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7107U -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7107U
CN219617107U CN202320602256.4U CN202320602256U CN219617107U CN 219617107 U CN219617107 U CN 219617107U CN 202320602256 U CN202320602256 U CN 202320602256U CN 219617107 U CN219617107 U CN 219617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rofiling tool
press
groove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022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方来
彭先政
熊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j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022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7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7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7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壳压装装置,涉及电池装配技术领域。该入壳压装装置包括:第一仿形工装,第一仿形工装设置于固定基础上,第一仿形工装用于承载电芯;第二仿形工装,第二仿形工装与第一仿形工装相对设置,第二仿形工装用于卡持铝壳;压装机构,压装机构设置于固定基础上,压装机构与第二仿形工装相连接,以驱使第二仿形工装朝向第一仿形工装移动,其在电芯入壳的过程中不易对电芯的顶盖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装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电芯入壳压装机构,都是将铝壳固定,再将电芯通过压装机构压入铝壳。
由于电芯一致性差,正常生产时,在将电芯压入铝壳的过程中,因合芯后的电芯与顶盖对中存在偏差,且压装时的主要受力点在电芯的顶盖处,会导致电芯顶盖存在划伤、压坏、变形等情况,进而导致电芯报废、成本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入壳压装装置,其在电芯入壳的过程中不易对电芯的顶盖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壳压装装置,其包括第一仿形工装,所述第一仿形工装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一仿形工装用于承载电芯;
第二仿形工装,所述第二仿形工装与所述第一仿形工装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仿形工装用于卡持铝壳;
压装机构,所述压装机构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压装机构与所述第二仿形工装相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仿形工装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工装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仿形工装朝向所述第二仿形工装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电芯。
可选的,在由所述第一仿形工装朝向所述第二仿形工装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倾斜向外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极柱凹槽,所述极柱凹槽用于嵌入所述电芯的极柱。
可选的,所述第二仿形工装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工装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卡持所述铝壳。
可选的,所述压装机构包括安装座和第一气缸,所述安装座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第二仿形工装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压装机构还包括导向杆和连接板,所述导向杆沿竖向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导向杆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入壳压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真空吸嘴,所述真空吸嘴用于吸附所述铝壳。
可选的,所述第二气缸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均设置有真空吸嘴,多个所述真空吸嘴用于沿所述铝壳的周向依次吸附所述铝壳。
可选的,其中部分所述真空吸嘴用于吸附于所述铝壳的第一外侧面,另一部分所述真空吸嘴用于吸附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对的第二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入壳压装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在将电芯入壳的过程中,首先将电芯插入铝壳中,随后将电芯倒立,并将电芯凸出于铝壳的一端承载于第一仿形工装上,再通过压装机构驱使第二仿形工装朝向第一仿形工装移动,在第二仿形工装卡持铝壳后继续下压铝壳,直至电芯完全嵌入铝壳,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力点在铝壳上,从而不会对电芯的顶盖造成损伤,电芯嵌入铝壳后再将电芯的顶盖与铝壳焊接即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入壳压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第一仿形工装、电芯、铝壳之间位置关系的爆炸图。
图标:100-第一仿形工装;110-第一凹槽;111-极柱凹槽;200-第二仿形工装;300-压装机构;310-安装座;320-第一气缸;330-导向杆;340-连接板;400-电芯;500-铝壳;600-第二气缸;610-真空吸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电芯入壳压桩机构压装时的主要受力点在电芯的顶盖处,会导致电芯顶盖存在划伤、压坏、变形等情况,进而导致电芯报废、成本浪费。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壳压装装置,至少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
请参考图1、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入壳压装装置包括第一仿形工装100、第二仿形工装200和压装机构300,第一仿形工装100用于设置于固定基础上,第一仿形工装100用于承载电芯400;第二仿形工装200与第一仿形工装100相对设置,第二仿形工装200用于卡持铝壳500;压装机构300用于设置于固定基础上,压装机构300与第二仿形工装200相连接,以驱使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基础包括且不限于地面、墙面、机架;第一仿形工装100位于第二仿形工装200的正下方,第一仿形工装100和第二仿形工装200均为板状。
在利用入壳压装装置对电芯400进行入壳前,首先将电芯400塞入铝壳500内,此时电芯400具有极柱的一端凸出于铝壳500外,随后利用夹爪将电芯400倒立,并将电芯400凸出于铝壳500的一端承载于第一仿形工装100上,再通过压装机构300驱使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移动,在第二仿形工装200卡持铝壳500后继续下压铝壳500,直至电芯400完全嵌入铝壳500,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力点在铝壳500上,从而不会对电芯的顶盖造成损伤,电芯400嵌入铝壳500后再将电芯400的顶盖与铝壳500焊接即可,此外铝壳500的成本较低,铝壳500的损伤成本也远远低于电芯顶盖的损伤成本。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仿形工装100朝向第二仿形工装20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10,第一凹槽110用于放置电芯400。
将电芯400凸出于铝壳500的一端承载于第一仿形工装100上时,利用第一凹槽110放置电芯400,能够对电芯400进行限位,以提升电芯400的稳定性。而在利用压装机构300使得电芯400完全嵌入铝壳500时,铝壳500抵接于第一凹槽110的内底壁,此时完成压装动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由第一仿形工装100朝向第二仿形工装200的方向上,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倾斜向外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与内底壁之间的夹角大于90°,在将铝壳500下压的过程中,铝壳500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的边缘经该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导向后与第一凹槽110的内底壁相抵接,此时完成电芯400入壳。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110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极柱凹槽111,极柱凹槽111用于嵌入电芯400的极柱。
需要指出的是,极柱凹槽11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电芯400的正极柱和负极柱,将电芯400放置于第一凹槽110内时,令电芯400的正极柱和负极柱分别嵌入两个极柱凹槽111内,以便电芯400设置有极柱的表面能够与第一凹槽110的内底壁相贴合,从而提升电芯400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凹槽用于卡持铝壳500。
需要指出的是,铝壳500的一端开口,铝壳500的开口端供电芯400入壳,第二凹槽卡持铝壳500背离自身开口的一端,铝壳500在第二凹槽的卡持下下压能够提升电芯400入壳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装机构300包括安装座310和第一气缸320,安装座31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第一气缸320设置于安装座310上,且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穿过安装座310并与第二仿形工装200相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气缸320沿竖向设置,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穿过安装座310并竖直向下延伸与第二仿形工装200相连接。
通过启动第一气缸320,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延伸,直至铝壳500包裹电芯400,完成电芯400入壳。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装机构300还包括导向杆330和连接板340,导向杆330沿竖向可活动地设置于安装座310上,且导向杆330通过连接板340与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相连接。
为了提升活塞杆升降的稳定性,通过连接板340连接导向杆330,导向杆330随活塞杆的升降同步升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入壳压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600,第二气缸60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第二气缸600的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真空吸嘴610,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铝壳500。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气缸600沿水平设置,真空吸嘴610吸附于铝壳500靠近自身开口端的外侧壁上。
在第二凹槽卡持铝壳500后,控制第二气缸600的活塞杆伸出,直至真空吸嘴610吸附铝壳500,给真空吸嘴610大于或等于80KPa的负压吸住铝壳500后,再令第二气缸600收缩,从而使得铝壳500外扩,更加便于电芯400入壳;电芯400入壳完毕后控制真空吸嘴610破真空,同时控制第一气缸320复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气缸6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气缸600的活塞杆的端部均设置有真空吸嘴610,多个真空吸嘴610用于沿铝壳500的周向依次吸附铝壳500。
将多个真空吸嘴610同时吸附铝壳500后,令全部第二气缸600收缩,从而将铝壳500的各个方向进行外扩,从而提升电芯400入壳的顺畅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其中部分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于铝壳500的第一外侧面,另一部分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于与第一外侧面相对的第二外侧面。
例如,第二气缸600和真空吸嘴610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第二气缸600和四个真空吸嘴610一一对应,其中两个真空吸嘴610吸附于铝壳500的第一外侧面,另外两个真空吸嘴610吸附于与第一外侧面相对的第二外侧面,优选的,第一外侧面和第二外侧面是对应电芯400大面的外侧面,利用真空吸嘴610吸附该对应电芯400大面的外侧面能够更加便于外扩铝壳500。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气缸600和真空吸嘴610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均可以依据实际工况而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铝壳500的四个外侧面分别设置一组第二气缸600和真空吸嘴610,只要能够实现铝壳500外扩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入壳压装装置,在利用入壳压装装置对电芯400进行入壳前,首先将电芯400塞入铝壳500内,此时电芯400具有极柱的一端凸出于铝壳500外,随后将电芯400倒立,并将电芯400凸出于铝壳500的一端承载于第一仿形工装100上,再通过第一气缸320驱使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第一仿形工装100移动,在第二仿形工装200卡持铝壳500后继续下压铝壳500,直至电芯400完全嵌入铝壳500,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力点在铝壳500上,从而不会对电芯的顶盖造成损伤,降低了电芯400的报废率,电芯400入壳后再将电芯的顶盖与铝壳500焊接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仿形工装(100),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用于承载电芯(400);
第二仿形工装(200),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与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用于卡持铝壳(500);
压装机构(300),所述压装机构(30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压装机构(300)与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相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朝向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10),所述第一凹槽(110)用于放置所述电芯(4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朝向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倾斜向外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0)的内底壁上开设有极柱凹槽(111),所述极柱凹槽(111)用于嵌入所述电芯(400)的极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朝向所述第一仿形工装(100)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卡持所述铝壳(5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装机构(300)包括安装座(310)和第一气缸(320),所述安装座(31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一气缸(320)设置于所述安装座(310)上,且所述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穿过所述安装座(310)并与所述第二仿形工装(20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装机构(300)还包括导向杆(330)和连接板(340),所述导向杆(330)沿竖向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座(310)上,且所述导向杆(330)通过所述连接板(340)与所述第一气缸(320)的活塞杆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压装装置还包括第二气缸(600),所述第二气缸(600)设置于固定基础上,所述第二气缸(600)的活塞杆的端部设置有真空吸嘴(610),所述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所述铝壳(5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6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气缸(600)的活塞杆的端部均设置有真空吸嘴(610),多个所述真空吸嘴(610)用于沿所述铝壳(500)的周向依次吸附所述铝壳(5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入壳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所述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于所述铝壳(500)的第一外侧面,另一部分所述真空吸嘴(610)用于吸附于与所述第一外侧面相对的第二外侧面。
CN202320602256.4U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Active CN219617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256.4U CN219617107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02256.4U CN219617107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7107U true CN219617107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91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02256.4U Active CN219617107U (zh) 2023-03-17 2023-03-17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7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56717U (zh) 一种电池包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19617107U (zh) 一种入壳压装装置
CN210280338U (zh) 一种带有正反拉深结构的冲压模具
CN210756269U (zh) 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皮带轮自动压装机构
CN210500083U (zh) 一种人孔盖拆卸专用工具
CN111716059A (zh) 一种空压机接口环焊工装
CN216216440U (zh) 一种电机端盖安装工装
CN210154751U (zh) 一种具有内孔封堵功能的气密检测机
CN109802090B (zh) 一种方形壳体电池手动注液夹具
CN211072809U (zh) 一种封闭腔体孔洞加工用碎屑承接提取装置
CN208744066U (zh) M弹簧钢丝推进安装装置
CN218225393U (zh) 一种电池顶盖压合装置
CN205319242U (zh) 一种电堆气动压紧装置
CN219854105U (zh) 单工位抽真空放料治具板
CN214870242U (zh) 一种用于移动照明设备的镜片铆压治具
CN108838939B (zh) 汽车尾门撑杆的导向管端部扣压方法
CN211413343U (zh) 一种镍氢电池折边夹具
CN216299094U (zh) 一种用于汽车水泵密封性检测的壳体校验用夹具
CN215509627U (zh) 一种大平面螺母群同步夹紧焊接工装
CN215400235U (zh) 一种用于粉末冶金清洁度检测滤膜的保存装置
CN219739016U (zh) 一种圆柱电池顶盖插入机构
CN217142980U (zh) 一种压管塞治具
CN214722045U (zh) 一种汽车玻璃密封条按压工装
CN220994214U (zh) 一种多工位气密性检测用装配夹持器
CN214444866U (zh) 一种用于精加工变速箱中壳左、右侧面和底面的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