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4816U -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 Google Patents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4816U
CN219524816U CN202320753389.1U CN202320753389U CN219524816U CN 219524816 U CN219524816 U CN 219524816U CN 202320753389 U CN202320753389 U CN 202320753389U CN 219524816 U CN219524816 U CN 219524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base
elastic
clamp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533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Taichua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Taichua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Taichua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Taichua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533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4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4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4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第一盖体铰接在第二盖体或容纳本体上,第一盖体上下翻转实现对开口的启闭;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并在扣合连接件翻转过程中始终紧抵基部;第一盖体设有与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当需要开启第一盖体时,弹性胶块提供卡合连接件向上向内转动的活动间隙,使得操作省力方便,轻松快捷;当在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弹性胶块对卡合连接件的作用力使得卡合部受力,从而紧密地压持在配合部上,从而使得卡合部与配合部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

Description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物储液容器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储物装置的盖体启闭结构,以及应用该翻盖启闭结构的盖组件。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容器,例如储物盒、调料瓶、水杯等等。这些容器通常包括设有第一开口的容纳本体和盖设于第一开口处的盖体。容纳本体和盖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卡扣连接常被用及。也有部分的盖体上还另设有第二开口,并设有封闭第二开口的分盖,分盖与盖本体之间也常用卡扣连接的方式连接。
授权公告号为CN 214803955U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一所公开的两用水杯,公开了杯盖左连接壁和右连接臂的中部外侧活动铰接有第二防尘盖,第二防尘盖的外端朝下设置有密封堵头,密封堵头在第二防尘盖关闭时封堵住出水口。第二防尘盖的外端朝下设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置有外凸起,该外凸起在第二防尘盖闭合后与盖体侧边上的内凸起卡合连接。
授权公告号为CN201759246U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二所公开的带翻盖的汽车水杯,公开了盖体包括翻盖,翻盖绕销轴转动,盖体出水孔开在正对着翻盖封塞之处,翻盖活动使其前沿扣在盖体边缘或离开盖体的边缘,从而实现对出水口的启闭。翻盖设有左搭扣和右搭扣以及搭扣弹簧,按压同时盖体上还设有与搭扣弹簧配合的按钮,用过按钮,左搭扣和右搭扣活动实现对翻盖的位置锁定和解锁。
在文献一中,作为分盖的第二防尘盖均通过设有外凸起的连接部卡合在盖体上,利用分盖连接部本身的轻微的柔性实现开启和卡合的切换。这种结构也普遍存在于盖体和容纳本体之间的连接关系中。为了保证卡合的严密性和牢固性,就要求连接部与相应的连接位置过盈配合也使得方向相反的开启操作时,需要使用较大的作用力,并且在长期使用中,连接部因受力变形也会导致变形,致使分盖连接不够紧密。
在文献二中,其采用的是通过按钮控制翻盖与盖体的锁定和解锁,其压紧力更多是受按钮及弹簧驱动的锁定件——左搭扣和右搭扣提供的。这种方式按钮通过弹簧驱动锁止件进行锁定的方式也常被应用到盖体和容纳本体之间的连接关系中。但是这种结构虽然使得启闭变得方便,但盖合的紧密性没有文献一所提供的方案佳,而且不仅装配更加复杂,长时间使用还容易导致弹簧失效。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卡扣盖合结构中,难以兼顾盖合的紧密性和启闭的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兼顾盖合的紧密性、启闭的便利性的盖体启闭结构。
通过在盖体开启侧铰接设置一扣合件,扣合件的后侧抵持一弹性胶块;对扣合件施加向外翻的作用力时,弹性胶块被挤压,其柔性形变使扣合件可以轻松地翻转;当将扣合件扣合时,弹性胶块恢复形变,对扣合件作用力,使得扣合件能够紧密扣合于相应的部件上。基于此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还相应提供了应用该结构的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并始终紧抵所述基部,以对所述基部施加使其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盖体设有安装通孔;
所述弹性胶块的下段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下方形成密封胶塞;
所述密封胶塞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并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对所述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上作用力,所述基部向内转动,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所述卡合部脱离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被所述扣合连接件带动而向上翻转;
所述向上作用力撤除,所述弹性胶块恢复形变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翻转复位;
对所述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下作用力,所述第一盖体被带动向下转动直至极限位置,所述弹性胶块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受到向下向内转动的作用力,所述卡合部向内紧密扣合于所述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盖体上侧设有向上凸起的凸沿;
所述凸沿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盖体的两侧轴接在凸沿的内壁;
所述凸沿的靠近第一盖体开启端的外周壁形成所述配合部;
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向上凸起形成饮部,所述饮部与所述凸沿一体相连,所述饮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沿齐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紧抵于基部的内侧,所述弹性胶块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当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弹性胶块受基部挤压形变,并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以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基部外端超过所述卡合部的外表面以形成一手捏部;当向上向内翻转所述扣合连接件时,作用力施加于所述手捏部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盖组件,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向外延伸形成超过所述卡合部外表面的手捏部;所述手捏部用于在开启第一盖体时对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上向内旋转的作用力;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所述弹性胶块的弹性主体紧抵所述基部,所述弹性主体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当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基部受力向上向内翻转,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且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以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致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盖体启闭结构,用于盖合在一具有第一开口的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第一盖体铰接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一盖体上下翻转实现对所述第一开口的启闭;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所述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并在所述扣合连接件翻转过程中始终紧抵所述基部;
所述第一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盖体启闭结构,用于盖合在一具有第一开口的主体上,包括第一盖体、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第一盖体铰接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一盖体上下翻转实现对所述第一开口的启闭;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向外延伸形成超过所述卡合部外表面的手捏部;
所述第一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所述弹性主体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当通过所述手捏部施加作用力以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基部受力向上向内翻转,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且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以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致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扣合连接件被铰接在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其内侧设置弹性胶块,弹性胶块对扣合连接件始终具有向下向内转动的作用力。当需要进行开启第一盖体时,弹性胶块提供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使得扣合连接件可以被旋转脱离配合部,并且在的传导作用下可以进一步通过对扣合连接件施力带动第一盖体开启,使得操作省力方便,轻松快捷。当在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弹性胶块对扣合连接件的作用力使得卡合部受力,从而紧密地压持在配合部上,从而使得卡合部与配合部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杯子在第一盖体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杯子在第一盖体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杯子在第一盖体关闭状态下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杯子在第一盖体开启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盖组件的第一盖体状态切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盖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杯子,包括杯身100和盖组件200。
如图1-3所示,盖组件200包括第一盖体10、第二盖体20和卡扣机构30。第二盖体20用于与杯身100连接,从而封闭杯身100的敞口端。如图所示,优选地,第二盖体20与杯身100螺纹连接,以封闭杯身100的第二开口K2。
如图1-4所示,第二盖体20设有第一开口K1,第一盖体10位于第二盖体20上侧;第一盖体10用于封闭第二盖体20上的第一开口K1。在本实施例的杯子中,第二盖体20上的第一开口K1形成一便于快掀后直接饮用的直饮口。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体启闭结构,这一盖体启闭结构被应用于第一盖体10的启闭方案中。盖体启闭结构,用于盖合在一具有第一开口K1的主体上。在本实施例中,这里所谓的主体可以是指第二盖体20,也可以是第二盖体20和杯身100所构建的整体。盖体启闭结构包括第一盖体10和卡扣机构30。
第一盖体10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20,第一盖体10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第一开口K1。即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上侧的第一盖体10呈现翻盖结构。
如图1-7所示,卡扣机构30设于第一盖体10的开启端。其作用是将第一盖体10锁定在第二盖体20上,使得第一开口K1处于被第一盖体10密封的状态。当然,当卡扣机构30解除扣合状态时,第一盖体10可以相对第二盖体20翻转,从而使得第一开口K1处于开启状态。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包括杯子在内的容器包括上侧具有第二开口K2的容纳本体以及本实施例多提供的盖组件200,第二盖体20可启闭地连接于容纳本体的第二开口K2处。因此当开启第二盖体20时,第二开口K2被打开。而当仅开启第一盖体10时,第一开口K1被打开。这样就形成一种容器两种开启模式,从而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
如图5-7所示,区别于一般卡扣机构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卡扣机构30包括扣合连接件1和弹性胶块2。扣合连接件1为与相应部件扣合,起到将第一盖体10的开启端扣合连接的作用。而弹性胶块2则辅助扣合连接件1,使其更容易被人为开启,又在扣合状态下能够保证扣合连接的稳定性,保证第一开口K1能够被严密地封闭。
如图5-7所示,扣合连接件1包括基部11和自基部11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12。基部11铰接于第一盖体10的开启端,以使扣合连接件1上下限幅翻转。卡合部12位于基部11的外端,向下延伸后作用于第二盖体20上与卡合部12配合的配合部3,第一盖体10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卡合部12与配合部3卡接。
弹性胶块2设于基部11的内侧,并在扣合连接件1翻转过程中始终紧抵基部11。弹性胶块2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且形变方向是万向的,可以根据作用力方向的不同而而做出适应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在扣合连接件1翻转的过程中,弹性胶块2的作用力方向是随着翻转的状态而适应性改变地,其分力包括向前和向上的分力。也就是说整个过程中扣合连接件1都受到来自弹性胶块2这种作用力。优选地,弹性胶块2可以为橡胶胶块、硅胶胶块、聚氨酯胶块等等。
如图5所示,对扣合连接件1施加向上作用力,基部11向上向内转动,基部11的内侧随着转动局部向内活动,而使得这部分挤压弹性胶块2。弹性胶块2被挤压而柔性形变以提供扣合连接件1转动的活动距离,卡合部12脱离配合部3,盖体被扣合连接件1带动而向上翻转。应当被注意的是,弹性胶块2的形变能力是非线性的,因此也就意味着扣合连接件1的转动具有阻尼性。而弹性胶块2的这一形变量足以使得扣合连接件1切换角度,使得卡合部12离开配合部3,两者的卡合关系被解除,使得第一盖体10能够轻松地被翻转。这与直接利用盖体外部延伸的卡合部12的微量可形变的卡接结构相比所需要的作用力小很多,因此也可以避免因为用力过猛导致的杯身100倾倒,杯中水溢出等等的问题,同时也适用于年龄更小的儿童。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过程中,弹性胶块2始终保持作用力,这就使得在扣合连接件1翻转到弹性胶块2的形变能力的极限置以后,扣合连接件1不再旋转,而是将作用力传导给第一盖体10,进而对扣合连接件1施加向上作用力的过程中带动第一盖体10翻转,避免作用点的切换,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简单。
而当施加在扣合连接件1上的向上作用力撤除后,弹性胶块2恢复形变以使扣合连接件1翻转复位,为后续的扣合做出位置准备。
如图5所示,对复位状态下的扣合连接件1施加向下作用力,盖体被带动向下转动直至极限位置。卡合部位于配合部3外,此时弹性胶块2依旧具有形变量,这一极小的形变量对基部11施加相反作用力,包括向前的作用力,以使扣合连接件1受到向下向内转动的作用力,在力的传导下,卡合部受到一个向内作用力,从而向内紧密扣合于配合部3,第一盖体10将第一开口K1封盖。
应当被注意的是,这种盖组件200结构不仅仅适用于杯子这种容器中,同样也适用于储物盒、调料瓶等其他的容器中。容器包括上侧具有第二开口K2的容纳本体以及盖组件200,第二盖体20可启闭地连接于容纳本体的第二开口K2处。开设在第二盖体20上第一开口K1与容纳本体相贯通。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本体指代的是杯身100,而在其他的容器中,容器本体可以相应地为调料瓶身、储物盒盒体等等。
如图2所示,优选地,基部11的外端超过卡合部12的外表面,从而形成一手捏部111,当对扣合连接件1施加向上作用力时,手指指腹作用于手捏部111下表面,以便于操作。当然向上作用力也可以施加于卡合部12上。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0设有安装通孔F;弹性胶块2的下段穿过安装通孔F并延伸至第一盖体10下方形成密封胶塞M。密封胶塞M与第一开口K1相匹配,并在第一盖体10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嵌入到第一开口K1内实现密封。这意味着整个弹性胶块2不仅仅是一个施力部件、一个限幅部件、复位部件,更是一个密封部件。从而实现一个部件多个功能,不仅简化了结构,更使得装配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低廉。
如图6-7所示,第一盖体10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101;限位部101伸入基部11下方并位于卡合部12的内侧,限位部101和基部11之间形成装配间隙;弹性胶块2包括弹性主体21和弹性凸片22,弹性主体21抵持基部11的内侧壁,弹性凸片22插入到装配间隙中。密封胶塞M由弹性主体21向下延伸形成。
限位部101是对扣合连接件1位置的限定,包括不受外部作用力的情况下的位置限定以及在收到向上作用力翻转后的位置限定。而弹性凸片22的设置不仅仅避免了弹性胶块2向上脱离第一盖体10,更是与基部11结合更契合地作用于基部11。
对扣合连接件1施加向上作用力,基部11向内转动,弹性主体21被向后被挤,弹性凸片22被向下挤压,卡合部12脱离配合部3,第一盖体10被扣合连接件1带动而向上翻转。向上作用力撤除,弹性胶块2恢复形变,弹性凸片22向上膨胀,弹性主体21向前膨胀,以使扣合连接件1翻转复位。而在扣合连接件1受向下作用力扣合于配合部3时,这些作用力依旧保持,从而使得卡合部始终受到向内转的作用力,从而保证扣合的严密性。
如图4-7所示,卡合部12的内表面设有卡凸121;配合部3的外表面设有与卡凸121配合的卡槽31;卡合部12与配合部3卡接时,卡凸121嵌入至卡槽31内。这样的结构使得卡合连接更加稳定牢固。
如图6-7所示,第一盖体10前侧设有一凹槽103,弹性胶块2被容纳在该凹槽103中,其弹性胶块2与凹槽103过盈配合,使得弹性胶块2较难脱离第一盖体10。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盖体10前侧设有两相对的延伸壁102,延伸壁102之间的空间内安装扣合连接件1,扣合连接件1的基部11被铰接在两个延伸壁102的内壁上。
如图8-9所示,第二盖体20设有出气口K3,第一盖体10下方设有密封柱N;第一盖体10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柱N封堵出气口K3。基于此,实现了一盖双封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盖体10稍微翻起,密封胶塞M仍然将第二开口K2封住,但此时第一盖体10和第二盖体20本身之间具有一定的装配间隙,因此保留两者之间气体流通的功能。此时密封柱4将出气口K3释放,实现排气。
优选地,如图4-8所示,第二盖体20上侧设有向上凸起的凸沿5;凸沿5延伸至第一盖体10的两侧,第一盖体10的两侧轴接在凸沿5的内壁;凸沿5的靠近第一盖体10开启端的外周壁形成配合部3。当然配合部3也可以是第二盖体20本身的外周壁,甚至可以是杯身100上沿的外周壁。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凸沿5是为了直饮的便利。
进一步地,如图4-8所示,第一开口K1的边缘向上凸起形成饮部6,饮部6与凸沿5一体相连,饮部的上表面与凸沿5齐平。这更有利于用户通过第一开口K1饮用杯身100内的液体。当然,应当被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盖体启闭结构还可以被应用于盖体和容纳本体之间的启闭结构中。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盖体启闭结构被应用于杯身和一盖体之间。这里所谓的盖体就好比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盖体,但这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盖体被铰接在杯身的一侧,而从另一侧被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对杯身上侧开口的封闭。为了方便描述,以下依旧将杯身上侧开口称为第二开口。
而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卡扣机构被设置在了第二盖体和杯身之间。扣合连接件的基部被铰接在第二盖体的开启端,弹性胶块嵌设在第二盖体上。与扣合连接件的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为杯身的外周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盖体启闭结构、盖组件及容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并始终紧抵所述基部,以对所述基部施加使其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有安装通孔;
所述弹性胶块的下段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下方形成密封胶塞;
所述密封胶塞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并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对所述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上作用力,所述基部向内转动,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所述卡合部脱离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被所述扣合连接件带动而向上翻转;
所述向上作用力撤除,所述弹性胶块恢复形变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翻转复位;
对所述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下作用力,所述第一盖体被带动向下转动直至极限位置,所述弹性胶块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受到向下向内转动的作用力,所述卡合部向内紧密扣合于所述配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设有向上凸起的凸沿;
所述凸沿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盖体的两侧轴接在凸沿的内壁;
所述凸沿的靠近第一盖体开启端的外周壁形成所述配合部;
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向上凸起形成饮部,所述饮部与所述凸沿一体相连,所述饮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沿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6.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紧抵于基部的内侧,所述弹性胶块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当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弹性胶块受基部挤压形变,并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以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外端超过所述卡合部的外表面以形成一手捏部;当向上向内翻转所述扣合连接件时,作用力施加于所述手捏部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9.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和卡扣机构;
所述第二盖体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盖体位于所述第二盖体上侧;
所述第一盖体的一端铰接于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绕铰接端上下翻转并在向下翻转至极限位置时密封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卡扣机构设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包括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所述第二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向外延伸形成超过所述卡合部外表面的手捏部;所述手捏部用于在开启第一盖体时对扣合连接件施加向上向内旋转的作用力;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所述弹性胶块的弹性主体紧抵所述基部,所述弹性主体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当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基部受力向上向内翻转,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且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以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致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12.盖体启闭结构,用于盖合在一具有第一开口的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第一盖体铰接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一盖体上下翻转实现对所述第一开口的启闭;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所述第一盖体的开启端,以使所述扣合连接件上下限幅翻转;
所述弹性胶块设于基部的内侧,并在所述扣合连接件翻转过程中始终紧抵所述基部;
所述第一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体启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体启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的内表面设有卡凸;
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时,所述卡凸嵌入至所述卡槽内。
15.盖体启闭结构,用于盖合在一具有第一开口的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扣合连接件和弹性胶块;
所述第一盖体铰接在所述主体上,所述第一盖体上下翻转实现对所述第一开口的启闭;
所述扣合连接件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底部向下延伸的卡合部;
所述基部铰接于第一盖体的开启端并向外延伸形成超过所述卡合部外表面的手捏部;
所述第一盖体设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配合部卡接;
所述第一盖体的端部设有外凸的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基部下方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和基部之间形成装配间隙;
所述弹性胶块包括弹性主体和弹性凸片,所述弹性主体抵持所述基部的内侧壁,所述弹性凸片插入到所述装配间隙中;所述弹性主体的下段穿过第一盖体下方形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匹配的密封胶塞;
当通过所述手捏部施加作用力以开启第一盖体时,所述基部受力向上向内翻转,所述弹性主体被向后被挤且所述弹性凸片被向下挤压,以提供所述扣合连接件向上向内翻转的转动间隙,致使所述卡合部脱离所述配合部;
当第一盖体扣合关闭时,所述第一盖体向下向内翻转至极限位置,所述密封胶塞嵌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内实现密封,所述弹性胶块的弹力对所述基部施加向内向下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卡合部紧扣于所述配合部。
CN202320753389.1U 2023-04-07 2023-04-07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Active CN219524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3389.1U CN219524816U (zh) 2023-04-07 2023-04-07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53389.1U CN219524816U (zh) 2023-04-07 2023-04-07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4816U true CN219524816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50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53389.1U Active CN219524816U (zh) 2023-04-07 2023-04-07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48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9235B2 (ja) ヒンジキャップ
US5908037A (en) Compact with hermetic sealing assembly
US11440714B2 (en) Lockable and moisture-proof pill box
KR20180096471A (ko) 개폐식 용기
RU2008140731A (ru) Не доступный для открывания детьми контейнер и крышка контейнера
KR101803794B1 (ko) 원핸드 방식의 버튼 개폐 구조를 갖는 화장품 용기
CN216256550U (zh) 盖体及应用有该盖体的盛水容器
CN219524816U (zh) 盖体启闭结构及盖组件
CN113133627A (zh) 锁片杯盖及水杯
CN213189033U (zh) 翻盖杯
KR100486945B1 (ko) 화장용기밀콤팩트용기
CN214803946U (zh) 一种按压式杯盖及饮水杯
JP3770447B2 (ja) 蓋付き注出キャップ
JP5525078B1 (ja)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2005126105A (ja) キャップ
JP3849347B2 (ja) 小蓋付キャップ
JP3747960B2 (ja) 蓋付き密封容器
CN215754066U (zh) 容器盖和容器
CN216454469U (zh) 盖体及应用有该盖体的盛水容器
JP3678030B2 (ja) 小蓋付キャップ
CN215502336U (zh) 锁片杯盖及水杯
CN214105221U (zh) 一种卡合式弹性件的药盒
JPH0451173Y2 (zh)
CN215476964U (zh) 一种防误触密封罐盖
CN219962738U (zh) 清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