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2179U -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2179U
CN219752179U CN202223020204.0U CN202223020204U CN219752179U CN 219752179 U CN219752179 U CN 219752179U CN 202223020204 U CN202223020204 U CN 202223020204U CN 219752179 U CN219752179 U CN 219752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
sound absorbing
particles
zeolite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02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泉泉
李春
王翠翠
张成飞
刘春发
凌风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2230202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2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2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2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所述吸音材料包括沸石粉粒和无机胶黏剂;所述沸石粉粒的平均粒径>10μm,且所述沸石粉粒中的硅铝质量比<200,所述沸石粉粒具有孔道结构,所述孔道结构的孔径为0.5nm~3nm;所述无机胶黏剂用于将多个所述沸石粉粒粘结成所述吸音材料;其中,所述吸音材料具有大孔结构,所述大孔结构的平均孔径≥60n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能够耐受更高功率强度的振动和环境耐受度,而且,吸音材料还具有丰富的大孔结构,从而可以提升吸音材料的吸音效果,进而可以提升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Description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产品日益轻薄化的趋势,使得留给扬声器的空间越来越小,因而,扬声器逐渐趋于扁平化,造成其声学后腔体积大大缩小,影响了扬声器的低频性能。为了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将多孔材料(如活性炭、沸石粉、活性二氧化硅、多孔氧化铝、分子筛或按照特定种类和比例配制的混合物等)制成吸音颗粒填充到扬声器的后腔,利用多孔材料内部的孔道构造能够对扬声器的后腔气体快速吸附-脱附性质,实现扬声器声学后腔谐振空间虚拟增大效果,从而有效的降低扬声器谐振频率F0,提高了扬声器的低频灵敏度。
目前的多孔材料多采用有机胶黏剂粘结成颗粒状的吸音颗粒,但有机胶黏剂容易吸附有机分子,不但会造成吸音颗粒的孔道堵塞,并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老化、氧化以及粘结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吸音颗粒的颗粒强度,导致吸音效果不佳。而且,现有的吸音粉粒堆积成的吸音颗粒中,大孔结构的孔径较小,导致空气进、出吸音颗粒内部的阻力较大,使得吸音粉粒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声学材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新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成的吸音材料的强度不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音材料,包括:
沸石粉粒,所述沸石粉粒的平均粒径>10μm,且所述沸石粉粒中的硅铝质量比<200,所述沸石粉粒具有孔道结构,所述孔道结构的孔径为0.5nm~3nm;
无机胶黏剂,所述无机胶黏剂用于将多个所述沸石粉粒粘结成所述吸音材料;
其中,所述吸音材料具有大孔结构,所述大孔结构的平均孔径≥60nm。
可选地,所述大孔结构的孔容积占所述吸音材料的总孔容积的至少50%。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的结晶度≥80%。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的比表面积≥100m2/g。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具有MOR、MFI、FER晶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无机胶黏剂的质量占所述吸音材料总质量的1%~30%。
可选地,所述无机胶黏剂采用无机盐、无机酸、无机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制备而成。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的堆积密度≥0.3g/ml。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为类球形、椭球形、棒状、方块形或不规则块形;
在所述吸音材料为类球形的情况下,所述吸音材料的直径为100μm~800μm。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还包括分散剂;
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三乙基己基磷酸、甲基戊醇、聚丙烯酰胺、脂肪酸聚乙二醇酯和聚醚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分散剂的质量在所述吸音材料的总质量中的占比≤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包括:
发声单体、外壳和第一方面所述的吸音材料;
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配合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吸音材料填充于所述后声腔和/或所述前声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发声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采用无机胶黏剂将硅铝质量比小于200且孔径大于10μm的沸石粉粒粘结成具有大孔结构的吸音材料。一方面,硅铝质量比小于200的沸石粉粒具有更多的铝原子,使沸石粉粒中存在更多负电荷,增加了沸石粉粒的极性位点,其与无机胶黏剂结合后,具有更好的结合力,使得吸音材料能够耐受更高功率强度的振动,大大提高了吸音材料的强度,保证了吸音材料的声学效果。
另一方面,平均粒径大于10μm的沸石粉粒粘结成吸音材料后,内部具有平均孔径≥60nm的大孔结构,以便于空气分子进、出吸音材料的内部,使得其内部的沸石粉粒也可以充分对空气分子进行吸附与脱附,增加了吸音材料内部的沸石粉粒的使用率,提高了吸音材料的声学性能,且无机胶黏剂干燥后自身形成的孔道结构,以及沸石粉粒具有的孔道结构均能够进一步促进提升吸音材料的声学性能。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沸石粉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音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发声装置的IMP曲线。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提供的各发声装置的IMP曲线。
附图标记说明:
1、吸音材料;11、孔道结构;12、大孔结构;
10、外壳;101、后声腔;102、前声腔;20、发声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音材料1,包括:沸石粉粒和无机胶黏剂;所述沸石粉粒的平均粒径>10μm,且所述沸石粉粒中的硅铝质量比<200,所述沸石粉粒具有孔道结构11,所述孔道结构11的孔径为0.5nm~3nm;所述无机胶黏剂用于将多个所述沸石粉粒粘结成所述吸音材料1;其中,所述吸音材料1具有大孔结构12,所述大孔结构12的平均孔径≥60nm。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通过将平均粒径大于10μm且硅铝质量比小于200的沸石粉粒采用无机胶黏剂粘接而成。其中,粒径大于10μm的沸石粉粒粘接成吸音材料1时可形成更多的大孔结构12,而更多的大孔结构12有利于空气分子进出吸音材料1的内部结构,使得其吸附和脱附空气分子更加容易,增加了吸音材料1的内部孔道结构11的使用率,提高了材料的吸音性能。
优选地,当沸石粉粒的平均粒径在15μm~20μm的范围内时,例如16μm、18μm等,沸石粉粒表面的弧度或不平整的结构能够使得各沸石粉粒之间,或沸石粉粒与无机胶黏剂之间容易形成60nm~100nm的孔径范围内的大孔结构12,而这个范围内的大孔结构12更适于空气分子顺畅地通过大孔结构12进入到吸音材料1内部的微孔结构中,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材料1内部材料的使用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无机胶黏剂干燥后能够在自身形成孔道结构11,结合沸石粉粒具有的孔道结构11,使得通过沸石粉粒粘结而成的吸音材料1具有更多的孔道结构11,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其中,沸石粉粒中不同的孔径的孔道结构11对于形成的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沸石粉粒具有0.5nm~3nm孔径的孔道结构11,例如0.6nm、1nm、1.5nm、2nm等,其形成的吸音材料1具有更好的吸音效果。
优选地,沸石粉粒的孔道结构11的孔径为0.5nm~0.9nm,在此范围内的孔道结构11使得形成的吸音材料1的各孔道结构11内可以至少容纳2~3个空气分子,实现更好的吸音效果。
进一步地,吸音材料1的大孔结构12的平均孔径大于或等于60nm时,能够减少空气分子进入孔道内的阻力,提高空气分子的通过率,使得吸音材料1吸附和脱附空气分子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
优选地,当大孔结构12的孔径在60nm~100nm范围内时,例如65nm、75nm等,其能够提供合理数量的大孔结构12,使得吸音材料1具有的大孔结构12不至于过少,导致出现空气分子从大孔结构12进入内部的微孔结构中受到阻碍的问题,又能够保证大孔结构12不至于过多,导致吸音材料1内部结构不完整、塌陷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有机胶黏剂将硅铝质量比较大的沸石粉粒粘接成的吸音颗粒,长期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或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胶水氧化、老化等问题,容易导致吸音颗粒破碎或孔道堵塞,在将吸音颗粒填充入发声装置中时,影响发声装置的使用和声学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无机胶黏剂将硅铝质量比小于200的沸石粉粒粘接成吸音材料1,一方面,硅铝质量比小于200的沸石粉粒具有更多的铝原子,使沸石粉粒中存在更多负电荷,增加了沸石粉粒的极性位点,其与无机胶黏剂结合后,具有更好的结合力,大大提高了吸音材料1的强度,使得吸音材料1能够耐受更高功率强度的振动,保证了吸音材料1的声学效果。另一方面,无机胶黏剂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或者环境的高温高湿而发声粘结力下降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材料1的强度,且无机胶黏剂干燥后自身也会形成孔道结构11,结合沸石粉粒本身具有的孔道结构11,能够进一步促进提升吸音材料1的声学性能。
优选地,沸石粉粒的硅铝质量比为150~180,例如160、175等,在此范围内的沸石粉粒形成的极性位点的数量更加合理,不仅能够使各沸石粉粒通过无机胶黏剂的粘接更加均匀,又能够避免形成过多的极性位点,导致各沸石粉粒结合的无机胶黏剂过多,影响吸音材料1的整体强度或堵塞吸音材料1形成的孔道结构11。
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中,由于吸音材料1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丰富的孔道结构11,使得发声装置在使用中,吸音材料1不容易破碎、起粉,或孔道堵塞等问题,而且吸音材料1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从而可以提升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可选地,在-40℃~200℃的温度范围内,所述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变化率≤1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变化率即指的是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对吸音材料1处理前后,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的差值与处理前的抗压碎力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吸音材料1对于高温环境的耐受力。在实际应用中,发声设备的使用环境一般在-40℃~200℃的温度范围内,在此温度条件下,将吸音材料1的压碎力变化率限制为不超过10%,例如8%、5%、3%,使得将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中时,使发声装置的环境适应力更高,避免在极端环境下,吸音材料1由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破碎,影响发声装置的发声性能。
可选地,所述大孔结构12的孔容积占所述吸音材料1的总孔容积的至少50%。
具体地,大孔结构12越多,大孔结构12的孔径越大,则大孔结构的孔容积越大,使得吸音材料1对于吸附、脱附空气分子的能力越强,因此,提高大孔结构12的孔容积在吸音材料1中的占比,能够使空气分子快速通过大孔结构12被吸附或脱附,为吸音材料1的吸音作用提供结构基础。大孔结构12的孔容积设置在50%以上,能够使吸音材料1的吸音效果显著提升。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的结晶度≥80%。
具体地,沸石粉粒的结晶度越高,会使得沸石粉粒的内部孔道结构越规整,起到吸附、脱附空气分子作用的能力就越强。在本实施例中,将沸石粉粒的结晶度限定在80%以上,例如85%、90%、95%等,以保证沸石粉粒内部形成的孔道结构11更规整,提高其对空气分子吸附、脱附的能力,增加了吸音材料1的内部材料的使用率,使得其粘接而成的吸音材料1声学性能更加优秀。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的比表面积≥100m2/g。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沸石粉粒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内部的孔道结构11越丰富,粘接而成的吸音材料1的孔道结构11也会更多、更丰富,使得其吸音效果更好。将沸石粉粒的比表面积限定在大于或等于100m2/g的范围内,例如200m2/g、300m2/g等,在能够为吸音材料1提供更多孔道结构11的前提下,还有利于无机胶黏剂与沸石粉粒的相互结合,提高吸音材料1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沸石粉粒具有MOR、MFI、FER晶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晶型结构的不同会影响沸石粉粒吸附、脱附空气分子作用的能力,且晶型结构越规整,其形成的孔道结构11也会越规整,使得空气分子进出吸音材料1也更加顺畅。在本实施例中,沸石粉粒的晶型结构采用MOR、MFI或FER,能够提供利于空气分子吸附、脱附的孔道结构,并且结构规整,具有较高的吸音性能。
可选地,所述无机胶黏剂的质量占所述吸音材料1总质量的1%~30%。
具体地,无机胶黏剂的使用,一方面能够提高沸石粉粒之间的粘结力,且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结合力下降,另一方面,其干燥后自身也会形成孔道结构11,有利于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无机胶黏剂的添加量过少会导致沸石粉粒之间的粘结力不够,导致形成的吸音材料1容易破碎。同时,无机胶黏剂的添加量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包覆沸石粉粒,影响形成的吸音材料1的吸音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将无机胶黏剂的添加量限制在1%~30%内,可以同时兼顾吸音材料1的强度和吸音性能。
另外,在上述范围内,无机胶黏剂的添加量对于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的影响会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将无机胶黏剂的质量限定为占吸音材料1总质量的3%~10%,例如3%、4%、5%、6%、7%、8%等,其可以避免无机胶黏剂过多,导致出现无机胶黏剂挤占沸石粉粒的空间,使吸音材料1的吸音效果降低的问题,另外,无机胶黏剂的强度低于沸石粉粒,过多的无机胶黏剂会影响吸音材料1的整体强度,在此范围内的无机胶黏剂能够保证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能够达到0.4N以上,且吸音性能得到提升。
可选地,所述无机胶黏剂采用无机盐、无机酸、无机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制备而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无机胶黏剂可以采用硅酸盐溶胶、铝酸盐溶胶、磷酸盐溶胶、硼酸盐溶胶、硫酸盐溶胶、镁铝硅酸盐溶胶、各类金属氧化物溶胶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上述无机胶黏剂均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并且干燥后自身具有孔道结构11,有利于吸音材料1的吸音作用。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1的堆积密度≥0.3g/ml。
具体地,沸石粉粒的粒径会影响自身的堆积密度,将其粘接为吸音材料1后,同样会影响吸音材料1的堆积密度,而吸音材料1堆积密度的大小会影响到对吸附、脱附空气的性能的发挥。在本实用新型中,沸石粉粒的粒径较大,形成的吸音材料1的堆积密度较小,在实际应用中,较小的堆积密度使得将吸音材料1填充于一定体积内时,填充质量相对较小,对于降低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的性能减弱。在本实施例中,将吸音材料1的堆积密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3g/ml,例如0.5g/ml、0.6g/ml、1g/ml等,能够保证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中时的吸音性能。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1为类球形、椭球形、棒状、方块形或不规则块形;在所述吸音材料1为类球形的情况下,所述吸音材料1的直径为100μm~800μm。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吸音材料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无机胶黏剂将沸石粉粒粘接为颗粒状、块状等需要的形状。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将吸音材料1粘接为类球形的颗粒状,并将其直径限定为100μm~800μm,例如110μm、120μm、150μm、200μm、400μm、500μm等,使得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中时,具有合适的填充量,提高其吸音性能。另外,不规则的块形可以是与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的形状相匹配的覆块状,其能够进一步提升吸音材料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所述吸音材料1还包括分散剂;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三乙基己基磷酸、甲基戊醇、聚丙烯酰胺、脂肪酸聚乙二醇酯和聚醚中的一种。
具体地,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促使粉粒状的材料均匀分散于介质中形成稳定悬浮体的制剂,在制备吸音材料1时加入分散剂能够帮助沸石粉粒更加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提高与无机胶黏剂的混合的均匀性,使得形成的吸音材料1的性质更加一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三乙基己基磷酸、甲基戊醇、聚丙烯酰胺、脂肪酸聚乙二醇酯或聚醚作为分散剂,也可以采用一些纤维衍生物作为分散剂,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所述分散剂的质量在所述吸音材料1的总质量中的占比≤10%。
具体地,分散剂的添加有利于形成性状一致的吸音材料1,但添加量过多会导致沸石粉粒的孔道结构11被堵塞,或影响无机胶黏剂对沸石粉粒的粘接力,最终影响吸音材料1的吸音性能。在本实施例中,将分散剂的添加量控制在10%以内,例如8%、5%、2%等,能够兼顾吸音材料1性状的一致性和吸音性能,提高了其声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声装置,参考图3,包括:发声单体20、外壳10和第一方面所述的吸音材料1;所述发声单体20设于所述外壳10内并与所述外壳10配合限定出前声腔102和后声腔101,所述吸音材料1填充于所述后声腔101和/或所述前声腔102内。也就是说,吸音材料1可以填充在前声腔102内,也可以填充在后声腔101内。当吸音材料1填充在前声腔102内时,可以增大前声腔102内的阻尼,由此可以降低发声装置的失真尖峰,有效抑制高次谐振导致的谐波失真和高频噪声。当吸音材料1填充在后声腔101内时,吸音材料1内的大孔、介孔和微孔等孔道结构可以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可以增大后声腔101的虚拟体积,从而可以提升发声装置的低频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将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的前声腔102和/或后声腔101内,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的强度高,且环境耐受性高,使得将其填充于发声装置中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发生破碎的情况,避免了吸音材料1起粉影响声学装置的声学性能。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具有更高的吸音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发声效果。其中,吸音材料1可以制成颗粒状填充于发声装置中,也可以制作程与发声装置的前声腔102或后声腔101相匹配的块状材料放入发声装置中,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制作,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发声装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发声装置设置于电子设备中,实现电子设备的发声性能。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声装置具有更高的声学效果,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声学功能。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VR(虚拟现实)设备、AR(增强现实)设备、TWS(真无线蓝牙)耳机、智能音箱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对应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了,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以对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音材料1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硅铝酸盐溶胶作为无机胶黏剂,沸石粉粒采用硅铝质量比为150,平均粒径为12μm的ZSM-5,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第一步,取30g的上述ZSM-5沸石粉粒,将其分散至70g的去离子水中制成浆料,并在此浆料中加入3g硅铝酸盐溶胶,使浆料混合均匀。
在本步骤中,沸石粉粒作为主要的吸音材料1分散于去离子水中,硅铝酸盐溶胶作为无机胶黏剂能够对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沸石粉粒起到粘接作用。其中,为了使浆料混合更加均匀,可同时加入1g分散剂。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混合均匀的浆料通过喷雾干燥的方法制成颗粒状的材料。即多个沸石粉粒在无机胶黏剂的作用下从浆料状态初步形成为颗粒状的材料。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颗粒状的材料放置于烘箱中,并在80℃~12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烘烤,烘烤至质量不再变化时,再将其置入马弗炉中,在200℃~8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得到颗粒状的吸音材料1,且得到的颗粒状的吸音材料1具有的大孔结构的平均孔径为65n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音材料1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硅铝酸盐溶胶作为无机胶黏剂,沸石粉粒采用硅铝质量比为150,平均粒径为12μm的ZSM-5,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第一步,取30g的上述ZSM-5沸石粉粒,将其分散至70g的去离子水中制成浆料,并在此浆料中加入3g硅铝酸盐溶胶,使浆料混合均匀。
在本步骤中,沸石粉粒作为主要的吸音材料1分散于去离子水中,硅铝酸盐溶胶作为无机胶黏剂能够对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沸石粉粒起到粘接作用。其中,为了使浆料混合更加均匀,可同时加入1g分散剂。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混合均匀的浆料灌入模具中,脱水后形成预制形状的块状材料。即多个沸石粉粒在无机胶黏剂的作用下在模具中初步形成为块状材料,其中,预制形状匹配发声装置后声腔的形状。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块状材料放置于烘箱中,并在80℃~12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烘烤,烘烤至质量不再变化时,再将其置入马弗炉中,在200℃~8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得到块状的吸音材料1,且吸音材料1具有的大孔结构的平均孔径为75nm。
对比例:
本对比例提供的吸音材料1在制备过程中,将100g的ZSM-5沸石粉粒加入到150g的去离子水中,并添加10g聚丙烯酸酯有机胶黏剂对沸石粉粒进行粘接,形成吸音颗粒,且得到的吸音颗粒具有的大孔的平均孔径为52nm。其中,沸石粉粒的硅铝质量比为500,平均粒径为1.5μm。
首先,对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提供的吸音材料1分别采用弹簧压力测试仪进行抗压碎力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实验组 力值(N)
实施例1 0.22
实施例2 0.45
对比例 0.07
经对比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即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吸音材料1)的抗压碎力明显大于对比例提供的吸音颗粒的抗压碎力,这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使得吸音材料能够耐受更高功率强度的振动,保证其声学效果。
其次,取0.2cc实施例1制备的颗粒状的吸音材料1填充于第一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中;取0.2cc实施例2制备的块状的吸音材料1装于第二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中,块状的吸音材料1的形状与第二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的形状相匹配;取0.2cc对比例制备的吸音颗粒填充于第三发声装置的后声腔101中。在上述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采用的发声装置型号均相同,参考图3,由外壳10和发声单体20组装而成,且外壳10内部具有前声腔102和后声腔101,吸音材料1均填充于后声腔101中。
另外,设置第四发声装置作为对照组,在其后声腔101不填充任何吸音材料1。
对上述各发声装置进行以下实验测试。
实验1:分别对第一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第三发声装置和第四发声装置进行阻抗(IMP)测试。
在扫描频率为100Hz~10kHz的条件下,检测各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F0,得到如图4和图5所示的IMP曲线图。
其中横坐标代表声音振动的频率(Hz),纵坐标代表声音的阻抗值,当阻抗值出现第一个峰值时的频率,即为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F0,并将此谐振频率记为发声装置的初始声学性能。
由图4和图5的IMP曲线图可知,对照组提供的后声腔101未填充任何吸音材料1的第四发声装置的F0为1000Hz,而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发声装置的F0为850Hz,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发声装置的F0为900Hz,对比例提供的第三发声装置的F0为910Hz。
对比第一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第三发声装置和第四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F0,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填充于发声装置中时,明显降低了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提高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
实验2:分别对第一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和第三发声装置进行以下可靠性实验。
将各发声装置置于温度为65℃,相对湿度为95%RH的环境中,通入3.5V电压和粉噪信号,连续通电工作120h。
结束后检测各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F0,记为试验后声学性能;并拆解各发声装置,观测后声腔101中的吸音材料1的破损情况。
由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各发声装置在进行可靠性实验前后的声学性能和吸音材料1的破损情况如下表2所示:
经对比可知,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发声装置在可靠性实验前后,谐振频率F0的变化量为7Hz,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发声装置在可靠性实验前后,谐振频率F0的变化量为2Hz,其变化量相对较小,而对比例提供的第三发声装置的F0的变化量为36Hz,变化量较大。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同形状的吸音材料1,均能够耐受高温、高湿环境,具有更好的环境耐受能力,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吸音材料1具有丰富的大孔结构,从而使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声学效果。
另外,拆解各发声装置后发现,对比例提供的第三声学装置在试验后,其具有较多碎粉散落于扬声器的后声腔101中,或进入到发声单体20磁路中,说明吸音材料1出现了破碎的情况。而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吸音材料1在试验后并未出现破损,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的结构强度更高,进一步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效果。
实验3:分别对第一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和第三发声装进行以下可靠性实验。
将各发声装置置于温度为-20℃的环境中,通入3.5V电压,在扫描频率为400Hz~1000Hz,10s log double的条件下,连续通电工作120h。
结束后检测各发声装置的谐振频率F0,记为试验后声学性能;并拆解各发声装置,观测后声腔101中的吸音材料1的破损情况。
由实验1和实验3的结果可知,各发声装置在进行可靠性实验前后的声学性能和吸音材料1的破损情况如下表3所示:
经对比可知,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发声装置在可靠性实验前后,谐振频率F0的变化量为16Hz,实施例2提供的第二发声装置在可靠性实验前后,谐振频率F0的变化量为5Hz,其变化量相对较小,而对比例提供的第三发声装置的F0的变化量为78Hz,变化量较大,已经超出了标准框线(60Hz)。这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同形状的吸音材料1,均能够耐受低温环境,具有更好的环境耐受能力,使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声学效果。
另外,拆解各发声装置后发现,对比例提供的第三声学装置在试验后,其具有较多碎粉散落于扬声器的后声腔101中,或进入到发声单体20磁路中,说明吸音材料1出现了破碎的情况。而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吸音材料1在试验后并未出现破损,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的结构强度更高,进一步提升了发声装置的声学效果。
经过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各实验结果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音材料1具有更高的强度,不容易发生破碎,能够耐受更高功率强度的振动和环境耐受度,保证了吸音材料1的声学效果。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沸石粉粒,所述沸石粉粒的平均粒径>10μm,且所述沸石粉粒中的硅铝质量比<200,所述沸石粉粒具有孔道结构,所述孔道结构的孔径为0.5nm~3nm;
无机胶黏剂,所述无机胶黏剂用于将多个所述沸石粉粒粘结成所述吸音材料;
其中,所述吸音材料具有大孔结构,所述大孔结构的平均孔径≥6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孔结构的孔容积占所述吸音材料的总孔容积的至少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粉粒的结晶度≥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粉粒的比表面积≥100m2/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粉粒具有MOR、MFI、FER晶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胶黏剂采用无机盐、无机酸、无机碱、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中的一种制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的堆积密度≥0.3g/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为类球形、椭球形、棒状、方块形或不规则块形;
在所述吸音材料为类球形的情况下,所述吸音材料的直径为100μm~80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还包括分散剂;
所述分散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三乙基己基磷酸、甲基戊醇、聚丙烯酰胺、脂肪酸聚乙二醇酯和聚醚中的一种。
10.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声单体、外壳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吸音材料;
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配合限定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吸音材料填充于所述后声腔和/或所述前声腔内。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装置。
CN202223020204.0U 2022-11-15 2022-11-15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752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0204.0U CN219752179U (zh) 2022-11-15 2022-11-15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0204.0U CN219752179U (zh) 2022-11-15 2022-11-15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2179U true CN219752179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0204.0U Active CN219752179U (zh) 2022-11-15 2022-11-15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21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0604B (zh) 一种改进型的吸音材料
CN108298559B (zh) 分子筛及应用该分子筛的吸音材料和扬声器
CN111163395B (zh) 吸音颗粒、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0108256A1 (zh) 无定型活性炭粒子和吸音颗粒以及发声装置
CN109874089B (zh) 二氧化硅气凝胶吸音材料和发声装置
WO2020108252A1 (zh) 活性炭吸音颗粒和发声装置
WO2020108253A1 (zh) 无定型活性炭粒子和吸音颗粒以及发声装置
WO2020108254A1 (zh) 无定型活性炭粒子和吸音颗粒以及发声装置
CN111135772A (zh) 吸音材料制备方法、吸音材料、发声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5477505B (zh)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511057A (zh) 无定型活性炭粒子和吸音颗粒以及发声装置
CN109640237A (zh) 一种活性炭吸音材料和发声装置
CN105503247A (zh) 介孔吸音材料颗粒的制备方法和介孔吸音材料颗粒
CN111586550B (zh) 一种吸音微球材料、扬声器壳体以及扬声器
CN219752179U (zh)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550833B (zh) 一种吸音块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497445A (zh)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784666B (zh)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678392B (zh) 二氧化硅气凝胶吸音材料和发声装置
JP7432697B2 (ja) コアシェル分子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吸音材料及びスピーカ
CN115474143B (zh) 吸音材料、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217808A1 (zh) 发声器件
WO2022161463A1 (zh) 多孔块状材料及其电子装置与能够降低风噪的装置及其应用
CN113347539B (zh) 一种吸音材料及扬声器
CN210112267U (zh) 一种发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