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4705U - 空调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4705U
CN219564705U CN202320940782.1U CN202320940782U CN219564705U CN 219564705 U CN219564705 U CN 219564705U CN 202320940782 U CN202320940782 U CN 202320940782U CN 219564705 U CN219564705 U CN 219564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outlet
blowing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407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思捷
葛忠东
李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407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47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4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4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车辆,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HVAC组件包括暖通箱体及位于暖通箱体内的前混合风门,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暖通箱体连通,暖通箱体内的气流经由前混合风门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中的一者,使得从后排出风口内流出的气流层温度不同,实现对后排出风温度分层和风量的灵活调控,提升车辆后排乘客对温度舒适性的体验感。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车辆必备的一种配置电器,基本的车辆空调系统具有调节车内温度、风量、内外循环以及除霜、除雾等功能。现有的五座车辆通常具备三个温区,二排为提高空调的出风量,会在后吹面出风口前配置增压风机。增压风机开启时,只增加后吹面出风口风量,后排脚部风量不仅不增加,还会因增压风机开启时的负压效应,出现脚部出风量减小的情况。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车辆上设置增压风机的相关配置,后吹面及后吹脚出风口的风经过前HVAC冷暖风门混风完毕,通过增压风机加压,再分别吹向后吹面、后吹脚出风口。这种方案可同时实现后排吹面、吹脚风量的增加、减小,但无法控制流向后排吹面和后排吹脚的气流温度不同,从而无法满足后排吹面和后排吹脚对于出风温度的不同需求,二排乘客对于温度舒适性的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及车辆。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
所述HVAC组件包括暖通箱体及位于所述暖通箱体内的前混合风门,所述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暖通箱体连通,所述暖通箱体内的气流经由所述前混合风门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和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中的一者。
可选地,所述暖通箱体内设置有蒸发器和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位于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且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暖通箱体的一侧内壁抵接,以对流经所述蒸发器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加热,所述暖风芯体和所述暖通箱体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所述前混合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过风区域内,以调节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量和风温;
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后排风道总成还包括后混合风门,用于调节从所述第二风道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或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风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
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所述第一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方向设置,另一部分气流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暖风芯体内;经过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与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混合,另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第三气流层,所述第二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所述第一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所述第二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三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三旁通风道,所述第三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所述前混合风门朝第一方向转动时,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量减小,从所述蒸发器流入所述暖风芯体的风量增大;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的一部分气流形成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旁通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形成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所述第二气流层为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预设后排吹脚温度。
可选地,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三风门,所述第三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三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并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四旁通风道,所述第四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所述前混合风门朝第二方向转动时,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量增大,从所述蒸发器流入所述暖风芯体的风量减小;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所述暖风芯体进行加热,经过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的一部分气流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与所述第一气流层进行混合,形成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预设后排吹面温度,另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四旁通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并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四风门,所述第四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四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的混合比例并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面出风口和第二吹面出风口,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脚出风口和第二吹脚出风口。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的空调系统。
本公开提供的空调系统及车辆,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暖通箱体内设置有前混合风门,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暖通箱体连通,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根据后排吹面和后排吹脚对于出风温度的不同需求,来灵活地调节前混合风门,使得暖通箱体内的气流经由前混合风门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中的一者,使得第二风道内的部分气流层可以汇入第一风道内,从第一风道内吹出的部分气流层是经过与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混合后的气流温度,从而通过第二风道的设置使得第一风道内具有不同温度的两部分气流层,不同温度的两部分气流层再相应地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使得从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内流出的气流层温度不同,从而实现对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分层和风量的灵活调控,进而实现对后排风量和风温的智能控制,提升车辆后排乘客对于温度舒适性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另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剖视图;
图4为本公开又一种实施例中空调系统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暖通箱体;11、前混合风门;12、蒸发器;13、暖风芯体;14、第一导风板;20、第一风道;21、后排吹面出风口;211、第一吹面出风口;212、第二吹面出风口;22、后排吹脚出风口;221、第一吹脚出风口;222、第二吹脚出风口;23、增压风机;24、后排吹风风门;25、第二导风板;31、第一旁通风道;32、第二旁通风道;33、第三旁通风道;34、第四旁通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HVAC组件包括暖通箱体10及位于暖通箱体10内的前混合风门11,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暖通箱体10连通,暖通箱体10内的气流经由前混合风门11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内,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第一风道20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第一风道20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中的一者。
通过上述的设置,暖通箱体10内设置有前混合风门11,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暖通箱体10连通,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根据后排吹面和后排吹脚对于出风温度的不同需求,来灵活地调节前混合风门11,使得暖通箱体10内的气流经由前混合风门11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内,第一风道20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第一风道20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中的一者,使得第二风道内的部分气流层可以汇入第一风道20内,从第一风道20内吹出的部分气流层是经过与从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混合后的气流温度,从而通过第二风道的设置使得第一风道20内具有不同温度的两部分气流层,不同温度的两部分气流层再相应地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使得从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内流出的气流层温度不同,从而实现对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出风温度分层和风量的灵活调控,进而实现对后排风量和风温的智能控制,提升车辆后排乘客对于温度舒适性的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以车辆静止在地面,空调系统静置在车辆内部而言,前后为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内外是相对于空调系统内的气流流通方向的中心而言,靠近气流流通方向的中心即为内,远离气流流通方向的中心即为外。第一方向为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同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气流流通方向相背的方向。本公开的方位词仅为了便于描述,不用于对本公开的空调系统进行具体方向等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后排风道总成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风道20内的增压风机23,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通过增压风机23加压后与第二风道进行混合,然后分别吹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提高了后排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暖通箱体10内设置有蒸发器12和暖风芯体13,用于对气流进行加热和冷却。暖风芯体13位于蒸发器12靠近第一风道20的一侧,且暖风芯体13与暖通箱体10的一侧内壁抵接,以对流经蒸发器12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加热。当室外温度处于较舒适的范围时,也可以切换成外循环模式,关闭蒸发器12,使室外风直接进入暖风芯体13进行加热。暖风芯体13和暖通箱体10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前混合风门11可转动地设置在过风区域内,以调节从蒸发器12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和第二风道的风量和风温。并且,第一风道20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可转动的后排吹风风门24,通过调节后排吹风风门24,能够调整从暖通箱体10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内的风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前混合风门11的设置位置可以进行灵活地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其调节风温和风量的功能即可。
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与第一风道20的出风口连通,后排风道总成还包括后混合风门(图中未示出),用于调节从第二风道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或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风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后排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分层的需求以及后排风道总成的具体结构,来灵活地设置第二风道的数量和结构,例如,第二风道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二风道的数量为两个,第二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31和第二旁通风道32。第一旁通风道31位于第一风道20的上方,第一旁通风道31的进风口朝向靠近蒸发器12的出口设置,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第一旁通风道31内的第一气流层即气温较低层,第一旁通风道31内的气流流向和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基本相同,第一旁通风道31的出风口朝向靠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的方向设置,使得第一旁通风道31内的第一气流层汇入第一风道20内后,与第一风道20内混合形成的大部分气流层会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第二旁通风道32位于第一风道20的下方,进入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分为两部分,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进入第一风道20内的第一气流层即气温较低层,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另一部分气流需要进入暖风芯体13内进行加热。经过暖风芯体13加热后的气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气流形成进入第二旁通风道32内的第二气流层,其余部分气流形成进入第一风道20内与第一风道20内的第一气流层进行混合的第三气流层,流向第一风道20的出风口,第二旁通风道32内的气流流向和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基本相同,第二旁通风道32的出风口朝向靠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方向设置,使得第二旁通风道32内的第二气流层汇入第一风道20内后,与第一风道20内混合形成的大部分气温较高的气流会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
进一步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图中未示出,第一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旁通风道31的内壁上,以调节从暖通箱体10直接流入第一旁通风道31的风量,从而调节第一旁通风道31内第一气流层和第一风道20内第二气流层的气流混合比例;第二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旁通风道32的内壁上,以调节从暖通箱体10直接流入第二旁通风道32的风量,从而调节第二旁通风道32内第三气流层和第一风道20内第二气流层的气流混合比例。根据后排吹面、后排吹脚的目标出风温度,调节前混合风门11、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开度,从而控制第一旁通风道31、第二旁通风道32分别与第一风道20的气流混合比例,根据后排乘客对于后排吹面和后排吹脚对于出风温度的不同需求,使得第一旁通风道31内形成温度较低的第一气流层,该部分第一气流层与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层混合后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第二旁通风道32内气流为形成温度较高的第二气流层,该部分第二气流层与第一风道20的气流层混合后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从而实现对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出风温度分层,进而实现对后排风量和风温的智能控制,实现对后排乘客进行热风吹脚、冷风吹面的目的,提高后排乘客对于温度舒适性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设置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的位置,例如,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均可以设置在第一旁通风道31和第二旁通风道32的进风口处,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旁通风道31和第二旁通风道32的出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二风道还可以仅包括第三旁通风道33,第三旁通风道33的进风口朝向靠近蒸发器12的出口设置,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部分气流能够直接流入第三旁通风道33内,第三旁通风道33内的气流流向和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基本相同,第三旁通风道33的出风口朝向靠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的方向设置。前混合风门11朝第一方向时,从蒸发器12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的风量减小,从蒸发器12流入暖风芯体13的风量增大;经过蒸发器12换热的一部分气流形成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和第三旁通风道33内的第一气流层,另一部分气流需要进入暖风芯体13进行加热后形成流向第一风道20内的第二气流层,与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部分第一气流层进行混合后,流向第一风道20的出风口。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调节前混合风门11朝第一方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使得流向后排风道总成的气流分为温度不等的两个气流层,从而将流入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流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内,另一部分气流还需要流入暖风芯体13内加热至预设后排吹脚温度,再流入第一风道20内,与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进行混合后,形成预设后排吹脚温度,通过第一风道20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第三旁通风道33内的气流温度低于预设后排吹脚温度,第三旁通风道33与第一风道20内的部分气流混合后,流入后排吹面出风口21内,从而实现后排乘客冷风吹面和热风吹脚的效果。
进一步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三风门图中未示出,第三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三旁通风道33的内壁上。根据后排吹面的目标出风温度,调节前混合风门11朝第一方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第一风道20内为预设后排吹脚温度,配合调节第三风门,以调节第三旁通风道33内的风量,从而调节第三旁通风道33内第一气流层和第一风道20内第二气流层的气流混合比例并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实现对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出风温度分层,从而实现后排吹面、吹脚风量同步可调节,同时可以实现出风温度的精准控制,实现后排热风吹脚、冷风吹面。通过本实施中第三旁通风道33的设置,使得在第一风道20的基础上仅设置一个旁通风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后排乘客冷风吹面和热风吹脚的效果,使得第一风道20和旁通风道的设置方式比较灵活且结构更加简单。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第三风门在第三旁通风道33内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风量和风温需求进行灵活地调节其转动的角度,第三风门可以设置在第三旁通风道33的进风口处,也可以设置在第三旁通风道33靠近出风口的位置。
并且,暖通箱体10靠近第三旁通风道33的内壁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导风板14,第一导风板14朝与气流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14朝与第三旁通风道33、第一风道20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在第一导风板14的导向作用下,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气流能够直接流入第三旁通风道33,经过暖风芯体13加热后的气流能够被第一导风板14的阻挡下,直接进入第一风道20内,避免经过暖风芯体13加热后的气流过多地流入第三旁通风道33内,从而流入后排吹面出风口21内,影响后排吹面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二风道还可以仅包括第四旁通风道34,第四旁通风道34的出风口朝向靠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方向设置。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的部分气流进入暖风芯体13内进行加热后,能够流入第四旁通风道34内,第四旁通风道34内的气流流向和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流向基本相同,第四旁通风道34的出风口朝向靠近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方向设置。气流前混合风门11朝第二方向转动时,从蒸发器12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的风量增大,从蒸发器12流入暖风芯体13的风量减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蒸发器12换热后的气流温度为预设后排吹面温度,调节前混合风门11朝第二方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从而将流入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流经过蒸发器12换热后形成第一气流层,第一气流层通过过风区域直接流入第一风道20的进风口,另一部分气流需要进入暖风芯体13内进行加热。经过暖风芯体13加热后的气流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气流进入第一风道20内与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进行混合后形成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的预设后排吹面温度,流向后排吹面出风口21,另一部分气流形成进入第四旁通风道34内,第四旁通风道34的气流温度高于预设后排吹面温度,第四旁通风道34与第一风道20内的部分气流混合后形成第二气流层,并流入后排吹脚出风口22,即第二气流层的气温高于第一气流层的气温预设后排吹面温度,从而实现后排乘客冷风吹面和热风吹脚的效果。
进一步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四风门图中未示出,第四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第四旁通风道34的内壁上。根据后排吹脚的目标出风温度,调节前混合风门11朝第二方向转动至一定角度时,第一风道20内为预设后排吹面温度,配合调节第四风门,以调节第四旁通风道34内的风量,从而调节第四旁通风道34内第二气流层和第一风道20内第一气流层的混合比例,并流向后排吹脚出风口22,实现对后排吹面出风口21和后排吹脚出风口22的出风温度分层,从而实现后排吹面、吹脚风量同步可调节,同时可以实现出风温度的精准控制,实现后排热风吹脚、冷风吹面。通过本实施中第四旁通风道34的设置,使得在第一风道20的基础上仅设置一个旁通风道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后排乘客冷风吹面和热风吹脚的效果,使得第一风道20和旁通风道的设置方式比较灵活且结构更加简单。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第四风门在第四旁通风道34内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风量和风温需求进行灵活地调节其转动的角度,第四风门可以设置在第四旁通风道34的进风口处,也可以设置在第四旁通风道34靠近出风口的位置。
并且,第一风道20靠近第一风道20的出风口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导风板25,第二导风板25朝远离第一风道20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设置且朝与气流流通方向相背的方向延伸,从而引导气流的流向。在第二导风板25的导向作用下,使得第四旁通风道34与第一风道20内的气流进行混合后,能够直接流入后排吹脚出风口22内,第一风道20内的预设后排吹面温度的气流能够快速地进入后排吹面出风口21内,避免过多地进入后排吹脚出风口22内。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示,后排吹面出风口21高于后排吹脚出风口22设置,便于对后排乘客不同的部位进行调节温度,提高空调系统的实用性和使用体验感。后排吹面出风口21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面出风口211和第二吹面出风口212,后排吹脚出风口22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脚出风口221和第二吹脚出风口222,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后排左侧的乘客和后排右侧的乘客对于温度舒适性的要求,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该车辆使用的空调系统的技术特征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HVAC组件和后排风道总成;
所述HVAC组件包括暖通箱体及位于所述暖通箱体内的前混合风门,所述后排风道总成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暖通箱体连通,所述暖通箱体内的气流经由所述前混合风门调节后形成温度不等的气流层,分别流至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后排风道总成的出风口分为后排吹面出风口和后排吹脚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部分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层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和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中的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箱体内设置有蒸发器和暖风芯体,所述暖风芯体位于所述蒸发器靠近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且所述暖风芯体与所述暖通箱体的一侧内壁抵接,以对流经所述蒸发器的至少部分气流进行加热,所述暖风芯体和所述暖通箱体的另一侧内壁之间形成有过风区域,所述前混合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过风区域内,以调节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风量和风温;
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后排风道总成还包括后混合风门,用于调节从所述第二风道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或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风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一旁通风道和第二旁通风道;
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所述第一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方向设置,另一部分气流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暖风芯体内;经过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与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混合,另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的第三气流层,所述第二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
所述第一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一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所述第二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二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三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三旁通风道,所述第三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所述前混合风门朝第一方向转动时,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量减小,从所述蒸发器流入所述暖风芯体的风量增大;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的一部分气流形成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三旁通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形成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所述第二气流层为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预设后排吹脚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三风门,所述第三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三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的混合比例并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四旁通风道,所述第四旁通风道的出风口朝向靠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的方向设置;
所述前混合风门朝第二方向转动时,从所述蒸发器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的风量增大,从所述蒸发器流入所述暖风芯体的风量减小;经过所述蒸发器换热后的一部分气流形成直接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的第一气流层,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所述暖风芯体进行加热,经过所述暖风芯体加热后的一部分气流流入所述第一风道内与所述第一气流层进行混合,形成流向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的预设后排吹面温度,另一部分气流形成流入所述第四旁通风道内的第二气流层并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混合风门包括第四风门,所述第四风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四旁通风道的内壁上,以调节所述第四旁通风道内所述第二气流层和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气流层的混合比例并流向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吹面出风口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面出风口和第二吹面出风口,所述后排吹脚出风口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吹脚出风口和第二吹脚出风口。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CN202320940782.1U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195647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0782.1U CN219564705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40782.1U CN219564705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4705U true CN219564705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52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40782.1U Active CN219564705U (zh) 2023-04-24 2023-04-24 空调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47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493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10004015A1 (en) He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061772B (zh) 汽车乘员舱空气调节用空调系统
CN101423010A (zh) 汽车空调
EP1308326B1 (en)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module for improved heating and defrosting performance
US9587850B2 (en) HVAC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mprovement technique
JPH0557922B2 (zh)
CN219564705U (zh) 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9634945U (zh) 后排风道总成及空调系统
CN210617793U (zh) 一种用于电动乘用车的双温区空调装置
CN210591286U (zh) 用于车辆的前排吹脚风道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9677237B (zh)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JPS6315043Y2 (zh)
JPS6317109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H0318922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879071B (zh) 一种紧凑的全模式四区空调系统
KR20140054837A (ko) 차량용 후석 공조장치
JPS6326242Y2 (zh)
JPS6233608Y2 (zh)
JPS585615Y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暖房ユニツト
JP2635070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H0523370Y2 (zh)
KR20090036370A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공기조화장치
JP693427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629757B2 (ja) 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