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4637U -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4637U
CN219534637U CN202223406003.4U CN202223406003U CN219534637U CN 219534637 U CN219534637 U CN 219534637U CN 202223406003 U CN202223406003 U CN 202223406003U CN 219534637 U CN219534637 U CN 219534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low
liquid inlet
channels
plat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060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060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4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4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所述冷却板包括板体和导流部件,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进液流道与进液口连通,多个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连通,多个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设在板体内,且导流部件位于多个冷却流道与进液流道的交汇处,导流部件与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冷却流道。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板,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板、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冷媒直冷系统是在液冷系统的基础上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高度集成,将电池热管理系统与空调系统耦合于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动力电池通过直冷板直接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直冷板等同于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相关技术中的冷媒直冷系统在传热过程中,由于压降的存在,冷板内部制冷剂温度将沿流程逐渐下降,这一过程将导致电池温度变化剧烈且温度一致性较差,对电池的可靠性、寿命和性能将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冷却板,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设在所述板体内,且所述导流部件位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液流道的交汇处,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所述冷却流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通过在板体内设置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可以使冷却介质均匀的流淌在板体内,并且通过设置导流部件,尽可能保证进入每个冷却流道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子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子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邻近所述出液口处,所述冷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为导流柱,所述导流柱设在所述进液流道内,且所述导流柱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所述进液间隙,多个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相同,且多个所述进液间隙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一一对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的深度为H,且1mm≤H≤3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为B,且8mm≤B≤15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壁厚为T,且0.8mm≤T≤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板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由上向下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冷却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且包括盖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且不包括盖板。
图3是图2中所示冷却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流道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液流道与冷却流道交汇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分布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流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流道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板体1,进液口11,出液口12,进液流道13,冷却流道14,子流道141,
导流部件2,进液间隙21,
盖板3,进液嘴4,出液嘴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板体1和导流部件2,板体1上具有进液口11和多个出液口12,板体1内具有进液流道13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进液流道13与进液口11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冷却流道14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与多个出液口12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2设在板体1内,且导流部件2位于多个冷却流道14与进液流道13的交汇处,导流部件2与进液流道13之间具有进液间隙21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冷却流道。
具体地,如图2和4所示,进液口11的进口与冷却源连通,进液流道13的进口与进液口11的出口连通,进液流道13的出口分别与多个冷却流道14的进口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分别多个出液口12对应连通。例如,出液口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出液口12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冷却流道14具有三个,三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的一个冷却流道14位于板体1的中央,另外两个冷却流道14以板体1的左右中心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三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分别与四个出液口12连通。
导流部件2设在进液流道13内,导流部件2的外壁面与进液流道13的内壁面形成进液间隙21,进液间隙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液间隙21分别与多个冷却流道14连通,多个进液间隙21的流通截面相同以使进入每个冷却流道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板,通过在板体1内设置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可以使冷却介质均匀的流淌在板体1内,并且通过设置导流部件2,尽可能保证进入每个冷却流道14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冷却流道14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141,多个子流道141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子流道141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子流道141的出口分别与出液口12连通。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三个冷却流道14均包括八个子流道141,共组成二十四个子流道141,二十四个子流道141在左右方向上均匀间隔布置,子流道141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子流道141的出口分别与出液口12连通。通过设置多个子流道141,可以将冷却介质均匀的流通在板体1内,从而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还可以降低冷却板的流阻,提高冷却板的冷却效率。
可选地,多个子流道141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冷却介质分布的均匀性,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和冷却效果。
例如,多个子流道14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mm至15mm,例如可以为5mm、8mm、10mm、12mm、15mm。
需要说明的是,当子流道141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小,冷却板的钎焊面积减小,导致冷却板之间的焊接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冷却介质的泄漏,当子流道141之间的间隔距离过大时,降低了冷却板的冷却效果和均温性能。
在一示例中,多个子流道141的流通截面积相同,使冷却介质在每个子流道141内流通时的流阻以及流量保持均匀,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和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邻近出液口12处,冷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在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具体地,如图4所示,出液口12处的冷却流道14为环形流道,环形流道的流通截面积沿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逐渐增大,换言之,环形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大于冷却流道14其他位置的流通截面积,从而保证冷却介质排出效率,进而调整冷却介质的排出流量,保证冷却介质流通的均匀性,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间隙21的流通截面积在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从而保证冷却介质进入每个冷却流道的流量保持均匀,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部件2为导流柱,导流柱设在进液流道13内,且导流柱的外周面与进液流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进液间隙21,多个进液间隙21的流通截面积相同,且多个进液间隙21与多个冷却流道14一一对应连通。
具体地,如图5所示,导流柱沿上下方向延伸,导流柱的外壁面与进液流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进液间隙21,多个进液间隙21与多个冷却流道14一一对应连通。导流柱为圆柱体,不仅可以使进液间隙21的流通截面积沿流通介质流通的方向逐渐增大,还可以是进液间隙21的通道更加圆滑,提高流通介质流动的顺畅性,从而降低流阻。
例如,导流柱与板体1一体成型,或者,导流柱与板体1通过焊接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柱还可以是导流叶片,导流叶片为弧形板,或者,导流叶片为倾斜布置的直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冷却流道14的深度为H,且1mm≤H≤3mm,和/或,冷却流道14的宽度为B,且8mm≤B≤15mm,和/或,冷却流道14的壁厚为T,且0.8mm≤T≤1.5mm。
在一示例中,冷却流道14的深度为H,且H可以为1mm、1.5mm、2mm、2.5mm、2.8mm、3mm,或者,冷却流道14的宽度为B,且B可以为8mm、9mm、10mm、12mm、13mm、13.5mm、14mm、15mm,或者,冷却流道14的壁厚为T,且T可以为0.8mm、0.95mm、1.1mm、1.3mm、1.5mm。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却流道14的深度过大时,则需要增大板体1冲压深度,从而导致板体1的抗压性能降低,导致冷却介质无法达到设计压力,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通效率,反之,当板体1的深度过低,导致冷却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流量较小,也使冷却介质的流量降低。
当冷却流道14的宽度过大,使板体1的宽度增大,从而导致冷却板的宽度增大不利于电池包的轻量化,当冷却流道14的宽度过小,导致冷却流道14内的冷却介质流量较小,也使冷却介质的流量降低。
当冷却流道14的壁厚过小,导致板体1的抗压性能降低,导致冷却介质无法达到设计压力,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通效率,反之,当冷却流道14的壁厚过大,导致板体1的厚度增大,不利于电池包的轻量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板体1的横截面上,冷却流道14的宽度由上向下(如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逐渐减小。
如图8所示,在板体1的横截面上,冷却流道14为倒梯形,即冷却流道14宽度由上向下逐渐减小。倒梯形的冷却流道14不仅便于冲压加工,还可以降低冷却介质的流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板还包括盖板3、进液嘴4和多个出液嘴5,盖板3与板体1相连,进液嘴4与盖板3相连,且进液嘴4与进液口11连通,多个出液嘴5分别与盖板3相连,多个出液嘴5分别与多个出液口12一一对应连通。通过设置盖板3,可以密封冷却流道和进液流道,提高冷却板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冷却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
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设在所述板体内,且所述导流部件位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液流道的交汇处,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所述冷却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子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子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在邻近所述出液口处,所述冷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为导流柱,所述导流柱设在所述进液流道内,且所述导流柱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所述进液间隙,多个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相同,且多个所述进液间隙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一一对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的深度为H,且1mm≤H≤3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为B,且8mm≤B≤15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壁厚为T,且0.8mm≤T≤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由上向下逐渐减小。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CN202223406003.4U 2022-12-14 2022-12-14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9534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6003.4U CN219534637U (zh) 2022-12-14 2022-12-14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06003.4U CN219534637U (zh) 2022-12-14 2022-12-14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4637U true CN219534637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6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06003.4U Active CN219534637U (zh) 2022-12-14 2022-12-14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4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02577A1 (en) A structural support element in heat exchangers
CN114006079B (zh) 一种风冷电池系统
CN109509891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US10797324B2 (en) Power generation cell
KR20230011877A (ko) 자동차의 트랙션 배터리의 배터리 셀들을 냉각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트랙션 배터리
CN219534637U (zh)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11400938U (zh) 一种集流件及换热器
CN218602546U (zh) 冷却板、电池包和车辆
CN109509892B (zh) 燃料电池分隔件、单体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3839060A (zh) 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电堆结构
CN218918962U (zh) 极板及单电池
CN220290904U (zh) 液冷组件及电池包
CN218499475U (zh) 一种用于电机控制器的双面冷却结构
CN213340522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20209066U (zh) 三层式冷却系统
CN212625783U (zh) 采用集流管隔流室双层分流的汽车电池液冷板
CN219811553U (zh) 一种三层式冲压钎焊水冷板
CN219779012U (zh) 电芯壳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20627923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CN219801034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9778983U (zh) 冷板、电池包和车辆
CN220065943U (zh) 电池箱及电池包
CN219393433U (zh) 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
CN221080142U (zh) 液冷装置及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