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7212U - 电芯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芯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7212U
CN219717212U CN202320732742.8U CN202320732742U CN219717212U CN 219717212 U CN219717212 U CN 219717212U CN 202320732742 U CN202320732742 U CN 202320732742U CN 219717212 U CN219717212 U CN 219717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extension
pole
utility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27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丁丁
陈贤阳
周宇
孙飞
车丽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27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7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7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7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和电池包。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柱和两个卷芯。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极柱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电芯的安全性,减少电芯的结构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电芯和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芯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锂电池包行业蓬勃发展,前端原材料的价格也剧烈波动,电池包的成本大幅度上涨,加之锂电池包使用环境更为复杂,市场对锂电池包提出了控制成本、提高电池包安全性的更高要求。
相关技术中,电芯一般包括卷芯、壳体、顶盖组件等。卷芯设置在壳体内,卷芯的极耳通过连接片与顶盖上的极柱电连接。电芯的结构件数量较多,且连接片与顶盖组件以及卷芯之间的焊接工序的异常问题较多,导致电芯的安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和电池包,可以改善相关技术中电芯的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
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极柱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两个卷芯,每一所述卷芯均设有第一极耳,两个所述卷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柱本体包括朝向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凸出设置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卷芯的一侧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凹腔的侧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腔的侧壁的厚度t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t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0.8×t2≤t1≤1.2×t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范围为0.8毫米至1.5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焊接区;
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开口的宽度L1与所述第一焊接区的宽度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则L1=(L2±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开口的长度W1、所述第一焊接区的长度W2以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W3之间满足以下关系:W1=[W3-2×(W+3)±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卷芯均设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的所述第一极耳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顶盖和塑胶件;
所述顶盖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塑胶件设置在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卷芯的一侧,沿所述顶盖至所述塑胶件的方向,所述塑胶件的高度为2毫米至3.5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顶盖至所述塑胶件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至所述塑胶件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且所述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的差值至少为0.2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柱;
所述第二极柱包括第二极柱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二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极柱本体朝向所述第二极柱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极柱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极柱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卷芯还设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的所述第二极耳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的高度为200毫米至250毫米,所述电芯的长度为300毫米至400毫米,所述电芯的厚度为70毫米至100毫米。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方面,将第一极柱设计为包括第一极柱本体和第一延伸部的结构,通过第一延伸部可以实现第一极柱本体与卷芯的连接,相较于相关技术,不需要设计连接片,从而减少一道激光焊接工序,关闭一个金属粉尘发生源,环境洁净度能做到更高,电芯内部金属颗粒会更少。第二方面,受热受压情况下会引起第一延伸部变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在焊接第一连接部和其中一卷芯时,不会引起第二连接部变形,在焊接第二连接部和另一卷芯时,不会引起第一连接部变形,从而提高焊接良率。由此,本实用新型改善了电芯的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此外,由于减少了电芯的结构件数量,减少了加工工序,本实用新型还降低了物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芯沿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极柱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思想进行解释说明,而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芯沿AA’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100。电芯100包括第一极柱10和两个卷芯20。第一极柱10包括第一极柱本体11以及与第一极柱本体11连接的第一延伸部12。第一延伸部12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1以及第二连接部122分别与两个卷芯20连接。也即,第一连接部121与其中一卷芯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2与另一卷芯20连接。
图4的竖向虚线a可以将第一极柱10分成包括第一极柱本体11和第一延伸部1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方面,将第一极柱10设计为包括第一极柱本体11和第一延伸部12的结构,通过第一延伸部12可以实现第一极柱本体11与卷芯20的连接。电芯100中不需要设计连接片,从而减少一道激光焊接工序,关闭一个金属粉尘发生源,环境洁净度能做到更高,电芯100内部的金属颗粒会更少。第二方面,卷芯20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22焊接时会产生热量,也会对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施加压力。而在受热受压情况下,会引起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变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在焊接第一连接部121和其中一卷芯20时,不会引起第二连接部122变形,在焊接第二连接部122和另一卷芯20时,不会引起第一连接部121变形,从而提高焊接良率。由此,本实用新型改善了电芯100的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此外,由于减少了电芯100的结构件数量,减少了加工工序,本实用新型还降低了物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对于无连接片的电芯100,结构件空间占比更小,空间利用率更高。由于新能源汽车是大型用电装置,需要较大的电压,所以,每个电芯100中设置有两个卷芯20,可以增大电芯100的能量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一卷芯20可以设有第一极耳21。第一连接部121以及第二连接部122分别与两个卷芯20的第一极耳21连接。也即,第一连接部121与其中一第一极耳21连接,第二连接部122与另一第一极耳21连接。
第一极耳21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22接触,也即直接连接。第一极耳21与第一连接部121或第二连接部122之间可以为激光焊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0可以包括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第一极柱10可以是正极极柱,也可以是负极极柱。当第一极柱10为正极极柱时,第一极耳21为正极极耳。当第一极柱10为负极极柱时,第一极耳21为负极极耳。其中,正极极耳的材料可以为金属铝。负极极耳的材料可以选自镍、铜、镍镀铜或铝中任一种金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极柱本体11远离卷芯20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定位孔112。定位孔112设置在第一极柱本体11的中心,且定位孔112为盲孔。通过设置定位孔112,可以在注塑时对第一极柱10的位置进行定位,防止第一极柱10在注塑时发生位置偏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极柱本体11包括朝向远离第一极耳21的一侧凸出设置的凸起部111。凸起部111朝向第一极耳21的一侧形成有凹腔110。第一延伸部12与凹腔110的侧壁1101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极柱10呈几字形中空结构。也即,将第一极柱本体11的底部设计成中空结构。由此,第一延伸部12通过凹腔110的侧壁1101,实现与第一极柱本体11的连接,可以提高第一延伸部12和第一极柱本体11的过流效果,避免温度升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极柱本体11可以与第一延伸部12一体成型。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极柱本体11也可以是实心结构。第一延伸部12可以由第一极柱本体11靠近第一极耳21的端部延伸形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2中第一极柱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凸起部111的凸起方向,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为t2。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t2的范围为0.8毫米至1.5毫米。比如,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t2可以为0.8毫米、1毫米、1.2毫米、1.4毫米、1.5毫米等。
在相关技术中,受限于焊接工艺水平,连接片的厚度受限,过流能力也受限。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100中,第一延伸部12为第一极柱10的主要过流部。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尺寸可以被灵活调整。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范围可以达到0.8毫米至1.5毫米,从而满足高倍率充放电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腔110的侧壁1101的厚度为t1。侧壁1101的厚度t1满足以下关系:0.8×t2≤t1≤1.2×t2。
比如,侧壁1101的厚度t1可以为0.8t2、0.9t2、1t2、1.1t2、1.2t2等,具体可根据电芯100的实际结构进行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延伸部12为第一极柱10的主要过流部。但侧壁1101的厚度t1也是保证过流的重要因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侧壁1101的厚度t1设计为第一延伸部12的厚度t2的0.8倍-1.2倍,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延伸部12和第一极柱本体11的过流效果,避免引起温度升高,进而提高卷芯20的能量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远离第一极柱本体11的一端设有一开口120。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位于开口120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延伸部12远离第一极柱本体11的一端设置开口120,并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设置在开口120的相对两侧,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开口120的剖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只要实现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包括与第一极柱本体11连接的第一端11a和远离第一极柱本体11的第二端11b。第一连接部121包括第一焊接区1210。第一焊接区1210用于第一极耳21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的焊接。
沿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的方向,开口120的宽度为L1,第一焊接区1210的宽度为L2。也即,以平行于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的方向的尺寸为宽度。开口120的宽度L1和第一焊接区1210的宽度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L1=(L2±4)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的方向,开口120的长度为W1,第一焊接区1210的长度为W2,第一延伸部12的长度为W3。也即,以垂直于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的方向的尺寸为长度。
开口120的长度W1、第一焊接区1210的长度W2以及第一延伸部12的长度W3之间满足以下关系:W1=[W3-2×(W2+3)±6]mm。
其中,3mm为安全距离,以保证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极耳21的焊接良率。比如,第一焊接区1210的长度W2可以为5mm,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限定开口120的宽度L1和第一焊接区1210的宽度L2之间的关系,以及限定开口120的长度W1、第一焊接区1210的长度W2以及第一延伸部12的长度W3之间的关系,在实现间隔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目的的同时,使得第一延伸部12的面积最大化,保证了第一延伸部12的过流能力以及强度。
同样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2包括第二焊接区1220。第二焊接区1220用于第一极耳21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焊接。第二焊接区1220与第一焊接区1210的尺寸相同。第二焊接区1220与开口120之间的关系可参阅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焊接区1210与开口120之间的关系。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包括顶盖40和塑胶件50。塑胶件50设置在顶盖40靠近卷芯20的一侧。
顶盖40设有安装孔41。第一极柱本体11穿过安装孔41。塑胶件50设置在顶盖40靠近卷芯20的一侧。
顶盖40上还开设有注液孔42及防爆阀43。防爆阀孔43位于注液孔42的一侧。注液孔42或防爆阀43位于顶盖40的中心。防爆阀43呈圆形、椭圆形或跑道形。
注液孔42用于注液或排气,电芯100可以实现闭口注液,工艺上更好实现,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及降低成本。防爆阀43可用于电芯100的内部泄压,防止电芯100因内压过大而自燃、爆炸,进一步提高电芯100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00同时包括防爆阀43和注液孔42,安全可靠性佳且利于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沿顶盖40至塑胶件50的方向,塑胶件50的高度H1为2毫米至3.5毫米。比如,塑胶件50的高度H1为2毫米、2.5毫米、3毫米、3.5毫米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极耳21和顶盖40之间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第一极柱10和第一极耳21之间焊接,以及电芯100后续的装配与封装。但是放置卷芯20的壳体内的空间有限,如果在顶盖40和第一极耳21之间预留大量的空间,需要压缩卷芯20的体积,从而降低该电芯100的能量密度。对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无连接片的结构,塑胶件50的高度H1会比相关技术中采用连接片结构时的高度小,从而减小占用电芯100的内部空间,空间利用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顶盖40至塑胶件50的方向,第一延伸部12的下表面至塑胶件50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垂直距离h1为第一极耳21的弯折空间高度。垂直距离为h1大于第一极耳21的厚度,且垂直距离为h1与第一极耳21的厚度差值至少为0.2毫米。其中,0.2毫米为预留安全空间,避免空间过小损坏第一极耳21。
第一极耳21通常由多层极耳单片层叠而成,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垂直距离h1与第一极耳21的厚度有关,对于同一款卷芯20,极耳单片的层数可以不变,则第一极耳21的厚度不变,垂直距离h1也不变。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柱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包括第二极柱30。
第二极柱30包括第二极柱本体31以及与第二极柱本体31连接的第二延伸部32。第二延伸部32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第三连接部321以及第四连接部322分别与两个卷芯20连接。第二极柱本体31可以与第一极柱本体11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可参阅上述实施例。
每一卷芯20还设有第二极耳22。当第一极柱10为正极极柱时,第一极耳21为正极极耳,第二极柱30为负极极柱,第二极耳22为负极极耳。当第一极柱10为负极极柱时,第一极耳21为负极极耳,第二极柱30为正极极柱,第二极耳22为正极极耳。
第二极耳22与第三连接部321或第四连接部322之间可以为激光焊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自第一极柱本体11朝向第二极柱30延伸。第二延伸部32自第二极柱本体31朝向第一极柱10延伸。由此可以减小第一极柱10和第二极柱30占用的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32远离第二极柱本体31的一端设有一沟槽320。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位于沟槽320的相对两侧。沟槽320可以贯穿第二延伸部3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二延伸部32远离第二极柱本体31的一端设置沟槽320,并将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设置在沟槽320的相对两侧,从而实现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的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沟槽320的剖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只要实现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321包括与第二极柱本体31连接的第三端31a和远离第二极柱本体31的第四端31b。第三连接部321包括第三焊接区3210。第三焊接区3210用于第二极耳22与第三连接部321之间的焊接。
沿第三端31a至第四端31b的方向,沟槽320的宽度为L3,第三焊接区3210的宽度为L4。也即,以平行于第三端31a至第四端31b的方向的尺寸为宽度。沟槽320的宽度L3和第三焊接区3210的宽度L4之间的关系满足:L3=(L4±4)mm。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三端31a至第四端31b的方向,沟槽320的长度为W4,第三焊接区3210的长度为W5,第二延伸部32的长度为W6。也即,以垂直于第一端11a至第二端11b的方向的尺寸为长度。
沟槽320的长度W4、第三焊接区3210的长度W5以及第二延伸部32的长度W6之间的关系满足:W4=[W3-2×(W5+3)±6]mm。
其中,3mm为安全距离,以保证第三连接部321与第二极耳22的焊接良率。比如,第三焊接区3210的长度W5可以为5mm,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其中,第一延伸部12和第二延伸部32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限定沟槽320的宽度L3和第三焊接区3210的宽度L4之间的关系,以及限定沟槽320的长度W4、第三焊接区3210的长度W5以及第二延伸部32的长度W6之间的关系,在实现间隔第三连接部321和第四连接部322的目的的同时,使得第二延伸部32的面积最大化,保证了第二延伸部32的过流能力以及强度。
同样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322包括第四焊接区3220。第四焊接区3220用于第二极耳22与第四连接部322之间的焊接。第四焊接区3220与第三焊接区3210的尺寸相同。第四焊接区3220与沟槽320之间的关系参见第三焊接区3210与沟槽320之间的关系,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0的高度为200毫米至250毫米。比如,电芯100的高度可以为200毫米、210毫米、220毫米、230毫米、240毫米、250毫米等。
电芯100的长度为300毫米至400毫米。比如,电芯100的长度可以为300毫米、320毫米、340毫米、360毫米、380毫米、400毫米等。
电芯100的厚度为70毫米至100毫米。比如,电芯100的厚度可以为70毫米、80毫米、90毫米、100毫米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芯100的高度、长度以及宽度指的是裸电芯的尺寸。通常利用多个电芯100形成电池包时,需要在每一电芯100的外侧包覆一层保护膜,以起到隔热阻燃、绝缘的作用。裸电芯即是电芯100未包覆保护膜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增加电芯100的高度空间可以提升电池容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电芯100的高度设计为200毫米至250毫米,可以实现超高容量。但是,电芯100过高时,电解液的浸润性较差。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调整电芯100的长宽比,将电芯100的长度设计为300毫米至400毫米,厚度(可以理解为宽度)设计为70毫米至100毫米,使得电解液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浸润性。同时,经测试,具有上述尺寸的电芯100具有较好的散热性,可以使得电芯10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有效释放,提高电芯100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芯100可以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比如,电芯100为锂电池、镍氢电池、固态电池、铅酸电池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芯100。电芯100的具体结构可参阅上述实施例。
具体的,电池包可以包括多个电芯100和电池箱体。多个电芯100设置于电池箱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中,第一方面,将第一极柱设计为包括第一极柱本体和第一延伸部的结构,通过第一延伸部可以实现第一极柱本体与卷芯的连接,不需要设计连接片,从而减少一道激光焊接工序,关闭一个金属粉尘发生源,环境洁净度能做到更高,电芯100的内部金属颗粒会更少。第二方面,受热受压情况下会引起第一延伸部变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在焊接第一连接部和其中一卷芯时,不会引起第二连接部变形,在焊接第二连接部和另一卷芯时,不会引起第一连接部变形,从而提高焊接良率。由此,改善了电芯100的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此外,由于减少了电芯100的结构件数量,减少了加工工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降低了物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其实质要点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包括第一极柱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两个卷芯,两个所述卷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包括朝向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凸出设置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卷芯的一侧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凹腔的侧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侧壁的厚度t1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t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0.8×t2≤t1≤1.2×t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范围为0.8毫米至1.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焊接区;
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开口的宽度L1与所述第一焊接区的宽度L2之间满足以下关系:L1=(L2±4)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开口的长度W1、所述第一焊接区的长度W2以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W3之间满足以下关系:W1=[W3-2×(W+3)±6]mm。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卷芯均设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的所述第一极耳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顶盖和塑胶件;
所述顶盖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极柱本体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塑胶件设置在所述顶盖靠近所述卷芯的一侧,沿所述顶盖至所述塑胶件的方向,所述塑胶件的高度为2毫米至3.5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顶盖至所述塑胶件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至所述塑胶件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且所述垂直距离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的差值至少为0.2毫米。
1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柱;
所述第二极柱包括第二极柱本体以及与所述第二极柱本体连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包括至少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极柱本体朝向所述第二极柱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极柱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极柱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卷芯还设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卷芯的所述第二极耳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的高度为200毫米至250毫米,所述电芯的长度为300毫米至400毫米,所述电芯的厚度为70毫米至100毫米。
15.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CN202320732742.8U 2023-03-31 2023-03-31 电芯和电池包 Active CN219717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2742.8U CN219717212U (zh) 2023-03-31 2023-03-31 电芯和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2742.8U CN219717212U (zh) 2023-03-31 2023-03-31 电芯和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7212U true CN219717212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2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2742.8U Active CN219717212U (zh) 2023-03-31 2023-03-31 电芯和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7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01365B1 (en) Battery cell with small groove at surfac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EP2228852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current collecting plates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US2022028579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upply
EP3817131A1 (en) Battery
CN211507809U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KR101074780B1 (ko) 캡 조립체, 캔,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US11949128B2 (en) Current collecting member, secondary batter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CN111276732A (zh) 一种单体式电池和电池模组
WO2021082758A1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KR20100042102A (ko) 보호회로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218005195U (zh) 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US20230411746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WO2021000781A1 (zh) 二次电池
CN112234282A (zh) 电池壳体组件、电池及制备方法
CN219717212U (zh) 电芯和电池包
CN115621633A (zh) 端盖、电池、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218827490U (zh) 电池的端盖组件、电池单体、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US2023023128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7507616U (zh) 电池
CN116387638A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KR102088976B1 (ko) 접속 슬롯부를 구비한 이차전지 팩
CN116315495A (zh) 电芯和电池包
CN212392306U (zh) 一种环形电池
EP3712978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9591473U (zh) 一种圆柱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