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9854U -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69854U CN219569854U CN202320310203.5U CN202320310203U CN219569854U CN 219569854 U CN219569854 U CN 219569854U CN 202320310203 U CN202320310203 U CN 202320310203U CN 219569854 U CN219569854 U CN 2195698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rod
- rocker arm
- sliding groove
- rotate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零件少,装配简单,传动效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卡顿,由于具有离合组件的配合,使主锁解锁时副锁能够同步开启,同时也不影响主锁自身的上锁或解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对开尾门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尾门按照尾门开门方式的不同常采用单开门、对开门、侧开门、天地门以及掀背门等开门方式,对于对开门来说,尾门开度较大,存取物品较为方便,应用广泛。
但是,由于对开门自身的结构,也对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对开门尾门锁具有主锁和副锁,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但是如果只有主锁,那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左右尾门会以主锁为轴发生转动,难以保证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状态,同时也容易损坏主锁的结构,这时,就需要副锁来辅助主锁对尾门进行辅助锁紧。
副锁位于左右尾门的上端和下端,用于使左右尾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身连接,这样,在主锁和副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尾门与车身的锁紧状态。
但是,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为杠杆结构,零件较多,装配繁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卡顿,主锁运动时,副锁往往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副锁行驶过程中打开或关闭困难或假锁等),容易出现由于积累误差大导致主锁和副锁开启不同步的情况。
另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现有技术中还出现了采用独立于主锁和各个副锁的中央传动机构来控制各个锁的上锁与解锁,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如果单个传动机构损坏,则会出现主锁和副锁不能同时开启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对开尾门锁的主锁和副锁在解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步开启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旋转,并同时带动所述锁止机构解锁;
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上设置有推动端,与所述推动端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杆用于与副锁解锁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旋转至联动位置时,所述推动端能够推动所述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驱动副锁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上锁的过程中,即棘爪旋转与棘轮卡接时,离合组件的联动板与第三传动杆始终分离,联动板处于复位位置,此时副锁的上锁通过独立的上锁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与主锁结构不发生相互作用力;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解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旋转,进而带动棘爪反转与棘轮分离,与此同时,第一传动杆带动第二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二传动杆驱动联动板发生转动,联动板转动至刚刚与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接触时,联动板处于联动位置,联动板进一步旋转,联动板的推动端则推动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三传动杆上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副锁解锁机构,第三传动杆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优选的,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之间有夹角;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
按照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节省各部件之间的传动距离,减少部件数量,即能省力也能节省空间。
优选的,所述离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分别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的旋转面与联动板的旋转面平行;所述联动板与所述第二摇臂同轴设置,第二摇臂与联动板能够同轴转动;
所述第一摇臂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为弧形,所述第一滑槽中还安装有拨钮,所述拨钮能够沿第一滑槽滑动;
所述第二摇臂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具有弧线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自弧线段的一端朝向第二摇臂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
所述联动板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为直线滑槽,且朝向联动板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联动板位于复位位置时,所述第三滑槽与第二滑槽直线段位置对应;
所述拨钮朝向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一侧凸出延伸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的延伸末端具有阻挡块,所述滑动轴自第一滑槽依次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中穿出,所述阻挡块位于第三滑槽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
这样,通过阻挡块能够阻止滑动轴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中脱落,在第一摇臂位于初始位置时,拨钮位于第一滑槽靠近第一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二滑槽直线段靠近第二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三滑槽靠近联动板旋转中心的一端;
当第二传动杆在第一传动杆的带动下转动时,第二传动杆远离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能够驱动第一摇臂旋转,第一摇臂的第一滑槽引导拨钮在第一滑槽中朝向远离第一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在第二滑槽中沿直线段朝向远离第二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在第三滑槽中朝向远离联动板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第二传动杆继续转动时,此时在拨钮的联动作用下,使联动板和第二摇臂同步转动,联动板的推动端推动第三传动杆的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从而第三传动杆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杆用于驱动第一摇臂转动的一端凸出延伸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延伸方向与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有夹角;所述第一摇臂对应于第二传动杆推动柱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推动柱位于第一凹槽内,通过推动柱与第一凹槽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二传动杆驱动第一摇臂的转动;
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的一端具有凸块,对应的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转动时,所述第二凹槽能够带动所述凸块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杆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三传动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固定连接有副锁摇臂,所述副锁解锁机构为副锁解锁连杆,所述副锁摇臂用于与所述副锁解锁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上套设有副锁摇臂复位弹簧,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一端同时与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固定连接,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锁止机构固定连接。
第三传动杆转动时,带动副锁摇臂同步旋转,进而副锁摇臂带动副锁解锁连杆同步移动并解锁副锁,实现主锁与副锁同步解锁;具体的,第三传动杆与副锁摇臂通过销轴固定连接;
解锁时,联动板推动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旋转的同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发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解锁动作完成后,联动板复位,此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促使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旋转复位。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传动杆和第五传动杆,所述第五传动杆与棘爪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杆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第一传动杆转动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杆转动;所述第四传动杆上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五传动杆朝向第四传动杆的一侧凸出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第四滑槽中,第四传动杆转动时,滑块能够在第四滑槽中滑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连杆位于底座与第一传动杆之间,所述驱动连杆远离驱动连杆旋转中心的一端用于与外力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连杆在外力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绕第三转轴进行旋转,同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杆转动。
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棘轮、棘爪以及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螺钉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能够相互卡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上分别设置有棘轮轴和棘爪轴,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分别通过棘轮轴和棘爪轴与所述安装壳转动连接,在所述棘轮轴和所述棘爪轴上分别套设有棘轮复位弹簧和棘爪复位弹簧,所述棘轮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轮绕棘轮轴旋转至解锁位,棘爪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爪绕棘爪轴旋转至上锁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零件少,装配简单,传动效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卡顿,由于具有离合组件的配合,使主锁解锁时副锁能够同步开启,同时也不影响主锁自身的上锁或解锁。
附图说明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西北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驱动机构以及离合组件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合组件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拨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和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和驱动机构局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1、棘轮;12、棘轮轴;13、棘轮复位弹簧;104、棘爪;15、棘爪轴;16、棘爪复位弹簧;17、驱动连杆;18、第一传动杆;181、第一传动杆复位弹簧;182、第二限位块;183、第二凹槽;19、第四传动杆;191、第四滑槽;20、第五传动杆;201、滑块;21、第二传动杆;211、推动柱;212、凸块;22、第一摇臂;221、第一滑槽;222、第一限位块;223、第一凹槽;23、第二摇臂;231、第二滑槽;232、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4、联动板;241、第三滑槽;242、推动端;25、拨钮;251、滑动轴;252、阻挡块;26、第三传动杆;261、第三转轴;27、销轴;28、副锁摇臂;281、副锁摇臂复位弹簧;3、副锁解锁连杆;41、底座;411、旋转限位孔;42、安装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41上,所述底座41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18,所述第一传动杆18与底座4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18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旋转,并同时带动所述锁止机构解锁;
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第二传动杆21,所述第二传动杆21与底座41转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杆21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8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21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联动板24,所述联动板24与底座41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24上设置有推动端242,与所述推动端242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杆26,所述第三传动杆26与底座41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杆26用于与副锁解锁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24旋转至联动位置时,所述推动端242能够推动所述第三传动杆26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26发生转动,驱动副锁解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上锁的过程中,即棘爪104旋转与棘轮11卡接时,离合组件的联动板24与第三传动杆26始终分离,联动板24处于复位位置,此时副锁的上锁通过独立的上锁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与主锁结构不发生相互作用力;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解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杆18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旋转,进而带动棘爪104反转与棘轮11分离,与此同时,第一传动杆18带动第二传动杆21发生转动,第二传动杆21驱动联动板24发生转动,联动板24转动至刚刚与第三传动杆26的另一端接触时,联动板24处于联动位置,联动板24进一步旋转,联动板24的推动端242则推动第三传动杆26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26发生转动,第三传动杆26上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副锁解锁机构,第三传动杆26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作为驱动机构与离合组件的位置布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联动板24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21的旋转面平行;所述第一传动杆18的旋转面与所述联动板24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21的旋转面之间有夹角;所述第一传动杆18与所述第三传动杆26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传动杆26的旋转面与所述第一传动杆18的旋转面平行。
按照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节省各部件之间的传动距离,减少部件数量,即能省力也能节省空间。
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离合组件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离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摇臂22和第二摇臂23,所述第一摇臂22和第二摇臂23分别与底座4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臂22和第二摇臂23的旋转面与联动板24的旋转面平行;所述联动板24与所述第二摇臂23同轴设置,第二摇臂23与联动板24能够同轴转动;
所述第一摇臂22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21,所述第一滑槽221为弧形,所述第一滑槽221中还安装有拨钮25,所述拨钮25能够沿第一滑槽221滑动;
所述第二摇臂23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31,所述第二滑槽231具有弧线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自弧线段的一端朝向第二摇臂23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
所述联动板24上开设有第三滑槽241,所述第三滑槽241为直线滑槽,且朝向联动板24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联动板24位于复位位置时,所述第三滑槽241与第二滑槽231直线段位置对应;
如图5所示,所述拨钮25朝向第二滑槽231和第三滑槽241的一侧凸出延伸有滑动轴251,所述滑动轴251的延伸末端具有阻挡块252,所述滑动轴251自第一滑槽221依次从第二滑槽231和第三滑槽241中穿出,所述阻挡块252位于第三滑槽241远离第一滑槽221的一侧。
这样,通过阻挡块252能够阻止滑动轴251从第二滑槽231和第三滑槽241中脱落,在第一摇臂22位于初始位置时,拨钮25位于第一滑槽221靠近第一摇臂22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二滑槽231直线段靠近第二摇臂23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三滑槽241靠近联动板24旋转中心的一端;
如图4所示,离合组件中各部件的传动过程,当第二传动杆21在第一传动杆18的带动下转动时,第二传动杆21远离第一传动杆18的一端能够驱动第一摇臂22旋转,第一摇臂22的第一滑槽221引导拨钮25在第一滑槽221中朝向远离第一摇臂22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25在第二滑槽231中沿直线段朝向远离第二摇臂23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25在第三滑槽241中朝向远离联动板24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第二传动杆21继续转动时,此时在拨钮25的联动作用下,使联动板24和第二摇臂23同步转动,联动板24的推动端242推动第三传动杆26的一端,使第三传动杆26发生转动,从而第三传动杆26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作为阻挡块252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具体的,所述阻挡块252的延伸方向所在平面与第三滑槽241的延伸平面相互垂直,且阻挡块252的宽度大于第三滑槽241的宽度。
如图7所示,作为第一传动杆18和第二传动杆21传动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动杆21用于驱动第一摇臂22转动的一端凸出延伸有推动柱211,所述推动柱211延伸方向与第二传动杆21的旋转面有夹角;所述第一摇臂22对应于第二传动杆21推动柱21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223,所述推动柱211位于第一凹槽223内,通过推动柱211与第一凹槽223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二传动杆21驱动第一摇臂22的转动;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传动杆21与所述第一传动杆18传动连接的一端具有凸块212,对应的第一传动杆1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183,所述凸块212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83内,所述第一传动杆18转动时,所述第二凹槽183能够带动所述凸块21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杆21转动。
具体的,如图3所示,为了限制离合组件的旋转角度,防止过度旋转导致零部件脱落或损坏,在所述第一摇臂22靠近底座41的边缘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22,当联动板24推动第三传动杆26转动实现副锁解锁后,第一限位块222与底座41抵接,阻止第一摇臂22继续转动。
如图3所示,作为第三传动杆26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传动杆26通过第三转轴261与底座41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三传动杆26固定连接有副锁摇臂28,所述副锁解锁机构为副锁解锁连杆3,所述副锁摇臂28用于与副锁解锁连杆3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261上套设有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的一端同时与第三传动杆26和副锁摇臂28固定连接,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的另一端与安装壳42固定连接。
第三传动杆26转动时,带动副锁摇臂28同步旋转,进而副锁摇臂28带动副锁解锁连杆3同步移动并解锁副锁,实现主锁与副锁同步解锁;具体的,第三传动杆26与副锁摇臂28通过销轴27固定连接;
解锁时,联动板24推动第三传动杆26和副锁摇臂28旋转的同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发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解锁动作完成后,联动板24复位,此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释放弹性势能,促使第三传动杆26和副锁摇臂28旋转复位。
具体实施时,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传动杆19和第五传动杆20,所述第五传动杆20与棘爪104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杆19通过第三转轴261与底座41转动连接,且第一传动杆18转动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杆19转动;所述第四传动杆19上开设有第四滑槽191,所述第五传动杆20朝向第四传动杆19的一侧凸出有滑块201,所述滑块201位于第四滑槽191中,第四传动杆19转动时,滑块201能够在第四滑槽191中滑动。
具体实施时,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连杆17,所述驱动连杆17与底座41通过第三转轴261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连杆17位于底座41与第一传动杆18之间,所述驱动连杆17远离驱动连杆17旋转中心的一端用于与外力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连杆17在外力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绕第三转轴261进行旋转,同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杆18转动。
作为第一传动杆18的旋转限位的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传动杆18的侧壁上凸出有第二限位块182,所述驱动连杆17上对应开设有开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底座41上开设有旋转限位孔411,所述第二限位块182依次伸入开孔和旋转限位孔411中;第一传动杆18在旋转时第二限位块182能够第一传动杆18的旋转角度。
具体的,所述开孔和旋转限位孔411均为扇形孔,所述旋转限位孔411的弧长小于驱动连杆17上开孔的弧长,这样能够实现驱动连杆17与第一传动杆18旋转角度不一致,以适应不同的旋转角度需求。
具体实施时,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棘轮11、棘爪104以及安装壳42,所述安装壳42通过螺钉与底座41固定连接;所述棘轮11和所述棘爪104能够相互卡接,所述棘轮11和所述棘爪104上分别设置有棘轮11轴和棘爪104轴,所述棘轮11和所述棘爪104分别通过棘轮11轴和棘爪104轴与所述安装壳42转动连接,在所述棘轮11轴和所述棘爪104轴上分别套设有棘轮11复位弹簧和棘爪104复位弹簧,所述棘轮11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轮11绕棘轮11轴旋转至解锁位,棘爪104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爪104绕棘爪104轴旋转至上锁位。
作为驱动机构的优选方案,如图2和图7所示,在安装壳4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杆复位弹簧181,所述第一传动杆复位弹簧181的一端与安装壳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8固定连接,这样,在第一传动杆18传动时,第一传动杆复位弹簧181产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在第一传动杆18传动结束后,第一传动杆复位弹簧181释放弹性势能,使第一传动杆18复位。
作为离合组件的优选方案,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摇臂23的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32,所述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32位于联动板24远离第二摇臂23的表面,所述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32的一端与第二摇臂23固定连接,这样,在第二摇臂23传动时,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32产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当第一限位块222与底座41抵接,此时第二摇臂23停止转动,第二传动杆21在第一传动杆18的带动下复位,那么第一摇臂22上的作用力消失,第二摇臂复位弹簧232释放弹性势能,使离合组件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1)锁止机构解锁过程:驱动连杆17转动带动第一传动杆18绕第三转轴261发生旋转,然后第一传动杆18带动第四传动杆19绕第三转轴261旋转,然后第五传动杆20的滑块201跟随第四滑槽191进行滑动,进而带动棘爪104转动,棘轮11在棘轮11复位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旋转至解锁位,实现解锁,同时,棘爪104复位弹簧发生弹性压缩形变,积蓄弹性势能;
(2)副锁同步解锁过程:第一传动杆18绕第三转轴261发生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二传动杆21发生转动,第二传动杆21远离第一传动杆18的一端能够驱动第一摇臂22旋转,第一摇臂22的第一滑槽221引导拨钮25在第一滑槽221中朝向远离第一摇臂22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25在第二滑槽231中沿直线段朝向远离第二摇臂23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25在第三滑槽241中朝向远离联动板24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第二传动杆21继续转动时,此时在拨钮25的联动作用下,使联动板24和第二摇臂23同步转动,联动板24的推动端242推动第三传动杆26的一端,使第三传动杆26发生转动,从而第三传动杆26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解锁时,联动板24在推动第三传动杆26和副锁摇臂28旋转的同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发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解锁动作完成后,联动板24复位,此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281释放弹性势能,促使第三传动杆26和副锁摇臂28旋转复位。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施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零件少,装配简单,传动效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卡顿,由于具有离合组件的配合,使主锁解锁时副锁能够同步开启,同时也不影响主锁自身的上锁或解锁。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旋转,并同时带动所述锁止机构解锁;
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上设置有推动端,与所述推动端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杆用于与副锁解锁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旋转至联动位置时,所述推动端能够推动所述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驱动副锁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之间有夹角;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分别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的旋转面与联动板的旋转面平行;所述联动板与所述第二摇臂同轴设置,第二摇臂与联动板能够同轴转动;
所述第一摇臂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为弧形,所述第一滑槽中还安装有拨钮,所述拨钮能够沿第一滑槽滑动;
所述第二摇臂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具有弧线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自弧线段的一端朝向第二摇臂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
所述联动板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为直线滑槽,且朝向联动板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联动板位于复位位置时,所述第三滑槽与第二滑槽直线段位置对应;
所述拨钮朝向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一侧凸出延伸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的延伸末端具有阻挡块,所述滑动轴自第一滑槽依次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中穿出,所述阻挡块位于第三滑槽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杆用于驱动第一摇臂转动的一端凸出延伸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延伸方向与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有夹角;所述第一摇臂对应于第二传动杆推动柱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推动柱位于第一凹槽内,通过推动柱与第一凹槽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二传动杆驱动第一摇臂的转动;
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的一端具有凸块,对应的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转动时,所述第二凹槽能够带动所述凸块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杆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固定连接有副锁摇臂,所述副锁解锁机构为副锁解锁连杆,所述副锁摇臂用于与所述副锁解锁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上套设有副锁摇臂复位弹簧,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一端同时与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固定连接,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锁止机构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传动杆和第五传动杆,所述第五传动杆与锁止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杆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第一传动杆转动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杆转动;所述第四传动杆上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五传动杆朝向第四传动杆的一侧凸出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第四滑槽中,第四传动杆转动时,滑块能够在第四滑槽中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连杆位于底座与第一传动杆之间,所述驱动连杆远离驱动连杆旋转中心的一端用于与外力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连杆在外力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绕第三转轴进行旋转,同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杆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棘轮、棘爪以及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螺钉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能够相互卡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上分别设置有棘轮轴和棘爪轴,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分别通过棘轮轴和棘爪轴与所述安装壳转动连接,在所述棘轮轴和所述棘爪轴上分别套设有棘轮复位弹簧和棘爪复位弹簧,所述棘轮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轮绕棘轮轴旋转至解锁位,棘爪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爪绕棘爪轴旋转至上锁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10203.5U CN219569854U (zh) | 2023-02-24 | 2023-02-24 |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10203.5U CN219569854U (zh) | 2023-02-24 | 2023-02-24 |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69854U true CN219569854U (zh) | 2023-08-22 |
Family
ID=87657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10203.5U Active CN219569854U (zh) | 2023-02-24 | 2023-02-24 |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69854U (zh) |
-
2023
- 2023-02-24 CN CN202320310203.5U patent/CN2195698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GB2051214A (en) | Security Closure | |
US5439261A (en) | Vehicular door lock having super-lock mechanism | |
CN110424823B (zh) | 一种柔性锁体离合装置 | |
CN113356698A (zh) | 具有电动开启、保险功能的单驱动车门锁双拨杆保险机构 | |
CN217735169U (zh) | 一种汽车自吸尾门锁 | |
CN110965859A (zh) | 全自动电子门锁 | |
CN219569854U (zh) |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 |
CN118327398A (zh) | 门锁总成和车辆 | |
CN213477908U (zh) | 一种机电锁离合控制装置 | |
CN205936032U (zh) | 锁具及其汽车行李箱 | |
CN210714223U (zh) | 一种铰链结构 | |
CN215830223U (zh) | 一种便于开关锁的锁体 | |
CN206071280U (zh) | 具有钩锁舌的副锁 | |
CN111719956B (zh) | 一种自动电子锁的集成式锁体结构 | |
CN211448149U (zh) | 一种全自动锁体 | |
CN211287046U (zh) | 一种手动和电动双开龙头锁 | |
CN208380337U (zh) | 一种手套箱解锁机构及按钮式解锁手套箱 | |
CN210178140U (zh) | 汽车锁锁闭机构 | |
CN107479423B (zh) | 啮合式转动件开合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20979116U (zh) | 一种锁具用主锁传动装置及锁具 | |
CN111608482A (zh) | 机电锁及其传动机构 | |
CN217380070U (zh) | 一种锁紧装置 | |
CN221896419U (zh) | 一种锁具 | |
CN215565072U (zh) | 一种锁体结构 | |
CN218234725U (zh) | 儿童锁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