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0471U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0471U
CN219640471U CN202320513722.1U CN202320513722U CN219640471U CN 219640471 U CN219640471 U CN 219640471U CN 202320513722 U CN202320513722 U CN 202320513722U CN 219640471 U CN219640471 U CN 219640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assembly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37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刚
张洋洋
李娟�
汪坤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137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0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0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0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分流阀、第一换热器、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回气口;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节流部件连接,且与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采用盘管的形式与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进行换热,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蒸发器表面的冰霜会影响制冷设备的效率。
在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会设置加热器,并通过加热器去除蒸发器积聚的冰霜,但通过加热器化霜,加热器会导致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冷冻和冷藏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分流阀、第一换热器、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回气口;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节流部件连接,且与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由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分流阀、第一换热器、节流部件和第二换热器,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换热器与节流部件连接,且与回气口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与分流阀配合,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分流阀的第一端、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一管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和节流部件,所以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仍为高温高压冷媒,实现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并且通过设置分流阀与第一管路配合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化霜,使得换热组件在化霜时无需逆向运行,减少了换热组件逆向运行所需的部件,进而简化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换热组件的成本。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可作为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冷媒经分流阀的第一端和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降温后的冷媒再经过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分流阀的第一端、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一管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具体地,分流阀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分流阀的第一端、分流阀的第二端和分流阀的第三端。
具体地,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可为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直接连接,或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排气口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直接连接,或第一换热器与分流阀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可为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直接连接,或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节流部件和第二换热器连接,使得节流部件节流后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连接,使得第一管路能够与第二换热器连通,进而使得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以便于换热组件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具体地,第二管路可为两段管路,换热组件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路的两段管路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管路也可为一段管路,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或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节流部件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回气口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回气口和第二换热器连接,使得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三管路流动至回气口,进而返回至压缩机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阀,控制阀设置于第三管路,能够调节第三管路内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管路和控制阀,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的调节保证在不同环温化霜时换热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化霜完全及提高化霜效率。并且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控制阀能够作为对第二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进而使得冷媒蒸发气化,节流后的冷媒由回气口返回至压缩机内,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的概率。
具体地,控制阀为流量调节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三管路,能够加热流经第三管路的冷媒。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能够流经第三管路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提升第三管路内冷媒的温度,使得由回气口进入压缩机的冷媒处于过热气态,进一步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的概率,提高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压缩机的质量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第四管路和加热部件;第四管路与第三管路连接;加热部件与第四管路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第四管路和加热部件,第四管路与第三管路连接,使得由第三管路流动至压缩机的冷媒会经过第四管路,加热部件与第四管路接触,可通过加热部件对第四管路内的冷媒的加热,实现对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加热,进而实现对压缩机的回气增焓。
具体地,第三管路可为两段管路,第一段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控制阀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的一端连接,第四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段第三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二段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与回气口连接。
第三管路也可为一段管路,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控制阀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的一端连接,第四管路的另一端与回气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检测部件与第四管路连接,能够检测流经第四管路的冷媒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部件,温度检测部件能够检测流经第四管路的冷媒的温度,在第四管路内的冷媒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可开启加热部件对第四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实现回气增焓,进而提升压缩机的回气温度。
具体地,温度检测部件为感温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分别与加热部件和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部件所检测出的温度控制加热部件工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温度检测部件所检测出的温度控制加热部件工作,在温度检测部件所检测出的温度,即第四管路内冷媒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控制加热部件开启。在第四管路内的冷媒的温度高于黄精温度时,控制加热部件关闭。
具体地,控制组件为控制器,加热组件为回气加热器,温度检测部件为感温包,加热部件为加热时,第四管路为回气管接管,回气加热器还设有接线端子,感温包可感应回气管温度,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传输回气管温度并根据温度控制加热丝开关,加热丝可对回气管加热增焓,回气管接口用于连接回气管,回气管接管起到导通回气管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节流部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和节流部件连接,使得第一换热器内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五管路流动至节流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五管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五管路,过滤部件能够对流经第五管路的冷媒进行过滤,使得冷媒先经过过滤部件再进入到节流部件内,进而实现对进入节流部件的冷媒进行过滤,降低节流部件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过滤部件为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提升了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制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第一腔体;换热组件的加热组件和压缩机设置于第一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设置在压缩机所在的第一腔体内,降低加热组件所需的长度,进而降低加热组件的成本和加热组件的功率,并且通过设置加热组件还可提高换热组件的化霜效率效果,降低换热组件化霜所需的能耗,减少冷冻间室温差,延长食物保鲜周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压缩机,112排气口,114回气口,120分流阀,122第一换热器,124节流部件,126第二换热器,128第一管路,130第二管路,132第三管路,134控制阀,140加热组件,142第四管路,144加热部件,146温度检测部件,150控制组件,152过滤部件,154第五管路,200壳体,210第一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分流阀120、第一换热器122、节流部件124、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一管路128;压缩机110包括排气口112和回气口114;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第一换热器122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连接;节流部件124与第一换热器122连接;第二换热器126与节流部件124连接,且与回气口114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12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压缩机110包括排气口112和回气口114,压缩机110压缩后的冷媒能够由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内部,压缩机110对回气口114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分流阀120、第一换热器122、节流部件124和第二换热器126,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第一换热器122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连接,节流部件124与第一换热器122连接,第二换热器126与节流部件124连接,且与回气口114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128,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128与分流阀120配合,使得压缩机110的排气口112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分流阀120的第一端、分流阀120的第三端和第一管路128流动至第二换热器126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122和节流部件124,所以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的冷媒仍为高温高压冷媒,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126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126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126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122,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122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并且通过设置分流阀120与第一管路128配合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26的化霜,使得换热组件在化霜时无需逆向运行,减少了换热组件逆向运行所需的部件,进而简化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换热组件的成本。
具体地,如图2所示,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122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6可作为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0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三端断开。
冷媒经分流阀120的第一端和分流阀120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22,第一换热器122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22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降温后的冷媒再经过节流部件124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第二换热器126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断开,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三端导通,分流阀120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0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分流阀120的第一端、分流阀120的第三端和第一管路128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
具体地,分流阀120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分流阀120的第一端、分流阀120的第二端和分流阀120的第三端。
具体地,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可为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直接连接,或分流阀120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换热器122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122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直接连接,或第一换热器122与分流阀120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节流部件124与第一换热器122连接可为节流部件124与第一换热器122直接连接,或节流部件124与第一换热器122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一管路128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30,第二管路130的一端与节流部件12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26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13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30,第二管路130的两端分别与节流部件124和第二换热器126连接,使得节流部件124节流后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二管路130流动至第二换热器126。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130连接,使得第一管路128能够与第二换热器126连通,进而使得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128和第二管路130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以便于换热组件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
具体地,第二管路130可为两段管路,换热组件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路130的两段管路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管路130也可为一段管路,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26连接,或三通接头的第一端与节流部件124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130连接,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与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132,第三管路132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126连接,另一端与回气口11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132,第三管路132的两端分别与回气口114和第二换热器126连接,使得第二换热器126内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三管路132流动至回气口114,进而返回至压缩机110内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阀134,控制阀134设置于第三管路132,能够调节第三管路132内冷媒的流量。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管路132和控制阀134,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控制阀134能够控制第三管路132内的冷媒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的调节保证在不同环温化霜时换热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化霜完全及提高化霜效率。并且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控制阀134能够作为对第二换热器126流出的冷媒进行节流,进而使得冷媒蒸发气化,节流后的冷媒由回气口114返回至压缩机110内,降低压缩机110发生液击的概率。
具体地,控制阀134为流量调节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组件140,加热组件140设置于第三管路132,能够加热流经第三管路132的冷媒。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组件140,加热组件140能够流经第三管路132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提升第三管路132内冷媒的温度,使得由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的冷媒处于过热气态,进一步降低压缩机110发生液击的概率,提高压缩机110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压缩机110的质量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3所示,加热组件140包括第四管路142和加热部件144;第四管路142与第三管路132连接;加热部件144与第四管路142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40包括第四管路142和加热部件144,第四管路142与第三管路132连接,使得由第三管路132流动至压缩机110的冷媒会经过第四管路142,加热部件144与第四管路142接触,可通过加热部件144对第四管路142内的冷媒的加热,实现对第三管路132内的冷媒的加热,进而实现对压缩机110的回气增焓。
具体地,第三管路132可为两段管路,第一段第三管路132的一端与控制阀134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142的一端连接,第四管路142的另一端与第二段第三管路132的一端连接,第二段第三管路132的另一端与回气口114连接。
第三管路132也可为一段管路,第三管路132的一端与控制阀134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管路142的一端连接,第四管路142的另一端与回气口114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3所示,加热组件140还包括温度检测部件146,温度检测部件146与第四管路142连接,能够检测流经第四管路142的冷媒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40还包括温度检测部件146,温度检测部件146能够检测流经第四管路142的冷媒的温度,在第四管路142内的冷媒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可开启加热部件144对第四管路142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实现回气增焓,进而提升压缩机110的回气温度。
具体地,温度检测部件146为感温包。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3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150,控制组件150分别与加热部件144和温度检测部件146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部件146所检测出的温度控制加热部件144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温度检测部件146所检测出的温度控制加热部件144工作,在温度检测部件146所检测出的温度,即第四管路142内冷媒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控制加热部件144开启。在第四管路142内的冷媒的温度高于黄精温度时,控制加热部件144关闭。
具体地,控制组件150为控制器,加热组件140为回气加热器,温度检测部件146为感温包,加热部件144为加热时,第四管路142为回气管接管,回气加热器还设有接线端子,感温包可感应回气管温度,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传输回气管温度并根据温度控制加热丝开关,加热丝可对回气管加热增焓,回气管接口用于连接回气管,回气管接管起到导通回气管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154,第五管路154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2连接,另一端与节流部件12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154,第五管路15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器122和节流部件124连接,使得第一换热器122内的冷媒能够通过第五管路154流动至节流部件12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过滤部件152,过滤部件152设置于第五管路154。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过滤部件152,过滤部件152设置于第五管路154,过滤部件152能够对流经第五管路154的冷媒进行过滤,使得冷媒先经过过滤部件152再进入到节流部件124内,进而实现对进入节流部件124的冷媒进行过滤,降低节流部件124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过滤部件152为过滤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节流部件124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该实施例中,节流部件124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提升了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换热器12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6为蒸发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2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200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126为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制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4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壳体200,壳体200设置有第一腔体210;换热组件的加热组件140和压缩机110设置于第一腔体210内。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40设置在压缩机110所在的第一腔体210内,降低加热组件140所需的长度,进而降低加热组件140的成本和加热组件140的功率,并且通过设置加热组件140还可提高换热组件的化霜效率效果,降低换热组件化霜所需的能耗,减少冷冻间室温差,延长食物保鲜周期。
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回气口;
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
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节流部件连接,且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节流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能够调节所述第三管路内冷媒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能够加热流经所述第三管路的冷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与所述第三管路连接;
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四管路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温度检测部件,所述温度检测部件与所述第四管路连接,能够检测流经所述第四管路的冷媒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加热部件和所述温度检测部件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部件所检测出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部件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节流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五管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
13.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一腔体;
所述换热组件的加热组件和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CN202320513722.1U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640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3722.1U CN219640471U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13722.1U CN219640471U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0471U true CN219640471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4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3722.1U Active CN219640471U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04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5840B (zh) 冷却库
WO2020015407A1 (zh) 一种具有深冷功能的双系统风冷冰箱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100425932C (zh) 热液除霜的冷冻系统
CN109764607A (zh) 冰箱的控制方法
CN106949658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595181A (zh) 一种冰箱制冷系统、冰箱及解冻方法
CN111207534A (zh) 制冷系统、制冷设备以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1692708B (zh) 具有抑制结霜功能的空调系统及抑制结霜的控制方法
CN105157320A (zh) 冰箱
KR100728341B1 (ko) 인젝션 타입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JP4123257B2 (ja) 冷凍装置
CN112460903A (zh) 制冷化霜系统及制冷设备
JP46229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983733B (zh) 冰箱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219640471U (zh)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N107367125A (zh) 冰箱及冰箱控制方法
JP2004085105A (ja) 冷蔵庫
CN111520942A (zh) 冰箱
KR100212674B1 (ko) 히트펌프용 냉동사이클장치
CN216481291U (zh) 空调器
CN115111868A (zh) 冰箱
CN110530043B (zh) 制冷系统、冰箱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899137A (zh) 冰箱风道结构及冰箱
CN219624276U (zh)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N105674614A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