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6202U -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6202U
CN219536202U CN202320696230.0U CN202320696230U CN219536202U CN 219536202 U CN219536202 U CN 219536202U CN 202320696230 U CN202320696230 U CN 202320696230U CN 219536202 U CN219536202 U CN 219536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antilever
stator
coi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962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桥军
高星
朱保洪
黄庆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Q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962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6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6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6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抖装置,包括定子组件、动子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之间的悬臂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中的任意一者包括线圈组件,另一者则包括与所述线圈组件对应设置的磁铁组件,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磁铁组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驱动力以驱动所述动子组件相对所述定子组件移动;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动子电路板,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和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主体通过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动子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动子电路板所在的平面竖立设置。本申请还提供具有所述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Description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摄像设备的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以及具有该摄像设备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摄像设备拍摄的画面质量,现有的摄像设备广泛采用光学防抖技术对摄像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的晃动进行运动补偿。光学防抖技术主要通过摄像设备中配置的陀螺仪和防抖装置来实现,其中陀螺仪用于检测摄像设备的晃动,而防抖装置通常包括固定在摄像设备中的定子组件和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运动的动子组件,摄像设备的镜头组件或者图像感测组件可以安装在动子组件中。在摄像设备工作时,陀螺仪能够实时地检测到摄像设备的晃动,防抖装置则能够根据陀螺仪的检测结果控制其动子组件带动镜头组件或者图像感测组件向摄像设备晃动的反方向移动,从而补偿因摄像设备晃动导致的图像模糊。
为了在防抖装置的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形成必要的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现有的防抖装置大多设有跟踪悬架组件(Trace Suspension Assembly,简称TSA)。TSA一般包括具有弹性的悬臂和设置在悬臂上的电性连接结构如导线、迹线等,其中悬臂用于在动子组件与定子组件之间形成机械连接,同时通过悬臂的弹性确保动子组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定子组件运动;电性连接结构用于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形成电性连接。
在大多数现有的防抖装置中,TSA的整体结构通常为平板状,布置在与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具体而言,依照本领域常用的表述方式,通常将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与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的垂直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按照这样的定义,现有防抖装置的TSA通常是布置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X-Y平面内。这样的布置方式便于直接将TSA贴合到基板或电路板上,但是这样布置的TSA会在X-Y平面内占据较大的面积,不利于整体结构的小型化;另外,这样布置的TSA对与之连接的动子组件所能提供的支撑力较差,同时还容易对动子组件在Z轴方向上的移动造成限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更加新颖的摄像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抖装置、电路板及智能终端,以解决现有防抖装置存在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新颖的摄像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抖装置、电路板及智能终端,以解决现有防抖装置存在的TSA、AF机构及OIS机构容易相互挤占装配空间,导致装配操作困难且不利于减小整体尺寸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一方面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抖装置,包括定子组件、动子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之间的悬臂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中的任意一者包括线圈组件,另一者则包括与所述线圈组件对应设置的磁铁组件,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磁铁组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驱动力以驱动所述动子组件相对所述定子组件移动;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动子电路板,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和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主体通过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动子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动子电路板所在的平面竖立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外框,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动子电路板上的图像传感器,所述悬臂组件分别与所述定子外框和所述图像传感器电性连接,且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组件包括悬臂单元,所述悬臂单元包括分别布置在两个不同平面内的第一悬臂段与第二悬臂段,所述第一悬臂段、所述第二悬臂段中的任意一者与所述动子组件连接,另一者与所述定子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段末端形成有动子连接部,所述动子连接部与所述动子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悬臂段末端形成有定子连接部,所述定子连接部与所述定子外框主体连接;所述动子连接部及所述定子连接部都与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段和所述第二悬臂段在自身所在的平面内都被设置成曲折形状、或平直的线条状、或曲折形状和平直的线条状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段及所述第二悬臂段中的至少一者在其相对两侧各自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且每个第一悬臂段及每个第二悬臂段两侧的缺口交错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铁组件包括磁铁和磁铁承载板,所述磁铁与所述磁铁承载板都固定在所述第一悬臂段和所述第二悬臂段的连接处,所述磁铁承载于所述磁铁承载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磁铁承载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本申请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镜头组件、如上所述的防抖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镜头组件连接到所述定子组件上的盖体和镜头支持件,所述镜头支持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件进行对焦的辅助对焦机构。
本申请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设备。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上述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抖装置、电路板及智能终端能够取得诸多方面的有益效果,例如:(1)悬臂组件连接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可以限制动子组件在抖动下的偏移,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抖的作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通过悬臂组件提供的机械连接、以及磁铁组件与线圈组件基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电磁推力从两方面提供防抖功能,不再需要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设置现有的OIS机构,有助于降低装配难度及减小整体尺寸。(2)悬臂组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一悬臂段和第二悬臂段都是平板状的片体,它们相对于摄像设备中的基板、定子外框主体、动子电路板、滤光组件及线圈主体都被竖立设置,优选地都被设置在与基板、定子外框主体、动子电路板、滤光组件及线圈主体所在的各个平面都垂直的平面内,因此在垂直于摄像设备的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上(如果依照本领域常用的表述方式,将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则垂直于镜头组件的光轴的方向即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几乎不占用装配空间,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整体尺寸。线圈组件中的线圈连接部同样也具有类似的结构与作用。(3)依照上述的具体结构设计,悬臂组件通过其第一悬臂段和第二悬臂段形成了围绕镜头组件的悬架框体,该悬架框体优选地可以全部被布置在与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内,因此能够依靠悬臂组件本身的刚性在Z轴方向上对动子组件进行支撑,可以省去传统防抖装置中在Z轴方向上设置的动子定位结构,如磁性钢片及滚珠等,有助于进一步简化结构,减小整体尺寸。另外,第一悬臂段和第二悬臂段的曲折结构也进一步提高了它们在Z轴方向上的强度,能够为动子组件提供更稳定的支撑。(4)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也可以设有基于现有技术的辅助对焦机构用来驱动镜头组件进行对焦,但是即使设有辅助对焦机构,辅助对焦机构也不需要设置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而是设置在镜头支架内部即可,不会占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的空间,有助于减小整体尺寸,并且能够给动子组件留出足够的移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摄像设备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中的悬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悬臂组件中的单个悬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中的定子外框、悬臂组件、动子电路板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中的定子组件、悬臂组件、动子组件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摄像设备完成组装后,其中的磁铁、线圈和动子电路板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及工作原理更加新颖的摄像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抖装置、电路板及智能终端,以解决现有防抖装置存在的TSA、AF机构及OIS机构容易相互挤占装配空间,导致装配操作困难且不利于减小整体尺寸的问题。
请首先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设备,所述摄像设备包括镜头组件100、基板1、定子外框2、悬臂组件3、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6、磁铁7、盖体8、镜头支持件9。所述定子外框2、悬臂组件3、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6及磁铁7共同组成摄像设备的防抖装置,其中滤光组件5被设置在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中,镜头组件100与防抖装置的定子组件相互固定,线圈6与磁铁7组成的驱动模块可以驱动动子组件相对于定子组件按照预设方式移动以调节镜头组件100和滤光组件5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光学防抖(Optical Image Stablization,简称OIS)。
基板1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平板,可以采用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采用钢片制成,有助于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定子外框2包括定子外框主体21和引出部22,其中定子外框主体21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刚性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简称PCB),其形状可以为方框形的平板,尺寸与基板1基本对应,可用于给所述摄像设备100内部的其他电子器件提供电性连接的端口;引出部22为连接在定子外框主体21一条边缘的外侧的条形平板,优选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定子外框主体21以及与定子外框主体21电性连接的电子器件可以通过引出部21与外界建立电性连接,此处的外界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或其他类似的硬件环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子外框2也可以全部由柔性电路板制成,或者全部由刚性的印刷电路板制成。
所述悬臂组件3用于和所述定子外框2共同组成防抖装置的跟踪悬架组件(TraceSuspension Assembly,简称TSA),利用该TSA将防抖装置的定子组件与动子组件相互连接。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悬臂组件3包括多个悬臂单元30。本实施方式中悬臂单元30的数量为四个,每个悬臂单元30都包括第一悬臂段31与第二悬臂段32。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优选采用刚性或者略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PCB、金属、塑料、以及复合材料等等均可,只要能够给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即可。
在每个悬臂单元30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都是平板状的片体,且分别布置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使悬臂单元30的整体结构呈现L形。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悬臂段31及每个第二悬臂段32在其相对两侧都各自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39,且两侧的缺口39优选地交错设置。这样就可以把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在它们各自所在的平面内都设置成曲折形状,具体参见图3,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在它们各自所在的平面内都被设置成方波形。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在它们各自所在的平面内也可以被设置成其他的曲折形状,例如连续的锯齿形、连续的正弦波形等等。另外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在它们各自所在的平面内也可以被设置成平直的线条形,即不开设缺口。在进一步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在它们各自所在的平面内还可以被设置成曲折形状和平直线条形状的组合,其中的曲折形状可以包括方波形、锯齿形、正弦波形中的至少一种,即其中任意一种曲折形状或者几种曲折形状的组合。
每个悬臂单元30中,第一悬臂段31的一端与第二悬臂段32连接,另一端弯折形成用于与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连接(具体连接方式详见下文)的动子连接部311;第二悬臂段32的一端与第一悬臂段31连接,另一端弯折形成用于与防抖装置的定子组件连接(具体连接方式详见下文)的定子连接部321。所述动子连接部311和定子连接部321的形状均为平板状片体,且优选地都布置在与第一悬臂段31所在的平面及第二悬臂段32所在的平面都垂直的平面内,即动子连接部311、第一悬臂段31、第二悬臂段32两两垂直设置,定子连接部321、第一悬臂段31、第二悬臂段32两两垂直设置。不同的动子连接部311之间、不同的定子连接部321之间、以及动子连接部311和定子连接部321之间都可以设置成共面或不共面,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把所有动子连接部311和定子连接部321都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悬臂单元30之间可以采用例如与第一悬臂段31及第二悬臂段32相同的材料相互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悬臂单元30之间也可以不形成连接结构,即相互断开。
每个悬臂单元3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电结构312和第二导电结构322。其中第一导电结构312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悬臂段31表面和/或内部的导线或迹线,第二导电结构322可以是设置在第二悬臂段32表面和/或内部的导线或迹线,用于提供与定子外框2和/或动子电路板4的电性连接路径。
动子电路板4可以是PCB、FPC等等,其形状可以为矩形平板,具体轮廓及尺寸与定子外框2的定子外框主体21的方框形结构对应,能够嵌入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方框形结构中。动子电路板4表面还设置有图像传感器40,其可以用于处理滤光组件5生成的电子信号。其中图像传感器40可以包括现有的各种用于成像的图像传感器,例如光学图像传感器、红外图像传感器等等,用于接收镜头组件100收集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光学信号,并将光学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动子电路板4与图像传感器40电性连接,用于处理图像传感器40传输的电子信号。本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40的具体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均可参照现有技术,此处无需赘述。
滤光组件5可以包括滤光片50和支架52,支架5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框体,其整体的形状及尺寸与动子电路板4对应,使支架52能够与动子电路板4平行地安装在动子电路板4的一侧表面;其内部开口的形状及尺寸与滤光片50的形状相适应,使滤光片50能够安装在支架52的内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动子电路板4可以部分挖空以形成凹陷的嵌合部,图像传感器40以及滤光组件5尤其是其中的滤光片50可以嵌入嵌合部中以进一步降低整体高度。
线圈组件6包括线圈主体61和线圈连接部62。线圈主体6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框体,其形状及尺寸与支架52的整体形状及尺寸相对应,能够与支架52相互平行地安装在支架52的一侧。线圈主体61上可以按照现有技术设置排线,此处无需赘述。线圈连接部62可以是连接在线圈主体61上的电性连接结构,数量优选为至少两个,为用于将线圈组件6与动子电路板4连接,使线圈组件6可以从动子电路板4获得电源。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连接部62可以采用FPC制成,其形状优选为平板状薄片,并且每个线圈连接部62都可以相对于线圈主体61竖立设置,优选地布置在与线圈主体61相互垂直的平面内。相应的,动子电路板4上可以设置有用于与线圈连接部61连接的电路连接部4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圈组件6也可以采用多个分段式的线圈。
磁铁组件7包括磁铁71与磁铁承载板72。本实施方式中磁铁71及磁铁承载板72的数量与悬臂单元30的数量对应,即也都为四个。每个磁铁71的形状优选为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的块状,使得其外部轮廓上形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面,用于分别与对应的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的内侧进行配合安装。磁铁71和线圈组件6可以基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电磁推力,通过电磁推力驱动动子组件按照预设方式相对于定子组件运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其具体组装方式和作动原理详见下文。磁铁承载板72的形状为与磁铁71对应的平板,用于承托磁铁71。磁铁承载板72也可以布置在对应的悬臂单元30中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的连接处的内侧,也就是布置在悬臂单元30的L形结构的弯折部分的内侧,并通过例如现有的技术手段固定在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中的至少一个上。磁铁承载板72优选地布置成与第一悬臂段31所在的平面及第二悬臂段32所在的平面都相互垂直,即磁铁承载板39与对应的第一悬臂段31及第二悬臂段32两两垂直,且所有磁铁承载板72优选地应当布置在同一平面内。
盖体8具有一个形状大致为矩形平板状的盖体顶板81和四个形状大致为矩形平板状的盖体侧板82,盖体顶板81中部开设有用于让镜头组件100伸出的盖体镜头孔83,四个盖体侧板82都与盖体顶板81垂直地连接在盖体顶板81的同一表面的边缘,并且四个盖体侧板82首尾相接而组成矩形框体,从而使得盖体8的整体结构成为底部开口的方形盒体。盖体顶板81的形状和尺寸与基板1相互对应,能够固定到基板1上,从而利用基板1封闭盖体8的底部开口。
镜头支持件9至少包括镜头支架90,其中镜头支架90的形状与盖体8相似,具有一个形状大致为矩形平板状的支架顶板91和四个形状大致为矩形平板状的支架侧板92,支架顶板91中部开设有用于让镜头组件100伸出的支架镜头孔93,四个支架侧板92都与支架顶板91垂直地连接在支架顶板91的同一表面的边缘,并且四个支架侧板92首尾相接而组成矩形框体,从而使得镜头支架90的整体结构成为底部开口的方形盒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镜头支架90的尺寸小于盖体8的尺寸,以便于安装在盖体顶板81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头支持件9还可以包括辅助对焦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辅助对焦机构设置在镜头支架90内部,用于驱动镜头组件100按照预设方式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以调节镜头组件100和滤光组件5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为所述镜头组件100提供自动对焦(Automatic Focus,简称AF)。所述辅助对焦机构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都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无需赘述。
所述镜头组件100包括镜头外壳和装设在镜头外壳内部的镜片组(图中未示出)。镜头外壳的外部形状大致为圆台形,可以依次穿入盖体8的盖体镜头孔83和镜头支持件9的支架镜头孔93,使所述镜头组件100的前端从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中伸出以便拍摄图像。所述镜片组的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都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无需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及图7,在对上述摄像设备进行组装时,一方面,将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组件6贴装到一起组成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其中线圈组件6的线圈主体61可以与动子电路板4通过焊接相连,同时通过线圈连接部62与动子电路板4建立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线圈连接部62与动子电路板4之间的焊接将线圈组件6与动子电路板4同时建立结构连接与电性连接。显然,在将线圈连接部62连接于线圈主体61和动子电路板4之间时,其相对于所述动子电路板4所在的平面为竖立设置,优选为垂直设置,这样有助于降低厚度,减小整体尺寸。滤光组件5可以贴附于动子电路板4上并用胶粘接固定,并可以通过导线例如金线在滤光片50与动子电路板4之间建立电性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本实施方式中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
另一方面,将定子外框2的定子外框主体21的一侧表面朝向基板1,将定子外框主体21与基板1平行地固定在基板1的顶部表面,并将引出部22从基板1的边缘引出,用于与外界进行连接。然后将上述动子组件放入到定子外框主体21的方框形结构内部。
而后,将悬臂组件3的四个悬臂单元30围绕着固定连接有镜头组件100的动子组件布置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另一侧表面,优选地将四个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都布置在与定子外框主体21所在的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并将四个悬臂单元30的L形整体结构的角部分别和定子外框主体21的四个角部相互对准,使四个悬臂单元30共同组成一个矩形的悬架框体;然后将动子组件套设在所述悬架框体中,如图1及图2所示,并且优选地应该使所述悬架框体完全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预设光轴方向平行的四个平面内,也就是使得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和线圈主体61都布置在与悬架框体垂直的平面内,同时线圈连接部62则布置在与悬架框体平行的平面内。显然,此时悬臂组件3相对于所述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和线圈主体61所在的平面也为竖立设置,优选为垂直设置。
在所述悬架框体中,四个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优选地按照以下的具体结构进行布置:请参照图3,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将所述四个悬臂单元30分别称为第一悬臂单元30a、第二悬臂单元30b、第三悬臂单元30c、第四悬臂单元30d。请一并参照图5,第一悬臂单元30a和第二悬臂单元30b的第一悬臂段31都被布置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第一条边框211上,并且这两个第一悬臂段31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对准,使这两个第一悬臂段31组成所述悬架框体的第一条悬架框边。第三悬臂单元30c和第四悬臂单元30d的第一悬臂段31都被布置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与上述边框211平行的第二条边框212上,并且这两个第一悬臂段31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对准,使这两个第一悬臂段31组成所述悬架框体的第二条悬架框边,该第二条悬架框边与所述第一条悬架框边平行。第一悬臂单元30a和第三悬臂单元30c的第二悬臂段32都被布置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第三条边框213(显然该边框213与前述的边框211及212均垂直)上,并且这两个第二悬臂段32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对准,使这两个第二悬臂段32组成所述悬架框体的第三条悬架框边,该第三条悬架框边与第一条及第二条悬架框边均垂直。第二悬臂单元30b和第四悬臂单元30d的第二悬臂段32都被布置在定子外框主体21的第四条边框214(显然该边框214与前述的边框211及212均垂直,而与边框213平行)上,并且这两个第二悬臂段32被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对准,使这两个第二悬臂段32组成所述悬架框体的第四条悬架框边,该第四条悬架框边与前述的第一条及第二条悬架框边均垂直,而与第三条悬架框边平行。
这样,就通过悬臂组件3的四个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组成了所述悬架框体,并使得所述悬架框体的每条悬架框边相对于定子外框主体21所在的平面都竖立设置,优选地都布置在与定子外框主体21所在的平面垂直的平面内,同时使四个第一悬臂段31末端形成的动子连接部311及四个第二悬臂段32末端形成的定子连接部321优选地都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预设光轴方向垂直,也就是与定子外框主体21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
请注意,上面提到的悬臂单元30、定子外框主体的边框、以及悬架框体的悬架框边的第一至第四的次序都只是为了便于区分同类型的部件,并无其他意义。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套住动子组件的所述悬架框体之后,将四个第二悬臂段32末端形成的定子连接部321通过例如焊接等手段固定连接到定子外框主体21上,将四个第一悬臂段31末端形成的动子连接部311通过例如焊接等手段固定连接到动子组件,具体可以是例如将动子连接部311插入到动子电路板4和支架52之间,然后通过例如焊接等手段固定连接到动子电路板4上。在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将悬架框体与定子外框主体21及动子电路板4相互固定时,应当使得悬架框体相对于定子外框主体21及动子电路板4竖立设置,且优选地应当使得定子连接部321都与定子外框主体21平行,动子连接部311都与动子电路板4平行,以确保定子外框主体21及动子电路板4都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预设光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内,而悬架框体则完全布置在与定子外框主体21及动子电路板4垂直,而与镜头组件100的预设光轴方向平行的四个平面内。经过上述的连接操作之后,悬臂组件3就稳固地连接在定子外框2和动子电路板4之间,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通过悬臂组件3同时为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提供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
接下来,将四个磁铁承载板72分别安装到对应的四个悬臂单元30的L形结构的弯折部分的内侧,并通过例如现有的技术手段固定在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中的至少一个上。四个磁铁承载板72优选地布置成与第一悬臂段31所在的平面及第二悬臂段32所在的平面都相互垂直,且所有磁铁承载板72优选地应当布置在同一平面内。然后将四个磁铁组件7分别安装到四个悬臂单元30的L形整体结构的内侧,将每个磁铁组件7承载于布置在对应的悬臂单元30内侧的磁铁承载板72上,并通过例如现有的粘合等技术手段将对应的磁铁71与磁铁承载板72相互固定。优选地,还可以进一步将每个磁铁组件7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安装面与对应的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的内侧表面分别贴合并固定。磁铁组件7的具体布置方式使得四个磁铁71能够被布置到与镜头组件100的预设光轴方向垂直的同一个平面内,以获得精确的电磁感应位置。这样就形成了如图6和图7所示的组件结构。请一并参阅图8,在该组件结构中,磁铁71、线圈组件6及动子电路板4形成如图8所示的位置关系,也就是磁铁组件7的磁铁71围绕在线圈组件6周围,这样磁铁71与线圈组件6产生电磁感应时,就能够分别在多个方向产生电磁推力,驱动线圈组件6及整个动子组件按照预设的方向及幅度移动。
再一方面,将镜头组件100与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组装到一起。具体手段可以是将镜头支持件9的四个支架侧板92朝向盖体8的盖体顶板81并对准,然后将四个支架侧板92固定到盖体顶板81上;将镜头组件100的前端依次穿入盖体8的盖体镜头孔83和镜头支持件9的支架镜头孔93,使所述镜头组件100的前端从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中伸出以便拍摄图像;然后通过例如现有的固定方式将镜头组件100固定在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中。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镜头支持件9还包括辅助对焦机构,则还可以将镜头组件100与辅助对焦机构依照现有方式进行组装,使得辅助对焦机构能够依照现有方式控制镜头组件100进行对焦。
完成镜头组件100、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的组装后,将盖体8设有四个盖体侧板82的一侧朝向如图6和图7所示的组件结构中的动子组件,并将镜头组件100的光线出射方向对准滤光组件50。然后将盖体8向如图6和图7所示的组件结构移动,直至四个盖体侧板82与基板1或者基板1上的定子外框2接触,然后将四个盖体侧板82与基板1或者定子外框2相互固定,从而利用基板1封闭盖体8的底部开口,将定子外框2、悬臂组件3、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组件6、磁铁组件7都封装在基板1和盖体8之间。这样就完成所述摄像设备的组装,形成如图1所示的整体结构。
可以理解,基于上述的具体组装手段,在组装完成的所述摄像设备中,由悬臂组件3的所有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组成的悬架框体会完全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内,而动子连接部311、定子连接部312、基板1、定子外框2、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组件6及磁铁组件7则都会被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外框2的尺寸可以与基板1的尺寸相同,从而完全覆盖基板1的顶部表面,这样在将盖体8与基板1按照上述方式组装时,四个盖体侧板82会被固定在定子外框2上。这种安装结构可以让定子外框主体21的边缘外露,便于将定子外框2与外部建立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定子外框2的尺寸设置成略小于基板1的尺寸,使其无法覆盖基板1的顶部表面边缘,这样在将盖体8与基板1按照上述方式组装时,四个盖体侧板82会被固定在基板1上,将定子外框主体21完全封装在基板1和盖体8之间,有助于对定子外框主体21进行保护。
在所述摄像设备工作时,其中的基板1、定子外框2和磁铁组件7共同构成防抖装置的定子组件。基于上述的结构布置可知,防抖装置的动子组件被套设在定子组件中,同时镜头组件100也通过盖体8及镜头支持件9被固定地装设在定子组件上。动子组件中的滤光组件5用于获取来自镜头组件100的光学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该电子信号被传输到动子电路板4的图像处理芯片4进行处理以生成图像信号。动子组件中的线圈组件6通电后,就会在磁铁组件7的磁场作用下发生电磁感应,基于电磁感应产生对于动子组件的电磁推力,驱动动子组件移动。通过调节线圈组件6中的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就可以调节所述电磁推力以驱动动子组件按照期望的方向移动,调节动子组件中的滤光组件5和固定在定子组件中的镜头组件100的相对位置,通过这种调节方式达到光学防抖的目的。另外,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镜头支持件9还包括辅助对焦机构,则还可以利用辅助对焦机构来驱动镜头组件100进行对焦。以上这些方面的具体工作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无需赘述。
相比于现有技术,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设备具有多方面的有益技术效果,例如:(1)悬臂组件3连接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可以限制动子组件在抖动下的偏移,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抖的作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通过悬臂组件3提供的机械连接、以及磁铁组件7与线圈组件6基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电磁推力从两方面提供防抖功能,不再需要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设置现有的OIS机构,有助于降低装配难度及减小整体尺寸。(2)悬臂组件3中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都是平板状的片体,它们相对于摄像设备中的基板1、定子外框主体21、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及线圈主体61都被竖立设置,优选地都被设置在与基板1、定子外框主体21、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及线圈主体61所在的各个平面都垂直的平面内,因此在垂直于摄像设备的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方向上(如果依照本领域常用的表述方式,将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则垂直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的方向即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几乎不占用装配空间,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整体尺寸。线圈组件6中的线圈连接部62同样也具有类似的结构与作用。(3)依照上述的具体结构设计,悬臂组件3通过其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形成了围绕镜头组件100的悬架框体,该悬架框体优选地可以全部被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内,因此能够依靠悬臂组件3本身的刚性在Z轴方向上对动子组件进行支撑,可以省去传统防抖装置中在Z轴方向上设置的动子定位结构,如磁性钢片及滚珠等,有助于进一步简化结构,减小整体尺寸。另外,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的曲折结构也进一步提高了它们在Z轴方向上的强度,能够为动子组件提供更稳定的支撑。(4)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也可以设有基于现有技术的辅助对焦机构用来驱动镜头组件100进行对焦,但是即使设有辅助对焦机构,辅助对焦机构也不需要设置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而是设置在镜头支架90内部即可,不会占用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之间的空间,有助于减小整体尺寸,并且能够给动子组件留出足够的移动空间。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组件3的悬臂单元30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形状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定的形状,只要各个悬臂单元30能够共同组成一个悬架框体,该悬架框体相对于镜头组件100的动子组件竖立设置,优选地被布置在与镜头组件100的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就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例如,每个悬臂单元30的第一悬臂段31和第二悬臂段32也可以分别布置在具有一定夹角但并不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第一悬臂段31也可以用于和定子组件连接,第二悬臂段32也可以用于和动子组件连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线圈组件6形成为定子组件的一部分,例如将线圈组件6固定在悬臂组件3的内侧;相应地可以将磁铁组件7形成为动子组件的一部分,例如将磁铁组件7固定在滤光片5或者动子电路板4上。这样当线圈组件6通电时,线圈组件6会受到基于电磁感应的电磁推力,然后线圈组件6通过对电磁推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磁铁组件7,从而驱动动子组件移动。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防抖装置中的定子组件和动子组件可以是其中任意一者包括线圈组件6,另一者包括磁铁组件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子外框2的引出部22也可以取消,直接通过由电路板构成的定子外框主体2、以及悬臂单元30中可以设置的第一导电结构312和第二导电结构322与外界建立电性连接。
本申请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防抖装置,例如上述摄像设备实施方式中的基板1、定子外框2、悬臂组件3、动子电路板4、滤光组件5、线圈组件6及磁铁组件7组成的防抖装置,其中所述防抖装置依照上述具体方式与所述盖体8、镜头支持件9及镜头组件100组装在一起。显然,所述防抖装置也能够实现上述摄像设备实施方式的各方面有益效果。
本申请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上述摄像设备实施方式中的定子外框2和悬臂组件3。
本申请另一方面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上述摄像设备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设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抖装置,用于驱动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组件、动子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之间的悬臂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动子组件中的任意一者包括线圈组件,另一者则包括与所述线圈组件对应设置的磁铁组件,所述线圈组件与所述磁铁组件通过电磁感应产生驱动力以驱动所述动子组件相对所述定子组件移动;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动子电路板,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主体和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主体通过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动子电路板电性连接,且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动子电路板所在的平面竖立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外框,所述动子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动子电路板上的图像传感器,所述悬臂组件分别与所述定子外框和所述图像传感器电性连接,且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所在的平面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组件包括悬臂单元,所述悬臂单元包括分别布置在两个不同平面内的第一悬臂段与第二悬臂段,所述第一悬臂段、所述第二悬臂段中的任意一者与所述动子组件连接,另一者与所述定子组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段末端形成有动子连接部,所述动子连接部与所述动子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悬臂段末端形成有定子连接部,所述定子连接部与所述定子外框主体连接;所述动子连接部及所述定子连接部都与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所在的平面垂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段和所述第二悬臂段在自身所在的平面内都被设置成曲折形状、或平直的线条状、或曲折形状和平直的线条状的组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段及所述第二悬臂段中的至少一者在其相对两侧各自开设有至少一个缺口,且每个第一悬臂段及每个第二悬臂段两侧的缺口交错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组件包括磁铁和磁铁承载板,所述磁铁与所述磁铁承载板都固定在所述第一悬臂段和所述第二悬臂段的连接处,所述磁铁承载于所述磁铁承载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组件及所述线圈连接部与所述磁铁承载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9.一种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组件、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抖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镜头组件连接到所述定子组件上的盖体和镜头支持件,所述镜头支持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镜头组件进行对焦的辅助对焦机构。
10.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设备。
CN202320696230.0U 2023-03-31 2023-03-31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Active CN219536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6230.0U CN219536202U (zh) 2023-03-31 2023-03-31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96230.0U CN219536202U (zh) 2023-03-31 2023-03-31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6202U true CN219536202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0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96230.0U Active CN219536202U (zh) 2023-03-31 2023-03-31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6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66959U (zh) 摄像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256107B2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KR101204587B1 (ko) 손떨림 보정 기능이 구비된 영상촬상 장치
US8380057B2 (en) Anti-shake structure for auto-focus modular
CN100478739C (zh) 相机镜头组件用的光学图像稳定器
KR20170141523A (ko) 일체형 요크가 구비된 ois 액추에이터
CN113259548A (zh) 摄像头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103545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20230164409A1 (en) Voice coil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82144B (zh) 传感器位移式的防抖摄像模组、摄像防抖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3840060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379695U (zh) 一种防抖马达
CN212785518U (zh) 感光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536202U (zh)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CN219644017U (zh) 电路板及具有该电路板的防抖装置、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WO2023226276A1 (zh) 一种微型防抖云台相机模组
CN116261045A (zh) 防抖装置、具有该防抖装置的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CN116998162A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390177A (zh) 一种超分辨率成像装置及电子产品
CN112954162A (zh) 一种磁力驱动组件及防抖驱动装置
CN113784047A (zh) 透镜装置的防抖机构、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0254611U (zh) 抖动检测装置、防抖装置、摄像设备及智能终端
CN214177424U (zh) 感光芯片位移式防抖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US20220171210A1 (en) Drive apparatus and equipment
CN214174751U (zh) 一种磁力驱动组件及防抖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