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6192U - 进出料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进出料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6192U
CN219636192U CN202320265212.7U CN202320265212U CN219636192U CN 219636192 U CN219636192 U CN 219636192U CN 202320265212 U CN202320265212 U CN 202320265212U CN 219636192 U CN219636192 U CN 2196361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feeding
subsystem
conveying device
dis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652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Motor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Mo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Motor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Mo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652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61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6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61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出料输送系统,该进出料输送系统包括进料输送子系统和出料输送子系统,其中,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和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分别包括从操作区侧向外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可实现较重的多层物料托盘的自动、平稳且横向地进出料输送,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进出料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线及其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出料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电机生产线进出料时,需要同时输送多层物料托盘,输送的多层物料托盘较重,而且由于采用辊道线输送物料,托盘竖向输送物料很容易产生颠簸,因此只能竖向输送物料,然而叉车竖向运输多层物料托盘存在极大风险。此外,现有电机生产线的进料和出料的料道仅能单层物料进出,无法满足多层同时进料和出料需求,并且由于进料和出料的托盘共用,进料和出料的物料摆放数量需一致,摆放难度高,且不利于入库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该进出料输送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出料输送系统,包括进料输送子系统和出料输送子系统,其中,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和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分别包括从操作区侧向外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中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滚轮,并且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中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滚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的每层输送装置分别包括链条式输送装置,其中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包含架体和架设在所述架体上的多组链条、设置于每组链条底部的硬支撑,其中所述多组链条沿与输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分别包括驱动电机,所述多组链条由同一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一根贯穿轴带动旋转,并且属于同一输送子系统的所有驱动电机的转速设置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加大自身与托盘的接触面积的U形支撑件,其中所述U形支撑件倒扣在所述每组链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分别相对地设置在其链条式输送装置两侧的导向侧板,其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导向侧板形成的导向宽度与托盘宽度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还包括升降机构、直线位移传感器和角位移传感器,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台、升降台、X形升降铰架;
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沿升降方向固定于所述固定台和升降台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所述固定台上且转子固定于所述升降台;并且,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布置在所述固定台与X形升降铰架的一下支臂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所述固定台上且转子顶靠在该下支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其边侧用于检测托盘物料状态的第一位置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设置在其进料口处和出料口处的边侧的用于检测托盘是否到位的第二位置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中,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与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并行排列布置。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实用新型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进料输送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可升降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进料输送子系统
11,21:可升降输送装置
111:升降机构
1111:固定台
1112:升降台
1113:X形升降铰架
112:直线位移传感器
113:角位移传感器
114:第一位置传感器
12,22:双层输送装置
121:链条式输送装置
1211:架体
1212:单组链条
1213:硬支撑
1214:驱动电机
1215:贯穿轴
122:导向侧板
123:第二位置传感器
13:过渡滚轮
20:出料输送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讨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例。首先参考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该进出料输送系统主要包括并行排列布置的进料输送子系统10和出料输送子系统20;进料输送子系统10包括从操作区侧向外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出料输送子系统20包括从操作区侧向外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2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22。本实用新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可以通过进料和出料双系统设计,降低了叉车使用频率,并且进出料托盘分开,使得出料层数和每层物料数量可以根据车间需求进行变化,例如可以通过降低出料托盘中物料数量,达到低库存量要求。需要指出,本实用新型的进料输送子系统10和出料输送子系统20不限于并行排列布置,也可根据操作区的尺寸和/或生产要求进行变化。
进一步地,在图1所述的实施例中,可升降输送装置11与可升降输送装置21结构相同,双层输送装置12与双层输送装置22结构相同,因此,为了简洁,下面以进料输送子系统10为例对其进行详细描述,除特别说明外,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双层输送装置12的所有技术细节均适用可升降输送装置21和双层输送装置22。
转至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进料输送子系统10。如图2所示,进料输送子系统10包括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
较佳地,如图2所示,进料输送子系统10中的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设置过渡滚轮13,并在出料输送子系统20中的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也设置过渡滚轮13,过渡滚轮13可消除前后对接时链条之间的间隙,避免因间隙造成满托盘物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下陷、颠簸和物料掉落的问题。需要指出,虽然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渡滚轮13设置在了可升降输送装置11上,但是本是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渡滚轮13也可以设置在双层输送装置12上,还可以通过固定在一架体上并将固定有渡滚轮13的架体布置在相邻的输送装置之间。
较佳地,如图2所示,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双层输送装置12的每层输送装置分别包括链条式输送装置121,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包含架体1211和架设在架体1211上的多组链条(如单组链条1212)、设置于每组链条底部的硬支撑1213,其中多组链条沿与输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与传统传输带相比,可靠性更高。进一步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还包括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多组链条较佳地由同一驱动电机1214驱动的一根贯穿轴1215带动旋转,并且属于同一输送子系统的所有驱动电机1214的转速设置相同,内外三组双排链由一根贯穿轴1215带动旋转,保证三根链条运动同步,可避免所传输的托盘产生滑移。并且,进一步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还较佳地包括用于加大自身与托盘的接触面积的U形支撑件,U形支撑件倒扣在每组链条上,U形支撑件可加大链条与托盘的接触面积,避免链条对托盘压伤,同时保证运行平稳。
较佳地,如图2所示,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双层输送装置12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分别相对地设置在其链条式输送装置121两侧的导向侧板122,该相对设置的两个导向侧板122形成的导向宽度与托盘宽度相匹配,主要用于辅助确认叉车放料位置和进料/托盘、出料/托盘位置校正及保持。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升降输送装置11包括前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升降机构111,升降机构111包括固定台1111、升降台1112、X形升降铰架1113,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布置在升降台1112上。较佳地,可升降输送装置11包括直线位移传感器112和角位移传感器113,直线位移传感器112沿升降方向固定于固定台1111和升降台1112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固定台1111上且转子固定于升降台1112;并且,角位移传感器113布置在固定台1111与X形升降铰架1113的一下支臂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固定台1111上且转子顶靠在该下支臂上。其中,直线位移传感器112和角位移传感器113实现升降高度的双保险控制,直线位移传感器112实现升降台1112的升降高度精确控制,角位移传感器113实现位置粗略控制,二者保证升降台1112升降高度的位置准确。
进一步地,前述固定台1111上还设置有可伸缩立柱,可伸缩立柱例如可以在载有满料托盘的升降台1112升降前,根据升降台1112的预定升降高度预先伸缩到该高度,以支撑升降台1112,避免因满料托盘太重而造成升降机构111损坏,使得系统更可靠。
此外,进料输送子系统10的可升降输送装置11还包括设置其边侧用于检测托盘物料状态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14,第一位置传感器114保证自动收回托盘时托盘无料。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双层输送装置12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设置在其进料口处和出料口的边侧的用于检测托盘是否到位的第二位置传感器123,例如,系统接收到第二位置传感器123发送的到位信号时,控制对应的输送装置的链条停止运动,可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此外第二位置传感器123设置于边侧位置(而不是下部),避开了托盘结构造成信号丢失或过早发出的问题,进一步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全。此外,在进料口处和出料口两侧较佳地均设置第二位置传感器123,实现双保险,避免其中一侧位置传感器失效引起意外安全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和图2示出的每个子系统只设置了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22,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在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之后连续排列布置多个双层输送装置12,22,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并且还可以为同一进出料输送系统的进料输送子系统10和出料输送子系统20设置不同数量的双层输送装置12,22。
本实用新型的进出料输送系统使用时,利用进料输送子系统10通过其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的上层输送装置和可升降输送装置11向操作区送入载料托盘并通过其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的下层输送装置从操作区送出空托盘;以及,利用出料输送子系统20通过其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的上层输送装置和可升降输送装置11向操作区送入空托盘并通过其可升降输送装置1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的下层输送装置从操作区送出载料托盘。具体的,利用进料输送子系统10进料时,叉车横向放料至外侧双层输送装置12的上层输送装置->启动第一进料按钮->内外侧输送装置链条启动->输送物料至可升降输送装置11->第二位置传感器123感应到位后链条停止->两侧支撑立柱伸出->升降台1112下降至支撑立柱->叉车再次横向叉料至上层输送装置->启动第二进料按钮->上层输送装置链条启动->第二位置传感器123感应到位后链条停止。利用进料输送子系统10收回托盘时,托盘物料已被取完->启动回托盘按钮->内侧可升降输送装置11的升降台1112抬起->两侧支撑立柱缩回->升降台1112下降->位移传感器检测到位,下层输送装置的链条启动->托盘从下层输送到位后,链条停止->升降台1112上升->直线和角位移传感器113感应到位后,可再次启动第一进料按钮。利用出料输送子系统20出料时,达到出料数量、机器人回到安全位->内外侧传输装置链条启动,将满料托盘送出->第二位置传感器123检测到托盘到位,链条停止->升降台1112下降->直线和角位移传感器113感应下降到位后,链条启动->下层空托盘被传输至升降台1112->空托盘到位后,链条停止,升降台1112上升至设定高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进出料输送系统。该新型进出料输送系统可实现较重的多层物料托盘的自动、平稳且横向地进出料输送,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能,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并且,通过进料和出料双系统设计,降低了叉车使用频率,并且进出料托盘分开,使得出料层数和每层物料数量可以根据车间需求进行变化,例如可以通过降低出料托盘中物料数量,达到低库存量要求。此外,双层输送装置和可升降输送装置的结合使用,还可以实现自动给托盘/回托盘,可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实用新型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输送子系统(10)和出料输送子系统(20),其中,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10)和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20)分别包括从操作区侧向外依次排列布置的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和至少一个双层输送装置(1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10)中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滚轮(13),并且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20)中每相邻布置的两个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过渡滚轮(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12,22)的每层输送装置分别包括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其中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包含架体(1211)和架设在所述架体(1211)上的多组链条、设置于每组链条底部的硬支撑(1213),其中所述多组链条沿与输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分别包括驱动电机(1214),所述多组链条由同一所述驱动电机(1214)驱动的一根贯穿轴(1215)带动旋转,并且属于同一输送子系统的所有驱动电机(1214)的转速设置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式输送装置(121)还包括用于加大自身与托盘的接触面积的U形支撑件,其中所述U形支撑件倒扣在所述每组链条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12,22)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分别相对地设置在其链条式输送装置(121)两侧的导向侧板(122),其中所述相对地设置的两个导向侧板(122)形成的导向宽度与托盘宽度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还包括升降机构(111)、直线位移传感器(112)和角位移传感器(113),所述升降机构(111)包括固定台(1111)、升降台(1112)、X形升降铰架(1113);
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112)沿升降方向固定于所述固定台(1111)和升降台(1112)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所述固定台(1111)上且转子固定于所述升降台(1112);并且,所述角位移传感器(113)布置在所述固定台(1111)与X形升降铰架(1113)的一下支臂之间,其中定子固定于所述固定台(1111)上且转子顶靠在该下支臂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还包括设置其边侧用于检测托盘物料状态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输送装置(11,21)和所述双层输送装置(12,22)的每层输送装置还分别包括设置在其进料口处和出料口处的边侧的用于检测托盘是否到位的第二位置传感器(12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进出料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输送子系统(10)与所述出料输送子系统(20)并行排列布置。
CN202320265212.7U 2023-02-17 2023-02-17 进出料输送系统 Active CN219636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5212.7U CN219636192U (zh) 2023-02-17 2023-02-17 进出料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5212.7U CN219636192U (zh) 2023-02-17 2023-02-17 进出料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6192U true CN219636192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1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65212.7U Active CN219636192U (zh) 2023-02-17 2023-02-17 进出料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61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97969B2 (en) Production cell with a workpiece transfer device, and transport device for workpieces and part carriers
US7475520B2 (en) Tray positioning device for stacking of product
EP3304633B1 (en) Apparatus for stacking battery plates
CN110203855B (zh) 单元化物流作业系统以及作业方法
CN110683269A (zh) 仓储系统
CN111017580A (zh) 一种装车码垛装置及装车系统
CN112061816B (zh) 集装箱自动装货系统
CN116331852B (zh) 一种物流码垛机输送架
JP3924520B2 (ja) 自動倉庫
CN117699313A (zh) 货物存储调度系统
CN219636192U (zh) 进出料输送系统
CN116639325B (zh) 一种药用硬片的防压包装生产设备
CN211768039U (zh) 仓储系统
CN113581818A (zh) 一种输送线
CN113247591A (zh) 一种物料箱自动转运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178746B (zh) 一种立体仓储系统
CN214059263U (zh) 一种袋装货物拆垛装车系统
CN114435896A (zh) 一种复判缓存设备及复判缓存方法
CN211643937U (zh) 一种装车码垛装置及装车系统
CN111977239A (zh) 一种箱式复合提升机运行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9889697U (zh) 用于异层对立车间的智能跨车间物流系统
CN112278766A (zh) 一种自动化密集智能立体仓库
CN111252573A (zh) 一种箱式装车设备
JPH0312012B2 (zh)
CN212449158U (zh) 一种箱式复合提升机运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