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1741U -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1741U
CN219531741U CN202320320293.6U CN202320320293U CN219531741U CN 219531741 U CN219531741 U CN 219531741U CN 202320320293 U CN202320320293 U CN 202320320293U CN 219531741 U CN219531741 U CN 219531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heat
superconducting metal
cylinder
heat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02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波
杨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ub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ub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ub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ub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02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1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1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1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机构,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包括余热筒体;所述余热筒体内部呈中空状,余热筒体分别与尿素供热管道和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且余热筒体内部呈环绕状安装有四个超导金属管;所述余热筒体内部呈上下排列状安装有九个导流挡板,且超导金属管与导流挡板相连。本实用新型当尿素生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经进热管口进入热交换腔内部时,高温气体对超导金属管所流通的液体进行加热,使超导金属管内部升温后的液体流入余热回收管道内,起到对热量回收效果,可利用回收的热量进行供热和发电,提升热能回收利用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背景技术
尿素是液氨和二氧化碳经过高温高压,合成氨基甲酸铵,然后经过分解、吸收转化、结晶、分离和干燥等步骤后产生出来的,尿素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高温气体,为了避免热能白白流失,造成能源浪费,需要配备余热回收机构对高温气体中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
现有类似的余热回收机构在尿素生产加工使用时,对高温气体内部所含有的热能利用效果较低,由于高温气体流通速度较快,高温气体中所含有的热量难以充分的传导至管体内所流通的水流内,导致高温气体中所含有的绝大部分热量难以充分利用,影响高温气体内部热能利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机构,以解决现有类似余热回收机构在尿素生产加工使用时,对高温气体内部所含有的热能利用效果较低,高温气体中所含有的热量难以充分的传导至管体内所流通的水流内,导致高温气体中所含有的绝大部分热量难以充分利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回收机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包括余热筒体;所述余热筒体内部呈中空状,余热筒体分别与尿素供热管道和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且余热筒体内部呈环绕状安装有四个超导金属管;所述余热筒体内部呈上下排列状安装有九个导流挡板,且超导金属管与导流挡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筒体内部开设有热交换腔,余热筒体外侧顶部开设有进热管口,余热筒体外侧底部开设有出热管口,进热管口和出热管口与热交换腔相连通,进热管口和出热管口与尿素供热管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筒体上端开设有进液管口,余热筒体下端开设有排液管口,余热筒体顶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上连接孔,进液管口与上连接孔相连通,余热筒体底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下连接孔,排液管口与下连接孔相连通,进液管口和排液管口与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金属管位于热交换腔内部,超导金属管上端连接于上连接孔内,超导金属管下端连接于下连接孔内,进液管口通过超导金属管与排液管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超导金属管呈螺旋状,超导金属管内侧呈环绕状设有内导热金属条,超导金属管外侧呈环绕状设有外导热金属条。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挡板呈等距排列状位于热交换腔内部,导流挡板一端开设有导流缺口,上下相邻两个导流挡板所开设的导流缺口呈交错状,导流挡板将热交换腔间隔为弯曲状,导流挡板内部开设有通孔,超导金属管贯穿于通孔内。
有益效果:
1.余热筒体与超导金属管的设置,有利于当尿素生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经进热管口进入热交换腔内部时,高温气体对超导金属管所流通的液体进行加热,使超导金属管内部升温后的液体流入余热回收管道内,起到对热量回收效果,可利用回收的热量进行供热和发电,提升热能回收利用效果。
2.超导金属管呈螺旋状的设置,有利于通过将超导金属管设置为螺旋状,在不增加余热筒体长度状态下,延长超导金属管长度,提升超导金属管热量吸收效果,使超导金属管内部液体能够迅速升温,通过内导热金属条增大超导金属管内壁接触面积,通过外导热金属条增大超导金属管外壁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超导金属管内部液体对热量吸收效果。
3.导流挡板的设置,有利于通过导流挡板将热交换腔间隔为弯曲状,延长高温气体在热交换腔内部流通时长,使高温气体能够充分的向超导金属管释放热量,保障超导金属管内部液体热量吸收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余热筒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超导金属管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余热筒体;101、热交换腔;102、进热管口;103、出热管口;104、进液管口;105、排液管口;106、上连接孔;107、下连接孔;2、超导金属管;201、内导热金属条;202、外导热金属条;3、导流挡板;301、导流缺口;30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包括余热筒体1;余热筒体1内部呈中空状,余热筒体1分别与尿素供热管道和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且余热筒体1内部呈环绕状安装有四个超导金属管2;余热筒体1内部开设有热交换腔101,余热筒体1外侧顶部开设有进热管口102,余热筒体1外侧底部开设有出热管口103,进热管口102和出热管口103与热交换腔101相连通,进热管口102和出热管口103与尿素供热管道相连通;余热筒体1上端开设有进液管口104,余热筒体1下端开设有排液管口105,余热筒体1顶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上连接孔106,进液管口104与上连接孔106相连通,余热筒体1底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下连接孔107,排液管口105与下连接孔107相连通,进液管口104和排液管口105与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余热筒体1内部呈上下排列状安装有九个导流挡板3,且超导金属管2与导流挡板3相连;超导金属管2位于热交换腔101内部,超导金属管2上端连接于上连接孔106内,超导金属管2下端连接于下连接孔107内,进液管口104通过超导金属管2与排液管口105相连通,当尿素生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经进热管口102进入热交换腔101内部时,高温气体对超导金属管2所流通的液体进行加热,使超导金属管2内部升温后的液体流入余热回收管道内,起到对热量回收效果,可利用回收的热量进行供热和发电,提升热能回收利用效果。
其中,超导金属管2呈螺旋状,超导金属管2内侧呈环绕状设有内导热金属条201,超导金属管2外侧呈环绕状设有外导热金属条202;通过将超导金属管2设置为螺旋状,在不增加余热筒体1长度状态下,延长超导金属管2长度,提升超导金属管2热量吸收效果,使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能够迅速升温,通过内导热金属条201增大超导金属管2内壁接触面积,通过外导热金属条202增大超导金属管2外壁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对热量吸收效果。
其中,导流挡板3呈等距排列状位于热交换腔101内部,导流挡板3一端开设有导流缺口301,上下相邻两个导流挡板3所开设的导流缺口301呈交错状,导流挡板3将热交换腔101间隔为弯曲状,导流挡板3内部开设有通孔302,超导金属管2贯穿于通孔302内;通过导流挡板3将热交换腔101间隔为弯曲状,延长高温气体在热交换腔101内部流通时长,使高温气体能够充分的向超导金属管2释放热量,保障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热量吸收效果。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尿素生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经进热管口102进入热交换腔101内部时,高温气体对超导金属管2所流通的液体进行加热,使超导金属管2内部升温后的液体流入余热回收管道内,起到对热量回收效果,可利用回收的热量进行供热和发电,提升热能回收利用效果;通过将超导金属管2设置为螺旋状,在不增加余热筒体1长度状态下,延长超导金属管2长度,提升超导金属管2热量吸收效果,使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能够迅速升温,通过内导热金属条201增大超导金属管2内壁接触面积,通过外导热金属条202增大超导金属管2外壁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对热量吸收效果;通过导流挡板3将热交换腔101间隔为弯曲状,延长高温气体在热交换腔101内部流通时长,使高温气体能够充分的向超导金属管2释放热量,保障超导金属管2内部液体热量吸收效果。

Claims (6)

1.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筒体(1);所述余热筒体(1)内部呈中空状,余热筒体(1)分别与尿素供热管道和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且余热筒体(1)内部呈环绕状安装有四个超导金属管(2);所述余热筒体(1)内部呈上下排列状安装有九个导流挡板(3),且超导金属管(2)与导流挡板(3)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筒体(1)内部开设有热交换腔(101),余热筒体(1)外侧顶部开设有进热管口(102),余热筒体(1)外侧底部开设有出热管口(103),进热管口(102)和出热管口(103)与热交换腔(101)相连通,进热管口(102)和出热管口(103)与尿素供热管道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筒体(1)上端开设有进液管口(104),余热筒体(1)下端开设有排液管口(105),余热筒体(1)顶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上连接孔(106),进液管口(104)与上连接孔(106)相连通,余热筒体(1)底部内呈环绕状开设有四个下连接孔(107),排液管口(105)与下连接孔(107)相连通,进液管口(104)和排液管口(105)与余热回收管道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导金属管(2)位于热交换腔(101)内部,超导金属管(2)上端连接于上连接孔(106)内,超导金属管(2)下端连接于下连接孔(107)内,进液管口(104)通过超导金属管(2)与排液管口(105)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导金属管(2)呈螺旋状,超导金属管(2)内侧呈环绕状设有内导热金属条(201),超导金属管(2)外侧呈环绕状设有外导热金属条(20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余热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挡板(3)呈等距排列状位于热交换腔(101)内部,导流挡板(3)一端开设有导流缺口(301),上下相邻两个导流挡板(3)所开设的导流缺口(301)呈交错状,导流挡板(3)将热交换腔(101)间隔为弯曲状,导流挡板(3)内部开设有通孔(302),超导金属管(2)贯穿于通孔(302)内。
CN202320320293.6U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Active CN219531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0293.6U CN21953174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0293.6U CN21953174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1741U true CN21953174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51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0293.6U Active CN219531741U (zh) 2023-02-27 2023-02-27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17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60103A (zh) * 2023-12-22 2024-01-26 无锡大洋高科热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热能回收的电加热棒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60103A (zh) * 2023-12-22 2024-01-26 无锡大洋高科热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热能回收的电加热棒
CN117460103B (zh) * 2023-12-22 2024-03-01 无锡大洋高科热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热能回收的电加热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41195U (zh) 一种带余热利用装置真空热水锅炉
CN219531741U (zh) 一种余热回收机构
CN216512851U (zh) 一种氢气反应器
CN202902252U (zh) 一种利用锅炉尾气余热加热锅炉的进水装置
CN110160027A (zh) 一种管内蒸发无外力驱动的熔盐或导热油蒸汽发生系统及方法
CN217356854U (zh) 一种氧化器余热利用装置
CN108373925B (zh) 一种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利用装置
CN203478170U (zh) 一种紧凑式烟气余热回收蒸汽发生装置
CN112777567A (zh) 一种制氢装置
CN221403001U (zh) 一种新型纯蒸汽发生器
CN216523245U (zh) 一种化工用换热管道
CN206055582U (zh) 一种合成氨用插入式废热锅炉
CN219640235U (zh) 一种应用于火电厂汽轮机余热利用系统的凝汽装置
CN109915806B (zh) 热法磷酸水化过程的余热利用装置
CN213956078U (zh) 一种真空式热网加热装置
CN212108337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用加热管
CN219243549U (zh) 一种核电用板壳式蒸汽发生器
CN218723422U (zh) 一种锅炉乏汽余热回收装置
CN213713039U (zh) 一种导热油换热器出口高温高压凝液热备利用装置
CN212566938U (zh) 一种便于回收利用蒸汽余热的循环塔
CN218295679U (zh) 一种碳素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回收装置及系统
CN214065809U (zh) 一种锅炉定连排余热回收装置
CN212029456U (zh) 一种生物质碳化过程中热量循环利用设备
CN221036921U (zh) 一种高效涡旋平行流管壳式换热器
CN215572296U (zh) 一种上升管余热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