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42374U -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42374U
CN219542374U CN202320397173.6U CN202320397173U CN219542374U CN 219542374 U CN219542374 U CN 219542374U CN 202320397173 U CN202320397173 U CN 202320397173U CN 219542374 U CN219542374 U CN 219542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base
portal frame
spli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971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浩
杨华锐
刘思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o China Water Pump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lo China Water Pump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lo China Water Pump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lo China Water Pump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971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42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42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42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包括: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第三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与所述中开泵的泵体固定连接的泵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夹系统提高了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加工精度及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开泵的加工所采用分工序在不同设备上加工,尤其是机封位、轴承位、口环位是采用合体加工(将中开泵的泵体与泵盖固定连接后,在中开泵的内部进行加工),具体的:首先是加工整个中开泵外部上的底角、连接孔以及法兰等结构,之后将加工刀具伸入中开泵的内部,对中开泵的口环位、机封位、轴承位等结构进行加工;
合体加工时,由于是在中开泵的内部进行加工,其加工精度难以控制,导致加工效率低下;同时合体加工后,当前的泵体只能与当前的泵盖配合使用,泵体泵盖的互换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以提高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精度与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包括:
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三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与所述中开泵的泵体固定连接的泵盖。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具包括:
第一底座;
第一龙门架,所述第一龙门架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第一面的一侧;
第二龙门架,所述第二龙门架与所述第一龙门架平行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第一面的另一侧;
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与所述第二龙门架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的第一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龙门架上设置有第一卡口;
所述第一卡口包括第一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槽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槽。
可选的,所述第二龙门架上设置有第二卡口;
所述第二卡口包括第三卡槽,以及与所述第三卡槽对称设置的第四卡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座包括: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二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
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座,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面上,且至少两个第一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龙门架或所述第二龙门架的固定连接处;
至少两条滑轨,至少两条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面上且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校正系统,所述校正系统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端部固定连接;
测量尺,所述测量尺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且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贴合;
测量头,所述测量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测量尺上,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的开口中。
可选的,所述第二夹具包括:
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固定座;
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一辅助支撑柱。
可选的,所述第三夹具包括:
第三底座;所述第三底座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
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三底座上,且与所述第三底座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三固定座,以及设置于至少三个所述第三固定座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柱平行设置的顶丝。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包括: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第三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与所述中开泵的泵体固定连接的泵盖,以提高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具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夹具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夹具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第一底座;10、支撑部;101、第一凹槽;11、第一固定座;12、第一滑轨;13、第二滑轨;14、第四滑轨;15、吊环结构;2、第一龙门架;21、第一卡槽;22、第二卡槽;221、第一凸起结构;23、第一开口;24、第一滑槽;25、第二滑槽;3、第二龙门架;31、第三卡槽;32、第四卡槽;321、第二凸起结构;33、第二开口;4、第一支撑板;41、支撑座;42、测量尺;43、测量头;5、第二底座;51、第二固定座;52、第二辅助支撑柱;53、第二凹槽;6、第二支撑板;61、第一辅助支撑柱;7、第三底座;71、第二支撑柱;72、第三辅助支撑柱;73、第三凹槽;8、第三支撑板;81、第三固定座;82、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包括:
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三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与所述中开泵的泵体固定连接的泵盖。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具、所述第二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分别应于装夹中开泵在加工过程中的不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夹具用于装夹中开泵在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的下泵体;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的第一加工工序完成后,将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进行翻转并处置固定于所述第二夹具上,进行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的第二加工工序;所述第三夹具用于装夹中开泵在第三加工工序过程中的泵盖;通过所述第一夹具、所述第二夹具以及所述第三夹具分别夹持所述中开泵在加工过程中的不同部件,以将中开泵的不同部位分开加工,以提高中开泵加工的精度,进而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夹具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夹具可以包括:
第一底座1;
第一龙门架2,所述第一龙门架2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第一面的一侧;
第二龙门架3,所述第二龙门架3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平行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第一面的另一侧;
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的第一面上。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均设置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框架;所述第一龙门架1与所述第二龙门架2平行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1平行,且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三边框、第四边框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上;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1平行,且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三边框、第四边框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上;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用于支撑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加工过程中的进出口法兰;所述第一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之间,且一端与所述第一底座1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加工过程中下泵体上中开面;
在中开泵的加工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夹具夹持中开泵的下泵体,以实现对中开泵中开面直接加工,完成下泵体加工的第一加工工序,提高加工的精度与效率。
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一龙门架2进行说明,所述第一龙门架2上设置有第一卡口;
所述第一卡口包括第一卡槽21,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槽21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槽22。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口用于卡接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的进出口法兰,所述第一卡口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一卡槽21、第二卡槽22;其中,所述第一卡槽21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上,所述第一卡槽21可以沿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所在的直线,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上滑动;所述第二卡槽22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上,所述第二卡槽22可以沿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所在的直线,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上滑动;通过滑动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21以及所述第二卡槽22,可以及时调整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加工过程中进出口法兰的轴线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3,所述第一卡槽21卡接于所述第一开口23,并可以在所述第一开口23内沿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所在的直线滑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24,所述第一滑槽24与固定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一侧上的第一滑轨12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二卡槽22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上滑动;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25,所述第二滑槽与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第二滑轨13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龙门架2在所述第一底座1上水平移动,以满足所述第一夹具适应不同尺寸的中开泵,提高装夹系统的适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一边框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螺钉螺母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三边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一边框的第二端可以通过销轴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四边的端部活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可以绕其第二端在竖直方向上旋转90°;在夹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时,打开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一边框的第一端处的螺钉螺母,旋转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一边框至竖直90°,将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22上,再旋转所述第一龙门架2第一边框至水平位置,使所述第一卡槽21与所述第二卡槽22配合,固定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槽22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结构221,所述第一凸起结构221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卡槽22的两侧,以增大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与所述第二卡槽22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中开泵在加工过程中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龙门架3上设置有第二卡口;
所述第二卡口包括第三卡槽31,以及与所述第三卡槽31对称设置的第四卡槽32。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口用于卡接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另一侧的进出口法兰,所述第二卡口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三卡槽31、第四卡槽32;其中,所述第三卡槽31设置于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上,所述第三卡槽31可以沿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所在的直线,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上滑动;所述第四卡槽32设置于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上,所述第四卡槽32可以沿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所在的直线,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上滑动;通过滑动设置的所述第三卡槽31以及所述第四卡槽32,可以及时调整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加工过程中进出口法兰的轴线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33,所述第三卡槽31卡接于所述第二开口33,并可以在所述第二开口33内沿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所在的直线滑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的一侧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与固定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的一侧上的第三滑轨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四卡槽32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上滑动;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的另一侧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与固定在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第四滑轨14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二龙门架3在所述第一底座1上水平移动,以满足所述第一夹具适应不同尺寸的中开泵,提高装夹系统的适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一边框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螺钉螺母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三边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一边框的第二端可以通过销轴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四边的端部活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可以绕其第二端在竖直方向上旋转90°;在夹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时,打开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一边框的第一端处的螺钉螺母,旋转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一边框至竖直90°,将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32上,再旋转所述第二龙门架3第一边框至水平位置,使所述第三卡槽31与所述第四卡槽32配合,固定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优选的,所述第四卡槽32上设置有第二凸起结构321,所述第二凸起结构321对称分布于所述第四卡槽32的两侧,以增大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中的进出口法兰与所述第四卡槽32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中开泵在加工过程中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实现实例中,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一边框的一端上,以及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一边框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吊环结构15,以便于起吊所述第一龙门架2以及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边框。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1包括:
支撑部10,所述支撑部10的第二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01;
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座1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0的第一面上,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或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固定连接处;
至少两条滑轨,至少两条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0的第一面上且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之间。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1通过所述支撑部10上的第一凹槽101,固定于加工机床上;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对称分布于所述支撑部10的两侧,分布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与所述支撑部10的固定连接处,或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与所述支撑部10的固定连接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上卡设有多个定位孔,通过螺钉穿过所述定位孔,以固定所述第一龙门架2或所述第二龙门架3在所述支撑部10上位置,进一步可以调整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长度尺寸的中开泵;优选的,支撑部10上还设置有吊环结构15,以便于起吊所述第一夹具;
至少两个所述滑轨包括,第二滑轨13与第四滑轨14,所述第二滑轨13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与所述支撑部10的连接处,以配合第一龙门架2的第二边框的另一侧开设的第三滑槽,促使所述第一龙门架2在所述支撑部10上移动;所述第四滑轨14设置于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与所述的支撑部1的连接处,以配合第二龙门架3的第二边框的另一侧开设的第四滑槽,促使所述第二龙门架3在所述支撑部10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固定连接有校正系统,所述校正系统包括:
支撑座41,所述支撑座4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端部固定连接;
测量尺42,所述测量尺4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41固定连接且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一侧贴合;
测量头,所述测量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测量尺42上,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开设的开口中。
该实施例中,所述校正系统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用以校正所述中开泵的中开面上口环位的定位点,以保证所述中空本的中开面上的口环位在夹持式处于水平状态,进而保证后续中开泵装配的精度;
所述校正系统可以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的支撑座41,以及与所述支撑座41固定连接的测量尺42,以及与所述测量尺固定连接的测量头;所述支撑座41可以通过螺钉螺接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以便于调节所述支撑座41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的位置,进而便于测量所述中开泵的中开面上口环位的不同定位点;
所述测量尺42竖直并贴合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一侧,由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垂直于所述第一底座1,故所述测量尺42也垂直于所述第一底座1;所述测量头可以是带有刻度的标准尺,所述测量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测量尺42上,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开设的开口中,以测量所述中开泵的中开面上口环位的不同定位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具包括:
第二底座5;所述第二底座5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固定座51;
第二支撑板6,所述第二支撑板6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5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5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6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5的第一面上,且二者可以是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底座5的第一面上设置的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固定座51,用以夹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的进出口法兰,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固定座51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上5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对称设置四个所述第二固定座51,以分别均匀稳定的夹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两端的进出口法兰,保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底座5的第一面上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可以设置有吊环结构15,以便于起吊所述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底座5的第一面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辅助支撑柱52;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柱52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底座5的两侧,为所述第二固定座51提供辅助支撑;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柱52的端部可以设置有顶丝结构,以便于微调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所述第二夹具上的水平位置;
所述第二底座5的第二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凹槽53,通过所述第二凹槽53可以将所述第二夹具固定于加工机床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6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一辅助支撑柱61;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柱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支撑板6上,为所述第二固定座51提供辅助支撑;
在中开泵的加工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夹具夹持经第一加工工序加工后的中开泵的下泵体,以实现对中开泵中开面直接加工,完成下泵体加工的第二加工工序,进一步提高加工的精度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夹具包括:
第三底座7;所述第三底座7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71;
第三支撑板8,所述第三支撑板8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三底座7上,且与所述第三底座7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板8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三底座7的第一面上,且二者可以是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板8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三固定座81,至少三个所述第三固定座81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三支撑板8上,用以夹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对称设置四个所述第三固定座81,以分别均匀稳定的夹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保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所述第三支撑板8上还对称设置两个顶丝82,所述顶丝82设置于四个所述第三固定座81之间,且与设置于所述第三底座7上的第二支撑柱71平行,在所述第三夹具夹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时,所述中开泵的泵盖一侧与所述第二支撑柱贴合,另一侧与所述顶丝82贴合,通过调整所述顶丝82的位置,以保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垂直于所述第三底座7,进而保证所述中开泵的泵盖在加工过程中的精确度;通过所述第三夹具夹持中开泵的泵盖,以实现对泵盖的直接加工,完成中开泵中泵盖加工的第三加工工序,提高泵盖加工的精度与效率,以提高与经过第一、第二加工工序加工后的下泵体的适用性、互换性。
优选的,所述第三底座7的第一面上设置有两个第三辅助支撑柱72;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柱72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三底座7的两侧,为所述第三固定座81提供辅助支撑;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辅助支撑柱72的端部可以设置有顶丝结构,以便于微调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在所述第三夹具上的水平位置;
所述第三底座7的第二面上还开设有第三凹槽73,通过所述第三凹槽73可以将所述第三夹具固定于加工机床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通过第一夹具夹持中开泵在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的泵体,并通过第一龙门架2上相互配合的第一卡槽21、第二卡槽22,以及第二龙门架3上相互配合的第三卡槽31、第四卡槽32,可以及时调节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两端进出口法兰的水平位置;通过第一支撑板4上的校正系统,可以及时调节所述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中开面的水平位置,以保证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上的进出口法兰以及中开面加工的精度;在所述第一加工工序完成后,将所述中开泵的下泵体翻转90°,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夹具上,通过所述第二夹具上的第二固定座51、第二辅助支撑柱52以及第一辅助支撑柱61的相互配合,保证第二加工工序的精度;进一步的,通过第三夹具夹持中开泵在第三加工工序过程中的泵盖,通过第二支撑柱71、第三固定座81、顶丝82以及第三辅助支撑柱72的相互配合,保证了泵盖在加工过程中的垂直状态,保证泵盖在第三加工工序中的精度;通过所述第一夹具、所述第二夹具以及所述第三夹具,分别夹持中开泵的不同部位,将中开泵进行分体加工,提高了整个中开泵加工的精度与效率,提高了经第一加工工序、第二加工工序加工后的泵体与经第三加工工序加工后的泵盖的互换性,以及安装效率。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一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所述中开泵的泵体;
第三夹具,所述第三夹具在中开泵的第二加工工序过程中用于装夹与所述中开泵的泵体固定连接的泵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包括:
第一底座(1);
第一龙门架(2),所述第一龙门架(2)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第一面的一侧;
第二龙门架(3),所述第二龙门架(3)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平行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第一面的另一侧;
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一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与所述第二龙门架(3)之间且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1)的第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龙门架(2)上设置有第一卡口;
所述第一卡口包括第一卡槽(21),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槽(21)对称设置的第二卡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龙门架(3)上设置有第二卡口;
所述第二卡口包括第三卡槽(31),以及与所述第三卡槽(31)对称设置的第四卡槽(3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包括:
支撑部(10),所述支撑部(10)的第二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01);
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座(11),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0)的第一面上,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与所述第一龙门架(2)或所述第二龙门架(3)的固定连接处;
至少两条滑轨,至少两条所述滑轨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0)的第一面上且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座(1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固定连接有校正系统,所述校正系统包括:
支撑座(41),所述支撑座(41)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端部固定连接;
测量尺(42),所述测量尺(42)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41)固定连接且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一侧贴合;
测量头(43),所述测量头(4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测量尺(42)上,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开设的开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具包括:
第二底座(5);所述第二底座(5)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二固定座(51);
第二支撑板(6),所述第二支撑板(6)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5)上,且与所述第二底座(5)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6)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一辅助支撑柱(6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具包括:
第三底座(7);所述第三底座(7)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柱(71);
第三支撑板(8),所述第三支撑板(8)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三底座(7)上,且与所述第三底座(7)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板(8)上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三固定座(81),以及设置于至少三个所述第三固定座(81)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柱(71)平行设置的顶丝(82)。
CN202320397173.6U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Active CN219542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97173.6U CN219542374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97173.6U CN219542374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42374U true CN219542374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3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97173.6U Active CN219542374U (zh) 2023-03-06 2023-03-06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42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17187U (zh) 一种用于截止阀阀体上斜孔加工的夹具
CN101733608B (zh) 一种h型钢立柱焊接通用夹具和方法
CN209936865U (zh) 一种倾角可调旋转载物加工基台
CN219542374U (zh)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CN202129667U (zh) 一种用于纠正空心轴内外圆偏心量的定位装置
CN208825889U (zh) 灶具焊接专用操作台
CN116000669A (zh) 一种用于中开泵加工过程中的装夹系统
CN212043660U (zh) 一种用于阀体倾斜密封面加工的夹具
CN111055061A (zh) 一种钢结构的焊接胎架
CN214603066U (zh) 一种金属制品铣面钻孔攻牙机
CN210649554U (zh) 一种新型机械制造用夹具
CN212811414U (zh) 一种耐低温电机
CN109290728B (zh) 一种板件焊接夹具
CN113370095A (zh) 一种管件用的气缸卡盘夹紧装置
CN219925095U (zh) 一种钢结构焊接定位装置
CN220548170U (zh) 一种五金件加工用定位治具
CN217317635U (zh) 一种可多重固定的加工夹具
CN218254528U (zh) 深孔珩磨加工用夹具
CN219599250U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夹具工装
CN207239475U (zh) 一种针状物料旋转装夹装置
CN211332223U (zh) 一种用于转向节精加工的夹具
CN219945308U (zh) 铣面加工辅助装置
CN212561212U (zh) 一种桥梁防撞栏杆安装工具
CN219704157U (zh) 一种高度可调式的钻铣床夹具
CN219521261U (zh) 一种连接块加工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