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1846U - 壳膜一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壳膜一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11846U CN219611846U CN202221056952.1U CN202221056952U CN219611846U CN 219611846 U CN219611846 U CN 219611846U CN 202221056952 U CN202221056952 U CN 202221056952U CN 219611846 U CN219611846 U CN 2196118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rear frame
- protective film
- shell
- lower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2011/002—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for 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mobile phone, pager, beeper, PDA, smart phone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壳膜一体结构,包括保护盖及底壳,保护盖包括前边框以及保护膜,前边框设于保护膜外边缘;底壳包括后边框以及设于后边框的底板,底板与保护膜相对设置,底壳与保护盖围合形成容置电子设备的容腔;保护膜的内侧面与电子设备屏幕粘接固定,底壳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前边框的外边缘向内偏离后边框的外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前边框的外边缘相对后边框的外周面“内缩”设置,降低了使用过程中保护膜与显示屏之间产生气泡的几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2022年01月21日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2220182171.0、名称为壳膜一体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保护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膜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手机保护配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保护手机屏幕,另一个是保护手机的机身。从产品形态来看,可分为仅保护手机屏幕,仅保护手机的机身,以及对手机进行全包裹、同时保护手机屏幕及手机的机身。
为了单独保护手机屏幕常见的做法是在手机屏幕上贴膜,例如软膜或硬膜,硬膜相较于软膜更为流行,但硬膜边缘容易碎裂。为了解决硬膜边缘容易碎裂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在硬膜边缘设置边框的保护盖。
为了单独保护手机的机身,例如保护机身侧面或“侧面+背面”,现有技术对应地提出了单独的保护框或底壳,该底壳包括底板及设于底板四周的保护框。
为了同时保护手机屏幕及机身,现有技术提出了“保护盖+底壳”的壳膜一体结构,这种产品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保护盖的保护膜与手机屏幕之间非贴合、存在空气层;另一种是保护盖的保护膜与手机屏幕粘接贴合(下文称粘接贴合式)。前者的技术难度低,但显示及触控效果差;后者技术难度大,但能保证最佳的显示及触控效果。
现有粘接贴合式壳膜一体结构中,设计上保护盖的外边缘大多与底壳的外周面平齐甚至超出底壳的外周面,从而在缺乏横向限位的情况下,保护盖容易相对底壳发生横向偏移,进而导致保护盖的外边缘凸出底壳的外周面。如此将产生下列技术问题:第一,用户在使用时容易在厚度方向上剐蹭到保护盖,并且在力度较大时局部地掀开保护盖,保护膜与电子设备的屏幕分离而产生气泡;第二,壳膜一体结构在随手机跌落至地面时,保护盖的边缘更容易向内传递竖向冲击力,从而保护膜发生局部变形而翘起如此同样产生气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壳膜一体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壳膜一体结构在安装于电子设备后,保护膜与电子设备的屏幕之间极易产生气泡,产品的功能难以实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壳膜一体结构,包括保护盖及底壳,其中,
所述保护盖包括前边框以及保护膜,所述前边框设于所述保护膜外边缘;
所述底壳包括后边框以及设于所述后边框的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保护膜相对设置,所述底壳与所述保护盖围合形成容置电子设备的容腔;
所述前边框及后边框均为矩形框,所述前边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长框条,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短框条;所述后边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长框条,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短框条;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短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短框条的外侧面;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长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长框条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前边框的底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形成有第一避位间隙。
优选地,所述后边框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凸起,所述前边框的底面对应所述下定位凸起设有上定位凹槽,所述下定位凸起位于所述上定位凹槽内,且所述下定位凸起与所述上定位凹槽之间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二避位间隙;在平行于电子设备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屏幕中心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避位间隙相较第一避位间隙更为靠近所述保护膜;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避位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避位间隙。
优选地,所述下定位凸起设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与所述后边框内壁面的连接处,且所述下定位凸起凸出于所述后边框的内壁面以扣合电子设备的前侧。
优选地,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前边框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后边框的高度;
所述前边框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凸起,所述后边框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凹槽,所述上定位凸起与所述下定位凹槽之间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三避位间隙。
优选地,所述下定位凹槽包括第一槽壁面,底壁面以及两个第二槽壁面,所述第一槽壁面朝向容腔中心,所述底壁面与所述上定位凸起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三避位间隙,两个所述第二槽壁面在所述后边框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槽壁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的连接处,两个所述第二槽壁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的连接处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以扩大所述下定位凹槽上部开口的导向斜面或弧面。
本申请的壳膜一体结构采取的固定架构是“保护盖及底壳分别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即底壳不通过保护盖来与电子设备固定,并且,
由于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短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短框条的外侧面;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长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长框条的外侧面,所以即使在装配的过程中保护盖横向偏离预设距离,也不会导致前边框的外边缘凸出于后边框的外周面。从而在用户的接触面沿厚度方向从后边框的外周面向靠近保护盖的方向滑移时,可以轻易地越过保护盖,即不会触碰到保护盖,进而避免了意外地掀开保护盖,如此在该场景中保护膜与电子设备的屏幕之间不会产生气泡。并且在沿向左或向下垂直于后边框外周面的方向上跌落时,首先与地面接触的是后边框的外周面,因此,在该场景中前边框可能只会受到滚动的冲击力,然而滚动冲击力远小于正面冲击力,从而即使前边框向保护膜传递的力导致保护膜发生形变,该形变也不至于导致保护膜与电子设备屏幕之间产生气泡。可见,前边框的外边缘“内缩”设置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膜与电子设备的屏幕之间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壳膜一体结构与手机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壳膜一体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壳膜一体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底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保护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保护盖的背面正向投影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沿XII-X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中沿XV-XV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2中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1中沿XVIII-XV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2中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中结构的正面的正向投影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沿XXII-XX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结构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H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1中沿XXV-XXV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2中结构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2中J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1中沿XXVIII-XXV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2中结构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2中K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21中沿XXXI-XX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22中结构右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22中L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参照图1、图2、图7至图11,以及图21至图33,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壳膜一体结构100,包括保护盖10及底壳20,其中,
保护盖10包括前边框11以及保护膜18,前边框11设于保护膜18外边缘;
底壳20包括后边框21以及设于后边框21的底板26,底板26与保护膜18相对设置,底壳20与保护盖10围合形成容置电子设备200的容腔30;其特征在于,
保护膜18的内侧面与电子设备200屏幕粘接固定,底壳20与电子设备20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前边框11通常为注塑件,保护膜18可以为多层结构,例如包括钢化玻璃层以及与钢化玻璃层粘接贴合的不干胶层。前边框11与保护膜18之间可以二次注塑成形或不干胶粘接固定或点胶水固定;后边框21通常为注塑件与金属框,若后边框21为注塑件,则后边缘与底板26也可以为二次注塑成形。为了方便显示电子设备200背面的商标或图案,底板26可以设置为透明状。
在底壳20与保护盖10的之间配合位置的周向方向上,可以为一整圈均为避位间隙或一整圈均为弹性接触,也可以为避位间隙与弹性接触相间设置。在底壳20与保护盖10的之间配合位置的周向方向上一整圈均为弹性接触的好处在于,可以隐藏底壳20与保护盖10之间的间隙。
电子设备200通常为手机,但电子设备200也可以为其他便携的且具有显示屏的设备。
本申请的壳膜一体结构100采取的固定架构是“保护盖10及底壳20分别与电子设备200固定连接”,即底壳20不通过保护盖10来与电子设备200固定,并且,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至图10,前边框11及后边框21均为矩形框,前边框1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长框条16,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短框条17;后边框2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长框条24,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短框条25;位于上侧的第一短框条17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上侧的第二短框条25的外侧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跌落的过程中,壳膜一体结构长度方向上的两头着地的几率更大,因此,使第一短框条17内缩可以应对大多数的跌落场景。优选地,为了实现更全面的防护,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长框条16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长框条24的外侧面。
由于位于上侧的第一短框条17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上侧的第二短框条25的外侧面;位于右侧的第一长框条16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右侧的第二长框条24的外侧面,所以即使在装配的过程中保护盖10横向偏离预设距离,也不会导致前边框11的外边缘凸出于后边框21的外周面。从而在用户的接触面沿厚度方向从后边框21的外周面向靠近保护盖10的方向滑移时,可以轻易地越过保护盖10,即不会触碰到保护盖10,进而避免了意外地掀开保护盖10,如此在该场景中保护膜18与电子设备200的屏幕之间不会产生气泡。并且在沿向左或向下垂直于后边框21外周面的方向上跌落时,首先与地面接触的是后边框21的外周面,因此,在该场景中前边框11可能只会受到滚动的冲击力,然而滚动冲击力远小于正面冲击力,从而即使前边框11向保护膜18传递的力导致保护膜18发生形变,该形变也不至于导致保护膜18与电子设备200屏幕之间产生气泡。可见,前边框11的外边缘“内缩”设置降低了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膜18与电子设备200的屏幕之间产生气泡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前边框11的底面S1与后边框21的顶面S4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形成有第一避位间隙G1。和/或
底壳20与保护盖10的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弹性接触。
保护盖10的前边框11的高度设置,以及底壳20的后边框21的高度设置使得底壳20与保护盖10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避位间隙;和/或
保护盖10的前边框11的结构与材质,以及底壳20的后边框21的结构与材质方面的设置使得底壳20与保护盖10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弹性接触;
从而,通过这种避位间隙的相适应变化和/或预设程度的弹性变形使得在保护膜18不发生过大变形的前提下,保护盖10的保护膜18与底壳20的底板26之间容腔30的高度与电子设备200的厚度始终处于合适匹配的状态。没有了挤压以及拉伸,保护膜18在贴合时,可以轻易地排出气泡,即降低了“无气泡”安装保护盖10的难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避位间隙G1以适应电子设备200的不同厚度,只需要相应地调整保护盖10与底壳20之间相互邻近的部位的高度,例如前边框11与后边框21的高度,因而制造成本较低。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3至图6,后边框21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凸起22a,22b,前边框11的底面对应下定位凸起22a,22b设有上定位凹槽12a,12b,下定位凸起22a,22b位于上定位凹槽12a,12b内,且下定位凸起22a,22b与上定位凹槽12a,12b之间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二避位间隙G2;在平行于电子设备200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200屏幕中心的方向上,第二避位间隙G2相较第一避位间隙G1更为靠近保护膜18;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避位间隙G2大于第一避位间隙G1。
本实施例中,下定位凸起22a,22b与上定位凹槽12a,12b配合可以帮助用户定位保护盖10,为后续的贴合工作做好铺垫。设置第二避位间隙可以避免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的定位配合影响到保护膜18与底壳20的底板26之间容腔30的高度与电子设备200的厚度的适配度。由于在平行于电子设备200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200屏幕中心的方向上距离电子设备200越远,则一方面即使避位间隙消除,且在该位置处发生挤压,由此产生的形变传递至保护膜18的量也比较少;另一方面从外界更容易观察到。因此,为了尽可能隐藏处于更外位置的第一避位间隙G1,且使保护膜18易于贴合,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二避位间隙G2大于第一避位间隙G1。
进一步地,下定位凸起22a,22b设于后边框21的顶面与后边框21内壁面的连接处,且下定位凸起22a,22b凸出于后边框21的内壁面以扣合电子设备200的前侧。
本实施例中,下定位凸起22a,22b不仅可以起到定位作用,还可以起到限位电子设备200以使底壳20相对该电子设备200固定的作用。下定位凸起22a,22b设于后边框21的顶面与后边框21内壁面的连接处,使得在平行于电子设备200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200屏幕中心的方向上,第二避位间隙可以更好地与第一避位间隙错开,且保持后边框21的宽度处于较窄的水平。优选地,下定位凸起22a,22b背离上定位凹槽12a,12b的一面为凹弧面。如此可以更好贴合电子设备200的圆角,结构紧凑且限位更牢固。
进一步地,为了更均衡地限位电子设备200,下定位凸起22a,22b设有多个,多个下定位凸起22a,22b沿后边框21的周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前边框11的底面与内周面的连接处设有安装槽13,且前边框11的底面在安装槽13的外围设有环形的排气槽14,排气槽14与安装槽13及上定位凹槽12a,12b均连通,保护膜18的边缘固定安装于安装槽1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排气槽14一方面可以增加前边框11的边缘部位的柔性,从而增加保护盖10整体的柔性,方便贴合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快保护盖10与电子设备200屏幕之间的排气,使贴合操作的用时更少,如此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下定位凸起22a,22b沿后边框21的周向方向延伸而呈条状。如此可以在不增加后边框21宽度的同时,增强定位作用。优选地,为了增加导向作用,下定位凸起22a,22b的上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由下至上渐缩的梯形或三角形,上定位凹槽12a,12b的内壁面形状与下定位凸起22a,22b的形状相似。
进一步地,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前边框11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厚度小于后边框21的高度;
前边框11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凸起15,后边框21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凹槽23,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三避位间隙G3;
上定位凸起15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凸起22a,22b的高度;在平行于电子设备200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200屏幕中心的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G3相较第一避位间隙G1更为靠近保护膜18;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G3大于第一避位间隙G1,第三避位间隙G3小于第二避位间隙G2。
本实施例中,前边框11的高度小于后边框21的高度,从而将上定位凸起15设置在前边框11上,相比将槽类的空腔结构设置在前边框11上,更有以利于在保证定位配合长度的同时保证前边框11的强度。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配合可以帮助用户定位保护盖10,为后续的贴合工作做好铺垫。上定位凸起15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凸起22a,22b的高度,使得在贴合的过程中,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可以预先形成定位结构,并成为主要定位结构,在前边框11由上至下装配过程的后程,下定位凸起22a,22b再与上定位凸起15配合以进一步微调保护盖10的位置,如此,既方便定位操作的初始对准,又保证了定位精度。设置第三避位间隙G3可以避免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的定位配合影响到保护膜18与底壳20的底板26之间容腔30的高度与电子设备200的厚度的适配度。与设置第二避位间隙G2的实施例类似,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G3大于第一避位间隙G1,可以在为了尽可能隐藏处于更外位置的第一避位间隙G1的同时,保证保护膜18易于贴合。
进一步地,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前边框11的底面的高度接近保护膜18内侧面的高度,前边框11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厚度为保护膜18的1.5倍至3倍。
本实施例中,由于保护膜18的厚度通常较小,将前边框11的厚度参照保护膜18的厚度限定在较小值,使得保护盖10整体上更趋于板状结构,从而使保护盖10更易于弯曲,即在防止保护膜18脱框、对保护膜18边缘部进行保护的同时,还易于实施保护膜18的贴合操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至图10,每个第一长框条16的中部设有在该第一长框条16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上定位凸起15,该两个上定位凸起15之间设有一个上定位凹槽12a,12b;
每个第二长框条24的中部设有在该第二长框条24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下定位凹槽23,该两个下定位凹槽23之间的第二长框条24的顶面设有一个下定位凸起22a,22b。
本实施例中,相比于将前边框11的第一短框条17与后边框21的第二短框条25对齐,用户将前边框11的第一长框条16与后边框21的第二长框条24抵靠以对齐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以及上定位凹槽12a,12b与下定位凸起22a,22b,由于可供预先抵靠的距离更长,因此操作更为容易一些。每个第一长框条16上两个上定位凸起15之间设有一个上定位凹槽12a,12b,与第二长框条24上的下定位凹槽23与下定位凸起22a,22b的配合,如同齿排啮合一样,既利于操作,也有助于提升定位精度。
进一步地,前边框11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凸起15,后边框21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凹槽23,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三避位间隙G3;在平行于电子设备200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200屏幕中心的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相较第一避位间隙更为靠近保护膜18;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大于第一避位间隙。
本实施例中,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配合可以帮助用户定位保护盖10,为后续的贴合工作做好铺垫。在前边框11上设置上定位凸起15,有利于在保证前边框11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将前边框11的高度做低。设置第三避位间隙G3可以避免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的定位配合影响到保护膜18与底壳20的底板26之间容腔30的高度与电子设备200的厚度的适配度。与设置第二避位间隙G2的实施例类似,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避位间隙G3大于第一避位间隙G1,可以在为了尽可能隐藏处于更外位置的第一避位间隙G1的同时,保证保护膜18易于贴合。
进一步地,下定位凹槽23贯穿后边框21的内壁面以形成朝向容腔30开放的槽。如此,电子设备200的侧面与下定位凹槽23可以围合形成一个定位腔,上定位凸起15可以置于其中。由于下定位凹槽23呈开放状,因此,后边框21的厚度可以尽可能的做窄。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6,下定位凹槽23包括第一槽壁面231,底壁面232以及两个第二槽壁面233,第一槽壁面231朝向容腔30中心,底壁面232与上定位凸起15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三避位间隙,两个第二槽壁面233在后边框21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一槽壁面231与后边框21的顶面的连接处,两个第二槽壁面233与后边框21的顶面的连接处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以扩大下定位凹槽23上部开口的导向斜面或弧面。
本实施例中,在由上至下装配保护盖10时,若上定位凸起15偏离下定位凹槽23的中心而与导向斜面或弧面抵接,则在导向斜面或弧面的导向作用下,上定位凸起15可以自动滑入下定位凹槽23。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3、图5以及图6,为了增加后边框21与电子设备200侧面的摩擦力,后边框21的内壁面设有多组沿后边框2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摩擦纹。为了方便揭开保护盖10或底壳20,后边框21的顶面与外侧面的连接处设有拆卸槽,为了增加力臂,拆卸槽设置在后边框21的四个端角处。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8、图10、图21、以及图31至图33,保护膜18对应电子设备200的声孔开设有缺口,以更全面地覆盖电子设备200的显示屏。前边框11则对应电子设备200的声孔开设有透气孔阵列。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10至图20,前边框11的内边缘处设有环形的安装槽13,安装槽13包括第一限位面131及第二限位面132,第一限位面131朝向电子设备200,第二限位面132为朝向保护膜18中心的筒状弧面;
保护膜18包括硬质膜层181以及与该硬质膜层181的内侧面粘接固定的软质胶层182,硬质膜层181位于第一限位面131及软质胶层182之间,硬质膜层181的外周面与第二限位面132之间形成有第四避位间隙G5;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硬质膜层181的外围设置一圈第四避位间隙G5,从而在前边框11的受到向内的挤压作用力时,前边框11的横向变形可以由第一避位间隙隔离,传递至硬质膜层181边缘的横向应力较小,进而使保护膜18保持原有的贴合状态,避免了在保护盖10使用过程中形成白边的缺陷。
进一步地,参照图14、图17、图20,为了降低保护膜18层与前边框11脱离的风险,第一限位面131的宽度为D1,第一避位间隙的宽度为D2,D1小于D2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四避位间隙G5的隔离效果,第一避位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0微米。
进一步地,前边框11的底面设有环绕软质胶层182的排气槽14,排气槽14与安装槽13连通;软质胶层182与排气槽14的底面固定连接,软质胶层182与排气槽14的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避位间隙G4。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排气槽14一方面可以增加前边框11的边缘部位的柔性,从而增加保护盖10整体的柔性,方便贴合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快保护盖10与电子设备200屏幕之间的排气,使贴合操作的用时更少,如此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的连接强度,避免额外施加液态胶水增加固定强度以防止保护膜18“脱框”,软质胶层182的与前边框11粘接的环形区域单侧的宽度为W1,硬质膜层181的嵌入安装槽13的环形区域单侧的宽度为W2,W1大于W2。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0,前边框11为矩形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长框条16,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短框条17,两个第一长框条16与两个第一短框条17首尾相连形成矩形框;
每个第一长框条16的设有上定位凸起15,第一短框条17的底面留空或设槽以平齐或高于第二长框条24的底面。
本实施例中,前边框11设置为矩形框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圆角矩形的平板手机或电子设备200相配合。第一长框条16与第一短框条17中,第一短框条17的底面(以第一限位面131朝下的状态为准)留空或设槽以平齐或高于第一长框条16的底面,可以方便对粘接施压的滚轮可以沿垂直于第一短框条17的方向滚压软质胶层182,以保证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12至图20,前边框11的底面S1与顶面S3之间的厚度为保护膜18的厚度的1.5倍至3倍,排气槽14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凹槽12a,12b,上定位凹槽12a,12b的深度小于上定位凸起15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由于保护膜18的厚度通常较小,将前边框11的厚度参照保护膜18的厚度限定在较小值,使得保护盖10整体上更趋于板状结构,从而使保护盖10更易于弯曲,即在防止保护膜18脱框、对保护膜18边缘部进行保护的同时,还易于实施保护膜18的贴合操作。上定位凹槽12a,12b的深度小于上定位凸起15的高度,可以一方面降低上定位凹槽12a,12b对前边框11结构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增大上定位凸起15的定位形成。上定位凹槽12a,12b开设与排气槽14内可以方便其与下定位凸起22a,22b配合时的排气。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长框条16的中部设有在该第一长框条16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上定位凸起15,该两个上定位凸起15之间设有一个上定位凹槽12a,12b。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长框条16上的上定位凸起15与上定位槽相间设置,使得相关的定位结构更为互补,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定位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上定位凸起15与上定位凹槽12a,12b并不限定于仅与底壳20配合,两种结构也可以直接与电子设备200上的相应结构配合。
进一步地,硬质膜层181与第一限位面131可活动配合。从而,在前边框11的外边缘受到挤压力作用时,第一限位面131可以相对硬质膜层181切向错动,从而避免将变形传递至硬质膜层181,如此,减小了对硬质膜层181贴合度的影响,防止硬质膜层181的边缘出现白边。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10至图20,前边框11的下表面具有邻接第二限位面132的粘接面S2;
保护膜18包括硬质膜层181以及与该硬质膜层181的内侧面粘接固定的软质胶层182,硬质膜层181位于第一限位面131及软质胶层182之间,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粘接面S2与第一限位面131之间的距离大于硬质膜层181的厚度,硬质膜层181与第一限位面131可分离配合,软质胶层182与粘接面S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粘接面S2与第一限位面131之间的距离大于硬质膜层181的厚度,从而,
在生产阶段,硬质膜层181贴合第一限位面131后,粘接面S2可以相对凸出于硬质膜层181的与软质胶层182粘接的一面,从而在滚轮的挤压作用下,软质胶层182与粘接面S2配合的边缘部受到的挤压力更大,因此,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的粘接强度更高而无须额外施加液态胶水增加固定强度以防止保护膜18“脱框”;
在贴合过程中,电子设备200在下,保护盖10在上,保护膜18在重力作用下带动硬质膜层181脱离第一限位面131,保护膜18基本处于自然伸展的状态下,保护膜18的内侧面较为平整,从而在于电子设备200的屏幕贴合时,两者之间的气泡更容易排除,进而降低了用户实现“无气泡”贴合的难度。
进一步地,为了在滚压软质胶层182时对软质胶层182形成足够大的压力差,粘接面S2与第一限位面131之间的距离与硬质膜层181的厚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03mm。
进一步地,前边框11的下表面包括底面S1,前边框11的底面设有环绕软质胶层182的排气槽14,排气槽14与安装槽13连通,粘接面S2形成于排气槽14的底面。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排气槽14一方面可以增加前边框11的边缘部位的柔性,从而增加保护盖10整体的柔性,方便贴合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快保护盖10与电子设备200屏幕之间的排气,使贴合操作的用时更少,如此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参照图14、图17、图20,为了保证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的连接强度,避免额外施加液态胶水增加固定强度以防止保护膜18“脱框”,软质胶层182的与前边框11粘接的环形区域单侧的宽度为W1,硬质膜层181的嵌入安装槽13的环形区域单侧的宽度为W2,W1大于W2。优选地,W1大于或等于2倍的W2。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快速排气,以及滚压软质胶层182时方便滚轮通过,软质胶层182与排气槽14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避位间隙G4。
进一步地,排气槽14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凸起15,后边框21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凹槽23,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在电子设备200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避位间隙G3;软质胶层182与上定位凸起15之间形成有避位间隙G6。
本实施例中,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配合可以帮助用户定位保护盖10,为后续的贴合工作做好铺垫。在前边框11上设置上定位凸起15,有利于在保证前边框11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将前边框11的高度做低。设置避位间隙G3可以避免上定位凸起15与下定位凹槽23之间的定位配合影响到保护膜18与底壳20的底板26之间容腔30的高度与电子设备200的厚度的适配度。通过设置避位间隙G6,可以在滚压连接软质胶层182与前边框11时,方便滚轮通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壳膜一体结构,包括保护盖及底壳,其中,
所述保护盖包括前边框以及保护膜,所述前边框设于所述保护膜外边缘;
所述底壳包括后边框以及设于所述后边框的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保护膜相对设置,所述底壳与所述保护盖围合形成容置电子设备的容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膜的内侧面与电子设备屏幕粘接固定,所述底壳与电子设备固定连接;
所述前边框及后边框均为矩形框,所述前边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长框条,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短框条;所述后边框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长框条,以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短框条;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短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短框条的外侧面;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长框条的外边缘向内偏离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二长框条的外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边框的底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形成有第一避位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凸起,所述前边框的底面对应所述下定位凸起设有上定位凹槽,所述下定位凸起位于所述上定位凹槽内,且所述下定位凸起与所述上定位凹槽之间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二避位间隙;在平行于电子设备屏幕且朝向电子设备屏幕中心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避位间隙相较第一避位间隙更为靠近所述保护膜;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避位间隙大于所述第一避位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定位凸起设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与所述后边框内壁面的连接处,且所述下定位凸起凸出于所述后边框的内壁面以扣合电子设备的前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前边框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厚度小于所述后边框的高度;
所述前边框的底面设有上定位凸起,所述后边框的顶面设有下定位凹槽,所述上定位凸起与所述下定位凹槽之间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三避位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定位凹槽贯穿所述后边框的内壁面以形成朝向所述容腔开放的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膜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定位凹槽包括第一槽壁面,底壁面以及两个第二槽壁面,所述第一槽壁面朝向容腔中心,所述底壁面与所述上定位凸起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三避位间隙,两个所述第二槽壁面在所述后边框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槽壁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的连接处,两个所述第二槽壁面与所述后边框的顶面的连接处中的至少一处设有用以扩大所述下定位凹槽上部开口的导向斜面或弧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6952.1U CN219611846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56952.1U CN219611846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CN202220182171.0U CN219204547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82171.0U Division CN219204547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11846U true CN219611846U (zh) | 2023-08-29 |
Family
ID=867019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82171.0U Active CN219204547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CN202221056952.1U Active CN219611846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82171.0U Active CN219204547U (zh) | 2022-01-21 | 2022-01-21 | 壳膜一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32950A1 (zh) |
CN (2) | CN219204547U (zh) |
-
2022
- 2022-01-21 CN CN202220182171.0U patent/CN219204547U/zh active Active
- 2022-01-21 CN CN202221056952.1U patent/CN219611846U/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1-17 US US18/155,138 patent/US2023023295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232950A1 (en) | 2023-07-27 |
CN219204547U (zh) | 2023-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958728B1 (en) | Method of making a device housing and device housing comprising a transparent lens with a stepped flange | |
WO2017036169A1 (zh) |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102749729A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200713B (zh) | 电视机 | |
CN104010458A (zh) | 具有显示器的电子装置及制造方法 | |
CN219611846U (zh) | 壳膜一体结构 | |
CN209842279U (zh) | 一种框体、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
EP2410719A2 (en) | Method of making a plastic monitor frame | |
CN219204546U (zh) | 电子设备屏幕的保护盖及壳膜一体结构 | |
CN219247894U (zh) | 电子设备屏幕的保护盖及壳膜一体结构 | |
CN111355829B (zh) | 复合中框及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 |
CN217546243U (zh) | 扬声器密封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08076883U (zh) | 一种直下式背光结构 | |
CN210720926U (zh) | 窄边框显示模组及显示器 | |
CN114205439A (zh) | 电子设备屏幕的保护盖及壳膜一体结构 | |
CN114205441A (zh) | 电子设备屏幕的保护盖及壳膜一体结构 | |
CN217649716U (zh) | 屏幕贴膜装置 | |
CN206600872U (zh) | 一种浴霸智能触摸开关面板 | |
CN212115418U (zh) | 一种便于定位的手机钢化膜 | |
CN221050064U (zh) | 贴膜器及贴膜组件 | |
CN220009054U (zh) | 一种曲面盖板 | |
CN219417936U (zh) | 一种双盖板液晶显示模组 | |
CN219936293U (zh) | 可拆卸的穿戴设备 | |
CN219295780U (zh) | 一种导轨式保护膜、贴膜器以及贴膜套件 | |
CN221039702U (zh) | 一种高可靠性液晶显示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