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8941U - 一种鞋底和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鞋底和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8941U
CN219628941U CN202320742276.1U CN202320742276U CN219628941U CN 219628941 U CN219628941 U CN 219628941U CN 202320742276 U CN202320742276 U CN 202320742276U CN 219628941 U CN219628941 U CN 219628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extension
extension part
heel
mids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422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宇
叶福泉
郑明廉
焦提成
李云
吴敏辉
郑志艺
曾全寿
杨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a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a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a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422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8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8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8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底和鞋,鞋底包括:支撑板,其设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弹性弯折部;第一延伸部对应鞋底由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第二延伸部对应鞋底位于后跟处并位于第一延伸部上方;弹性弯折部对应鞋底后端并连接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和中底,其底面贴靠第一延伸部顶面,对应鞋底后跟处的顶面贴靠第二延伸部底面;中底后端设有朝向鞋底后端且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的后倾面;后倾面与支撑板之间形成让位空间;鞋包括鞋面和上述的鞋底,该鞋底和鞋能够为人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以达到稳定、省力的穿着感受。

Description

一种鞋底和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鞋底和鞋。
背景技术
人们穿着的鞋,为便于步行或运动,需要鞋底具有支撑作用以达到人体平衡和稳定,又需要鞋底具有弹性以达到缓震效果,减少对人体的冲击所带来的损伤,并且,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能量回馈功能,以达到省力的步行和运动感受。但,具有支撑作用需要鞋底具有一定的刚度,而具有缓震作用需要鞋底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吸收冲击和震动,吸收冲击和震动又可能会影响能量的回馈,因此,现有的鞋底很难做支撑、缓震和能量回馈特性均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鞋底和鞋,其能够为人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以达到稳定、省力的穿着感受。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鞋底,包括:支撑板,其设有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弹性弯折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对应鞋底由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所述第二延伸部对应鞋底位于后跟处并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上方;所述弹性弯折部对应鞋底后端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和中底,其底面贴靠所述第一延伸部顶面,对应鞋底后跟处的顶面贴靠所述第二延伸部底面;所述中底后端设有朝向鞋底后端且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的后倾面;所述后倾面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让位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后倾面的下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前端,其上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后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倾面的下缘在鞋底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前缘之后。
进一步的,所述后倾面与垂直于鞋底左右方向并位于鞋底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第一交线靠近下端的部分与第一延伸部的顶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5°至5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线呈朝向鞋底前端弯折的弧线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周缘向上延伸设有支撑侧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若干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为碳纤维板或TPU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大底,所述大底贴覆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面。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包括鞋面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所述鞋面连接于所述鞋底。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底中,包括有支撑板和中底,通常而言,中底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穿着舒适感受,同时又能够通过形变来为用户运动提供一定的回弹性能,而在该鞋底中,中底被置于支撑板上,支撑板设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其中的第一延伸部对应鞋底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可视为第一延伸部对应整个鞋底,中底整体被置于第一延伸部的顶面;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延伸部上方且对应鞋底后跟处设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通过弹性弯折部连接,在第二延伸部受到脚后跟的压力而向下运动时,弹性弯折部被牵连,使得弹性弯折部发生形变,弹性弯折部发生的形变在脚后跟受到的压力减小时会迅速恢复,从而驱使第二延伸部恢复位置,这一过程就使得支撑板能够为用户提供较佳的回弹性能,与此同时,中底的后端设置有后倾面,后倾面朝向鞋底后端由下至上倾斜延伸,由于中底在后跟处的部分位于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因此在第二延伸部下压的时候,后倾面也会因为中底受到的压力而下移,从而使后倾面与第一延伸部配合形成一个类似弹性弯折部的结构,由于中底的底面也是粘贴固定在第一延伸部的顶面,因此后倾面与第一延伸部配合形成的这一结构也能够以与弹性弯折部类似的方式提供回弹性,使得该鞋底在利用中底本身材质的回弹性的同时,又可利用弹性弯折部的回弹性以及后倾面与第一延伸部配合提供的回弹性,使得该鞋底能够保持舒适且回弹性较好的穿着感受;
同时,由于支撑板的第一延伸部对应于整个鞋底的底部,而中底又是位于支撑板的第一延伸部上方,因此支撑板与地面的接触不需要再隔着一个软质的中底,当第二延伸部受到压力的时候,这一压力可以快速地通过弹性弯折部传递至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能够扩大力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从而使用户的脚后跟在对第二延伸部施力时,能够获得更为轻巧且更为明显的踩地感,给予用户更好的支撑,达到支撑效果、缓震效果以及能量回馈效果均具有良好表现的性能目标。
2、令后倾面的下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前端,上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后端,在对第二延伸部施力的时候,主要的施力点是在第二延伸部的中间位置,也就是脚后跟的中间位置,后倾面横跨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也就使得让位空间延伸到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在第二延伸部受压的时候,能够更容易地促使中底的后端发生形变,整体上脚感更为柔软,能够给予用户更为软弹的穿着体验。
3、后倾面的下缘在第二延伸部的前缘之后,这可以避免第二延伸部下方的让位空间在鞋底前后方向上太过于靠前,保证中底能够给予第二延伸部较好的支撑,使得鞋底能够在支撑性、回弹性和柔软舒适度上达到较好的平衡。
4、后倾面与第一面形成的第一交线与第一延伸部的顶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5°至50°,适当的范围能够使得后倾面与第一延伸部配合形成的类似弹性弯折部的结构提供更为适当的回弹效果,同时又能够保证较为舒适的穿着体验,如果该夹角过小,则会导致后倾面在受压时直接接触到第一延伸部的顶面,此时会通过中底本身的材质来提供回弹性,就会导致鞋底的柔软程度下降,而如果夹角过大,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夹角范围进行设定,在回弹性和柔软程度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
5、第一交线呈弧线状,在形变过程中中底的后倾面部分会相互挤压,在恢复形变时能够提供更大的回弹力,如果设置成直线状,形变过程中这种挤压的效果会变差,回弹效果也会相应变差。
6、在第二延伸部上设置支撑侧墙,能够在穿着时给用户的脚跟处提供侧方向的支撑,能够使得鞋底更加跟脚,避免用户崴脚。
7、在第二延伸部上设置减重孔,减重孔可以减轻支撑板的重量,进而减轻鞋底的重量。
8、支撑板采用碳纤维板或TPU板制成,能够通过自身的材质性能提供较好的支撑、缓震以及能量回馈效果。
9、鞋底还包括有大底,大底贴覆在第一延伸部的底面,可以为鞋底提供耐磨、防滑等性能。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采用有上述的鞋底,其能够为人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以达到稳定、省力的穿着感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1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2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1中支撑板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1中中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的实施例1中大底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支撑板10;第一延伸部11;弹性弯折部12;第二延伸部13;减重孔131;延伸前缘132;支撑侧墙14;中底20;中底前掌21;衔接面211;中底后跟22;后倾面221;接触面222;让位空间30;大底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实施例1提供一种鞋底,可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该鞋底包括支撑板10、中底20和大底40。
其中,支撑板10设有第一延伸部11、第二延伸部13和弹性弯折部12;第一延伸部11对应鞋底由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第二延伸部13对应鞋底位于后跟处并位于第一延伸部11上方;弹性弯折部12对应鞋底后端并连接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和中底20,其底面贴靠第一延伸部11顶面,对应鞋底后跟处的顶面贴靠第二延伸部13底面;中底20后端设有朝向鞋底后端且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的后倾面221;后倾面221与支撑板10之间形成让位空间30。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的鞋底具有与人体脚部对应的部位,该些部位的名称和所指的空间上的部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例如,上述的鞋底的前掌处,是指对应于人体脚部的前端至足弓处的部分,后跟处是指对应于人体脚部的足弓至后端的部分,在其他应用中,可能会将足弓处单独划分,但本实施例中仅将鞋底划分为前掌处和足弓处,因此其前掌处所指代的范围要包括部分足弓处。
参照图2,支撑板10为一体成型构件,其材质可以是碳纤维或者TPU,在本实施例中选用碳纤维;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例,支撑板10的第一延伸部11位于下方,第二延伸部13位于第一延伸部11上方,同时第一延伸部11对应鞋底由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可视为第一延伸部11对应整个鞋底的形状设置,从而使得中底20可以通过粘贴或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上,中底20完全地通过第一延伸部11与地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在第一延伸部11的下方还贴覆有大底40,大底40通常为硫化橡胶材质,第一延伸部11通过大底40与地面接触,可以避免第一延伸部11被磨损,而中底20可采用EVA发泡材料或其他的中底20材料,只要能够提供一定的回弹性能即可。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中底20完全置于支撑板10上,而支撑板10的底面完全地与大底40相贴,因此支撑板10形成中底20和大底40之间的隔层。
在支撑板10的后端处形成有弹性弯折部12,弹性弯折部12的下侧与第一延伸部11连接,上侧与第二延伸部13连接,弹性弯折部12本身形成由下至上首先向后凸出再向前弯折的结构,弹性弯折部12与第一延伸部11、第二延伸部13配合,当第二延伸部13受到向下的压力时,弹性弯折部12会产生形变,从而使第二延伸部13可以向下运动,此时变形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弹性弯折部12。
第二延伸部13对应于鞋底的后跟处设置,其起到支撑用户足部后跟的作用;第二延伸部13的前端形成有延伸前缘132,这一延伸前缘132大致对应于鞋底的后跟处和前掌处的衔接位置。在第二延伸部13除延伸前缘132外的周缘处还设置有支撑侧墙14,支撑侧墙14由第二延伸部13向上延伸形成,能够起到在侧方上支撑用户足部后跟的作用。
对于支撑板10而言,其在不同部位的刚性存在略微的区别,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的刚度较高,而弹性弯折部12具有较好的弹性,在采用碳纤维作为制作材料时,可通过调整碳纤维方向来调整不同位置的刚性。
参照图5,中底20包括有中底前掌21和中底20后跟,二者分别对应鞋底的前掌处和后跟处,其中在后跟处的顶部形成有接触面222,接触面222与中底前掌21之间形成有一衔接面211,这一衔接面211由接触面222起始向上延伸,形成一个台阶状的结构。在中底20固定至支撑板10上时,中底20的底面会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相接,而中底20后跟处形成的接触面222会与第二延伸部13的底面相接,第二延伸部13的延伸前缘132正好抵靠在衔接面211上,而中底前掌21的顶面可以直接与用户足部的前掌部分接触,形成足部前掌软质支撑、后跟硬质支撑的效果。
后倾面221设置在中底20后端,其为朝向鞋底后端由下至上向后倾斜的结构,同时在后倾面221与支撑板10之间形成一让位空间30,当第二延伸部13受力下压时,中底20会受压变形,促使后倾面221向下移动压迫让位空间30。
在本实施例中,后倾面221的下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前端,其上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后端,同时后倾面221的下缘在鞋底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延伸部13的前缘之后。其中,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应当理解为鞋底后跟处主要受力的部位,这一部位并非一确切的位置,但其大致位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因此上述的描述并未存在不清楚的问题。后倾面221相当于是在前后方向上横跨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使得让位空间30延伸到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在第二延伸部13受压的时候,能够更容易地促使中底20的后端发生形变,整体上脚感更为柔软,同时后倾面221的下缘在延伸前缘132之后,可以避免第二延伸部13下方的让位空间30在鞋底前后方向上太过于靠前,保证中底20能够给予第二延伸部13较好的支撑,使得鞋底能够在支撑性、回弹性和柔软舒适度上达到较好的平衡。其中,上述的前后方向为图1中的左右方向,具体的,图1右侧为前,左侧为后。
进一步的,后倾面221与垂直于鞋底左右方向并位于鞋底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第一交线靠近下端的部分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5°至50°,且第一交线呈朝向鞋底前端弯折的弧线状。具体可参照图1,此处的第一面可视为沿鞋底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面,这个竖直面能够在空间中沿着鞋底的左右方向移动,直至该竖直面到达鞋底在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此时竖直面与后倾面221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此处第一交线可参照图1中后倾面221所示出的形状,第一交线为略微弯曲的弧线状,其弯曲方向朝向鞋底前端。第一交线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之间形成夹角,夹角的范围为15°至50°,在本实施例中,选用45°,但此处的角度仅是第一交线靠近第一延伸部11的部分所形成的夹角,由于第一交线为弧线状,因此第一交线越往鞋底后端,其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所形成的夹角越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交线呈弧线状,在形变过程中中底20的后倾面221部分会相互挤压,在恢复形变时能够提供更大的回弹力,如果设置成直线状,形变过程中这种挤压的效果会变差,回弹效果也会相应变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夹角也可以选用其他的角度,但应当注意的是,如果该夹角过小,则会导致后倾面221在受压时直接接触到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此时会通过中底20本身的材质来提供回弹性,就会导致鞋底的柔软程度下降,而如果夹角过大,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夹角范围进行设定,在回弹性和柔软程度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底的回弹性能和缓冲性能,对该鞋底进行冲击仿真实验,以常规的EVA材料作为中底20,以碳纤维材料作为支撑板10,以一质量恒定的钢球冲击鞋底的后跟处,钢球初始速度为2.2m/s,冲撞后反弹速度为1.96m/s,冲击力峰值约为947.81N,钢球位移量为13mm,接触时间为0.02s左右,由此得到的DSI为83.9N/m,上述数值说明,该鞋底具有较好的柔软舒适度,同时能够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回弹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底中,包括有支撑板10和中底20,通常而言,中底20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穿着舒适感受,同时又能够通过形变来为用户运动提供一定的回弹性能,而在该鞋底中,中底20被置于支撑板10上,支撑板10设有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其中的第一延伸部11对应鞋底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可视为第一延伸部11对应整个鞋底,中底20整体被置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第二延伸部13位于第一延伸部11上方且对应鞋底后跟处设置,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之间通过弹性弯折部12连接,在第二延伸部13受到脚后跟的压力而向下运动时,弹性弯折部12被牵连,使得弹性弯折部12发生形变,弹性弯折部12发生的形变在脚后跟受到的压力减小时会迅速恢复,从而驱使第二延伸部13恢复位置,这一过程就使得支撑板10能够为用户提供较佳的回弹性能,与此同时,中底20的后端设置有后倾面221,后倾面221朝向鞋底后端由下至上倾斜延伸,由于中底20在后跟处的部分位于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之间,因此在第二延伸部13下压的时候,后倾面221也会因为中底20受到的压力而下移,从而使后倾面221与第一延伸部11配合形成一个类似弹性弯折部12的结构,由于中底20的底面也是粘贴固定在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因此后倾面221与第一延伸部11配合形成的这一结构也能够以与弹性弯折部12类似的方式提供回弹性,使得该鞋底在利用中底20本身材质的回弹性的同时,又可利用弹性弯折部12的回弹性以及后倾面221与第一延伸部11配合提供的回弹性,使得该鞋底能够保持舒适且回弹性较好的穿着感受;同时,由于支撑板10的第一延伸部11对应于整个鞋底的底部,而中底20又是位于支撑板10的第一延伸部11上方,因此支撑板10与地面的接触不需要再隔着一个软质的中底20,当第二延伸部13受到压力的时候,这一压力可以快速地通过弹性弯折部12传递至第一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11能够扩大力的接触面222积,减小压强,从而使用户的脚后跟在对第二延伸部13施力时,能够获得更为轻巧且更为明显的踩地感,给予用户更好的支撑,达到支撑效果、缓震效果以及能量回馈效果均具有良好表现的性能目标。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还提供实施例2,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支撑板10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参照图3,在第二延伸部13上设置了若干个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减重孔131,该些减重孔131可以在不降低第二延伸部13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支撑板10的重量。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还提供实施例3,该实施例3提供一种鞋,该鞋包括有鞋面和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提供的鞋底,鞋面通过粘合等方式固定在该鞋底上,其能够为人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缓震作用以及能量回馈作用,以达到稳定、省力的穿着感受。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鞋底,其特征是,包括:
支撑板(10),其设有第一延伸部(11)、第二延伸部(13)和弹性弯折部(12);所述第一延伸部(11)对应鞋底由后跟处延伸至前掌处;所述第二延伸部(13)对应鞋底位于后跟处并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1)上方;所述弹性弯折部(12)对应鞋底后端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3);和
中底(20),其底面贴靠所述第一延伸部(11)顶面,对应鞋底后跟处的顶面贴靠所述第二延伸部(13)底面;所述中底(20)后端设有朝向鞋底后端且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的后倾面(221);所述后倾面(221)与所述支撑板(10)之间形成让位空间(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后倾面(221)的下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前端,其上缘相对鞋底后跟处的中间位置靠近鞋底后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后倾面(221)的下缘在鞋底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13)的前缘之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后倾面(221)与垂直于鞋底左右方向并位于鞋底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第一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所述第一交线靠近下端的部分与第一延伸部(11)的顶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5°至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交线呈朝向鞋底前端弯折的弧线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延伸部(13)周缘向上延伸设有支撑侧墙(1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延伸部(13)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若干减重孔(13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板(10)为碳纤维板或TPU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是,还包括大底(40),所述大底(40)贴覆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1)的底面。
10.一种鞋,其特征是,包括鞋面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鞋底,所述鞋面连接于所述鞋底。
CN202320742276.1U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鞋底和鞋 Active CN219628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2276.1U CN219628941U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鞋底和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42276.1U CN219628941U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鞋底和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8941U true CN219628941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0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42276.1U Active CN219628941U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鞋底和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8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4763B1 (en) Contoured thin soles
US8266825B2 (en) Shoe sole element
US8959798B2 (en) Shoe sole element
US20090113758A1 (en) Shoe Sole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Shoe Sole With Shock-Absorbing Structure
JP4848115B2 (ja) ドライブ用及び歩行用シューズ
US10932518B2 (en) Sole structure and shoe including same
JP4164115B1 (ja) 履物
CN219628941U (zh) 一种鞋底和鞋
JP2000083705A (ja) 靴底構造
CN116439469A (zh) 一种鞋底和鞋
CN219628942U (zh) 一种高回弹性鞋底和鞋
CN211984087U (zh)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马靴鞋底
WO2022074845A1 (ja) 靴底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靴
CN210299729U (zh) 一种高弹稳定型鞋底
CN116114969A (zh) 一种高回弹性鞋底和鞋
JP3001789B2 (ja)
JP4286070B2 (ja) 靴底
CN201491799U (zh) 新型运动鞋气垫
CN111227431A (zh) 一种新型马靴鞋底缓震结构
JP3229584U (ja) シューソール
CN221204274U (zh) 一种具有缓震驱动的鞋底及鞋子
CN219288878U (zh) 一种运动鞋及可更换鞋底系统
CN220442041U (zh) 一种鞋底和鞋子
CN218278821U (zh) 弹射鞋底及鞋
CN217284913U (zh) 一种鞋底和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