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2194U - 光伏支架 - Google Patents

光伏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2194U
CN219802194U CN202321143572.6U CN202321143572U CN219802194U CN 219802194 U CN219802194 U CN 219802194U CN 202321143572 U CN202321143572 U CN 202321143572U CN 219802194 U CN219802194 U CN 2198021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right post
annular part
piece
sleeved
ann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435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铭
全鹏
强生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na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na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na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435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21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21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21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包括:立柱;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排布,且均与所述立柱相连;拉索,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拉索用于固定光伏板。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支架具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

Description

光伏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板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光伏项目开发场景的愈发广阔,柔性光伏支架在其成本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开始发挥其独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逐渐受到了业主的追捧。目前的柔性光伏支架大多为水平支撑式支架,具体包括多根立柱和多根拉索,拉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立柱,拉索的延伸方向与立柱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拉索与地平面平行或近似平行),即拉索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此时,固定于拉索上的光伏板也沿水平方向进行铺设。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将光伏板固定于拉索上后,拉索对立柱的作用力会使得立柱受到很大的弯矩,故需要为立柱配置相应锚杆或斜拉结构以保证立柱的稳定站立,而斜拉结构的设置一方面会使得支架结构复杂化、生产成本增大,另一方面会占用较大的水平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光伏支架。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伏支架,包括:
立柱;
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排布,且均与所述立柱相连;
多条拉索,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拉索用于固定光伏板。
可选地,所述拉索的数量为n,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一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立柱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贯穿孔;
所述拉索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
所述拉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点到所述立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中心到所述立柱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第一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多个第一凸齿部,围绕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所述拉索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
第二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三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围,所述第三环形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贯穿孔,多个所述第一贯穿孔沿着所述第三环形部间隔排布;
多个第一条形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述第三环形部之间,所述第一条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三环形部的内侧面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第二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能够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的不同位置;
第二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立柱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贯穿孔;
所述拉索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
所述拉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点到所述立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中心到所述立柱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
限位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在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配置为可调;
所述第二连接件配置为能够沿所述立柱进行移动,以及响应于所述拉索的拉力作用与所述限位端相接触后形成固定。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
挡块,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挡块与所述立柱相连;
至少一个垫块组件,所述垫块组件配置为能够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挡块之间。
可选地,所述垫块组件包括:第一半环形垫块、第二半环形垫块和垫块连接件;
所述垫块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半环形垫块和所述第二半环形垫块均相连以形成呈环形的所述垫块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四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多个第二凸齿部,围绕所述第四环形部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四环形部的外侧面相连,所述第二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
所述拉索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
第五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六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外围,所述第六环形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贯穿孔,多个所述第二贯穿孔沿着所述第六环形部间隔排布;
多个第二条形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五环形部与所述第六环形部之间,所述第二条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六环形部的内侧面相连。
可选地,所述光伏支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所述第三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贯穿孔,所述拉索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三贯穿孔。
可选地,光伏支架还包括:底座,所述立柱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半环形垫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1、立柱;
2、第一连接结构;21、第一连接件;211、第一环形部;212、第一凸齿部;213、第一连接孔;22、第一支撑件;221、第二环形部;222、第三环形部;223、第一条形连接部;224、第一贯穿孔;
3、第二连接结构;31、第二连接件;311、第四环形部;312、第二凸齿部;313、第二连接孔;32、第二支撑件;321、第五环形部;322、第六环形部;323、第二条形连接部;324、第二贯穿孔;33、限位件;331、挡块;332、垫块组件;3321、半环形垫块;3322、装配连接孔;
4、拉索;
5、第三支撑件;51、第三贯穿孔;
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并没有都按比例绘制。此外,在图中可能未示出某些公知的部分。
在下文中描述了本公开的许多特定的细节,例如部件的结构、材料、尺寸、处理工艺和技术,以便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那样,可以不按照这些特定的细节来实现本公开。
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两个结构“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不仅包括两个结构直接接触实现连接,也可以包括两个结构通过其他结构实现间接连接;另外,本公开的中的两个结构形成“固定”仅仅表征在某个状态或时刻下两个结构不可分离,但是在其他状态或时刻下该两个结构也可能会分离。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环形”,并不限于圆环形,还可以为诸如三角环形、四角环形等规则或不规则环形,在附图中是以环形为圆环形为例进行示意。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半环形垫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光伏支架包括:立柱1、第一连接结构2、第二连接结构3和拉索4;其中,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沿所述立柱1的延伸方向排布且二者均与所述立柱1相连;拉索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相连,拉索4用于固定光伏板。
具体地,光伏板可固定在拉索4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的部分。
与相关技术中将拉索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相连,使得立柱竖直固定于地面后拉索呈水平或近似水平放置,光伏板只能沿着拉索呈水平排布的技术方案所不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立柱1上的不同位置设置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且将拉索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相连,使得立柱1竖直固定于地面后拉索4整体也呈竖直或近似竖直放置,此时可沿着拉索4在竖直方向上排布多层光伏板;故,相较于相关技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的利用竖直空间,以装配更多的光伏板,提升空间利用率。
另外,相关技术中拉索水平铺设时,需要两端的锚杆或者斜拉结构抵消拉索对立柱的水平拉力来使立柱不承受弯矩;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将拉索由传统的水平铺设变更为竖直铺设,并通过光伏支架自身结构的拉张形成平衡体系,在静态(光伏支架不受外力作用)时光伏支架的立柱只承受轴向压力,不承受弯矩,且拉索水平方向上没有扰度,可以减少锚杆、斜拉结构的使用,从而达到简化结构、节省成本的目的。
综上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支架具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索4的数量为n,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索4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的部分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近似平行。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拉索4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的部分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呈现一定角度,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支撑件22;其中,第一连接件21套设在立柱1上且与立柱1相连,第一支撑件22套设在立柱1上且位于第一连接件21靠近第二连接结构3的一侧,第一支撑件22与立柱1相连,第一支撑件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贯穿孔;拉索4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第一贯穿孔224与第一连接件21相连;拉索4与第一连接件21的连接点到立柱1的距离小于第一贯穿孔224的中心到立柱1的距离。
也就是说,拉索4在与第一连接件21相连后会先沿远离立柱1的方向延伸,并穿过对应的第一贯穿孔224,此时相邻拉索4之间的间距会逐渐增大;拉索4穿过对应的第一贯穿孔224后向第二连接结构3延伸并保存一定的间距。如此设计,可使得光伏支架具有较大的光伏板安装空间,从而能够装配更多的光伏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立柱1、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支撑件22的材料均为钢材,第一连接件21和第一支撑件22均可通过焊接方式来与立柱1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包括:第一环形部211和多个第一凸齿部212;其中,第一环形部211套设在立柱1上且与立柱1相连;多个第一凸齿部212围绕第一环形部211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第一环形部211的外侧面相连,第一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13;拉索4的第一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孔213相连。
如此设计,是为了方便多条拉索4分别与尺寸较小的第一连接件21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索4的第一端可通过螺栓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对应第一凸齿部212上的第一连接孔213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凸齿部212围绕第一环形部211的外侧面间隔且均匀排布。如此设计,可使得第一连接件21所连接的多条拉索4对第一连接件21所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基本平行;也就是说,该合力的水平分量为0或趋近于0;相应地,第一连接件21对立柱1的作用力也会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基本平行,此时第一连接件21对立柱1的作用力所对应的弯矩为0或趋近于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2包括:第二环形部221、第三环形部222和多个第一条形连接部223;其中,第二环形部221套设在立柱1上且与立柱1相连;第三环形部222套设在第二环形部221的外围,第三环形部2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贯穿孔224,多个第一贯穿孔224沿着第三环形部222间隔排布;多个第一条形连接部223位于第二环形部221与第三环形部222之间,第一条形连接部22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环形部221的外侧面和第三环形部222的内侧面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贯穿孔224与第一连接孔213一一对应。
在上述第一支撑件22中,第二环形部221用于实现第一支撑件22整体与立柱1相连,第三环形部222用于提供第一贯穿孔224,第一条形连接部223用于将第二环形部221与第三环形部222相连。其中,相邻第一条形连接部223之间存在镂空区域,如此设计可有效降低第一支撑件22的整体质量。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条形连接部223的数量为3个,任意两个第一条形连接部223之间所成夹角为120°,可在保证第二环形部221与第三环形部222之间稳定连接的同时,有效降低第一支撑件22的整体质量。
参见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第二连接件31套设在立柱1上且能够固定在立柱1上的不同位置;第二支撑件32套设在立柱1上且位于第二连接件31靠近第一连接结构2的一侧,第二支撑件32与立柱1相连,第二支撑件3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贯穿孔324;拉索4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第二贯穿孔324与第二连接件31相连;拉索4与第二连接件31的连接点到立柱1的距离小于第二贯穿孔324的中心到立柱1的距离。
与第一连接结构2的结构类似,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3包括有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通过上述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也可以有效提升光伏支架的光伏板安装空间。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在立柱1上的位置配置为可调,如此设计是为了便于对拉索4的预紧力进行控制。具体地,在第一连接件21与立柱1固定,且拉索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31相连后,可通过调节第二连接件31的位置以对拉索4进行拉伸,其中第二连接件31越远离第一连接结构2,则拉索4的预紧力越大。因此,通过调节第二连接件31在立柱1上的位置,可对拉索4的预紧力进行精准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立柱1、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的材料均为钢材,第二支撑件32可通过焊接方式来与立柱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立柱1、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第二连接件31、第二支撑件32还可以采用除钢材之外的其他材料;例如,硬度高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和第二支撑件32也可以采用除焊接方式之外的其他连接方式来与立柱1相连;例如,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第二支撑件32与立柱1可基于自身的结构设计而采用螺接或者卡接方式实现相连,也可以是依靠其他固定件(例如螺钉、销钉)实现相连。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于立柱1、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第二连接件31、第二支撑件32的材料,以及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第二支撑件32分别与立柱1的具体连接方式,均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包括:第四环形部311和多个第二凸齿部312,第四环形部311套设在立柱1上且与立柱1相连;多个第二凸齿部312,围绕第四环形部311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第四环形部311的外侧面相连,第二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13;拉索4的第二端与对应的第二连接孔313相连。
第二连接件31的结构与前面所描述的第一连接件21的结构类似,可方便多条拉索4分别与尺寸较小的第二连接件31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拉索4的第二端可通过螺栓或者其他连接方式与对应第二凸齿部312上的第二连接孔313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凸齿部312围绕第二环形部221的外侧面间隔且均匀排布。如此设计,可使得第二连接件31所连接的多条拉索4对第二连接件31所产生的拉力的合力,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基本平行;也就是说,该合力的水平分量为0或趋近于0;相应地,第二连接件31对立柱1的作用力也会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基本平行,此时第二连接件31对立柱1的作用力所对应的弯矩为0或趋近于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2包括:第五环形部321、第六环形部322和多个第二条形连接部323;第五环形部321套设在立柱1上且与立柱1相连;第六环形部322套设在第五环形部321的外围,第六环形部32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贯穿孔324,多个第二贯穿孔324沿着第六环形部322间隔排布;多个第二条形连接部323位于第五环形部321与第六环形部322之间,第二条形连接部323的两端分别与第五环形部321的外侧面和第六环形部322的内侧面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贯穿孔324与第二连接孔313一一对应。
在上述第二支撑件32中,第五环形部321用于实现第二支撑件32整体与立柱1相连,第六环形部322用于提供第一贯穿孔224,第二条形连接部323用于将第五环形部321与第六环形部322相连。其中,相邻第二条形连接部323之间存在镂空区域,如此设计可有效降低第二支撑件32的整体质量。作为一个示例,第二条形连接部323的数量为3个,任意两个第二条形连接部323之间所成夹角为120°,可在保证第五环形部321与第六环形部322之间稳定连接的同时,有效降低第一支撑件22的整体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3还包括:限位件33;其中,限位件33套设在立柱1上且位于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之间,限位件朝向第二连接件31的一端为限位端,限位端在立柱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配置为可调;第二连接件31配置为能够沿立柱1进行移动,以及响应于拉索4的拉力作用与限位端相接触后形成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3包括:挡块331和至少一个垫块组件332;其中,挡块331套设在立柱1上且位于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支撑件32之间,挡块331与立柱1相连;垫块组件332配置为能够置于第二连接件31与挡块之间。
可选地,挡块331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与立柱1相连。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方案,限位件33包括有多个同一厚度的垫块组件332,通过控制第二连接件31与挡块331之间所设置的垫块组件332数量,从而能够对第二连接件31的固定位置进行调节。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方案,限位件包括有多个不同厚度的垫块组件332,通过在第二连接件31与挡块331之间设置不同的垫块组件332(或垫块组件332的组合),从而能够对第二连接件31的固定位置进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对于垫块组件332的数量、厚度均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垫块组件包括:第一半环形垫块、第二半环形垫块和垫块连接件;垫块连接件用于将第一半环形垫块和第二半环形垫块均相连以形成呈环形的垫块组件。
在需要将某个垫块组件套设于立柱1上时,可先将对应的第一半环形垫块、第二半环形垫块置于立柱1上,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垫块,然后利用垫块连接件将第一半环形垫块和第二半环形垫块进行固定。在需要将该垫块组件从立柱1上拆卸下来时,可先将垫块连接件拆卸,以使得第一半环形垫块与第二半环形垫块可分离,然后再将第一半环形垫块和第二半环形垫块从立柱1上取下。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垫块组件采用两个可分离的半环形垫块加上垫块连接件的结构,可方便将垫块组件套置于立柱1上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半环形垫块产生侧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包括挡块331和至少一个垫块组件332的情况,仅为本公开中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本公开中限位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可以在立柱1上多个不同位置分别设置定位孔,限位件可以包括定位结构(例如定位柱),定位结构置于对应的定位孔内,从而将第二连接件31固定在相应位置。
参见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半环形垫块和第二半环形垫块均可以采用图5中所示半环形垫块3321,该半环形垫块3321的两端设置有装配连接孔3322,垫块连接件3321可以为螺栓或者销钉等具有连接功能的部件,通过将两个半环形垫块3321相对设置,然后利用诸如螺栓或者销钉的垫块连接件(未示出)穿过两个半环形垫块3321上的装配连接孔3322,以得到一个呈环形的垫块组件332。
继续参见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5,套设在立柱1上且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第三支撑件5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贯穿孔51,拉索4穿过对应的第三贯穿孔51。
在实际应用中,当拉索4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的部分过长时,拉索4容易因受到水平方向外力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较大的偏移,此时装配于拉索4上的光伏板之间容易发生碰撞。为有效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增设第三支撑件5,第三支撑件5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贯穿孔51,拉索4穿过对应的第三贯穿孔51,通过第三支撑件5可以有效的限制拉索4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能够有效避免因拉索4在水平方向上偏移过大而导致光伏板之间发生碰撞的问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对第三支撑件5的设置数量、以及各第三支撑件5在立柱1上的位置进行相应设置和调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个示例,同一拉索4所对应的第一贯穿孔224、第二贯穿孔324、第三贯穿孔5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平行。此时,拉索4位于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3之间的部分与立柱1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伏支架还包括:底座6,立柱1靠近第二连接结构3的一端与底座6相连。作为一个示例,立柱1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与底座6固定。当然,立柱1与底座6还可以采用螺接、卡接、通过连接件相连等方式来与底座6固定,本公开对应连接方式不作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底座上开设连接孔(未示出),并通过连接件(例如铆钉)与地面或预先固定在地面的连接结构相连,以使得底座牢固的固定在地面上。
图1所示光伏支架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立柱1与底座6、第一连接件21、第一支撑件22、第二支撑件32、第三支撑件5、挡块相连(连接顺序不作限定),并将第二连接件31套设在立柱1上;然后,将拉索4穿过第一支撑件22上的第一贯穿孔224、第二支撑件32上的第二贯穿孔324、第三支撑件5上的第三贯穿孔,并将拉索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1上的第一连接孔213和第二连接件31上的第二连接孔313相连;至此状态下,第二连接件31的上表面与挡块331的下表面正好接触或有稍许间隙;接着,通过辅助拉伸工具拉动第二连接件31至特定位置,以使得拉索4达到所需要的预紧力;再接着,在第二连接件31与挡块331之间放置相应厚度的垫块组件332,以保证第二连接件31固定在特定位置;最后,待安装完垫块组件332后,将辅助拉伸工具与第二连接件31分离,光伏支架自身形成拉压自平衡力系。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
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排布,且均与所述立柱相连;
拉索,所述拉索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所述拉索用于固定光伏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索的数量为n,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一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与立柱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贯穿孔;
所述拉索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
所述拉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连接点到所述立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贯穿孔的中心到所述立柱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第一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多个第一凸齿部,围绕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一环形部的外侧面相连,所述第一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
所述拉索的第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
第二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三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围,所述第三环形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贯穿孔,多个所述第一贯穿孔沿着所述第三环形部间隔排布;
多个第一条形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与所述第三环形部之间,所述第一条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三环形部的内侧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
第二连接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能够固定在所述立柱上的不同位置;
第二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立柱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贯穿孔;
所述拉索的第二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贯穿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
所述拉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点到所述立柱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中心到所述立柱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
限位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在所述立柱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配置为可调;
所述第二连接件配置为能够沿所述立柱进行移动,以及响应于所述拉索的拉力作用与所述限位端相接触后形成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
挡块,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挡块与所述立柱相连;
至少一个垫块组件,所述垫块组件配置为能够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挡块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组件包括:第一半环形垫块、第二半环形垫块和垫块连接件;
所述垫块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半环形垫块和所述第二半环形垫块均相连以形成呈环形的所述垫块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
第四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多个第二凸齿部,围绕所述第四环形部的外侧面间隔排布且与所述第四环形部的外侧面相连,所述第二凸齿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
所述拉索的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
第五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与所述立柱相连;
第六环形部,套设在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外围,所述第六环形部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贯穿孔,多个所述第二贯穿孔沿着所述第六环形部间隔排布;
多个第二条形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五环形部与所述第六环形部之间,所述第二条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环形部的外侧面和所述第六环形部的内侧面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支撑件,套设在所述立柱上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之间,所述第三支撑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贯穿孔,所述拉索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三贯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光伏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支架还包括:底座,所述立柱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相连。
CN202321143572.6U 2023-05-12 2023-05-12 光伏支架 Active CN2198021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3572.6U CN219802194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伏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3572.6U CN219802194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伏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2194U true CN219802194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8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43572.6U Active CN219802194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伏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21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5799B (zh) 一种悬吊式柔性光伏支架单元及光伏支架
CN201217868Y (zh) 幕墙拉索支撑杆
CN212129838U (zh) 一种模架装置
CN108400750B (zh) 一种斜拉式柔性光伏支架单元及光伏支架
CN203222917U (zh) 网架结构新型仿古坡屋面
CN110748194B (zh) 一种建筑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
CN219802194U (zh) 光伏支架
CN205725601U (zh) 预制立柱桩防沉降卡盘及太阳能光伏柔性支架系统
CN205725579U (zh) 太阳能光伏柔性支架系统
CN211871108U (zh) 一种便于拆卸便于安装的施工升降机吊笼
KR20200013330A (ko) 인장부재를 이용한 송전탑
CN210239146U (zh) 一种建筑物非标结构支模的辅助系统
CN112627344B (zh) 木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安装方法及装配式建筑建造方法
CN113235844A (zh) 一种房屋建筑的减震结构
CN206460756U (zh) 抱杆安装支架
CN220377903U (zh) 一种屋面临时防护装置
CN214090400U (zh) 一种连接装置、梁柱连接节点及建筑结构
CN220359077U (zh) 贴屋面柔性光伏支承装置
CN219138468U (zh) 一种异形剪力墙、柱加固结构
CN213329425U (zh) 一种新型膜结构广场景观台
CN216042861U (zh) 一种装配式柱间支撑
CN217420149U (zh) 一种单向索幕墙水平隐杆结构
CN215107481U (zh) 预制外墙辅助定位组合构件
CN218933616U (zh) 一种筏板基础导墙吊模支撑限位托架
CN217508665U (zh) 一种用于光伏柔性支架的端柱及光伏柔性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