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9045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9045U
CN219589045U CN202320366434.8U CN202320366434U CN219589045U CN 219589045 U CN219589045 U CN 219589045U CN 202320366434 U CN202320366434 U CN 202320366434U CN 219589045 U CN219589045 U CN 2195890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shell
plat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64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超
徐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64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90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导风板、贯流风道、换热器、贯流风机、混风风道和混风风板;机壳开设有机壳出风口和机壳进风口;导风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机壳出风口处;贯流风道形成于机壳内部并与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连通;换热器设于贯流风道中并靠近机壳进风口设置;贯流风机设于贯流风道中;混风风道形成于机壳内部并与贯流风道连通;混风风道开设有用于连通混风风道与机壳外部的第一混风口;混风风板设于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的连通处;混风电机与混风风板连接,以驱动混风风板转动;该空调室内机能够避免过冷的空气直吹人体、避免过热的空气上升速度过快而降低对人体的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气经过安装在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然后由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换热气流作为冷源或热源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降低或增加室内空气温度,从而满足人们的制冷或制热需要。
现有技术中,由于机壳出风口都是开口朝下设置的且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都是固定的,众所周知,热空气的密度小,冷空气的密度大,这就导致较热的换热气流从机壳出风口排出后还未与人体充分接触就上升到室内上方空间,而且温度越高上升速度越快,只有较热的换热气流将室内空气温度整体提高后,人们才能感受到制热效果;而较冷的换热气流从机壳出风口排出会相对室内风下沉并直吹人体,由于换热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较大,过冷的换热气流直吹人体会使人体感觉不舒适,甚至容易导致空调病,对健康有负面影响,用户体验也较差。
现阶段,人们在空调室内机内部设置混风风道,利用混风风道将室内风引入空调室内机内部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空调风的温度介于换热气流与室内空气温度,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既可以防止过冷的换热气流直吹人体,又可能降低较热空气的上升速度,使人体尽快享受到制热效果;并且还设置了导风板,利用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混风风道,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要。虽然设置混风风道和导风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止过冷的换热气流直吹人体、过热的换热气流快速上浮,但是,现有技术中,混风风道的混风量较小,对换热气流的调温效果有限,温度较高的换热气流或温度较低的换热气流调温后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仍较大;而且,虽然空调风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较小,但是空调风长时间直吹人体,也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过冷的空气直吹人体、过热的空气上升速度过快而降低对人体的制热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开设有机壳出风口和机壳进风口;
导风板,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机壳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
贯流风道,其形成于机壳内部并与机壳出风口、机壳进风口连通;
换热器,其设于贯流风道中并靠近机壳进风口设置;
贯流风机,其设于贯流风道中并位于换热器背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
混风风道,其形成于机壳内部并与贯流风道连通;混风风道开设有用于连通混风风道与机壳外部的第一混风口;
混风风板,其设于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的连通处并与机壳转动连接,以连通或隔离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
混风电机,其与混风风板连接,以驱动混风风板转动;
当打开机壳出风口且隔离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时,通过贯流风机运转,将贯流风道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
当打开机壳出风口且连通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时,通过贯流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第一混风口经过混风风道引入贯流风道中并与贯流风道中的空气混合,然后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
当关闭机壳出风口且连通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时,通过贯流风机运转,将贯流风道中的空气经过混风风道由第一混风口排到室内。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混风风道,利用混风风道将室内空气引入机壳内部与贯流风道中的换热气流混合,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的空气从机壳出风口排出,从而避免过冷的空气直吹人体、避免过热的空气上升速度过快而降低对人体的制热效果;通过设置混风风板,以连通或隔离混风风道与贯流风道,使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混风风板与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的侧壁转动连接并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当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混风风板隔离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当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混风风板远离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的侧壁的一端伸出至机壳外部并连通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当混风风板在第四位置时,混风风板位于机壳出风口处并连通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相互连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与机壳转动连接,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导风板与混风风板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延伸风道,以引导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的流出方向。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混风风板在第二位置时与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侧壁外侧所成的角度大于混风风板在第三位置时与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侧壁外侧所成的角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内部设有隔板组件,隔板组件将机壳内部划分为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混风风板抵接与隔板组件,以隔离贯流风道和混风风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隔板组件包括内面板和连接板,内面板连接于连接板并与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的侧壁相对设置;连接板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并与内面板、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的侧壁共同限定形成混风风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内部设有支撑件,支撑件与连接板连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内部设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靠近机壳进风口处设置;第二固定板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换热器同时连接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利用第一固定板靠近机壳进风口处设置、第二固定板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以使换热器倾斜设于机壳内部,从而增加换热器与空气的换热面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机壳中还设有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第一引导板与第二引导板相对设置并且贯流风机安装于第一引导板与第二引导板之间;第一引导板与第一固定板连接,第一引导板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朝向机壳出风口延伸;第二引导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第二引导板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端朝向机壳出风口延伸。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利用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相互配合,以对换热气流在机壳内部的运动进行引导,从而使换热气流可以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板与第二固定板一体成型且靠近连接板设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混风风道,利用混风风道将室内空气引入机壳内部与贯流风道中的换热气流混合,以在不降低制冷或制热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由机壳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温度,从而避免过冷的空气直吹人体、避免过热的空气上升速度过快而降低对人体的制热效果;通过设置混风风板,以连通或隔离混风风道与贯流风道,使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机壳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机壳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内面板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8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常规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常规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制热混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制热混风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制冷混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制冷混风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防直吹模式时内面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防直吹模式时内面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防直吹模式时内面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防直吹模式时内面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中:
1、机壳;2、导风板;3、贯流风机;4、混风风板;5、混风贯流风道;6、隔板组件;7、混风风道;8、换热器;
11、前板;12、顶板;13、侧板;14、格栅;15、底板;16、支撑件;17、第一固定板;18、第一引导板;19、第二引导板;110、第二固定板;
111、第一混风口;112、第三连接部;131、侧板风口;141、第二连接部;
61、内面板;6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如附图1-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导风板2、换热器8、贯流风机3、混风风板4。
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内机的方向区分左右,定义空调室内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定义空调室内机一般性正常工作时的上侧和下侧来区分上下。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为挂在墙壁上或者其他结构上的挂机并且空调室内机的后侧朝向墙壁。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用于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机壳1大致呈长方体框架状,机壳1具有顶端和底端且其顶端和底端为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机壳1左侧到右侧的方向为机壳的长度方向;机壳1包括顶板12、底板15、前板11、后板(图中未画出)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13,顶板12和底板15相对设置并对应位于机壳1的顶端和底端;前板11和后板相对设置并对应位于机壳1的前后两侧;两个侧板13对应位于机壳1的左右两侧;机壳1具有机壳出风口和机壳进风口,机壳进风口位于机壳1顶端且开设于顶板12,机壳进风口处设有格栅14;前板11与底板15之间具有缺口,以形成机壳出风口,机壳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2,导风板2与底板15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机壳出风口并调节机壳出风口的开口大小;当导风板2关闭机壳出风口时,导风板2位于前板11与顶板12之间,使前板11与顶板12可以通过导风板2很好地过渡;导风板2连接有导风板电机,导风板电机安装于机壳1内部并驱动导风板2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2的驱动方式并不局限于导风板电机驱动,其他可以实现导风板2转动的驱动方式均可,此处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不再赘述;还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2以其与底板的连接处为旋转轴进行转动,导风板2的旋转轴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内部安装有换热器8和贯流风机3,且贯流风道5与机壳进风口、机壳出风口连通,通过贯流风机3运转,将机壳1外部的室内空气由机壳进风口引入贯流风道5中经过换热器8换热形成换热气流,然后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至室内;通过换热器8和贯流风机3的运转,以对机壳1外部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从而达到用户的舒适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8靠近机壳进风口设置,贯流风机3位于换热器8背离机壳进风口的一侧,其中,换热气流可能为热风,也可能为冷风。
由于换热器8换热形成的换热气流是作为冷源或热源排到室内,并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因此,换热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差较大,过冷的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时会直吹人体,而过热的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时会迅速上升到室内上方而不与人体接触,从而使用户感受不到制热效果;为了解决换热器8产生的过冷的换热气流直吹人体、过热的换热气流不与人体接触的问题,如图3和图4所示,机壳1内部设有隔板组件6,隔板组件6将机壳1内部划分为相互连通的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其中,换热器8和贯流风机3安装在贯流风道5中,机壳出风口和机壳进风口分别与贯流风道5连通,以使换热气流在贯流风道5中流动并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混风风道7开设有第一混风口111,第一混风口111用于连通混风风道7与机壳1外部,以将室内空气由第一混风口111引入混风风道7中,并与贯流风道5中的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空调风的温度介于室内空气的温度与换热气流温度之间,因此,空调风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时,可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的换热气流接触人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混风口111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
室内空气与换热气流形成空调风的原理为:通过贯流风机3的运转,贯流风道5中的空气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贯流风道5会形成负压环境,当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连通时,室内空气会由第一混风口111经过混风风道7引入至贯流风道5中并与贯流风道5中的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空调风在贯流风机3的作用下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通过设置混风风道7,利用混风风道7的第一混风口111将室内空气引入至贯流风道5中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以降低贯流风道5中换热气流与室内空气温度差,从而在不影响空调室内机制热或制冷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的空调风从机壳出风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隔板组件6包括内面板61和连接板62,内面板61沿机壳1宽度方向延伸,内面板61的上端朝向机壳出风口设置,内面板61的下端连接于连接板62并与前板11相对设置;连接板62沿机壳1长度方向延伸并对应连接于机壳1左右两侧的侧板13,连接板62靠近机壳出风口设置;内面板61、连接板62和前板11共同限定形成混风风道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混风口111开设于前板11。
为了增加换热器8安装的牢固性,如图4所示,机壳1内部设有第一固定板17和第二固定板110,换热器8同时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7和第二固定板110,以增加其在机壳1内部安装的牢固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10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分别同时连接于机壳1左右两侧的侧板13;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17靠近机壳进风口处设置,第二固定板110靠近机壳出风口处设置,以使换热器8倾斜设于贯流风道5中,从而增大换热器8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为了使换热气流能够可靠的从机壳出风口流出,如图4所示,机壳1内部还设有第一引导板18和第二引导板19,第一引导板18与第二引导板19相对设置并且第一引导板18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板17连接,第一引导板18的下端朝机壳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第二引导板19与第二固定板110连接并朝机壳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第一固定板17、内面板61、第二固定板110、第一引导板18和第二引导板19共同形成贯流风道5,贯流风机3安装于第一引导板18与第二引导板19之间,以通过贯流风机3的运转,将换热气流沿第一引导板18与第二引导板19之间形成的通道运动;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板18和第二引导板19,以对换热气流在机壳1内部的流向进行引导,从而使机壳1内部的换热气流从机壳出风口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导板18和第二引导板19沿机壳长度方向延伸并分别同时连接于机壳1左右两侧的侧板13;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板18朝机壳出风口延伸的一端与底板15连接并一体成型,第二引导板19与第二固定板110一体成型并靠近连接板62设置。
为了增加隔板组件6在机壳1内部连接的牢固性,如图2和图4所示,机壳1内部设有支撑件16,支撑件16设于第一引导板18与连接板62之间并与连接板62、第一引导板18固定连接,以对连接板62进行支撑,增加连接板62与两个侧板13连接的牢固性,从而使隔板组件6可以设于机壳1内部。
为了连通或隔离贯流风道5与混风风道7,如图3和图4所示,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的连通处设有混风风板4,混风风板4转动连接于前板11,混风风板4连接有混风电机,混风风机安装于机壳1并通过驱动混风风板4转动,以连通或隔离贯流风道5与混风风道7;当混风风板4隔离贯流风道5与混风风道7时,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与连接板62抵接。
为了增加混风风道7的混风量,如图1-图3所示,侧板13设有侧板风口131,侧板风口131与混风风道7连通,室内空气除了通过第一混风口111,还可以通过侧板风口131进入混风风道7内,从而增加混风风道7内的风量,保证有足够的室内空气与换热气流混合,减轻空调风的冷热程度;需要说明的是,侧板风口131和第一混风口111为若干个尺寸较小的通口的合集。
由于机壳出风口开口大小和开口方向是固定的,为了防止空调风直吹人体,混风风板4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当混风风板4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混风风板4与连接板62抵接,以隔离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当混风风板4转动至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伸出到机壳1外部并与导风板2相对设置,以共同形成延伸风道,以引导空调风的流出方向,防止空调风直吹用户;延伸风道位于机壳外部并与机壳出风口连通;当混风风板4转动至第四位置时,混风风板4位于机壳出风口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不影响延伸风道对空调风引导作用的前提下,使空调风从延伸风道排到室内时具有最大的出风量,导风板2与混风风板4相互平行设置;还需要说明的是,混风风板4在第二位置时与前板11外侧所成的角度大于混风风板4在第三位置时与前板11外侧所成的角度;混风风板4在第二位置时,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与导风板2远离底板15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以增加空调风的上升路径,延长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时间,防止空调风从延伸风道排出后过快地上升到室内上方空间;混风风板4在第三位置时,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与导风板2远离底板15的一端沿水平面或向上倾斜设置,以增加空调风的下沉路径,延长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时间,防止空调风从延伸风道排出后过快地下沉,从而防止温度较低的空调风与人体接触。
上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常规模式、制热混合模式、制冷混合模式和防直吹模式。
在常规模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混风风板4转动至第一位置,混风风板4与连接板62抵接,以隔离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通过贯流风机3的运转,将经过换热器8换热的换热气流经过贯流风道5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通过调节导风板2的转动角度,可以调节机壳出风口的开口大小和开口方向,从而调节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的排出方向。
在制热混合模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混风风板4连通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且混风风板4转动至第二位置,通过贯流风机3运转,将贯流风道5中换热气流在由机壳出风口排出,导致贯流风道5内形成负压,室外空气在负压作用下由第一混风口111和侧板风口131经过混风风道7进入贯流风道5中并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空调风在贯流风机3的运转下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由于空调风是温度较高的换热气流与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混合形成,空调风的温度介于室内空气与混热气流之间且空调风的温度高于室内空气,因此,空调风被排出时会向相对室内空气上浮,通过将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和导风板2远离底板15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以使空调风朝下排出空调室内机,从而延长空调风的上升路径,增加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时间,从而使空调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充分进行换热。
在制冷混合模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混风风板4连通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并转动至第三位置,通过贯流风机3运转,将贯流风道5中换热气流在由机壳出风口排出,导致贯流风道5内形成负压,室外空气在负压作用下由第一混风口111和侧板风口131经过混风风道7进入贯流风道5中并与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空调风在贯流风机3的运转下由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由于空调风是温度较低的换热气流与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混合形成,空调风的温度介于室内空气与混热气流之间且空调风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因此,空调风被排出时会向相对室内空气下沉,通过将混风风板4远离前板11的一端和导风板2远离底板15的一端沿水平方向或向上倾斜设置,以使空调风朝上排出空调室内机,从而延长空调风的下沉路径,增加空调风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时间,从而使空调风可以与室内空气充分进行换热,防止温度较低的空调风直吹人体。
在防直吹模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混风风板4连通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切转动至第四位置,导风板2关闭机壳出风口,通过贯流风机3运转,将经过换热器8换热形成的换热气流经过贯流风道5进入混风风道7,最后由第一混风口111和侧板风口131排到室内,以防止换热气流由机壳出风口排出时直吹人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防直吹模式中,换热气流由第一混风口111和侧板风口131排到室内,由于第一混风口111和侧板风口131尺寸有限,换热气流的排出速度较慢,为了使换热气流在防直吹模式中能够快速排到室内,如图4-图6所示,内面板61与第一固定板17在朝向机壳进风口的一端共同形成贯流进风口,内面板61与前面板在朝向机壳进风口的一端共同形成第二混风口,贯流进风口与贯流风道5连通,第二混风口与混风风道7连通;内面板61与连接板62转动连接,内面板61连接有内面板61电机,内面板61电机驱动内面板6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贯流风道5和混风风道7的体积和贯流风口与第二混风口的大小随内面板61的转动而变化,当内面板61转动在第一位置时,内面板61上端与前板11内侧的上端贴合,第二混风口关闭,混风风道7体积减小,贯流进风口增大,贯流风道5体积增大;当内面板61转动在第二位置时,内面板61上端与前板11内侧的上端产生间隙,第二混风口打开,混风风道7体积增加,贯流进风口减小,贯流风道5体积减小;需要说明的是,贯流进风口的开口尺寸与第二混风口的开口尺寸之和为机壳进风口的开口尺寸。
为了使内面板61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如图4-图7所示,内面板61上端设有第一连接部,前板11上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41,格栅14设有第三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41和第三连接部112分别设有铁片,第一连接部设有磁铁块,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141接触时,内面板61处于第一位置,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141接触时,内面板61处于第二位置;利用磁铁与铁片的磁性吸引力,不仅可以使内面板61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还便于内面板6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上述空调室内机在防直吹模式中,如果需要较大的出风量,将内面板61转动在第二位置时,打开第二混风口,使混风风道7体积增加,换热气流可以从侧板风口131、第一混风口111、第二混风口排到室内;如果不需要较大的出风量,将内面板61转动在第一位置时,关闭第二混风口,换热气流可以从侧板风口131、第一混风口111排到室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混风口开设于机壳顶部,可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的换热气流与人体接触。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混风模式和制热混风模式中,打开第二混风口,可以增加混风风道7的混风量,因此,在制冷混风模式和制热混风模式中,如果需要增加混风风道7的混风量,将内面板61转动在第二位置,如果不增加混风风道7的混风量,将内面板61转动在第一位置。
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混风风道7,并在混风风道7开设第一混风口111,以将室内空气引入机壳内部与贯流风道5中的换热气流混合形成空调风,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的空气从机壳出风口排出;通过设置混风风板4,以连通或隔离混风风道7与贯流风道5,以使空调室内机可以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从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设置内面板61,利用内面板61与连接板62配合,以将机壳内部划分为混风风道7与贯流风道5;并且,通过设置内面板61与连接板62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混风风道7的第二混风口,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增加混风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开设有机壳出风口和机壳进风口;
导风板,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机壳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机壳出风口;
贯流风道,其形成于所述机壳内部并与所述机壳出风口、所述机壳进风口连通;
换热器,其设于所述贯流风道中并靠近所述机壳进风口设置;
贯流风机,其设于所述贯流风道中并位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机壳进风口的一侧;
混风风道,其形成于所述机壳内部并与所述贯流风道连通;所述混风风道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混风风道与所述机壳外部的第一混风口;
混风风板,其设于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的连通处并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以连通或隔离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
混风电机,其与所述混风风板连接,以驱动所述混风风板转动;
当打开所述机壳出风口且隔离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运转,将所述贯流风道中的空气由所述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
当打开所述机壳出风口且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运转,将室内空气由所述第一混风口经过所述混风风道引入所述贯流风道中并与所述贯流风道中的空气混合,然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排到室内;
当关闭所述机壳出风口且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运转,将所述贯流风道中的空气经过所述混风风道由所述第一混风口排到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风板与所述机壳开设所述第一混风口的侧壁转动连接并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混风风板隔离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当所述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所述混风风板远离所述机壳开设所述第一混风口的侧壁的一端伸出至所述机壳外部并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当所述混风风板在第四位置时,所述混风风板位于所述机壳出风口处并连通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所述混风风板转动至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时,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混风风板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延伸风道,以引导空调风由所述机壳出风口的流出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风板在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侧壁外侧所成的角度大于所述混风风板在第三位置时与所述机壳开设第一混风口侧壁外侧所成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部设有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机壳内部划分为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板抵接与所述隔板组件,以隔离所述贯流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内面板和连接板,所述内面板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并与所述机壳开设所述第一混风口的侧壁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机壳出风口设置并与所述内面板、所述机壳开设所述第一混风口的侧壁共同限定形成所述混风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部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部设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所述机壳进风口处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板靠近所述机壳出风口设置;所述换热器同时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中还设有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一引导板与所述第二引导板相对设置并且所述贯流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引导板与所述第二引导板之间;所述第一引导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引导板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朝向所述机壳出风口延伸;所述第二引导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引导板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朝向所述机壳出风口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一体成型且靠近所述连接板设置。
CN202320366434.8U 2023-03-02 2023-03-02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5890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6434.8U CN219589045U (zh) 2023-03-02 2023-03-02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6434.8U CN219589045U (zh) 2023-03-02 2023-03-02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9045U true CN219589045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4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6434.8U Active CN219589045U (zh) 2023-03-02 2023-03-02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90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89122A (zh) 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0921588U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669375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209279279U (zh) 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9442573A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1023297A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841896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7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0891907U (zh)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CN21014163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5890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540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023295A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93898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09165590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4536504U (zh) 空调器
CN21979735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91323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536503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