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49658A -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49658A
CN106949658A CN201710161128.XA CN201710161128A CN106949658A CN 106949658 A CN106949658 A CN 106949658A CN 201710161128 A CN201710161128 A CN 201710161128A CN 106949658 A CN106949658 A CN 106949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port
port
heat exchange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611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611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49658A/zh
Publication of CN106949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96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9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reversing valve changing the refrigerant flow direction due to pressure differences of the refrigerant and not by external actu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01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by using electro-caloric effe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温差蓄能组件和加热组件。压缩机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温差蓄能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在出气口和进气口处,加热组件位于室外换热器处,温差蓄能组件与加热组件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加热组件供电。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通过在空调室外机处设置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可以进行除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性能。而且,空调器还设置有温差蓄能组件,温差蓄能组件可以将压缩机出气口和进气口的温差能转化为电能,为加热组件提供电能。而且,加热组件在除霜过程中,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泵空调主要采用电磁四通阀切换空调系统运行方向进行除霜。当空调判断并进入除霜模式时,系统切换电磁四通阀流通方向,空调由制热模式状态切换为制冷模式状态。此时室外机换热器变为冷凝器,室内机冷凝器变为蒸发器,室外机换热器翅片盘管被加热,温度升高直至霜层融化。化霜过程结束后,再次切换四通阀方向,空调系统从制冷模式状态切换回原制热模式状态。另外,相关技术中还提出通过将热气旁通加热霜层达到化霜目的。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一下不足:在除霜过程中,空调制热无法连续进行,能耗增加,舒适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具有除霜效果好、节能减耗、舒适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具有运行可靠、节能减耗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连通;温差蓄能组件,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以将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差转换为电能;以及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处,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外换热器处设置加热组件,当室外换热器处产生霜层时,加热组件可以进行除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性能。而且,空调器还设置有温差蓄能组件,温差蓄能组件可以将压缩机出气口和进气口的温差能(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加热组件提供电能。由此,可以使空调器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节能减耗。而且,加热组件在除霜过程中,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由此,可以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在所述导电电路上以控制所述导电电路的通断;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为所述控制器供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上的靠近室外风机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为电热丝或超声波发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包括:温差发电模块;和用于存储所述温差发热模块产生的电能的蓄电模块,所述蓄电模块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蓄电模块为蓄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差发电模块为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气口的外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的外侧壁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连通;温差蓄能组件,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以将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差转换为电能;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处,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所述加热组件供电;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在所述导电电路上以控制所述导电电路的通断;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所述空调器的化霜启动温度为T0,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为T,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断开,所述导电电路断开;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且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T0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断开,所述导电电路断开;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且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T0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闭合,所述导电电路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对室外换热器温度进行生实时监测,当检测需要进行除霜工作时,导电电路连通,加热组件对空调器进行除霜;当检测无需进行除霜工作时,导电电路断开,加热组件停止除霜工作,运行可靠、节能减耗。从而使空调器的除霜过程智能化。而且,在除霜过程中,空调器正常运行,不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冷却介质流动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却介质流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压缩机10,进气口110,出气口120,
换向组件20,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第四阀口240,
室外换热器30,第一室外端口310,第二室外端口320,室外风机330,
室内换热器40,第一室内端口410,第二室内端口420,
节流装置50,
温差蓄能组件60,第一端610,第二端620,
加热组件70,
温度传感器80,控制器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节流装置50、温差蓄能组件60和加热组件7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冷却介质可以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从进气口110流入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具有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其中,第一阀口210与出气口120连通,第四阀口240与进气口110连通。
如图1所示,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设置在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之间,温差蓄能组件60具有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分别设在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以将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的温差能(热能)转换为电能。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10内的冷却介质经过压缩机10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冷却介质可以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进行热量交换,最后从进气口110流回到压缩机10内。出气口120处的冷却介质和经过换热后的进气口110处的冷却介质存在温度差,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将温差能(热能)转化为电能。这里所述的“电能”可以是指用电以各种形式做功(即产生能量)的能力。电能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照明、化学、纺织、通信、广播等各个领域,是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经济飞跃的主要动力。
室外换热器30具有第一室外端口310和第二室外端口320,如图1所示,第一室外端口310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外端口320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室外端口3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在室外换热器30处设置有加热组件70,温差蓄能组件60与加热组件70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加热组件70供电。
室内换热器40具有第一室内端口410和第二室内端口420,如图1所示,第一室内端口41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
如图1所示,节流装置5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之间,节流装置5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室外端口320和第一室内端口410连通。例如,图1中的示例所示,节流装置50的上端(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与第二室外端口320连通,节流装置50的下端(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与第一室内端口410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介质可以在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30、节流装置50、室内换热器40内循环流动,空调器100可以通过调节换向组件20不同阀口之间的连通和断开切换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
例如,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二阀口22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三阀口23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此时,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介质在空调器100内依次沿箭a1,a2,a3,a4,a5,a6,a7,a8,a9,a10,a11所示的指示方向流动,最后,冷却介质从进气口110流入压缩机10内进行压缩后,再次从出气口120流出,从而进行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如图2中箭头a1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从第一室外端口310流入到室外换热器30内(如图2中所示沿箭头a2,a3,a4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凝结散热后从室外换热器30的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出至室外换热器30(如图2中箭头a5所示的流动方向)。从室外换热器30内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节流装置50降温、减压后从第一室内端口41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如图2中箭头a7所示的流动方向),室内换热器40内的低温冷却介质吸收室内环境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经室内换热器40内进行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二室内端口420流出室内换热器40(如图2中箭头a8所示的流动方向)。最后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从进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内(如图2中所示冷却介质沿a9,a10,a11的方向流动)。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此时,如图1和图3所示,冷却介质在空调器100内依次沿箭b1,b2,b3,b4,b5,b6,b7,b8,b9,b10,b11所示的指示方向流动,最后,冷却介质从进气口110流入压缩机10内进行压缩后,再次从出气口120流出,从而进行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
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从压缩机10的出气口120流出(如图3中箭头b1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和第三阀口230从第二室内端口42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如图3中沿箭头b2,b3,b4,b5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的冷却介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室内,从而达到了制热的效果。
降温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室内端口410流出,经过节流装置50进一步降温、减压,从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入至室外换热器30内(如图3中沿箭头b6,b7,b8,b9所示的流动方向)。低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蒸发吸热,从室外换热器30的第一室外端口310流出室外换热器30,依次经过第二阀口220和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压缩机10的进气口110流回至压缩机10内(如图3中箭头b10,b11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30内的冷却介质温度较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换热器30处冷却降温发生凝结,从而在室外换热器30上产生冰霜层。冰霜层影响了冷却介质与室外环境的热量交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在室外换热器30处设置加热组件70,当室外换热器30处产生霜层时,加热组件70可以进行除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换热性能。而且,空调器100还设置有温差蓄能组件60,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将压缩机10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的温差能(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加热组件70提供电能。由此,可以使空调器100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节能减耗。而且,加热组件70在除霜过程中,不影响空调器100的正常运行,由此,可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器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80、电源开关和控制器90。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80设在室外换热器30上。由此,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80对室外换热器80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以利于加热组件70及时进行除霜工作。电源开关连接在导电电路上以控制导电电路的通断,控制器90与温度传感器80连接以控制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由此,控制器90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80检测的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来控制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例如,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达到结霜温度时,控制器90可以控制电源开关打开,电源开关打开时连通导电电路,加热组件7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高于结霜温度时,控制器90可以控制电源开关关闭,电源开关关闭时,加热组件70可以停止对室外换热器30的除霜工作。从而使空调器100的除霜工作智能化运行,有利于节能减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温差蓄能组件60与控制器90电连接以为控制器90供电。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利用压缩机10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冷却介质的温差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温差蓄能组件60与控制器90之间电连接。由此,可以利用温差蓄能组件60储存的电能为控制器90供电,从而充分利用了空调器100的能量,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能量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80可以位于室外换热器30上的靠近室外风机33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室外换热器30处可以设置室外风机330,室外风机330可以驱动室外空气在室外换热器30附近流动,从而可以加快室外空气与冷却介质的换热速率。室外换热器30靠近室外风机330的一侧的换热效果优于远离室外风机330的一侧的换热效果,因此,室外换热器30靠近室外风机330的一侧更容易结霜。通过将温度传感器80设置在靠近室外风机330的一侧,有利于温度传感器80及时检测到室外风机330的温度变化,从而有利于及时除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加热组件70可以为电热丝或超声波发射器。也就是说,加热组件70可以设置为电热丝,由此,可以对电热丝通电后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加热除霜;当然,加热组件70还可以设置为超声波发射器,由此,通过超声波发射器产生超声波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包括:温差发电模块和用于存储温差发热模块产生的电能的蓄电模块,蓄电模块与加热组件70电连接。由此,通过设置温差发电模块,可以将压缩机10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20处的冷却介质的温差能转化为电能,并且通过设蓄电模块可以将温差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进行储存。蓄电模块与加热组件70之间电连接,由此,蓄电模块中可以为加热组件70进行除霜工作时提供电能。
进一步地,蓄电模块为蓄电池。通过将蓄电模块设置为蓄电池,一方面,蓄电池成本低廉,设置方便;另一方面,蓄电池具有充电和放电的功能,既可以对温差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进行储存,又可以为加热组件70的正常运行提供电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差发电模块可以为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可以将压缩机10的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20之间冷却介质的温差能转化为电能。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可以包括:半导体温差电偶、导流片和绝缘导热片等。利用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可以对低温差能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能量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温差蓄能组件60的第一端610可以与出气口120的外侧壁接触,第二端620可以与进气口110的外侧壁接触。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温差蓄能模块的第一端610也可以与进气口110的外侧壁接触,第二端620可以与出气口120的外侧壁接触。由此,通过将温差蓄能组件60的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分别与压缩机10的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的外周壁接触,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充分利用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20之间的温差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从而为加热组件70提供足够的电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节流装置50、温差蓄能组件60、加热组件70、温度传感器80、电源开关和控制器90。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冷却介质可以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从进气口110流入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具有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第一阀口210与出气口120连通,第四阀口240与进气口110连通。
如图1所示,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设置在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之间,温差蓄能组件60具有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分别设在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以将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的温差能转换为电能。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经过压缩机10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冷却介质可以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进行热量交换,最后从进气口110流回到压缩机10内。出气口120处的冷却介质和经过换热后的进气口110处的冷却介质存在温度差,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将温差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储存。
室外换热器30具有第一室外端口310和第二室外端口320,如图1所示,第一室外端口310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外端口320可以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室外端口3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在室外换热器30处设置有加热组件70,温差蓄能组件60与加热组件70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加热组件70供电。
室内换热器40具有第一室内端口410和第二室内端口420,如图1所示,第一室内端口41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
如图1所示,节流装置50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之间,节流装置5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室外端口320和第一室内端口410连通。例如,图1中的示例所示,节流装置50的上端与第二室外端口320连通,节流装置50的下端与第一室内端口410连通。
温度传感器80设在室外换热器30上,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加热组件70位于室外换热器30处,加热组件7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温差蓄能组件60与加热组件70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加热组件70供电,电源开关连接在导电电路上以控制导电电路的通断。在温度传感器80和加热组件70之间设置有控制器90,控制器90可以控制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空调器100的化霜启动温度为T0,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的温度为T,控制方法包括:
如图1和图2所示,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二阀口22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三阀口23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断开,导电电路断开,此时,加热组件70不进行除霜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1所示,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从第一室外端口310流入到室外换热器30内,高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凝结散热后从室外换热器30的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出至室外换热器30。此时,室外换热器30内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较高,室外换热器30上不会凝结成霜层。从室外换热器30内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节流装置50降温、减压后从第一室内端口41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室内换热器40内的低温冷却介质吸收室内环境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此时,如图1和图3所示,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冷却介质从压缩机10的出气口120流出,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和第三阀口230从第二室内端口42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高温的冷却介质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室内,从而达到了制热的效果。降温后的冷却介质经过节流装置50进一步降温、减压,从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入至室外换热器30内。低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蒸发吸热,最后从压缩机10的进气口110流回至压缩机10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30内的冷却介质温度较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换热器30冷却降温发生凝结,从而在室外换热器30上产生冰霜层。
在制热模式下,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的温度T>T0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断开,导电电路断开。此时,由于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T高于化霜启动温度T0,因此,导电电路断开,加热组件70不进行除霜工作;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的温度T≤T0时,即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T小于等于化霜启动温度T0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闭合,导电电路连通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80对室外换热器30温度进行生实时监测,当检测需要进行除霜工作时,导电电路连通,加热组件70对空调器100进行除霜;当检测无需进行除霜工作时,导电电路断开,加热组件70停止除霜工作。从而使空调器100的除霜过程智能化。而且,在除霜过程中,空调器100正常运行,不影响空调器100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下面参照图1-图3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空调器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如图1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节流装置50,温差蓄能组件60,加热组件70,温度传感器80,电源开关和控制器90。
其中,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有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冷却介质可以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从进气口110流入压缩机10。换向组件20为四通换向阀,换向组件20具有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其中,第一阀口210与出气口120连通,第四阀口240与进气口110连通。
如图1所示,与第二阀口220连接有室外换热器30,室外换热器30具有第一室外端口310和第二室外端口320。第一室外端口31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外端口320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一室外端口310与第二阀口220连通。
与第三阀口230连接有室内换热器40,室内换热器40具有第一室内端口410和第二室内端口420。如图1所示,第一室内端口410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左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的右端(如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第二室内端口420与第三阀口230连通。
如图1所示,节流装置50设置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之间,节流装置50的上端与第二室外端口320连通,节流装置50的下端与第一室内端口410连通。
如图1所示,在室外换热器30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0和加热组件70,温度传感器80位于室外换热器30上的靠近室外风机330的一侧,温度传感器8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加热组件70为超声波发射器,加热组件7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在温度传感器80和加热组件70之间设置有电源开关和控制器90,控制器90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80传递的温度信号打开或者关闭电源开关,电源开关连接在导电电路上以控制导电电路的通断。当导电电路导通时,加热组件70启动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当导电电路断开时,加热组件70停止对室外换热器30的除霜工作。
如图1所示,在压缩机10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之间设置有温差蓄能组件60,温差蓄能组件60与控制器90电连接以为控制器90供电。温差蓄能组件60包括:温差发电模块和用于存储温差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的蓄电模块,温差发电模块为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蓄电模块与加热组件70电连接,蓄电模块为蓄电池。温差蓄能组件60具有第一端610和第二端620,第一端610与出气口120的外侧壁接触,第二端620与进气口110的外侧壁接触,以将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处的温差能(热能)转换为电能。
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经过压缩机10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冷却介质可以在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30进行热量交换,最后从进气口110流回到压缩机10内。出气口120处的冷却介质和经过换热后的进气口110处的冷却介质存在温度差,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将温差能转化为电能。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二阀口22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三阀口23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断开,导电电路断开,加热组件70不进行除霜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状态时,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从出气口120流出压缩机10(如图2中箭头a1所示的流动方向),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第二阀口220从第一室外端口310流入到室外换热器30内(如图2中所示沿箭头a2,a3,a4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凝结散热并从室外换热器30的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出至室外换热器30(如图2中箭头a5所示的流动方向)。从室外换热器30内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节流装置50降温、减压后从第一室内端口41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如图2中箭头a7所示的流动方向),室内换热器40内的低温冷却介质吸收室内环境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经室内换热器40内进行热量交换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二室内端口420流出室内换热器40(如图2中箭头a8所示的流动方向)。最后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三阀口230和第四阀口240从进气口110流回压缩机10内(如图2中所示冷却介质沿a9,a10,a11的方向流动)。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此时,如图1和图3所示,冷却介质在压缩机10内压缩后从压缩机10的出气口120流出(如图3中箭头b1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高压冷却介质依次经过第一阀口210和第三阀口230从第二室内端口42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40内(如图3中沿箭头b2,b3,b4,b5所示的流动方向),高温的冷却介质在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室内,从而达到了制热的效果。
降温后的冷却介质从第一室内端口410流出,经过节流装置50进一步降温、减压,从第二室外端口320流入至室外换热器30内(如图3中沿箭头b6,b7,b8,b9所示的流动方向)。低温冷却介质在室外换热器30内蒸发吸热,从室外换热器30的第一室外端口310流出室外换热器30,依次经过第二阀口220和第四阀口240最后从压缩机10的进气口110流回至压缩机10内(如图3中箭头b10,b11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30内的冷却介质温度较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换热器30冷却降温发生凝结,从而在室外换热器30上产生冰霜层。冰霜层影响了冷却介质与室外环境的热量交换。
在制热模式下,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的温度T>T0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断开,导电电路断开;当温度传感器80检测到的温度T≤T0时,第三阀口230与第一阀口210连通,第二阀口220与第四阀口240连通,电源开关闭合,导电电路连通以对室外换热器30进行除霜工作。
由此,通过在室外换热器30处设置加热组件70,当室外换热器30处产生霜层时,加热组件70可以进行除霜,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0的换热性能。而且,空调器100还设置有温差蓄能组件60,温差蓄能组件60可以将压缩机10出气口120和进气口110的温差能(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加热组件70提供电能。由此,可以使空调器100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节能减耗。而且,加热组件70在除霜过程中,不影响空调器100的正常运行,由此,可以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
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连通;
温差蓄能组件,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以将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差转换为电能;以及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处,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
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在所述导电电路上以控制所述导电电路的通断;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为所述控制器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上的靠近室外风机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为电热丝或超声波发射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包括:
温差发电模块;和
用于存储所述温差发热模块产生的电能的蓄电模块,所述蓄电模块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模块为蓄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模块为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出气口的外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进气口的外侧壁接触。
10.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出气口和进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端口和第二室外端口,所述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端口和第二室内端口,所述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外端口和所述第一室内端口连通;
温差蓄能组件,所述温差蓄能组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以将所述出气口和所述进气口处的温度差转换为电能;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处,所述温差蓄能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通过导电电路电连接以为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
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连接在所述导电电路上以控制所述导电电路的通断;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以控制所述电源开关的打开或闭合,
所述空调器的化霜启动温度为T0,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为T,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断开,所述导电电路断开;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且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T0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断开,所述导电电路断开;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且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T0时,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连通,所述电源开关闭合,所述导电电路连通。
CN201710161128.XA 2017-03-17 2017-03-17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69496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61128.XA CN106949658A (zh) 2017-03-17 2017-03-17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61128.XA CN106949658A (zh) 2017-03-17 2017-03-17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49658A true CN106949658A (zh) 2017-07-14

Family

ID=59472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61128.XA Pending CN106949658A (zh) 2017-03-17 2017-03-17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4965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2651A (zh) * 2019-07-25 2019-10-1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1664579A (zh) * 2019-03-06 2020-09-1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
CN111664582A (zh) * 2019-03-06 2020-09-1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内胆防腐方法
WO2020186693A1 (zh) * 2019-03-18 2020-09-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51657A (zh) * 2020-02-12 2021-08-13 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31829A (zh) * 2021-07-09 2021-10-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3103A (ja) * 1995-10-11 1997-05-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CN1734212A (zh) * 2004-08-02 2006-02-15 周鸣亮 回收能源的制冷系统
CN2758650Y (zh) * 2004-12-28 2006-02-15 华南理工大学 自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02419039A (zh) * 2011-12-04 2012-04-18 苏州方暨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除霜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3103A (ja) * 1995-10-11 1997-05-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CN1734212A (zh) * 2004-08-02 2006-02-15 周鸣亮 回收能源的制冷系统
CN2758650Y (zh) * 2004-12-28 2006-02-15 华南理工大学 自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02419039A (zh) * 2011-12-04 2012-04-18 苏州方暨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除霜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579A (zh) * 2019-03-06 2020-09-1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
CN111664582A (zh) * 2019-03-06 2020-09-1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内胆防腐方法
WO2020186693A1 (zh) * 2019-03-18 2020-09-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组件、空调室外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32651A (zh) * 2019-07-25 2019-10-1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3251657A (zh) * 2020-02-12 2021-08-13 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 热泵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31829A (zh) * 2021-07-09 2021-10-2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9658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2466374B (zh) 热泵式热水供给装置
CN106595181A (zh) 一种冰箱制冷系统、冰箱及解冻方法
CN109186143A (zh) 一种油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00213B (zh)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空调器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3893480U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CN205641699U (zh) 空调系统
CN105698426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403345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09718A (zh) 风冷冰箱自动化霜系统
CN208887184U (zh) 一种油冷却装置
CN207751197U (zh) 一种新型热水供暖制冷多功能集成系统
CN208238034U (zh) 空调系统
CN100359271C (zh) 冰箱的除霜装置及其除霜方法
CN207035450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6739618U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热水机组
CN112984897B (zh) 一种冷藏箱及用于该冷藏箱的湿度控制方法
CN205536650U (zh) 空调系统
CN209689228U (zh) 余热回收式热泵装置
CN211120159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202171297U (zh) 热泵空调系统
CN219640471U (zh)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N105674614A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CN207035451U (zh) 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146749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