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1799U -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1799U
CN217691799U CN202221426786.XU CN202221426786U CN217691799U CN 217691799 U CN217691799 U CN 217691799U CN 202221426786 U CN202221426786 U CN 202221426786U CN 217691799 U CN217691799 U CN 217691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end connector
projection area
width
proj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267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松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3259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9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1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1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绝缘壳体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信号插接部以及卡扣件。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本体部内部沿一第一方向形成上下并排的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第二表面。卡扣件设置于第四表面,卡扣件包括按压部与卡扣部,按压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借此,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能够避免使用者在将线端连接器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不慎压到连接到壳体侧边的信号传输线,而造成信号传输线的弯折或松脱。

Description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避免按压时造成信号传输线变形或松脱的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器组件,例如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在进行电性连接或将已连接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分离时,使用者需要以手指按住线端连接器的壳体的侧边来将线端连接器插接到板端连接器上或由板端连接器分离。然而,现有技术的线端连接器的壳体结构设计常常让用户在按住线端连接器的壳体时会不慎压到连接到壳体侧边的信号传输线,造成信号传输线的弯折或松脱。
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领域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者将线端连接器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不慎压到连接到壳体侧边的信号传输线,而造成信号传输线的弯折或松脱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绝缘壳体,其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信号插接部以及卡扣件。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连接于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本体部内部沿一第一方向形成上下并排的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第二表面。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每一柱体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第二表面。多个第一插孔分别贯通多个柱体,且每一第一插孔在第一表面以及相对应的柱体的第二端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信号插接部设置于第三表面。信号插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五表面与一第六表面。信号插接部内部沿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且每一第二插孔在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卡扣件设置于第四表面。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按压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第五表面与第一表面切齐。
优选地,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优选地,多个第一插孔是呈上下并排设置。
优选地,按压部包括一凸部,凸部为卡扣件朝向第一表面的一侧弯折形成的凸起部分,凸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第一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沿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一水平距离,所述凸部包括水平面及倾斜面,水平面与倾斜面之间的连接处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二水平距离,第一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水平距离。
优选地,卡扣件包括一扇形部,扇形部连接于卡扣部与按压部之间。
优选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凸部形成于按压部的上表面。
优选地,按压部具有一第一宽度,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第一宽度为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其包括上述的绝缘壳体、多个电源线端端子以及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插孔,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二插孔。
优选地,第一表面在对应于多个第五表面的多个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多个凹槽。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其包括本体部、电源插接部、信号插接部、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以及卡扣件。本体部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插孔。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本体部的一侧。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多个第一插孔沿一第一方向分别贯通多个柱体。信号插接部设置于本体部的一表面。信号插接部内部沿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一插孔。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第二插孔。卡扣件设置于与表面相对的本体部的另一表面上。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按压部投影在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表面上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按压部与信号插接部在表面的重叠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按压部投影在表面的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
优选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凸部投影在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表面上的投影面积。
优选地,按压部具有一第一宽度,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第一宽度为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优选地,第一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优选地,本体部的一侧与信号插接部的一侧切齐。
优选地,本体部靠近信号插接部的边角形成一圆角,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优选地,本体部在靠近信号插接部的边角且对应第二插孔位置上形成多个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其能通过“按压部投影在本体部表面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投影在本体部表面的投影面积”的技术方案,以避免使用者在将线端连接器插接于板端连接器时不慎压到连接到壳体侧边的信号传输线,而造成信号传输线的弯折或松脱。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侧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端连接器的绝缘壳体A,其包括:一本体部1、一电源插接部2、一信号插接部3以及一卡扣件4。
本体部1包括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第三表面13及第四表面14。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较佳为相对设置,第三表面13与第四表面14相对设置,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连接于第三表面13与第四表面14之间。本体部1从第一表面11向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插孔10,较佳为沿一第一方向(Y轴方向)形成多个第一插孔10。多个第一插孔10排列成至少一排,在本实施例以上下两排插孔10为例说明。
电源插接部2设置于位在本体部1的一侧的第二表面12。电源插接部2包括多个上下并排的柱体21。每一柱体21具有第一端211与第二端212。第一端211连接于第二表面12。由于多个柱体21连接本体部1,因此多个第一插孔10分别贯通多个柱体21,并且每一第一插孔10会在第一表面11以及相对应的柱体21的第二端212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101。
信号插接部3设置于第三表面13,信号插接部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表面31与第六表面32。信号插接部3的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30,且每一第二插孔30在第五表面31与第六表面32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301。信号插接部3的第六表面32为一对接界面,用于对插信号端子插接孔B3(参阅图4)。该对接接口可以为方形接口。信号插接部3连接于第三表面13的部分的两侧可进一步分别形成两个支撑部33以加强结构强度。由于支撑部33为一斜面,因此从图1的正Y轴方向的视角来看,第五表面31为梯形。卡扣件4设置于第四表面14。卡扣件4包括按压部41与卡扣部42。进一步来说,卡扣件4还包含连接部43。连接部43连接第四表面14。按压部41位于连接部43与第四表面14连接处431的后侧(即卡扣件4朝负Y轴方向延伸的一侧)。卡扣部42位于连接部43与第四表面14连接处431的前侧(即卡扣件4朝正Y轴方向延伸的一侧)。按压部41投影在第四表面14(或第三表面13)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较佳地,按压部41与信号插接部3在第四表面14(或第三表面13)的重叠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按压部4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
另外,按压部41具有凸部411,凸部411包含倾斜面41A及水平面41B。主要来说,凸部411为卡扣件4朝向第一表面11的一侧弯折形成的凸起部分。由图3来看,凸部41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更确切来说,凸部411的倾斜面41A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较佳地,凸部411的倾斜面41A及水平面41B都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
继续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与第五表面31之间沿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一水平距离H1,而按压部41的倾斜面41A与水平面41B之间的连接处与第一表面11之间沿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二水平距离H2。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或等于第二水平距离H2。进一步来说,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也就是让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圆弧化。较佳地,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R介于0.5mm至0.8mm。
参阅图2、图4及图5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M,线端连接器M包括上述的绝缘壳体A、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及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多个所述电源线端端子分别由第一表面11的多个第一开口101插入于本体部1及电源插接部2的多个第一插孔10中。多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由第五表面31的多个第二开口301插入于信号插接部3的多个第二插孔30中。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相组装时,板端连接器B的卡勾B1会卡设于线端连接器M的卡扣部42,线端连接器M通过电源插接部2的多个柱体21分别插设于板端连接器B的多个电源端子插接孔B2,并且每一电源端子插接孔B2内的电源板端端子(图未示出)会通过每一柱体21的第二端212的第一开口101电性接触多个所述电源线端端子。同样地,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相组装时,线端连接器M通过信号插接部3插设于板端连接器B的信号端子插接孔B3,并且信号端子插接孔B3内的多个信号板端端子(图未示出)会通过信号插接部3的第六表面32的多个第二开口301插设于多个第二插孔30而电性接触多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端端子。由此,多个信号板端端子可以传递代表以下信息的多个信号的至少部分至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电源供应良好状态、电压良好、最大功率供应值、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紧急终止供电…等。接着,线端连接器M通过组装于板端连接器B而与连接于板端连接器B的电路板C进行电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填满其中一第二插孔30来作为防呆装置,如图1与图2所示。换句话说,利用多个信号板端端子间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端子间距(Pitch)来提供防呆作用。
承上述,当线端连接器M与板端连接器B进行组装或分离时,通过按压部41的倾斜面41A会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以及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第二水平距离H2的结构设计,让用户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手指能够接触到分别位于绝缘壳体A两侧的按压部41以及信号插接部3。用户的手指会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图未示出)。此外,即便用户依然不小心压到信号传输线,由于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呈圆角,即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圆弧化,使信号传输线在该连接处受到的横切力会较小而避免被折断或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型态中,本体部1的一侧与信号插接部3的一侧切齐(第一表面11与第五表面31会切齐),也就是第一水平距离H1等于0。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使用者的手指同样可以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亦不需要担心信号传输线被本体部1的边角所施加的横切力折断。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主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具有上下两排第二插孔30。也就是说,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的多个第二插孔30呈上下并排设置,而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信号插接部3只有一排第二插孔3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多个第二插孔30的数量为限制。
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7与图8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卡扣件4的形状不同以及第一表面11具有凹槽111。在本实施例中,卡扣件4还包括一扇形部44,扇形部44连接于卡扣部42与按压部41之间。更确切地说,扇形部44为卡扣件4在卡扣部42与按压部41之间的宽度具有变化的部位。按压部41具有第一宽度W1,卡扣部42具有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为第二宽度W2的至少1.5倍。较佳者,第一宽度W1为大于或等于6mm。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第一宽度W1为第二宽度W2的至少1.5倍的设计来加宽卡扣件4的可按压面面积,方便使用者施力。第一表面11于对应第五表面31的第二开口301位置(即本体部1靠近信号插接部3的边角对应第二插孔30位置)形成多个凹槽111。多个凹槽111可容纳由信号插接部3的第二插孔30延伸而出的电源线端端子的电线。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9与图10所示,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绝缘壳体的另一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壳体A相比具有相仿的结构,其相仿之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壳体A的不同之处在于,按压部41还包括一凸部411,凸部411形成于按压部41的上表面。凸部411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第四表面14的投影面积。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线端连接器M,其能通过“按压部41投影在本体部1表面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信号插接部3投影在本体部1表面的投影面积”的技术方案,以避免使用者在将线端连接器M插接于板端连接器B时不慎压到连接到壳体侧边的信号传输线,而造成信号传输线的弯折或松脱。
更进一步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绝缘壳体A与线端连接器M,其还能通过第一水平距离H1小于第二水平距离H2以及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的结构设计,让用户在拿取线端连接器M时,使用者的手指能够接触到分别位于绝缘壳体A两侧的按压部41以及信号插接部3。用户的手指会按压在信号插接部3的部位而不会按压到信号传输线(图未示出)。此外,即便用户依然不小心压到信号传输线,由于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的连接处呈圆角的缘故,使信号传输线在该连接处受到的横切力会较小而避免被折断。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绝缘壳体,适用于一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壳体包括:
一本体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所述本体部内部沿一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一插孔;
一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每一所述柱体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插孔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且每一所述第一插孔在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相对应的所述柱体的所述第二端分别形成两个第一开口;
一信号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表面,所述信号插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五表面与一第六表面,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且每一所述第二插孔在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分别形成两个第二开口;以及
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投影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所述信号插接部投影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切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的连接处形成一圆角,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插孔是呈上下并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包括一凸部,所述凸部为所述卡扣件朝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弯折形成的凸起部分,所述凸部投影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重叠于所述信号插接部投影在所述第四表面的投影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五表面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隔一第一水平距离,所述凸部包括水平面及倾斜面,所述水平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二水平距离,所述第一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水平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扇形部,所述扇形部连接于所述卡扣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所述凸部形成于所述按压部的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10.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绝缘壳体;
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孔;以及
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插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在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五表面的多个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多个凹槽。
12.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
一本体部,其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插孔;
一电源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所述电源插接部包括多个柱体,其中多个第一插孔沿一第一方向分别贯通多个所述柱体;
一信号插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一表面,所述信号插接部内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第二插孔;
多个电源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插孔;
多个信号传输线端端子,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插孔;以及
一卡扣件,设置于与所述表面相对的所述本体部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卡扣件包括一按压部与一卡扣部,所述按压部投影在所述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所述信号插接部投影在所述表面上的投影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信号插接部在所述表面的重叠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按压部投影在所述表面的投影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还包括一凸部,所述凸部投影在所述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至少部分重叠于所述信号插接部投影在所述表面上的投影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卡扣部具有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为所述第二宽度的至少1.5倍。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或等于6mm。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与所述信号插接部的一侧切齐。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信号插接部的边角形成一圆角,所述圆角的曲率半径介于0.5mm至0.8mm。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在靠近所述信号插接部的边角且对应第二插孔位置上形成多个凹槽。
CN202221426786.XU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Active CN217691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5932.6U CN219739424U (zh)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419 2022-05-25
TW111205419U TWM633994U (zh) 2022-05-25 2022-05-25 絕緣殼體與線端連接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5932.6U Division CN219739424U (zh)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1799U true CN217691799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081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26786.XU Active CN217691799U (zh)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CN202222325932.6U Active CN219739424U (zh)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5932.6U Active CN219739424U (zh) 2022-05-25 2022-06-08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7691799U (zh)
TW (1) TWM63399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9424U (zh) 2023-09-22
TWM633994U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7489B1 (ko) 이중 전기 연결을 구비한 소켓 구조
KR100280992B1 (ko) 암형 전기 단자
US20060148300A1 (en) USB connector with latching arrangement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JPS62168355A (ja) モジュラープラグ用ジヤツク
CN210156669U (zh) 一种两侧解锁连接器组件
US6663407B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latches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CN217691799U (zh) 绝缘壳体与线端连接器
US63347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housing having a lance in a terminal accommodation chamber
US641952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US5030111A (en) Modular connector assembly which provides strain relief
KR960012624A (ko) 전기 케이블 어셈블리
CN201282235Y (zh)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5882239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JP7430273B2 (ja) 基板対基板ソケット及び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組立体
JPH0630266B2 (ja) 低挿入力の電気コネクタ
CN102185198B (zh) 功率接触件及其接触片
TWM643370U (zh) 絕緣殼體
TWM638479U (zh) 絕緣殼體與線端連接器
CN220155781U (zh)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
CN220253549U (zh) 一种五金端子
CN210838330U (zh) 一种新型排线连接器
CN220368176U (zh) 线缆电连接器
JP4602050B2 (ja) マルチ接続形ヘッダーコネクタ並びにこれに接続する縦積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横置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6

Address after: Taoyuan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TaiWan, China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en Songyou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TaiWa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