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5809U -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25809U CN219625809U CN202320353296.XU CN202320353296U CN219625809U CN 219625809 U CN219625809 U CN 219625809U CN 202320353296 U CN202320353296 U CN 202320353296U CN 219625809 U CN219625809 U CN 2196258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 wearable device
- base
- belt
- equipmen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连接在设备主体上的防撞装置,防撞装置位于设备本体的受撞位置,以能够先于设备本体承受并吸收受到的撞击,这样一来,当设备本体掉落时,原本受撞位置将受到撞击,但是由于防撞装置能够先于设备本体承受并吸收这个撞击,故保护了设备本体安全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易因掉落而受到撞击损伤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逐渐成为可穿戴设备,兼顾便携的同时,通过用户穿戴至身上实现信息传递。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可穿戴设备意外掉落的情况,进而导致设备损坏,特别是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中的VR眼镜,需要用户穿戴至头部,当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慎发生脱落,或者放置在一边待使用时,因误碰掉落,掉落在地面上的撞击会造成外壳及内部结构的各种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易因掉落而受到撞击损伤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防撞装置,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并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受撞位置,以能够先于所述设备本体承受并吸收受到的撞击。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套带装置,所述套带装置供用户穿戴且围度可调节。
可选的,所述防撞装置包括:
基座,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
撞板,罩在所述基座上,用于承受撞击;
缓冲组件,连接在所述基座与所述撞板之间,以吸收所述撞板受到的撞击。
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以及所述撞板连接;
阻尼器,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被所述弹簧套设。
可选的,所述阻尼器伸出所述基座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弹簧伸出所述基座的最大长度,以使所述防撞装置在承受撞击时所述弹簧先于所述阻尼器收缩。
可选的,所述缓冲组件设有多组且朝向多个方向分布,以使所述撞板能够承受多个方向的力且能够沿多个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设备本体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套带装置包括:
固定带,与所述设备本体固定连接;
移动带,与所述固定带连接并组成环状结构;
其中,所述移动带至少有一端能够沿所述固定带移动并固定。
可选的,所述套带装置还包括:
固定座,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且与所述固定带固接;
限位柱,与所述固定座插接且能够沿插接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移动带上设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定位孔,所述移动带穿过所述固定座,且所述限位柱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可选的,所述套带装置还包括套在所述移动带上的抚平块,所述抚平块能够沿所述移动带滑动并使所述移动带的表面平整。
可选的,所述抚平块位于所述环状结构的内侧设有软垫。
一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中的可穿戴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连接在设备主体上的防撞装置,防撞装置位于设备本体的受撞位置,这样一来,当设备本体掉落时,原本受撞位置将受到撞击,但是由于防撞装置能够先于设备本体承受并吸收这个撞击,故保护了设备本体安全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易因掉落而受到撞击损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套带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5中:
1、设备本体;2、防撞装置;3、套带装置;
201、基座;202、撞板;203、缓冲组件;204、凸台;205、插槽;
301、固定带;302、移动带;303、固定座;304、限位柱;305、抚平块;306、软垫;307、定位孔;
2031、弹簧;2032、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连接在设备主体上的防撞装置2,防撞装置2位于设备本体1的受撞位置,防撞装置2能够先于设备本体1承受并吸收受到的撞击,即防撞装置2代替设备本体1与地面接触,且吸收撞击,阻断撞击的部分冲击力传递到设备本体1的可能。受撞位置具体指的是,设备本体1在掉落时,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以及重心的影响,最先触碰到地面的位置,也可以说,受撞位置是,设备本体1在掉落过程中,设备本体1外表的在重心延长线上的最靠下的位置。
如此设置,当设备本体1掉落时,原本受撞位置将受到撞击,但是由于防撞装置2能够先于设备本体1承受并吸收这个撞击,故保护了设备本体1安全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易因掉落而受到撞击损伤的问题。
具体地,以VR眼镜来说,由于其结构特点,当掉落时其端部最容易先触地,且端部面积小、压力集中,也是撞击后整体损坏最严重的位置,也即设备本体1的端部为受撞位置,防撞装置2设置在设备本体1的端部,撞板202能够增重设备本体1的端部,以使撞板202能够先于设备本体1触地。优选设备本体1的两端端部均设有防撞装置2。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本体1可以是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中的VR眼镜、操控手柄,也可以是智能眼镜等。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设置防撞装置2包括基座201、撞板202以及缓冲组件203,基座201与设备本体1连接;撞板202罩在基座201上且用于承受撞击;缓冲组件203连接在基座201与撞板202之间,以吸收撞板202受到的撞击。其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可将撞板202设置为弧面板,起到一定的包覆效果。
如此设置,该可穿戴设备掉落时,撞板202首先接触到地面,承担物理接触与碰撞,产生的冲击力随即传递至缓冲组件203并被吸收,撞板202与缓冲组件203配合作用,保护了设备本体1。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设置缓冲组件203包括弹簧2031以及阻尼器2032,弹簧2031的两端分别与基座201以及撞板202连接;阻尼器2032可伸缩地设置在基座201上且被弹簧2031套设,弹簧2031与阻尼器2032同轴设置。
如此设置,撞板202受到撞击后,弹簧2031受力压缩,从而吸收冲击力,且因弹簧2031自身具有的储存能量的特点,弹簧2031将会恢复原状并产生作用力,而阻尼器2032的工作原理是会产生一种使外力衰减的反力,称为阻尼力,来延缓运动状态的衰减,故而阻尼器2032的伸缩都是缓慢地,能够令弹簧2031在复位是缓慢的,不会出现防撞装置2带动设备本体1反复跳跃的情况。当然,缓冲组件203也可以是多个弹簧2031,或者是橡胶柱与弹簧2031的组合设计。
进一步地,设置阻尼器2032伸出基座201的最大长度小于弹簧2031伸出基座201的最大长度,以使防撞装置2在承受撞击时弹簧2031先于阻尼器2032收缩。这样一来,撞板202受到撞击后,撞板202推动弹簧2031先是快速压缩,即撞板202与基座201较为快速地相互靠近,压缩至与阻尼器2032逐渐平齐的程度后,在阻尼器2032的作用下,撞板202靠近基座201的程度缓慢停滞,撞板202受到的来自地面的力慢慢变小时,弹簧2031慢慢进行复位;而且,由于弹簧2031的靠近撞板202的一段是中空的,自由形变程度高,令撞板202能够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进一步地,缓冲组件203设有多组且朝向多个方向分布,具体可以是基座201的中部设有凸台204,凸台204呈长方体状,各组缓冲组件203安装在凸台204的各个面上,撞板202的内侧面扣在凸台204上且与所有缓冲组件203连接,以使撞板202能够承受多个方向的力且能够沿多个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当撞板202受到的不是正面撞击时,由于缓冲组件203有不同朝向的多组,能够更为直接有效地吸收撞击,而且,即使是撞板202同时与多组缓冲组件203连接,由于弹簧2031的中空段存在,撞板202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灵活度,也是保证了某一组缓冲组件203的弹簧2031压缩时,其他方向的缓冲组件203不会造成干扰阻碍。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设备本体1上设有与设备本体1外壁基本平行的连接件,连接件与基座201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是,基座201设有插槽205,连接件能够插入插槽205中,或者,连接件与基座201磁吸连接、通过魔术贴连接。
如此设置,当需要使用时,可以将防撞装置2取下,当使用结束,再将防撞装置2与设备本体1连接并放置好,这样在不进行使用时,设备本体1处于被保护状态,即使受到误碰掉落,设备本体1也不会损坏。
另外,当可穿戴设备在公共使用环境中时,如商场或体验店中的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体验用户中会有大人、小孩,头围尺寸都有差别,当体验用户所体验的项目活动性较高时,VR眼镜的穿戴部位与体验用户的头围尺寸有所差别,这样容易造成体验用户体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VR眼镜会掉落、造成损伤。
鉴于上述问题,如图4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该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套带装置3,套带装置3设置在设备本体1上,供用户穿戴且围度可调节。当该可穿戴设备是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时,套带装置3供用户穿戴至头部,围度即为围在头部周围的周长。
如此设置,不同的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头围情况,灵活调整套带装置3,使其与头部贴合,穿戴稳固,预防VR眼镜掉落。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套带装置3包括固定带301和移动带302,其中,固定带301与设备本体1固定连接;移动带302与固定带301连接并组成环状结构;移动带302至少有一端能够沿固定带301移动并固定,可以选择移动带302一端与固定带301固接且另一端是可移动的。
如此设置,固定带301与移动带302形成与头围形状吻合的环状结构,兼顾围度可调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成型形状,穿戴方便。当然,也可以设置套带装置3为松紧带式。
更为具体地,设置套带装置3还包括固定座303和限位柱304,其中,固定座303设置在设备本体1上且与固定带301固接;限位柱304与固定座303插接且能够沿插接方向移动;移动带302上设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定位孔307,移动带302穿过固定座303,且限位柱304能够插入定位孔307中。
这样一来,当需要调节围度时,将限位柱304往外移动至脱离定位孔307,接着使移动带302移动至合适位置,然后再次将限位柱304插入定位孔307中,不仅定位稳固,而且整个调节过程不需要对固定带301与移动带302施加撕、拉、拽等费力操作,操作容易。当然,也可以设置成为固定带301与移动带302通过魔术贴连接。
优选地,可设置限位柱304与固定座303螺纹连接,且限位柱304的端部设有供用户施力方便的旋拧部,这样限位柱304能够始终与固定座303保持连接关系,不易遗失。
更为具体地,设置固定带30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且均与固定座303固接的弧形条,移动带302能够穿过固定座303并伸入两个弧形条之间的间隔空间。
由于移动带302的移动调节性,其质地会略软,考虑到体验用户的操作不当,在使用结束放归时容易将移动带302捏变形,再次使用时容易导致与头部不贴合。
鉴于上述问题,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套带装置3还包括套在移动带302上的抚平块305,抚平块305能够沿移动带302滑动并使移动带302的表面平整。需要说明的是,表面平整具体指的是移动带302平滑,即恢复原状且无凸起、褶皱,不局限于其实弧面还是平面。这样一来,即使是移动带302变形了,利用抚平块305往复滑动若干次,即可再次使用。
不仅如此,优选在抚平块305位于环状结构的内侧设置软垫306,软垫306可以是海绵垫,用于垫在用户的后脑勺,提升使用舒适感。
另外,还可在固定座303与抚平块305之间连接一根软带,用户穿戴时,软带在头顶,能够辅助限位,更加稳固。
基于上述的可穿戴设备,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该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显示设备、手柄以及上述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为VR眼镜。由于该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具有上述的可穿戴设备,所以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由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2)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1);
防撞装置(2),与所述设备本体(1)连接并位于所述设备本体(1)的受撞位置,以能够先于所述设备本体(1)承受并吸收受到的撞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1)上的套带装置(3),所述套带装置(3)供用户穿戴且围度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装置(2)包括:
基座(201),与所述设备本体(1)连接;
撞板(202),罩在所述基座(201)上,用于承受撞击;
缓冲组件(203),连接在所述基座(201)与所述撞板(202)之间,以吸收所述撞板(202)受到的撞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203)包括:
弹簧(2031),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201)以及所述撞板(202)连接;
阻尼器(2032),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基座(201)上且被所述弹簧(2031)套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2032)伸出所述基座(201)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弹簧(2031)伸出所述基座(201)的最大长度,以使所述防撞装置(2)在承受撞击时所述弹簧(2031)先于所述阻尼器(2032)收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203)设有多组且朝向多个方向分布,以使所述撞板(202)能够承受多个方向的力且能够沿多个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1)上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基座(201)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带装置(3)包括:
固定带(301),与所述设备本体(1)固定连接;
移动带(302),与所述固定带(301)连接并组成环状结构;
其中,所述移动带(302)至少有一端能够沿所述固定带(301)移动并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带装置(3)还包括:
固定座(303),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1)上且与所述固定带(301)固接;
限位柱(304),与所述固定座(303)插接且能够沿插接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移动带(302)上设有多个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定位孔(307),所述移动带(302)穿过所述固定座(303),且所述限位柱(304)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307)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带装置(3)还包括套在所述移动带(302)上的抚平块(305),所述抚平块(305)能够沿所述移动带(302)滑动并使所述移动带(302)的表面平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抚平块(305)位于所述环状结构的内侧设有软垫(306)。
12.一种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53296.XU CN219625809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53296.XU CN219625809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25809U true CN219625809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74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53296.XU Active CN219625809U (zh) | 2023-03-01 | 2023-03-01 |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25809U (zh) |
-
2023
- 2023-03-01 CN CN202320353296.XU patent/CN2196258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8006580A1 (zh) | 一种防摔装置 | |
CN219625809U (zh) | 可穿戴设备及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终端 | |
CN110426852B (zh) | 一种具有防碰撞作用的vr眼镜以及使用方法 | |
CN102940952A (zh) | 弹跳式健身机 | |
CN107457802B (zh) | 一种仿人机器人摔倒保护装置 | |
CN209809351U (zh) | 投掷型应急灭火装置 | |
CN115465464A (zh) | 一种无人机在密闭环境下降落的缓冲平台 | |
CN109927073A (zh) | 一种具备气囊式环护核心部件的儿童用益智机器人 | |
CN112348989A (zh) | 一种体育器材及体育设施巡检仪 | |
CN207993124U (zh) | 一种停车计时收费装置用保护外壳 | |
CN206285456U (zh) | 一种具有战术指导功能的篮球架 | |
CN213879260U (zh) | 一种智能配电网继电保护校核装置 | |
CN215358462U (zh) | 一种便于装配的多功能机器人 | |
CN216014139U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保护的防护装置 | |
CN218830893U (zh) | 一种蓝牙遥控器 | |
CN217738507U (zh) | 一种具有防护装置的拉力传感器 | |
CN215370128U (zh) | 一种纽缆保护装置 | |
CN211388800U (zh) | 一种具有防撞结构的娱乐机器人 | |
CN218183229U (zh) |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电源适配器 | |
CN212160238U (zh) | 一种虚拟现实冲浪休闲娱乐体验装置 | |
CN212647165U (zh) | 一种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vr镜头保护装置 | |
CN218039543U (zh) | 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抗摔电池 | |
JP3247346U (ja) | 電源貯蔵パック及び外骨格 | |
CN214500783U (zh) | 一种带有防撞装置的可移动人工智能计算机 | |
CN112002160A (zh) | 一种用于英语学习的语音交互智能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