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7659U -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7659U
CN219577659U CN202320158482.8U CN202320158482U CN219577659U CN 219577659 U CN219577659 U CN 219577659U CN 202320158482 U CN202320158482 U CN 202320158482U CN 219577659 U CN219577659 U CN 219577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oom
unit core
communicat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84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忠余
许思鹏
唐忠茂
杨瀚
朱备
申静
李东旭
黄皓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No4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84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7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7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7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涉及建筑的技术领域,包括楼体框架,所述楼体框架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所述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的中部均设有排风中庭,且所述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的排风中庭均相通;所述中间层设有运行区,所述运行区与所述排风中庭之间还设有隔墙板,所述运行区包括机房模块房和与所述机房模块房连通的换热区,所述换热区与所述排风中庭连通;所述顶层还设有进风区,所述进风区与所述换热区相通;所述机房模块房包括送风层和设置在送风层上方的模块间,所述模块间内设有若干个机组,若干个所述机组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所述间隙形成回风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中心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一个大量重要数据如何存储和利用的问题,采取以往简单的磁盘和服务器存储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而且无法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应用,而现有集中管理是通过数据中心,PUE(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使用的能源之比,PUE是一个比值,基准是2,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根据美国机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在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的PUE平均值为1.55。
现有的数据中心大概分为间接蒸发数据中心建筑、水冷式数据中心建筑和液冷数据中心建筑,其中间接蒸发数据中心通常为1-2层钢结构厂房式建筑,占地面积较大,在数据中心运行过程中,数据中心周边能够感受到较大的噪音,且低空废热较多,在这种运行情况下,通常将其数据中心选在土地资源不太紧张,离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的地方。
现有的水冷式数据中心通常占地面积小,是由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式建筑而成,内部换热机构是由磁悬浮水冷和板式换热器组合而成,该pue通常会大于1.3,在选址方向也可以选用城市周边区域或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
现有的液冷数据中心建筑同样具有占地面积小,是有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建筑而成,换热机构采用是液冷设备配置换热器和冷却塔,该类型的建筑中心建设成本高、对装备技术要求高、且后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都相对偏低。
因此有必须要设置一种占地面积小、且能够设置在城市周边、噪音低、废热小,且PUE值低的数据中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用以实现数据中心的节能、降低低空废热和噪音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楼体框架,所述楼体框架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所述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的中部均设有排风中庭,且所述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的排风中庭均相通;
所述中间层设有运行区,所述运行区与所述排风中庭之间还设有隔墙板,所述运行区包括机房模块房和与所述机房模块房连通的换热区,所述换热区与所述排风中庭连通;
所述顶层还设有进风区,所述进风区与所述换热区相通;
所述机房模块房包括送风层和设置在送风层上方的模块间,所述模块间内设有若干个机组,若干个所述机组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所述间隙形成回风空间。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在所述机房模块房与换热区之间还设有检修间,所述检修间包括送风检修间和回风检修间,所述送风检修间与所述送风层连通,所述回风检修间与所述回风空间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区内设有用于热交换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包括间接蒸发芯体、进风管、送风管、回风管和排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架空层和所述顶层的进风区相通,所述送风管与所述送风检修间连通,所述回风管与所述回风检修间连通,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排风中庭连通,所述进风管和所述送风管通过所述间接蒸发芯体连通,所述回风管和所述排风管通过所述间接蒸发芯体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区还设有钢格栅平台,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设于所述钢格栅平台上,所述钢格栅平台一端与所述运行区连接,所述钢格栅平台的另一端与所述隔墙板连接。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机组包括两个柜体,两个所述柜体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对应的地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以使所述送风层与所述机组内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模块间内还设有隔门组件,通过所述隔门组件将所述模块间分割为走廊通道和运行室,若干个所述机组置于所述运行室内,所述走廊通道设于远离所述换热区的一端;
所述走廊通道的底板上还设有若干个第二通风孔,以使所述走廊通道与所述送风层连通。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隔门组件包括隔板和门体,所述隔板和所述门体相邻间隔并排设计,所述门体对应安装在所述机组以及回风空间;
所述门体的上方还设有辨识板,所述机组对应的门体上方的辨识板色彩与所述回风空间对应的门体上方的辨识板色彩不同。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楼体框架还包括竖立于所述架空层、中间层和顶层的支撑架构,所述支撑架构包括A单元核心筒、B单元核心筒、C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分别位于所述楼体框架的4个角。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层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和B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和B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在所述中间层和顶层之间还设有平面层,所述平面层同样设有排风中体庭,且与所述中间层和顶层的排风中庭相通,在所述平面层中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和B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运维办公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和B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楼体框架呈方形、圆形、或呈多边形,所述排风中庭设于所述楼体框架的中部,所述运行区分布于所述排风中庭的四周。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
所述中间层有3层。
所述架空层层高6m。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架空层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和C单元核心筒内设有客用电梯,所述B单元核心筒和D单元核心筒设有货用电梯。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架空层对应的排风中庭处还设有柴油发电机房。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所述回风检修间设于所述送风检修间的上方,且所述回风检修间和所述送风检修间相互独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部架空层和顶层实现上下进风,使其上下进风的方式来满足楼体建筑构成的数据中心叠层后间接蒸发制冷空调进风的需求,间接蒸发制冷空调进风后将空气进行利用降温并输送至机房模块房,使其能够为机房模块房进行降温,机房模块房降温后的废热通过间接蒸发制冷空调又排出至排风中庭处,通过排风中庭能够优化其排风方式,类似烟囱结构,避免低空排废热和噪音的处理,降低能耗的需求,满足城市发展理念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钢格栅平台,使其能够满足楼体结构叠层的气流,该结构设计巧妙,能够使气流走势更加清晰,流畅,且能够满足设备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等多方面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房模块房设置底部的送风层和上方的模块间,通过底部精确向模块间内的机组内送风,并且还在机组安装位置对应的地板上开设第一通风孔,使其能够针对性的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浪费。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走廊通道,避免操作人员、参观人员等在不需要进入机组时,提供更多的便利性,除此之外,还在走廊通道的底部设置第二通风孔,能够提高走廊通道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检修间,该检修间分为送风检修间和回风检修间,通过优化检修间的设计使其能够避免操作员进入运行室内进行检修等操作,提高数据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房模块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房模块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走廊通道和隔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风空间和隔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的气流流通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架空层的气流流通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层的气流流通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面层的气流流通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楼体框架,101-A单元核心筒,102-B单元核心筒,103-C单元核心筒,104-D单元核心筒,105-运维办公区,110-架空层,120-中间层,130-顶层,140-排风中庭,150-隔墙板,160-柴油发电机,200-机房模块房,210-送风层,220-模块间,230-机组,231-柜体,232-第一通风孔,240-回风空间,250-送风检修间,260-回风检修间,270-隔门组件,271-隔板,272-门体,273-辨识板,280-走廊通道,281-第二通风孔,290-运行室,300-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10-进风管,320-送风管,330-回风管,340-排风管,350-钢格栅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看图1~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现有技术的数据中心大多是选址在相对偏僻的地方,且多为1-2层钢结构厂房,在使用过程中低空废热和噪音都偏大,PUE能效也相对校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建筑设计,达到降低能效,且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能够选用在离城市相对更近的地板,提供更多的便利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节能型建筑,主要包括楼体框架100,该楼体框架100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如图1中所示,该楼体框架100呈方向,也可以呈圆形或者八边菱形等,具有相对规则的形状的楼体框架100,具有较舒适美观视觉,同时,也便于在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中部设置排风中庭140,架空层110的排风中庭140、中间层120的排风中庭140和顶层130的排风中庭140相通,形成一个类似烟囱的结构,尤其是顶层的排风中庭会高出顶面8m,将数据中心的废热从中部且高空排出,除此之外,该排风中庭140的设置,还能够降低噪音,数据中心产生的噪音向外扩散出来后,有一小部分则会流出建筑外侧,一大部分则会在排风中庭140处进行缓解,使其噪音不会全部对外,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为了便于从排风中庭140处散发废热和处理噪音,因此进一步优化楼体框架100结构,该中间层120设置有运行区(图中未视出),在运行区与排风中庭140之间设置隔墙板150,通过隔墙板150避免气流混乱现象,既是避免排风中庭140的废热、噪音等进入运行区内,该运行区内包括机房模块房200和换热区,该换热区是放置在排风中庭140和机房模块房200之间的,如图中所示,通过换热区的换热从而实现相应清晰的气流走向。
该换热区包括设于底部的钢格栅平台350,既是格栅状的平台板,设置格栅状的目的是便于气流的流动,使其楼体结构可以是叠层,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如图2中所示,中间层120可以有3层,在钢格栅平台350上安装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吸取外界的新鲜空气,并进行制冷,将制冷的空气输至机房模块房200内,使其对机房模块房200内的机柜231设备进行降温处理,该机房模块房200的废热再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最后向排风中庭140排出。
具体是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包括进风管310、送风管320、回风管330和排风管340以及间接蒸发芯体,启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新鲜空气从架空层110和顶层130中流动进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的进风管310内,并通过间接蒸发芯体进行转换,使其制冷,通过送风管320将冷气送至机房模块房200内,并对机房模块房200内进行降温处理,机房模块房200内降温处理后的废热通过回风管330、流通至间接蒸发芯体进行热量置换,最后通过排风管340排到排风中庭140内,排风中庭140将噪音、废热从建筑物的中部向高空中排出,减少低空排放废热,从而达到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本实用新型选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为现有技术,市场上可以直接购买,安装好后直接可以实用,该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能够在满足所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在安装过程中,通常会备用一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平时主备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启动在线,增加空空换热面积和效率,争取最大的自然冷却效果从而降低能效。
机房模块房200如图中所示,位于换热区的一侧,该楼体框架100还包括竖立于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支撑架构,该支撑架构包括A单元核心筒101,B单元核心筒102,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分别位于楼体框架100的4个角。
在架空层110中还设有柴油发电机160房,满足楼体建筑更多用电的要求,除此之外,优选架空层110的层高为6.0m,梁底净高5.05m,这样设置的好处能够满足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和柴油发电机160风速计算,排风中庭140设备运输车辆进出的高度需求,架空层11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C单元核心筒103主要是作为人员入口,还可以配置2台客货两用的电梯,B单元核心筒102和D单元核心筒104作为货物入口,配置2台货运电梯,从而可以实现人货分流,市电电源进线共计8路,分2路由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分别接入大楼,满足双路由冗余。另外,运营商网络进线机房设置2个,分别位于B单元核心筒102和D单元核心筒104,满足双路由冗余,后续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余核心筒增设,运营商机房设置600mm架空地板,避免内涝风险,架空层110还可以兼顾室内卸货、内部停车、临时展厅等多种功能,每个核心筒首层还配置了钢瓶间、拆包测试间、垃圾房等辅助功能区,满足更多需求,如图7所示。
上述描述了架空层110的设置,中间层120如图8中所示,优选有3层,中间层120的分布相同,均是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中间层12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中间层120每层都有8个运行区,每个核心筒内设置IT电力模块,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中压电缆直接输送到ups配电室,同层UPS出线柜至机房模块区的水平电缆长度最短可缩短至20m,最长不超过55m,从可以进一步便于优化安装,节约材料等。
在中间层120和顶层130之间还设置平面层,平面层同样设有排风中体庭,且与所述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排风中庭140相通,在所述平面层中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运维办公区105;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如图9中所示,平面层的各个单元核心筒内设置动力供电模块,作为中间层120和平面层所有的动力设备的供电电源,动力变压器同样深入负荷中心,中压电缆直接输送到电力配电室,动力出线柜至空调设备的水平电缆长度最短可缩短至21m,最长不超过51m,另外平面层还设有运维办公区105,满足监控、展示和本地驻场等人员的需求。
顶层130如图10中所示,设置的排风中庭140高出四周8m,且靠近排风中庭140对应的地方设置进风区,既是图中展示的空调上孔进风区。
本实用新型气流流动原理,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底部架空层110和顶层130进风区,使其上下进风的方式来满足楼体建筑构成的数据中心叠层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进风的需求,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进风后将空气进行利用降温并输送至机房模块房200,使其能够为机房模块房200进行降温,机房模块房200降温后的废热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又排出至排风中庭140处,通过排风中庭140能够优化其排风方式,避免低空排废热和噪音的处理,降低能耗的需求,满足城市发展理念要求。
为了满足上下进风的方式,因此中间层120的换热区设置钢格栅平台350,该钢格栅平台350不仅能够安装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的同时,还能满足人员在上行走,使其能够进行运维,同时该格栅状,能满足楼层之间的新风相通,便于维护和通风。
为了达到减少低空排废热和噪音,从而优化了楼体建筑的设计,为了能够与楼体建筑更好的适配,协同起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因此还进一步的对中间层120的结构优化。
该机房模块房200包括模块间220和设置在模块运行间下方的送风层210,该模块间220内还设置隔门组件270,通过隔门组件270将模块间220分割为走廊通道280和运行室290,在运行室290内设置若干个机组230,每个机组230相互独立,且相互之间留有间隙,通过间隙形成回风空间240,既是热通道。
上述提及的机组230主要包括2个柜体231,在柜体231内放置服务器,2个柜体231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则为冷通道。
如图中所示,隔门组件270包括若干个隔板271和能够启或关的门体272,该门体272和隔板271间隔相邻并排设置,使其走廊通道280与运行室290之间相互独立开来,又可以通过门体272,使其走廊通道280与运行室290之间能够相互连通起来。
为了便于在走廊通道280上能够更加直观开启相应通道,为检修等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既是连通回风空间240又或是连通机组230,则还进一步在门体272上方设置辨识板273,本实施例中该辨识板273上展示的色彩为黄色和蓝色,该色彩的选择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设定,在此不进行过多的限制,展示蓝色的辨识板273对应的门体272与机组230适配安装,则是用来开启机组230,使其检修人员能够直接进入机组230内进行相应的检修,展示黄色的辨识板273对应的门体272与回风空间240适配安装,以使能够对机组230外的其他进行巡检等操作。
如图中所示,展示黄色的辨识板273对应的门体272与展示蓝色的辨识板273对应的门体272是相邻交错排布的,这样的布局能够有利于人们更加便捷的找到对应需要检修的地方,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是相互独立的,在不需要进行机组230内部检修时,严格执行相应的门体272的关闭,避免数据中心安全问题的发生。
同样是为了提高检修的安全性,还从另一个方面加重安全检修,避免检测人员进行运行室290,则是还设置检修间,该检修间则是设置在运行区与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之间,并在检修间内设置墙板,使其检修间被分割为送分检修间和回风检修间260,该回风检修间260是设置在送风检修间250的上方,且相互之间不连通是相对独立的。
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吸入新鲜空气,并通过间接蒸发芯体进行热交使其降温,并向送风管320送出,然后就排至送风检修间250内,通过送风检修间250再将冷风送至送风层210内,在对机组230进行降温处理,处理后的废热排除到回风空间240内,在回风检修间260内设置抽风机将废热抽出,并通过回风管330、间接蒸发芯体和排风管340排出至排风中庭140,在间接蒸发芯体内进行热量交换,使其能够对废热的部分能量进行转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而在送风和回风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管道之间的检修,为了避免检修人员进入运行室290,因此设置相对独立的检修间,则能进一步避免数据安全隐患的问题发生,具体是还在送风检修间250和回风检修间260上开设相应能够人进入的门,使其人便于进入检修。
为了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因此在机组230内的底部上设置第一通风孔232,该第一通风孔232有多个,并且在第一通风孔232内设置第一控制阀,可以根据机组230内放置的服务器数量等来开设第一通风孔232,当没有服务器时,当前的机组230则可以完全不开,则可以将能源应对在更需要的地方,从而达到减少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还在走廊通道280的底部设置第二通风孔281和第二控制阀,机房外温度往往较高,不适于人体在外的流动,当需要进行巡检和参观时,人体的舒适度的感应较差,因此设置第二通风孔281在需要时,可以进行打开,从而提高走廊通道280的舒适度,使其人们的感官更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包括楼体框架(100),所述楼体框架(100)从下至上依次设有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所述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中部均设有排风中庭(140),且所述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排风中庭(140)均相通;
所述中间层(120)设有运行区,所述运行区与所述排风中庭(140)之间还设有隔墙板(150),所述运行区包括机房模块房(200)和与所述机房模块房(200)连通的换热区,所述换热区与所述排风中庭(140)连通;
所述顶层(130)还设有进风区,所述进风区与所述换热区相通;
所述机房模块房(200)包括送风层(210)和设置在送风层(210)上方的模块间(220),所述模块间(220)内设有若干个机组(230),若干个所述机组(230)之间留有间隙,通过所述间隙形成回风空间(2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房模块房(200)与换热区之间还设有检修间,所述检修间包括送风检修间(250)和回风检修间(260),所述送风检修间(250)与所述送风层(210)连通,所述回风检修间(260)与所述回风空间(24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区内设有用于热交换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包括间接蒸发芯体、进风管(310)、送风管(320)、回风管(330)和排风管(340),所述进风管(310)与所述架空层(110)和所述顶层(130)的进风区相通,所述送风管(320)与所述送风检修间(250)连通,所述回风管(330)与所述回风检修间(260)连通,所述排风管(340)与所述排风中庭(140)连通,所述进风管(310)和所述送风管(320)通过所述间接蒸发芯体连通,所述回风管(330)和所述排风管(340)通过所述间接蒸发芯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区还设有钢格栅平台(350),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空调(300)设于所述钢格栅平台(350)上,所述钢格栅平台(350)一端与所述运行区连接,所述钢格栅平台(350)的另一端与所述隔墙板(15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组(230)包括两个柜体(231),两个所述柜体(231)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对应的地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风孔(232),以使所述送风层(210)与所述机组(230)内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间(220)内还设有隔门组件(270),通过所述隔门组件(270)将所述模块间(220)分割为走廊通道(280)和运行室(290),若干个所述机组(230)置于所述运行室(290)内,所述走廊通道(280)设于远离所述换热区的一端;
所述走廊通道(280)的底板上还设有若干个第二通风孔(281),以使所述走廊通道(280)与所述送风层(210)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门组件(270)包括隔板(271)和门体(272),所述隔板(271)和所述门体(272)相邻间隔并排设计,所述门体(272)对应安装在所述机组(230)以及回风空间(240);
所述门体(272)的上方还设有辨识板(273),所述机组(230)对应的门体(272)上方的辨识板(273)色彩与所述回风空间(240)对应的门体(272)上方的辨识板(273)色彩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楼体框架(100)还包括竖立于所述架空层(110)、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支撑架构,所述支撑架构包括A单元核心筒(101)、B单元核心筒(102)、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分别位于所述楼体框架(100)的4个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层(120)和顶层(130)之间还设有平面层,所述平面层设有排风中体庭,且与所述中间层(120)和顶层(130)的排风中庭(140)相通,在所述平面层中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运维办公区(105);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B单元核心筒(102)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C单元核心筒(103)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所述中间层(120)对应的A单元核心筒(101)和D单元核心筒(104)之间设有2个运行区。
CN202320158482.8U 2023-01-16 2023-01-16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Active CN219577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8482.8U CN219577659U (zh) 2023-01-16 2023-01-16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8482.8U CN219577659U (zh) 2023-01-16 2023-01-16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7659U true CN219577659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8482.8U Active CN219577659U (zh) 2023-01-16 2023-01-16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76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55305C (en) Energy sav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computer data center and telecom equipment
US20150036293A1 (en) Energy sav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computer data center and telecom equipment
JP2009140421A (ja) サーバラック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ータセンター
JP5500528B2 (ja) ユニット型データセンター
CN103310086B (zh) 一种vip智能模块化数据中心总装系统
CN108930423B (zh) 数据中心
CN210328316U (zh) 一种模块化数据中心及大平层布局的数据中心
CN103369917A (zh) 一种集装箱式数据系统
CN108834363A (zh) 微模块
CN219577659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Sheppy et al. Reducing Data Center Loads for a Large-Scale, Low-Energy Office Building: NREL's 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 (Book)
CN116156838A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节能型建筑
CN108844187B (zh) 微模块
CN219569731U (zh) 一种建筑楼体
CN109496112A (zh) 一种集群式集装箱数据中心
CN210075900U (zh) 一种数据中心
CN116084751A (zh) 一种建筑楼体
CN219834720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数据机房
CN219437434U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机房模块装置
CN215926908U (zh) 一种高层数据中心建筑
CN219459630U (zh) 一种应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多层数据中心
CN116321937A (zh) 一种用于数据中心处理的数据机房
CN111867317A (zh) 一种数据中心及数据中心的制冷方法
CN216491365U (zh) 一种节能紧凑经济型户外单舱机柜
CN117998794A (zh) 微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