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97279U - 一种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97279U CN219797279U CN202320398279.8U CN202320398279U CN219797279U CN 219797279 U CN219797279 U CN 219797279U CN 202320398279 U CN202320398279 U CN 202320398279U CN 219797279 U CN219797279 U CN 2197972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base
- energy
- support
- collecting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464 silicon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灶具,涉及炉灶技术领域,为解决目前灶具上聚能环热量损失大,加热效率低的问题。包括:面板、炉头和锅架组件,炉头穿过面板设置,锅架组件设于面板的上方,锅架组件包括支架和聚能环,支架包括底座和多个支爪,底座与面板连接,并且围绕炉头设置,多个支爪沿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支爪和底座连接,用于支撑锅具,聚能环设于底座的上方,并且围绕炉头设置,聚能环和支爪连接,由支爪对聚能环支撑,聚能环内设有空腔和与空腔连通的多个出气口,多个出气口设于聚能环的下表面,并且沿着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空腔内的空气导热系数低,可以减少聚能环的热量损失,提升灶具的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绿色节能减排的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青睐高能效、低耗能的产品;对于灶具而言,例如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灶具等,大火力、高效率产品已成为消费者首选。因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有效提升燃烧效率,聚能环灶具日益受到行业的广泛重视,通过聚能环将燃烧的热量聚集,使燃气火焰更加集中,从而达到提升燃烧效率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聚能环热量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较快,导致热量从聚能环上损失较快,影响灶具的加热效率,使灶具的加热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解决了目前灶具上聚能环热量损失大,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面板、炉头和锅架组件,炉头穿过面板设置,锅架组件设于面板的上方,且锅架组件包括支架和聚能环,支架包括底座和多个支爪,底座与面板连接,并且围绕炉头设置,多个支爪沿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支爪和底座连接,用于支撑锅具,聚能环设于底座的上方,并且也围绕炉头设置,聚能环和支爪连接,由支爪对聚能环支撑,聚能环内设有空腔和与空腔连通的多个出气口,多个出气口设于聚能环的下表面,并且沿着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出气口可以使空腔内的空气被加热后排出到聚能环的下方,避免空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出现安全隐患,同时出气口将受热空气排出到聚能环的下方,减少热空气影响二次空气的补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面板用于放置锅架组件,炉头穿过面板用于供火,锅架组件用于汇聚热量并支撑锅具,锅架组件包括支架和聚能环,聚能环和支架连接,利用聚能环将火焰聚集,支架包括底座和支爪,支爪用于支撑锅具,聚能环设于底座上方,并且围绕炉头设置,炉头上的火焰在聚能环的围绕下对支爪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其中聚能环内部设有空腔,通过出气口与外界连通,且由于空腔内都是空气,空气的导热系数低,可以减少聚能环的热量损失,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出气口降低内部压力,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本申请通过带有空腔的聚能环,有效聚能环的降低热量损失,提升灶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气口邻近聚能环的外周边缘设置,因聚能环围绕炉头设置,从炉头出来的火焰在聚能环的包围下进行对锅具进行加热,因此需要有持续的空气供应炉头进行燃烧,而出气口排出的空气是加热后的空气,其压强较大,而空气进口在聚能环和锅具之间以及聚能环下方,因此排出的空气不能直接朝向这两个方向,会影响二次空气补给,将出气口设于聚能环的外周边缘,在出气口朝向聚能环外周边缘的下方,既不影响热空气出气,也不影响二次空气补给。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环上设置有多个开口,开口贯穿聚能环的上表面、下表面和内周面,且开口和空腔不连通,多个开口与多个支爪一一对应,且一个支爪穿过一个开口,支爪与开口的壁面连接,通过在聚能环上设置开口,开口贯穿整个聚能环,并且和空腔不连通,空腔只有出气口与外界连通,降低空腔内的空气流动,减少热量损失,支爪和开口的壁面连接,使得聚能环仅通过开口和支爪的部分接触,减少聚能环和支爪的接触面积,减少聚能环通过接触损失的热量,提升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包括第一壁面、第二壁面和第三壁面,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沿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且第三壁面连接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且第三壁面与支爪连接,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沿朝向聚能环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加,即开口在朝向聚能环中心的一侧完全贯穿,只有三个壁面,设置开口在于支爪接触的同时,也提供二次空气的补给,第三壁面与支爪连接,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间隔设置,并且间距沿着聚能环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加,在靠近炉头的方向,开口的间距增加,有利于二次空气补给,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远离聚能环中心的一侧设有连接面,连接面与聚能环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加,第三壁面和连接面抵靠,即支爪上设置的连接面倾斜设置,并且向内倾斜,使得开口上的第三壁面和连接面抵靠,即聚能环放置在支爪上,由于向内倾斜,从上到下放置的时候,最终第三壁面与连接面抵接,而无需其余的固定结构,即可将聚能环放置在支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包括支撑杆和支撑梁,支撑杆的下端和底座连接,连接面设置在支撑杆上,支撑梁与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且朝向聚能环的中心延伸,支撑梁的至少部分位于聚能环的上方,以便使支撑梁能支撑锅具,支撑杆用于提供支撑力,支撑杆上设置连接面和开口连接,支撑梁向聚能环的中心延伸,支撑梁穿过开口,并且至少部分设置在聚能环的上方,由支撑梁对锅具进行支撑,同时,在支撑梁朝向聚能环中心的一端设有过渡面,过渡面连接在支撑梁的上表面,并且过渡面与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靠近聚能环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少,即过渡面倾斜设置,倾斜向远离聚能环中心的一侧,使得支撑梁可以适应不同形状的锅具,提升装置的使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面和面板上表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0°,将过渡面设置在范围内,即可适应大多数不同形状的锅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环上表面与支爪的上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15cm,聚能环上表面与支爪上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聚能环与锅具之间的距离,用于二次空气补给,聚能环的下表面与底座的上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3cm且小于或等于8cm,聚能环下表面与底座上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聚能环与底座之间的距离,用于二次空气补给,在保证二次空气的进气通道充足,提升燃烧效率的同时,减少因距离较远造成热量散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灶具还包括盛液盘,盛液盘设在面板上方,并且也围绕炉头设置,且底座设置在盛液盘的上方,盛液盘的上表面靠近炉头的一侧设置有蓄液槽,且聚能环的最低端设于蓄液槽的正上方,设置盛液盘用于收集锅具的溢液,避免溢液流入灶具内部影响使用,同时设置蓄液槽,将溢液集中收集,提升盛液盘的蓄液能力,也可避免溢液通过盛液盘的装配孔进入到灶具内部,影响灶具的使用,且开口的最低端设于蓄液槽的正上方,使从锅具上流出的溢液,在溅出到聚能环后,能够通过开口快速向下流到蓄液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的下方设置有凹陷部,盛液盘嵌设在凹陷部内,确保两者不会错位,影响溢液的收集,且在盛液盘与底座之间设有防磕碰胶垫,防磕碰胶垫设于凹陷部远离炉头的一侧,同时与底座配合连接,不仅对盛液盘和底座的边角进行防护,而且使盛液盘和底座之间留有间隙,厨房内油烟和水汽较重,因此需要对盛液盘和支架表面设置防锈层,但是盛液盘和支架直接接触,互相磕碰会破坏表面的防锈层,使得盛液盘和支架被腐蚀,防磕碰胶垫设于远离支架中心的一侧,在两者之间设置防磕碰胶垫,可以降低盛液盘与支架的划伤概率,提升使用寿命,同时,在两者之间设置防磕碰胶垫,使盛液盘与支架的底座之间留有间隙,提升二次空气补给量,从支架底部补给空气,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配合盛液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配合盛液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盛液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刮蹭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架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面板;200-盛液盘;300-锅架组件;101-旋钮;102-箱体;201-蓄液槽;202-避让孔;310-支架;320-聚能环;330-防刮蹭胶垫;311-底座;312-支爪;301-空腔;302-过渡面;313-开口;303-安装孔;304-凹陷部;321-上表面;322-下表面;323-出气口;324-支撑杆;325-支撑梁;331-第一壁面;332-第二壁面;333-第三壁面;334-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的灶具已经逐渐成为家庭厨房首选,灶具主要包括面板、炉头和锅架组件,面板用于放置锅架组件,在面板上还设置有旋钮,用于调节炉头火焰大小,锅架组件包括支架和聚能环,支架用于支撑锅具,聚能环用于热量聚拢,将炉头的火焰通过聚能环聚拢,提升灶具的燃烧性能。
但是目前的聚能环为单层聚能环,在使用时可以聚拢热量,但聚拢之后热量会通过单层聚能环将热量散发到聚能环外侧,没有有效的减少热量散失,相较于没有聚能环的灶具,具有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给聚能环与支架均为金属,两者的接触也会造成热量损失,导致整体的燃烧效率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提升效果有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实施例的灶具可以为天然气灶具、煤气灶具、液化气灶具,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具,如图1所示,包括:面板100、炉头(图中未示出)和锅架组件300,其中炉头穿过面板100设置,锅架组件300设于面板100的上方,锅架组件300用于支撑锅具,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灶具还包括旋钮101和箱体102,旋钮101设置在面板100的上方,用于控制炉头点火和炉头火焰大小,箱体102设于面板100的下方,在箱体102内设置有燃烧气源与炉头连接,供应气源使炉头正常燃烧。
如图2所示,锅架组件300包括支架310和聚能环320,支架310和聚能环320配合连接,其中支架310包括底座311和多个支爪312,底座311与面板连接,并且围绕炉头设置,多个支爪312沿炉头周向间隔设置,并且和底座311连接,用于支撑锅具。聚能环320与支爪312连接。
其中,底座311和面板10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在面板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底座311,可以限制底座311的移动,因为底座311和支爪312主要对锅具进行支撑,用户在使用时应避免锅具移动,但是在使用完毕对底座311和支爪312进行清理时,可以将底座311从面板100上拆卸下来,方便清洗。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311可以为方环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311可以为圆环形;在其它实施例中,底座311可以断开,分为多个部分,底座311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的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312和底座311为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可以固定在底座311的上表面,也可以固定在底座311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312和底座311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示例性地,在底座311上设置卡接槽,支爪312可以卡接在卡接槽内,在正常使用时支爪312不可移动,保证可以稳定支撑锅具,在使用完毕需要对支爪312进行清理时,可以将支爪312从卡接槽内拆下,便于清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312至少设置为三个,以便可以对锅具进行稳定的支撑。示例性地,支爪312可以三个、四个、五个等。
如图3所示,图3为图2的半剖视图,聚能环320设于底座311的上方,并且围绕炉头设置,聚能环320主要对从炉头上的火焰进行聚拢,且聚能环320与支爪312连接,由支爪312对聚能环320进行支撑,聚能环320内设置有空腔301和与空腔301连通的多个出气口323,多个出气口323设于聚能环320的下表面,并且沿着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出气口323用于将空腔301内的空气被加热后排出至聚能环320的下方。
聚能环320内部设有空腔301,通过出气口323与外界连通,由于空腔301内都是空气,聚能环320在使用时,聚能环320的上表面与炉头的火焰接触导致上表面被加热,此时空腔301内的空气也被加热,但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低,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热量从聚能环320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可以减少热量通过聚能环320损失,空腔301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通过出气口323降低空腔301内部压力,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出气口323将空腔301中的空气排出至聚能环320的下方,由于热空气具有很高的温度,一方面可以降低热空气烫伤用户的几率,另一方面,聚能环320上方还需要通过补给空气进入聚能环320内部进行燃烧,如热空气排入到聚能环320的上方,会影响空气补给,影响炉头的燃烧,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带有空腔的聚能环320,有效降低热量损失,提升灶具的加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气口323设置在聚能环320的外周边缘,将热空气从聚能环320的外周边缘排出,排出的热空气会在聚能环320的外表面环绕,对聚能环320进行保温,也可以降低从聚能环320损失的热量,提升灶具的加热效率。
因支爪312对锅具进行支撑,即聚能环320的上表面与锅具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即聚能环320的上表面和支爪312的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且聚能环320下表面和底座311的上表面也留有一定的距离,二次空气主要从该两个间隙进行补给。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聚能环320的上表面与支爪312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h1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15cm,聚能环320的下表面和底座311的上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h2大于或等于3cm且小于或等于8cm。
将聚能环320上下两侧的距离进行限制,在保证二次空气补给的同时,减少热量从聚能环320的上下两侧损失。
示例性地,h1可以为5cm、7cm、10cm、12cm、15cm,h2可以为3cm、5cm、8cm。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环320上设有多个开口313,如图5所示,开口313贯穿聚能环32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内周面,且开口313和空腔不连通,多个开口313和多个支爪一一对应,并且一个支爪穿过一个开口313,和开口313壁面连接。
因支爪312对锅具进行支撑,因此将支爪312穿过开口313后伸出到聚能环320的内部,并且支爪312的高度大于聚能环320的高度,使得支爪312可以对锅具进行支撑,同时支爪312和开口313的壁面接触,即聚能环320仅通过支爪312和开口313的接触进行支撑,使聚能环320连接在支架310上,减少聚能环320与支架310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从聚能环320传递到支架310上,进一步减少热量损失,提升灶具的加热效率。
示例性地,开口313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或五个,其与支爪312的数量保持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开口313包括第一壁面331、第二壁面332和第三壁面333,其中第一壁面331和第二壁面332沿炉头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三壁面333连接第一壁面331和第二壁面332,第三壁面333的对侧面为开口,并且第三壁面333和支爪连接,且第一壁面331和第二壁面332之间的距离沿朝向聚能环320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加,即开口313在聚能环320轴线上的投影为梯形,梯形的短边为第三壁面333,设置在远离聚能环320的一侧,梯形的两条斜边为第一壁面331和第二壁面332。
如图7所示,将开口313的第三壁面333和支爪312接触,即整个聚能环320仅通过第三壁面333与支爪312接触,极大的降低了聚能环320和支架310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通过接触损失,同时将开口313设置为梯形的形状,梯形的短边即第三壁面333用于连接,短边便于与支爪312连接,梯形的长边一侧用于二次空气补给,而将间隔增加,可以提升从开口313进入的空气补给量,以此保证从开口313进入的二次空气补给充足,保证炉头的正常燃烧,进一步提升灶具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爪312远离聚能环320中心的一侧设有连接面,连接面与聚能环3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即连接面倾斜设置,并且倾斜向聚能环320的中心,第三壁面333和连接面抵靠。
聚能环320通过第三壁面333和支爪312连接,将连接面设置为倾斜,即将聚能环320从上到下放置在支爪312上时,随着连接面和聚能环320中心距离越来越大,最终第三壁面333和连接面抵接,此时聚能环320可以稳定的放置在支爪312上,而无需其余固定机构进行固定,并且在聚能环320的重力作用下,聚能环320越来越稳定,当需要将聚能环320取下进行清理时,直接将聚能环320从下由上抬起即可。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环320上的第三壁面333和连接面固定连接,在清理时将支架310和聚能环320一起进行清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爪312包括支撑杆324和支撑梁325,支撑杆324的下端与底座311连接,并且连接面设置在支撑杆324上,支撑梁325与支撑杆324的上端连接,且朝向聚能环320的中心延伸,且支撑梁325的至少部分位于聚能环320的上方,以便支撑锅具。
其中,连接面设置在支撑杆324上,可以在支撑杆324的侧面的一部分设置为连接面,也可以将支撑杆324的整个侧面作为连接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324与底座311的连接可以为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可以固定在底座311的上表面,也可以固定在底座311的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324和底座311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示例性地,在底座311上设置卡接槽,支撑杆324卡接在卡接槽内,在正常使用时支撑杆324不可移动,保证可以稳定支撑锅具,在使用完毕需要对支爪312进行清理时,可以将支爪312从卡接槽内拆下,便于清理。
支撑梁325可以和支撑杆324为一体设计,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杆324的上端,支撑梁325向聚能环320的中心处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穿过开口,并设于聚能环320的上方,便于对支撑锅具,且锅具在固定时,多个支撑梁325均与锅具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梁325与支撑杆324之间的拐角处为圆弧拐角,可以提升支撑梁325与支撑杆324连接位置的承重能力,进一步提升使支爪312的承重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梁325朝向聚能环320的中心一端设有过渡面302,过渡面302连接在支撑梁325的上表面,并且过渡面302与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沿靠近聚能环320的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少,即过渡面302为倾斜面,并且倾斜向远离聚能环320中心的一侧,为了使支撑梁325能够适应不同形状的锅具,提升灶具的使用范围。
其中,过渡面302可以设置在支撑梁325的顶部,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连接在支撑梁325的顶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面302可以与支撑梁325为一体,如图3所示,过渡面302作为支撑梁325的一部分,从支撑梁325的顶部削去一部分,作为过渡面302。
过渡面302与面板100的上表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0°,因过渡面302与锅具的外侧圆弧面接触,将过渡面302与面板100的上表面的夹角设置在此范围,可以适应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锅具。
示例性地,过渡面302与面板100的上表面的夹角可以为15°、18°或20°。
进一步地,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灶具主要用于厨房,在支爪312上放置的锅具在煮饭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溢液,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灶具还包括盛液盘200,如图1所示,盛液盘200设置在面板100上,并且围绕炉头设置,锅架组件300设置在盛液盘200上,盛液盘200收集溢液从锅架组件300上留下的溢液,避免溢液流入炉头,并且流入箱体102内,影响灶具的正常使用。
盛液盘200和面板10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在面板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盛液盘200,可以限制盛液盘200的移动,因为盛液盘200用于收集溢液,需要保持位置不移动,并且在盛液盘200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点火针及热电偶等部件,不能随意移动,但是在使用完毕对盛液盘200,可以将盛液盘200从面板100上拆卸下来,方便清洗。
如图8所示,为盛液盘200与锅架组件30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盛液盘200设置在支架310的下方,同时也设置在聚能环320的下方,主要对锅具溢出的溢液进行收集。
如图9所示,盛液盘200设置在底座311的下方,并且在盛液盘200的上表面靠近炉头的一侧设置有蓄液槽201,蓄液槽201向下凹陷,且聚能环320上的开口313的最低端设于蓄液槽201的正上方,设置盛液盘200用于收集锅具的溢液,避免溢液流入灶具内部影响使用,同时设置蓄液槽201,将溢液集中收集,提升盛液盘200的蓄液能力,也可避免溢液通过盛液盘200的装配孔进入到灶具内部,影响灶具的使用,且开口313的最低端设于蓄液槽201的正上方,使从锅具上流出的溢液,在溅出到聚能环320上后,能够通过开口313快速引流,快速流到蓄液槽201中。
盛液盘200的结构如图10所示,盛液盘200采用下沉式设计,沿着径向方向,即从盛液盘200的边缘到内侧,盛液盘200的高度逐渐降低,在蓄液槽201靠近盛液盘200中心的一侧高度低于远离盛液盘200中心的一侧高度,因盛液盘200的中间位置需要与点火针以及热电偶等部件安装,因此降低其高度便于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为了进行点火针以及热电偶等部件的安装,在盛液盘200中心位置的附近设有用于避让点火针以及热电偶的避让孔202,点火针以及热电偶可以通过避让孔202进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底座311的底部设置凹陷部304,盛液盘200嵌于凹陷部内,盛液盘200的形状与凹陷部304的形状相同,盛液盘200和底座311之间设置有防磕碰胶垫330,防磕碰胶垫330和底座311配合连接,并且由于防磕碰胶垫330的设置,使得盛液盘200和底座311之间留有间隙。
由于厨房内油烟和水汽较重,因此在盛液盘200和支架310表面设置防锈层,但是盛液盘200和支架310在装配时会由于直接接触,互相磕碰破坏表面的防锈层,使得盛液盘200和支架310表面的防锈层被破坏,从而盛液盘200和支架310导致被腐蚀,影响灶具的正常使用,且存在不安全隐患。在盛液盘200和底座311之间设置防磕碰胶垫330,可以降低盛液盘200与底座311的划伤概率,提升盛液盘200和底座311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防磕碰胶垫330可以设置为多个,也可以设置为一个环形,主要对盛液盘200和底座311的外边缘进行保护,防止防锈层被破坏。
示例性地,防磕碰胶垫330可以为硅胶垫。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防磕碰胶垫330上设置有定位柱334,防磕碰胶垫330通过定位柱334与底座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底座31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孔303。底座311通过安装孔303与防磕碰胶垫配合连接。
此时,底座311为方环形机构,在底座311的底部设置安装孔303,防磕碰胶垫330设置有四个,分布布置在底座311的四个边角位置,防磕碰胶垫330上设置有定位柱334,定位柱334与安装孔303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定位柱334与安装孔303的配合连接,并且在连接处涂抹硅酮胶进行固化粘接,将防磕碰胶垫330连接在盛液盘200和底座311之间。
在盛液盘200和底座311之间设置防磕碰胶垫330,可以使盛液盘200与底座311之间留有间隙,从底座311底部补给空气,进一步提升燃烧效率。
示例性地,防磕碰胶垫330的厚度为2mm,这样在安装后,两者之间的间隙高度等于防磕碰胶垫330的厚度,也为2mm,这样既可以保证二次空气补给,又不会使得支架310整体的高度过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
炉头,穿过所述面板;
锅架组件,设于所述面板的上方,所述锅架组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包括:
底座,与所述面板连接,且围绕所述炉头设置;
多个支爪,所述多个支爪沿所述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底座连接,用于支撑锅具;
聚能环,设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围绕所述炉头设置,所述聚能环与所述支爪连接,所述聚能环设有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多个出气口,所述多个出气口开设于所述聚能环的下表面,且沿所述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空腔中的空气被加热后排出至所述聚能环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邻近所述聚能环的外周边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聚能环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内周面,且与所述空腔不连通;所述多个开口与所述多个支爪一一对应,且一个所述支爪穿过一个所述开口,所述支爪与所述开口的壁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壁面、第二壁面和第三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炉头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壁面连接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且与所述支爪连接,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聚能环的中心的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爪远离所述聚能环的中心的一侧设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聚能环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三壁面与所述连接面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爪包括: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接面设于所述支撑杆上;
支撑梁,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且朝向所述聚能环的中心延伸,所述支撑梁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聚能环的上方,以便支撑所述锅具;
其中,所述支撑梁朝向所述聚能环的中心一端设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连接所述支撑梁的上表面,所述过渡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聚能环的中心的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且小于或等于2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的上表面与所述支爪的上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5cm且小于或等于15cm,所述聚能环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3cm且小于或等于8c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还包括:
盛液盘,设于所述面板上方,且围绕所述炉头设置,所述底座设于所述盛液盘上方,所述盛液盘上表面靠近所述炉头的一侧设置有蓄液槽,且所述开口的最低端设于所述蓄液槽的正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盛液盘嵌设在所述凹陷部内,所述盛液盘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防磕碰胶垫,所述防磕碰胶垫设于所述凹陷部远离所述炉头的一侧,且与所述底座配合连接,使所述盛液盘与所述底座之间留有间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98279.8U CN219797279U (zh) | 2023-03-06 | 2023-03-06 | 一种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98279.8U CN219797279U (zh) | 2023-03-06 | 2023-03-06 | 一种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97279U true CN219797279U (zh) | 2023-10-03 |
Family
ID=88150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98279.8U Active CN219797279U (zh) | 2023-03-06 | 2023-03-06 | 一种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97279U (zh) |
-
2023
- 2023-03-06 CN CN202320398279.8U patent/CN2197972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76992U (zh) | 一种聚能燃气灶 | |
CN107620989A (zh) | 一种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9797279U (zh) | 一种灶具 | |
CN209744440U (zh) | 一种燃气灶用聚热支架及燃气灶 | |
CN210153883U (zh) | 一种聚能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 |
CN207674514U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聚能组件 | |
CN113237117B (zh) | 聚能圈及灶具燃烧器 | |
CN214700859U (zh) | 锅架及灶具 | |
CN210441271U (zh) | 锅架及燃气灶 | |
CN211011517U (zh) | 一种节能挡溢锅支架 | |
CN201303833Y (zh) | 电磁炉炒锅 | |
CN112815360A (zh) | 一种灶具 | |
CN217274322U (zh) | 聚能锅架及具有该聚能锅架的燃气灶 | |
CN210463116U (zh) | 一种高热效率的聚能灶 | |
CN202166097U (zh) | 一种燃气灶热水器 | |
CN211093338U (zh) | 一种用于明火加热的节能聚热装置 | |
CN215570738U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216244514U (zh) | 锅支架组件和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燃烧器 | |
CN2891925Y (zh) | 配装备用电热管的多用电热锅 | |
CN216203577U (zh) | 一种锅支架结构 | |
CN211822550U (zh) | 一种灶具隔热罩 | |
CN215001722U (zh) | 一种节能燃气厨具 | |
CN210624625U (zh) | 一种新型节能型多功能燃气灶支架 | |
CN216244516U (zh) | 锅支架组件和具有该锅支架组件的燃烧器 | |
CN217875985U (zh) | 一种锅架及燃气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