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2674U -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2674U
CN219642674U CN202320498914.XU CN202320498914U CN219642674U CN 219642674 U CN219642674 U CN 219642674U CN 202320498914 U CN202320498914 U CN 202320498914U CN 219642674 U CN219642674 U CN 219642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apacitor
lead
lea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989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和平
翟震
汤成波
周龙
朱嘉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9891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2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2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26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该电容器包括外壳、电容器芯体、第一外接端子、第二外接端子、第三外接端子及第四外接端子,电容器芯体位于外壳内,第一外接端子与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且包括位于外壳外部的第一引出端,第二外接端子与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且包括位于外壳外部的第二引出端,第三外接端子与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且包括位于外壳外部的第三引出端,第四外接端子与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且包括位于外壳外部的第四引出端,第一引出端与第三引出端位于外壳的不同侧,第二引出端与第四引出端位于外壳的不同侧,第一引出端沿第一方向伸出于外壳,第二引出端与第一引出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Description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中间带绝缘介质的两个金属极板构成,两个金属极板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于电路的不同极性,以能够在电路中起到“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电容器应用于交流电路中时,交流电流在电容器的两端振荡会产生杂散电感,杂散电感的存在会导致电路系统产生损耗或信号衰减等问题,降低电容器自身的稳定性,影响电路中的其他器件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器,包括:
外壳;
电容器芯体,位于所述外壳内;
第一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一引出端;
第二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二引出端;
第三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三引出端;
第四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四引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均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负载装置,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均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负载装置,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端位于所述外壳的不同侧,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四引出端位于所述外壳的不同侧,所述第一引出端沿第一方向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均均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均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的高度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内;或者,
所述第二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mm。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引出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出端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引出端的宽度相同,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外接端子还包括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外接端子包括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出端电连接;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延伸段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延伸段层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容器还包括隔电片,至少部分所述隔电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出端之间,所述隔电片具有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边缘一侧的第二边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另一侧的第三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均凸出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端。
可选地,所述外壳内填充有环氧胶体,所述环氧胶体为环氧结构胶通过阶梯升温工艺固化而成。
可选地,所述电容器还包括导热板,所述外壳上形成有导热板安装槽,所述导热板嵌设在所述导热板安装槽内。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包括功率模块和上述的电容器,所述功率模块为所述第一外部负载装置。
可选地,所述功率模块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通过熔焊工艺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通过熔焊工艺连接。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和上述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第二外部负载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容器能够使得第一引出端和第三引出端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第二引出端和第四引出端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避免具有相同方向的杂散电感之间产生耦合增强,从而降低电容器产生的电感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第一引出端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产生的磁场至少部分地相互抵消,从而降低电容器上的杂散电感,减小电感对电路的影响,提高电容器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第一外部负载装置以及第二外部负载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的俯视图,其中,隐藏了外壳和环氧胶体;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的立体图,其中,隐藏了外壳和环氧胶体;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容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其中,隐藏了外壳和环氧胶体;
图7是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容器;1-外壳;11-顶部;12-底部;13-侧部;14-导热板;15-导热板安装槽;2-电容器芯体;21-安规电容;22-升压电容;31-第一外接端子;311-第一引出端;312-第一延伸段;32-第二外接端子;321-第二引出端;322-第二延伸段;33-第三外接端子;331-第三引出端;34-第四外接端子;341-第四引出端;35-第一母排;36-第二母排;4-隔电片;41-第一边缘;42-第二边缘;43-第三边缘;500-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功率模块;51-第一连接端子;52-第二连接端子;600-第二外部负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第一方向”通常是指如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通常是指如图2所示的第二方向,“宽度方向”通常是指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宽度方向,“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相关技术中,电容器在交流电流的作用下产生杂散电感,杂散电感的存在会导致电路系统产生损耗或信号衰减等问题。在电容器设置于车辆的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场景中,电容器并联于功率模块,以用于吸收电路中的峰尖电压,然而由于电容器两侧的交变电流,容易在电容器的连接端子上产生杂散电感,杂散电感还会引起电压的波动增大而导致功率模块损坏,影响车辆的安全性。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器100,该电容器100包括外壳1、电容器芯体2、第一外接端子31、第二外接端子32、第三外接端子33以及第四外接端子34,电容器芯体2位于外壳1内,第一外接端子31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外接端子31包括位于外壳1外部的第一引出端311,第二外接端子32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外接端子32包括位于外壳1外部的第二引出端321,第三外接端子33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外接端子33包括位于外壳1外部的第三引出端331,第四外接端子34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外接端子34包括位于外壳1外部的第四引出端341。其中,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均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均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第一引出端311与第三引出端331位于外壳1的不同侧,第二引出端321与第四引出端341位于外壳1的不同侧,第一引出端311沿第一方向伸出于外壳1,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一引出端31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在上述的电容器100中,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均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具有相同的电流大小且相对于电容器芯体2具有相反的电流流向。值得说明的是,本公开所提及的电流方向并非指代电流在三维空间上的流动方向,而是指电流在流路中以电容器芯体2作为起点的电路流动方向。例如,当第一引出端311上的电流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流向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时,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从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流向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也就是前述的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具有相反的电流流向。同理,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均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上的电流具有相同的电流大小且具有相反的电流流向。
由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均电连接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因此,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上的电流具有相同的电流方向,例如,当第一引出端311上的电流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流向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时,第三引出端331上的电流也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由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上的电流具有相同的电流方向,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上的电流产生的电感也具有相同的方向,如图2和图6所示,通过将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设置在外壳1的不同侧,能够使得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之间的距离较大,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上的电流所产生的电感之间相互耦合增强,从而有利于降低电感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同理,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均电连接于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上的电流具有相同的电流方向。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上的电流产生的电感也具有相同的方向,通过将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设置在外壳1的不同侧,能够使得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的距离较大,避免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上的电流所产生的电感之间相互耦合增强,从而有利于降低电感的干扰和影响。
由此可见,上述的电容器100能够使得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避免具有相同方向的杂散电感之间产生耦合增强,从而降低电容器100产生的电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容器100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场景,上述的电容器100可以应用于车辆的电机控制器,电容器100的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可以用于连接功率模块5,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可以均用于连接车辆的电池包。电容器100通过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与功率模块5通常构成为低压电路,而电容器100通过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与车辆的电池包通常构成高压电路,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器100中,由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避免具有相同方向的杂散电感之间产生耦合增强,不仅能够保证电容器1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能够降低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少杂散电感对于功率模块5或者电池包的干扰,从而能够提高电机控制器与电池包的稳定性,提高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并且,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均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具有相反的电流方向。在电容器100连接于交流电路时,交流电流通过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时会分别产生杂散电感,由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具有相反的方向,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也相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如图2、图6和图7所示,第一引出端311上的交流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第二引出端321上的交流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反,因此,第一引出端31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321产生的磁场至少部分地相互抵消,从而降低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减小杂散电感对电容器100和电容器100所在电路的影响。
在上述的电容器100应用于车辆的电机控制器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引出端31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321产生的磁场至少部分地相互抵消,能够降低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电容器100的“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更加稳定,能够有效吸收电路中的峰尖电压,平稳功率模块5和车辆的电池包之间的电压变化,从而提高车辆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保证车辆的安全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容器100能够使得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具有良好的分隔性,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之间以及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的磁场产生耦合增强,从而降低电容器100产生的电感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第一引出端31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321产生的磁场至少部分地相互抵消,从而降低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减小电感对电路的影响,提高电容器100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在第二方向上的层叠布置,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可以均从外壳1的第一侧伸出于外壳1。这里的第一侧可以是外壳1的侧部13。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可以均从外壳1的侧部13伸出于外壳1。由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均从外壳1的第一侧伸出,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能够在第一侧与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连接,便于对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的布置,缩短电路的连接距离,随着电路连接距离的缩短,电流在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流动路径缩短,其产生的杂散电感也随之减少,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电容器100的杂散电感。
可选地,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也可以均从外壳1的第二侧伸出于外壳1,其中,外壳1的第一侧与外壳1的第二侧相对,即能够实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三引出端331位于不同侧,同时也实现了第二引出端321和第四引出端341位于不同侧,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均位于第二侧,能够便于对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的布置,缩短电路的连接距离,并且减少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和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之间的损耗。
为了便于对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的区分,如图2、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的高度可以不同。在将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分别连接于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时,操作人员能够根据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在不同的高度的布置,区分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的关系,从而保证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能够正确连接于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特别是在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为高压电器结构的实施例中,例如,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为车辆的电池包,由于电池包的电压高,在电容器100的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与电池包的连接出现误接时,容易造成电容器100和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的击穿和失效,因此,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的高度不同,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区分和辨认,从而进行正确的安装操作。
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之间的电感相互影响,为了使得第一引出端31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321产生的磁场尽可能多地相互抵消,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可以完全位于第二引出端321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内,或者,第二引出端321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引出端311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内。即,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中的一者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另一者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内,以使得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中的一者产生的磁场能够被另一者产生的磁场尽可能多地抵消,从而最大限度降低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在第一引出端31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引出端311的宽度与第二引出端321的宽度相同,该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端311的宽度与第二引出端321的宽度相同,电流流经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的路径的宽度相同,使得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尽可能多地相互抵消,以最大限度降低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
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越小,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产生的磁场的抵消效果越好,理论而言,在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完全重合时,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磁场可以实现完全抵消。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的位置干涉,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可以小于或等于1mm,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之间既能够避免位置干涉而实现各自的布置。有能够保证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的电感具有良好的抵消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可以0.5mm。
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均位于外壳1的外部,为了实现第一引出端311和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连接,如图4至图7所示,可选地,第一外接端子31还包括第一延伸段312,第一延伸段312的一端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延伸段312的另一端与第一引出端311电连接。为了实现第二引出端321和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连接,可选地,第二外接端子32包括第二延伸段322,第二延伸段322的一端与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延伸段322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出端321电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可以位于外壳1的侧部13的中部,外壳1的侧部13的中部可以开设有开口,以供第一延伸段312和第二延伸段322穿过。可选地,第一延伸段312可以从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向下延伸并穿过开口以连接于第一引出端311,第二延伸段322可以从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向上延伸至开口以连接于第二引出端321。
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上电压极性相反,为了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之间发生短路,如图3、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电容器100还可以包括隔电片4,至少部分隔电片4设置在第一引出端311与第二引出端321之间,以避免第一引出端311与第二引出端321之间发生短路。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选地,隔电片4可以具有远离外壳1的第一边缘41、位于第一边缘41一侧的第二边缘42、以及位于第一边缘41另一侧的第三边缘43,第一边缘41、第二边缘42和第三边缘43均凸出于第一引出端311或第二引出端321,或者,第一边缘41、第二边缘42和第三边缘43均凸出于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以能够保证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之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发生短路。
可选地,隔电片4可以为多个,多个隔电片4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以降低隔电片4被击穿的风险,保证电容器100的安全性。
如图6所示,可选地,电容器芯体2可以为多个,电容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母排35和第二母排36,多个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均与第一母排35电连接,多个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均与第二母排36电连接,第一外接端子31与第一母排35电连接,第二外接端子32与第二母排36电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可以均通过第一母排35电连接于第一外接端子31,从而简化多个电容器芯体2和第一外接端子31的连接关系,多个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可以均通过第二母排36电连接于第二外接端子32,从而简化多个电容器芯体2和第二外接端子32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电容器100的电路更加简单紧凑,有利于缩短电流流动路径,从而减少杂散电感。
电容器100还可以包括安规电容21,如图5所示,可选地,安规电容21的第一端和电容器芯体2的第一端可以均与第一母排35电连接。安规电容21的第二端和电容器芯体2的第二端可以均与第二母排36电连接,即,安规电容21和电容器芯体2共用第一母排35和第二母排36,简化安规电容21的电路连接关系,从而利于缩短电流流动路径,减少杂散电感。
如图5所示,可选地,电容器100还可以包括安规电容21和升压电容22,升压电容22位于电容器芯体2的一侧,安规电容21位于电容器芯体2的另一侧。在该实施例中,升压电容22和安规电容21分别位于电容器芯体2的两侧,以避免安规电容21和升压电容22产生相互的干扰。
可选地,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可以位于外壳1的第一侧,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可以位于外壳1的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升压电容22和安规电容21可以分别位于电容器芯体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该实施例中,升压电容22和安规电容21布置在宽度方向上,外壳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距离不会产生增大,从而避免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之间间距的增大吗,使得电容器100的电流流动路径不变,从而降低升压电容22和安规电容21的布置对于电流路径的长度的影响,降低电容器100的杂散电感。
可选地,电容器100的外壳1内还可以填充有环氧胶体,环氧胶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绝缘性,能够对电容器100起到密封和保护作用。在电容器100的加工过程中,通常将液态的环氧结构胶填充至电容器100的外壳1内,通过升温工艺使得环氧结构胶固化成环氧胶体。可选地,环氧胶体可以为环氧结构胶通过阶梯升温工艺固化而成,这里的阶梯升温工艺是指,采用由低到高的阶梯式温度对环氧结构胶进行加热,例如,加热器保持60℃的温度对环氧结构胶加热一定时间后,加热器保持70℃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对环氧结构胶加热一定时间……加热器保持120℃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对环氧结构胶加热一定时间,阶梯升温工艺有助于热量的充分传导,使得环氧结构胶中的水分能够充分蒸发,减少环氧结构胶在固化过程中的起泡和间隙,使得固化后的环氧胶体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有较强的抗外界潮气、水分进入的能力。
电容器100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为了实现对电容器100的散热,如图2和图4所示,可选地,电容器100可以还包括导热板14,外壳1上形成有导热板安装槽15,导热板14嵌设在导热板安装槽15内。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导热板安装槽15可以为多个,多个导热板安装槽15可以形成在外壳1的不同侧壁上,以分别安装多个导热板14,实现对电容器100的充分散热。在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二引出端321从外壳1的第一侧引出、第三引出端331和第四引出端341从外壳1的第二侧引出的实施例中,外壳1的顶部11或者底部12可以设置导热板安装槽15,或者,外壳1的顶部11和底部12可以均设置导热板安装槽15。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机控制器,该电机控制器包括功率模块5和上述的电容器100,功率模块5为第一外部负载装置500。
由于电容器100能够避免具有相同方向的杂散电感之间产生耦合增强,降低电容器100产生的电感之间的相互影响,且第一引出端311上产生的磁场能够与第二引出端321产生的磁场至少部分地相互抵消,进一步降低了电容器100上的杂散电感,从而能够降低杂散电感对于功率模块5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容器100和功率模块5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保证电机控制器具有稳定的功能性。
上述的电机控制器可以应用于车辆、电动牵引设备或者电动加工设备等多种应用场景中,电机控制器可以用于根据设定或者输入的需求控制电机按照设定的方向、速度、角度、响应时间进行工作,本公开对于电机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及应用场景等不做具体限制。在电机控制器应用于车辆的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可以电池包。
相关技术中的电容器100的连接端子与外部负载装置的连接端子通常通过螺栓连接, 由于螺栓连接需要占用连接端子上的一定空间,导致连接端子存在尺寸大的问题,连接端子的尺寸大导致电流路径长,从而导致电流产生的电感的强度大。为了提高电机控制器的稳定性,可选地,功率模块5可以具有第一连接端子51和第二连接端子52,第一引出端311与第一连接端子51通过熔焊工艺连接,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二连接端子52通过熔焊工艺连接。相比于相关技术的技术方案而言,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引出端311与第一连接端子51通过熔焊工艺连接,即,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一连接端子51可以均取消螺接孔,从而能够减小第一引出端311和第一连接端子51的尺寸, 同理,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二连接端子52通过熔焊工艺连接,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二连接端子52可以均取消螺接孔,减小了第二引出端321与第二连接端子52的尺寸,有利于缩短功率模块5和电容器100之间的电流路径,使得电机控制器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杂散电感的产生,从而提高电机控制器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和上述的电机控制器,其中,电池包为第二外部负载装置600。这里的车辆可以为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者新能源车辆等,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制。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控制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和稳定性高的优势,使用上述电机控制器的车辆能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3)

1.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电容器芯体,位于所述外壳内;
第一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一引出端;
第二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二引出端;
第三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三引出端;
第四外接端子,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外接端子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部的第四引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均用于连接第一外部负载装置,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均用于连接第二外部负载装置,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三引出端位于所述外壳的不同侧,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四引出端位于所述外壳的不同侧,所述第一引出端沿第一方向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层叠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均从所述外壳的第一侧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均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伸出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的第二侧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出端和所述第四引出端的高度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内;或者,
所述第二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所述第二引出端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引出端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出端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引出端的宽度相同,其中,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接端子还包括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外接端子包括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电容器芯体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出端电连接;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延伸段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延伸段层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还包括隔电片,至少部分所述隔电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出端之间,所述隔电片具有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一边缘、位于所述第一边缘一侧的第二边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另一侧的第三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均凸出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填充有环氧胶体,所述环氧胶体为环氧结构胶通过阶梯升温工艺固化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还包括导热板,所述外壳上形成有导热板安装槽,所述导热板嵌设在所述导热板安装槽内。
11.一种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模块和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所述功率模块为所述第一外部负载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引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通过熔焊工艺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通过熔焊工艺连接。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和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第二外部负载装置。
CN202320498914.XU 2023-03-03 2023-03-03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Active CN219642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8914.XU CN219642674U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98914.XU CN219642674U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2674U true CN219642674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8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98914.XU Active CN219642674U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26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36787B1 (ko) 하우징 내장형 자동차 인버터용 저 인덕턴스 커패시터
US20130279114A1 (en) Vehicular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EP0764359A1 (en) Improved emi filter topology for power inverters
WO2014129263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06196678A (ja) コンデンサ装置
US20220360164A1 (en) Capacitor module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15335709A (zh) 电流检测装置
KR20230150862A (ko) 차량 제어기 및 이를 갖는 차량
CN219642674U (zh) 电容器、电机控制器及车辆
KR102572440B1 (ko) 차량용 dc커패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인버터
KR20150080399A (ko) 하우징 내장형 자동차 인버터용 저 인덕턴스 커패시터
CN220020886U (zh) 电容器、电控系统和车辆
KR102168406B1 (ko) 친환경 자동차 인버터용 내고온성 커패시터
KR102558559B1 (ko) 기판 모듈
KR101363285B1 (ko) 분리 유닛형 부스바를 갖는 저인덕턴스형 케이스 탑재식 커패시터
CN220798069U (zh) 功率模块、电容器及功率模块组件以及车辆
CN221203041U (zh) 集成模组、逆变模组及电机控制器
JP7467366B2 (ja)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電力変換装置
CN220798063U (zh) 一种电容器与功率模块的集成结构
WO2023002623A1 (ja)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20914233U (zh) 功率模块、车载充电装置、集成控制器和车辆
CN220651760U (zh) 一种电感及功率模块
CN214956432U (zh) 双芯极电容器
WO2024048052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9086990U (zh) 集成电容、电机控制器及电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