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2690U -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2690U
CN219552690U CN202320754552.6U CN202320754552U CN219552690U CN 219552690 U CN219552690 U CN 219552690U CN 202320754552 U CN202320754552 U CN 202320754552U CN 219552690 U CN219552690 U CN 219552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conductive layer
light
heat
emit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545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冠丰
张哲恺
陈俊翔
王致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2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2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及显示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一导光板及一光源模组,导光板设于该背板,该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连接,光源模组包含一基板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基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该至少一发光单元设于该基板上,且该至少一发光单元朝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其中,该基板包含一电连接部及至少一散热部,该电连接部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该至少一散热部未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且从该电连接部朝远离该导光板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含前述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一种显示器,尤指具有散热效果且有利于薄型化设计的背光模组,及应用有所述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今的背光模组朝薄化、窄边框及高亮度的方向发展,其中,若背光模组的亮度愈高,则背光模组中用以出光的光源模组的发光单元则愈容易发热,而会造成背光模组内热量堆积的风险增加,且因背光模组的薄化及窄边框需求,使得背光模组无法透过增加额外的被动散热元件来进行散热。
目前使光源模组散热的方法,是于光源模组上贴设石墨片作为散热元件,惟石墨片会增加整体光源模组的厚度而不利于薄化设计,石墨片的材料成本较高,且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中需增加贴设的步骤,导致整体成本增加,因此仍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背光模组,藉此改善现今的背光模组的光源模组透过贴设石墨片散热的方式,不利于薄化设计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包含一背板、一导光板及一光源模组,该导光板设于该背板,该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连接,该光源模组包含一基板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基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该至少一发光单元设于该基板上,且该至少一发光单元朝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其中,该基板包含一电连接部及至少一散热部,该电连接部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该至少一散热部未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且从该电连接部朝远离该导光板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光源模组的基板的电连接部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藉由该基板的至少一散热部与该电连接部连接,使该至少一发光单元及该电连接部累积的热量能透过该至少一散热部的传导而分散,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且该至少一散热部为该基板的一部分,因此无须另外于该光源模组上贴设石墨片,因此能避免额外增设所述石墨片的成本,亦无需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增加贴设所述石墨片的步骤,而能降低整体成本,且不会增加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而有利于薄型化设计。
其中,该至少一散热部能够接触该背板或该背光模组中的其他构件,而将热量传导至该背光模组的其他构件,使该光源模组产生的热量于该背光模组中分散,而提升散热的效果。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的显示器包含一如前述的背光模组及一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光模组,该导光板的出光面朝向该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显示器透过应用有该背光模组,而能于具备散热效果的同时达到薄型化的设计,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基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二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的基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种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背板10、一导光板20及一光源模组30。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该导光板20设于该背板10,该导光板20包含一入光面21及一出光面22,该入光面21与该出光面22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该光源模组30包含一基板31及至少一发光单元32,该基板31位于该导光板20的出光面22,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设于该基板31上,且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朝向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21。
其中,该基板31包含一电连接部33及至少一散热部34,该电连接部33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电性连接,该至少一散热部34未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电性连接,且从该电连接部33朝远离该导光板20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藉由该光源模组30的基板31的该至少一散热部34从该电连接部33朝远离该导光板20的方向延伸,使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及该电连接部33累积的热量能透过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传导而分散,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且该至少一散热部34为该基板31的一部分,因此无须另外于该光源模组30上贴设石墨片,因此能避免额外增设所述石墨片的成本,亦无需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组装过程中增加贴设所述石墨片的步骤,而能降低整体成本,且不会增加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而有利于薄型化设计。
请参阅图3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种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部34相对该背板10的贴附位置,当该至少一散热部34与该背光模组中的其他构件的接触面积愈多时,散热效果愈佳。较佳地,如图3所示,该至少一散热部34连接至该背板10,藉此能够将热传导至该背板10,以藉由该背板10分散热量,进一步地,该至少一散热部34还能够接触该背光模组中的其他构件,例如散热胶344,而将热量传导至该背光模组中的其他构件,使该光源模组30产生的热量于该背光模组中分散,而提升散热的效果。较佳地,该至少一散热部34从该电连接部33朝远离该导光板20的一侧延伸而连接该背板10,以避免该至少一散热部34遮挡该导光板20的出光面22而影响光学品味,并将热量朝该背光模组的外侧传导以利散热。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该至少一散热部34具有依序连接的一连接段341及一第一延伸段342,该连接段341沿一第一方向D1连接该电连接部33,该第一延伸段342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该第一方向D1与该第二方向D2不同,该第一延伸段342能连接该背光模组中的其他构件,如该背板10。该至少一散热部34还能具有一第二延伸段343,该第二延伸段343连接该第一延伸段342,且该第二延伸段343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段342不同,该至少一散热部34藉由该第一延伸段342与该第二延伸段343而能增加与其他构件的接触面积,并提供更多样的结构设计变化。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于本创作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该连接段341凸伸超出该背板10,该第一延伸段342不连接该背板10的一侧墙11,而该第二延伸段343则与该背板10的背侧贴合;或者如图5所示,于本创作的第二种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延伸段342与该背板10的侧墙11贴合,该第二延伸段343与该背板10的背侧贴合;或是该第一延伸段342及该第二延伸段343分别连接至所述背光模组中的不同构件。该至少一散热部34也能够选择贴附于该背板10的内侧面,同样能达到散热效果。综上所述,该至少一散热部34只要有一部分贴附于能够对外散热的构件上,例如该背板10,即能达到提升背光模组的散热功效。于该至少一散热部34仅具有该第一延伸段342而不具有该第二延伸段343的实施态样中(图未示),该至少一散热部34仍能藉由该第一延伸段342提升散热效果。
另外,该至少一散热部34较佳地一体成形,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该连接段341会藉由弯折而连接该第一延伸段342,而该第一延伸段342与该第二延伸段343之间同样藉由弯折而连接,使该连接段341、该第一延伸段342及该第二延伸段343能够分别朝不同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D1及该第二方向D2能够依据该背光模组的结构设计而调整,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背板10的侧墙11与该背板10的背侧垂直,故该第一方向D1及该第二方向D2相互垂直,而于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背板10的侧墙11或背侧呈弧面状,则该至少一散热部34亦能够贴合该背板10的表面而呈弧状。
再者,请参阅如图3所示,该导光板20的该入光面21位于该导光板20的侧边,该出光面22位于该导光板20的顶侧,而该光源模组30中的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位在该导光板20的该入光面21及该背板10的侧墙11之间,该基板31位在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的顶侧,以便于该基板31之该至少一散热部34越过该背板10的侧墙11而伸出至该背板10的外侧。
如图1至图3所示,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沿一长度方向D3延伸,该电连接部33沿该长度方向D3延伸并覆盖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该至少一散热部34沿所述第一方向D1从该电连接部33朝远离该导光板20的方向延伸,该第一方向D1与该长度方向D3互不平行。更详言之,该至少一散热部34覆盖于该电连接部33并沿该长度方向D3延伸,而能够传导该电连接部33沿该长度方向D3上的不同位置的热量,提升散热的效率。或者,如图1所示,当该基板31具有多个所述散热部34时,该多个所述散热部34能够沿该长度方向D3间隔排列,使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部34之间留有空间,以配合所述背光模组的其他机构设计,而该多个所述散热部34能够有效提供散热效果。
如图3、图4及图6、图7所示,该基板31包含一热传导层35,该热传导层35同时布设于该电连接部33及该散热部34,该电连接部33具有一导电层36,该导电层36未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且该导电层36与该热传导层35之间互为绝缘,其中,该导电层36用以电连接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并能藉由该导电层36控制及对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供电。举例而言,该热传导层35自该电连接部33的内部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使该基板31的电连接部33及该导电层36的热量更容易传导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从而提升散热效果。其中,该电连接部33的内部的所述热传导层35能够覆盖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藉此能更容易地传导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产生的热量。请参考图4及图7,本实用新型的该电连接部33还包含一绝缘层37,该绝缘层37位于热传导层35与导电层36之间,以确保该热传导层35不带电性,避免引发电气干扰。另一方面,图1中的电连接部33还包含一导电延伸部331,是作为的光源模组30连接外部电源之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传导层35仅利用散热部34将热能传导出去,且热传导层35不与导电延伸部331重叠,以免将额外热能集中到导电延伸部331上。
为了利用该热传导层35传导所述发光单元32与该导电层36电性连接所产生的热能,所述发光单元32与该热传导层35可设置于该导电层36的同一侧表面,如图3及图4所示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或者,该热传导层35也可选择设置于该导电层36的其中一侧表面,而所述发光单元32设置于该导电层36的另一侧表面,如图6及图7所示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由于第三种较佳实施例的热传导层35更为接近发光单元32,即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中的主要发热源,因此散热效率更佳。
较佳地,该热传导层35的面积大于该导电层36的面积,藉此提升散热效果,进一步地,该热传导层35还能覆盖该导电层36,以将该导电层36的热量尽量传导至外部。
此外,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厚度较佳地是小于该电连接部33的厚度,由于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功能是用以散热,且不具有电性连接的功能,换言之,由于该电连接部33具有该导电层36,而该至少一散热部34不具有该导电层36,因此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厚度能够小于该电连接部33的厚度,而有利于所述背光模组薄型化的设计。此外,由于该至少一散热部34将沿着与该电连接部33不同的延伸方向,连接到该背板10的侧墙11或背侧,因此,厚度较薄的散热部34较容易弯折,降低应力集中,避免断裂。至于厚度较厚的电连接部33,由于设计有电性功能的导电层36,因此是以平整而未弯折的方式,电连接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故不会因弯折而造成电路问题。而为了让该至少一散热部34更容易弯折以减少应力集中,该热传导层35的材料较佳地为金属,尤以导热性佳、延展性佳的金属为佳,例如铜。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上仅在原本的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上再增加一层可供弯折的铜箔层,不需贴设较高材料成本的石墨片,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4及图7所示,该基板31还包含一第一保护层38,该第一保护层38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的一侧,较佳地,该第一保护层38一体覆盖该电连接部33及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外侧,使该光源模组30的基板31的该电连接部33与该至少一散热部34一体制成,而能够提升散热效果并减少组装步骤。此外,该基板31于远离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的一侧还能包含有一第二保护层39,于该电连接部33的区域中,该热传导层35及该导电层36位于该第一保护层38及该第二保护层39之间,而于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区域中,该热传导层35可以自该电连接部33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内部,即该热传导层35位于该第一保护层38及该第二保护层39之间,而使该热传导层35受到保护而不易氧化,或者,该热传导层35可以位在该第一保护层38或该第二保护层39的外侧,即该热传导层35自该电连接部33延伸连接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外部,无论该热传导层35是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的内部或外部,导热效果皆不会受到影响。
其中,该第一保护层38形成有至少一连通孔381,如图4所示,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中,该导电层36位于该第一保护层38与该热传导层35之间,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透过该至少一连通孔381而与该导电层36电性连接;如图6及图7所示,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中,该热传导层35位于该第一保护层38与该导电层36之间,该热传导层35具有至少一开口351,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透过该至少一连通孔381及该至少一开口351而与该导电层36电性连接。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由于该基板31的热传导层35位于该导电层36的远离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的一侧,因此该热传导层35不会影响该导电层36的电连接功能,该光源模组30的制造较为容易,而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中,该热传导层35位于该导电层36的邻近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的一侧,因此该热传导层35需设有该至少一开口351,以供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与该导电层36电性连接,而该热传导层35及该导电层36维持未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较佳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由于该热传导层35更加邻近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因此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产生的热量较容易被该热传导层35传导至该至少一散热部34,而具有较佳的散热效果。
再者,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含有一框体40,其设于该背板10,该导光板20及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被该框体40框围,于该至少一散热部34连接该背板10的侧墙11的外侧或该背板10的底侧的实施态样中,该框体40设有至少一通口41,该至少一散热部34对应该框体40的该至少一通口41而伸出该框体40并连接至该背板10。
此外,相较于习知的背光模组,即光源模组的基板不具有散热部的习知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发光单元32的温度较习知的背光模组的发光单元的温度低1.3摄氏度,可见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确实具有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显示器,其包含一个所述背光模组及一显示面板50,该显示面板50设置于该背光模组,该导光板20的出光面22朝向该显示面板50,该显示面板50能承载于该框体40上,透过应用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使所述显示器能于具备散热效果的同时达到薄型化的设计,且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模组30的该基板31的电连接部33连接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而该至少一散热部34连接该电连接部33并朝远离该导光板20的方向延伸,因此该至少一散热部34能传导该至少一发光单元32产生的热量,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且由于无须另外于该基板31上贴设石墨片,而能够减少组装步骤,降低整体成本,且不会增加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而有利于薄型化设计。
【符号说明】
10:背板
11:侧墙
20:导光板
21:入光面
22:出光面
30:光源模组
31:基板
32:发光单元
33:电连接部
331:导电延伸部
34:散热部
341:连接段
342:第一延伸段
343:第二延伸段
344:散热胶
35:热传导层
351:开口
36:导电层
37:绝缘层
38:第一保护层
381:连通孔
39:第二保护层
40:框体
41:通口
50:显示面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长度方向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背板;
导光板,其设于该背板,该导光板包含入光面及出光面,该入光面与该出光面连接;
光源模组,包含基板及至少一发光单元,该基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该至少一发光单元设于该基板上,且该至少一发光单元朝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
其中,该基板包含电连接部及至少一散热部,该电连接部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该至少一散热部未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电性连接,且从该电连接部朝远离该导光板的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热传导层,该热传导层自该电连接部的内部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的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热传导层,该热传导层自该电连接部的内部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部从该电连接部朝远离该导光板的一侧延伸,而连接至该背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含有框体,其设于该背板,该导光板及该至少一发光单元被该框体框围,该至少一散热部伸出该框体而连接至该背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热传导层,该热传导层自该电连接部的内部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该电连接部具有导电层,该导电层与该热传导层之间互为绝缘,且该导电层未延伸至该至少一散热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第一保护层,该第一保护层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的一侧,且该第一保护层覆盖于该导电层及该热传导层外,该导电层位于该第一保护层与该热传导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还包含第一保护层,该第一保护层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单元的一侧,且该第一保护层覆盖于该导电层及该热传导层外,该热传导层位于该第一保护层与该导电层之间,该热传导层具有至少一开口,该至少一发光单元透过该至少一开口而与该导电层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热传导层的面积大于该导电层的面积。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部沿第一方向连接该电连接部,该至少一发光单元沿一长度方向延伸,该电连接部沿该长度方向延伸并覆盖该至少一发光单元,该第一方向与该长度方向互不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部的厚度小于该电连接部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部具有依序连接的连接段及第一延伸段,该连接段沿第一方向连接该电连接部,该第一延伸段沿第二方向延伸而连接该背板,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部还具有第二延伸段,该第二延伸段连接该第一延伸段,进而连接至该背板,且该第二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段不同。
14.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及
显示面板,其设置于该背光模组,该导光板的出光面朝向该显示面板。
CN202320754552.6U 2023-02-14 2023-04-07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Active CN2195526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8441 2023-02-14
CN2023202184413 2023-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2690U true CN219552690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0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54552.6U Active CN219552690U (zh) 2023-02-14 2023-04-07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2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7430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planar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696667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reof
US9033742B2 (en) Connector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JP4922840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7374316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100900376B1 (ko) 조명 장치,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5236178B2 (ja) 電子回路装置
KR20030085489A (ko) 발광 모듈
JP2011249520A (ja) 電子制御装置
CN106154646B (zh) 一种灯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111944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0383612B (zh) 电气连接箱
EP3264870B1 (en) Optical module
TW201305485A (zh) 燈條結構及其光源裝置
US8684550B2 (en) Light source, light-emitting module hav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unit have the same
RU2423803C2 (ru) Монтажная панель для электронного компонента
CN21955269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KR101154790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샤시 구조물
CN109699120A (zh) 具高效导热结构的电路板
CN112183396B (zh)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CN217719593U (zh) Led模块
JPH10229149A (ja) 半導体装置
JP7397689B2 (ja) 表示装置
CN216719391U (zh) 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72950U (zh)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