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8308U - 检查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检查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8308U
CN219758308U CN202320423604.1U CN202320423604U CN219758308U CN 219758308 U CN219758308 U CN 219758308U CN 202320423604 U CN202320423604 U CN 202320423604U CN 219758308 U CN219758308 U CN 219758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housing
slit
central axis
upp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236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剑崎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8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8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5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with flexible bodies, e.g. buckling bea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检查用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再利用构件的检查用连接器。柱塞上部及壳体具有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筒形状。壳体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柱塞上部。在壳体设置有从壳体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第一狭缝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左侧。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后方,将柱塞上部和壳体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前方,将柱塞上部和壳体固定。

Description

检查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高频信号的测定的检查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与现有的检查用连接器相关的实用新型,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检查用探针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检查用探针装置具备壳体及外部柱塞。壳体及外部柱塞具有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圆筒形状。而且,壳体的下端被压入外部柱塞。由此,壳体被固定于外部柱塞。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2/01443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检查用探针装置中,期望再利用外部柱塞以外的构件。然而,在检查用探针装置中,由于壳体被压入外部柱塞,因此难以将壳体从外部柱塞取下并再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再利用构件的检查用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具备:柱塞,供接地电位连接,并且包括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的柱塞下部、和位于上述柱塞下部之上且与上述柱塞下部连结的柱塞上部;探针,供高频信号传输,且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绝缘性支承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贯通孔内,并以上述探针与上述柱塞绝缘的方式支承上述探针;壳体;以及第一紧固部件及第二紧固部件,上述柱塞上部及上述壳体具有筒形状,该筒形状具有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上述检查用连接器具有(A)或(B)的构造,并且具有(C)或(D)的构造。
(A)上述壳体的下端部被插入于上述柱塞上部。
(B)上述柱塞上部被插入于上述壳体的下端部。
(C)在上述壳体设置有从上述壳体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上述第一狭缝位于上述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左侧,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上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后方,将上述柱塞上部和上述壳体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上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前方,将上述柱塞上部和上述壳体固定。
(D)在上述柱塞上部设置有从上述柱塞上部的上端朝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上述第一狭缝位于上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的左侧,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上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后方,将上述柱塞上部和上述壳体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上述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上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一狭缝的中心的直线靠前方,将上述柱塞上部和上述壳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能够再利用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图2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剖视图。
图4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5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6是检查用连接器10a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
图7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8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9是检查用连接器10b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
图10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11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12是检查用连接器10c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
图13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图14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c...检查用连接器;102...柱塞;102a...柱塞下部;102b...柱塞上部;104...壳体;106...凸缘;108...弹簧;110a、110b...螺钉;134a~134d...探针;136a~136d...绝缘性支承部件;138a~138d...导电性接合材料;202a~202d...同轴电缆;204d...中心导体;206d...外部导体;208d...第一绝缘体;210d...第二绝缘体;1202d...筒部;1204d...下销;1208d...弹簧;C1、C2...中心轴线;SD...下表面;SL1...第一狭缝;SL2...第二狭缝;SU...上表面;c1...中心;ha~hd...第一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检查用连接器的构造]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1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2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检查用连接器10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包含探针134d的中心轴线且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图4及图5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在图4及图5中,示出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截面。在图4中,没有安装螺钉110a、110b。在图5中,安装有螺钉110a、110b。
如图1~图5所示,将探针134a~134d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探针134b~134d排列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此外,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方向。因此,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也可以与检查用连接器10的使用时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不一致。另外,上方向与下方向可以互换,左方向与右方向可以互换,前方向与后方向可以互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端是指部件的上方向的端部。上端部是指上端及其周边的部分。关于下端、下端部、左端、左端部、右端以及右端部,也是与上端及上端部相同的意思。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分开使用“X位于比Y靠上方”和“X位于Y之上”。“X位于比Y靠上方”包括X位于Y的正上方的情况、以及X位于Y的斜上方的情况双方。“X位于Y之上”是指包括X位于Y的正上方的情况,而不包括X位于Y的斜上方的情况的意思。X位于Y的正上方是指X的上端位于比Y的上端靠上方,且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X的至少一部分与Y重叠。
检查用连接器10用于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内传输的高频信号的测定。如图1~图3所示,检查用连接器10具备柱塞102、壳体104、凸缘106、弹簧108、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探针134a~134d、绝缘性支承部件136a~136d、导电性接合材料138a~138d(参照图3,其中仅图示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以及同轴电缆202a~202d。
接地电位连接于柱塞102。柱塞102包括柱塞下部102a及柱塞上部102b。柱塞下部102a具有长方体形状。因此,如图3所示,柱塞下部102a具有上表面SU及下表面SD。如图2所示,在柱塞下部102a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ha~hd。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贯通孔ha~hd沿上下方向贯通柱塞下部102a。因此,第一贯通孔ha~hd的上端位于上表面SU。第一贯通孔ha~hd的下端位于下表面SD。第一贯通孔ha~hd从左向右依次排成一列。第一贯通孔ha位于第一贯通孔hb之后。
如图2所示,柱塞上部102b位于柱塞下部102a之上,且与柱塞下部102a连结。柱塞上部102b具有筒形状,该筒形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2(参照图4及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上部102b具有圆筒形状。这样的柱塞102由导电性高的金属制作。柱塞102例如由SUS制作。
在探针134a~134d中传输高频信号。探针134a~134d是被施加具有相对较高的频率的高频信号的端子。具有相对较高的频率的高频信号例如是具有0.3GHz~0.3THz的频率的毫米波信号或微波信号。探针134a~134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形状。如图2所示,探针134b~134d从左向右依次排成一列。探针134a位于探针134b之后。由于探针134a~134d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举出探针134d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探针134d在第一贯通孔hd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具体而言,探针134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形状。探针134d被插入于第一贯通孔hd。探针134d的下端位于比下表面SD靠下方。探针134d的上端位于比上表面SU靠下方。另外,探针134d不与第一贯通孔hd的内周面接触。
如图3所示,探针134d包括筒部1202d、下销1204d以及弹簧1208d。筒部1202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1202d具有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筒部1202d的上端不开口。筒部1202d的下端开口。筒部1202d的下端部的直径比筒部1202d的剩余部分的直径小。即,筒部1202d具有筒部1202d的下端部稍微缩小的形状。
下销1204d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下销1204d的上部位于筒部1202d的内部。下销1204d的下部从筒部1202d朝下方向突出。另外,下销1204d从下表面SD朝下方向突出。但是,下销1204d的上部的直径比下销1204d的下部的直径大。由此,下销1204d无法朝下方向通过筒部1202d的下端的开口。
弹簧1208d设置在筒部1202d内。弹簧1208d的下端与下销1204d的上端接触。弹簧1208d的上端与筒部1202d的内周面的上端接触。由此,弹簧1208d朝下方向推压下销1204d。具有以上构造的探针134d能够通过弹簧1208d在上下方向上伸缩,而在上下方向上伸缩。以上那样的探针134d例如由黄铜制作。
绝缘性支承部件136a~136d分别设置在第一贯通孔ha~hd内,且支承探针134a~134d,以使探针134a~134d与柱塞102绝缘。由于绝缘性支承部件136a~136d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以下举出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具有包围探针134d的周围的环形状。更详细而言,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具有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圆筒形状。如图4所示,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的中心轴线与探针134d的中心轴线一致。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位于第一贯通孔hd的下端部。而且,探针134d在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被柱塞102支承,并且支承探针134d。这样的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6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作。绝缘性支承部件136d例如由环氧树脂制作。由此,探针134d与柱塞102绝缘。
如图1所示,同轴电缆202b~202d的下端部从左向右依次排成一列。同轴电缆202a的下端部位于同轴电缆202b的下端部之后。同轴电缆202a~202d具有相同的构造。举出同轴电缆202d的构造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同轴电缆202d具备中心导体204d、外部导体206d、第一绝缘体208d以及第二绝缘体210d。中心导体204d是同轴电缆202d的芯线。因此,中心导体204d位于同轴电缆202d的中心。在中心导体204d中传输高频信号。中心导体204d由具有低电阻值的导体制作。中心导体204d例如由铜制作。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外部导体206d包围中心导体204d的周围。因此,在与同轴电缆202d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外部导体206d具有圆环形状。接地电位连接于外部导体206d。这样的外部导体206d例如通过编织细的导线来制作。外部导体206d由具有低电阻值的导体制作。外部导体206d例如由铜制作。
第一绝缘体208d使中心导体204d与外部导体206d绝缘。第一绝缘体208d位于中心导体204d与外部导体206d之间。第一绝缘体208d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包围中心导体204d的周围。第一绝缘体208d的周围被外部导体206d包围。在与同轴电缆202d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第一绝缘体208d具有圆环形状。第一绝缘体208d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作。第一绝缘体208d例如由聚乙烯制作。另外,在第一绝缘体208d设置有多个孔,以使同轴电缆202d能够柔软地变形。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二绝缘体210d包围外部导体206d的周围。因此,在与同轴电缆202d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第二绝缘体210d具有圆环形状。第二绝缘体210d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作。第二绝缘体210d例如由聚乙烯制作。但是,在第二绝缘体210d没有设置多个孔,或者设置有比第一绝缘体208d少的孔。因此,第二绝缘体210d比第一绝缘体208d不易变形。因此,第二绝缘体210d的杨氏模量比第一绝缘体208d的杨氏模量大。
中心导体204d包括中心导体204d在同轴电缆202d的下端部露出的中心导体露出部P1。具体而言,在同轴电缆202d的下端部,通过除去外部导体206d、第一绝缘体208d以及第二绝缘体210d,而中心导体204d从同轴电缆202d露出。
外部导体206d包括外部导体206d在同轴电缆202d的比中心导体露出部P1靠上方露出的外部导体露出部P2。具体而言,通过在比中心导体204d露出的部分靠上方除去第二绝缘体210d,而外部导体206d从同轴电缆202d露出。
同轴电缆202d的下端部从第一贯通孔hd的上端插入于第一贯通孔hd,由此中心导体露出部P1位于第一贯通孔hd内,并且外部导体露出部P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贯通孔hd内,并且外部导体露出部P2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一贯通孔hd外。此时,中心导体露出部P1与探针134d的上端部连接。例如,中心导体露出部P1通过焊料等导电性接合材料(未图示)固定于探针134d的上端部。
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通过设置在第一贯通孔hd的上端,将外部导体露出部P2固定于第一贯通孔hd的内周面。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在第一贯通孔hd的上端部位于第一贯通孔hd的内周面与外部导体露出部P2之间。另外,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也位于第一贯通孔hd外。具体而言,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在上表面SU位于第一贯通孔hd的周围,由此与上表面SU及外部导体露出部P2接触。由此,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将外部导体206d与柱塞102电连接。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例如是焊料。但是,导电性接合材料138d也可以是作为树脂及金属的混合物的导电性粘接剂。
如图2所示,壳体104具有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1(参照图4)的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4具有圆筒形状。但是,如图4及图5所示,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径比柱塞上部102b的内径稍小。在本说明书中,外径是指圆筒形状的部件的外周面的直径。内径是指圆筒形状的部件的内周面的直径。
另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04设置有从壳体104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SL1及第二狭缝SL2。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狭缝SL1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2的左侧。第二狭缝SL2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2的右侧。
以上那样的壳体104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柱塞上部102b。而且,如图5所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后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后。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是指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壳体104的圆周方向上的第一狭缝SL1的两端的中间点。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前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前。
通过如以上那样安装螺钉110a、110b,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由此,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与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密接。此时,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大致一致。
另外,在柱塞上部102b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在柱塞上部102b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在壳体104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贯通孔从壳体104的上端贯通至下端。同轴电缆202a~202d沿上下方向通过壳体104的内部。这样的壳体104由导电性高的金属制作。壳体104例如由SUS制作。
凸缘106是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板状部件。在从下方向观察时,凸缘106具有长方形形状。凸缘10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壳体104的上端部附近。贯通孔沿上下方向贯通凸缘106。壳体104沿上下方向通过贯通孔内。但是,壳体104的上端部的直径比凸缘106的贯通孔的直径大。因此,壳体104无法朝向下方向通过贯通孔。这样的凸缘106由导电性高的金属制作。凸缘106例如由SUS制作。
弹簧108(排斥力产生部件)朝上方向推压凸缘106。弹簧108(排斥力产生部件)朝下方向推压柱塞102。更详细而言,弹簧108的上端与凸缘106的下表面接触。弹簧108的下端与柱塞上部102b的上表面接触。柱塞102与壳体104成为一体。因此,当柱塞102被朝上方向推压时,弹簧108收缩,柱塞102及壳体104相对于凸缘106朝上方向位移。
以上那样的检查用连接器10用于具备外部导体及四个中心导体的连接器的检查。而且,探针134a~134d分别与四个中心导体接触。柱塞102的下表面SD与外部导体接触。
[效果]
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能够再利用构件。更详细而言,螺钉110a、110b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柱塞上部102b与壳体104分离。其结果,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能够再利用构件。
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柱塞102与壳体104的位置关系不易产生偏移。更详细而言,在检查用连接器10中,壳体104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柱塞上部102b。而且,螺钉110a、110b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该情况下,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径比柱塞上部102b的内径稍小。即,在未安装螺钉110a、110b的状态下,在柱塞上部102b与壳体104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
这里,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后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前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此时,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后半部分被螺钉110a朝后方向拉伸。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前半部分被螺钉110b朝前方向拉伸。因此,第一狭缝SL1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2的左侧。第二狭缝SL2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2的右侧。由此,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而且,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与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密接。此时,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大致一致。因此,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柱塞102与壳体104的位置关系不易产生偏移。
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柱塞102与壳体104的位置关系更不易产生偏移。更详细而言,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后。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前。由此,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的扩宽量以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的扩宽量接近。因此,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容易与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密接。因此,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更容易一致。如上所述,根据检查用连接器10,柱塞102与壳体104的位置关系更不易产生偏移。
在检查用连接器10中,在柱塞上部102b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a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在柱塞上部102b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b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由此,在螺钉110a、110b对柱塞上部102b施加力时,力朝向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其结果,在柱塞上部102b不易产生应变。
在检查用连接器10中,由于壳体104被弹簧108包围,因此力容易施加于壳体104。因此,壳体104容易变形,容易产生壳体104与柱塞102的位置偏移。因此,第一狭缝SL1及第二狭缝SL2被弹簧108包围。由此,壳体104与柱塞102的位置偏移得到抑制。
(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10a进行说明。图6是检查用连接器10a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图7及图8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壳体104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柱塞上部102b。而且,如图7及图8所示,在柱塞上部102b设置有从柱塞上部102b的上端朝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SL1及第二狭缝SL2。第一狭缝SL1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的左侧。第二狭缝SL2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的右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2靠后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后。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2靠前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前。
在以上那样的检查用连接器10a中,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由此,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与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密接。检查用连接器10a的其他构造与检查用连接器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二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10b进行说明。图9是检查用连接器10b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图10及图11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柱塞上部102b被插入于壳体104的下端部。而且,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柱塞上部102b设置有从柱塞上部102b的上端朝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SL1及第二狭缝SL2。第一狭缝SL1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的左侧。第二狭缝SL2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的右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2靠后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后。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2靠前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前。
另外,在壳体104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在壳体104的外周面中位于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在以上那样的检查用连接器10b中,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由此,柱塞上部102b的外周面与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内周面密接。检查用连接器10b的其他构造与检查用连接器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三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10c进行说明。图12是检查用连接器10c的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左侧视图。图13及图14是柱塞102及壳体104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柱塞上部102b被插入于壳体104的下端部。而且,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壳体104设置有从壳体104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SL1及第二狭缝SL2。第一狭缝SL1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的左侧。第二狭缝SL2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的右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后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第一紧固部件)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后。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在比连结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与第一狭缝SL1的中心c1的直线L1靠前方,将柱塞上部102b和壳体104固定。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第二紧固部件)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前。
在以上那样的检查用连接器10c中,第一狭缝SL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及第二狭缝SL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由此,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与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密接。检查用连接器10c的其他构造与检查用连接器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查用连接器10、10a~10c,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此外,在检查用连接器10、10a~10c中,探针的数量不限于4个。探针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以上3个以下,也可以是5个以上。
此外,在检查用连接器10、10a~10c中,探针134a~134d也可以不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构造。
此外,在检查用连接器10、10a~10c中,凸缘106及弹簧108不是必须的结构要件。
此外,柱塞102也可以还具备与第一贯通孔hd的内周面接触的筒。筒具有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圆筒形状。筒是柱塞102的一部分。因此,在柱塞102具备筒的情况下,第一贯通孔hd是筒的内部空间。
此外,第二狭缝SL2不是必须的结构要件。但是,若存在第二狭缝SL2,则壳体104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容易与柱塞上部102b的内周面密接。
第二狭缝SL2也可以不位于中心轴线C1、C2的左侧。第二狭缝SL2只要位于比螺钉110a、110b靠左方即可,也可以位于比中心轴线C1、C2靠前方或后方。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也可以不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后。因此,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只要位于比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靠后方即可,也可以位于比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靠左方或右方。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也可以不位于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之前。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只要位于比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靠前方即可,也可以位于比壳体104的中心轴线C1靠左方或右方。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也可以不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后。因此,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a只要位于比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靠后方即可,也可以位于比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靠左方或右方。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也可以不位于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之前。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螺钉110b只要位于比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靠前方即可,也可以位于比柱塞上部102b的中心轴线C2靠左方或右方。
此外,作为代替弹簧108的排斥力产生部件,也可以设置橡胶或磁铁。

Claims (8)

1.一种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柱塞,供接地电位连接,并且包括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的柱塞下部、和位于所述柱塞下部之上且与所述柱塞下部连结的柱塞上部;
探针,供高频信号传输,且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内沿上下方向延伸;
绝缘性支承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内,并以所述探针与所述柱塞绝缘的方式支承所述探针;
壳体;以及
第一紧固部件及第二紧固部件,
所述柱塞上部及所述壳体具有筒形状,该筒形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
所述检查用连接器具有(A)或(B)的构造,并且具有(C)或(D)的构造,
(A):
所述壳体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所述柱塞上部;
(B):
所述柱塞上部被插入于所述壳体的下端部;
(C):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
所述第一狭缝位于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左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在比将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狭缝的中心连结的直线靠后方,将所述柱塞上部和所述壳体固定,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紧固部件在比将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狭缝的中心连结的直线靠前方,将所述柱塞上部和所述壳体固定;
(D):
在所述柱塞上部设置有从所述柱塞上部的上端朝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
所述第一狭缝位于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的左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紧固部件在比将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狭缝的中心连结的直线靠后方,将所述柱塞上部和所述壳体固定,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紧固部件在比将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狭缝的中心连结的直线靠前方,将所述柱塞上部和所述壳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C):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下端朝上方向延伸的第二狭缝,
所述第二狭缝位于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D):
在所述柱塞上部设置有从所述柱塞上部的上端朝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狭缝,
所述第二狭缝位于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C):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紧固部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后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紧固部件位于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线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D):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紧固部件位于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的后侧,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紧固部件位于所述柱塞上部的中心轴线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查用连接器具备:
凸缘,是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部件;和
排斥力产生部件,朝上方向推压所述凸缘,且朝下方向推压所述柱塞。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A):
在所述柱塞上部的外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在所述柱塞上部的外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二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B):
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一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中位于所述第二紧固部件的周围的部分是平面。
CN202320423604.1U 2022-03-10 2023-03-03 检查用连接器 Active CN2197583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36909 2022-03-10
JP2022036909A JP2023131902A (ja) 2022-03-10 2022-03-10 検査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8308U true CN219758308U (zh) 2023-09-26

Family

ID=879157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23604.1U Active CN219758308U (zh) 2022-03-10 2023-03-03 检查用连接器
CN202310217584.7A Pending CN116735915A (zh) 2022-03-10 2023-03-03 检查用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17584.7A Pending CN116735915A (zh) 2022-03-10 2023-03-03 检查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31902A (zh)
CN (2) CN21975830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31902A (ja) 2023-09-22
CN116735915A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03196B2 (en) Electrical coaxial connector
KR102054657B1 (ko) 동축 커넥터
KR101938985B1 (ko)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 접속 방법
JP5225997B2 (ja) コネクタ、導電部材、パフォーマンスボードおよび試験装置
EP2581989A2 (en) Electrical coaxial connector
US9325082B2 (en) Crimped terminal for coaxial cable
CN105659441A (zh) 直接附着的连接器
CN106252994B (zh) 作为用于电连接器的器件的插头或插座以及电连接器
US118111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itted to a matchin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including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he matching connector
US8628349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CN219758308U (zh) 检查用连接器
CN217507692U (zh) 检查用连接器以及检查用单元
CN218938344U (zh) 检查用连接器以及检查用单元
WO2016093012A1 (ja)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KR101086278B1 (ko) 커넥터 및 도전부재
US10436816B2 (en) Test coaxial connector
US871500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109643874B (zh) 同轴连接器、高频单元和接收装置
JP2023133153A (ja) 検査用コネクタ
WO2022201846A1 (ja) 検査用コネクタ
CN220857056U (zh) 一种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TWI807268B (zh) 檢查用連接器
CN117374661A (zh) 检查用连接器
US10243290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production method
JP2023084007A (ja) 検査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