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77012U -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77012U
CN219777012U CN202320727823.9U CN202320727823U CN219777012U CN 219777012 U CN219777012 U CN 219777012U CN 202320727823 U CN202320727823 U CN 202320727823U CN 219777012 U CN219777012 U CN 2197770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asing
pull rod
cavity
water channel
positioning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278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智勇
杨普
钟向明
杨靖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xinyu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xinyu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xinyu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xinyu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278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770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770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770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型腔检测机构和水道检测机构;所述型腔检测机构与电机壳的型腔开口密闭配合,所述型腔检测机构上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电机壳的型腔与外部气源;所述水道检测机构与电机壳的水道开口密闭配合,所述水道检测机构上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电机壳的水道与外部气源。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两个检测工序的融合,简化了检测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电机在长时间运转状态下,其发热产生的高温会制约电机效率,若是电机长时间运转在高温环境下,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影响电机使用寿命。因此,电机的散热尤为重要。对于某些特殊环境使用的电机,要求其电机壳具有优秀的密封性能,以达到更高的防尘防水等级。由于严格的密封性能要求,使得电机内部发热部件被密封在电机壳内,电机的散热效果更难保证。
在某些类型的电机中,在电机壳的壳体内布置水冷通道,通过冷却水循环流动能达到较好的电机散热效果。但是由于电机严格的绝缘等级要求,冷却水道需保证无水泄漏,以防止冷却水流出,导致电气击穿、引发触电风险,因此对于冷却水道的密封性检测以及电机壳的密封性检测均尤为重要。
现阶段,电机壳的型腔密封性检测与冷却水道密封性检测分散在不同工位进行,检测耗时较长、操作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工装,将两类密封性检测集成到一个工位,以简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融合电机壳的型腔气密性检测和冷却水道气密性检测于同一装置上,简化了检测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型腔检测机构和水道检测机构;
所述型腔检测机构与电机壳的型腔开口密闭配合,所述型腔检测机构上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电机壳的型腔与外部气源;
所述水道检测机构与电机壳的水道开口密闭配合,所述水道检测机构上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电机壳的水道与外部气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所述型腔检测机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定位轴、定位台和密封盖,所述定位台与密封盖均垂直定位轴设置,所述定位轴的一端与定位台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定位台上设有与电机壳相配合的密封圈;所述密封盖可拆卸地设置在定位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进气口贯穿密封盖、并连通电机壳的型腔。
优选的,所述定位台包括沿定位轴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底面、第一环形侧面、台阶面、第二环形侧面和顶面,定位台的底面与所述底座连接,定位台的台阶面与电机壳的端面抵接配合,定位台的第二环形侧面与电机壳的内壁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环绕定位台的第二环形侧面设置,且设置在定位台的台阶面与第二环形侧面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型腔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一紧固螺母和第二紧固螺母,所述第一紧固螺母和第二紧固螺母均套设在定位轴的外周、且与定位轴通过螺纹啮合,所述第一紧固螺母将所述定位台压紧在底座上,所述第二紧固螺母将所述密封盖压紧在电机壳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紧固螺母的径向固定设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型腔检测机构还包括压紧盖板,所述压紧盖板套设在定位轴上远离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紧固螺母将所述压紧盖板压紧在电机壳上;所述压紧盖板上设有与电机壳的型腔连通的环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水道检测机构包括拉杆组件和密封头,所述密封头与电机壳的水道开口相适配;所述拉杆组件包括固定部、拉手端和驱动端,所述拉杆组件的固定部通过安装件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头固定设置在拉杆组件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二进气口贯穿所述密封头、并连通电机壳的水道;当拉动拉杆组件的拉手端时,拉杆组件的驱动端驱动所述密封头朝向或远离电机壳的水道开口运动。
优选的,所述拉杆组件包括安装架、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所述安装架作为固定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置为拉手端、其另一端与安装架铰接,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限位环,所述第二拉杆贯穿所述限位环,且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第一拉杆的中段铰接,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作为驱动端、与所述密封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气口上设有第一气道转接头,所述第二进气口上设有第二气道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融合电机壳的型腔气密性检测和冷却水道气密性检测于同一装置上,使得将待测电机壳安装就位后两个检测工序可同步进行,简化了检测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某一实施例中电机壳与工装相配合的测试场景示意图;
图2为某一实施例中电机壳与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某一视角下型腔检测机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某一视角下水道检测机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型腔检测机构,201、定位轴,202、定位台,202a、台阶面,202b、第二环形侧面,203、密封盖,2031、第一气道转接头,204、密封圈,205、第一紧固螺母,206、第二紧固螺母,2061、把手,207、压紧盖板,207a、环状结构,3、水道检测机构,301、密封头,3011、第二气道转接头,302、拉杆组件,3021、安装架,3021a、限位环,3022、第一拉杆,3023、第二拉杆,4、电机壳,4a、型腔开口,4b、水道开口,A、第一进气口,B、第二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某一测试场景中被测的电机壳4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工装相配合的示意图,图2为将被测的电机壳4与检测工装分开展示的结构示意图。
首先介绍被测的电机壳4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被测的电机壳4为侧面封闭、沿轴向的两端开口的结构,其内形成型腔,用于容纳电机内部的带电元件。图2示出了电机壳4一端的型腔开口4a,由于视角原因,另一端的开口未在图中示出。电机壳4的侧壁内排布冷却水道,如图2展示,冷却水道具有两个水道开口4b,电机工作时,冷却水由其中一个水道开口4b进入电机壳4的冷却水道,从另一个水道开口4b流出,从而将电机壳4的热量带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工装正是用于对图2所示结构的电机壳4的型腔气密性以及冷却水道气密性进行检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型腔检测机构2和水道检测机构3;
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与电机壳4的型腔开口4a密闭配合,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上设有第一进气口A,所述第一进气口A连通电机壳4的型腔与外部气源;
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与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密闭配合,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上设有第二进气口B,所述第二进气口B连通电机壳4的水道与外部气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融合电机壳4的型腔气密性检测和冷却水道气密性检测于同一底座1上,通过型腔检测机构2对电机壳4整体进行定位以及对型腔进行密封,以实现型腔气密性检测,通过水道检测机构3对电机壳4的水道进行密封,以实现水道气密性检测。在本工装上将待测电机壳4安装就位后两个检测工序可同步进行,简化了检测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其中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包括同轴设置的定位轴201、定位台202和密封盖203,所述定位台202与密封盖203均垂直定位轴201设置,所述定位轴201的一端与定位台202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定位台202上设有与电机壳4相配合的密封圈204;所述密封盖203可拆卸地设置在定位轴20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进气口A贯穿密封盖203、并连通电机壳4的型腔。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轴201贯穿电机壳4、为电机壳4进行径向定位,定位台202、密封圈204和密封盖203分别密封电机壳4的型腔两端开口以及为电机壳4进行轴向限位。当电机壳4在工装上安装就位后,通过密封盖203上的第一进气口A向型腔充气,并将整个工装以及电机壳4浸入检测液(例如水)中,若电机壳4上在预设的型腔开口4a之外的部位冒出气泡,即可判定电机壳4的型腔气密性不合格。
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台202包括沿定位轴20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底面、第一环形侧面、台阶面202a、第二环形侧面202b和顶面,定位台202的底面与所述底座1连接,如图1所示,定位台202的台阶面202a与电机壳4的端面抵接配合,定位台202的第二环形侧面202b延伸到电机壳4内、并与电机壳4的内壁相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台202为两级圆形台阶结构,其中心位置设置为圆形凸台。当电机壳4在定位台202上安装就位时,定位台202中部的圆形凸台延伸到电机壳4的型腔内,也可理解为电机壳4的一端开口套设在定位台202中部的圆形凸台外周。由于定位轴201贯穿电机壳4、对其进行初步的径向定位,定位台202中部的圆形凸台通过与电机壳4的内壁抵接配合,实现对电机壳4的径向精确定位,防止其在搬运或检测过程中发生径向移位,造成密封不良、影响检测结果。
如图2所示,所述密封圈204环绕定位台202的第二环形侧面202b设置,且设置在定位台202的台阶面202a与第二环形侧面202b的连接处,即定位台202的横向面与竖向面的转换线位置。当电机壳4套设到定位台202上、并通过密封盖203将电机壳4压紧在定位台202上时,密封圈20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面的相交线上,既可在电机壳4与台阶面202a相接触的过程中提供缓冲作用、减少电机壳4和工装磨损,又可加强电机壳4与定位台202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2所示,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还包括第一紧固螺母205和第二紧固螺母206,所述第一紧固螺母205和第二紧固螺母206均套设在定位轴201的外周、且与定位轴201通过螺纹啮合,所述第一紧固螺母205将所述定位台压紧在底座1上,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将所述密封盖203压紧在电机壳4上。在检测工序中,每轮检测时均需要对密封盖203进行拆装、从而对被测的电机盖进行安装与拆卸,此时可通过旋转第二紧固螺母206实现对密封盖203的拆装。在进行某一规格的电机壳4进行检测时,由于电机壳4的型腔尺寸固定,因此无需拆卸定位台202,但是在更换不同尺寸规格的电机壳4进行检测时,由于定位台202的尺径向寸与电机壳4的型腔内壁尺寸相匹配,因此需要更换不停规格的定位台202,此时可通过旋转第一紧固螺母205,实现对定位台202的拆装。
如图1~3所示,由于在进行每次检测时均需拆装第二紧固螺母206一次,以更换被测的电机壳4工件,因此第二紧固螺母206的拆装频率很高,为了便于对第二紧固螺母206进行旋转、以提升拆装效率,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的径向固定设有把手2061。通过把手2061对第二紧固螺母206进行旋转,利用了杠杆原理、加长了力臂,使操作更加省时省力。
如图1~3所示,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还包括压紧盖板207,所述压紧盖板207套设在定位轴201上远离底座1的一端,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与定位轴201通过螺纹啮合、将所述压紧盖板207压紧在电机壳4上。所述压紧盖板207上设有与电机壳4的型腔连通的环状结构207a。压紧盖板207的设置,是为了在进行水道气密性检测(不同时进行型腔气密性检测)时,将电机壳4压紧在工装上,由于环状结构207a连通电机壳4的型腔与外界,若是水道在型腔内侧存在气密性不良的问题,向水道进行充气检测的时候,气泡经过型腔开口冒出,可被直接观察到,利于提升检测的准确性。环状结构207a的形状设置适应于人手握持,可在测试完成后便于操作人员通过压紧盖板207从检测液中取出工装,以提升检测效率。
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包括拉杆组件302和密封头301,所述密封头301与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相适配;所述拉杆组件302包括固定部、拉手端和驱动端,所述拉杆组件302的固定部通过安装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头301固定设置在拉杆组件302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二进气口B贯穿所述密封头301、并连通电机壳4的水道;当拉动拉杆组件302的拉手端时,拉杆组件302的驱动端驱动所述密封头301朝向或远离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水道开口4b包括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因此需设置两组拉杆组件302和密封头301与水道开口4b相配合,如图4所示,将第二进气口B设置在其中任意一个密封头301上、以保证在对水道开口4b进行密封的同时具有向水道充气的通道即可。拉杆组件302用于驱动密封头301趋向或远离水道开口4b运动,同时在封闭水道开口4b时密封头301的顶端嵌入水道开口4b内,对电机壳4进行周向限位,防止其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旋转、影响气密性检测结果。
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拉杆组件302包括安装架3021、第一拉杆3022与第二拉杆3023,所述安装架3021作为固定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3022的一端设置为拉手端、其另一端与安装架3021铰接,所述安装架3021上设有限位环3021a,所述第二拉杆3023贯穿所述限位环3021a,且所述第二拉杆3023的一端与第一拉杆3022的中段铰接,第二拉杆3023的另一端作为驱动端、与所述密封头301固定连接。
第一拉杆3022的拉手端设置有便于人手握持的拉手,拉手上设置有防滑纹,以增强操作时的摩擦力。当操作员从拉手端拉动第一拉杆3022时,第一拉杆3022沿其自身与安装架3021之间的铰接点进行旋转,第一拉杆3022旋转过程中带动第二拉杆3023一端移动,由于第二拉杆3023贯穿限位环3021a,在限位环3021a的行程限制作用下,第二拉杆3023驱动其端部的密封头301朝向或远离水道开口4b做直线运动。
为了更好地实现外部检测气源与电机壳4的型腔和水道之间的连接,例如增加外部气源接入工装时的效率和气密性、使得操作更加简便,所述第一进气口A上设有第一气道转接头2031,用于连通外部气源与电机壳4的型腔,所述第二进气口B上设有第二气道转接头3011,用于连通外部气源与电机壳4的水道。
工作原理:
在选定与被测电机壳4相匹配的定位台后,将定位台贯穿定位轴201并通过第一紧固螺母205锁紧,将密封圈204套设在定位台的外周;将外部气源分别通过第一气道转接头2031与密封盖203上的第一进气口A连通、通过第二气道转接头3011与拉杆组件302驱动端的密封头301上的第一进气口A连通。完成上述步骤,即完成检测前预备工作。将待测的电机壳4套设在定位轴201上,使得电机壳4的型腔开口4a较大一端套设在定位台的外周并与密封圈204、定位台的台阶面202a抵紧;旋转电机壳4以调整电机壳4的周向角度,使得水道开口4b位于水道检测机构3的密封头301行程中,拉动拉杆组件302,使得密封头301对准并封闭水道开口4b、同时保持第二进气口B与水道开口4b连通;将密封盖203套设在定位轴201上,使密封盖203将电机壳4的型腔开口4a较小一端封闭、同时第一进气口A与型腔开口4a连通,然后将第二紧固螺母206套设在定位轴201上、并通过把手2061将第二紧固螺母206旋紧,即完成了电机壳4在检测工装上的安装。检测时,将安装好被测电机壳4的工装置入检测液中,通过外部气源向工装供气,通过检查电机壳4外表的气泡冒出情况,即可判断此电机壳4气密性是否合格。
为了进一步检测水道朝向型腔内部的气密性,还可用压紧盖板207替换密封盖203,同样的,将第二紧固螺母206在定位轴201上旋紧,使其将压紧盖板207压紧在电机壳4上,环状结构207a对准并连通型腔开口4a。然后将工装没入检测液中、向水道开口4b内充气,观察电机壳4外壁以及环状结构207a中是否有气泡冒出,以判断电机壳4内壁和外壁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融合电机壳4的型腔气密性检测和冷却水道气密性检测于同一装置上,使得将待测电机壳4安装就位后两个检测工序可同步进行,简化了检测流程、提升了检测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的型腔检测机构(2)和水道检测机构(3);
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与电机壳(4)的型腔开口(4a)密闭配合,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上设有第一进气口(A),所述第一进气口(A)连通电机壳(4)的型腔与外部气源;
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与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密闭配合,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上设有第二进气口(B),所述第二进气口(B)连通电机壳(4)的水道与外部气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包括同轴设置的定位轴(201)、定位台(202)和密封盖(203),所述定位台(202)与密封盖(203)均垂直定位轴(201)设置,所述定位轴(201)的一端与定位台(202)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定位台(202)上设有与电机壳(4)相配合的密封圈(204);所述密封盖(203)可拆卸地设置在定位轴(20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进气口(A)贯穿密封盖(203)、并连通电机壳(4)的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台(202)包括沿定位轴(20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底面、第一环形侧面、台阶面(202a)、第二环形侧面(202b)和顶面,定位台(202)的底面与所述底座(1)连接,定位台(202)的台阶面(202a)与电机壳(4)的端面抵接配合,定位台(202)的第二环形侧面(202b)与电机壳(4)的内壁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204)环绕定位台(202)的第二环形侧面(202b)设置,且设置在定位台(202)的台阶面(202a)与第二环形侧面(202b)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还包括第一紧固螺母(205)和第二紧固螺母(206),所述第一紧固螺母(205)和第二紧固螺母(206)均套设在定位轴(201)的外周、且与定位轴(201)通过螺纹啮合,所述第一紧固螺母(205)将所述定位台压紧在底座(1)上,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将所述密封盖(203)压紧在电机壳(4)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的径向固定设有把手(206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检测机构(2)还包括压紧盖板(207),所述压紧盖板(207)套设在定位轴(201)上远离底座(1)的一端,所述第二紧固螺母(206)将所述压紧盖板(207)压紧在电机壳(4)上;所述压紧盖板(207)上设有与电机壳(4)的型腔连通的环状结构(207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检测机构(3)包括拉杆组件(302)和密封头(301),所述密封头(301)与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相适配;所述拉杆组件(302)包括固定部、拉手端和驱动端,所述拉杆组件(302)的固定部通过安装件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头(301)固定设置在拉杆组件(302)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二进气口(B)贯穿所述密封头(301)、并连通电机壳(4)的水道;当拉动拉杆组件(302)的拉手端时,拉杆组件(302)的驱动端驱动所述密封头(301)朝向或远离电机壳(4)的水道开口(4b)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组件(302)包括安装架(3021)、第一拉杆(3022)与第二拉杆(3023),所述安装架(3021)作为固定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3022)的一端设置为拉手端、其另一端与安装架(3021)铰接,所述安装架(3021)上设有限位环(3021a),所述第二拉杆(3023)贯穿所述限位环(3021a),且所述第二拉杆(3023)的一端与第一拉杆(3022)的中段铰接,第二拉杆(3023)的另一端作为驱动端、与所述密封头(301)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A)上设有第一气道转接头(2031),所述第二进气口(B)上设有第二气道转接头(3011)。
CN202320727823.9U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Active CN2197770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823.9U CN21977701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27823.9U CN21977701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77012U true CN219777012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8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27823.9U Active CN219777012U (zh) 2023-04-04 2023-04-04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770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9409B (zh) 一种轮胎硫化设备
CN219777012U (zh) 一种电机壳气密检测工装
CN110646146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盒外壳气密性检测装置
JP2011185218A (ja) コンプレッサ及びポンプアップ装置
CN110529361A (zh) 往复式无油活塞微型气泵及其工作方法
CN212443837U (zh) 一种用于bosa壳体与插芯焊接的装置
CN215262267U (zh) 一种半轴齿轮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09945627U (zh) 水泵壳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20819351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冷却板用氦气检测工装
CN108115245A (zh) 一种小口径管内切割机
CN210109294U (zh) 一种可测温度的压缩机磁通量测试装置
CN107449564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p2壳体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02092844U (zh) 汽车水泵壳型腔密封性真空试验机
CN111879470A (zh) 一种金属密封环性能测试机
CN117086529B (zh) 一种水泵壳体焊接装置及其焊接工艺
CN220751509U (zh) 一种用于电池壳体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3812783U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14793627U (zh) 一种便携式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7331527U (zh) 一种检测花键轴与气嘴摩擦面密封性的试验检具
CN212058868U (zh) 一种可对内部流液初步计量的热工仪表
CN218381481U (zh) 一种涡轮箱生产用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18725112U (zh) 一种软管总成检具
CN108444652A (zh) 一种便于对不同产品检测的通用型氦检设备
CN220018870U (zh) 一种机械密封试验平台
CN210741779U (zh) 一种洗涤电机泄漏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