体出风口后送入内胆进风口;冷空气在内胆内制冷后通过内胆出风口流出至壳体进风口,流回壳体内蒸发器10处。
蒸发风机20与蒸发器10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蒸发风机20的进风口与蒸发器10相对设置,从而可加大蒸发风机20与蒸发器10相对的面积,风可以直接从蒸发器10吸出,提升蒸发器10换热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蒸发风机20为多个离心风机,多个离心风机沿蒸发器10的表面依次设置,且离心风机的进风口与蒸发器10相对设置,用于驱动外界空气从壳体进风口进入第一安装空间,流经蒸发器10后从壳体出风口流出。
该方案中,采用多个离心风机驱动空气流动,能够增大风量,将离心风机进风口与蒸发器10相对设置,能够将流经蒸发器10的冷空气送入壳体出风口进而送入内胆内。
壳体还限定出第二安装空间,压缩机40和冷凝器50设于第二安装空间内,冷凝器50为微通道泠凝器,以减小冷凝器50的体积。
该方案中,在壳体设置第二安装空间,安装微通道冷凝器50,能够将冷凝器50的热量与蒸发器10隔绝,防止冷凝器50与蒸发器10换热影响制冷效果。采用微通道冷凝器50,具有更好的换热特性。
可选地,制冷机组还包括冷凝风机,与冷凝器50相对设置,用于驱动空气与冷凝器50散热,冷凝风机为方形风机。
方形风机及方形风机的固定支架体积减小,在风量不变前提下,减小了冷凝端体积,
从而减小了制冷机组的体积,在制冷设备总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更多的空间让位给内胆,内胆容积加大,制冷机组物料成本降低节能环保。
该方案中,在冷凝器50对应位置设置方形冷却风机,帮助冷凝器50散热,使冷凝器50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扩散至空气中。
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风口框和第二风口框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一风口框连通在内胆进风口与壳体出风口之间且第一风口框的一端部与内胆相抵接,第二风口框连通在内胆出风口与壳体进风口之间,且第二风口框的一端部与内胆相抵接。
该方案中,空气与蒸发器10换热后,驱动件驱动空气依次经壳体出风口和内胆进风口进入制冷空间,再通过内胆出风口和壳体进风口回流至蒸发器10处,再次与蒸发器10换热,实现制冷设备的空气循环。第一风口框连通在内胆进风口和壳体出风口之间,从而不影响内胆进风口和壳体出风口之间的空气流通,且第一风口框凸设在内胆的外侧,且第一风口框与内胆相抵接,从而可以减少或防止发泡料通过内胆进风口进入内胆中;第二风口框连通在内胆出风口和壳体进风口之间,从而不影响内胆出风口和壳体进风口之间的空气流通,且第二风口框凸设在内胆的外侧,且第二风口框与内胆相抵接,从而可以减少或防止发泡料通过内胆出风口进入内胆中,从而减轻内胆溢料问题的问题。
如图2和图3所示,制冷机组还包括接水盘3,接水盘3限定出接水区,接水区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第一接水区31设于蒸发器10下方,第二接水区32设于蒸发风机20下方,且接水盘3的排水口323设于第二接水区32,第一接水区31内的冷凝水流入第二接水区32后通过排水口323排出。
蒸发器10产生的冷凝水流入第一接水区31后,从第一接水区31流入第二接水区32,再通过排水口323排出至接水盘3外。
排水口323设于第二接水区32,换言之,第一接水区31未设置连通接水盘3外与第一接水区31的排水口323。
由于排水口323设于第二接水区32,当排水口323发生堵塞时,第二接水区32会先出现积水,第一接水区31出现积水的现象会滞后,从而因第一接水区31积水导致蒸发器10结冰的概率会小于将排水口323设于第一接水区31的情况。
排水口323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36,以使第二接水区32内的冷凝水能够依次经过排水口323和排水管36流出。
可选地,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高于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一方面使得第一接水区31承接的冷凝水能够顺畅的流入第二接水区32,另一方面,当排水口323堵塞时,能够延缓第一接水区31内积水,进一步降低蒸发器10因第一接水区31积水而结冰的概率。
可选地,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与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连接处设有导向斜面332,沿从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到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方向,导向斜面332向下倾斜。
该方案中,导向斜面332对冷凝水流动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得第一接水区31内的冷凝水能够顺畅的流入第二接水区32。
可选地,第一接水区31与第二接水区32之间设有分隔筋33,分隔筋33上设有连通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的缺口331。
该方案中,分隔筋33的设置起到阻隔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的作用,缺口331起到连通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的作用,从而既能够实现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之间的连通,又能够将第一接水区31和第二接水区32的连通处固定在缺口331处,使得第一接水区31的冷凝水能够有序的流入第二接水区32。
可选地,缺口331对应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和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设置。
该方案中,缺口33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缺口33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第一接水区31内的冷凝水汇集至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后从缺口331流入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再从排水口323排出。缺口331对应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能够使得第一接水区31内的冷凝水完全通过缺口331流入第二接水区32,这样能够充分避免第一接水区31内出现积水。
如图2和图3所示,导向斜面332设于缺口331的底壁面。
可选地,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与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连线沿接水盘3的宽度方向设置,使得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和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之间的距离较短,从而使得第一接水区31内的冷凝水能够快速流入第二接水区32,避免第一接水区31内存水。相应的,缺口331沿接水盘3的宽度方向延伸,呈直线状,也缩短缺口331的长度,进一步增大第一接水区31内的水流入第二接水区32的速度。
可选地,排水口323设于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使得第二接水区32内的水能够完全从排水口323排出,避免第二接水区32内出现积水。
可选地,沿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的周边向靠近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的方向,第一接水区31的内壁面向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的方向倾斜,形成第一倾斜面312,使得第一接水区31周边的水能够沿第一倾斜面312流入第一接水区的最低点311。
和/或,沿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周边向靠近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方向,第二接水区32的内壁面向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的方向倾斜,形成第二倾斜面322,使得第二接水区32周边的水能够沿第二倾斜面322流入第二接水区的最低点321。
可选地,如图3至图10所示,制冷机组还包括保温件6,保温件6限定出安装空间,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设于安装空间内,冷凝器50和压缩机40设于安装空间外。
保温件6可以为保温泡沫或泡棉,一方面蒸发器10和冷凝器50通过保温件6相隔离,保温件6实现蒸发器10和冷凝器50之间的隔热,另一方面,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设于安装空间内,保温件6固定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实现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的定位。
如图5所示,冷凝器5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冷凝段501和第二冷凝段502,冷媒在第一冷凝段501和第二冷凝段502内的流通。第一冷凝段501与蒸发风机20相对设置,第二冷凝段502与蒸发器10相对设置,第一冷凝段501的高度小于第二冷凝段502的高度。
当蒸发风机20和蒸发器10安装在安装空间内时,蒸发风机20距离冷凝器50较近,蒸发器10距离冷凝器50较远。因此,将冷凝器50上与蒸发风机20相对设置处(即第一冷凝段501)的高度减小,将冷凝器50上与蒸发器10相对设置处(即第二冷凝段502)的高度增大,一方面,能够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冷凝器50的体积,从而保证制冷机组的能效;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保温件6上对应第一冷凝段501和第二冷凝段502处的厚度大致相同,保证保温件6的隔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冷凝段502部分位于第一避让凹槽63内。
该方案中,设置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冷凝段50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避让凹槽63内,这样在保证保温件6上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设置处的厚度的前提下,能够增大第二冷凝段502的高度,从而使得第二冷凝段502的高度大于第一冷凝段501的高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冷凝器50和压缩机40位于保温件6的下方。第一避让凹槽63设于保温件的底壁61的外壁面,保温件的底壁61的外壁面上位于第二冷凝段502上方的部分,既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一避让凹槽63。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冷凝段501与第二冷凝段50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503,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第一冷凝段501相对设置的部分和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设置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613,第一台阶503与第二台阶613相适配。
为方面描述,将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第一冷凝段501相对设置的部分命名为第一保温外壁面611,将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设置的部分命名为第二保温外壁面612,第一保温外壁面611和第二保温外壁面61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613。
该方案中,第一台阶503和第二台阶613相适配,使得保温件6上与第一冷凝段501相对应处(相对设置处)与第一冷凝段501的距离与保温件6上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应处(相对设置处)与第二冷凝段502的距离大致相等,从而使得保温件6上与第一冷凝段501相对应处的厚度与保温件6上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应处的厚度大致相等,保证保温件6各处的隔热效果。
第一冷凝段501朝向第一保温外壁面611的表面与第一保温外壁面611的形状相同,以进一步最大程度上增大第一冷凝段501的体积,例如,第一冷凝段501的上表面和第一保温外壁面611均呈平面状,可以理解,两者也可以都呈曲面状。
第二冷凝段502朝向第二保温外壁面612的表面与第二保温外壁面612的形状相同,以进一步最大程度上增大第二冷凝段502的体积,例如,第二冷凝段502的上表面和第二保温外壁面612均呈平面状,可以理解,两者也可以都呈曲面状。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制冷机组还包括第一冷凝风机81和第二冷凝风机82。
第一冷凝风机81位于安装空间外并与第一冷凝段501相对应,第一冷凝风机81位于第一冷凝段501朝向压缩机40的一侧,用于驱动空气与第一冷凝段501换热;第二冷凝风机82位于安装空间外并与第二冷凝段502相对应,第二冷凝风机82位于第二冷凝段502朝向压缩机40的一侧,用于驱动空气与第二冷凝段502换热。
该方案中,第一冷凝风机81的高度小于第二冷凝风机82的高度,一方面使得第一冷凝风机81的高度与第一冷凝段501的高度相适配,第二冷凝风机82的高度与第二冷凝段502的高度相适配,保证第一冷凝段501和第二冷凝段502与空气的充分换热。
可选地,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第二冷凝风机82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二避让凹槽64,第二冷凝风机82部分位于第二避让凹槽64内。
该方案中,第二避让凹槽64为第二冷凝风机82提供了空间,因此第二避让凹槽64的设置使得第二冷凝风机82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冷凝风机81的高度。
第一避让凹槽63与第二避让凹槽64相连通,简化保温件6的结构,降低保温件6的成本。
可选地,第一冷凝风机81朝向保温件6的表面(即第一冷凝风机81的上表面)与第二冷凝风机82朝向保温件6的表面(即第二冷凝风机82的上表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三台阶,第三台阶与第一台阶503相适配。
可选地,第一冷凝风机81和第二冷凝风机82均为方形风机。
可选地,压缩机40设于安装空间外,保温件6的外壁面上与压缩机40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三避让凹槽65,压缩机40部分位于第三避让凹槽65内。
该方案中,设置第三避让凹槽65,第三避让凹槽65能够安装一部分压缩机40,从而可以进一步利用制冷机组的空间,提高制冷机组结构的紧凑性。
保温件6上设置第三避让凹槽65处可以朝向安装空间内部延伸,以保证保温件6上设置第三避让凹槽65处的厚度。
本申请中在对应第二冷凝段502、第二冷凝风机82和压缩机40处分别设置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避让凹槽64和第三避让凹槽65,能够保证第二冷凝段502、第二冷凝风机82和压缩机40的体积不受到影响,保证制冷机组的能效。以第二冷凝段502、第二冷凝风机82和压缩机40位于保温件6下方为例,为避免保温件6上设置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避让凹槽64和第三避让凹槽65后影响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避让凹槽64和第三避让凹槽65处保温件6的厚度,保温件6在第一避让凹槽63、第二避让凹槽64和第三避让凹槽65处向上延伸,以保证保温件6的厚度,同时要考虑第一冷凝段501、第二冷凝段502、第一冷凝风机81、第二冷凝风机82、压缩机40与蒸发器10和蒸发器10风机的位置对应关系,使得保温件6向上延伸时不会与蒸发风机20和蒸发器10相干涉。
可选地,如图4所示,冷凝器50和压缩机40设于保温件6的下方,冷媒管路包括回气管70。
回气管70连通在蒸发器10的冷媒出口端与压缩机40的回气口之间,蒸发器10中的冷媒与空气换热后从回气管70回流至压缩机40内。
保温件的侧壁62成周向的环形,侧壁的底端连接的保温件的底壁61的上端,形成上端开口的安装空间,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20从上端开口端装入安装空间内。
保温件的侧壁62的外壁面设有第四避让凹槽66,回气管70至少部分位于第四避让凹槽66内。
回气管70设于第四避让凹槽66内,对回气管70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不会因回气管70增加制冷机组的体积。
可选地,第四避让凹槽66沿上下方向贯穿保温件的侧壁62。
可选地,保温件的侧壁62的顶端设有避让口68,回气管70穿过避让口68与蒸发器10的冷媒出口端相连接,使得回气管70不会凸出保温件的侧壁62的顶端,一方面对回气管70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减小制冷机组的体积。
可选地,接水盘3位于安装空间的内部,并与保温件的底壁61相贴合。接水盘3的形状和尺寸分别与保温件6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
保温件的底壁61设有供排水管36穿过的连通孔67,以使排水管36与外界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制冷设备可以为冷柜或冰箱。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连接的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
蒸发风机,与所述蒸发器相对应,用于驱动空气与所述蒸发器换热;
保温件,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蒸发风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
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段和第二冷凝段,所述第一冷凝段与所述蒸发风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冷凝段与所述蒸发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冷凝段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冷凝段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一避让凹槽,所述第二冷凝段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凝段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一冷凝段相对设置的部分和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设置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并与所述第一冷凝段相对应;
第二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并与所述第二冷凝段相对应;
所述第一冷凝风机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冷凝风机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冷凝风机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二避让凹槽,所述第二冷凝风机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避让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外,所述保温件的外壁面上与所述压缩机相对设置处设有第三避让凹槽,所述压缩机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避让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保温件的下方,所述制冷机组还包括:
回气管,连通在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所述保温件的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四避让凹槽,所述回气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四避让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件的侧壁的顶端设有避让口,所述回气管穿过所述避让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媒出口端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设有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接水盘限定出相连通的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第一接水区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接水区位于所述蒸发风机的下方,所述接水盘的排水口设于所述第二接水区;
排水管,连接在所述排水口的下方;
保温件,设有供所述排水管穿过的连通孔。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
CN202320153116.3U 2023-01-19 2023-01-19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810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116.3U CN219810074U (zh) 2023-01-19 2023-01-19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116.3U CN219810074U (zh) 2023-01-19 2023-01-19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0074U true CN219810074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6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3116.3U Active CN219810074U (zh) 2023-01-19 2023-01-19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0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73578B (zh) 冰箱
CN211147012U (zh) 风冷卧式冷柜
CN214039084U (zh) 在压机舱内布置散热风机的冰箱
EP3462111B1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CN219810074U (zh)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CN219318781U (zh) 制冷机组和制冷设备
WO2023109807A1 (zh) 制冷机组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3124605A (zh) 一种具有减霜模块的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KR101645731B1 (ko) 냉장고
CN212253315U (zh) 导风蒸发器安装结构及其冰箱
US11156397B2 (en) Refrigerator
CN210036004U (zh) 移动式风冷蓄冷箱
CN113357868B (zh) 用于冰箱的制冷装置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07976948U (zh) 自动售货机侧出风制冷系统及自动售货机
CN113091363A (zh) 商用风冷冷柜
CN220669894U (zh) 冰箱
CN219199670U (zh) 冷凝风道组件及冰箱
CN219318722U (zh) 制冷设备
CN220017782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制冷机组及制冷设备
CN220771499U (zh) 冰箱
CN115930506B (zh) 卧式风冷柜
CN219674534U (zh) 一种冷冻箱
CN217817638U (zh) 一种制冷设备
CN212481788U (zh) 商用风冷冷柜
CN219776073U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