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76377U - 烧结炉 - Google Patents

烧结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76377U
CN219776377U CN202320633789.9U CN202320633789U CN219776377U CN 219776377 U CN219776377 U CN 219776377U CN 202320633789 U CN202320633789 U CN 202320633789U CN 219776377 U CN219776377 U CN 219776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lumns
connecting piece
sintering furnac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37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占勇
陈梓展
林佳继
刘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plac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plac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plac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place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37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76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76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76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结构及烧结炉。该加热结构设置在烧结炉中,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区,每个发热区包括导电框架、发热柱、导电连接件和电极组件,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发热柱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且通过导电连接件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电流通过电极组件流入第二支架并从第一支架流出。相比于现有技术,以上述导电连接方式连接的发热柱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既避免了出现电弧现象,也能够减小了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使得加热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也增大发热柱的发热功率在电源功率中的占比,增强了发热效率。

Description

烧结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炉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烧结炉。
背景技术
烧结炉是一种使粉末压坯通过烧结获得所需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专用设备,能够对金属材料,以及硅等多种非金属材料进行加工。
电热烧结炉是一种以发热柱为有效热源,利用电流通过发热柱时,发热柱产生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烧结炉。现有电热烧结炉中,参考图1所示,多根发热柱平行均匀布置,形成全并联结构100’安装在加热结构中,加热结构通过电极组件与供电电源相连接,每根发热柱以相同的功率产生热量,使得加热结构能够均匀加热烧结炉的炉腔。一方面,当需要以较大的功率进行加热(例如几百千瓦)时,加热结构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电流,损坏加热结构,降低烧结炉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也使得电极组件以及加热结构中的非热源部件产生大量的无效热量;另一方面,若通过减少并联的发热柱的个数来减小相同功率下加热结构中的电流,则会对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或单根发热柱的发热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超过常见的发热柱的安全值,导致发热柱的使用寿命、安全性下降,也易导致烧结炉内积灰、积尘。
因此,亟需一种烧结炉,能够避免加热结构中产生较大的电流,减少非热源部件产生的热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烧结炉,能够避免加热结构中产生较大的电流,减少非热源部件产生的热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烧结炉,包括加热结构,上述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发热区,每个上述发热区包括:
导电框架,上述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若干发热柱,设置在上述第一支架和上述第二支架之间,若干上述发热柱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导电连接件,上述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上述导电框架,上述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均连接有发热柱;
电极组件,为上述发热柱提供电流。
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若干上述发热柱分为N组,每组中上述发热柱之间为串联设置,每组之间为并联设置,其中,每组中上述发热柱的数量为M,N≥2,M>N;
或每个上述发热区的若干上述发热柱分为多组,上述每组中上述发热柱之间为并联设置,每组之间为串联设置,其中,每组中上述发热柱的数量为M,M≥2,N>M。
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发热柱包括六个,六个上述发热柱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两组,每组包括三个串联连接的上述发热柱,且两组上述发热柱之间并联。
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的发热柱包括六个,六个上述发热柱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三组,每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上述发热柱,且三组上述发热柱之间串联。
可选地,上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导电体,上述第一导电体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二导电体与上述第一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连接;
上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一发热柱连接件,每组中的上述电流通过上述发热柱沿上述第二支架、上述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一发热柱连接件、上述第一导电体的顺序依次流动。
可选地,每个上述发热区中包括有四个上述导电连接件,每组中相邻的两个上述发热柱之间通过上述导电连接件串联连接。
可选地,上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上述第二导电体与上述第一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连接,上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二发热柱连接件,每个上述发热区中包括有一个上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上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上述发热柱,上述第二导电体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上述发热柱,上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和上述第二导电体通过一组上述发热柱串联连接。
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上述发热区,三个上述发热区具有共同的上述第二支架,且三个上述发热区各具有一个上述第一支架;
电极组件包括出电电极和进电电极,上述第二支架连接有一个上述出电电极,三个上述第一支架各连接有一个上述进电电极。
可选地,一个上述出电电极和三个上述进电电极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连接有三相电源。
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上述发热区,三个上述发热区均具有若干上述发热柱,且每个上述发热区中的若干上述发热柱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可选地,上述绝缘连接件的表面设置有防短路槽,上述防短路槽用于增加相邻两个上述导电体之间的通路长度,上述通路长度为相邻两个上述导电体之间沿上述绝缘连接件表面的导电路径的长度。
可选地,上述加热结构为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线的镜像对称结构。
可选地,上述导电框架和上述导电连接件采用模压石墨制成,上述发热柱采用高纯等静压石墨制成。
可选地,上述发热柱采用空心发热柱。
本实用新型的烧结炉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导电连接件,并将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导电框架,使得连接于同一个导电连接件两端的发热柱之间形成包括有串联连接关系的导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所有发热柱并联,以串联方式或者串并联混合方式连接的发热柱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既避免了出现电弧现象,也能够减小了单根发热柱的表面负载,使得加热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更小的电流流经导电框架、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时,非热源部件所消耗的电源功率也会减小,从而增大发热柱的发热功率在电源功率中的占比,提高发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发热柱全并联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隐去电极组件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仰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烧结炉的第一种加热结构的正视图;
图8是第一种加热结构的出电电极组件与第一进电电极之间的电路图;
图9是第一种加热结构的出电电极与第三进电电极之间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全并联结构;
11、第一支架;111、第一导电体;112、绝缘连接件;1121、防短路槽;113、第二导电体;12、第二支架;
2、发热柱;
31、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2、第二发热柱连接件;
41、出电电极;42、第一进电电极;43、第二进电电极;44、第三进电电极;
51、绝缘螺栓;52、绝缘螺帽;
6、碳碳复合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烧结炉。
烧结炉中设置有加热结构,该加热结构用于加热烧结炉的炉腔。参考图2所示,加热结构包括发热区,每个发热区中包括导电框架、发热柱2和导电连接件,导电框架连接有电极组件,电流通过电极组件流入、流出加热结构,导电框架与发热柱2间接或直接导电连接,电流经过发热柱2时就会使得发热柱2做功,产生热量,加热炉腔。发热柱2平行排列设置,使得热量能够均匀地对炉腔进行加热。导电连接件安装于导电框架,且与导电框架绝缘设置,每个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均连接有发热柱2,使得连接在该导电连接件的两端的发热柱2之间形成包括串联连接关系的导电连接方式。
示例性地,参考图2至图5所示,导电连接件为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的两端各安装有一个发热柱2,使得两个发热柱2之间形成串联。相比于直接将发热柱2连接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由于导电连接件通过绝缘螺栓51和绝缘螺帽52安装于第二支架12,使得连接于同一个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的两个发热柱2形成串联连接关系,使得每个发热区中的若干发热柱2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相比于全部并联的连接关系,增大了发热总电阻。
以上述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为例,参考图3、图5,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加热结构中的底部发热区所示,每个发热区的若干发热柱2分为N组,每组中发热柱2之间通过上述的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形成串联设置,每组之间为并联设置,其中,每组中发热柱2的数量为M,N≥2,M>N,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个发热区的发热总电阻大于单个发热柱2的电阻。作为替代地,如图2、图9所示,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加热结构中的侧面发热区所示,也可以将每个发热区的若干发热柱2分为多组,每组中发热柱2之间为并联设置,每组之间通过导电连接件串联设置,其中,每组中发热柱2的数量为M,M≥2,N>M,这样也可以使得每个发热区的发热总电阻大于单个发热柱2的电阻,从而减小发热区内的电流大小。
具体地,参考图3、图5,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加热结构中的底部发热区所示,发热区包括六个发热柱2,六个发热柱2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两组,每组包括三个串联连接的发热柱2,且两组发热柱2之间并联。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导电体111,第一导电体11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电体113,第二导电体113与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112连接。绝缘连接件112能够限制电流的流动方向,从而防止第二导电体113与第一导电体111之间直接形成短路。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发热柱2,第二支架12、第二导电体113、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第一导电体111之间均连接有发热柱2,且由于第二导电体113与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112连接,每组中的电流只能通过发热柱2沿第二支架12、第二导电体113、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第一导电体111的顺序依次流动,从而形成串联连接。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发热柱2的至少一端与导电连接件连接,在高温环境下,当不同的发热柱2产生不同的伸缩量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发热柱2的端部均连接至导电框架等形成“硬连接”的安装方式,由于导电连接件通过绝缘螺栓51和绝缘螺帽52安装,使得发热柱2的连接于导电连接件的端部能够微调位置,使得发热柱2能够自由变形,且在变形后不会导致加热结构的整体结构变形损坏。
若假定单个发热柱2的电阻为R,那么该此时底部发热区内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之间的总电阻R1为3/2R(此处为方便计算忽略非热源部件的电阻),而若全部采用并联,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之间的总电阻R2为1/6R。
因此在相同的电源功率P下,上述底部发热区中的总电流I1为:
而在现有的全并联结构100’中,总电流I2为:
显然,I2>I1,这就导致加热结构中容易出现爬电、电弧等现象,烧坏内部结构,影响内部结构。并且,较大的电流使得非热源部件(导电框架、导电连接件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既会影响非热源部件的使用寿命,也需要采用更多的降温措施,例如消耗更多的冷却水,增加烧结炉的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
作为替代地,参考图10,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加热结构中的底部发热区所示,发热区中包括有四个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每组中相邻的两个发热柱2之间通过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串联连接。电流在每组中通过发热柱2沿第二支架12、其中一个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另一个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第一支架11的顺序依次流动,这样也能够形成每组中三个发热柱2串联的连接关系,达到增大总电阻的效果,从而降低单个发热区内的电流大小,避免出现爬电、电弧等现象,减少非热源部件所产生的热量。
进一步作为替代地,参考图2、图9,如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加热结构中的侧面发热区所示,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导电体111和第二导电体113,第二导电体113与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上述的绝缘连接件112连接,防止第二导电体113与第一导电体111之间直接形成短路。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每个发热区中包括有一个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发热柱2,第二导电体113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发热柱2,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和第二导电体113通过一组发热柱2串联连接。在该侧面发热区中,每组发热柱2中具有并联连接的两个发热柱2,从而形成先并联后串联的连接关系,这样也能够形成每组中三个发热柱2串联的连接关系,相比于全并联结构100’,也能够达到增大总电阻、减小电流的效果。
与上述的三种增大总电阻的加热结构相比,在现有技术中,在不改变结构的前提下,想要减小电流,一种方式是增大单根发热柱2的电阻,另一种方式是减少每个发热区并联的发热柱2数量。
示例性地,由电阻计算公式R=ρL/S可知,同种材质,想要增大电阻,要么增加发热柱2长度,要么减少发热柱2的截面积,即减少发热柱2的厚度。但是,这就出现另外的问题,如若增加长度,单根发热柱2长度会超过1m,加工难度加大,发热柱2挠度和直线度得不到保证,且炉内空间有限,安装难度也增加。另外,发热柱2在发热时会热膨胀,发热柱2内部会产生极大的热应力,如果发热柱2本身是弯曲的,那这种应力会集中在弯曲的部位,造成断裂,从而损坏发热柱2,进而损坏整个加热结构;如若减少发热柱2的厚度,那么发热柱2的外径就会变小或者壁厚变薄,薄壁的发热柱2也会加大加工难度,此外,发热柱2在每次烧结时,表面都会升华成气体,这会让发热柱2体积逐渐减小。如若发热柱2厚度减少,那么其使用寿命也会显著减少,不利于长期使用。
另一种方式增大电阻的方式,具体为减少每个发热区并联的发热柱2数量。当并联根数n减少时,由并联电阻衍生公式R=R/n可知,单个发热区的总电阻会增大。但是,在输入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减少了并联根数,分配到每个发热区内单根发热柱2的功率就会增大,即单根发热柱2的表面负载会增加。在烧结炉这种大功率(几百千瓦)的使用环境下,单根发热柱2表面负载过高,很容易超过安全值,损坏发热柱2。故而,这种措施也存在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电连接件,并将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导电框架,使得连接于同一个导电连接件两端的发热柱2之间形成包括有串联连接关系的导电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所有发热柱2并联,以串联方式或者串并联混合方式连接的发热柱2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既避免了出现电弧现象,也能够减小了单根发热柱2的表面负载,使得加热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更小的电流流经导电框架、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时,非热源部件所消耗的电源功率也会减小,从而增大发热柱2的发热功率在电源功率中的占比,提高发热效率。
优选地,发热柱2通过碳碳复合螺钉安装于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碳碳复合螺钉含碳量高达99%,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耐腐蚀,并能在2500℃时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因此,在烧结炉这种高温环境(温度可达2000℃),碳碳复合螺钉既能固定发热柱2,保证发热柱2形成通路,也能给发热柱2在热膨胀时提供机械限位,保证发热升温时结构不会松散,确保整个加热结构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长期工作。
另外,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上会有电流流通,它们会分走部分输入功率。由于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并不是我们主要发热元件,属于非热源部件,因此,加热时要让它们分走的功率尽可能少,提高发热柱2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
为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加大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的厚度。具体地,由电阻计算公式R=ρL/S可得,当电阻率ρ和电流流经的长度L不变时,发热柱2的厚度(半径)越大,过流截面积S越大,电阻R就越小,再由焦耳定律P=I2R可知,电阻R越小,所消耗的功率P就越小。为了减小了导电连接件和导电框架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从而增大发热柱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至少为发热柱2的过流截面积的5倍。较为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结构中,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的过流截面积大约是发热柱2的10倍,从而大大减小了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的电阻,这就实现了减少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发热功率的目的。第二种措施是改变材质,在本实施例中,发热柱2采用的是高纯等静压石墨,其电阻率大约为ρ1=13×10-6Ω·m,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采用的是模压石墨,其电阻率较低,大约为ρ2=8.5×10-6Ω·m,显然,ρ12,这就意味着,在不改变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的尺寸的前提下,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等非热源部件的电阻会减小,占有功率也随之减少。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两种措施可以同时使用,进一步减少导电框架和导电连接件的发热功率,减小了导电连接件和导电框架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从而增大发热柱2对电源功率的占用比例。
可选地,如图4所示,绝缘连接件112的表面设置有防短路槽1121,防短路槽1121用于增加相邻两个导电体111之间的通路长度,通路长度则为相邻两个导电体111之间沿绝缘连接件112表面的导电路径的长度。通路长度增长后,石墨粉尘就难以在绝缘连接件112表面形成导电路径,从而避免了相邻的两个导电体111之间短路,造成电流绕过发热柱2和导电连接件的现象,提高了绝缘性和安全性,也便于收集石墨粉尘。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绝缘连接件112和绝缘螺栓51均设置有防短路槽1121,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框架内部的绝缘性和安全性,且绝缘连接件112、绝缘螺帽52和绝缘螺栓51均采用氮化硼陶瓷(熔点为3000℃)制作,具有极佳的绝缘性和耐热性。
优选地,如图2、图7所示,加热结构包括三个发热区,分别为底部发热区以及位于底部发热区两侧的两个侧面发热区,底部发热区具有第一轴线a,两个侧面发热区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线镜像对称设置。具体地,底部发热区的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形成了两条关于第一轴线a镜像对称设置的电流路径,整个加热结构内的发热柱2的位置也关于第一轴线a镜像对称设置,能够保证炉腔内的温度左右一致,使得加热结构形成镜像对称结构,能够产生均匀加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三个发热区具有共同的第二支架12,且三个发热区各具有一个第一支架11。电极组件包括出电电极41和进电电极,第二支架12连接有一个出电电极41,三个第一支架11各连接有一个进电电极,即图2中所示的第一进电电极42、第二进电电极43和第三进电电极44。出电出电在现有技术中,存在采用多个出电电极41的加热结构,多个出电电极41作为整个加热结构的N极,所有通过加热结构的电流均从N极流过,并相应地让N极产生热量发热,形成热量散失,且此处的N极也需要水冷,对设备本身是一种能量损耗。而本实施例中由于仅设置一个出电电极4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多个或对应发热区数量的出电电极41,能够避免热量损失的问题。
具体地,参考图2所示,连接时,出电电极41、第一进电电极42、第二进电电极43和第三进电电极44采用星型连接的方式连接于三相电源,使得于三角连接的方式能够节省电极组件的数量,从而节约成本。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具体限定每个发热区均需采用相同的导电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底部发热区采用如上述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与绝缘连接件112形成的导电连接方式,两个侧面发热区均采用如上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与绝缘连接件112形成的导电连接方式,或者是省去绝缘连接件112的采用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的导电连接方式,省去绝缘连接件112的采用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的导电连接方式等等,只要发热柱2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即以串联方式或者串并联混合方式连接的发热柱2具有更大的发热总电阻,使得加热结构中的总电流减小即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发热柱2采用的是空心发热柱,相较于实心发热柱,采用空心发热柱,能够避免实心发热柱存在温度梯度、中心散热不及时和容易损坏的问题。并且,在相同外径的情况下,空心发热柱的截面积会小于实心发热柱,根据电阻公式,空心发热柱的电阻更大,配合串并联的连接方式,其得到的总电阻就更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空心发热柱采用串并联方式,实现了在相同输入功率下和材料尺寸规格下,相比于实新发热柱进一步提高了各个发热区的电阻,且单个发热柱2的阻值不变,能够适应大功率情况的同时,还能避免发热柱2根数越少和单根发热柱2表面负载越大导致烧坏发热柱2,提升了烧结炉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4)

1.烧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至少一发热区,每个所述发热区包括:
导电框架,所述导电框架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
若干发热柱(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之间,若干所述发热柱(2)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绝缘安装于所述导电框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两端均连接有发热柱(2);
电极组件,为所述发热柱(2)提供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发热区的若干所述发热柱(2)分为N组,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之间为串联设置,每组之间为并联设置,其中,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的数量为M,N≥2,M>N;
或每个所述发热区的若干所述发热柱(2)分为多组,所述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之间为并联设置,每组之间为串联设置,其中,每组中所述发热柱(2)的数量为M,M≥2,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发热区的发热柱(2)包括六个,六个所述发热柱(2)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两组,每组包括三个串联连接的所述发热柱(2),且两组所述发热柱(2)之间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发热区的发热柱(2)包括六个,六个所述发热柱(2)分成可独立通断的三组,每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所述发热柱(2),且三组所述发热柱(2)之间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导电体(111),所述第一导电体(11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电体(113),所述第二导电体(113)与所述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112)连接;
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每组中的所述电流通过所述发热柱(2)沿所述第二支架(12)、所述第二导电体(113)、所述第一发热柱连接件(31)、所述第一导电体(111)的顺序依次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发热区中包括有四个所述导电连接件,每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发热柱(2)之间通过所述导电连接件串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导电体(111)和第二导电体(113),所述第二导电体(113)与所述第一导电体(111)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112)连接,所述导电连接件包括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每个所述发热区中包括有一个所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所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所述发热柱(2),所述第二导电体(113)的两端各连接有一组所述发热柱(2),所述第二发热柱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导电体(113)通过一组所述发热柱(2)串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所述发热区,三个所述发热区具有共同的所述第二支架(12),且三个所述发热区各具有一个所述第一支架(11);
电极组件包括出电电极和进电电极,所述第二支架(12)连接有一个所述出电电极,三个所述第一支架(11)各连接有一个所述进电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出电电极和三个所述进电电极采用星型连接方式连接有三相电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三个所述发热区,三个所述发热区均具有若干所述发热柱(2),且每个所述发热区中的若干所述发热柱(2)之间至少具有串联连接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5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连接件(112)的表面设置有防短路槽(1121),所述防短路槽(1121)用于增加相邻两个所述导电体(111)之间的通路长度,所述通路长度为相邻两个所述导电体(111)之间沿所述绝缘连接件(112)表面的导电路径的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为以第一轴线a为中心线的镜像对称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框架和所述导电连接件采用模压石墨制成,所述发热柱(2)采用高纯等静压石墨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柱(2)采用空心发热柱。
CN202320633789.9U 2023-03-28 2023-03-28 烧结炉 Active CN219776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3789.9U CN219776377U (zh) 2023-03-28 2023-03-28 烧结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3789.9U CN219776377U (zh) 2023-03-28 2023-03-28 烧结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76377U true CN219776377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4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3789.9U Active CN219776377U (zh) 2023-03-28 2023-03-28 烧结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763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534802A (ja) 低温起動に適する翼端板無し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219776377U (zh) 烧结炉
CN216844787U (zh) 电极连接结构、炉头组件和电火灶
JPH06105639B2 (ja) 電気アークヒータ
CN116222236A (zh) 烧结炉
CN218561602U (zh) 石墨舟
CN218677310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14087633A (zh) 电极连接结构、炉头组件和电火灶
CN110662338B (zh) 一种长弧等离子体束发生器电弧通道结构
CN216162879U (zh) 电热烘筒
CN209675026U (zh) 一种高散热电阻器
CN217330652U (zh) 一种烧结炉发热体结构
CN214377837U (zh) 一种新型冷却式大功率电阻器
CN101863474A (zh) 超大功率碳化硅冶炼炉
CN212247273U (zh) 加热器及单晶炉
CN109860462A (zh) 一种电池组用等电位等温体结构
CN210899783U (zh) 一种层流电弧等离子体束发生器的并联水冷装置
CN219592967U (zh) 电机控制器和车辆
CN218599875U (zh) 一种辅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6752197U (zh) 一种用于等离子发射体电能输送及夹持的装置
CN216873409U (zh) 电加热器
KR20230094749A (ko) 수직형 소성로의 히터
CN219164751U (zh) 一种防过热损毁电热管
CN221177958U (zh) 一种小家电专用超高温ptc加热元件
CN2171093Y (zh) 低能耗真空石墨高温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