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5960U -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5960U
CN219605960U CN202320563931.7U CN202320563931U CN219605960U CN 219605960 U CN219605960 U CN 219605960U CN 202320563931 U CN202320563931 U CN 202320563931U CN 219605960 U CN219605960 U CN 219605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input shaft
transmission assembly
transmission
shif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639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峰
吴茂柱
唐广清
郭明亮
杨冬冬
高金龙
梁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Drive Technology P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eycomb Drive Technology P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eycomb Drive Technology P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eycomb Drive Technology P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639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5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5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5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第一输出轴、第一换挡件、第二换挡件、第三换挡件、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通过改变第一换挡件、第二换挡件和第三换挡件的位置,使得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可以依靠不同的传动组件进行动力传递,实现变速器在多挡位之间切换,便于车辆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变速器的挡位,从而使得车辆可以满足不同动力模式下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能够结合至少两种不同的动力来进行驱动,市面上大部分混合动力车辆都是采用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由燃油得到动力的发动机驱动系统和由电力驱动的电机驱动系统。
目前,市面上的混合动力汽车所使用的变速器,主要采用单挡混联变速器、单挡串联变速器等单挡位变速器。然而,单挡位变速器只有一套齿轮副结构,也就意味着,该单挡位变速器的速比是固定的。使得该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该单挡位变速器无法调节速比,而为了维持较高的车速,就必须提高电机的转速。因此,导致电机的耗电量较大,使得动力系统的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以解决或者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单挡位变速器无法调节速比,为了维持较高的车速,提高电机的转速。而导致的电机的耗电量较大,使得动力系统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第一输出轴、第一换挡件、第二换挡件、第三换挡件、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以及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设置,沿所述第一输入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并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一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和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并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三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和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第五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四传动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三主动齿轮、第四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三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一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主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四主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五主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所述第四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六主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五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六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三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五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六主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五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五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所述第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六主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一传动比,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二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三传动比,所述第四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四传动比,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比、所述第二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以及所述第四传动比不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通过改变第一换挡件、第二换挡件和第三换挡件的位置,使得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可以依靠不同的传动组件进行动力传递,实现变速器在多挡位之间切换,便于车辆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变速器的挡位,从而使得车辆可以满足不同动力模式下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系统,以解决或者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单挡位变速器无法调节速比,为了维持较高的车速,提高电机的转速。而导致的电机的耗电量较大,使得动力系统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所述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第二电机、发动机以及上述多挡位变速器,其中,所述第二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的一端;所述发动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
可选地,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四换挡件和第五传动组件,其中,所述第四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且所述第四换挡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在所述第四换挡件处于第七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换挡件与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机转动,以发电。
可选地,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五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七主动齿轮和第五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七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四换挡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七主动齿轮,所述第五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七主动齿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五从动齿轮;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三输出轴、第八主动齿轮和第六从动齿轮,其中,所述第三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设置,所述第八主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六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输出轴,所述第八主动齿轮与所述第六从动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与上述多挡位变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或者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单挡位变速器无法调节速比,为了维持较高的车速,提高电机的转速。而导致的电机的耗电量较大,使得动力系统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上述混合动力系统,其中,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与上述混合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挡位变速器的布局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挡位变速器的另一布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3-第一输出轴;14-第一换挡件;15-第二换挡件;16-第三换挡件;17-发动机;18-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
20-第一传动组件;21-第一主动齿轮;22-第二主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
30-第二传动组件;31-第三主动齿轮;32-第四主动齿轮;33-第二从动齿轮;
40-第三传动组件;41-第五主动齿轮;42-第三从动齿轮;
50-第四传动组件;51-第六主动齿轮;52-第四从动齿轮;
60-第五传动组件;61-第四换挡件;62-第七主动齿轮;63-第五从动齿轮;64-第二输出轴;
70-第三输出轴;71-第八主动齿轮;72-第六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第一输出轴13、第一换挡件14、第二换挡件15、第三换挡件16、第一传动组件20、第二传动组件30、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其中,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以及第一输出轴13平行设置,沿第一输入轴11的延伸方向,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并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上;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且活动设置于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之间,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一传动组件20连接,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传动组件30连接;第二换挡件15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且活动设置于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之间,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传动组件20连接,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传动组件30连接;沿第二输入轴12的延伸方向,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并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第三换挡件16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且活动设置于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之间,以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第五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三传动组件40连接,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四传动组件5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和第一输出轴13。在所述多挡位变速器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轴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机19,通过第二电机19驱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第二输入轴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发动机17,通过发动机17驱动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通过多组传动组件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包括第一换挡件14、第二换挡件15和第三换挡件16。第一换挡件14和第三换挡件16间隔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且均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换挡件15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3上,且固定连接于输出轴13。同时,沿垂直于第一输入轴11的延伸方向,第一换挡件14和第二换挡件15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还包括第一传动组件20、第二传动组件30、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沿第一输入轴11的延伸方向,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并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和输出轴13上。且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设置于第一换挡件14和第二换挡件15的两侧。
其中,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且活动设置于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之间,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以理解,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20,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连接于第二传动组件30。
其中,第二换挡件15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且活动设置于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之间,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可以理解,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连接于第一传动组件20,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连接于第二传动组件30。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第二输入轴12的延伸方向,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并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且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设置于第三换挡件16的两侧。其中,第三换挡件16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且活动设置于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之间,以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可以理解,在第三转换器16处于第五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连接于第三传动组件40,在第三转换器16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连接于第四传动组件5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通过改变第一换挡件14、第二换挡件15和第三换挡件16的位置,使得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和第一输出轴13之间可以依靠第一传动组件20、第二传动组件30、第三传动组件40或者第四传动组件50进行动力传递,实现变速器在多挡位之间的切换,便于车辆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变速器的挡位,从而使得车辆可以满足不同动力模式下的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换挡件14、第二换挡件15和第三换挡件16可以为双向同步器,通过双向同步器实现不同位置之间的切换。当然,第一换挡件14、第二换挡件15和第三换挡件16也可以为其他可以实现不同位置之间切换的部件,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的限制,在实际的使用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传动组件20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21、第二主动齿轮22和第一从动齿轮23,第二传动组件30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三主动齿轮31、第四主动齿轮32和第二从动齿轮33,其中,第一主动齿轮21和第三主动齿轮31沿第一输入轴11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第二主动齿轮22和第四主动齿轮32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第一换挡件14活动设置于第二主动齿轮22和第四主动齿轮32之间,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主动齿轮22连接,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四主动齿轮32连接;第一从动齿轮23、第二从动齿轮33沿第一输出轴13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3上,第二换挡件15活动设置于第一从动齿轮23和第二从动齿轮33之间,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
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对第一传动组件20和第二传动组件30的具体传动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第一输入轴11的轴向方向,第一主动齿轮21和第三主动齿轮31间隔套设于第一输入轴11上,且第一主动齿轮21和第三主动齿轮31均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其中,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第二主动齿轮22和第四主动齿轮32间隔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且第二主动齿轮22啮合于第一主动齿轮21,第四主动齿轮32啮合于第三主动齿轮31。第一换挡件14设置于第二主动齿轮22和第四主动齿轮32之间,第一换挡件14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连接于第二主动齿轮22,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连接于第四主动齿轮32啮合。
其中,沿第一输出轴13的轴线方向,第一从动齿轮23和第二从动齿轮33间隔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3上,且第一从动齿轮23啮合于第二主动齿轮22,第二从动齿轮33啮合于第四主动齿轮32。第二换挡件15设置于第一从动齿轮23和第二从动齿轮33之间,第二换挡件15可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传动组件40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三从动齿轮42,第四传动组件50包括相互啮合的第六主动齿轮51和第四从动齿轮52,其中,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六主动齿轮51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第三换挡件16活动设置于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六主动齿轮51之间,以在所述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五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五主动齿轮41连接,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六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六主动齿轮51连接;第三从动齿轮42和第四从动齿轮52沿第一输出轴13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
下面将结合图1和图2,对第三传动组件40和第四传动组件50的具体传动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六主动齿轮51间隔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且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六主动齿轮51设置于第三换挡件16的两侧。可以理解,第三换挡件16活动设置于第五主动齿轮41和第六主动齿轮51之间,第三换挡件16可以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五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五主动齿轮41连接,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六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六主动齿轮51连接。
其中,沿第一输出轴13的轴线方向,第三从动齿轮42和第四从动齿轮52间隔套设于输出轴13上,且第三从动齿轮42和第四从动齿轮52均固定连接于输出轴13。同时,第三从动齿轮42啮合于第五主动齿轮41,第四从动齿轮52啮合于第六主动齿轮51。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传动组件20的传动比为第一传动比,第二传动组件30的传动比为第二传动比,第三传动组件40的传动比为第三传动比,第四传动组件50的传动比为第四传动比,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比、所述第二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以及所述第四传动比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传动组件20的第一传动比,第二传动组件30的第二传动比,第三传动组件40的第三传动比和第四传动组件50的第四传动比设置为不同的传动比。使得多挡位变速器采用不同的传动组件进行动力传递,具有不同的动力模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所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7、第二电机19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挡位变速器,其中,第二电机19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的一端,发动机17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系统,可以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第一输入轴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电机19,通过第二电机19驱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第二输入轴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发动机17,通过发动机17驱动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输入轴11、第二输入轴12通过多组传动组件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纯电模式下,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纯电模式下的第一挡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第二电机19驱动变速器时,第二电机19的转子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在第二电机19转子的驱动下,第一输入轴11转动,可以带动第三主动齿轮31转动。第三主动齿轮31啮合于第四主动齿轮32,第三主动齿轮31带动第四主动齿轮32转动。第四主动齿轮32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33,第四主动齿轮32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四位置,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第二从动齿轮3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从而带动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纯电模式下的第一挡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机19正向转动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第一挡位。当第二电机19反向转动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第一倒挡。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纯电模式下,在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纯电模式下的第二挡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纯电模式下,当采用第二电机19驱动变速器时,第二电机19的转子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在第二电机19转子的驱动下,第一输入轴11转动,可以带动第一主动齿轮21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1啮合于第二主动齿轮22,第一主动齿轮21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2转动。第二主动齿轮22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23,第二主动齿轮22带动第一从动齿轮2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三位置,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第一从动齿轮2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从而带动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纯电模式下的第二挡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机19正向转动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第二挡位。当第二电机19反向转动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第二倒挡。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且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主动齿轮22连接,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一换挡件14转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一位置,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主动齿轮22连接,第一换挡件14也可以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2转动。第二主动齿轮22啮合于第一从动齿轮23,第二主动齿轮22带动第一从动齿轮2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三位置,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第一从动齿轮2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当采用第二电机19驱动变速器时,第二电机19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的一端,第二电机19驱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带动第一主动齿轮21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1啮合于第二主动齿轮22,第一主动齿轮21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2转动。因此,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四主动齿轮32连接,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一换挡件14转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二位置,第一换挡件14与第四主动齿轮32连接,第一换挡件14可以带动第四主动齿轮32转动。第四主动齿轮32啮合于第二从动齿轮33,第四主动齿轮32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四位置,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第二从动齿轮3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当采用第二电机19驱动变速器时,第二电机19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的一端,第二电机19驱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第一输入轴11带动第三主动齿轮31转动,第三主动齿轮31啮合于第四主动齿轮32,第三主动齿轮31也可以带动第四主动齿轮32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五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五主动齿轮41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三换挡件16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三换挡件16转动。第三换挡件16处于第五位置,第三换挡件16连接于第五主动齿轮41,第三换挡件16可以带动第五主动齿轮41转动。第五主动齿轮41啮合于第三从动齿轮42,第五主动齿轮41可以带动第三从动齿轮42转动。第三从动齿轮42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从而第三从动齿轮42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还可以同时通过纯电模式下第一挡位或者第二挡位的动力路径进行,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三换挡件16处于所述第六位置的情况下,第三换挡件16与第六主动齿轮51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三换挡件16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三换挡件16转动。第三换挡件16处于第六位置,第三换挡件16连接于第六主动齿轮51,第三换挡件16可以带动第六主动齿轮51转动。第六主动齿轮51啮合于第四从动齿轮52,第六主动齿轮51可以带动第四从动齿轮52转动。第四从动齿轮52固定连接于输出轴13,从而第四从动齿轮52可以带动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还可以同时通过纯电模式下第一挡位或者第二挡位的动力路径进行驱动,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一位置,且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主动齿轮22连接,第二换挡件15与第二从动齿轮3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一换挡件14转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一位置,第一换挡件14与第二主动齿轮22连接,第一换挡件14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2转动。第二主动齿轮22啮合于第一主动齿轮21,第二主动齿轮22带动第一主动齿轮21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从而带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第三主动齿轮3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第一输入轴11带动第三主动齿轮31转动。第四主动齿轮32啮合于第三主动齿轮31,第三主动齿轮31带动第四主动齿轮32转动。第二从动齿轮33啮合于第四主动齿轮32,第四主动齿轮32带动第二从动齿轮3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四位置,第二换挡件15连接于第二从动齿轮33,第二从动齿轮3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第二换挡件15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还可以同时通过纯电模式下第一挡位的动力路径进行驱动,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第一换挡件14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第二换挡件15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换挡件14与第四主动齿轮32连接,第二换挡件15与第一从动齿轮23连接,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采用发动机17驱动变速器时,发动机17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在发动机17的驱动下,第二输入轴12转动,第一换挡件14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2可以带动第一换挡件14转动。第一换挡件14处于第二位置,第一换挡件14与第四主动齿轮32连接,第一换挡件14带动第四主动齿轮32转动。第三主动齿轮31啮合于第四主动齿轮32,第四主动齿轮32带动第三主动齿轮31转动,第三主动齿轮3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从而带动第一输入轴11转动。第一主动齿轮2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入轴11,第一输入轴11转动带动第一主动齿轮21转动。第二主动齿轮22啮合于第一主动齿轮21,第一主动齿轮21带动第二主动齿轮22转动。第一从动齿轮23啮合于第二主动齿轮22,第二主动齿轮22带动第一从动齿轮23转动。第二换挡件15处于第三位置,第二换挡件15连接于第一从动齿轮23,第一从动齿轮23带动第二换挡件15转动。第二换挡件15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输出轴13转动。此时,多挡位变速器还可以同时通过纯电模式下第二挡位的动力路径进行驱动,在此不再赘述。因此,多挡位变速器处于混动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不仅可以采用第二电机19驱动,也可以采用发动机17驱动。当然,也可以采用第二电机19和发动机17进行混合驱动。在此,不在赘述具体的驱动路径。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机18,第一电机18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二电机19电连接于第一电机18。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机18,第一电机18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通过第二输入轴12带动第一电机18转动,从而使得第一电机18发电。第二电机19电连接于第一电机18,通过第一电机18产生的电力,带动第二电机19转动,驱动多档位变速器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四换挡件61和第五传动组件60,其中,第四换挡件61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第五传动组件60的一端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且第四换挡件61活动连接于第五传动组件60的一端,在第四换挡件61处于第七位置的情况下,第四换挡件61与第五传动组件60的一端连接;第五传动组件6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机18,第五传动组件60用于驱动第一电机18转动,以发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挡位变速器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车辆进行充电。第四换挡件61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入轴12,沿第二输入轴12的轴线方向,将第五传动组件60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第四换挡件61为单向同步器,第四换挡件61活动连接于第五传动组件61的一端。在第二输入轴12转动的情况下,第四换挡件61处于第七位置,即第四换挡件61与第五传动组件60的一端连接。第四换挡件61可以带动第五传动组件60转动。第五传动组件6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机18,第五传动组件60驱动第一电机18转动,从而可以给车辆进行充电。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输出轴64,第五传动组件60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七主动齿轮62和第五从动齿轮63,其中,第二输出轴64与第二输入轴12平行设置,第七主动齿轮62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第四换挡件61活动连接于第七主动齿轮62,第五从动齿轮63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4,第七主动齿轮62传动连接于第五从动齿轮63;第一电机18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4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第二输出轴64与第二输入轴12平行设置。将第七主动齿轮62套设于第二输入轴12上,第四换挡件61活动连接于第七主动齿轮62。将第五从动齿轮63固定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4,并将第五从动齿轮63与第七主动齿轮62相对设置,使得第七主动齿轮62传动连接于第五从动齿轮63,从而可以带动第五从动齿轮63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输出轴64转动,而第一电机18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4的一端,从而可以带动第一电机18转动,以发电。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三输出轴70、第八主动齿轮71和第六从动齿轮72,其中,第三输出轴70与第一输出轴13平行设置,第八主动齿轮7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第六从动齿轮72固定连接于第三输出轴13,第八主动齿轮71与第六从动齿轮72啮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第三输出轴70,第三输出轴70与第一输出轴13平行设置。通过将第八主动齿轮71固定连接于第一输出轴13,将第六从动齿轮72固定连接于第三输出轴13,并将第八主动齿轮71与第六从动齿轮72相对设置,使得第八主动齿轮71啮合于第六从动齿轮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三输出轴70、第八主动齿轮71和第六从动齿轮72的设置,进一步调节混合动力系统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混合动力系统。其中,混合动力系统设置于车辆本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车辆包括的混合动力系统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相同,其有益效果也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挡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挡位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第一输出轴、第一换挡件、第二换挡件、第三换挡件、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以及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设置,
沿所述第一输入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并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上;
所述第一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所述第二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和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并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
所述第三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且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和所述第四传动组件之间,以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第五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第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四传动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挡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三主动齿轮、第四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其中,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三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一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主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一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换挡件与所述第四主动齿轮连接;
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二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二换挡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换挡件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五主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所述第四传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第六主动齿轮和第四从动齿轮,其中,
所述第五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六主动齿轮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三换挡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五主动齿轮和所述第六主动齿轮之间,以在所述第五位置和所述第六位置之间切换,其中,
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所述第五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五主动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三换挡件处于所述第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换挡件与所述第六主动齿轮连接;
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和所述第四从动齿轮沿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依次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挡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一传动比,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二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三传动比,所述第四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第四传动比,其中,所述第一传动比、所述第二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以及所述第四传动比不同。
5.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第二电机、发动机以及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挡位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入轴的一端;
所述发动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四换挡件和第五传动组件,其中,
所述第四换挡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沿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且所述第四换挡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在所述第四换挡件处于第七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换挡件与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五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电机转动,以发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五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连接的第七主动齿轮和第五从动齿轮,其中,
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平行设置,
所述第七主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第四换挡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七主动齿轮,所述第五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七主动齿轮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五从动齿轮;
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第三输出轴、第八主动齿轮和第六从动齿轮,其中,
所述第三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平行设置,
所述第八主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六从动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输出轴,所述第八主动齿轮与所述第六从动齿轮啮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其中,
所述混合动力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内。
CN202320563931.7U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9605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3931.7U CN219605960U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63931.7U CN219605960U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5960U true CN219605960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63931.7U Active CN219605960U (zh) 2023-03-21 2023-03-21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5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5857B (zh) 混合动力车辆
KR101427952B1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동력전달장치
EP3533677B1 (en) Power train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N105546073A (zh) 一种基于双级行星排两挡变速器的电驱动系统
CN110549836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EP3533676A1 (en) Power train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N203082136U (zh) 自动变速器
CN115122900A (zh) 一种采用双电机两挡的混动系统以及车辆
CN105128648A (zh) 一种集成驱动电机的定轴式混合动力变速器
CN219605960U (zh)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03089941A (zh) 自动变速器
CN217415460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变速传动系统
CN110857027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10549837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10283891U (zh) 同轴式两挡驱动系统
CN112744067B (zh) 混合动力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591569A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19277230U (zh)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CN117145938B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及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CN220015961U (zh) 一种多挡位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219969395U (zh) 一种多档混合动力变速箱
CN220548929U (zh) 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CN218702687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CN117445646B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09515427B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