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1810U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1810U
CN219761810U CN202320359991.7U CN202320359991U CN219761810U CN 219761810 U CN219761810 U CN 219761810U CN 202320359991 U CN202320359991 U CN 202320359991U CN 219761810 U CN219761810 U CN 219761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arm
housing
main body
circuit board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599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宇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599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1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1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1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电路板及连接件,电路板设于壳体内,连接件位于壳体内,连接件包括主体部分及多个连接臂,多个连接臂连接于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设于且电连接于电路板,多个连接臂分别与壳体的多个位置接触导通。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能够保证可穿戴设备的防静电效果,且一个连接件便能够实现壳体多个位置的接地,能够减少对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体积的占用,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同时,也仅需在电路板上装配一个连接件,降低了可穿戴设备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可穿戴设备投入实际生产加工。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可穿戴设备内部的金属部件较多,具有较高的防静电需求,以保护可穿戴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不被静电破坏。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单点接触的金属件将可穿戴设备的壳体接地,以消除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从而防止金属部件产生静电,且通常会采用多个单点接触的金属件,使得壳体的多个位置接地,以保证防静电的效果,然而,过多的金属件需要占用可穿戴设备内部的较大体积,不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同时,也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装配难度,不利于可穿戴设备投入实际生产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通过连接件使得壳体的多个位置接地,能够减少连接件对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体积的占用,也能够降低可穿戴设备的装配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壳体;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部分及多个连接臂,多个所述连接臂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电路板,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多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多个位置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多个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均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导通,所述第二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壳体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多个所述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及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中框延伸并与所述中框接触导通,所述第二连接臂自所述第三连接臂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两端分别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及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中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折弯部分,所述折弯部分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形变空间,所述第三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弯折连接处用于产生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三连接臂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固定件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分别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五部分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形变空间,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第六部分,所述固定件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六部分弹性抵接于所述固定件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的弯折连接处用于产生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弹力,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臂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顶板及第二顶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弯折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板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板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顶板及所述第二顶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底板接触导通,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接触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上设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壳体抵接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设置连接件,连接件的主体部分与电路板电连接,连接件的多个连接臂使得壳体的多个位置与电路板电连接,即使得壳体的多个位置接地,能够保证可穿戴设备的防静电效果,且一个连接件便能够实现壳体多个位置的接地,能够减少对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体积的占用,有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同时,也仅需在电路板上装配一个连接件,降低了可穿戴设备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可穿戴设备投入实际生产加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可穿戴设备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可穿戴设备;10、壳体;10a、第一壳体;10b、第二壳体;10c、中框;11、电路板;12、连接件;12a、主体部分;120、第四部分;121、第五部分;122、第六部分;123、第二形变空间;12b、第一连接臂;12c、第二连接臂;12d、第三连接臂;12e、折弯部分;124、第一部分;125、第二部分;126、第三部分;127、第一形变空间;128、折弯部;13、固定件;13a、底板;13b、第一侧板;13c、第二侧板;13d、第一顶板;13e、第二顶板;13f、安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1,包括壳体10、电路板11及连接件12,电路板11设于壳体10内,连接件12位于壳体10内,连接件12包括主体部分12a及多个连接臂(未标示),多个连接臂连接于主体部分12a,主体部分12a设于且电连接于电路板11,多个连接臂分别与壳体10的多个位置接触导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连接件12的主体部分12a设于电路板11且与电路板11电连接,利用连接件12的多个连接臂使得壳体10的多个位置与电路板11电连接,从而使得壳体10的多个位置接地,当其中部分连接臂失效时,仍能够通过其他连接臂保证壳体10的接地,提高了连接件12防静电的可靠性,进而能够保证可穿戴设备1的防静电效果,此外,一个连接件12便能够实现壳体10多个位置的接地,能够减少对可穿戴设备1内部的体积的占用,有利于可穿戴设备1的小型化,同时,也仅需在电路板11上装配一个连接件12,降低了可穿戴设备1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可穿戴设备1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可穿戴设备1投入实际生产加工。
可选地,连接件12的材质可为金属或合金等,保证壳体10通过连接件12与电路板11实现电连接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主体部分12a与连接臂均可为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杆状结构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a及连接于第一壳体10a的第二壳体10b,多个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12b及第二连接臂12c,主体部分12a设于电路板11朝向第一壳体10a的一侧,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二连接臂12c均连接于主体部分12a,第一连接臂12b自主体部分12a向第一壳体10a延伸,并与第一壳体10a接触导通,第二连接臂12c自主体部分12a向第二壳体10b延伸,并与第二壳体10b接触导通。
这样,通过在主体部分12a上设有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二连接臂12c,第一连接臂12b、第二连接臂12c能够分别与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接触导通,一方面,使得第一壳体10a能够通过第一连接臂12b直接与电路板11电连接,也使得第二壳体10b能够通过第二连接臂12c直接与电路板11电连接,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无需先通过另一个壳体,再通过该壳体上的连接臂间接实现与电路板11的电连接,减少了静电的传导路径,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防静电效果,另一方面,当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二连接臂12c其中之一失效时,仍能够通过另一连接臂至少保证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能够接地,提高了连接件12防静电的可靠性,进而能够保证可穿戴设备1的防静电效果,例如,第二连接臂12c失效时,第一壳体10a通过第一连接臂12b接地,而第二壳体10b通过与第一壳体10a的导通,再通过第一连接臂12b实现接地。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二连接臂12c均弯折连接于主体部分12a,第一连接臂12b弹性抵接于第一壳体10a,第二连接臂12c弹性抵接于第二壳体10b。
这样,通过使得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二连接臂12c均弯折连接于主体部,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弹性,连接件12安装在电路板11后,第一壳体10a与电路板11挤压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连接臂12b具有朝向第一壳体10a的形变趋势,从而使得第一连接臂12b紧贴于第一壳体10a,保证第一壳体10a与第一连接臂12b电连接,进而保证第一连接臂12b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同理,第二连接臂12c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弹性,连接件12安装在电路板11后,第二壳体10b与电路板11挤压第二连接臂12c与主体部分12a,第二连接臂12c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二连接臂12c具有朝向第二壳体10b的形变趋势,从而使得第二连接臂12c紧贴于第二壳体10b,保证第二壳体10b与第二连接臂12c电连接,进而保证第二连接臂12c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此外,由于壳体10在实际加工时具有加工公差,壳体10与电路板11装配时具有装配公差等原因,电路板11与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之间的间隔距离可能偏大或偏小,连接件1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能够使得连接件12自适应这样的间隔距离的偏差,降低连接件12的加工难度。
可选地,连接件12可为弹片结构或扭簧结构等,保证连接件12弯折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中框10c,中框10c连接于第一壳体10a与第二壳体10b之间,多个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臂12d,第三连接臂12d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主体部分12a及第二连接臂12c,第三连接臂12d自主体部分12a向中框10c延伸并与中框10c接触导通,第二连接臂12c自第三连接臂12d向第二壳体10b延伸。
这样,通过在主体部分12a上设置第三连接臂12d,且第三连接臂12d自主体部分12a向中框10c延伸并与中框10c接触导通,一方面,使得中框10c能够通过第三连接臂12d直接与电路板11电连接,减少了静电的传导路径,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防静电效果,而第二连接臂12c自第三连接臂12d向第二壳体10b延伸,使得第二连接臂12c能够避让电路板11,并避免第二连接臂12c的长度过长,且第二壳体10b通过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实现与电路板11的电连接,同样具有相对较好的防静电效果,另一方面,当至少第一连接臂12b与第三连接臂12d二者之一未失效时,仍能够通过至少一个连接臂保证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与中框10c能够接地,提高了连接件12防静电的可靠性,进而能够保证可穿戴设备1的防静电效果,例如,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均失效时,第一壳体10a通过第一连接臂12b接地,而中框10c通过与第一壳体10a导通,再通过第一连接臂12b实现接地,而第二壳体10b通过与中框10c导通,再通过中框10c与第一壳体10a的导通,再通过第一连接臂12b实现接地。
可选地,中框10c与第二壳体10b可为一体设置也可为分体设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2b弯折连接于主体部分12a,第三连接臂12d的两端分别弯折连接于主体部分12a及第二连接臂12c,第一连接臂12b弹性抵接于第一壳体10a,第二连接臂12c弹性抵接于第二壳体10b,第三连接臂12d弹性抵接于中框10c。
这样,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弹性,连接件12安装在电路板11后,第一壳体10a与电路板11挤压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第一连接臂12b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连接臂12b具有朝向第一壳体10a的形变趋势,从而使得第一连接臂12b紧贴于第一壳体10a,保证第一壳体10a与第一连接臂12b电连接,进而保证第一连接臂12b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同理,第三连接臂12d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弹性,连接件12安装在电路板11后,中框10c与电路板11挤压第三连接臂12d与主体部分12a,第三连接臂12d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三连接臂12d具有朝向中框10c的形变趋势,从而使得第三连接臂12d紧贴于中框10c,保证中框10c与第三连接臂12d电连接,进而保证第三连接臂12d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而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弯折连接,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的弯折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弹性,连接件12安装在电路板11后,第二连接臂12c受到第二壳体10b的挤压,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的弯折连接处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二连接臂12c具有朝向第二壳体10b的形变趋势,从而使得第二连接臂12c紧贴于第二壳体10b,保证第二壳体10b与第二连接臂12c电连接,进而保证第二连接臂12c能够起到防静电的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3,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还包括折弯部分12e,折弯部分12e包括第一部分124、第二部分125及第三部分126,第一部分124弯折连接于主体部分12a,第一部分124和第三部分126分别折弯连接于第二部分125的两相对边缘,且第一部分124和第三部分126间隔设置,第一部分124、第二部分125和第三部分126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形变空间127,第三连接臂12d弯折连接于第三部分126。
这样,一方面,第一部分124、第二部分125与第三部分126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量,使得第二连接臂12c与第三连接臂12d能够具有一定的形变范围,能够相对灵活地选择第二连接臂12c、第三连接臂12d连接于第二壳体10b、中框10c的位置,适配不同尺寸规格、结构的可穿戴设备1使用,提高了连接件12的通用性,另一方面,第一部分124与主体部分12a的弯折连接处、第一部分124与第二部分125的弯折连接处、第三部分126与第二部分125的弯折连接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三连接臂12d紧贴于中框10c,也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二连接臂12c紧贴于第二壳体10b,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三连接臂12d与第二连接臂12c起到防静电效果,再一方面,折弯部分12e的形变空间还能够避让电路板11,使得第三连接臂12d与电路板11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避免连接件12在电路板11上无法正常装配。
请参阅图2,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还包括固定件13,固定件13设于电路板11朝向第一壳体10a的一侧,且电连接于电路板11,主体部分12a与固定件13接触导通。
这样,通过设置固定件13,能够便于连接件12在电路板11上的安装固定,提高可穿戴设备1的装配效率,且固定件13与电路板11电连接,主体部分12a与固定件13接触导通,仍能够保证主体部分12a与电路板11的电连接。
可选地,固定件13的材质可为金属或合金等,至少保证主体部分12a能够通过固定件13与电路板11实现电连接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2a包括第四部分120、第五部分121与第六部分122,第四部分120和第六部分122分别折弯连接于第五部分121的两相对边缘,且第四部分120和第六部分122间隔设置,第四部分120、第五部分121和第六部分122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形变空间123,第一连接臂12b弯折连接于第六部分122,固定件13设有安装空间13f,第四部分120与第六部分122弹性抵接于固定件13且位于安装空间13f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24弯折连接于第四部分120远离第五部分121的一端。
这样,一方面,第四部分120、第五部分121与第六部分122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量,使得第一连接臂12b能够具有一定的移动范围,能够相对灵活地选择第一连接臂12b连接于第一壳体10a的位置,提高了连接件12的泛用性,另一方面,第四部分120与第五部分121的弯折连接处、第五部分121与第六部分122的弯折连接处均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进一步使得第一连接臂12b紧贴于中框10c,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连接臂12b起到防静电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3包括底板13a、第一侧板13b、第二侧板13c、第一顶板13d及第二顶板13e,底板13a设于电路板11朝向第一壳体10a的一侧,且电连接于电路板11,第一侧板13b与第二侧板13c分别弯折连接于底板13a的两相对边缘,且第一侧板13b与第二侧板13c间隔设置,第一顶板13d弯折连接于第一侧板13b背离底板13a的一端,第二顶板13e弯折连接于第二侧板13c背离底板13a的一端,底板13a、第一侧板13b、第二侧板13c、第一顶板13d及第二顶板13e之间围合形成安装空间13f,第四部分120与底板13a接触导通,第六部分122与第一顶板13d、第二顶板13e接触导通。
这样,通过设置底板13a、第一侧板13b、第二侧板13c、第一顶板13d及第二顶板13e围合形成安装空间13f,第四部分120、第五部分121及第六部分122能够卡合于安装空间13f,一方面,能够便于连接件12的安装,且第四部分120与底板13a接触导通,第六部分122与第一顶板13d、第二顶板13e也接触导通,能够保证连接件12与电路板11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底板13a、第一侧板13b、第二侧板13c、第一顶板13d及第二顶板13e之间为弯折连接,且第一顶板13d与第二顶板13e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定件13的各部分均有一定的形变量,能够有利于实现连接件12与固定件13的卡合连接,且降低对固定件13与连接件12的加工误差的要求。另外,固定件13可直接用铁片、钢片或弹片等折弯形成,降低了固定件13的加工难度,有利于可穿戴设备1投入实际生产。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臂上设有折弯部128,折弯部128与壳体10抵接导通。
这样,通过在连接臂上设有折弯部128,能够进一步保证连接臂与壳体10紧密连接,且由于连接臂若与壳体10的接触为面接触,由于面接触的贴合不够紧密,容易产生氧化层而影响连接臂与壳体10的导通,而折弯部128与壳体10的接触为线接触,且接触较为紧密,不易产生氧化层,保证连接臂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可在部分连接臂上设有折弯部128,也可在每个连接臂上均设有折弯部128,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臂12b上设有折弯部128,第二连接臂12c上设有折弯部128,第三连接臂12d上也设有折弯部128。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壳体内;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主体部分及多个连接臂,多个所述连接臂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电路板,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多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多个位置接触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多个所述连接臂包括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均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壳体的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壳体接触导通,所述第二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壳体接触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多个所述连接臂还包括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及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分向所述中框延伸并与所述中框接触导通,所述第二连接臂自所述第三连接臂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两端分别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及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三连接臂弹性抵接于所述中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折弯部分,所述折弯部分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弯折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分别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形变空间,所述第三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固定件接触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第四部分、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分别折弯连接于所述第五部分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形变空间,所述第一连接臂弯折连接于所述第六部分,所述固定件设有安装空间,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第六部分弹性抵接于所述固定件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顶板及第二顶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弯折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相对边缘,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板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板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顶板及所述第二顶板之间围合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底板接触导通,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顶板接触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上设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壳体抵接导通。
CN202320359991.7U 2023-02-28 2023-02-28 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761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9991.7U CN219761810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59991.7U CN219761810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1810U true CN21976181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3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59991.7U Active CN219761810U (zh) 2023-02-28 2023-02-28 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18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443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flat-type circuit board
US7938697B2 (en) Torsion-style connector
JP5006610B2 (ja) コネクタ
CN100576657C (zh) 电转接器及其组件
CN1960069B (zh) 易于改进电磁干扰特性的小型电连接器
US1038177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US2010009321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spring member for abutting against a metal plate
US20070015386A1 (en) Onboard connector
US20120077386A1 (en) Cable assembly with convenient assembly process
US8535094B2 (en) Elastic member and shielde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19761810U (zh) 可穿戴设备
US20220247104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5709609B2 (ja) ソケット
US6688895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JP2926209B2 (ja) コネクタ
JP2005268018A (ja)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CN105990778A (zh) 连接器
JP5083684B2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
JP4070988B2 (ja)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215989386U (zh) 电连接器
CN111211452B (zh) 电子装置
CN220774789U (zh) 一种卧式安装连接器用的单向双触点端子
JP4978164B2 (ja) 絶縁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219068702U (zh) 屏蔽接地结构和电子产品
KR102264994B1 (ko) 커넥터블럭용 접지장치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접지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