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306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3060U
CN219763060U CN202320373070.6U CN202320373070U CN219763060U CN 219763060 U CN219763060 U CN 219763060U CN 202320373070 U CN202320373070 U CN 202320373070U CN 219763060 U CN219763060 U CN 219763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ganjian
wen
piece
coo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730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高令宇
方恩光
陈剑平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730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3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3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3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烹饪器具,包括本体组件和盖体组件,本体组件内安装有烹饪锅,烹饪腔内设置有烹饪腔,盖体组件上设置有温感组件;温感组件包括温感件和形变件,温感件与形变件相连安装且设置至少温感件的一部分位于形变件的下方;形变件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当温感件和/或形变件与食材接触并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形变件可进行变形的结构,并使得形变件带动温感件在烹饪腔内进行偏向移动;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或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和至少形变件的一部分呈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本方案解决了现有烹饪器具在测温过程中存在的对温度的检测偏差大、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厨房烹饪领域,具体涉及到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主要来用于对食材进行烹饪,为了有效的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部分烹饪器具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对烹饪过程中的加热温度进行检测,以便实现较好的控温效果来提升食物的口感,其中,在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对锅内的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因用户对食材的放入量难以达到精准的控制,导致温度传感器容易插入到食材内或食材容易粘附或包覆温度传感器,这样会导致温度传感器容易出现失效的问题,同时容易导致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偏差,无法准确的对食材进行加热的实际温度进行检测出,导致无法有效的基于检测到的温度来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进而严重影响烹饪食物的口感,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烹饪器具,主要解决现有烹饪器具在测温过程中存在的对温度的检测偏差大、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烹饪器具,包括本体组件和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设置为可旋转运动地安装于本体组件上,其特征在于:本体组件内还安装有可拆卸的烹饪锅,烹饪锅内设置有盛放液体和食材的烹饪腔,盖体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烹饪腔内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感组件;
温感组件包括温感件和形变件,温感件与形变件相连安装且设置至少温感件的一部分位于形变件的下方;
形变件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当温感件和/或形变件与食材接触并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形变件可进行变形的结构,并使得形变件带动温感件在烹饪腔内进行偏向移动;
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或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以及至少形变件的一部分位置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
前述的烹饪器具,本体组件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烹饪锅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区域位置内,设置温感组件位于烹饪腔上靠近前端部的侧部位置与烹饪腔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区域位置内,且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上靠近前端部的侧部位置的水平距离K1小于温感件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的水平距离K2。
前述的烹饪器具,设置形变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1大于温感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2,且设置水平距离K1大于竖直距离H2,并设置水平距离K1小于竖直距离H1。
前述的烹饪器具,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位于烹饪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与烹饪腔内的液体相接触;
或,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和形变件的下端位置的一部分位于烹饪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和形变件均与烹饪腔内的液体相接触。
前述的烹饪器具,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柱形结构,或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中空结构;
或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形变件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M1小于形变件的宽度值M2使得形变件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前述的烹饪器具,形变件上设置有形变部,设置形变部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小于形变件上除形变部以外的区域位置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使得形变件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前述的烹饪器具,设置形变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朝向后端部方向呈凸起的弧形结构来构成有导形部,使得当导形部接触食材且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至少形变件的一部分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前述的烹饪器具,加热件在烹饪锅上对应的形成有加热区,加热区设置为由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呈延伸分布的结构,使得当形变件未变形时和当形变件呈变形结构时温感件的末端位置均位于加热区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
前述的烹饪器具,形变件上设置有扰部,扰部设置为朝向下方呈延伸伸出的结构,且至少扰部的一部分构成为对温感件的外侧面呈包绕结构,使得扰部可构成为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的结构。
前述的烹饪器具,扰部设置为呈环形中空的结构,且扰部设置为将温感件呈环形包绕在中空结构内来构成为扰部在环形方向上来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的结构,并在扰部上设置有用于液体进入到中空结构内的液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的温感组件可以有效的来接触烹饪腔内的液体即水来形成接触式的温度检测,使得检测出的液体温度即为食材实际加热的温度,实现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小,可以有效的来控制食材进行加热烹饪的温度,进而有效的提升制作出的食物口感。
本方案的温感组件设置有形变件,形变件在受到外作用力时可以有效的来进行变形,使得温感组件在接触到食材或受到食材的阻挡力时可以有效的来带动温感件进行偏向移动,防止温感件插入到食材中或被食材粘附包覆,有效的使得温感件可以来接触到液体,实现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方案的温感组件的位置设定可以有效的来对烹饪腔内的水温进行检测,同时在盖组件对烹饪锅进行盖合时温感组件不会碰触到烹饪锅,可以防止温感组件因碰触发生损坏,提升其可靠性。
本方案的温感件的结构及位置限定,可以有效的来对烹饪腔内的中部或中心位置的外侧区域位置来进行水温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防止温感件位于烹饪腔内食材堆积位置的上方,使得温感件的位置与食材堆积的位置错开,进而提升温感件稳定地接触水来进行温度检测。
本方案的形变件的结构设置,使得形变件在受到食材的阻挡力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来进行变形,主要实现朝向前端部方向变形来实现带动温感件一起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或偏向摆动,防止温感件插入到食材上或被食材粘附包覆,实现提升温感件直接接触水进行温度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小。
本方案的形变件在变形结构下和未变形结构下均可实现来对加热件进行直接加热的区域内的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实现检测出的水的温度为食材进行加热的实际温度,实现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小。
本方案的形变件还设置有扰部,扰部可以有效的防止食材接触温感件,且可以有效的来防止食材对温感件形成粘附或包覆,使得温感件可以有效的来接触水进行温度检测,提升温感件进行温度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小。
本方案的温感组件的方案,可以有效的来利用温感组件来实现精准检测水的温度,可以利用本方案的烹饪器具来实现低温烹饪的加热需求,实现基于精准的温度检测来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处理,使得本方案的烹饪器具具备多功能的使用效果,烹饪器具的可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烹饪器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形变件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进行形变来偏向移动的示意图;
图4为形变件上设置导形部的示意图;
图5为形变件上设置形变部的示意图;
图6为形变件的厚度值小于宽度值的示意图;
图7为形变件未变形时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位于加热区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的示意图;
图8为形变件进行变形时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位于加热区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的示意图;
图9为形变件上设置扰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烹饪器具,10-本体组件,101-前端部,102-后端部,20-盖体组件,30-烹饪锅,301-烹饪腔,40-温感组件,401-温感件,402-形变件,4021-形变部,4022-导形部,4023-扰部,50-加热件,501-加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如图1至图9构成所示,烹饪器具1主要用于来对食材进行烹饪,食材可以为大米、素菜或荤菜肉类,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的方案对部分需要精准加热温度的肉类食材可以有效的实现精准控温来加热烹饪,实现检测出的温度准确度高,且检测温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其中,如牛排、白切鸡等食材需要低温烹饪,可以利用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来实现对上述食材的加热烹饪处理。
在现有技术中,部分烹饪器具1设置温度传感器来对烹饪锅30的外壁表面或烹饪腔301内的水蒸气进行温度检测,这样检测出来的温度与食材实际进行加热烹饪的温度偏差较大,无法实现对部分食材的精准加热温度的需求,如低温烹饪,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大直接导致食材烹饪口感差,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效果。
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包括本体组件10和盖体组件20,盖体组件20设置为可旋转运动地安装于本体组件10上,本体组件10内还安装有可拆卸的烹饪锅30,烹饪锅30内设置有盛放液体和食材的烹饪腔301,盖体组件20相对本体组件10旋转运动来实现对烹饪腔301的盖合关闭或打开,当烹饪锅30安装在位时,烹饪腔301可以启动工作来对烹饪腔30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
其中,在本方案中,在盖体组件20上设置有用于对烹饪腔301内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感组件40,温感组件40可以随盖体组件20进行同步的旋转运动,当盖体组件20盖合关闭烹饪腔301时温感组件40进入到烹饪腔301内来进行温度检测,当盖体组件20旋转打开烹饪腔301时温感组件40离开烹饪腔301,实现同步旋转运动的效果;具体的结构部分,本方案的温感组件40包括温感件401和形变件402,温感件401与形变件402相连安装且设置至少温感件401的一部分位于形变件402的下方,实现形变件402来带动温感件401可以进行同步的移动,可以将温感件401安装在形变件402的下端区域位置上,实现温感件401和形变件402相互连接来构成温感组件40的主要结构;其中,形变件402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当温感件401和/或形变件402与食材接触并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形变件402可进行变形的结构,并使得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在烹饪腔301内进行偏向移动,形变件402设置为柔性结构,或设置呈软性结构,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进行变形,形变件402在变形的过程中实现带动温感件401进行偏向移动;在本方案中,外作用力主要为食材的阻挡作用力,当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进入到烹饪腔301内时,若温感件401或形变件402接触到食材,食材会形成阻挡作用力来形成阻挡,此时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会进行变形,在变形的结构下实现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一起进行同步的偏向移动,使得温感件401来远离食材,确保温感件401不会接触到食材,进而防止出现温感件401检测出的温度偏差大,防止出现温感件401出现测温异常的问题,有效的确保温感件401在测温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食材来进行测温,同时,还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或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以及至少形变件402的一部分位置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使得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能够位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的液面以下,即烹饪腔301内的水的水面以下来呈相互接触的结构,实现接触式测温的效果;可以为仅温感件401的下端区域的一部分或末端位置来与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也可以为温感件401的下端区域的一部分或末端位置以及形变件402的一部分位置来与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确保温感件401来稳定地与水之间形成相互接触的结构,实现稳定地接触式测温效果。
可选地,当形变件402的一部分位置与液体接触时,设置形变件402的下端区域位置的一部分与液体接触,以便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来与液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进而实现稳定的接触式测温效果。
本方案中,盖体组件20主要设置为与本体组件10之间可旋转相连,实现盖体组件20可相对本体组件10进行旋转运动的结构,以便实现盖体组件20对烹饪腔301的打开或关闭,可以通过设置转轴连接来实现盖体组件20进行旋转运动的效果。
其中,本体组件10主要包括底壳和外壳,外壳上设置呈凹陷结构的安装腔,实现烹饪腔301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腔内。
其中,盖体组件20主要包括盖壳和内衬件,内衬件设置为可拆卸地安装在盖壳上,内衬件实现对烹饪腔301的密封盖合效果,盖壳实现将内衬件压接盖合在烹饪锅30上,另盖壳与外壳之间设置卡扣来形成可卡接相连的结构,实现盖体组件20相对本体组件10的旋转盖合和旋转打开效果。
本方案中,本体组件10包括前端部101和后端部102,烹饪锅30位于前端部101和后端部102之间的区域位置内,前端部101主要为用户操作来使得盖体组件20相对本体组件10进行旋转运动的区域,如用户操作盖体组件20盖合关闭烹饪腔301,如用户操作盖体组件20打开烹饪腔301,后端部102主要为盖体组件20与本体组件10之间相连安装的结构位置部分,实现盖体组件20相对本体组件10的后端部102进行旋转运动,其中,设置温感组件40位于烹饪腔301上靠近前端部101的侧部位置与烹饪腔301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区域位置内,使得温感组件40来对烹饪腔301内的中部位置或中心位置以外的靠近前端部101的区域位置上的水来进行温度检测,同时可以实现温感组件40来避开烹饪腔301内食材堆积的区域位置,防止食材与温感件401之间接触,且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301上靠近前端部101的侧部位置的水平距离K1小于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301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的水平距离K2,使得温感件401能够在烹饪腔301内相对靠近烹饪腔301上靠近前端部101的侧部位置,进而实现避开食材堆积的区域位置,进而有效的来防止食材与温感件401之间接触,防止在盖体组件20盖合的过程中温感件401插入到食材中或贴近接触食材。
为了有效的防止食材接触温感件401,且可以防止盖体组件20在盖合的过程中出现碰触到烹饪腔301的内表面的问题发生,本方案设置形变件402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1大于温感件401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2,使得形变件402在竖直方向上具备更高的可变形的区域,以便实现形变件402能够更好的来进行形变,当烹饪腔301内的食材较大或相对较小时,只要食材在竖直方向上的任意位置接触到形变件402并形成有阻挡作用力时,形变件402即可进行形变变形来进行偏向移动,且有利于提升形变件402来带动温感件401进行偏向移动的效果,且设置水平距离K1大于竖直距离H2使得温感件401不会接触到烹饪腔301的内表面,防止温感件401与烹饪腔301的内表面之间碰触,并设置水平距离K1小于竖直距离H1,使得温感件401能够在烹饪腔301内相对靠近烹饪腔301上靠近前端部101的侧部位置,使得温感件401可以有效的来对烹饪腔301内的中部或中心位置的外侧区域位置来进行水温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防止温感件401位于烹饪腔301内食材堆积位置的上方,使得温感件401的位置与食材堆积的位置错开,进而提升温感件401稳定地接触水来进行温度检测。
针对温感件401来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进行接触测温的方案部分,本方案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位于烹饪腔30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401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相接触,使得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能够更好的伸入到液体内来形成接触式测温效果,同时,烹饪腔301内具备较大的空间区域来盛放液体和食材,通过将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来位于烹饪腔30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使得及时用户在烹饪腔301内盛放的液体较少也能够使得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能够接触到液体,实现温感件401直接接触液体进行测温的效果,提升温感件401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针对温感件401来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进行接触测温的方案部分,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和形变件402的下端位置的一部分位于烹饪腔30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401和形变件402均与烹饪腔301内的液体相接触,通过将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和形变件402的下端位置的一部分均位于烹饪腔30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确保温感件401上较大距离的区域位置均能够接触到液体,实现增大接触液体进行测温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的提升温感件401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烹饪腔301内具备较大的空间区域来盛放液体和食材,使得及时用户在烹饪腔301内盛放的液体相对较少时也能够使得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和形变件402的下端位置的一部分均能够接触到液体。
可见,上述对温感件401、形变件402的位置设定可以有效的来对烹饪腔301内的水温进行检测,同时在盖组件对烹饪锅30进行盖合时温感组件40不会碰触到烹饪锅30,可以防止温感组件40因碰触发生损坏,提升其可靠性;同时,温感件401可以有效的来对烹饪腔301内的中部或中心位置的外侧区域位置来进行水温的检测,可以有效的防止温感件401位于烹饪腔301内食材堆积位置的上方,使得温感件401的位置与食材堆积的位置错开,进而提升温感件401稳定地接触水来进行温度检测。
为了进一步提升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进行变形的效果,本方案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方式来实现形变件402可以有效的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以便实现温感件401来远离食材来对水的温度进行接触检测;
第一种结构方式为:形变件402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柱形结构,使得形变件402呈柔软性结构来进行有效的变形,柱形结构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可以更好来沿食材接触位置进行滑动偏向移动;或形变件402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中空结构,使得形变件402呈柔软性结构来进行有效的变形,中空结构使得形变件402的可变形效果更好,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更容易弯曲形变,同时可以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可以更好来沿食材接触位置进行偏向移动,可以有效的提升形变件402变形的效果;或形变件402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形变件402在沿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形成的厚度值M1小于形变件402的宽度值M2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硅胶材质的结构使得形变件402具备更好的柔软性变形结构效果,厚度值M1小于宽度值M2的设置使得形变件402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值相对较小,而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值相对较大,使得当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的作用力时更容易沿前后方向进行变形,进而实现沿前后方向进行偏向移动,其中,具体的,盖体组件20对烹饪腔301进行关闭盖合时主要由后端部102位置朝向前端部101位置进行旋转运动,在盖体组件20进行对烹饪腔301进行盖合的过程中,盖体组件20带动温感组件40同步的由后端部102朝向前端部101进行旋转运动,即使得温感件401在烹饪腔301内由上至下进行运动来进入到烹饪腔301内,同时会使得温感组件40沿烹饪腔301的内表面进入到烹饪腔301内,当温感件401或形变件402遇到食材的阻挡时,因食材主要集中在烹饪腔301的中部区域位置,这样会使得食材位于温感件401和形变件402的后方和/或下方位置上来形成阻挡结构,进而使得形变件402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因此,设置形变件402在沿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形成的厚度值M1小于形变件402的宽度值M2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可以更好的来使得形变件402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有效的提升形变件402进行偏向移动的效果。
第二种结构方式为:在形变件402上设置有形变部4021,设置形变部4021在沿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形成的厚度值小于形变件402上除形变部4021以外的区域位置在沿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形成的厚度值,使得形变件402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通过设置形变部4021,使得形变部4021的位置更容易进行变形,主要设置形变部4021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值相对较小,而出形变部4021位置以外的其他区域位置的厚度值相对较大,实现当形变件402在受到阻挡的作用力时更容易在形变部4021位置处进行变形,以便形变件402沿形变部4021位置进行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实现有效的来提升形变件402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的效果,以便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来远离食材。
第三种结构方式为:设置形变件402在竖直方向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呈凸起的弧形结构来构成有导形部4022,当形变件402受到食材的阻挡时导形部4022可以更好的来与食材接触,进而在受到阻挡作用力时更好的相对食材进行滑动进而偏向移动,使得当导形部4022接触食材且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至少形变件402的一部分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在食材的阻挡作用力下会使得形变件402沿导引部位置朝向前端部101方向偏向移动,实现有效的来提升形变件402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的效果,以便形变件402带动温感件401来远离食材。
可选地,可以将形变件402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区域位置内的结构设置为弯曲的弧形结构,弧形结构来形成导形部4022结构,即可实现导形部4022更好的引导形变件402朝向前端部101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温感件401对水温进行检测的准确性,本方案中,加热件50在烹饪锅30上对应的形成有加热区501,加热区501直接对水进行加热,实现将热量传递到水中实现加热效果,其中,加热区501设置为由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呈延伸分布的结构,同时,还可以在加热区501延伸分布的结构下来形成环形分布结构,以便在烹饪锅30上形成不仅在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进行延伸分布的结构还实现环形的覆盖分布结构,使得当形变件402未变形时和当形变件402呈变形结构时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均位于加热区501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通过设置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位于加热区501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来实现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能够始终位于被加热区501进行直接加热的区域内,以便来对加热区501直接进行加热的区域内的水进行温度检测,实现检测出的水的温度即为食材被加热烹饪的实际温度,检测出的温度的偏差小,准确度高。
其中,加热件50在烹饪锅30上形成的加热区501域呈在前端部101朝向后端部102方向上的延伸分布结构使得加热区501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一定的覆盖区域,使得形变件402在未变形的结构下以及形变件402在变形的结构均可实现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是位于加热区501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也即为温感件401的末端位置是位于加热区501直接进行加热的区域内,使得温感件401能够有效的来对加热区501进行加热的区域内的水进行温度检测,检测出的温度即为食材被加热的实际温度,可以更有效的来对食材进行精准温度控制进行加热,进而提升食物的口感。
本方案中,加热件50可以设置为发热盘来进行传导式加热,也可以设置为电磁线盘来实现电磁加热,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发热件的结构。
为了进一步防止食材接触或粘附温感件401,本方案中,在形变件402上设置有扰部4023,通过设置扰部4023来对食材进行阻挡,主要通过扰部4023来形成阻挡食材接触到温感件401的结构,主要将扰部4023设置为朝向下方呈延伸伸出的结构,且至少扰部4023的一部分构成为对温感件401的外侧面呈包绕结构,使得扰部4023可构成为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401的结构,扰部4023在形变件402上构成为朝向下方延伸伸出凸起,实现扰部4023的一部分来位于温感件401的外侧区域位置来形成对温感件401的包绕结构,扰部4023形成在温感件401的外侧区域位置上来对食材进行阻挡,防止食材直接接触或粘附到温感件401上进而影响温感件401进行温度检测的准确性,使得温感件401可以有效的来接触水进行温度检测,检测出的水的温度的偏差小,准确性更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扰部4023对食材进行阻挡的效果,有效的防止食材接触或粘附在温感件401上,本方案中,将扰部4023设置为呈环形中空的结构,且扰部4023设置为将温感件401呈环形包绕在中空结构内来构成为扰部4023在环形方向上来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401的结构,扰部4023设置为环形的中空结构来将温感件401包绕在中空结构的中部位置或中心位置上,实现扰部4023在温感件401的外部位置上形成环形的阻挡效果,实现在环形的周向方向上的任意位置来阻挡食材接触或粘附在温感件401上,使得温感件401可以保持有效的来与液体即水进行接触实现接触时测温的效果,实现检测出的温度准确性更高,不会因为食材的粘附导致温感件401检测出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偏差的问题发生,且提升温感件401进行测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容易异常报错。环形结构的设置使得扰部4023对食材进行阻挡的效果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升温感件401与水进行接触的效果,本方案在扰部4023上设置有用于液体进入到中空结构内的液孔,液孔位于扰部4023上来形成贯穿结构,使得扰部4023的外部区域位置与扰部4023的中空结构位置呈相连通的结构,即为使得扰部4023的外部位置与温感件401的外表面之间呈相连通的结构,使得液体即水可以通过扰部4023来通过液孔进入到中空结构内与温感件401接触,使得温感件401可以有效的来与水进行接触测温,有效的检测出水的温度,提升温感件401检测水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扰部4023也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扰部4023可以为硅胶材质制成或其他软性的塑胶材质制成。
可见,本方案中,温感组件40的方案,可以有效的来利用温感组件40来实现精准检测水的温度,可以利用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来实现低温烹饪的加热需求,实现基于精准的温度检测来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处理,使得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具备多功能的使用效果,烹饪器具1的可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来对常规的米饭进行制作,还可以对素菜类、肉类食材进行烹饪,当食材为硬性且能够形成阻挡力时,此时在阻挡力的作用下会使得形变件402进行变形来实现温感件401更好的接触水进行温度检测,温感件401接触水检测出的温度即为食材被加热的实际温度,进而实现对加热烹饪温度的精准检测,以便实现精准控温的效果,进而实现对食材进行更有效的控温烹饪,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同时可以满足对食材的低温烹饪效果,使得烹饪器具1具备多功能的使用效果。
工作原理:本方案的烹饪器具1主要来实现对食材的烹饪处理,在烹饪处理的过程中来通过温感组件40实现对烹饪锅30内的水的温度进行检测,主要来设置温感件401与水直接接触的结构实现更检测出更准确的温度,使得检测出的温度即为食材进行加热的实际温度;其中,温感组件40主要包括形变件402,形变件402设置为可变形的柔性结构,通过形变件402在接触到食材时且受到食材的作用力时可以有效的来进行变形使得带动温感件401同步进行偏向移动,使得食材不接触温感件401,食材不会对温感件401形成粘附或包覆结构,温感件401有效的来直接接触水而不是接触食材,提升温感件401检测水的温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温感件401检测出的水的温度更准确,相对直接对锅的外表面或烹饪腔301内的蒸汽温度进行检测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存在的偏差更小,实现精准测温的效果;同时,基于本方案的温感组件40的测温方案可以有效的来实现对部分肉类食材进行低温烹饪的需求,实现有效地提升对食材的烹饪口感。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烹饪器具,包括本体组件和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设置为可旋转运动地安装于本体组件上,其特征在于:本体组件内还安装有可拆卸的烹饪锅,烹饪锅内设置有盛放液体和食材的烹饪腔,盖体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烹饪腔内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感组件;
温感组件包括温感件和形变件,温感件与形变件相连安装且设置至少温感件的一部分位于形变件的下方;
形变件设置为呈柔软性可变形的结构,使得当温感件和/或形变件与食材接触并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形变件可进行变形的结构,并使得形变件带动温感件在烹饪腔内进行偏向移动;
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或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以及至少形变件的一部分位置与烹饪腔内的液体呈相互接触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本体组件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烹饪锅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区域位置内,设置温感组件位于烹饪腔上靠近前端部的侧部位置与烹饪腔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区域位置内,且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上靠近前端部的侧部位置的水平距离K1小于温感件的末端位置至烹饪腔的中心位置所在的平面的水平距离K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设置形变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1大于温感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的竖直距离H2,且设置水平距离K1大于竖直距离H2,并设置水平距离K1小于竖直距离H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位于烹饪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与烹饪腔内的液体相接触;
或,设置温感件的末端位置和形变件的下端位置的一部分位于烹饪腔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距离的中心位置以下的区域位置内来构成为温感件和形变件均与烹饪腔内的液体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柱形结构,或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为呈中空结构;
或形变件设置为由硅胶材质制成且设置形变件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M1小于形变件的宽度值M2使得形变件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形变件上设置有形变部,设置形变部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小于形变件上除形变部以外的区域位置在沿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形成的厚度值,使得形变件在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至少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设置形变件在竖直方向上的一部分构成为朝向后端部方向呈凸起的弧形结构来构成有导形部,使得当导形部接触食材且受到食材的阻挡作用力时构成为至少形变件的一部分朝向前端部方向进行偏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加热件在烹饪锅上对应的形成有加热区,加热区设置为由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方向呈延伸分布的结构,使得当形变件未变形时和当形变件呈变形结构时温感件的末端位置均位于加热区朝向上方进行投影形成的投影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形变件上设置有扰部,扰部设置为朝向下方呈延伸伸出的结构,且至少扰部的一部分构成为对温感件的外侧面呈包绕结构,使得扰部可构成为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扰部设置为呈环形中空的结构,且扰部设置为将温感件呈环形包绕在中空结构内来构成为扰部在环形方向上来阻挡食材接触温感件的结构,并在扰部上设置有用于液体进入到中空结构内的液孔。
CN202320373070.6U 2023-03-03 2023-03-03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763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3070.6U CN219763060U (zh) 2023-03-03 2023-03-03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73070.6U CN219763060U (zh) 2023-03-03 2023-03-03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3060U true CN219763060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0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73070.6U Active CN219763060U (zh) 2023-03-03 2023-03-03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3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47775U (zh) 烹饪器具
CN205286072U (zh) 一种蒸汽阀防漏装的电饭煲
CN209733609U (zh) 一种多功能的空气炸锅
CN219763060U (zh) 烹饪器具
CN210540836U (zh) 一种分体式烹饪器具
WO2007077106A1 (en) A coffee machine
CN102440680B (zh) 包括配备有冷凝水回收装置的枢转盖的电烹饪设备
CN219661472U (zh) 电饭煲
CN106455843B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0783921U (zh) 烹饪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4433624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05729056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210953140U (zh) 一种温度检测组件升降结构
CN210124571U (zh) 一种炒菜机
CN109124373A (zh) 一种锅盖可拆的炒菜机
CN211093468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20158091U (zh) 一种烹饪设备
CN206062926U (zh) 一种电加热锅
CN208640356U (zh) 烹饪器具
CN206333799U (zh) 搅拌杯组件及食物料理机
CN220403763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213850171U (zh) 一种安全的多功能电烤炉
CN216724208U (zh) 具有高强度衬盖的烹饪器具
CN207627078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14048460U (zh) 底座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