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5344U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45344U CN219645344U CN202320526997.9U CN202320526997U CN219645344U CN 219645344 U CN219645344 U CN 219645344U CN 202320526997 U CN202320526997 U CN 202320526997U CN 219645344 U CN219645344 U CN 2196453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 opening
- air inlet
- heat dissip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及功能柜。散热组件包括导风支架和导风件,导风支架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出风口和散热口,散热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连通风道,散热口位于导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导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导风件设置有导风口,导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导风口与进风口相对,用于朝进风口进行导风。本申请的散热组件能够使得冷风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后,顺着风道的延伸方向流经散热口带走发热部件的热量并从出风口进行出风,实现在导风支架的同一侧的进风和出风,降低了对功能柜的通风口的设置位置的限制,并通过单向的风道,减小热风的回流,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能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加柜子的功能性,在柜子内集成了制冷装置、烘干装置等会产生热量的功能组件,以使得柜子成为除了具有储存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功能的功能柜,而功能柜对散热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相关技术通常在功能柜的顶部设置有排气扇对功能柜的内部进风,并使得气体带走部分热量后从功能柜的侧部进行排出。但是在实际的安装中,功能柜的侧部通常会贴墙放置或者与其他柜体拼合,因此侧部的通风口会存在被遮挡的问题,影响实际的散热效果,且在功能柜的侧部进行开孔,也影响了功能柜的美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组件,能够使得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同一侧并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热组件的功能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包括导风支架和导风件。导风支架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出风口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风道,所述散热口位于所述导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导风支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导风件设置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导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导风件用于朝所述进风口进行导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导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同一侧,并使得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能够使得冷风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后,顺着风道的延伸方向流经散热口带走发热部件的热量并从出风口进行出风,实现在导风支架的同一侧的进风和出风,降低了对功能柜的通风口的设置位置的限制,并通过单向的风道,减少热风的回流,提高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用于与发热部件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穿设于所述散热口,且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件包括底板和多个散热翅,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散热翅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各所述散热翅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同一侧,各所述散热翅依次间隔排列,且两所述散热翅之间限定出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翅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导风支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抵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翅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进风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支架还设置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用于容置所述导风件,所述第一槽具有槽底,所述槽底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槽底,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支架还设置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槽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槽用于容置控制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支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侧部还设置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连通所述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包括功能组件、柜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具有发热部件。所述散热口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或者,所述发热部件位于所述风道内。柜体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柜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组件,能够实现在功能柜的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进风和出风,不需要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侧部上进行通风孔的开设,解决了功能柜摆放时由于其他物体封堵侧部的通风孔导致影响散热的问题,并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功能柜能够搭载更多功能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包括功能组件、柜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功能组件,具有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导热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侧,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柜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组件,能够实现在功能柜的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进风和出风,不需要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侧部上进行通风孔的开设,解决了功能柜摆放时由于其他物体封堵侧部的通风孔导致影响散热的问题,并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功能柜能够搭载更多功能组件。且通过导热件对发热部件进行集热和导热,并使得导热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导风支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能柜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功能柜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功能柜10;
散热组件100、导风支架110、进风口111、风道112、出风口113、散热口114、第一槽115、槽底1151、第二槽116、过线孔117、导风件120、导风口121、导热件130、底板131、散热翅132、斜面1321、散热通道1322、第一侧133、第二侧134;
功能组件200、发热部件210;
柜体300、容置腔301、主体310、顶盖320、通风孔321;
控制板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功能柜通过侧部散热时所存在的侧部通风口因实际安装位置的限制而被遮挡,从而影响散热效果的问题,本申请通过对散热组件的导风支架进行改进,使得导风支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能够位于同一侧,以使得功能柜能够实现在顶部的进风和出风,确保散热效果。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00,包括导风支架110和导风件120,导风支架110设置有风道112、进风口111、出风口113和散热口114,散热口114、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分别连通风道112,散热口114位于导风支架1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位于导风支架110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导风件120设置有导风口121,导风口121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导风口121与进风口111相对,导风件用于朝进风口111进行导风。通过将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设置于导风支架110在第一方向上的同一侧,并使得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能够使得冷风从进风口111进入风道112后,顺着风道112的延伸方向流经散热口114带走发热部件210的热量并从出风口113进行出风,实现在导风支架110的同一侧的进风和出风(风的流动方向在图2中以空心箭头示出),降低了对功能柜10的通风孔321的设置位置的限制,并通过单向的风道112,减少热风的回流,提高散热效率。
能够理解的是,进风口111是风道112经延伸并贯通导风支架110的外表面所形成的开口,同理,出风口113亦是风道112经延伸并贯通导风支架110的表面所形成的开口,只是两个开口的开口方向和导风支架110上的位置不同。散热口114的大小能够根据需要进入风道112的物体的体积和数量进行适应性的变化。
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是顺着风道112的延伸方向进行倾斜的,以使得风从进风口111进入风道112后,能够顺着风道112进行流动,减少风与风道112的壁面碰撞后所出现的回弹现象,以减小风的单向流动的阻力,进而确保散热效率。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3,风道112是自左向右逐渐延伸的,则进风口111的开口的横截面,是随着风道112的延伸方向逐渐远离散热口114的,以使得进风口111的开口能够顺着风道112的延伸方向。
发热部件210能够是制冷装置或者干燥装置等会产生热量的功能组件200的散热块(附图中仅展示了功能组件的一部分),发热部件210能够位于散热口114外、恰好位于散热口114处或者伸入于风道112内,发热部件210位于风道112内时,与风的接触面积最大,能够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风道112与出风口113连接的末段,由于需要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以实现出风,风道112的末段是沿第一方向朝向出风口113的方向弯折成弯折段的,弯折段与出风口113直接连通,其中,弯折段的位置的壁面设置为曲面,通过曲面能够实现弯折的平滑过渡,并对风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减少风与导风支架110的内表面的垂直碰撞,使得风的运动更加顺畅,以减小风的运动阻力,确保风的流通。
导风件120能够安装于导风支架110上,也能够安装于其他的固定支架上。导风件120能够选择为轴流风扇、离心风扇等本领域常规的散热风扇,驱使空气中的自然风流入风道112内,也能够选择为本领域常规鼓风机,将风直接鼓入风道112内。在导风件120中,风沿导风口121的开口方向流出,导风口121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与进风口111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能够是相同的,也能够是不同的,只要能够将风导入进风口111中并使风沿着风道112的延伸方向运动即可。在导风口121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与进风口111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相等的实施例中,能够使得导风口121正对于进风口111,使得风能够被正对的吹入于进风口111,从而确保进风效果。其中,导风口121与进风口111同轴设置,以在导风件120的出风方向与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相同的基础上,使得导风口121与进风口111的中心线重合,使得风能够尽可能的直接流入进风口111内,确保进入风道112内的风量。
参照图2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100还包括导热件130,导热件130具有第一侧133和第二侧134,第一侧133用于与发热部件210导热连接,导热件130穿设于散热口114,且第二侧134位于风道112内。通过导热件130能够对功能组件200的发热部件210进行集热和导热,以提高热传导效率和散热面积,导热件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2内,能够使得导热件130与风尽可能的直接接触,通过冷风带走导热件130上的热量,以实现对功能组件200的散热。具体的,导热件130能够由铜、铝等导热系数较好的金属制成。能够理解的是,导热连接包括导热件130与发热部件210的直接接触,还包括通过导热膏或导热胶等导热介质进行连接的导热方式。导热件130的第二侧134能够是位于风道112内也能够是位于风道112外的,第二侧134的具体位置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变。
进一步的,参照图2和图5,导热件130包括底板131和多个散热翅132,底板131设置于第一侧133,散热翅132设置于第二侧134。底板131用于对发热部件210的热量进行集热,并将热量导向散热翅132。各散热翅132分别连接于底板131的同一侧,各散热翅132依次间隔排列,且两散热翅132之间限定出散热通道1322,散热通道1322的一端与进风口111连通,散热通道1322的另一端与出风口113连通。散热翅13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导热件130的接触面积,以使得冷风能够更充分的与导热件130接触,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其中,散热翅132背离底板131的一侧设置有斜面1321,斜面1321与进风口111相对。通过斜面1321的设置,能够减小散热翅132与导风支架110的干涉,使得散热翅132的形状能够与进风口111的倾斜适应,导风支架110内不需要在第一方向上预留更多的空间给散热翅132的容置,使得散热组件100整体更加紧凑。
其中,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能够是垂直于斜面1321,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也能够是倾斜于斜面1321的。在进风口111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斜面1321的实施例中,由于斜面1321与进风口111是正相对的,当风沿进风口111进入风道112后,能够直接流入散热翅132之间的间隙,使得风的流动更加均匀定向,减小散热翅132对风的流动带来的扰流。且此时斜面1321能够尽可能的贴近于进风口111,以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风在风道112内流动的过程中,由于散热通道1322的流通面较小,大部分风会从阻力较小的散热翅132背离底板131的一侧进行流动,影响散热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改进,参照图2,散热翅132背离底板131的一侧与导风支架110的内表面在第一方向上抵持,以使得散热翅132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尽可能的覆盖风道112,降低风道122内的阻力差,使得风从进风口111进入风道后,直接流入散热通道1322,确保散热效果,并提高对风道112的空间利用率。
参照图1、图3和图4,导风支架110还设置有第一槽115,第一槽115用于容置导风件120,第一槽115具有槽底1151,槽底1151倾斜于第一方向,进风口111开设于槽底1151,进风口111连通第一槽115和风道112。通过在导风支架110上设置第一槽115,能够方便导风件120的安装,使得散热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的紧凑,减小散热组件100的占地空间,并使得导风件120能够紧贴于进风口111,以使冷风能够被直接吹入于风道112内,确保冷风的利用率。
参照图2至图4,进一步的,导风支架110还设置有第二槽116,第二槽116与出风口113位于同一侧,第二槽116位于进风口111与出风口113之间,第二槽116用于容置控制板400。通过在导风支架110上设置第二槽116,能够方便控制板400的安装,使得散热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的紧凑,减小散热组件100的占地空间,并且,由于控制板400在运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发热,而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之间由于有风道112的存在,当控制板400的温度传导至导风支架110上时,也能够通过风道112的风进行散热,以起到对控制板400的散热效果,确保控制板400的正常运行。能够理解的是,控制板400能够用于控制功能组件200,也能够用于控制导风件120或其他电子元件。
参照图1和图5,作为上述方案的另一方面的改进,导风支架110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侧部还设置有过线孔117。通过设置过线孔117能够方便导风件120、控制板400、功能组件200等元器件的走线,且由于过线孔117位于风道112的侧边且连通风道112,能够通过风道112的冷风对电连接线一同进行散热,以确保电连接线的连接功能,并使得出现过载发热时能够进行散热,减小安全隐患。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10,包括功能组件200、柜体30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100。功能组件200具有发热部件210。导风支架110的散热口114与发热部件210相对,或者,发热部件210位于风道112内。柜体300设置有容置腔301,功能组件200和散热组件100均容置于容置腔301内,柜体300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通风孔321,多个通风孔321分别与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在第一方向上相对。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00,能够实现在功能柜10的第一方向的一侧上的进风和出风,不需要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侧部上进行通风孔321的开设,解决了功能柜10摆放时由于其他物体封堵侧部的通风孔321导致影响散热的问题,并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功能柜10能够搭载更多功能组件200,功能柜10的侧部无需开设孔位也提高了功能柜10的美观度。
具体的,本申请不对通风孔321的数量做具体限定,通风孔321能够设置有一个,通过一个通风孔321露出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3。通风孔321也能够设置有多个,多个通风孔321均匀排列,应用多个通风孔321能够减小单个通风孔321所需开设的大小,以使得通风孔321能够起到阻挡大体积异物的作用,减小异物进入容置腔301内的几率,提高功能柜10的清洁度并维持功能柜10的正常运行。其中,功能柜10能够为浴室柜、橱柜、壁柜、衣柜等柜体。
进一步的,通风孔321设置于柜体300在第一方向的顶侧,以使得热气能够在功能柜10的顶侧散发,减小使用者使用浴室镜时被热风吹拂的几率,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能够理解的是,在实际使用中,顶侧是背离重力方向的一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另一方面的改进,参照图4和图5,柜体300包括主体310和顶盖320,主体310与顶盖320可拆卸连接,主体310与顶盖320限定出容置腔301,通风孔321设置于顶盖320。主体310与顶盖320的可拆卸连接,能够降低功能柜10的装配以及拆卸难度,使得功能柜10的返修更加方便,且由于通风孔321的气体流通会加速尘埃等脏污的堆积,因此需要对通风孔321和导风件120进行定期清理,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也方便了功能柜10的清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功能柜10,在设置有导热件130的基础上,发热部件210导热连接于导热件130的第一侧133,导热件130的第二侧134位于风道112内,通过设置有导热件130,能够进一步提高功能柜10的散热效果。能够理解的是,导热连接包括导热件130与发热部件210的直接接触,还包括通过导热膏或导热胶等导热介质进行连接的导热方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支架,设置有风道、进风口、出风口和散热口,所述散热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风道,所述散热口位于所述导风支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导风支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
导风件,设置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开口方向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导风口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导风件用于朝所述进风口进行导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用于与发热部件导热连接,所述导热件穿设于所述散热口,且所述第二侧位于所述风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底板和多个散热翅,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散热翅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各所述散热翅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同一侧,各所述散热翅依次间隔排列,且两所述散热翅之间限定出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导风支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抵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进风口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还设置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用于容置所述导风件,所述第一槽具有槽底,所述槽底倾斜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槽底,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槽和所述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还设置有第二槽,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出风口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槽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二槽用于容置控制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支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侧部还设置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连通所述风道。
9.功能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能组件,具有发热部件;
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或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口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对,或者,所述发热部件位于所述风道内;
柜体,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柜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
10.功能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能组件,具有发热部件;
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发热部件导热连接于所述导热件的所述第一侧;
柜体,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散热组件均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柜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26997.9U CN219645344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26997.9U CN219645344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45344U true CN219645344U (zh) | 2023-09-08 |
Family
ID=87857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26997.9U Active CN219645344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45344U (zh) |
-
2023
- 2023-03-16 CN CN202320526997.9U patent/CN2196453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545026U (zh) | 一种投影仪的散热装置及投影仪 | |
CN106839164B (zh)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9645344U (zh)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
CN116530786A (zh) | 散热组件及功能柜 | |
CN209489079U (zh) |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 |
CN208270919U (zh) | 一种投影仪通用的外接散热装置 | |
CN115664165B (zh) |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 |
CN219627381U (zh) |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及车载充电结构 | |
CN110894960A (zh) | 具有微波加热功能的烹饪电器 | |
CN215808919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3522849U (zh) | 电器盒散热结构及制冷机组 | |
CN213178890U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 |
CN211902991U (zh) | 微波烹饪电器 | |
CN210141634U (zh) |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 |
CN112702871A (zh) | 激光雷达的散热结构 | |
CN113970229B (zh) | 制冷组件及酒柜 | |
CN215260766U (zh) | 一种啤酒机的风道系统及其啤酒机 | |
CN218042251U (zh) | 电器盒散热结构及空调 | |
CN113970228B (zh) | 散热装置及酒柜 | |
CN218675881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用散热风扇 | |
CN221648623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8996003U (zh) | 一种服务器散热系统 | |
CN214536551U (zh) | 移动空调器 | |
CN218328485U (zh) | 加湿器的机座和加湿器 | |
CN216011082U (zh) | 一种除湿组件的散热结构及除湿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