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9424U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39424U CN219739424U CN202222325932.6U CN202222325932U CN219739424U CN 219739424 U CN219739424 U CN 219739424U CN 202222325932 U CN202222325932 U CN 202222325932U CN 219739424 U CN219739424 U CN 2197394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connector
- signal
- width
- insulating housing
- wire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5000020637 scallop Nutrition 0.000 claims 3
- 241000237509 Patinopecten sp. Species 0.000 claims 2
- 241000237503 Pectinidae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绝缘壳体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及卡扣件。本体部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连接于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本体部内部沿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第二表面并包括多个柱体。每一柱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第二表面。多个第一插孔分别贯通多个柱体且在第一表面以及相对应的柱体的第二端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卡扣件设置于第四表面并包括按压部与卡扣部,按压部包括扇形部。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221426786X,申请日为2022年6月8日,实用新型名称为“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避免按压时造成信号传输线变形或松脱的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器组件,例如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在进行电性连接或将已连接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分离时,使用者需要以手指按住线端连接器的壳体的侧边来将线端连接器插接到板端连接器上或由板端连接器分离。然而,现有技术的线端连接器的壳体结构的卡扣设计过小常常让使用者不易按住线端连接器的壳体上的卡扣并施力。
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领域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者不易按住线端连接器的壳体上的卡扣并施力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绝缘壳体,其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以及卡扣件。本体部具有沿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所述本体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每一所述柱体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且每一所述第一插孔在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相对应的所述柱体的所述第二端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包括一扇形部。
优选地,所述扇形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优选地,所述扇形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插孔是呈上下并排设置。
优选地,所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扇形部的上表面。
优选地,绝缘壳体还包含一信号插接部,信号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所述信号插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且每一所述第二插孔在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及卡扣件。本体部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之一侧,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其中多个第一插孔沿一第一方向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卡扣件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之一表面。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包括一扇形部。
优选地,所述扇形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优选地,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优选地,线端连接器还包括一信号插接部以及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信号插接部设置于与所述表面相对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表面上,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插孔。
优选地,多个所述信号板端端子接收代表以下信息的信号的至少部分:电源供应良好状态、电压良好、最大功率供应值、过流保护、过温保护及紧急终止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其能通过“按压部具有扇形部”的技术方案,提供使用者较大的施力面积以避免使用者在将线端连接器插接/分离板端连接器时不易施力使卡扣件解除卡扣的问题。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端连接器的绝缘壳体A,其包括:一本体部1、一电源插接部2、一信号插接部3以及一卡扣件4。
本体部1包括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13及第四表面14。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相对设置,第三表面13与第四表面14相对设置,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连接于第三表面13与第四表面14之间。本体部1的内部沿一第一方向(Y轴方向)形成多个第一插孔10,多个第一插孔10排列成至少一排,在本实施例以上下两排插孔10为例说明。
电源插接部2设置于位在本体部1之一侧的第二表面12,电源插接部2包括多个上下并排的柱体21。每一柱体21具有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第一端211连接于第二表面12。由于多个柱体21连接本体部1,因此多个第一插孔10分别贯通多个柱体21,并且每一第一插孔10会在第一表面11以及相对应的柱体21的第二端212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101。
信号插接部3设置于第三表面13,信号插接部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31与第六表面32,信号插接部3的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30,且每一第二插孔30在第五表面31与第六表面32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301。在信号插接部的第六表面32为一对接接口,用以对插信号端子插接孔B3(参阅图4),对接接口可以为方形接口。信号插接部3设置于第三表面13的部分的两侧可额外具有支撑部33以加强结构强度,支撑部33为一斜面,因此第六表面为梯形。卡扣件4设置于第四表面14,卡扣件4包括按压部41与卡扣部42。进一步来说,卡扣件4还包含连接部43,连接部43连接第四表面14,而按压部41位于连接部43与第四表面14连接处431的后侧(即卡扣件4朝负Y轴方向延伸的一侧),而卡扣部42位于连接部43与第四表面14连接处431的前侧(即卡扣件4朝正Y轴方向延伸的一侧)。按压部41投影在第四表面14(或第三表面13)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较佳为按压部41与信号插接部3在第四表面14(或第三表面13)的重叠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按压部4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
另外,按压部41具有凸部411,凸部411包含倾斜面41A及水平面41B。主要来说,凸部411为卡扣件4朝向第一表面11的一侧弯折形成的凸起部分。由图3来看,凸部41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指的是凸部411的倾斜面41A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较佳为包含水平面41B也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
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与第五表面31之间沿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一水平距离H1,而按压部41的倾斜面41A与水平面41B之间的连接处与第一表面11之间沿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二水平距离H2,且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或等于第二水平距离H2。进一步来说,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也就是让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圆弧化。较佳地,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R介于0.5 mm至0.8 mm。
参阅图2、图4及图5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M,线端连接器M包括上述的绝缘壳体A、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及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多个所述电源线端端子分别由第一表面11的多个第一开口101插入于本体部1及电源插接部2的多个第一插孔10中,多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由第五表面31的多个第二开口301插入于信号插接部3的多个第二插孔30中。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相组装时,板端连接器B的卡勾B1会卡设于线端连接器M的卡扣部42,线端连接器M通过电源插接部2的多个柱体21分别插设于板端连接器B的多个电源端子插接孔B2,并且每一电源端子插接孔B2内的电源板端端子(图未示出)会通过每一柱体21的第二端212的第一开口101电性接触多个所述电源线端端子。同样地,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相组装时,线端连接器M通过信号插接部3插设于板端连接器B的信号端子插接孔B3,并且信号端子插接孔B3内的多个信号板端端子(图未示出)会通过信号插接部3的第六表面32的多个第二开口301插设于多个第二插孔30而电性接触多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端端子。由此,多个信号板端端子可以传递代表以下信息的信号的至少部分至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电源供应良好状态、电压良好、最大功率供应值、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紧急终止供电…等。接着,线端连接器M通过组装于板端连接器B而与连接于板端连接器B的电路板C进行电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填满其中一第二插孔30来作为防呆装置,如图1与图2所示。换句话说,利用多个信号板端端子间具有两个(或以上)不同的端子间距(Pitch)来提供防呆作用。
承上述,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相组装或分离时,使用者可通过按压部41的倾斜面41A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以及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第二水平距离H2的结构设计,使得用户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手指能够接触到分别位于绝缘壳体A两侧的按压部41以及信号插接部3,特别是手指会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图未示出)。此外,即便用户依然不小心压到信号传输线,由于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呈圆角,即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圆弧化,使信号传输线在该连接处受到的横切力会较小而避免被折断或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型态中,本体部1的一侧与信号插接部3的一侧切齐(第一表面11与第五表面31会切齐),也就是第一水平距离H1等于0。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手指同样可以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且亦不需要担心信号传输线被本体部1的边角所施加的横切力折断。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主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具有上下两排第二插孔30,也就是说,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的多个第二插孔30呈上下并排设置,而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只有一排第二插孔3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多个第二插孔30的数量为限制。
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7与图8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卡扣件4的形状不同以及第一表面11具有凹槽111。在本实施例中,卡扣件4还包括一扇形部44,扇形部44连接于卡扣部42与按压部41之间,更确切地说,扇形部44为卡扣件4在卡扣部42与按压部41之间的宽度具有变化的部位。按压部41具有第一宽度W1,卡扣部42具有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为第二宽度W2的至少1.5倍。较佳者,第一宽度W1为大于或等于6mm。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第一宽度W1为第二宽度W2的至少1.5倍的设计来加宽卡扣件4的可按压面面积,方便使用者施力。而第一表面11于对应第五表面31的第二开口301位置(即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对应第二插孔30位置)形成多个凹槽111,以容纳由信号插接部3的第二插孔30延伸而出的电源线端端子的电线。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9与图10所示,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按压部41还包括一凸部411,凸部411形成于按压部41的上表面。凸部41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线端连接器M,其能通过“按压部41具有扇形部”的技术方案,提供使用者较大的施力面积以避免使用者在将线端连接器M插接/分离板端连接器B时不易施力使卡扣件解除卡扣的问题。
更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线端连接器M,其还能通过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第二水平距离H2以及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的结构设计,使得用户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手指能够接触到分别位于绝缘壳体A两侧的按压部41以及信号插接部3,特别是手指会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图未示出)。此外,即便用户依然不小心压到信号传输线,由于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呈圆角的缘故,使信号传输线在该连接处受到的横切力会较小而避免被折断。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绝缘壳体,适用于一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壳体包括:
一本体部,具有沿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所述本体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第一插孔;
一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每一所述柱体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且每一所述第一插孔在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相对应的所述柱体的所述第二端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
一信号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以及
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包括一扇形部,所述扇形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部的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插孔是呈上下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扇形部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所述信号插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且每一所述第二插孔在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
7.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一本体部,其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插孔;
一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之一侧,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其中多个第一插孔沿一第一方向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
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孔;以及
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之一表面,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包括一扇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端连接器还包括一信号插接部以及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所述信号插接部设置于与所述表面相对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表面上,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插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端端子接收代表以下信息的信号的至少部分:电源供应良好状态、电压良好、最大功率供应值、过流保护、过温保护及紧急终止供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205419U TWM633994U (zh) | 2022-05-25 | 2022-05-25 | 絕緣殼體與線端連接器 |
TW111205419 | 2022-05-25 | ||
CN202221426786.XU CN217691799U (zh) | 2022-05-25 | 2022-06-08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26786.XU Division CN217691799U (zh) | 2022-05-25 | 2022-06-08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39424U true CN219739424U (zh) | 2023-09-22 |
Family
ID=837081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25932.6U Active CN219739424U (zh) | 2022-05-25 | 2022-06-08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CN202221426786.XU Active CN217691799U (zh) | 2022-05-25 | 2022-06-08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26786.XU Active CN217691799U (zh) | 2022-05-25 | 2022-06-08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9739424U (zh) |
TW (1) | TWM633994U (zh) |
-
2022
- 2022-05-25 TW TW111205419U patent/TWM633994U/zh unknown
- 2022-06-08 CN CN202222325932.6U patent/CN219739424U/zh active Active
- 2022-06-08 CN CN202221426786.XU patent/CN217691799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691799U (zh) | 2022-10-28 |
TWM633994U (zh) | 2022-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280992B1 (ko) | 암형 전기 단자 | |
CN210489984U (zh) | 高速背板连接器 | |
US20130122752A1 (en) | Connector | |
CN114122817A (zh) | 一种母端连接器、公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 |
JPH0722046Y2 (ja) | 圧着端子 | |
CN219739424U (zh)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
CN211907723U (zh) | 多芯电导线连接器 | |
CN216648731U (zh) | 一种带卡扣的连接器 | |
CN213304412U (zh) | 带接地功能的fpc连接器 | |
CN205882239U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 |
CN21190776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2304002U (zh) | 一种usb母插座 | |
US795513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 |
TWM446433U (zh) | 電連接器及其端子組 | |
CN112563779A (zh) | 接触端子、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 | |
TWM643370U (zh) | 絕緣殼體 | |
TWM638479U (zh) | 絕緣殼體與線端連接器 | |
JP3753484B2 (ja) | 高密度接続用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に使用される接触子 | |
CN219998529U (zh) | 一种插接式大电流端子连接器 | |
CN201674026U (zh) | 插槽电连接器 | |
CN215645097U (zh) | 一种与pcb板直接插装的连接器 | |
CN214227185U (zh) | 一种多触点接触端子以及包括它的排母连接器 | |
CN220985033U (zh) | 一种线端连接器 | |
CN220253549U (zh) | 一种五金端子 | |
CN211350986U (zh) | 一种电线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6 Address after: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TaiWan, China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en Songyou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TaiWan,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