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7711U - 机箱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箱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77711U CN219577711U CN202320559189.2U CN202320559189U CN219577711U CN 219577711 U CN219577711 U CN 219577711U CN 202320559189 U CN202320559189 U CN 202320559189U CN 219577711 U CN219577711 U CN 2195777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cavity
- chamber
- partition
- heat dissip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箱体和散热器;箱体内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孔,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用于放置电气元器件;散热器设于第一腔室内,以使散热器通过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交换,第一腔室具有一安装内壁,安装内壁设有连通第二腔室的开口,散热器连接于安装内壁,并封闭开口,以使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开口与散热器导热接触。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改善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以及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并能够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机箱主要用于固定存放电气元器件,机箱中的电气元器件在工作时发热会导致机箱内部温度升高,电气元器件长时间温度过大会影响电气元器件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对机箱进行散热。
在相关技术中,主要的散热方式包括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其中,风冷散热主要采用风机来加强空气对流,以提高对机箱内局部的散热能力,由于散热孔和风机负压的存在,外界的灰尘等杂质容易进入机箱内部而损坏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并且风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损坏;水冷散热主要通过驱动泵产生动力,以推动液体在水路系统内循环流动,以吸收机箱内部电气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再将高温液体循环换热,并最终排放到外界环境中,但是,由于需要额外设置水路系统和驱动泵,会导致机箱的整体体积过大,并且容易出现漏液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机箱散热结构,旨在改善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以及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并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用于放置电气元器件;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以使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交换,所述第一腔室具有一安装内壁,所述安装内壁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开口,所述散热器连接于所述安装内壁,并封闭所述开口,以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散热器导热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包括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和所述第二散热孔分设在所述第一腔室相邻的两腔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内壁之间设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所述开口和所述避让口与所述散热器导热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腔室开设有所述散热孔的平面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还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相互隔离,且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均与所述第二腔室隔离,所述第三腔室用于放置操作部件,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引出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分设在所述第二腔室背对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所述安装腔;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以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相互隔离的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以及所述第四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以及第四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三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四内壁相对设置;
所述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内壁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二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三腔室;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三内壁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三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四腔室;
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背向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四内壁,以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室,并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板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隔板和第二子隔板,所述第一子隔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子隔板远离所述第二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背向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子隔板远离所述第一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四内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和/或,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支撑垫,所述支撑垫设于所述箱体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中,通过将散热器安装在箱体的第一腔室内,并连接在安装内壁上,安装内壁设有连通第二腔室的开口,并将电气元器件安装在箱体的第二腔室内,以使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该开口与散热器导热接触,即可通过散热器对电气元器件进行散热,同时,由于第一腔室可以通过散热孔与外界连通,散热器即可通过散热孔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以使散热器可以依靠散热器自身的热辐射作用进行散热,从而无需采用风扇对散热器进行强制散热,便改善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的问题;另外,由于散热器安装在第一腔室的安装内壁上,以封闭安装内壁上的开口,这样,不仅能够使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该开口与散热器导热接触,还能够避让外界的灰尘等杂质进入第二腔室内,便改善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其次,相比于采用液冷散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散热方式无需额外设置水路系统和驱动泵,从而能够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取代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的方式,从而能够改善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以及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并能够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腔室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中散热器和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一实施例中箱体和支撑垫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箱散热结构100,旨在改善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30以及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并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以下将就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结合参阅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该机箱散热结构100包括箱体10和散热器20;箱体10内形成有安装腔10a,安装腔10a包括第一腔室10a1和第二腔室10a2,第一腔室10a1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孔111,散热孔111用于与外界连通,第二腔室10a2用于放置电气元器件;散热器20设于第一腔室10a1内,以使散热器20通过散热孔111用于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交换,第一腔室10a1具有一安装内壁1232a,安装内壁1232a设有连通第二腔室10a2的开口1232b,散热器20连接于安装内壁1232a,并封闭开口1232b,以使第二腔室10a2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开口1232b与散热器20导热接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100中,通过将散热器20安装在箱体10的第一腔室10a1内,并连接在安装内壁1232a上,安装内壁1232a设有连通第二腔室10a2的开口1232b,并将电气元器件安装在箱体10的第二腔室10a2内,以使第二腔室10a2内的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该开口1232b与散热器20导热接触,即可通过散热器20对电气元器件进行散热,同时,由于第一腔室10a1可以通过散热孔111与外界连通,散热器20即可通过散热孔111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以使散热器20可以依靠散热器20自身的热辐射作用进行散热,从而无需采用风扇30对散热器20进行强制散热,便改善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30的问题;另外,由于散热器20安装在第一腔室10a1的安装内壁1232a上,以封闭安装内壁1232a上的开口1232b,这样,不仅能够使第二腔室10a2内的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该开口1232b与散热器20导热接触,还能够避让外界的灰尘等杂质进入第二腔室10a2内,便改善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其次,相比于采用液冷散热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散热方式无需额外设置水路系统和驱动泵,从而能够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箱散热结构100取代了现有的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的方式,从而能够改善现有的风冷散热容易损坏风扇30以及机箱内部的电气元器件的问题,并能够改善现有的液冷散热导致机箱整体体积过大,并容易出现漏液风险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电气元器件可以包括控制板、驱动板、电源板等器件。进一步地,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开口1232b贴装在散热器20的表面,以保证电气元器件与散热器20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通过散热器20充分对电气元器件进行散热。
示例性的,为了满足不同功率的散热需求,可以从散热器20的外形尺寸、表面处理及热管设计上对散热器20进行优化。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腔室10a1和第二腔室10a2可以在箱体10内呈上下分布,也可以在箱体10内呈左右分布或者前后分布,在此不作限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在第一腔室10a1的至少一腔壁上开设有散热孔111,以使第一腔室10a1可以通过散热孔111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散热孔111包括第一散热孔1111和第二散热孔1112,第一散热孔1111和第二散热孔1112分设在第一腔室10a1相邻的两腔壁。
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腔室10a1相邻的两腔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散热孔1111和第二散热孔1112,可以在有效增加散热器20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以保证散热器20的散热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避免第一散热孔1111和第二散热孔1112影响第一腔室10a1与第二腔室10a2之间的隔离效果,从而能够通过散热器20封闭安装内壁1232a上的开口1232b,以保证第二腔室10a2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腔体。
示例性的,可以使第一散热孔1111和第二散热孔1112分别贯穿至箱体10的侧部和顶部。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5,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散热器20与安装内壁1232a之间设有隔热板21,隔热板21具有避让口211,避让口211与开口1232b相对设置,以使第二腔室10a2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开口1232b和避让口211与散热器20导热接触。
如此设置,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将散热器20安装在第一腔室10a1的安装内壁1232a上,可以保证散热器20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为了避免散热器20的温度通过箱体10中的隔板12钣金传递到箱体10的外壳11上造成客户使用面的温度过高,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通过在散热器20与安装内壁1232a之间设置有隔热板21,可以减小热传导作用。另外,通过在隔热板21上设有避让口211,能够使第二腔室10a2内的电气元器件可以通过开口1232b和避让口211以顺利与散热器20导热接触。
示例性的,散热器20具体可以采用螺钉、粘接、卡扣等方式连接在安装内壁1232a上。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安装内壁1232a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腔室10a1开设有散热孔111的平面相交。如此设置,可以避免隔热板21影响第一腔室10a1通过散热孔111与外界的连通,以保证散热器20通过散热孔111与外界进行热辐射的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4、图6,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安装腔10a还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三腔室10a3和第四腔室10a4,第三腔室10a3和第四腔室10a4均与第一腔室10a1相互隔离,且第三腔室10a3和第四腔室10a4均与第二腔室10a2隔离,第三腔室10a3用于放置操作部件,第四腔室10a4用于引出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
如此设置,通过将操作部件放置在第三腔室10a3内,且第三腔室10a3与第一腔室10a1和第二腔室10a2相互隔离,便可以使第三腔室10a3为一封闭的腔体,外界的灰尘等杂质不会进入第三腔室10a3内,便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等杂质影响操作部分的正常使用;同样地,通过使用第四腔室10a4引出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且第四腔室10a4与第一腔室10a1和第二腔室10a2相互隔离,便可以使第四腔室10a4为一封闭的腔体,外界的灰尘等杂质不会进入第四腔室10a4内,便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等杂质影响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的正常使用。
示例性的,操作部件可以HMI(人机界面,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开关、按钮等部件。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6,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第三腔室10a3和第四腔室10a4分设在第二腔室10a2背对的两侧;如此设置,可以使操作部件靠近箱体10的一侧设置,并使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靠近箱体10的另一侧设置,以便于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6,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箱体10包括外壳11和隔板12;外壳11内形成有安装腔10a;隔板12设于安装腔10a内,以将安装腔10a分隔成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10a1、第二腔室10a2、第三腔室10a3以及第四腔室10a4。
如此设置,在装配过程中,直接将隔板12安装在外壳11的安装腔10a内,即可将安装腔10a分隔成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10a1、第二腔室10a2、第三腔室10a3以及第四腔室10a4,以便于在箱体10内成型出第一腔室10a1、第二腔室10a2、第三腔室10a3以及第四腔室10a4。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6,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外壳1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112、第二内壁113、第三内壁114以及第四内壁115,第一内壁112与第三内壁114相对设置,第二内壁113与第四内壁115相对设置;
隔板12包括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以及第三隔板123;第一隔板121设于安装腔10a内,并与第一内壁112相对设置,以使第一隔板121与第一内壁112、第二内壁113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三腔室10a3;第二隔板122设于安装腔10a内,并与第三内壁114相对设置,以使第二隔板122与第二内壁113、第三内壁114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四腔室10a4;第三隔板123设于安装腔10a内,第三隔板123的一侧边连接于第一隔板121背向第一内壁112的一侧,第三隔板123的另一侧边连接于第四内壁115,以使第三隔板123与第一隔板121和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a1,并使第三隔板123与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第二内壁113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二腔室10a2。
如此设置,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将第一隔板121安装在安装腔10a内,以使第一隔板121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第二内壁113和第四内壁115,并使第一隔板121与第一内壁112相对设置,即可使得第一隔板121与第一内壁112、第二内壁113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三腔室10a3;通过将第二隔板122安装在安装腔10a内,以使第二隔板122相对的两侧边分别连接第二内壁113和第四内壁115,并使第二隔板122与第三内壁114相对设置,即可使得第二隔板122与第二内壁113、第三内壁114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四腔室10a4;通过将第三隔板123安装在安装腔10a内,以使第三隔板123的一侧边连接于第一隔板121,并使第三隔板123的另一侧边连接于第四内壁115,即可使得第三隔板123与第一隔板121和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一腔室10a1,同时使得第三隔板123与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第二内壁113以及第四内壁115围合形成第二腔室10a2。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2、图6,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23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隔板1231和第二子隔板1232,第一子隔板1231的一侧边与第二子隔板1232的一侧边连接,第一子隔板1231远离第二子隔板1232的一侧边连接于第一隔板121背向第一内壁112的一侧,第二子隔板1232远离第一子隔板1231的一侧边连接于第四内壁115。
如此设置,便可以在第一子隔板1231与第二子隔板1232的隔离下,使得第二腔室10a2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较大,以便于安装控制板、驱动板、电源板等电气元器件。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4,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100还包括风扇30,风扇30设于第二腔室10a2内。
由于第二腔室10a2用于安装电气元器件,需要在宽度和深度上有较大的跨度,因此会导致第二腔室10a2内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如此,通过在第二腔室10a2内安装有风扇30,可以在风扇30的作用下搅动第二腔室10a2内部的空气,使得热量可以均匀分布,并且,由于第二腔室10a2为封闭的腔体,因此通过将风扇30安装在第二腔室10a2内,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可以减少风扇30的故障率,同时风扇30的噪声传播路径得以被阻隔,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噪声较小。
进一步地,结合参阅图1、图7,在本实用新型机箱散热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100还包括支撑垫40,支撑垫40设于箱体10的底部。
如此设置,通过在箱体1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垫40,一方面可以用来提升箱体10的高度,进而提升散热孔111的高度,以增大散热器20的进风面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箱在振动环境下的适用性。
示例性的,为了保证对箱体10进行支撑的平衡性,可以在箱体10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三个间隔设置的支撑垫40,且至少三个支撑垫40不共线设置。
示例性的,为了保证机箱在振动环境下具有足够的适用性,可以使支撑垫40的高度设置在40mm左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用于放置电气元器件;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以使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散热孔用于与外界进行热辐射交换,所述第一腔室具有一安装内壁,所述安装内壁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的开口,所述散热器连接于所述安装内壁,并封闭所述开口,以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散热器导热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包括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和所述第二散热孔分设在所述第一腔室相邻的两腔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内壁之间设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电气元器件通过所述开口和所述避让口与所述散热器导热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内壁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腔室开设有所述散热孔的平面相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还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相互隔离,且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均与所述第二腔室隔离,所述第三腔室用于放置操作部件,所述第四腔室用于引出对外调试接口和进出线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分设在所述第二腔室背对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所述安装腔;
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以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相互隔离的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以及所述第四腔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以及第四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三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四内壁相对设置;
所述隔板包括: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内壁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二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三腔室;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三内壁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三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四腔室;
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三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背向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四内壁,以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室,并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二内壁以及所述第四内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板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子隔板和第二子隔板,所述第一子隔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子隔板远离所述第二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背向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子隔板远离所述第一子隔板的一侧边连接于所述第四内壁。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和/或,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支撑垫,所述支撑垫设于所述箱体的底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59189.2U CN219577711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机箱散热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59189.2U CN219577711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机箱散热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77711U true CN219577711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64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59189.2U Active CN219577711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机箱散热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77711U (zh) |
-
2023
- 2023-03-21 CN CN202320559189.2U patent/CN2195777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86758B1 (en) | Vehicle-mounted computing device in smart automobile, and smart automobile | |
CN111385985A (zh) | 电动车集成控制器 | |
JP2008511147A (ja) | 操作ハウジング | |
CN213907271U (zh) | 液冷头装置 | |
CN212812447U (zh) | 一种用于软启动器的散热结构 | |
CN210624740U (zh) | 电器盒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20156945U (zh) |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9577711U (zh) | 机箱散热结构 | |
CN112654207A (zh) | 一种带散热风道的电气盒以及电气设备 | |
CN211128745U (zh) | 电机控制器 | |
CN213818658U (zh) | 液冷机箱 | |
CN214256985U (zh) | 散热组件、电控箱及空调 | |
CN210610168U (zh) | 散热组件及电控箱及空调机组 | |
CN211908641U (zh) | 一种变频器 | |
CN212034484U (zh) | 电动车集成控制器 | |
CN201054109Y (zh) | 油浸自冷式电脑机箱 | |
CN112739176A (zh) | 散热组件、电控箱及空调 | |
CN114449841A (zh) | 散热器机柜 | |
CN112310849A (zh) | 一种电力柜散热装置 | |
CN215073576U (zh) | 一种医疗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及医疗电子设备 | |
CN213182635U (zh) | 一种水冷式计算机散热装置 | |
CN217769122U (zh) | 电子承载组件、控制柜和打磨机器人 | |
CN213151387U (zh) | 一种墙体内嵌式高安全性配电箱 | |
CN210605601U (zh) |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 | |
CN220062206U (zh) | 暖通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