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87279U -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87279U
CN219787279U CN202321156103.8U CN202321156103U CN219787279U CN 219787279 U CN219787279 U CN 219787279U CN 202321156103 U CN202321156103 U CN 202321156103U CN 219787279 U CN219787279 U CN 219787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clamping
fit
plat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610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伟
徐小川
马继飞
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nkang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5610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87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87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87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变速箱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包括:压装伺服电缸;压装底板;第一夹持机构,其设置在压装底板上,并且用于对高速轴进行夹持;其中,当第一夹持机构将高速轴夹持在第一夹持位时,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与高速轴保持同轴;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第二夹持机构和第三夹持机构,分别用于对中间轴和差速器进行夹持。本申请通过对压装伺服电缸的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以避免轴系在压装的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以使得轴系不易在受压的过程中产生偏移,进而可以保障轴系顺利地进入下壳体内,并且避免轴系因受力过度而损坏。

Description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速箱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变速箱的轴系可以包括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通常依次啮合,以传递动力。在装配变速箱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变速箱的轴系进行啮合,然后将啮合后的轴系装配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前述两个装配步骤可以分别由变速箱轴系啮合装置和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完成,也即变速箱轴系啮合装置将轴系进行啮合,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将啮合后的轴系搬运、压装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
然而在将变速箱的轴系压装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的过程中,由于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进入下壳体内的指定腔室内时均受到阻力,而下壳体与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之间相配合时的公差度均难以保证,因此整个轴系在压装的过程中容易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偏移,进而导致轴系的压装受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导致轴系因受到过度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在将变速轴的轴系压装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的过程中轴系容易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偏移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所述轴系压装至所述下壳体内,所述轴系包括依次啮合的高速轴、中间轴和差速器,所述高速轴的底部一端设置有圆柱轴承,所述中间轴和所述差速器的底部一端均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所述圆锥滚子轴承包括可拆分的圆锥状的轴承本体以及圆柱状的外圈,当对所述轴系进行搬运和压装时,所述轴承本体套设在所述中间轴和所述差速器上,所述外圈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包括:
压装伺服电缸;
压装底板,其与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连接,并且沿竖直方向可滑动设置,所述压装伺服电缸驱使所述压装底板移动;
第一夹持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上,并且用于对所述高速轴进行夹持,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对所述高速轴进行夹持时具有第一夹持位;
其中,当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将所述高速轴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位时,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与所述高速轴保持同轴;
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
第二夹持机构和第三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三夹持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上,并且分别用于对所述中间轴和所述差速器进行夹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的底部一侧,并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三夹持机构均与所述转动板连接,所述转动板转动时的轴线与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的轴线不共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板通过连接螺栓与所述压装底板可拆卸连接,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转动滑槽,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转动滑槽与所述压装底板连接,并且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转动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底座、夹爪和夹持驱动气缸,所述夹持底座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上,所述夹持驱动气缸相对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驱动气缸均设置在所述夹持底座上,所述夹爪与所述夹持驱动气缸一一对应,并且与所述夹持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两个所述夹持驱动气缸分别驱使两个所述夹爪相互靠近,以在所述第一夹持位对所述高速轴进行夹持;或者相互远离,以松开所述高速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还包括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插销和下压驱动气缸,所述下压驱动气缸设置在所述夹持底座上,所述插销与所述下压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插销用于伸入所述高速轴内,以在两个所述夹爪将所述高速轴夹持时对所述高速轴进行下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和所述压装底板之间,并且包括连接板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下压驱动气缸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和导向机构,所述压装伺服电缸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压装底板连接,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压装底板之间,并且用于将所述压装底板与所述固定板可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套和滑动杆,所述导向套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导向套并且与所述压装底板连接,所述滑动杆可滑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压装伺服电缸的活塞杆和所述压装底板之间,并且用于检测所述压装伺服电缸对所述压装底板施加的下压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所述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装配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所述轴系压装至所述下壳体内。
本申请通过对压装伺服电缸的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以使得压装伺服电缸对轴系进行压装时的下压力集中在高速轴上;当轴系在进入下壳体内时的阻力的受力点同样为高速轴时,本申请可以避免轴系在压装的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以使得轴系不易在受压的过程中产生偏移,进而可以保障轴系顺利地进入下壳体内,并且避免轴系因受力过度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变速箱的轴系啮合时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对轴系进行夹持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对轴系进行夹持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压装伺服电缸;110、压装底板;111、转动沉槽;120、转动板;121、连接螺栓;122、转动滑槽;130、连接支架;131、连接板;132、连接杆;140、固定板;150、导向机构;151、导向套;152、滑动杆;200、第一夹持机构;210、夹持底座;220、夹爪;230、夹持驱动气缸;240、导轨;250、滑块;260、下压组件;261、插销;262、下压驱动气缸;300、第二夹持机构;400、第三夹持机构;500、压力传感器;600、高速轴;610、圆柱轴承;700、中间轴;800、差速器;900、圆锥滚子轴承;910、轴承本体;920、外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纵向”、“横向”、“水平”、“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亦仅为了便于简化叙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轴系包括依次啮合的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高速轴600的底部一端设置有圆柱轴承61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的底部一端均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900,圆锥滚子轴承900包括可拆分的圆锥状的轴承本体910以及圆柱状的外圈920,当对轴系进行搬运和压装时,轴承本体910套设在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上,外圈920设置在下壳体内,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包括:
压装伺服电缸100;
压装底板110,其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连接,并且沿竖直方向可滑动设置,压装伺服电缸100驱使压装底板110移动;
第一夹持机构200,其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并且用于对高速轴600进行夹持,第一夹持机构200对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时具有第一夹持位;
其中,当第一夹持机构200将高速轴600夹持在第一夹持位时,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高速轴600保持同轴;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
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均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并且分别用于对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进行夹持。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依次啮合,以构成变速箱的轴系,变速箱的轴系装配在变速箱的下壳体内,并且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均转动设置,以进行传动。为保障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转动顺畅,以减小其转动时受到的阻力,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高速轴600上的轴承结构为圆柱轴承610,沿其轴向,圆柱轴承610除两端的光滑的倒角处外,其余各处的外径均相等。在将高速轴600装配至下壳体内时,两个圆柱轴承610均套设在高速轴600上,并且仅高速轴600的底部一端的圆柱轴承610伸入下壳体内。而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上的轴承结构为圆锥滚子轴承900,圆锥滚子轴承900的轴承本体910与外圈920可拆分,其中轴承本体910呈圆锥状,外圈920呈圆柱状,轴承本体910转动设置在外圈920内。在将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装配至下壳体内时,设置在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的底部一端的圆锥滚子轴承900,其轴承本体910套设在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上,其外圈920预先装配在下壳体内。
当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啮合完成后,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对啮合后的轴系进行搬运,同时将啮合后的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而在压装的过程中,由于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仅需要将其底部一端的圆锥滚子轴承900的轴承本体910伸入圆锥滚子轴承900的外圈920内,因此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受到的阻力极小,甚至可以为零。高速轴600由于其需要适用于较高的转速而难以采用圆锥滚子轴承900,其底部一端的圆柱轴承610进入下壳体内时受到相对较大的阻力。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轴系装配至下壳体内受到的阻力之和基本上等于高速轴600受到的阻力;换言之,当轴系被装配至下壳体内时,轴系受到阻力的主要部位即为高速轴600所在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可以分别由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进行夹持,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均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其中第一夹持机构200具有第一夹持位,第一夹持机构200移动至第一夹持位将高速轴600夹持稳固。
而压装伺服电缸100可以设置在压装底板110的正上方,其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并且与压装底板110连接。压装伺服电缸100用于向压装底板110施加下压的驱动力,以对轴系进行压装。当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伸缩时,即带动压装底板1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进而达到将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或者将压装底板110以及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的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抬离下壳体的目的。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压装底板110的连接位置为第一夹持机构200将高速轴600夹持在第一夹持位时的位置,此时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高速轴600保持同轴。当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以通过固定板140以及设置在固定板140上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向轴系施加下压力时,压装伺服电缸100下压力可以几乎全部作用在高速轴600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对压装伺服电缸100的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以使得压装伺服电缸100对轴系进行压装时的下压力集中在高速轴600上。当高速轴600的底部一端设置圆柱轴承61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的底部一端采用圆锥滚子轴承900,并且该圆锥滚子轴承900的轴承本体910套设在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上,而外圈920设置在下壳体内时,由于轴系在进入下壳体内时的阻力的受力点同样为高速轴600,因此本申请可以避免轴系在压装的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以使得轴系不易在受压的过程中产生偏移,进而可以保障轴系顺利地进入下壳体内,并且避免轴系因受力过度而损坏。
具体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转动板120,转动板120可转动地设置在压装底板110的底部一侧,并且可拆卸连接,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均与转动板120连接,转动板120转动时的轴线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的轴线不共线。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转动板120的外沿可以设置为圆形轮廓,同时转动板120上可以设置有若干镂空,以起到避让、减重等作用。压装底板110的底部一侧可以设置有转动沉槽111,转动板120部分伸入转动沉槽111内,并且可转动设置。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可以均与转动板120的底部一侧连接。当转动板120在压装底板110上转动时,其可以带动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同步转动。当转动板120转动时,其转动的轴线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的轴线不共线。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设置在第一夹持机构200和压装底板110之间设置转动板120,并且将转动板120转动时的轴线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的轴线不共线设置,当通过驱使转动板120转动,以同步带动第一夹持机构200转动时,可以改变第一夹持机构200相对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位置,以达到调节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被夹持在第一夹持位的高速轴600之间的同轴度的目的,进而保障轴系在压装过程中受力均匀。
更具体地,转动板120通过连接螺栓121与压装底板110可拆卸连接,转动板120上设置有转动滑槽122,连接螺栓121穿过转动滑槽122与压装底板110连接,并且可滑动地设置在转动滑槽122内。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转动滑槽122贯穿转动板120设置,其沿周向延伸。与此同时,转动滑槽122可以沿转动板120的周向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本实施例以四个转动滑槽122为例进行说明。而相对应地,连接螺栓121也设置有四个,四个连接螺栓121分别设置在四个转动滑槽122内。连接螺栓121的杆部自转动板120的底部一侧穿过转动滑槽122与压装底板110螺纹连接,同时连接螺栓121的杆部可以在转动滑槽122内与转动板120相对移动;而连接螺栓121的头部设置在转动板120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当对转动板120进行调节时,可以先拧动连接螺栓121,以将连接螺栓121的头部与转动板120的底部一侧分离,然后驱使转动板120转动,以使得连接螺栓121的杆部在转动滑槽122内移动。当转动板120移动到位后,可以再次拧动连接螺栓121,以将连接螺栓121的头部与转动板120的底部一侧相抵接,进而通过连接螺栓121将转动板120固定在压装底板110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连接螺栓121连接转动板120可压装底板110,同时在转动板120上设置用于连接螺栓121可滑动设置的转动滑槽122,可以实现转动板120在压装底板110上的转动,以调节第一夹持机构200的位置;同时通过连接螺栓121将转动板120进行固定,还可以达到保持转动板120的已调节好的位置不变的目的。
具体的,第一夹持机构200包括夹持底座210、夹爪220和夹持驱动气缸230,夹持底座210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夹持驱动气缸230相对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均设置在夹持底座210上,夹爪220与夹持驱动气缸230一一对应,并且与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连接,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分别驱使两个夹爪220相互靠近,以在第一夹持位对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或者相互远离,以松开高速轴600。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夹持底座210可以设置在压装底板110的底部一侧,其可以设置为长条状的板体,以用于布置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以及两个夹爪220。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分别设置在夹持底座210的两端,并且可以设置在夹持底座210的底部一侧。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相对设置,其活塞杆沿相反的方向伸缩。夹爪220同样设置为两个,以与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相对应。夹爪220与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连接,当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伸缩时,其可以带动夹爪220同步移动。当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伸长时,两个夹爪220相互靠近,并且移动至第一夹持位对高速轴600进行夹持。当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缩短时,两个夹爪220相互远离,以松开高速轴600。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夹持机构200设置为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以及由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驱使的两个夹爪220,可以在第一夹持位实现对高速轴600的夹持。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机构200还可以包括导轨240和滑块250,其中导轨240可以设置在夹持底座210上,而滑块250可以可滑动地设置在导轨240上,并且与夹爪220连接。导轨240和滑块250可以设置有两组,以分别与两个夹爪220相对应。当夹爪220在夹持驱动气缸230的驱使下移动时,可以带动滑块250在导轨240上同步移动。而滑块250与导轨240相配合,可以对夹爪220的移动进行导向,以使得夹爪220移动时更加平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机构200还可以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可以设置在导轨240上,以用于对滑块250的移动进行限位。当滑块250在夹爪220的带动下,移动至于限位件相抵接的位置,两个夹爪220刚好将高速轴600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位。
更具体地,第一夹持机构200还包括下压组件260,下压组件260包括插销261和下压驱动气缸262,下压驱动气缸262设置在夹持底座210上,插销261与下压驱动气缸262的活塞杆连接,插销261用于伸入高速轴600内,以在两个夹爪220将高速轴600夹持时对高速轴600进行下压。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下压驱动气缸262可以设置在夹持底座210的顶部一侧,而压装底板110可以在下压驱动气缸262的设置处设置有让位缺口,以便于下压驱动气缸262的布置。下压驱动气缸262给的活塞杆可以自上而下地穿过夹持底座210,并且与插销261连接。当下压驱动气缸262的活塞杆伸长时,插销261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以在两个夹爪220将高速轴600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位时,伸入高速轴600内。需要说明的是,当两个夹爪220从两侧将高速轴600左右夹持固定时,高速轴600还可以放置在两个夹爪220上。而插销261伸入高速轴600内时,还可以与高速轴600的顶部一端相抵接,以配合两个夹爪220实现对高速轴600的上下夹持,进而以提高第一夹持机构200对高速轴600的夹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下压组件260,以在两个夹爪220将高速轴600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位时,通过下压驱动气缸262将插销261伸入高速轴600内,可以进一步提高高速轴600被固定的效果,以使得高速轴600在夹持固定后不易产生晃动、翻转等。
更具体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连接支架130,连接支架130设置在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包括连接板131和连接杆132,连接杆132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杆132分别设置在连接板131的两端,下压驱动气缸262设置在两个连接杆132之间,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设置在连接板131的中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连接支架130用于连接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压装底板110,同时用于避让下压驱动气缸262。连接支架130中的连接板131可以水平设置在压装底板110的正上方,并且通过两个连接杆132与压装底板110连接。两个连接杆132分别设置在连接板131的两端,并且可以设置在连接板131的底部一侧,下压驱动气缸262设置在两个连接杆132之间。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与连接板131的中部连接。
可以理解的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支架130,可以达到在避让下压驱动气缸262的同时将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压装底板110连接的目的;与此同时,本实施例将连接支架130设置为连接板131以及设置在连接板131的两端的连接杆132,同时将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连接板131的中部连接,可以使得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向连接支架130施加下压力时,连接支架130受力更加平稳。
具体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固定板140和导向机构150,压装伺服电缸100设置在固定板140上,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140与压装底板110连接,导向机构150设置在固定板140和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用于将压装底板110与固定板140可滑动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可以包括机架,固定板140可以依次设置在两组直线模组上,其可以设置为矩形。两组直线模组可以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延伸,以达到通过两组直线模组驱使固定板140在水平面内移动的目的,进而以便于将固定板140移动至变速轴轴系啮合装置的正上方,以对啮合后的轴系进行搬运,以及便于将固定板140移动至下壳体的正上方,以将啮合后的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
压装伺服电缸100的电缸座可以设置在固定板140的顶部一侧上,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穿过固定板140,并且通过连接支架130与压装底板110连接。导向机构150将压装底板110和固定板140可滑动连接,当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伸缩时,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可以通过连接支架130带动压装底板110同步移动,而压装底板110可以通过导向机构150在固定板140上移动,导向机构150则可以对压装底板110的移动进行导向。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固定板140,并且在固定板140和压装底板110之间设置导向机构150,可以使得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驱使压装底板110移动时,使得导向机构150对压装底板110的移动进行导向,以使得压装底板110的移动更加平稳,进而以使得轴系被压装时受力更加平稳。
更具体地,导向机构150包括导向套151和滑动杆152,导向套151设置在固定板140上,滑动杆152穿过导向套151并且与压装底板110连接,滑动杆152可滑动设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导向机构150可以设置有四组,四组导向机构150可以分别靠近固定板140的四个直角设置,以使得压装底板110与固定板140可滑动连接时更加平稳。其中导向套151可以穿过并且固定在固定板140上,滑动杆152则可以穿过导向套151与压装底板110的顶部一侧连接。与此同时,滑动杆152可滑动地设置在导向套151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导向机构150设置为导向套151和滑动杆152,当压装底板110在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的驱使下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时,压装底板110可以带动滑动杆152在导向套151内同步移动,而导向套151与滑动杆152相配合,即可实现对压装底板110的导向。
具体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500,压力传感器500设置在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用于检测压装伺服电缸100对压装底板110施加的下压力。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压力传感器500可以采用S型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将压装底板110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连接。当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伸长,以带动压装底板11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且将变速箱的轴系压装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时,压力传感器500可以在压装的过程中受力,并且对受到的力值进行检测,以检测到压装伺服电缸100对压装底板110施加的下压力,进而对轴系在压装过程中的受力进行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500,以对轴系在压装过程中的受力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轴系受力过度时,可以停止对轴系的压装,以达到避免轴系因压装过度而损坏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当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啮合后,通过两组直线模组将固定板140以及设置在固定板140上的压装伺服电缸100等机构移动至啮合后的轴系的正上方,然后通过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伸长,以将压装底板110以及设置在压装底板110上的第一夹持机构200、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分别对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进行夹持固定。当第一夹持机构200对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时,两个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伸长,以驱使两个夹爪220相互靠近,进而对高速轴600进行左右夹持,两个夹爪220将高速轴600夹持固定在第一夹持位,此时高速轴600与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保持同轴;与此同时,下压驱动气缸262的活塞杆伸长,以驱使插销261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并且伸入高速轴600内。随后将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缩短复位,并且再次通过两组直线模组将固定板140以及设置在固定板140上的压装伺服电缸100等机构移动至下壳体的正上方,然后通过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伸长,以将变速箱的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当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驱使压装底板110移动时,压装底板110可以带动滑动杆152在导向套151内同步移动,而滑动杆152与导向套151相配合,可以对压装底板110的移动进行导向。
本申请通过对压装伺服电缸100的位置的合理布置,可以使得压装伺服电缸100对轴系进行压装时的下压力集中在高速轴600上。当高速轴600的底部一端设置圆柱轴承61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的底部一端采用圆锥滚子轴承900,并且该圆锥滚子轴承900的轴承本体910套设在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上,而外圈920设置在下壳体内时,由于轴系在进入下壳体内时的阻力的受力点同样为高速轴600,因此本申请可以避免轴系在压装的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以使得轴系不易在受压的过程中产生偏移,进而可以保障轴系顺利地进入下壳体内,并且避免轴系因受力过度而损坏。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装配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任意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说明,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还可以包括变速箱轴系啮合装置,变速箱轴系啮合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也即将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进行啮合,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则用于将啮合后的轴系从变速箱轴系啮合装置上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轴系压装至下壳体内。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所述轴系压装至所述下壳体内,所述轴系包括依次啮合的高速轴(600)、中间轴(700)和差速器(800),所述高速轴(600)的底部一端设置有圆柱轴承(610),所述中间轴(700)和所述差速器(800)的底部一端均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900),所述圆锥滚子轴承(900)包括可拆分的圆锥状的轴承本体(910)以及圆柱状的外圈(920),当对所述轴系进行搬运和压装时,所述轴承本体(910)套设在所述中间轴(700)和所述差速器(800)上,所述外圈(920)设置在所述下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包括:
压装伺服电缸(100);
压装底板(110),其与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连接,并且沿竖直方向可滑动设置,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驱使所述压装底板(110)移动;
第一夹持机构(200),其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110)上,并且用于对所述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00)对所述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时具有第一夹持位;
其中,当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00)将所述高速轴(600)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位时,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与所述高速轴(600)保持同轴;
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
第二夹持机构(300)和第三夹持机构(400),所述第二夹持机构(300)和所述第三夹持机构(400)均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110)上,并且分别用于对所述中间轴(700)和所述差速器(800)进行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转动板(120),所述转动板(1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110)的底部一侧,并且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00)、所述第二夹持机构(300)和所述第三夹持机构(400)均与所述转动板(120)连接,所述转动板(120)转动时的轴线与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的轴线不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120)通过连接螺栓(121)与所述压装底板(110)可拆卸连接,所述转动板(120)上设置有转动滑槽(122),所述连接螺栓(121)穿过所述转动滑槽(122)与所述压装底板(110)连接,并且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转动滑槽(1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00)包括夹持底座(210)、夹爪(220)和夹持驱动气缸(230),所述夹持底座(210)设置在所述压装底板(110)上,所述夹持驱动气缸(230)相对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夹持驱动气缸(230)均设置在所述夹持底座(210)上,所述夹爪(220)与所述夹持驱动气缸(230)一一对应,并且与所述夹持驱动气缸(230)的活塞杆连接,两个所述夹持驱动气缸(230)分别驱使两个所述夹爪(220)相互靠近,以在所述第一夹持位对所述高速轴(600)进行夹持;或者相互远离,以松开所述高速轴(6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200)还包括下压组件(260),所述下压组件(260)包括插销(261)和下压驱动气缸(262),所述下压驱动气缸(262)设置在所述夹持底座(210)上,所述插销(261)与所述下压驱动气缸(262)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插销(261)用于伸入所述高速轴(600)内,以在两个所述夹爪(220)将所述高速轴(600)夹持时对所述高速轴(600)进行下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连接支架(130),所述连接支架(130)设置在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所述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包括连接板(131)和连接杆(132),所述连接杆(13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132)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31)的两端,所述下压驱动气缸(262)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接杆(132)之间,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31)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固定板(140)和导向机构(150),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设置在所述固定板(140)上,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固定板(140)与所述压装底板(110)连接,所述导向机构(150)设置在所述固定板(140)和所述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用于将所述压装底板(110)与所述固定板(140)可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150)包括导向套(151)和滑动杆(152),所述导向套(151)设置在所述固定板(140)上,所述滑动杆(152)穿过所述导向套(151)并且与所述压装底板(110)连接,所述滑动杆(152)可滑动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500),所述压力传感器(500)设置在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的活塞杆和所述压装底板(110)之间,并且用于检测所述压装伺服电缸(100)对所述压装底板(110)施加的下压力。
10.一种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所述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装配至变速箱的下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所述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用于将变速箱的轴系搬运至变速箱的下壳体的正上方,并且将所述轴系压装至所述下壳体内。
CN202321156103.8U 2023-05-15 2023-05-15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Active CN219787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6103.8U CN219787279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6103.8U CN219787279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87279U true CN219787279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88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6103.8U Active CN219787279U (zh) 2023-05-15 2023-05-15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87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2699B (zh) 一种自动对接装置
CN107498285B (zh) 一种用于流水线的高精度组装装置
CN113001576B (zh) 一种夹紧翻转机构
CN219787279U (zh) 变速箱轴系搬运装置及变速箱轴系入箱辅助设备
CN108362413A (zh) 一种可便捷测试电机扭矩的工装
CN112207732B (zh) 一种直径可调筒体加工辅助工装
CN208357986U (zh) 一种电机定子氩焊机
CN211517264U (zh) 测量仪角度定位台
CN212275237U (zh) 一种新型自动夹持式滑轮检验机
CN110181444A (zh) 一种车桥装配专用夹具
CN206998245U (zh) 油压减振器分解、组装用拧紧机
CN114161138A (zh) 一种智能扫地机器人驱动轮自动组装机
CN111006803B (zh) 一种扭转试验用扭杆弹簧角偏移固定保持装置以及试验方法
CN112894710A (zh) 一种紧配安装压入装置
CN111999322A (zh) 一种自转式夹具
CN206952633U (zh) 一种夹持抱紧旋转机构
CN210180688U (zh) 齿式液压助力转向器的性能试验台
CN205629937U (zh) 曲轴箱夹具
CN221326207U (zh) 一种曲轴抗扭强度测试装置
CN116765787B (zh) 一种适于电机轴系入箱的抓手模组及使用方法
CN219986780U (zh) 轴与轴承对位组配装置
CN212341054U (zh) 自转式夹具
CN220534037U (zh) 一种变速器翻转架适配支撑机构
CN217703035U (zh) 一种轴向旋转平口钳
CN215091876U (zh) 一种减速器传动轴的轴承安装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