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75867U -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75867U
CN219575867U CN202320324023.2U CN202320324023U CN219575867U CN 219575867 U CN219575867 U CN 219575867U CN 202320324023 U CN202320324023 U CN 202320324023U CN 219575867 U CN219575867 U CN 219575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main body
plug
via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40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志华
陆凯民
王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an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40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758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75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758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组合连接器包括主体、输电结构和通信结构,主体设有收容腔以及分别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输电结构设于主体内且一端与设备连接,另一端与输电线连接;通信线包括第一通信线和第二通信线,设备设有通信件,通信结构包括收容在收容腔内的通信组件,通信组件包括三个通信部,以分别与第一通信线、第二通信线和通信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连接器通过在主体上设置输电结构和通信结构,提高了组合连接器的实用性,减少了储能系统中连接器的使用数量;通过在通信结构上设置能够与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部,以及与相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第一通信部和第二通信部,实现了对多个设备的监测。

Description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的崛起,人们越来越注重电能的存储以及传输,储能系统通过在电池包上安装连接器,以实现若干个电池包之间的串联或并联,以对电能进行存储或释放,同时,也会在电池包上设置通信接口,并设置相应的连接器以实现对电池包的控制。
现有的储能系统中,由于连接器只能与一条线缆连接且功能单一,因此,会在电池包上设置多个连接口,利用多个独立的连接器与电池包连接,一方面能够通过电流连接器实现多个电池包之间的串联或并联,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通信连接器实现对电池包数据的查看并控制电池包。但是,由于电池包上设置有多个功能不同的连接器,使得操作人员在进行组装时,容易出现组装错误;与此同时,在电池包上设置多个连接器,使得储能系统的成本较高;此外,电池包通过多个连接器和多个线缆进行连接,使得储能系统中的布线杂乱,不利于管理。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组合连接器和储能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功能单一、储能系统成本较高且布线杂乱中的至少一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连接器,能够同时将输电线和通信线与设备连接,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串联或并联及对对应设备进行监测,所述组合连接器包括:
主体,设有收容腔以及分别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
输电结构,设于所述主体内,并使得所述输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设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输电线连接;
通信结构,包括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的通信组件,所述通信组件包括第一通信部、第二通信部和第三通信部,所述通信线包括第一通信线和第二通信线,所述第一通信线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通信部连接,所述第二通信线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通信部连接,所述设备设有通信件,所述通信件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第三通信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设备的监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腔自所述主体的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分设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输电结构设于所述收容腔的旁侧,且所述输电结构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之间的连线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信组件包括收容在所述第一过孔内的第一通信塞和收容在所述第二过孔内的第二通信塞,所述第一通信塞内形成有第一通信腔,所述第一通信部和所述第一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所述第一通信腔内;所述第二通信塞内形成有第二通信腔,所述第二通信部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所述第二通信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信塞内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通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通信部旁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通信塞和所述第一通信部;所述第二通信塞内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通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通信部旁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伸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以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和所述第二通信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过孔内设有第一定位条,所述第一定位条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定位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过孔内设有第二定位条,所述第二定位条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二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定位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过孔内设有第一扣接槽,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一扣接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过孔内设有第二扣接槽,所述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第二扣接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二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卡扣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组合连接器还包括透气件,所述透气件与所述主体连接并遮盖所述连通孔,使得所述收容腔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电结构包括两个并联组件,以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两个所述并联组件分设于所述通信结构的两侧并将当前设备与相邻的设备连接,使得相邻的两个设备并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电结构包括锁线组件和设于同一直线且相互分隔的两个串联组件,两个串联组件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设备串联连接,所述锁线组件用于收纳多余的输电线,所述锁线组件和两个串联组件分设于所述通信结构的两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若干个电池包和若干个前述的组合连接器,所述组合连接器安装在对应的电池包上,以将若干个电池包的电流进行串联或并联,同时将若干个电池包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连接器通过在主体上设置输电结构和通信结构,提高了组合连接器的实用性,减少了储能系统中连接器的使用数量,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时简化了储能系统内的布线方式;通过在通信结构上设置能够与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部,以及与相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第一通信部和第二通信部,实现了对多个设备的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组合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组合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4是图2中组合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4中主体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4中第一通信塞和第二通信塞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组合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3是第三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组合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5是第三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示意图。
图16是第四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组合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18是第四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储能系统100,组合连接器200,电池包300,通信线400,输电线500,第一输电线51,第二输电线52;输电结构1,并联组件11,串联组件12,锁线组件13;通信结构2,锁紧组件21,锁紧件211,第一过线孔212,密封塞213,第二过线孔214,限位组件22,限位腔221,通信组件23,第一通信塞231,第一定位槽2311,第一卡接件2312,第一通信腔2313,第一限位槽2314,第二通信塞232,第二定位槽2321,第二卡接件2322,第二通信腔2323,第二限位槽2324,电路板233,第一通信部2331,第二通信部2332,第三通信部2333,第一限位部2334,第一弹片2335,第二限位部2336,第二弹片2337,夹持部2338,接地件2339;主体3,接地通道30,第一过孔31,第一定位条311,第一扣接槽312,第一连接端32,第二过孔33,第二定位条331,第二扣接槽332,第二连接端34,连通孔35,透气件36,收容腔37,输电腔38,外接端39,对插式公头391,对插式母头392,锁紧式连接头393,穿孔394,密封垫4,密封件5,固定件6,固定孔7,配合组件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9、图12、图15和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储能系统100,用于存储或释放电能,同时,该储能系统100还能够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对多个设备进行监测,具体的,储能系统100包括若干各电池包300、若干个组合连接器200、若干个通信线400和若干个输电线500,组合连接器200能够同时将输电线500和通信线400与设备进行连接,一方面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串联或并联,另一方面实现对对应设备进行监测,组合连接器200上设有输电结构1和通信结构2,通过输电结构1连接输电线500和电池包300,并使得输电线500能够将相邻两个电池包3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之间的串联或并联;通过通信结构2连接通信线400和电池包300,并使得输电线500能够将相邻两个电池包3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之间的通信连接,进一步实现对多个电池包300的监测。
本实施例中,以储能系统100为例对组合连接器200的应用进行说明,故,设备即为电池包3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技术方案中的组合连接器200可以用于其他系统,即设备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用电器,通过组合连接器200、输电线500、通信线400和设备的相互配合,以实现多个设备进行串联或并联,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多个设备的监测。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200包括主体3、输电结构1和通信结构2,其中,主体3设有收容腔37以及分别与收容腔37连通的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输电结构1设于主体3内,并使得输电结构1的一端与设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输电线500连接;通信结构2设有收容在收容腔37内的通信组件23,通信组件23包括第一通信部2331、第二通信部2332和第三通信部2333,通信线400包括第一通信线(未图示)和第二通信线(未图示),第一通信线穿过第一过孔31与第一通信部2331连接,第二通信线穿过第二过孔33与第二通信部2332连接,设备设有通信件(未图示),通信件伸入收容腔37内并与第三通信部2333连接,以实现对设备的监测。
具体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收容腔37自主体3的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分设于主体3的两侧,且位于同一直线上,输电结构1设于收容腔37的旁侧,且输电结构1的设置方向与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之间的连线平行。具体的,收容腔37自主体3一侧面的几何中部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分别设于主体3相对的两侧壁上并贯穿侧壁以与收容腔37连通,输电结构1设于收容腔37未设置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的旁侧,使得输电结构1的设置方向与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所在的直线相平行。
具体请参阅图2、图4并结合图5所示,通信组件23包括收容在第一过孔31内的第一通信塞231和收容在第二过孔33内的第二通信塞232,第一通信塞231内形成有第一通信腔2313,第一通信部2331和第一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第一通信腔2313内;第二通信塞232内形成有第二通信腔2323,第二通信部2332和第二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第二通信腔2323内。具体的,第一通信塞231和第二通信塞232均与主体3可拆卸连接,第一通信塞231和第二通信塞232均呈圆柱状设置,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相对应的设置为圆柱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信塞231和第二通信塞23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并将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设为相对应的形状,以适应第一通信塞231和第二通信塞232,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第一过孔31靠近收容腔37的一端设有第一挡部(未图示),当第一通信塞231收容在第一过孔31内时,第一通信塞231靠近收容腔37的一端能够与第一挡部抵接,以限制第一通信塞231在第一过孔31中的位置;第二过孔33靠近收容腔37的一端设有第二挡部(未图示),当第二通信塞232收容在第二过孔33内时,第二通信塞232靠近收容腔37的一端能够与第二挡部抵接,以限制第二通信塞232在第二过孔33中的位置。
通信组件23包括电路板233,第一通信部2331、第二通信部2332和第三通信部2333分别与电路板233通信连接,具体的,第一通行部和第二通信部2332设于电路板233相对的两侧,第三通信部2333设于电路板233朝向电池包300的一侧,使得第一通信部2331、第二通信部2332和第三通信部2333呈“T”字形设置,以便于电路板233与电池包300连接,同时便于通信线400与相邻电池包300的通信连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通信串联。优选的,第一通信部2331和第二通信部2332均为PIN针,以实现通信线400和电路板233之间通信数据的传输,第三通信部2333为PIN针且在PIN针外侧设有保护壳,且通信件能够与保护壳卡扣连接,以提高通信件与第三通信部2333的连接稳定性。
第一通信塞231内设有第一限位槽2314,通信组件2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通信部2331旁侧的第一限位部2334,第一限位部2334能够伸入第一限位槽2314内,以可拆卸式连接第一通信塞231和第一通信部2331;第二通信塞232内设有第二限位槽2324,通信组件23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通信部2332旁侧的第二限位部2336,第二限位部2336能够伸入第二限位槽2324内,以可拆卸式连接第二通信塞232和第二通信部2332。
具体的,第一限位部2334包括两个第一弹片2335,两个第一弹片2335分别设于第一通信部2331的两侧,第一通信塞231内设有第一通信腔2313,第一限位槽2314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第一通信腔2313的两侧,并使得第一弹片2335与第一限位槽2314相匹配设置,当第一通信塞231与电路板233连接时,第一通信部2331伸入第一通信腔2313内,两个第一弹片2335分别伸入两个第一限位槽2314内并与第一限位槽2314的侧壁抵接。优选的,第一弹片2335为弹性材料制成,且呈弯曲状设置,第一限位槽2314内设有突包,当第一弹片2335伸入第一限位槽2314内时,第一弹片2335发生弹性形变并使得第一弹片2335的侧壁与突包抵接,以将第一弹片2335限制在第一限位槽2314内。
具体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第一限位部2334还包括夹持部2338和与夹持部2338可拆卸连接的接地件2339,主体3上设有与接地件2339相对应的接地通道30,具体的,夹持部2338设于两个第一弹片2335之间,且夹持部2338的设置方向垂直于第一弹片2335的设置方向,接地通道30设于主体3内部,并自第一过孔31朝向电池包300方向贯穿主体3,接地件2339收容在接地通道30内并使得接地件2339的一端与夹持部2338夹持连接,另一端接地通道与电池包300外壳抵接,以通过电池包300外壳与地面接触,实现通信结构2的接地设置。
第二限位部2336上设有两个第二弹片2337,第二通信塞232内设有第二通信腔2323,第二弹片2337、第二限位槽2324和第二通信腔2323的设置位置以及连接关系均与第一弹片2335、第一限位槽2314和第一通信腔2313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具体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第一通信塞231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2311,第一过孔31内设有第一定位条311,第一定位条311与第一定位槽2311相匹配,使得第一通信塞231与主体3定位连接;第二通信塞232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2321,第二过孔33内设有第二定位条331,第二定位条331与第二定位槽2321相匹配,使得第二通信塞232与主体3定位连接。具体的,第一定位槽2311自第一通信塞231的外壁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定位条311自第一过孔31的内壁面朝向第一过孔31内突伸形成,第一定位条311的形状与大小均与第一定位槽2311相匹配,使得第一通信塞231伸入第一过孔31内时,第一定位条311能够收容在第一定位槽2311内并沿第一定位槽2311进行移动,以实现第一通信塞231与主体3定位连接,避免第一通信塞231在第一过孔31内转动。优选的,第一定位条311的长度与第一过孔31的长度相同,使得第一定位条311靠近收容腔37的一端与第一挡部连接。
第二定位条331和第二定位槽2321的结构、尺寸以及设置位置均与第一定位条311和第一定位槽2311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第一通信塞231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卡接件2312,第一过孔31内设有第一扣接槽312,第一卡接件2312与第一扣接槽312相匹配,使得第一通信塞231与主体3卡扣连接;第二通信塞232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卡接件2322,第二过孔33内设有第二扣接槽332,第二卡接件2322与第二扣接槽332相匹配,使得第二通信塞232与主体3卡扣连接。具体的,第一卡接件2312自第一通信塞231的外壁面向外突伸形成,且在第一通信塞231上设有相对的两个,第一扣接槽312自第一过孔31的内壁面朝向远离第一过孔31的方向凹陷,且第一扣接槽312设有与第一卡接件2312相对应的两个,使得当第一通信塞231伸入第一过孔31内时,第一卡接件2312能够收容在第一扣接槽312内,以实现第一通信塞231与主体3的卡扣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扣接槽312设有相对的两个,且第一扣接槽312贯穿主体3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扣接槽312可以设有多个,且第一扣接槽312可以设为盲槽,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通信塞231与主体3的卡扣连接的目的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第二卡接件2322和第二扣接槽332的结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均与第一卡接件2312和第一扣接槽312相同,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主体3上还设有第一连接端32和第二连接端34,第一过孔31开设于第一连接端32上并贯穿第一连接端32,第二过孔33开设于第二连接端34上并贯穿第二连接端34。通信结构2包括两个限位组件22和两个锁紧组件21,其中,两个限位组件22的结构和形状完全相同,两个锁紧组件21的结构和形状也完全相同,区别在于两个限位组件22和两个锁紧组件21设置的位置不同,一个限位组件22和一个锁紧组件21套设于第一通信线的外侧并与第一连接端32相匹配,以将第一通信线固定于第一连接端32;另一个限位组件22和另一个锁紧组件21套设于第二通信线的外侧并与第二连接端34相匹配,以将第二通信线固定于第二连接端34,为了方便描述,以连接第一通信线和第一连接端32的限位组件22和锁紧组件21为例进行纤细描述。
限位组件22包括限位腔221,锁紧组件21包括锁紧件211和密封塞213,第一连接端32远离主体3的一端和密封塞213均收容在限位腔221内,锁紧件211与限位组件22远离主体3的一端连接,且锁紧件211内设有第一过线孔212,密封塞213内设有第二过线孔214,使得第一通信线能够穿过第一过线孔212、第二过线孔214和限位腔221并收容第一通信腔2313内,且第一通信线在第一通信腔2313内与第一通信部2331通信连接。
具体的,第一连接端32外壁面上设有螺纹,限位腔221靠近主体3的一侧设有内螺纹,以实现限位组件22与第一连接端32的螺纹连接;限位腔221靠近主体3的一侧还设有抵接部(未图示),当限位组件22与第一连接端32螺纹连接后,抵接部与第一连接端32抵接,同时,抵接部也与第一通信塞231远离收容腔37的一侧抵接,以将第一通信塞231限制在第一过孔31内,避免第一通信塞231从第一过孔31中脱落。限位组件22远离主体3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锁紧件211设有内螺纹,以实现锁紧件211与限位组件22之间的螺纹连接。密封塞213收容在限位腔221内,并通过锁紧件211挤压限位组件22,以实现限位组件22和第一通信线之间的密封连接。
具体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组合连接器200还包括密封垫4,密封垫4套设于第一连接端32的外侧,并设于主体3和限位组件22之间,当限位组件22与第一连接端32螺纹连接时,限位组件22和主体3相互挤压密封垫4,使得密封垫4变形,以实现限位组件22和主体3之间的密封防水。
具体前参阅图2和图4所示,组合连接器200还包括密封件5和固定件6,主体3上开设有固定孔7,固定件6穿过固定孔7,以将组合连接器200固定于电池包300上,收容腔37自主体3靠近电池包300的一侧向内凹陷,使得当组合连接器200与电池包300组装后,电池包300能够遮盖收容腔37,以将通信结构2和输电结构1密封在电池包300和主体3之间。密封件5设于主体3靠近电池包300的一侧,且设于主体3的边缘位置,当主体3与电池包300连接时,主体3和电池包300相互挤压密封件5,使得密封件5变形,以实现主体3和电池包300之间的密封防水。
主体3上开设有与收容腔37相连通的连通孔35,组合连接器200还包括透气件36,透气件36与主体3连接并遮盖连通孔35,使得收容腔37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且能够实现收容腔37的防水防尘。具体的,连通孔35设于第二过孔33的旁侧,透气件36与主体3的外侧壁连接并遮盖连通孔35,组合连接器200与电池包300组装使得收容腔37被密封,当环境出现变化时,连通孔35能够平衡组合连接件的内外气压,避免组合连接件与电池包300之间的密封效果被破坏,同时,透气件36遮盖连通孔35,使得灰尘和水汽无法从连通孔35进入收容腔37,避免水汽和灰尘对输电结构1和通信结构2进行腐蚀,延长了组合连接器200的使用寿命。
具体请参阅图4所示,输电组件包括两个并联组件11,以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两个并联组件11分别设于通信结构2的两侧并将电池包300与相邻的电池包300连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包300并联连接,主体3还包括两个与并联组件11相对应的输电腔38,两个输电腔38分设于收容腔37的两侧,且两个输电腔38的设置方向均与第一过孔31和第二过孔33所在的直线相平行。其中,两个并联组件11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均相同,区别点在于两个并联组件11分别与电池包300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仅对其中一个并联组件11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的,并联组件11呈“T”形设置,输电线500包括第一输电线51和第二输电线52,电池包300内设有导电件,其中,第一输电线51和第二输电线52分别连接在并联组件11相对的两端,导电件与并联组件11朝向电池包300的一端电性连接,以实现第一输电线51和第二输电线52与电池包300的连接,同时,第一输电线51和第二输电线52能够分别与该电池包300相邻的电池包300电性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之间的并联连接。
主体3还包括外接端39,外接端39设有相同的四个,四个外接端39分别设于主体3的四个顶角处并自主体3向外延伸,外接端39内设有穿孔394,以使得输电线500能够穿过穿孔394与并联组件11电性连接。具体的,外接端39为对插式公头391或对插式母头392,相对应的,在输电线500的外侧套设对插式母头392或对插式公头391,以实现输电线500与主体3的便捷连接,同时提高了输电线500和主体3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四个外接端39分别为两个对插式公头391和两个对插式母头392,并使得并联组件11的两端均连接同类型的外接端39,即,一个并联组件11的两端均连接对插式公头391,另一个并联组件11的两端均连接对插式母头39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并联组件11的两端也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外接端39,即并联组件11的一端连接对插式公头391,另一端连接对插式母头392;此外,四个外接端39可以均设为对插式公头391或对插式母头392,也可以是对插式公头391和对插式母头392的任意组合,例如:一个对插式公头391和三个对插式母头392,只要能够实现输电线500与主体3便捷连接的目的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具体请参阅图9所示,在储能系统100中,一个电池包300上设置一个组合连接器200,组合连接器200中的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电性连接,并使得组合连接器200中四个外接端39中存在两个正极和两个负极,且在组合连接器200的同一侧设有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以将该电池包300的正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正极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相应的,该电池包300的负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负极也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并联。组合连接器200中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通信连接,并通过两条通信线400将该电池包300与其相邻的电池包300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通信串联。
请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200中通信结构2的具体结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通信结构2与通信线400的连接方式、输电结构1的具体结构以及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区别点在于:外接端39的结构以及主体3与输电线500的连接方式,以下说明书内容将针对该区别点进行详细说明。
外接端39为锁紧式连接头393,组合连接器200还包括与锁紧式连接头393配合的配合组件8,配合组件8套设于输电线500的外侧,以将输电线500固定于主体3,具体的,锁紧式连接头393设有相同的四个,以对应与两个并联组件11的共四个端部,使得输电线500与主体3均通过配合组件8锁紧连接。锁紧式连接头393与配合组件8螺纹连接,输电线500穿过配合组件8和锁紧式连接头393与并联组件11连接,配合组件8内设有密封元件,密封元件设于输电线500和配合组件8之间,配合组件8与锁紧式连接头393连接时能够挤压密封元件,使得密封元件变形以填充配合组件8,以实现输电线500和配合组件8之间的密封防水。
请参阅图12所示,在储能系统100中,一个电池包300上设置一个组合连接器200,组合连接器200中的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电性连接,并使得组合连接器200中四个外接端39中存在两个正极和两个负极,且在组合连接器200的同一侧设有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以将该电池包300的正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正极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相应的,该电池包300的负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负极也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并联。组合连接器200中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通信连接,并通过两条通信线400将该电池包300与其相邻的电池包300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通信串联。
请参阅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200中通信结构2的具体结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通信结构2与通信线400的连接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区别点在于:输电结构1的具体结构、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以及输电结构1与输电线500的连接方式,以下说明书内容将针对该区别点进行详细说明。
输电结构1包括锁线组件13和设于同一直线且相互分隔的两个串联组件12,两个串联组件12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设备串联连接,锁线组件13能够收纳多余的输电线500,使得多个设备串联连接,锁线组件13和两个串联组件12分设于通信结构2的两侧。具体的,主体3内设有两个输电腔38,两个输电腔38的设置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直线上,以分别收容两个串联组件12,两个输电腔38独立设置,使得两个串联组件12不会相互接触,避免电池包300发生短路。具体的,一个串联组件12的一端与第一输电线51连接,另一端与电池包300的正极连接;另一个串联组件12的一端与第二输电线52连接,另一端与电池包300的负极连接,同时,第一输电线51和第二输电线52远离该电池包300的一端分别与相邻电池包300进行电性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串联连接。
锁线组件13能够对多余的输电线500进行收纳,具体的,多个电池包300进行串联连接后,多余的输电线500需要形成回路,以便于对该串联后的多个电池包300进行连接,锁线组件13包括锁线槽和收容在锁线槽内的锁线部,锁线槽的尺寸与输电线500的尺寸相匹配,使得输电线500能够收容在锁线槽内,并使得锁线部与输电线500抵接,以通过锁线部对输电线500进行限制,避免输电线500从锁线部中脱落。锁线组件13和串联组件12分别设于通信结构2的两侧,使得组合连接器200外表美观。
本实施例中,外接端39仅设有两个,外接端39为对插式公头391或对插式母头392,相对应的,在输电线500的外侧套设对插式母头392或对插式公头391,以实现输电线500与主体3的便捷连接,同时提高了输电线500和主体3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两个外接端39分别为一个对插式公头391和一个对插式母头39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外接端39可以均设为对插式公头391或对插式母头392,只要能够实现在输电线500与主体3的便捷连接的目的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5所示,在储能系统100中,一个电池包300上设置一个组合连接器200,组合连接器200中的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电性连接,并使得组合连接器200中两个外接端39中存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且分设于组合连接器200的两侧,以将该电池包300的正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负极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相应的,该电池包300的负极与另一个相邻电池包300的正极也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串联,并将多余的输电线500限位收容在锁线组件13内。组合连接器200中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通信连接,并通过两条通信线400将该电池包300与其相邻的电池包300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通信串联。
请参阅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组合连接器200中通信结构2的具体结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通信结构2与通信线400的连接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输电结构1的具体结构以及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的连接方式均与第三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区别点在于:外接端39的结构以及主体3与输电线500的连接方式,以下说明书内容将针对该区别点进行详细说明。
外接端39为锁紧式连接头393,组合连接器200还包括与锁紧式连接头393配合的配合组件8,配合组件8套设于输电线500的外侧,以将输电线500固定于主体3,具体的,锁紧式连接头393设有相同的两个,以对应与两个串联组件12的共两个端部,使得输电线500与主体3均通过配合组件8锁紧连接。锁紧式连接头393与配合组件8螺纹连接,输电线500穿过配合组件8和锁紧式连接头393与并联组件11连接,配合组件8内设有密封元件,密封元件设于输电线500和配合组件8之间,配合组件8与锁紧式连接头393连接时能够挤压密封元件,使得密封元件变形以填充配合组件8,以实现输电线500和配合组件8之间的密封防水。
请参阅图18所示,在储能系统100中,一个电池包300上设置一个组合连接器200,组合连接器200中的输电结构1与电池包300电性连接,并使得组合连接器200中两个外接端39中存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且分设于组合连接器200的两侧,以将该电池包300的正极与相邻电池包300的负极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相应的,该电池包300的负极与另一个相邻电池包300的正极也通过输电线5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串联,并将多余的输电线500限位收容在锁线组件13内。组合连接器200中的通信结构2与电池包300通信连接,并通过两条通信线400将该电池包300与其相邻的电池包300进行通信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包300的通信串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连接器200通过在主体3上设置输电结构1和通信结构2,提高了组合连接器200的实用性,减少了储能系统100中连接器的使用数量,降低了储能系统100的成本,同时简化了储能系统100内的布线方式;通过在通信结构2上设置能够与设备连接的第三通信部2333,以及与相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的第一通信部2331和第二通信部2332,实现了多个设备的串联监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组合连接器,能够同时将输电线和通信线与设备连接,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串联或并联及对对应设备进行监测,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连接器包括:
主体,设有收容腔以及分别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
输电结构,设于所述主体内,并使得所述输电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设备电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输电线连接;
通信结构,包括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的通信组件,所述通信组件包括第一通信部、第二通信部和第三通信部,所述通信线包括第一通信线和第二通信线,所述第一通信线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通信部连接,所述第二通信线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通信部连接,所述设备设有通信件,所述通信件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第三通信部连接,以实现对所述设备的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自所述主体的中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分设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输电结构设于所述收容腔的旁侧,且所述输电结构的设置方向与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之间的连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组件包括收容在所述第一过孔内的第一通信塞和收容在所述第二过孔内的第二通信塞,所述第一通信塞内形成有第一通信腔,所述第一通信部和所述第一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所述第一通信腔内;所述第二通信塞内形成有第二通信腔,所述第二通信部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电性连接并收容在所述第二通信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塞内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通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通信部旁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伸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以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通信塞和所述第一通信部;所述第二通信塞内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通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通信部旁侧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伸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以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和所述第二通信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过孔内设有第一定位条,所述第一定位条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定位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过孔内设有第二定位条,所述第二定位条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二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定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过孔内设有第一扣接槽,所述第一卡接件与所述第一扣接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一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卡扣连接;所述第二通信塞的外壁面上设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过孔内设有第二扣接槽,所述第二卡接件与所述第二扣接槽相匹配,使得所述第二通信塞与所述主体卡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组合连接器还包括透气件,所述透气件与所述主体连接并遮盖所述连通孔,使得所述收容腔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结构包括两个并联组件,以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两个所述并联组件分设于所述通信结构的两侧并将当前设备与相邻的设备连接,使得相邻的两个设备并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结构包括锁线组件和设于同一直线且相互分隔的两个串联组件,两个串联组件分别传输正极电流和负极电流,以使得相邻的两个设备串联连接,所述锁线组件用于收纳多余的输电线,所述锁线组件和两个串联组件分设于所述通信结构的两侧。
10.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电池包和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连接器,所述组合连接器安装在对应的电池包上,以将若干个电池包的电流进行串联或并联,同时将若干个电池包通信连接。
CN202320324023.2U 2023-02-27 2023-02-27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Active CN2195758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4023.2U CN219575867U (zh) 2023-02-27 2023-02-27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4023.2U CN219575867U (zh) 2023-02-27 2023-02-27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75867U true CN219575867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2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4023.2U Active CN219575867U (zh) 2023-02-27 2023-02-27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758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5142B1 (en) Rotatable secondary lock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4678225A (zh) 超级电容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储能电源及机车
CN219575867U (zh)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US20230420899A1 (en) Charging adapter device and installing method thereof
CN211404874U (zh) 一种新型防水的电源连接器
CN116207450A (zh) 组合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N217607125U (zh) 连接器插座、连接器插头及连接器
CN111244686A (zh) 转接头连接器
CN219575876U (zh) 并联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N219575870U (zh) 串联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N213816572U (zh) 一种防尘型插座
CN116073080A (zh) 串联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N112542741A (zh) 电连接器
CN113394508A (zh) 电池模块
CN217406489U (zh) 光伏接线盒组件
CN111525360A (zh) 可以实现多芯连接器单通道密封的方法以及多芯连接器
CN115954621A (zh) 并联连接器及储能系统
CN218887746U (zh) 储能连接器
CN219917806U (zh) 集成式连接器
CN216488687U (zh) 一种防护连接器
CN212874896U (zh) 具有防护外壳的连接器
CN221041342U (zh) 续航电源
CN216958664U (zh) 一种防水型电连接器插座
CN217740822U (zh) 一种储能连接器及封装盖
CN216412957U (zh) 一种紧凑式adr电源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