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6718U -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 Google Patents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6718U
CN219696718U CN202321085028.0U CN202321085028U CN219696718U CN 219696718 U CN219696718 U CN 219696718U CN 202321085028 U CN202321085028 U CN 202321085028U CN 219696718 U CN219696718 U CN 219696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cting
action
action part
lab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502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爱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Kuishe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uishe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uishe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uishe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502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6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6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6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压紧弹片包括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互分离的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二臂远离第一臂向外扩张;第一臂设有开槽,开槽的两侧形成平面抵触部;操控件的控制头包括相互偏位的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第一作用部在操控件下压时作用于平面抵触部将压紧弹片向下挤压,使第二臂靠近导电体;第二作用部用于在操控件上抬时穿过避让槽作用于第一臂的下表面将压紧弹片向上转动,使第二臂远离导电体;控制头在第一臂上活动不需要越过凸面,所需要的作用力相对较小,实现省力的目的;第一臂的开槽不仅仅使第一臂更容易弹性形变进一步达到省力目的,而且还作为避让孔供操控件的第二作用部穿过将弹片挑起。

Description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导线的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操作更为便利的省力型电连接器,以及适用于这种电连接器的压紧弹片。
技术背景
电连接器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通常包括壳体、压紧弹片、操作手柄和导电体。例如授权公告为CN210926357U,申请公布号CN114566812A、CN107257037A、CN114566812A的专利均公开了这类电连接器。这一类电连接器在导线与电连接器连接所需的下压力较大,甚至在电连接器空载时,转动操作手柄所需要的作用力也很大,对于长时间从事此类操作的操作人员而言,操作多个连接步骤后会手痛。
公告号为CN218275109U的专利文献锁公开的一种改良型快速接线端子,其包括绝缘壳体、F形手柄推杆、R形连接弹片及椅子形接插件,F形手柄推杆包括把手部、第一固定孔、第一施力部及第二施力部,R形连接弹片包括弧形固定部、3字形受力部及7字形夹线部。3字形受力部位于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之间的凹槽中。当向上扳动F形手柄推杆时,第二施力部带动连接弹片3字形受力部转动,7字形夹线部打开形成导线通道。当向下按压F形手柄推杆时,第一施力部抵触3字形受力部,R形连接弹片转动,7字形夹线部向下夹紧导线。
在上述专利虽然意图解决电连接器扳动及按压力度大操作吃力的问题,但是其第一施力部在下压过程中依旧需要越过3字形受力部的凸弧,R形连接弹片形变对F形手柄推杆的方向作用力依旧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手柄下压和上扳操作更加省力的电连接器,从而使得导线连接更加轻松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省力型电连接器,包括壳体、枢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件、压紧弹片和导电体;
所述操控件包括壳体外的操作手柄和伸入壳体内的控制头;
所述压紧弹片枢接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控制头的下侧;
所述控制头包括第一作用部和凸起于第一作用部的第二作用部;
所述压紧弹片包括自由端相互远离的第一臂和第二臂;
所述第一臂开设有沿其长度延伸且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的避让槽;
所述第二臂倾斜向下并与所述导电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控制头转动,所述第一作用部下压所述第一臂的上平面,所述压紧弹片向下转动,所述第一臂受第一作用部挤压向第二臂侧形变,所述第二臂的末端靠近所述导电体;
上扳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控制头反转,所述第一臂恢复形变对所述第一作用部施加向上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避让槽并沿所述避让槽活动,直至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以带动所述压紧弹片向上转动,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片状基部,所述片状基部末端的两侧面对称地设有凸起部以形成厚度大于片状基部的作用头部;
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避让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片状基部的厚度且小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所述片状基部穿过所述窄槽段,所述作用头部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臂的下侧;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宽槽段大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以使在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在所述竖向部的两侧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呈喙状;
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呈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呈第二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所述第二作用部的长度大于第一作用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上限位面,所述壳体设有与上限位面配合限位凸起;
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位于第二作用部的片状基部两侧的下抵触面;
所述上限位面抵触所述限位凸起以限制所述操控件的上转幅度;
所述第一臂接触所述下抵触面而被限制进一步向上转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位于顶端的圆弧状的顶压面;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顶压面抵触所述第一臂,所述压紧弹片向下转动,所述第一臂由水平向下倾斜;
所述顶压面沿所述第一臂的上平面下滑一段距离,以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压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省力型电连接器,包括壳体、枢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件、压紧弹片和导电体;
所述操控件包括壳体外的操作手柄和伸入壳体内的控制头;
所述控制头包括相互偏位的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
所述压紧弹片绕壳体上的枢轴弯折形成上侧的第一臂和下侧的第二臂;
所述压紧弹片受所述控制头操控绕所述枢轴转动;
所述第一臂开设有沿其长度延伸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
所述第一作用部用于在所述操控件下压时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上表面并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挤压,以使所述第二臂的末端靠近所述导电体;
所述第二作用部用于在所述操控件上抬时穿过所述避让槽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并使所述压紧弹片向上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
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导电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避让槽自所述横向部的前段延伸到所述竖向部的下段;
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在所述竖向部内外两侧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一作用部所述包括靠近操作手柄的第一面和远离操作手柄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呈锐角设置且两者通过圆弧面过渡。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圆弧面抵触所述第一臂,以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压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二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一作用部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二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互偏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片状基部和位于片状基部顶端的增厚的作用头部;
所述第一作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片状基部及作用头部的厚度;
所述作用头部超过所述圆弧面而位于所述圆弧面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避让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片状基部的厚度且小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所述片状基部穿过所述窄槽段,所述作用头部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臂的下侧;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宽槽段大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以使在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而在所述竖向部的两侧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一作用部的至少一个与壳体的相邻外侧面上设有定位凹孔;
所述壳体的对应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孔匹配的定位凸起;
所述操控件上扳且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定位凹孔,以使所述压紧弹片保持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压紧弹片,适用于电连接器,包括位于上侧的第一臂、位于下侧的第二臂和连接两者的弧形连接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自由端相互远离;
所述第一臂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槽,所述第一臂的上表面在开槽的两侧形成平面抵触部;
所述平面抵触部用于与电连接器的操控件的第一作用部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臂与第二臂相对形变;
所述第二臂远离所述第一臂逐渐向外扩张,以使在所述第一臂与第二臂相对形变过程中,两者自由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大于两者连接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开槽用于供电连接器的操控件的第二作用部穿过,以使第二作用部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实现带动压紧弹片上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开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压紧弹片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自由端相互分离使得其较一般笼式弹片更容易变形,而在第一臂上设置的开槽不仅仅降低了第一臂的刚性,使得其更容易弹性形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用户施加在操作手柄上的作用力减小,而且还作为避让孔供操控件的第二作用部穿过进入到其下部空间,以便于在操控件上转过程中第二作用部将其挑起。
2、压紧弹片的第一臂的上表面为平面抵触部,操控件的控制头在作用的过程中不需要越过凸面,因此其所需要的作用力也就相对较小。再加上在压紧弹片向下转动后,第一臂逐渐呈向下倾斜状态,更有利于向下作用力的施加,进一步起到省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一视角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下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的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一;
图10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一;
图11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二;
图12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二;
图13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下压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三;
图14为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操控件上扳状态下与压紧弹片配合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第一”、“第二”仅为了进行便于理解的描述,没有其他指向性含义,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省力型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若干插线孔K的壳体100,枢接在壳体100上并可相对壳体100转动的操控件200,受操控件200控制而形变的压紧弹片300,以及与压紧弹片300配合形成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S的导电体40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操控件200和压紧弹片300相匹配,即操控件200控制一个压紧弹片300。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接线通道S与插线孔K的数量匹配,且插线孔K与接线通道S相对,导线可以自插线孔K直线插入到接线通道S内。
如图3-6所示,操控件200包括以其与壳体100的枢接部为界形成有壳体100外的操作手柄201和伸入壳体100内的控制头202。操作手柄201与控制头202之间通过力的传导相互影响。操作手柄201为用户的施力端,通过对其施加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实现操控件200的转动,即亦使得控制头202绕着枢接部转动。而控制头202在对压紧弹片300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承受压紧弹片300的反向作用力,这一反向作用力也通过力传导经操作手柄201传导给用户。
如图3-8所示,压紧弹片300枢接在壳体100内且位于控制头202的下侧。控制头202的转动实现对压紧弹片300不同形态的控制,从而改变压紧弹片300与导电体400的之间距离以及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10所示,压紧弹片300,适用于电连接器,包括位于上侧的第一臂301和位于下侧的第二臂302,第一臂301和第二臂302的自由端相互远离。在第一臂301受向下作用力,而第二臂302不受其他作用力限制时,第一臂301上的向下作用力将驱动压紧弹片300整体向下旋转。
如图3、5、7所示,而当在第二臂302的自由端即第二臂302的末端受阻时,第一臂301上的向下作用力将促使第一臂301向下向第二臂302靠拢形变,这一形变的作用力传导至第二臂302,使得第二臂302呈现向下张开的趋势而对阻碍第二臂302的末端的部件施加向下的压力。阻碍第二臂302的末端的部件可以是插入接线通道S内的导线,也可以是导电体400本身。
如图4、10、11所示,优选地,压紧弹片的第一臂301和第二臂302通过弧形连接臂303连接,或者说第一臂301和第二臂302通过片状弹簧折弯形成,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弧形连接臂303。弧形形态设置是为了保障转动地顺畅性。
如图3-8所示,在壳体100上设有圆柱状的枢轴R,弧形连接臂303套在圆柱状的枢轴外,两者圆弧面的配合更有利于压紧弹片的转动。当然这样的连接方式并不是唯一的。第一臂301和第二臂302两者之间一端通过一实体连接形成连接端,而另一端相互远离形成自由端是保证压紧弹片工作的基础。
如图5、6、9、13所示,第一臂301开设有沿其长度延伸的开槽1,第一臂301的上表面在开槽1的两侧形成平面抵触部2。平面抵触部2用于与电连接器的操控件200的第一作用部10配合,以实现第一臂301与第二臂302相对形变。平面抵触部2的设置是第一层次省力设置。具体的省力原理在下文进行具体阐述。此处需要特别之处的时,平面抵触部2并不一定是绝对平面,其可以是包括一定弧度的圆弧面,但是圆弧面的曲率较大而使其近似平面。或者其也可以是多个平面连接,但每个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大近乎平角从而使得其近似平面。
而开槽1的设置降低了第一臂301的刚性,使得其更容易弹性形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用户施加在操作手柄201上的作用力减小,是第二层次省力设置。
如图3-14所示,操控件200的控制头202除了与第一臂301的上平面配合的第一作用部10外还包括与第一臂301的下表面配合的第二作用部20。而第一臂301上的开槽1即成为了供第二作用部20穿过进入第一臂301下侧空间内的避让槽1。第一作用部10和第二作用部20相互偏位或者说第二作用部20凸起于第一作用部10,从而可以实现第一作用部10作用第一臂301的上平面,第二作用部20作用第一臂301的下表面。
第一作用部10用于在操控件200下压时作用于第一臂301的上表面并将压紧弹片300向下挤压,以使第二臂302的末端靠近导电体400。第二作用部20用于在操控件200上抬时穿过作用于第一臂301的下表面并使压紧弹片300向上转动,以使第二臂302的末端远离导电体400。第二臂302与导电体40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S。
如图3、5、7所示,初始状态下,操作手柄201处于下压的极限位置。第一臂301呈向下倾斜状态,第一作用部10抵触第一臂301的上平面的平面抵触部2。第一臂301受第一作用部10向第二臂302挤压变形,第二臂302的末端靠近导电体400。
需要接线时,上扳操作手柄201,控制头202向上转动,第一臂301恢复形变的弹力对第一作用部10施加向上作用力,这一向上作用力能够使得第一作用部10顺着第一臂301的上平面上滑,以减小对用户上扳操作手柄201所要施加的作用力的需求。这是第三层次省力的设置。
同时,第二作用部20穿过避让槽1并沿避让槽1活动,直至作用于第一臂301的下表面以带动压紧弹片300绕枢轴向上转动,第二臂302的末端远离导电体400,接线通道S开启,导线可以自壳体100的插线孔K内插入到接线通道S中。
然后再次下压操作手柄201,控制头202转动,第一作用部10下压第一臂301的上平面,并顺着平面抵触部2滑动一段距离,压紧弹片300受控制头202控制绕枢轴向下转动,第一作用部10最终通过紧压平面抵触部2使得第一臂301向第二臂302挤压变形。第二臂302的末端靠近导电体400而紧压在导线上,从而固定导线实现导线的电连接和物理连接。此时,电连接的状态如图4、6、8所示,但图中不显示具体导线。
可见在接线时由于第一作用部10所作用的是平面抵触部2,而不需要越过凸面,因此其所需要的作用力也就相对较小,这就是第一层次省力设置的作用机理。再加上在压紧弹片300向下转动后,第一臂301逐渐呈向下倾斜状态,更有利于向下作用力的施加,进一步起到省力的作用。
当需要拆除导线时,再次上扳操作手柄201,控制头202向上转动使得压紧弹片300向上转动,第二臂302与导线之间的作用力松弛,直到第二臂302的末端离开导线。
如图3-14所示,优选地,第二臂302远离第一臂301逐渐向外扩张,以使在第一臂301与第二臂302相对形变过程中,两者自由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大于两者连接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在本实施例中,初始状态下,第一臂301呈基本水平状态,第二臂302呈倾斜向下的状态。这种逐渐外扩的设置是第四层次省力的设置,其通过形变量的扩大设置达到省力的目的。
如图9-14所示,第一作用部10和第二作用部20呈喙状且都与操作手柄201呈一折弯角度并位于操作手柄201的同侧。第一作用部10与操作手柄201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第二作用部20与操作手柄201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二角度。第二作用部20更加远离操作手柄201的一侧。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以使得第一作用部10和第二作用部20相互偏位,以可分别作用压紧弹片300不同位置。
第二作用部20的长度大于第一作用部10。第二作用部20的顶端位于第一作用部10顶端的外侧,从而契合旋转过程中作用点之间的配合。
如图8-14所示,第一作用部10包括靠近操作手柄201的第一面11和远离操作手柄201的第二面12。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呈锐角设置且两者通过顶端的圆弧面过渡。这一圆弧面为与第一臂配合的顶压面13。
下压操作手柄201,顶压面13抵触第一臂301,并沿第一臂301的上平面下滑一段距离,以将压紧弹片300向下压紧。顶压面13呈现圆弧的构造使得操空件下压和上转过程中,控制头202的第一作用部10都能够顺着平面抵触部2滚动配合,摩擦力更小,操作更为省力。
如图8-14所示,第二作用部20形成于第一作用部10的第二面12。第二作用部20包括片状基部21和片状基部21顶端的增厚的作用头部22。第一作用部10的厚度大于片状基部21及作用头部22的厚度。具体地,片状基部21末端的两侧面对称地设有凸起部4以形成厚度大于片状基部21的作用头部22。
如图3-8所示,在第二作用部20进入到第一臂301的下侧后,凸起部4被限制在开槽1的两侧的第一臂301的下表面,从而使得限制第二作用部20脱离第一臂。当然应当说明的是,第二作用部20驱动第一臂301向上转动的作用可以是凸起部4作用开槽1的两侧的第一臂301的下表面,也可以是第二作用部20的前端作用开槽1的前侧的第一臂301的下表面。因此凸起部4的设置是为了导向和限位,可避免第二作用部20与第一臂301脱离,其并不是必须的。
如图12所示,第二作用部20包括呈锐角的上侧面——第三面7和下侧面——第四面5,作用头部22位于第三面7和第四面5所夹的顶端。作用头部22超过顶压面13而位于顶压面13的外侧,且作用头部22与顶压面13之间的第二作用部20的上侧面形成上限位面7。即第三面7为上限位面7。第四面与操作手柄的外侧面大致垂直,使得操控件大致呈7字状态。这种形状设置也是为了适应于第二作用部穿过避让槽进入到第一臂下侧空间,并在转动较小角度后挑起压紧弹片。进一步地,壳体100设有与上限位面7配合限位凸起30。当上扳操作手柄201,操控件200上转过程中,上限位面7抵触限位凸起30的下侧面,操控件200的进一步上转被限制,也就是上限位面7和限位凸起30限制操控件200上转幅度。
如图5、7、11所示,而操作手柄201下表面设有下限位面8,限位凸起30的上侧面与下限位面8配合以限制操控件200下转幅度。在本实施例中下限位面8和限位凸起30的上侧面均为平面结构,当下压操作手柄201,操控件200上转过程中,下限位面8抵触限位凸起30的上侧面,操控件200的进一步下转被限制,此时操作手柄201呈现水平的状态。
如图12所示,第一作用部10的第二面12在第二作用部20的片状基部21两侧形成下抵触面。当第二作用部20作用压紧弹片300的下表面将其钩起后,第一臂301的平面抵触部2接触下抵触面而使压紧弹片300被限制进一步向上转动。
如图7、11-14所示,第一臂301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A和竖向部B。避让槽1包括位于横向部A的窄槽段1a和自横向部A和竖向部B之间的弯折处c延伸竖向部B的下段的宽槽段1b。窄槽段1a的槽宽大于片状基部21的厚度且小于作用头部22的厚度,片状基部21穿过窄槽段1a,作用头部22被限制在第一臂301的下侧;窄槽段1a的槽宽宽槽段1b大于作用头部22的厚度,以使在操控件200上下转动时第二作用部20通过避让槽1在竖向部B的两侧之间切换。
如图13所示,当操控件200下压到极限位置时,第二作用部20从竖向部B的宽槽段1b退出,位于竖向部B的外侧,第一作用部10压持在横向部A靠近竖向部B的一端的上平面上。如图14所示,当操控件200上转时,第二作用部20从竖向部B的外侧进入竖向部B的内侧从而进入到横向部A的下方。
如图12所示,第一作用部10与壳体100的相邻外侧面上设有定位凹孔6;壳体100的对应内侧面设有与定位凹孔6匹配的定位凸起(图中未显示);操控件200上扳且定位凸起卡入定位凹孔6,以使压紧弹片300保持第二臂302的末端远离导电体400的状态。这样一来。在穿设导线时,可以将操控件200保持在上转的极限位置,有效防止操控件200松动而下垂,使得接线通道S保持在开放位置上,更有利于进行接线作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进行了可拼接式电连接器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枢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件、压紧弹片和导电体;
所述操控件包括壳体外的操作手柄和伸入壳体内的控制头;
所述压紧弹片枢接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控制头的下侧;
所述控制头包括第一作用部和凸起于第一作用部的第二作用部;
所述压紧弹片包括自由端相互远离的第一臂和第二臂;
所述第一臂开设有沿其长度延伸且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的避让槽;
所述第二臂倾斜向下并与所述导电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控制头转动,所述第一作用部下压所述第一臂的上平面,所述压紧弹片向下转动,所述第一臂受第一作用部挤压向第二臂侧形变,所述第二臂的末端靠近所述导电体;
上扳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控制头反转,所述第一臂恢复形变对所述第一作用部施加向上作用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避让槽并沿所述避让槽活动,直至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以带动所述压紧弹片向上转动,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片状基部,所述片状基部末端的两侧面对称地设有凸起部以形成厚度大于片状基部的作用头部;
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避让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片状基部的厚度且小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所述片状基部穿过所述窄槽段,所述作用头部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臂的下侧;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宽槽段大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以使在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在所述竖向部的两侧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呈喙状;
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呈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呈第二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所述第二作用部的长度大于第一作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上限位面,所述壳体设有与上限位面配合限位凸起;
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位于第二作用部的片状基部两侧的下抵触面;
所述上限位面抵触所述限位凸起以限制所述操控件的上转幅度;
所述第一臂接触所述下抵触面而被限制进一步向上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位于顶端的圆弧状的顶压面;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顶压面抵触所述第一臂,所述压紧弹片向下转动,所述第一臂由水平向下倾斜;
所述顶压面沿所述第一臂的上平面下滑一段距离,以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压紧。
6.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枢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操控件、压紧弹片和导电体;
所述操控件包括壳体外的操作手柄和伸入壳体内的控制头;
所述控制头包括相互偏位的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
所述压紧弹片绕壳体上的枢轴弯折形成上侧的第一臂和下侧的第二臂;
所述压紧弹片受所述控制头操控绕所述枢轴转动;
所述第一臂开设有沿其长度延伸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供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
所述第一作用部用于在所述操控件下压时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上表面并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挤压,以使所述第二臂的末端靠近所述导电体;
所述第二作用部用于在所述操控件上抬时穿过所述避让槽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并使所述压紧弹片向上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
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导电体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导线的接线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避让槽自所述横向部的前段延伸到所述竖向部的下段;
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在所述竖向部内外两侧之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所述包括靠近操作手柄的第一面和远离操作手柄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呈锐角设置且两者通过圆弧面过渡;
下压所述操作手柄,所述圆弧面抵触所述第一臂,以将所述压紧弹片向下压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作用部形成于所述第一作用部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一角度;
所述第二作用部与所述操作手柄延伸方向之间呈第二角度;
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使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相互偏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片状基部和位于片状基部顶端的增厚的作用头部;
所述第一作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片状基部及作用头部的厚度;
所述作用头部超过所述圆弧面而位于所述圆弧面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片状基部的厚度且小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所述片状基部穿过所述窄槽段,所述作用头部被限制在所述第一臂的下侧;
所述窄槽段的槽宽宽槽段大于所述作用头部的厚度,以使在所述操控件上下转动时所述第二作用部通过避让槽而在所述竖向部的两侧之间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省力型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的至少一个与壳体的相邻外侧面上设有定位凹孔;
所述壳体的对应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孔匹配的定位凸起;
所述操控件上扳且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定位凹孔,以使所述压紧弹片保持所述第二臂的末端远离所述导电体的状态。
13.压紧弹片,适用于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位于上侧的第一臂和位于下侧的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互分离;
所述第一臂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槽,所述第一臂的上表面在开槽的两侧形成平面抵触部;
所述平面抵触部用于与电连接器的操控件的第一作用部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臂与第二臂相对形变;
所述第二臂远离所述第一臂逐渐向外扩张,以使在所述第一臂与第二臂相对形变过程中,两者自由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大于两者连接端之间的间距变化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紧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槽用于供电连接器的操控件的第二作用部穿过,以使第二作用部作用于所述第一臂的下表面实现带动压紧弹片上转的目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紧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向下弯折以形成横向部和竖向部;
所述开槽包括位于所述横向部的窄槽段和自所述横向部和竖向部之间的弯折处延伸所述竖向部的下段的宽槽段。
CN202321085028.0U 2023-05-06 2023-05-06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Active CN219696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5028.0U CN219696718U (zh) 2023-05-06 2023-05-06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5028.0U CN219696718U (zh) 2023-05-06 2023-05-06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6718U true CN219696718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3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5028.0U Active CN219696718U (zh) 2023-05-06 2023-05-06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6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4204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6099346A (en) Cable connector capable of surely connecting a cable
JP580658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6726497B2 (en)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EP0831557B1 (en) Terminal structure
US10658770B1 (en) Press and spring-back type terminal block
CN102204015A (zh) 电连接端子
JPH11185896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2019537227A (ja) コネクタ取外しツール
CN101461100B (zh) 具有旋转锁扣的fpc连接器
CN219696718U (zh) 省力型电连接器及压紧弹片
CN105789943A (zh) 电联接端子结构
EP3667827B1 (en) Wiring terminal
US6183288B1 (en) Resilient device allow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be made in a connection terminal
CN102574278B (zh) 开合作业器
WO2024067125A1 (zh) 改进型电连接器
CN210404067U (zh) 接线端子
WO2007131537A1 (en) Connector of flat conductors
CN110364855A (zh) 多触点式接触件、夹簧、夹簧插套、冠簧及冠簧插套
JPH0338706B2 (zh)
CN210926357U (zh) 一种方便操作的接线端子
CN210007017U (zh) 接线端子的解锁机构
TWI253214B (en) Card connector having an eject mechanism easy to operate and assuring reliable movement
CN110176674B (zh) 电接线端子
CN215221027U (zh) 一种连接稳定的端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