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5945U - 一种减震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5945U
CN219715945U CN202320248919.7U CN202320248919U CN219715945U CN 219715945 U CN219715945 U CN 219715945U CN 202320248919 U CN202320248919 U CN 202320248919U CN 219715945 U CN219715945 U CN 219715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structure
elastic buffer
movement
watch
moun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489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礼汛
董伟轩
张柳英
吴朝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WANG 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WANG 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WANG 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WANG ELECTRON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4891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5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5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5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手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减震手表,包括壳体、机芯、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壳体具有内腔,机芯安装于内腔。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机芯的外周,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位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壳体之间。当本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受到剧烈撞击时,通过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使得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受到的撞击力较小,第一弹性缓冲结构能够进一步减缓撞击力,从而对机芯起到双重缓冲作用,提高减震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手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手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减震手表。
背景技术
手表是现代人们常用于计时的工具之一,手表通常被佩戴于使用者的手腕。手表主要包括壳体与机芯,机芯用于计时,因此机芯是手表中的重要部件,机芯安装于壳体内,以通过壳体保护机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的手腕通常是不断运动的,尤其在当使用者的手腕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手表也随着手腕一同进行剧烈运动,容易使得导致机芯内部的各零件之间发生碰撞,甚至导致机芯与壳体发生碰撞,从而会影响机芯计时的准确度。
为了降低机芯受损的可能性,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减震手表,其主要是通过在机芯的外周套设一个胶质内罩,通过胶质内罩在手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对机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缓解机芯的剧烈运动,从而降低机芯受损的可能性。但是胶质内罩的减震效果有限,当手表受到剧烈撞击时,机芯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撞击力,机芯受损的可能性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手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震手表的减震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减震手表,包括壳体、机芯、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所述机芯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所述机芯的外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所述壳体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边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机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槽,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底盖,所述上壳设置有开口,所述底盖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上壳和所述底盖之间形成所述内腔,所述上壳的内侧壁向所述内腔凸出设置有环状的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所述上壳的内侧壁和所述底盖之间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容纳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远离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的侧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减震手表还包括机芯调节结构,所述壳体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机芯调节结构依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以与所述机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减震手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减震手表,通过在机芯的外周围设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并在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围设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当减震手表受到剧烈撞击时,通过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对机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并通过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对机芯起到双重缓冲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减弱了机芯受到的撞击力。由上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减震手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对机芯起到了双重缓冲作用,从而提高了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的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的第二弹性缓冲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100、壳体;110、上壳;120、底盖;200、机芯;210、表盘;220、驱动结构;230、机芯调节结构;300、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10、第一安装部;400、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10、限位凸起;420、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减震手表,包括壳体100、机芯200、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壳体100具有内腔,机芯200安装于内腔。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围设于机芯200的外周,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围设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位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和壳体100之间。
本实施例的减震手表,通过在机芯200的外周围设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并在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围设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当减震手表受到剧烈撞击时,通过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使得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受到的撞击力较小,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能够进一步减缓撞击力,从而对机芯200起到双重缓冲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减弱了机芯200受到的撞击力。由上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通过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对机芯200起到了双重缓冲作用,从而提高了减震效果。
机芯200包括表盘210和驱动结构220,表盘210位于驱动结构220的一侧且与驱动结构220传动连接。表盘210包括表针(例如时针、分针和秒针等),驱动结构220用于驱动表针转动。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具体围设于驱动结构220的外周,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具体为环状结构,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与驱动结构220同轴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设置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一容纳槽内。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靠近表盘210的一侧面为第一端面,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远离表盘210的一侧面为第二端面。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中位于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以衔接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侧面分别为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环侧面和内环侧面,内环侧面位于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靠近驱动结构220的一侧,外环侧面位于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远离驱动结构220的一侧。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也即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环侧面以及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中靠近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环侧面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一容纳槽内,以使得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将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进行包覆,以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能够全方位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起到缓冲作用。当本实施例提供的减震手表在受到剧烈撞击时,撞击力均是从壳体100先传递至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经过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初步缓冲后,才会传递至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对撞击力进行二次缓冲,最后传递至驱动结构220的撞击力微乎其微,甚至可忽略不计,以使驱动结构220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即使机芯200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具体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或者塑胶等。当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由橡胶材料时,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具体可由NBR(Nitrile ButadieneRubber,丁腈橡胶)橡胶材料制成,例如NBR50°,以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从而对机芯200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为环状结构,第一容纳槽呈环状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内环侧壁,且第一容纳槽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中心,第一容纳槽包覆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也为环状结构,且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侧壁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值得说明的是,该截面平行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轴线。第一容纳槽包覆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以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全方位对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起到缓冲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内环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0,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通过第一安装部310使得机芯200可安装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也即可使得机芯200不与壳体100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间接安装于壳体100内部,有效为机芯200起到减震效果。第一安装部310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第一安装部310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二者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做限定。第一安装部310具体与机芯200的驱动结构220连接,第一安装部310与驱动结构220之间可通过螺栓或者卡扣等进行连接,或者第一安装部310与驱动结构220之间也可以为过盈配合,以使第一安装部310与驱动结构220连接。
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与第一安装部310均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弹簧钢,弹簧钢具有一定的弹性。通过弹簧钢制作的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第一安装部310,既可使得机芯200与壳体100之间的间接连接具有一定弹性,又能保持一定的刚性,也即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第一安装部310既能够为机芯200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又能够防止机芯200相对于壳体100剧烈晃动,以使机芯200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安装部3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安装部310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以使多个第一安装部310与驱动结构220连接时,多个第一安装部310也均匀间隔分布于驱动结构220的外围,从而使得驱动结构220能够得到稳定支撑。且多个第一安装部310均匀间隔分布在驱动结构220的外围,可对驱动结构220的外围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也即对机芯200的外围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部3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安装部310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内环侧壁。三个第一安装部310的任意两者中分别朝向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中心凸出设置有凸台,各凸台分别贯穿设置有通孔。驱动结构220远离表盘210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螺纹孔,各凸台上的通孔分别对应与一个螺纹孔同轴设置,各螺纹孔内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螺纹配合,以实现第一安装部310与驱动结构220连接,也即实现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使得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通过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可选的,三个第一安装部310均朝向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中心凸出设置有凸台,各凸台分别贯穿设置有通孔,且驱动结构220远离表盘210的一侧也对应设置有三个螺纹孔,各凸台上的通孔分别对应与一个螺纹孔同轴设置,各螺纹孔内分别对应设置有螺栓,以使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由于三个第一安装部310呈环状均匀间隔分布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内环侧壁,当三个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时,三个第一安装部310均匀间隔分布于机芯200的外围,通过在三个第一安装部310均设置凸台,且各凸台均通过螺栓具机芯200连接,可使得机芯200更为稳定地安装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310连接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内环侧面,第一安装部310可以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固定连接,或者第一安装部310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安装部310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位于第一安装部310靠近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一侧,且连接部位于第一安装部310的中部,第一安装部310通过连接部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连接。第一安装部310高度由中部沿着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周向分别向两侧逐渐增大,也即第一安装部310的中部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轴线延伸方向的长度最短,第一安装部310的两侧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轴线延伸方向的长度最长,以使得第一安装部310的两端成扇形逐渐分别向两侧扩张。通过将多个上述第一安装部310连接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内环侧壁,并将多个上述第一安装部310绕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以使得多个第一安装部310可对机芯200形成更好的保护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对机芯200的保护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00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以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通过第二安装部稳定安装于壳体100。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围设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从而使得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机芯200均稳定安装于壳体1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容纳槽,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通过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以使得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稳定安装于壳体100,且操作简便。如图1所示,第二容纳槽具体为壳体100内侧壁上的凹陷,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可减少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在壳体100的内腔中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内腔可用于容纳体积更大的机芯200或者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或者使内腔可用于安放更多的其他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靠近表盘210的一侧面为第三端面,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远离表盘210的一侧面为第四端面。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中位于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之间,以衔接第三端面与第四端面的侧面分别为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面和内环侧面,内环侧面位于第三端面以及第四端面靠近驱动结构220的一侧,外环侧面位于第三端面以及第四端面远离驱动结构220的一侧。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也即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面以及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中靠近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面的区域。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呈环状,且第二容纳槽设置于壳体100的内侧壁,第二容纳槽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容纳槽的中心。第二容纳槽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同轴设置,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同轴设置。如图1所示,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第一容纳槽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内环侧壁,也即第一容纳槽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靠近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一侧,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一容纳槽内,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围设于机芯200的外周,且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通过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以将机芯200稳定地支撑于壳体100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100包括上壳110和底盖120,上壳110设置有开口,底盖120盖合于开口,上壳110和底盖120之间形成内腔。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容纳槽可以设置于上壳110的内侧壁,也可以设置于底盖120的内侧壁。或者,第二容纳槽位于上壳110与底盖120之间,当底盖120盖合于上壳110的开口时,底盖120与上壳11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具体的,上壳110的内侧壁向内腔凸出设置有环状的安装平台,安装平台、上壳110的内侧壁和底盖120之间围设形成第二容纳槽。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套设于机芯200的外周,以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通过第一安装部310与机芯200连接,再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套设于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以使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然后将机芯200、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一同放入上壳110内,并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安放于安装平台上,最后向底盖120盖合在上壳110的开口,底盖120的一端伸入上壳110内并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接触,从而实现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由上可知,通过在底盖120与上壳11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可使得在底盖120与上壳110连接的过程中,同时使得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从而将机芯200、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以及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安装于内腔中,便于装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设置有限位凸起410,限位凸起410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限位凸起410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做限定。限位凸起41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第二容纳槽远离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侧壁(后文均将第二容纳槽远离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侧壁成为第二容纳槽的底面)之间,也即限位凸起41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面。在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的过程中,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壳体100的内侧壁接触,具体与壳体100的上壳110的内侧壁接触。在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上壳110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通过设置限位凸起410,可减少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上壳110的内侧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与上壳110的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力,以便于安装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限位凸起410可为成环状结构围设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壁,或者限位凸起410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限位凸起410绕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壁,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安装部包括凸出部,凸出部为环状结构,且凸出设置于壳体100的内侧壁。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壁设置有凹槽,凹槽也为环状结构,凹槽围设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环侧壁,且凹槽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同轴设置,凸出部与凹槽同轴设置,凸出部位于凹槽内,从而实现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安装于壳体100。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减震手表还包括机芯调节结构230,壳体100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第一弹性缓冲结构300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机芯调节结构230依次穿设于安装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一连接孔,以与机芯200连接。通过设置安装孔、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以供机芯调节结构230穿过,机芯调节结构230与机芯200连接,具体与机芯200的驱动结构220连接,以便于使用者通过机芯调节结构230控制驱动结构220调整表盘210上的表针,以调整时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安装部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槽,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420,定位凸起420位于定位槽内。一方面,当把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后,通过使得定位凸起420位于定位槽内,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孔与安装孔同轴设置,也即实现第二安装孔与安装孔的对位。另一方面,通过定位凸起420与定位槽的配合,以使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相对于第二容纳槽限位,从而提高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更加稳定地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定位凸起420可以位于第二安装部或者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任一者上,当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安装部时,定位凸起420可以与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或者,定位凸起420也可以与第二安装部为一体成型结构,定位槽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当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时,定位凸起420可以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固定连接,或者,定位凸起420也可以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为一体成型结构,定位槽位于第二安装部。后文均以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定位槽位于第二安装部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定位槽位于第二安装部中的第二容纳槽内。定位凸起420可以位于限位凸起410远离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中心的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中的任一者上。当定位凸起420位于限位凸起410远离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中心的一侧时,定位槽位于第二容纳槽的底面。当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中的任一者上时,定位槽则位于第二容纳槽的底面的两侧壁面中的任一者上。也即,如图1所示方向,当定位凸起420位于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中的任一者上时,定位槽位于第二容纳槽的上下两侧面中的任一者上。定位凸起420的数量可为多个,具体可以为两个,两个定位凸起420绕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的周向间隔设置。定位槽的数量与定位凸起420的数量相等,定位槽与定位凸起420一一对应设置。通过使两个定位凸起420分别与对应的定位槽配合,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弹性缓冲结构400卡设于第二容纳槽内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机芯、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第二弹性缓冲结构,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所述机芯安装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所述机芯的外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和所述壳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边缘卡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机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沿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中的一者设置有定位槽,另一者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的外周边缘卡设于第二容纳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底盖,所述上壳设置有开口,所述底盖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上壳和所述底盖之间形成所述内腔,所述上壳的内侧壁向所述内腔凸出设置有环状的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所述上壳的内侧壁和所述底盖之间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容纳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与所述第二容纳槽远离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的侧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减震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手表还包括机芯调节结构,所述壳体的侧壁贯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结构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机芯调节结构依次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连接孔,以与所述机芯连接。
CN202320248919.7U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减震手表 Active CN219715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8919.7U CN219715945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减震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48919.7U CN219715945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减震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5945U true CN219715945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6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48919.7U Active CN219715945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减震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59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7043B (zh)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US7431495B2 (en) Damp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a wrist-watch
US6762976B1 (en) Wristwatch case
JP6690623B2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US8328416B2 (en) Shock proof watch
JP6818228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US10295960B2 (en) Striking or musical timepiece with a resonant bezel
CN219715945U (zh) 一种减震手表
EP0640893A1 (en) Wristwatch case
CN110955137A (zh) 一种防震手表
JP7276376B2 (ja) ケースの製造方法、時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ケース
CN212112141U (zh) 一种手表防震结构及手表
CN213302778U (zh) 一种套筒玻璃手表
JP2000258560A (ja) 腕時計ケース
JP3633145B2 (ja) 腕時計
CN210348219U (zh) 一种带有防护结构的手表壳结构
CN220570571U (zh) 保护壳
CN209806035U (zh) 一种耳机咪杆转动结构及头戴耳机
CN211236577U (zh) 一种防震耐冲击型手表
JP714102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720577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CN220232254U (zh) 手表防震结构及手表
CN214098131U (zh) 一种薄型手表防震结构
CN219267518U (zh) 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机械按键
JP5168648B2 (ja) 腕時計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