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6885U - 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6885U
CN219576885U CN202321140291.5U CN202321140291U CN219576885U CN 219576885 U CN219576885 U CN 219576885U CN 202321140291 U CN202321140291 U CN 202321140291U CN 219576885 U CN219576885 U CN 219576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shell
heat dissipation
housing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4029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海军
胡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mpere Times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4029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6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6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6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

Description

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例如空调电控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现有的逆变器中,多采用强制风冷和热辐射组合的方式散热,其中热辐射受到导热距离的制约,散热效率较低,影响电子器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可以解决现有逆变器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
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板背向所述第二板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板背向所述第一板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散热件通过导热层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两个所述第三侧壁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三散热槽。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数个凸起,所述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或者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所述上壳包括第一卡持部和第一限位部;在所述上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持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述上壳的两端;
所述下壳包括第二卡持部和第二限位部;在所述下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卡持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述下壳的两端;
所述上壳能够与所述下壳卡接,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持,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关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旋转对称。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本体;
所述本体还包括两个外表面,两个所述外表面沿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外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所述散热片凸设于所述外表面,设于一个所述外表面的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包括两个散热面,两个所述散热面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
所述散热片设有数个凸棱,所述凸棱凸设于所述散热面,设于一个所述散热面的多个所述凸棱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输入组件和输出组件;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所述输入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输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通过散热件固定连接于壳体,即使得控制电路板上电子器件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传递至壳体进行散热,大大提高了逆变器的散热效率,又消除了散热件因自重对控制电路板的压力影响,延长了控制电路板的使用寿命,还在保证逆变器紧凑装配的前提下预留了足够的爬电距离D,保障了逆变器的用电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从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逆变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的分解结构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逆变器的剖面结构图;
图8为图7所示逆变器M区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一同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逆变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逆变器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逆变器1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逆变器1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逆变器100包括壳体10、控制电路板20、散热件30、输入组件40以及输出组件50。散热件30安装控制电路板20的一侧并固定,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安装于壳体10内,壳体10与散热件30远离控制电路板20的一端固定连接,输入组件40和输出组件50分别安装于壳体10相对设置的两端开口处。
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的壳体10的结构示意图。
壳体10为矩形的中空体。壳体10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结构强度和散热效率。壳体10设有第一开口A、第二开口B和容纳腔C。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分别设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第一开口A、容纳腔C和第二开口B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贯通。第一开口A用于安装输入组件40,第二开口B用于安装输出组件50,容纳腔C用于容纳并安装控制电路板20及散热件30。
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两个第三侧壁13,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均连接于两个第三侧壁13之间。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三侧壁13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1包括第一外壁面111和第一内壁面112,第一外壁面111和第一内壁面112沿着第一侧壁11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一内壁面112朝向壳体10内部,第一外壁面111朝向壳体10外部。第一侧壁11设有数个第一散热槽113,用于增大壳体10与空气接触的散热表面积,提升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第一散热槽113为条形凹槽,其自第一外壁面111凹陷,并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第一侧壁11。数个第一散热槽113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侧壁12包括第二外壁面121和第二内壁面122,第二外壁面121和第二内壁面122沿着第二侧壁12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二内壁面122朝向壳体10内部,第二外壁面121朝向壳体10外部。第二侧壁12设有数个第二散热槽123,用于增大壳体10与空气接触的散热表面积,提升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第二散热槽123自第二外壁面121凹陷,并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第二侧壁12。数个第二散热槽123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间隔设置。
第三侧壁13包括第三外壁面131、第三内壁面132和两个侧面133,第三外壁面131和第三内壁面132均连接于两个侧面133之间。第三外壁面131和第三内壁面132沿着第三侧壁13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三内壁面132朝向壳体10内部,第三外壁面131朝向壳体10外部。两个侧面133沿着第三侧壁13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三侧壁13设有数个第三散热槽134,用于增大壳体10与空气接触的散热表面积,提升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第三散热槽134自第三外壁面131凹陷,并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第三侧壁13的侧面133。数个第三散热槽134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侧壁11的第一内壁面112、第二侧壁12的第二内壁面122和两个第三侧壁13的第三内壁面132朝向容纳腔C。
壳体10设有数个固定孔14,用于连接并固定散热件30。固定孔14设于第一侧壁11,并沿着第一侧壁11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侧壁11。数个固定孔14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数个固定孔14包括两组固定孔14,两组固定孔14沿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一组固定孔14包括3个固定孔14,3个固定孔14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壳体10设有数个凸起15,用以增强壳体10的结构强度。凸起15凸设于壳体10的角部,即第一内壁面112和第三内壁面132的连接处或者第二内壁面122和第三内壁面132的连接处,并且凸起15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凸起15大致呈矩形长条状,包括第一面151和两个第二面152,第一面151连接于两个第二面152之间。两个第二面152沿着凸起15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相背设置,且两个第二面152与第一侧壁11的两个侧面133分别平齐(允许一定误差)。第一面151朝向壳体10内部,且第一面151的法线方向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平行(允许一定误差)。本实施例中,凸起15有4个,包括两个第一凸起153和两个第二凸起154,两个第一凸起153分别设于第二内壁面122和两个第三内壁面132的连接处,两个第二凸起154分别设于第一内壁面112和两个第三内壁面132的连接处。
壳体10还设有数个第一安装孔16和数个第二安装孔(图未示),第一安装孔16用于安装并固定输入组件40,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并固定输出组件50。部分第一安装孔16设置于凸起15与第一开口A同侧的第二面152,部分第一安装孔16设置于第三侧壁13与第一开口A同侧的侧面133。部分第二安装孔设置于凸起15与第二开口B同侧的第二面152,部分第二安装孔设置于第三侧壁13与第二开口B同侧的侧面133。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6和第二安装孔均有6个。其中,4个第一安装孔16和4个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壳体10角部的四个凸起15,其余2个第一安装孔16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三侧壁13与第一开口A同侧的侧面133,其余2个第二安装孔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三侧壁13与第二开口B同侧的侧面133。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10的分解结构图。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上壳18与下壳19,上壳18与下壳19结构相同,且上壳18能够与下壳19扣合形成壳体10。上壳18大致呈U形,包括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第一子侧壁181和第二子侧壁182。第一侧壁11连接于第一子侧壁181和第二子侧壁182之间,第一子侧壁181和第二子侧壁182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子侧壁181设有第一卡持部183,第一卡持部183凸设于第一子侧壁181远离第一侧壁11的一端。第二子侧壁182设有第一限位部184,第一限位部184凸设于第二子侧壁182远离第一侧壁11的一端。
下壳19大致呈U形,包括壳体10的第二侧壁12、第三子侧壁191和第四子侧壁192。第三子侧壁191和第四子侧壁192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2连接于第三子侧壁191和第四子侧壁192之间。第三子侧壁191设有第二卡持部193,第二卡持部193凸设于第三子侧壁191远离第二侧壁12的一端。第四子侧壁192设有第二限位部194,第二限位部194凸设于第四子侧壁192远离第二侧壁12的一端。
在上壳18与下壳19扣合,上壳18与下壳19关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轴线(Y轴)旋转对称。第一子侧壁181与第四子侧壁192连接形成壳体10的一个第二侧壁12,其中第一子侧壁181的第一卡持部183与第四子侧壁192的第二限位部194配合卡持,以实现第一子侧壁181与第四子侧壁192的连接并固定;第二子侧壁182与第三子侧壁191连接形成壳体10的另一个第二侧壁12,其中第二子侧壁182的第一限位部184与第三子侧壁191的第二卡持部193配合卡持,以实现第二子侧壁182与第三子侧壁191的连接并固定。上壳18与下壳19组装形成壳体10,方便组装壳体10内部的器件,简化了逆变器100的装配工艺,同时上壳18与下壳19的结构、材料相同,能够通过相同的加工工艺生产,大大节省了壳体10的制造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板20的结构示意图。
控制电路板20大致呈矩形薄板状,控制电路板20包括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沿着控制电路板2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相背设置。控制电路板20设有数个定位孔23,用于固定连接散热件30。数个定位孔23间隔设置。定位孔23沿控制电路板2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贯穿控制电路板20。本实施例中,数个定位孔23包括两组定位孔23,两组定位孔23沿着控制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相对且设置,且一组定位孔23包括两个定位孔23,两个定位孔23沿着控制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相对且设置。控制电路板20还设有数个电子器件24,数个电子器件24与控制电路板20电连接。一些实施例中,电子器件24可以是电连接变压器或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管等。
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图2所示的散热件30的结构示意图。
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容纳于壳体10的容纳腔C内。散热件30设于控制电路板20第一表面21与壳体10的第一内壁面112之间,且散热件30一端与控制电路板2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
散热件30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传导并扩散控制电路板20上电子器件24积累的热量,以降低电子器件24在工作状态下的温度。散热件30包括本体31和数个散热片32,散热片32连接于本体31。本体31大致呈L形板状,包括第一板33和第二板34。第一板33连接于第二板34一端,第一板33和第二板34呈夹角连接,夹角大致成90度。第一板33包括第一端面311,第一端面311朝向第一内壁面112设置。第二板34包括第二端面312以及两个外表面313。两个外表面313沿第二板34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相背设置。第二端面312连接于两个外表面313之间,第二端面312朝向第一表面21设置,第二端面312和第一端面311沿着本体31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相背设置。
本体31设有第一连接孔314和第二连接孔315。第一连接孔314设于第一端面311,自第一端面311向第一板33内部凹陷。第一连接孔314与固定孔14相对设置并联通,用于与壳体10连接。第二连接孔315设于第二端面312,自第二端面312向第二板34内部凹陷。第二连接孔315与定位孔23相对设置并连通,用于与控制电路板20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314有三个,三个第一连接孔314沿着本体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设置,散热件30装于壳体10后,三个第一连接孔314与壳体10的一组固定孔14中的三个固定孔14一一对应并连通,以实现散热件30在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上的紧固连接。第二连接孔315有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孔315沿着本体31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连接孔315与控制电路板20的一组定位孔23中的两个定位孔23一一对应并连通,以实现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固定。散热件30为两个,两个散热件30沿着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以提高电子器件24的散热均匀性以及散热效率。两个散热件30的第一连接孔314分别与壳体10的两组固定孔14对应,两个散热件30的第二连接孔315分别与控制电路板20的两组定位孔23对应。
散热片32为数个,数个散热片32凸设于第二板34的外表面313,散热片32自外表面313沿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背离第二板34延伸。散热片32可以仅设于第二板34的一个外表面313,也可以在第二板34的两个外表面313上均设置,不做具体限制。设于一个外表面313的多个散热片32沿第二板34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间隔设置,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散热片32包括两个散热面321,两个散热面321沿着散热片32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相背设置。散热片32设有数个凸棱322,以增大散热片32的散热表面积,提升散热效果。凸棱322凸设于散热面321,且沿逆变器1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凸棱322可以仅设于散热片32的一个散热面321,也可以在散热片32的两个散热面321上均设置。设于一个散热面321的多个凸棱322沿逆变器10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间隔设置。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固定后,散热片32延着第一表面21延伸。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图1所示逆变器100的剖面结构图,图8为图7所示逆变器100的M区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定位栓自控制电路板20第二表面22一侧穿过定位孔23,再插进第二连接孔315,实现控制电路板20与散热件30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之间设有绝缘层S,即绝缘层S夹持于散热件30的第二端面312与控制电路板20的第一表面21之间。绝缘层S使散热件30和控制电路板20绝缘,以保证控制电路板20的正常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定位栓自第一侧壁11的第一外壁面111一侧穿过固定孔14,再插入第一连接孔314,实现壳体10与散热件30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散热件30与壳体10之间设有导热层Q,即导热层Q夹持于散热件30的第一端面311与壳体10的第一内壁面112之间。导热层Q由软性导热材料制成,将原本散热件30与壳体10第一侧壁11之间的硬接触变为软接触,增大了散热件30与壳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件30与壳体1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栓可以与第一连接孔314或第二连接孔315螺接。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本体31呈L形,第一板33的第一端面311面积较大,显著增大了散热件与壳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散热件30与壳体1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散热件30通过第二连接孔315与控制电路板20固定连接,能够将控制电路板20上电子器件24积累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散热件30,同时散热件30通过第一连接孔314与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固定连接,能够进一步将散热件30上积累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金属材料制成的壳体10上,进而实现逆变器100内部热量与逆变器100外部的空气发生热交换,大大提升了电子器件24的散热效率。此外,散热件30固定于壳体10与控制电路板20之间,散热件30因自重产生的应力主要由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承担,散热件30对控制电路板20产生的压力减小,避免了散热件30因自重对控制电路板20造成压力,影响控制电路板2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控制电路板20通过散热件30固定安装于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后,控制电路板20的第二表面22与第二侧壁12的第二内壁面122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控制电路板20与壳体10的第二侧壁12之间存在爬电距离D。爬电距离D具体是指,控制电路板20的第二表面22与第一凸起153的第一面151之间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利用散热件30将控制电路板20固定连接于壳体10的第一侧壁11,使得控制电路板20与第二侧壁12之间能够保有爬电距离D。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利用导热胶固定控制电路板20的方式,本申请提供的控制电路板20的定位方式更加精准,能够在保证逆变器100紧凑装配的情况下,更加精确地预留出控制电路板20与壳体10之间的爬电距离D。
请继续参阅图2,输入组件40安装于壳体10的第一开口A处,用于接收外界输入的直流电。
输入组件40包括输入正极接线柱42、输入负极接线柱43和输入侧端盖41。输入正极接线柱42、输入负极接线柱43均安装于输入侧端盖41背离壳体10的一侧。输入正极接线柱42、输入负极接线柱43均与控制电路板20电连接,能够将外界输入的直流电传导至逆变器100内部的控制电路板20。输入侧端盖41大致呈矩形板状,与第一开口A的形状适配。输入侧端盖41设有数个第三安装孔44,数个第三安装孔44间隔设置。第三安装孔44沿输入侧端盖41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输入侧端盖41。第三安装孔44与第一安装孔16相对设置且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定位栓自输入侧端盖41背离壳体10的一侧穿过第三安装孔44,再插入第一安装孔16,实现输入组件40在壳体10第一开口A处的安装与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44有6个,与第一安装孔16数量相同。
请继续参阅图2,输出组件50安装于壳体10的第二开口B处,用于向外界输出交流电。
输出组件50包括输出侧端盖51,输出侧端盖51大致呈矩形板状。输出侧端盖51设有数个第四安装孔52,数个第四安装孔52间隔设置。第四安装孔52沿输出侧端盖51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贯穿输出侧端盖51。第四安装孔52与第二安装孔相对设置且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定位栓自输出侧端盖51背离壳体10的一侧穿过第四安装孔52,再插入第二安装孔,实现输入组件40在壳体10第一开口A处的安装与固定。本实施例中,第四安装孔52有6个,与第二安装孔数量相同。输出侧端盖51还设有开关53、交流电插座54以及数模管显示器55等。交流电插座54以及数模管显示器55均与控制电路板20电连接。交流电插座54可以为多个,多个交流电插座54间隔设置,以向不同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组件40还包括风扇,风扇设于输入侧端盖41朝向容纳腔C;输出侧端盖51上还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风扇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除热传导、热辐射等散热途径外,风扇能够进一步提供风冷的散热方式。具体的,风扇将大量的冷风吹向容纳腔C内,冷风穿过电子器件24和散热件30带走大量热量,并最终通过输出侧端盖51的出风口,将逆变器100内部的热量导向外界,显著提高了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0通过散热件30固定连接于壳体10,即使得控制电路板20上电子器件24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传递至壳体10进行散热,大大提高了逆变器100的散热效率,又消除了散热件30因自重对控制电路板20的压力影响,延长了控制电路板20的使用寿命,还在保证逆变器100紧凑装配的前提下预留了足够的爬电距离D,保障了逆变器100的用电安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和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熟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
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板背向所述第二板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板背向所述第一板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散热件通过导热层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两个所述第三侧壁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三散热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数个凸起,所述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或者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包括第一卡持部和第一限位部;在所述上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持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述上壳的两端;
所述下壳包括第二卡持部和第二限位部;在所述下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卡持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述下壳的两端;
所述上壳能够与所述下壳卡接,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持,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关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旋转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本体;
所述本体还包括两个外表面,两个所述外表面沿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外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所述散热片凸设于所述外表面,设于一个所述外表面的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包括两个散热面,两个所述散热面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
所述散热片设有数个凸棱,所述凸棱凸设于所述散热面,设于一个所述散热面的多个所述凸棱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还包括输入组件和输出组件;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所述输入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输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
CN202321140291.5U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Active CN219576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0291.5U CN219576885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40291.5U CN219576885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6885U true CN219576885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9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40291.5U Active CN219576885U (zh) 2023-05-11 2023-05-11 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6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60243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a heat-dissipation module
US20110194253A1 (en)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having semiconductor module cooled by heat sinks which have increased strength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thermal mass
JP2001168253A (ja) 半導体素子の実装構造及び給電側充電装置
JP2005045960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058353B2 (ja) 半導体装置
CN219576885U (zh) 逆变器
WO202105397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モータ一体型電力変換装置
CN116599368A (zh) 逆变器
TWI713831B (zh) 電源轉換裝置
CN108123614B (zh) 一种功率模块
JP2005072147A (ja) 半導体装置
JP3951082B2 (ja) ソリッドステートリレー装置
CN219876640U (zh) 散热装置及储能设备
CN215187836U (zh) 一种具有绝缘效果的电源供应器
CN218920252U (zh) 功率模块、变流器及储能系统
CN219124091U (zh) 功率变换器
CN213990597U (zh) 光伏接线盒和光伏组件
CN219612468U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CN219628226U (zh) 一种提升散热效率的电源逆变器
CN219812395U (zh) 散热机构及储能设备
CN220492874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光伏逆变器
CN215934665U (zh) 一种电机单相载流散热器
CN214152877U (zh) 一种沟槽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封装结构
CN220254332U (zh) 一种逆变器及电气设备
CN220873813U (zh) 一种射频同轴负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